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社會資本對金融機構影響

社會資本對金融機構影響

發布時間:2021-12-24 11:42:00

❶ 企業社會資本對商業信用的影響

信用的意思是能夠履行諾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長時間積累的信任和誠信度。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一事的言行而失掉。

❷ 如何認識機構投資者,社會資本,金融產品創新在控制權爭奪中的作用機理

一、金融創新風險
1、金融創新風險概述
金融創新風險是金融創新過程中,創新供給主體的創新措施不能順利實施,或者是創新收益遭到損失的可能性。它由兩部分構成,一是金融創新設計過程中的各種風險;二是金融創新實施過程中的風險。
金融創新風險不同於產業創新風險。首先,產業創新風險主要存在於新成果的市場認可度及潛在收益的獲得程度上,而金融業不僅具有產業創新的風險,還具有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特殊的行業風險,金融創新在追逐利潤時也製造出了新的風險。其次,金融創新無法申請專利,具有廣泛的可模仿性和可推廣性。只有通過被模仿和推廣的活動,創新才能真正被社會所接受,否則將會由於市場規模不經濟、接受程度低等原因導致創新成果的市場需求量過小、創新成本過高,從而發生市場缺損、作用缺損以及價值缺損,使得創新者很難獲得全部潛在的收益,實現利潤最大化。最後,金融業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因此金融創新風險要比產業創新風險具有更廣的影響面和更大的影響力。
2、金融創新風險的構成
(1)設計風險。設計風險是由於金融創新設計過程中各種不確定因素而使金融創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的可能性。
(2)市場風險。市場風險又稱價格風險,是指市場價格變動導致金融衍生產品價格變動而產生的風險。這里的市場價格,主要是指基礎資產的價格。不同的衍生產品所涉及的市場風險是不同的。
(3)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又稱履約風險,是衍生交易中的一方不按合同條款履約而導致的風險。
(4)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找不到適當的對手時,只能以低於市場價格的價格將衍生工具出售所造成的風險。
(5)操作風險。操作風險又稱運作風險,是由於內部控制系統或清算系統失靈而導致的風險。
(6)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金融機構在交易過程中由於金融產品的復雜性而出現的判斷錯誤、記賬錯誤、結算錯誤、交割錯誤以及和約錯誤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7)投機風險。投機風險是由於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利用金融創新進行投機而導致的風險。
(8)夥伴風險。夥伴風險是由於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的夥伴關系而導致的風險。
(9)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由於交易合約內容不合法律規范,交易合約不具備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而給交易主體帶來的風險。
(10)聲譽風險。聲譽風險是由於操作失誤,不按時履約,違反相關法律和法規或其他原因,而給組織金融創新的機構或交易中一方的聲譽帶來的不良影響。
3、金融創新風險的成因
(1)金融創新使通貨膨脹成為可能。首先,金融創新擴大了貨幣供應的主體。傳統的金融體系中貨幣供應的職責主要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擔負。中央銀行控制基礎貨幣的供應,商業銀行則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創造和收縮貨幣。金融創新以後,這一格局被打破。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中出現的諸多與活期存款類似的新型負債賬戶就具有較強的存款派生能力。而且非銀行的金融機構也利用電子資金轉撥系統開辦支票賬戶、可轉讓存單、電話付款、證券化貸款等業務來創造貨幣,雖然其創造貨幣的能力不及商業銀行,但它擴大了貨幣供給主體,增加了銀行控制信貸的難度。在利益驅動下,銀行與非銀行機構還會不加限制地擴大信貸,使貨幣供應量增多。
其次,金融創新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金融電子化是金融創新的特徵之一,金融機構應用電子技術使其業務由傳統的人工操作轉變成自動化、機械化操作。多功能信用卡、自動轉賬服務、銀行電話付款等新工具的普及明顯縮減了交易時間,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
(2)金融創新降低了金融體系的穩定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連續發生了數次震驚世界的金融事件:墨西哥金融危機、美國奧蘭治事件、巴林銀行倒閉、東南亞金融危機、香港股災等等,都是金融風險過大,使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遭到破壞所致。因此,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金融當局,都普遍推行以風險控制為核心的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把風險防範和保持穩定性放在首要位置。
(3)金融創新弱化了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金融監管的領域擴大,對象增多。在金融創新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種類明顯增多,各式各樣的准金融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由於生產國際化迅速發展,跨國公司大量涌現,對全球性金融服務的需求增加,加之持續不斷的各個金融領域的創新,促進了跨國銀行這種金融機構的發展。而且在金融機構業務和組織創新的基礎上,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相互交叉和滲透,傳統的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分工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金融監管不但要監管傳統的金融機構,還要監管各種新型的金融機構和准金融機構;不僅要監管國內的金融機構,還要監管跨國性金融機構;不但要監管傳統的金融業務,還要監管新興業務。這樣就增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降低了金融監管的有效性。
從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相互關系來看,金融監管制度總是針對現有的金融業務及經營范圍制定的。然而,金融機構為了擺脫或逃避金融當局的管制,便通過創新來增強競爭力以獲取更多的利潤。反過來,當這些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或金融當局的目標構成威脅時,政府或金融當局又會採取新的管制和干預措施,於是又引發新一輪有針對性的金融創新。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監管的創新滯後於金融業務或工具創新,從而使得現實的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二、金融創新風險的防範
1、金融創新風險的防範體系
金融創新風險的防範體系是金融創新風險的防範主體,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由於國內外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運用相關的方法和手段,對金融創新風險進行識別、測量和控制的行為體系。該體系由金融創新風險防範目標、防範主體、防範客體和防範方法這四個要素組成。
第一,金融創新風險防範體系的目標。金融創新風險防範體系的目標也就是構建金融創新風險防範體系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國內外金融創新風險所帶來的和可能帶來收益減少的損失和成本增加的損失。
第二,金融創新風險防範體系的主體。金融創新風險防範體系的主體是金融創新風險防範行為的承擔者,包括行為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也就是金融市場的監管者和創新者。在風險防範的實踐中,這兩個層次的主體是難以分開的。
第三,金融創新風險防範體系的客體。金融風險防範體系的客體是指金融創新風險防範行為的作用對象,也就是金融創新風險,它包括設計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經營風險、投機風險、夥伴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
第四,金融創新風險防範的方法。金融創新風險防範的方法是指對金融創新風險客體實施控制的技術措施,這是金融創新風險防範體系的關鍵所在。防範金融創新風險的主要方法是風險的迴避、風險的分散、風險的分攤與轉移、風險的預警預控管理。
金融創新風險防範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在金融創新中運用系統的方法,對不同的金融創新風險進行系統管理和防範,以減少風險發生的概率或損失。
(1)金融創新風險的迴避。風險迴避是指考慮到影響預定目標達成的諸多風險因素,結合決策者自身的風險偏好性和風險承受能力,從而做出的中止、放棄某種決策方案或調整、改變某種決策方案的風險處理方式。風險迴避的前提在於金融創新主體能夠准確對自身條件和外部形勢,以及對客觀存在風險的屬性和大小有準確的認識。
正確的金融創新風險迴避策略並不是盲目地、一味地迴避風險,而應該在恰當的時候,以合適的方式迴避風險。金融創新風險迴避應該是一種策略性、藝術性、技巧性的迴避。當金融創新主體的自身實力無力承擔可能的損失,而且確實無法有效防範和控制風險時;當金融創新主體有多種項目、領域可供選擇,而不同的選擇可能具有不同的風險;當金融創新主體沒有必要去涉足某領域或是冒險時,均可採取風險迴避策略。
(2)金融創新風險的分散。風險分散是同一投資主體投資於不同的項目,從而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多數企業通常採取投資組合、項目組合、多元化經營這三種方式來分散風險,而用於金融創新風險的分散則可採取投資組合以及多元化經營這兩種方式來分散風險。
首先,投資組合。金融創新由於自身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使得非系統性風險遠遠大於普通的金融業務,因而可能的投資收益也大於普通業務,創新者正是看中這部分超常收益而寧願承擔較大風險。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創新投資者必須慎重考慮投資失敗造成的損失。
其次,多元化經營。多元化經營的一個優點在於減少了利潤的波動,因此金融創新主體應力爭作到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組合。創新主體應選擇在價格上是負相關的創新組合,這樣就有利於分散風險,而高度相關的創新組合不利於分散風險。但是,也不能高估了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的作用。多元化經營不僅分散了用於金融創新的資源,而且它對創新者的素質要求較高,如果沒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和對風險的靈敏嗅覺,就會提高創新成本,導致金融創新的失敗。
(3)金融創新風險的分攤與轉移。風險的分攤不同於風險的分散,風險的分攤是多個投資主體參與同一個項目的投資,使風險在多
個投資主體中分攤。顯然,隨著投資參與人數的增加,各投資者所承擔的風險是遞減的。不僅如此,隨著投資參與人數的增加,總體風險也是遞減的。
風險的轉移是指風險由一個承擔主體向另一個承擔主體轉移,風險的轉移可分為風險的財務轉移和非財務轉移。風險的財務轉移是風險活動的承擔者不變,只是財務損失主體發生了轉移,譬如採取投保或擔保的方式來轉移風險。風險的非財務轉移即實體轉移,是風險活動連同其財務責任全部由一個承擔主體轉移到另一個承擔主體,譬如採取委託、發包、招標或出售的方式來轉移風險。然而,金融創新風險的轉移並不同於一般的項目風險轉移,金融創新風險的轉移多數是通過金融衍生物來實現的。
(4)金融創新風險的預警預控管理。有效的風險預警預控管理是確保金融創新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通過監測可能產生金融創新風險的動向與徵候,可以及時為金融創新提供決策依據,阻止金融創新風險向金融危機轉化。金融創新風險預警預控管理主要是預警預控指標的選取和預警預控系統的操作。
金融業是一個技術性強、利潤豐厚、競爭激烈的高風險領域,無任何風險的金融運行體系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我們能事先預測出風險的等級,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防範並及時化解風險,就能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借鑒世界各國金融風險防範的經驗,在金融創新過程中,可以採取宏觀、中觀、微觀三個預警子系統相結合的垂直風險預警預控管理。其中,宏觀金融預警系統主要是監測宏觀金融風險,即監測國際金融風險走勢和一個國家整個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中觀金融預警系統主要是監測國內各經濟區域內金融體系面臨的金融風險;微觀金融預警系統主要是監測一定金融環境下微觀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金融風險。這三個預警子系統要協調動作,自上而下地實行監控。
2、金融創新風險的防範策略
(1)金融監管部門的風險防範。首先,完善立法。對金融創新活動設立一整套完備的法律程序,制定關於金融交易管理的統一標准,以消除交易過程中不必要的風險,使金融交易從合約的簽訂到最後執行完畢的整個過程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來規范。同時建立關於風險管理和交易咨詢的有效機制,使各金融機構都有防範金融風險的舉措,確保投資的安全性。
其次,參與金融創新的研究和開發。金融監管機構要派專人參與金融創新的研究和開發,全面了解金融創新的過程,准確掌握其產品的風險情況,組織有關專家和教授對金融創新產品進行全面論證並審定能否進行金融創新。
再次,嚴格監管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活動。除了按照《巴塞爾協議》對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作出規定外,還要根據其資本量、信用狀況、經營能力、對風險的應變能力及當前的市場波動狀況給出一系列的風險監控指標,將風險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圍內。
最後,加強各國金融政策的相互協調。傳統的監管機構基本是國家化的,各國政府一般都是從本國的利益出發,制定金融政策,由於政策之間缺乏有效協調,大規模投機資本為了尋求套利套匯,頻繁出入各國的金融市場,放大了金融風險。隨著國際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加強國際合作,協調貨幣政策,從而把金融創新產生的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
(2)金融創新主體的風險防範。第一,確立風險管理意識。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風險日益增大,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金融企業面對金融環境變化、風險增大的現實,要想取得良好的經營效益,必須確立風險管理的意識與觀念。必須在員工中樹立風險意識,使他們明白,在充滿風險的經營環境中,一味地迴避風險是不可能的,只有面對風險,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防範和化解風險。
第二,明確風險管理原則。金融機構在創新產品、推出新業務時首先要遵循謹慎決策的原則,切勿盲目從事,急於求成。金融機構還要遵循分散風險的原則,擴大經營范圍,實行多元化經營,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此外,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還要遵循規避風險的原則,避開高風險業務,以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第三,建立風險管理體系。金融機構要統一制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風險防範制度,並結合自身的特點,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科學的風險預測評估指標體系,以便作出正確的風險預測。此外,金融機構還要保證本系統內信息的上下暢通,不斷健全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及時修補和完善金融風險預警預控系統存在的漏洞。
第四,加強內部監管。加強金融創新主體內部的監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要加強表外業務的管理。金融創新主體應根據自身的規模、資金、能力等確定表外業務佔全部資產額的比例,並把握好表外頭寸。同時,表外業務與表內業務要分開管理,建立完善的表外業務報表制度,加強表外業務的統計和核算。二還要加強對表外業務定期與不定期的內部稽核。及時發現表外業務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並制定出應付突發事件的措施。要加強對海外分支機構的管理,總部對海外分支機構要有集中、統一的調節和控制,要對其規定業務范圍及各類業務的規模和審批許可權,加大總部對海外分支機構資金流動的管理力度。三要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對金融機構內部重要的和高風險的部門進行分工並明確責任,使各部門在互相制約的基礎上既保持協調合作,又能職能分離、風險分擔。
三、結論
金融創新的風險體系是一個由多種風險交織在一起的彼此制約的復雜鏈條,它們共同影響和作用於金融創新的整個過程。金融創新風險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從通貨膨脹、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金融監管的有效性三個方面分析了金融創新風險的成因。除此之外,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傳導也是金融創新風險的形成原因之一。因此,對金融創新風險的成因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國在進行金融創新時要充分考慮當前的國情,以服務於經濟發展為基本的立足點,以市場為金融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創新時要充分考慮我國金融體制的特點及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有選擇地進行金融產品的開發或引進國外的創新成果,避免一刀切。金融創新的目的在於規避風險,獲取利潤,因此在金融創新之前,要運用各種方法對其進行風險分析,為創新成功奠定理論基礎。

❸ 什麼是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是指個體或團體之間的關聯,社會網路、互惠性規范和由此產生的信任,是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資源。

社會資本是社會學家首先使用過的一個概念,最早把社會資本概念化的是Granovetter,但學術界至今對究竟何為社會資本尚未形成統一概念,不同的學者從其學科範疇與研究範式出發,對社會資本概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

歸納起來,這些概念主要形成了微觀、中觀和宏觀等三個研究層面。

廣義的社會資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會為了一個組織的相互利益而採取的集體行動,該組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一個國家。對於社會資本概念,尚沒有為人們普遍認同的定義。

從其基本內涵看,社會資本是相對於經濟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概念,它是指社會主體包括個人、群體、社會甚至國家間緊密聯系的狀態及其特徵。

其表現形式有社會網路、規范、信任、權威、行動的共識以及社會道德等方面。社會資本存在於社會結構之中,是無形的,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進而提高社會的效率和社會整合度。

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的社會資本研究,主要著眼於個體行動者的關系指向特徵及其自身社會地位狀況對其所能獲取的社會資本的影響,或者是關注行動者所在的社會網路整體的結構性特徵及網路間的互動、制約對個體社會資源獲取能力的影響。

由於社會資本是蘊含於社會團體、社會網路之中,個人不能直接佔有和運用它,只有通過成為該網路的成員、或建立起網路連帶,才能接近與使用該資本。

社會資本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存在於人際關系的結構之中。社會資本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一樣,這種個人與組織的他人之間的聯系可以給他個人帶來未來的收益。社會資本往往是針對某種組織而言的。

他在該組織中社會資本的多少反映了他與組織中其他人之間的人際聯系。在長期來看,可以給他帶來的額外的利益的大小,其外在的指標可以表現為聲譽、人緣、口碑等等。

宏觀層次的社會資本研究主要從區域或國家的角度出發,研究社會資本存量對該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在這個層次上,社會資本是組織內部為了成員間的相互利益而普遍認同和遵守的規范。

普特南在對義大利中北部地區的研究中發現這些地區彌漫著濃厚的信任與合作風氣。這種豐富的社會資本能協調人們的行動、提高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資收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而著名學者福山給社會資本下的定義是,社會資本是促進兩個或更多個人之間的合作的一種非正式規范。

一個組織的社會資本的多寡反映了該組織內部所共同遵守的規范的強弱和成員之間凝聚力的大小,或者說組織對成員影響力的大小。如果個人違反了該組織的規范,就會受到懲罰,其社會資本減少。

相反,如果遵守規范,他的社會資本就會不斷增加。也有學者概括為,一個社會的信任度、行為規范特徵、連接網路的緊密程度,決定社會資本的狀況。

Montgomery把社會資本這一概念引入到小額貸款領域。他認為,由於借款人的故意賴賬行為會損害小組中其他成員的利益,也會損害該借款人在周圍社區中的聲譽和信譽度,從而會大大減少他個人的社會資本。

如果借款人認為貸款的數額不足以彌補由於賴賬而造成的自己在社會資本上面的損失,那他就不會故意不還款。

Besley和Coate則討論了連帶責任對借款人還款積極性的影響,以及小組成員通過彼此存在的社會資本,對小組中出現債務拖欠的成員施加同伴壓力。中國學者張捷也提出利用社區信用資源提升單個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進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思路。

由此可見,社會資本概念對我們探討集群融資具有重要的啟示。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資本的信用機製表現為非正規金融的發展。盡管基於小團體范圍的社會資本不能適應大規模合作生產組織體系,但是,產生於社會資本的信用機制同樣可以為正規金融安排所運用。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將這種信任機制通過正式的途徑傳遞給外部金融機構,同時不降低對組織成員的制約作用。這就需要應用社會資本理論,進行組織和制度上的創新,設計新的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



(3)社會資本對金融機構影響擴展閱讀:

在西方發展起來的社會資本理論,是建立在其市場發育完善、制度健全的基礎之上的,其社會網路、社會資本的運用,相對來說是以不與現存制度相抵觸、不損壞社會整體利益為前提的,以普遍信任等公民精神為主要方面社會資本。

為多元社會提供了秩序和整合的基礎,有助於促進政府的民主和效率,並推動自發社會秩序的形成。因此社會資本被寄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治理的厚望。

與西方社會不同,對於正處在現代化轉型的國家與社會來說,在社會資本方面一般都面臨多重困境,其一,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使得家庭、社區等傳統社會資本遭受侵蝕。

其二,市場、法律等制度性社會資本尚未建立或健全,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政治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

其三,在制度化缺乏的情況,拉關系等非制度化運作,成為獲取資源和減弱不確定性的重要選擇,國家與政府壟斷大部分社會資源的情況,也往往使得政府部門與官員的腐敗與尋租成為常態,促使人們陷入非生產性努力的惡性循環。

因此,在這些國家與社會中,社會資本往往被看作是個體由以獲取資源的關系,社會資本研究也重點關注的是非正式制度性的社會資本。

❹ 金融機構發展的重大影響因素有哪三個

第一,金融機構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金融機構存在於經濟社會中,在獲取利潤的同時,首先需要明確自己是個"社會人",正確處理自身與社會環境及其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是取得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保障。杜曉榮和張玲(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金融機構是否積極適應包括經濟、產業和市場等宏觀、微觀環境,並協調好其與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是影響金融機構實現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金融機構的內部運作能力與風險管理能力。在各類金融機構競爭的時代,特別是在互聯網金融發展勢頭迅猛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運作能力(包含了服務能力、創新能力等)與風險管理能力是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 Ajai(2005)、Hudon (2007)、Adrian(2011)、衛嫻(2008)、蔡秀和肖詩順(2010)、葛永波等(2011)研究中都有體現。第三,制度因素、人才培養、金融生態環境等。除此之外,近年來的相關研究還有從制度因素、利率市場化水平、人才培養、金融生態環境、法制監管等綜合方面分析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如 P r a m o d(2012)在其研究中,強調了對金融機構人員的重視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其研究明確指出了,是否對機構中的管理人員以及基層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是金融機構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且這一影響因素的效果並不是短期便可實現的。

❺ 社會資本的基本涵義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根據世界銀行社會資本協會(the world bank's social capital initiative)的界定,廣義的社會資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會為了一個組織的相互利益而採取的集體行動,該組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一個國家。
對於「社會資本」概念,尚沒有為人們普遍認同的定義,從其基本內涵看,社會資本是相對於經濟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概念,它是指社會主體(包括個人、群體、社會甚至國家)間緊密聯系的狀態及其特徵,其表現形式有社會網路、規范、信任、權威、行動的共識以及社會道德等方面。社會資本存在於社會結構之中,是無形的,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進而提高社會的效率和社會整合度。
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的社會資本研究,主要著眼於個體行動者的關系指向特徵及其自身社會地位狀況對其所能獲取的社會資本的影響,或者是關注行動者所在的社會網路整體的結構性特徵及網路間的互動、制約對個體社會資源獲取能力的影響。由於社會資本是蘊含於社會團體、社會網路之中,個人不能直接佔有和運用它,只有通過成為該網路的成員、或建立起網路連帶,才能接近與使用該資本。
社會資本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存在於人際關系的結構之中。社會資本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一樣,這種個人與組織的他人之間的聯系可以給他個人帶來未來的收益。社會資本往往是針對某種組織而言的。他在該組織中社會資本的多少反映了他與組織中其他人之間的人際聯系。在長期來看,可以給他帶來的額外的利益的大小,其外在的指標可以表現為聲譽、人緣、口碑等等。
宏觀層次的社會資本研究主要從區域或國家的角度出發,研究社會資本存量對該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在這個層次上,社會資本是組織內部為了成員間的相互利益而普遍認同和遵守的規范。普特南在對義大利中北部地區的研究中發現這些地區彌漫著濃厚的信任與合作風氣,這種豐富的社會資本能協調人們的行動、提高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資收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而著名學者福山給社會資本下的定義是:社會資本是促進兩個或更多個人之間的合作的一種非正式規范。一個組織的社會資本的多寡反映了該組織內部所共同遵守的規范的強弱和成員之間凝聚力的大小,或者說組織對成員影響力的大小。如果個人違反了該組織的規范,就會受到懲罰,其社會資本減少;相反,如果遵守規范,他的社會資本就會不斷增加。也有學者概括為,一個社會的信任度、行為規范特徵、連接網路的緊密程度,決定社會資本的狀況。
Montgomery把社會資本這一概念引入到小額貸款領域。他認為,由於借款人的故意賴賬行為會損害小組中其他成員的利益,也會損害該借款人在周圍社區中的聲譽和信譽度,從而會大大減少他個人的社會資本。如果借款人認為貸款的數額不足以彌補由於賴賬而造成的自己在社會資本上面的損失,那他就不會故意不還款。Besley和Coate則討論了連帶責任對借款人還款積極性的影響,以及小組成員通過彼此存在的社會資本,對小組中出現債務拖欠的成員施加「同伴壓力」。中國學者張捷也提出利用社區信用資源提升單個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進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思路。
由此可見,社會資本概念對我們探討集群融資具有重要的啟示。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資本的信用機製表現為非正規金融的發展。盡管基於小團體范圍的社會資本不能適應大規模合作生產組織體系,但是,產生於社會資本的信用機制同樣可以為正規金融安排所運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將這種信任機制通過正式的途徑傳遞給外部金融機構,同時不降低對組織成員的制約作用。這就需要應用社會資本理論,進行組織和制度上的創新,設計新的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

❻ 如果沒有銀行這種金融機構會對經濟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影響很多,首先肯定會變慢。企業貸款只能通過民間自己找人,效率變低,同時人出借意願降低,因為都知道借錢經營可能會虧,所以資金不足企業擴大生產能力就不足。你就想想不跟銀行貸款你怎麼買房羅

❼ 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宏觀環境是如何對金融活動產生影響的

眾機構所面臨的宏觀環境是如何對金融活動產生影響的?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宏觀環境對金融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❽ 急! 談談金融危機對金融機構呢影響 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

一、部分投資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
十幾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居民家庭高存款率與次貸危機爆發前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資產等許多因素使得中國金融系統在本次世界金融危機中雖也遭受了損失,但並沒有給中國金融機構帶來根本性影響。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說,中國金融部門在金融危機中可能遭受的損失在100億美元左右,佔全球1.5萬億美元總損失中不到百分之一的份額,只是中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很小的一部分。中國資本市場目前並沒有完全開放,有一個很高的「防火牆」,中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仍然穩定。
要介紹中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就必須提到中投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為中投公司,成立於2007年9月29日,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有大型投資公司,該公司的資金來源於中國的國家外匯儲備,成立初期注冊資本金2 0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目前業務以境外金融組合產品投資為主。2007年5月,中投公司與美國著名資產管理與金融咨詢服務公司黑石集團達成30億美元的投資意向,中投公司購買黑石股票的成本約為每股29.6美元,並承諾在四年內不予出售。同年12月,中投公司宣布將購買5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可轉換股權單位,其到期後可轉為普通股,全部轉換後中投將持有不超過9.9%的摩根士丹利公司股份。
2008年11月黑石集團公布其第三季度虧損5.09億美元,自中投公司投資黑石集團後,其股價一直處於下降過程中,截止至2008年11月10日,黑石股價報收於7.57美元,中投公司的30億美元投資已經縮水了22億美元,賬面虧損超過了75%。而截止至2008年11月,摩根士丹利股價已跌破20美元,自中投入股以來股價已經累計下跌超過50%,這也意味著中投公司的50億美元已經蒸發至少25億。盡管中投公司在其他投資項目上仍有收益,但兩個主要投資項目的巨幅縮水使得中投公司在2008年的財務虧損不可避免。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
美國兩房集團債券一直是國內商業銀行的投資重點。在2008年國內各銀行發布的中期報表中,建設銀行集團持有房利美與房地美相關債券賬面價值32.5億美元;工商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價值為27.16億美元,相當於其全部資產的0.2%;中國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賬面價值最高,約為106.3億美元;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也持有部分兩房股份。進入2008年下半年後,工商銀行已經將持有的兩房債券減持至21.7億美元,中國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也已減持到75億美元。在持有兩房債券規模對比中,中國銀行為亞洲眾多金融機構之最,在2008年6月底已經對兩房資產計提損失19億美元,但這可能不是最後的損失數字。工行、建行表示在兩房債券方面沒有出現整體虧損,招商銀行與交通銀行則略有盈利。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發布的報告中稱,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總計約4 000億美元,但只有約100億美元的虧損,主要是次級債券和在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前過早出售的差價損失。
「兩房」被美國政府接管我們需要計提損失,那麼破產的雷曼兄弟又令國內的金融機構虧了多少呢?
當中國各大銀行公布持有雷曼兄弟相關資產具體數目後,人們發現雷曼兄弟破產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遠比預期要小。從銀行公告看,中國7家上市銀行:建行、工行、中行、交行、招行、中信、興業銀行合計持有雷曼兄弟相關資產數量約為7.2億美元,遠低於雷曼兄弟破產初期的市場預估。其中建設銀行持有雷曼兄弟的債券規模最大,共持有相關債券1.914億美元,這些債券約占建設銀行總資產的0.019%。在其持有的債券中高級債券1.414億美元,次級債券0.5億美元,根據破產原則,高級債券將被優先償還。因此建設銀行如果發生損失其實際損失可能也只有5 000萬美元。工商銀行持有的雷曼兄弟債券和與雷曼信用相掛鉤債券總額為1.518億美元,占工行總資產的萬分之一,僅為其2008年上半年稅後利潤的1.6%,且其中1.39億美元債券為高級債券。中國銀行對雷曼兄弟的貸款余額為
5 000萬美元,對其子公司的貸款余額為320萬美元,此外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與雷曼兄弟相關債券7 562萬美元,如此中行對雷曼兄弟的風險資本總額為1.288 2億美元,佔中行總資產的0.01%。交通銀行共持有雷曼兄弟相關資產7 002萬美元,占其總資產的0.02%,招商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共計7 000萬美元,其中高級債券佔6 000萬美元。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所持有的雷曼兄弟資產相對較小,影響不大。雖然各銀行所持有的雷曼兄弟資產縮水在所難免,但由於其中大部分債券為高級債券,各銀行損失比例並不會很高,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與中國銀行將是國內商業銀行中因次貸危機虧損較大的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後的資產處理過程將很長,具體的虧損數字可能要在幾年後才會能計算出來。
三、我國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
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人保財險、中保國際五大保險巨頭均未投資雷曼相關債券,因此在雷曼兄弟破產的泥坑中全身而退。
在2008年7月,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表示,截至2008年6月底,償付能力不足的保險公司為12家,比年初增加2家,其中個別公司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由於證券市場的大幅波動,保險公司投資賬戶發生了較大幅度縮水,導致綜合收益虧損,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億、上百億。
在2008年10月6日,中國平安發布公告將對富通集團股票投資中的約合人民幣157億元變動為損失。富通集團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在金融危機中同樣遭遇了巨大損失。中國平安總共向富通集團投資人民幣238.7億元,雖然進行了大幅度減值,但是公司資本金充足,財務與償付能力穩固,不會對公司各種業務的發展形成障礙。
四、其他金融機構的損失
除上述提及的金融機構外,2008年上半年在我國的49家證券公司中僅有8家出現虧損。
2008年10月20日,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泰富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中信集團主席榮智健表示,由於中信泰富的財務董事越權與香港數家著名的銀行簽訂了金額巨大的澳元杠桿式遠期合約導致已經產生8億港元的損失。他表示,如果以目前的匯率市價估計,這次外匯杠桿交易可能帶來高達147億港元的損失。
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關外匯合同的簽訂並沒有經過恰當的審批,其潛在風險也沒有得到評估,因此已終止了部分合約,剩餘的合同主要以澳元為主。管理層表示,會考慮以三種方案處理手頭未結清的外匯杠桿合同,包括平倉、重組合約等多種手段。
榮智健在發布會上稱該事件中集團財務總監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他同時宣布,財務董事張立憲及財務總監周志賢已提請辭職,並獲董事會批准,而與事件相關的人員將會受到紀律處分。
由於這筆合約的期限為二年,目前對於交易帶來的損失還沒有確切的數字統計。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未來澳元匯率上升,這起外匯交易產生的損失有可能減少。

閱讀全文

與社會資本對金融機構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10月份匯率 瀏覽:358
p2p金融機構服務費 瀏覽:19
銷售傭金英文 瀏覽:41
股票三個底 瀏覽:730
期貨成功後乾女人 瀏覽:481
誠通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3
期貨定價公式e 瀏覽:277
剪刀杠桿畫法 瀏覽:950
國外留學未確定學校可以先換外匯嗎 瀏覽:998
國際貴金屬交易手續費 瀏覽:603
大連土地交易網融科 瀏覽:283
互聯網公司金融部門 瀏覽:495
鏍紋鋼價格1710 瀏覽:130
港幣換人民幣匯率10月份 瀏覽:379
融資落地要多久 瀏覽:836
郫縣的上市公司 瀏覽:597
信威集團軍工 瀏覽:479
交易大亨是詐騙 瀏覽:929
外匯期貨貴金屬杠桿可調嗎 瀏覽:917
生豬期貨證監會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