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小島清的理論,美國和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有何不同,你認為中國應該主要發展何種類型的海外直接投資
小島清的主要理論:美國以製造業為主的大型跨國公司利用其壟斷優勢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不同,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以中小企業為主體,投資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資源開發工業或勞動力密集工業,這是符合國際分工和比較成本原則的。他認為日本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或企業,原本可以通過出口貿易的發展保持其海外市場的佔有份額。但當某些部門或企業的出口貿易已經失去這種比較優勢,而東道國的資源豐富、勞動成本低,只是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管理技能,使其資源開采和勞動力密集的部門的比較優勢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時,日本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有利於利用東道國的比較優勢,而且也有利於日本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處於比較劣勢的生產活動轉移到國外,並推動這些企業運用其新的比較優勢發展新的出口,從而使日本企業的比較優勢持續不衰。
個人不懂經濟學,或許你認為一個不懂經濟的人沒有發言權,但是不懂經濟學不代表觀點就是錯誤的,是川銀藏何嘗不是門外漢,馬雲一樣不懂經濟學…… 當然我也並非我的觀點就是正確的,我只是想說如果我說的對與錯,請先聽完我所想說的…… …… 對於小島清的理論,個人覺得十分不切實際,完全就是脫離現實的空想型理論…… 小島清的理論成就於霓虹20世紀60年代,在當時無論小島清的理論是對還是錯,霓虹的經濟快速發展都是註定了的,但事實上霓虹70年代80年代的對外投資是完全錯誤的,雖然是《廣場協議》令霓虹經濟提前崩潰,但造成史上最大的經濟,失落二十的根本原因就是「霓虹經濟自身存在嚴重缺陷」,這也是為什麼10年後霓虹政府提出「50年內獲得30個諾貝爾獎」以提倡國民加大科研力度,這與後來安倍經濟改革,令霓虹轉型成為產業鏈上層有直接的關系…… 無論一國產品在市場佔有率有多高,都難免是「鏡花水月」,一國產品橫掃世界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而霓虹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基本最致命的就是當時霓虹的「對外投資」的負作用,大量資金撒出去,結果卻成了石沉大海有去無回,銀行瞬間縮水60%的資產,企業因資金鏈突然斷裂大量倒閉…… …… …… …… 將對外投資,單純看純獲利的手段,這個觀點就是「錯誤」的根本,對外投資就當效仿歐美「融入」當地企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樣才能避免「直接利益沖突」,避免降低投資風險,不應該是與當地企業搶飯吃,而是和當地企業捆綁在一起…… 想做到這點,就唯有利用「科技」的力量,無論是什麼樣的合作關系,唯有「核心技術」「產品創新與設計」這些核心部分掌握在手中,企業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市場是有限的,處於產業鏈底端永遠無法脫離「價格戰」(紅海戰)…… 暢銷世界的產品要做到獨一無二,如果沒有獨一無二的產品就做獨一無二的平台,如果沒有獨一無二平台就做獨一無二的設計,如果沒有獨一無二的設計就做「核心專利」(基礎專利不行)…… 總之,就是科研創新…… 總之,就是盡量避開「紅海」(產品獨特,企業獨特)…… …… …… …… 紅海里掙扎的企業無論表面多風光,都不過是「鏡中月水中花」…… …… …… …… 東道主國家經濟崛起後勞動力成本自然會上升,管理也不可能永遠比東道主國家更強……小島清的理論只不過是經歷了世界大戰,世界各國經濟還沒有崛起前的理論,在小島清的理論中從一開始就將東道主國家「看貶」了,如果按照小島清的理論去做,早晚會付出『慘痛的代價』……落後的國家不代表是愚蠢的國家,如果想保持自己的優勢,首先就要正視東道主國家會利用外資和技術的崛起,然後再去思考如果令自己的投資更加安全更加高效(忽悠了風險的高回報投資僅僅是「賭徒行為」而已),如何保持自己的企業優勢才是真正該「關心與思考」的問題
……
歐日美對外直接投資大同小異,側重的行業有所不同而已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光基建一項就高達5000億美元,主要就是房地產投資、高鐵投資、基建投資、體育俱樂部(國務院發文限制境外投資體育俱樂部,所以這個現在不行了)等投資……
歐日美英主要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入股他國企業成為股東,在他國合資、建立子公司等
歐日美英等國的對外投資屬於企業行為,其中以美國為最
華爾街投資專家、華爾街投資金融財團與銀行……都是震驚世界的存在,說華爾街控制著全球經濟一點也不誇張
任何國家的大型投資、任何國家的大型企業的背後總能看到華爾街的背景
說美國拿走了全球40%的凈利潤,那麼美國是如何做到的呢?美企雖然強大,但還不可能做到這么恐怖,因為美國資金投資遍布全球任何角落,任何國家的企業的凈利潤都要被美國拿走一部分
A股納入MCSI,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家世界聞名的投資金融機構(吉利成為戴姆勒大股東背後杠桿資金就是他們提供的),它就是「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成立於1968年)…… 吉利風光的背後,卻是最終無論吉利盈虧摩根士丹利都是贏家……
……
對外直接投資不在於投資總額是多少,而是在於投資是否有回報
軟銀投資阿里巴巴投資少但回報大,雅虎同樣投資阿里巴巴但盈虧就很難講得清楚了(投資大,風險大,回報小,權力之爭)…… 對於阿里巴巴的投資,很明顯孫正義和馬雲是雙盈局面,但其他人就不好說了
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世界公認的「最後的投機家」霓虹股神是川銀藏投資還有虧損到破產的時候
叱吒世界幾十年的巴菲特投資還有判斷錯誤的時候
……
個人認為如是川銀藏、巴菲特、索羅斯、孫正義等人或索尼、軟銀、豐田、本田、蘋果、高通、ORACLE、迪士尼等企業機構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投資行為
……
對於正夫主導的對外投資,更像是正治行為
……
企業家或企業機構對外投資的目的很簡單很單純就是「獲利」
但是正夫的對外投資其目的就復雜化到極點了,牽涉到了正治問題、JUN事問題,是盈是虧是對是錯幾十年後再來討論吧,反正偶目前是半點兒看不明白
……
但是正夫主導的對外投資與企業家的為了獲利而進行的對外投資根本沒有可比性,因為性質完全不同
2. 英倫吉利和吉利汽車什麼關系
吉利集團與英國百年企業——英國錳銅集團,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生產倫敦黑色經典計程車TX4及其系列產品。2010年11月26日,吉利又打造了三大子品牌,其中就包括英倫。表面上看是合資,但實際上就是普通吉利換了個新標志。
3. 英倫吉利和吉利汽車什麼關系
答:2006年11月,吉利集團與英國百年企業——英國錳銅集團,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生產倫敦黑色經典計程車TX4及其系列產品。 2010年11月26日,吉利又打造了三大子品牌,其中就包括英倫。 表面上看是合資,但實際上就是普通吉利換了個新標志。車子還是吉...
4. 國產而論,吉利和眾泰什麼水平
眾泰現在的質量什麼的也還不錯。
吉利的汽車車間,吉利自從收購了沃爾沃之後就走上了精品化的路線,這對於汽車車間就要有高的要求了,確實看了旗下的博瑞,博越等車型,裝配工藝和質量都是受到了市場的認可,當然車間的技術也是媲美於合資的。
對於眾泰在國內的名聲其實並不好,也是很多車主抱怨買的眾泰汽車沒開幾年就到處異響,還有就是漏水之內的,這就是很反應汽車車間的技術了,上圖是眾泰汽車生產的沖壓車間,下圖是汽車車身的拼裝車間,也都是機械化的作業,很現金的。
5. 英倫汽車的前身是什麼車型
分為品牌與車型背景:
英倫汽車。品牌。前身是:
英國錳銅集團旗下的計程車TX4
1919年,羅伯特·博比·瓊斯在英國考文垂創立了一家名為Carbodies的汽車車身設計和製造工廠;
1928年,Carbodies憑借其優良的的車身製造工藝,開始為眾多著名的汽車廠商打造車身,如漢拔、辛格、戴姆勒、捷豹、福特和勞斯萊斯等;
1948年,Carbodies與Mann&Overton和奧斯汀公司合作第一輛FX3計程車攜奧斯汀的車徽成功下線;
1959年,FX4取代FX3,其車身設計有了很大的變化,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這種車身設計幾乎沒有變化;
1973年,錳銅集團收購了Carbodies公司,11年後,錳銅集團又收購了Mann&Overton,從而一個全新致力於生產和銷售計程車的倫敦計程車的倫敦計程車國際有限公司誕生了,簡稱"LTI」『; 1997年,LTI公司推出了TX1車型,TX1保留了FX4原有的獨特造型和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輪椅上下功能和集成兒童座椅,同時大幅提升了駕乘人員舒適性和安全性;
2002年,LTI公司又開發出TX2車型。TX2的發動機有原來的日產發動機變為福特發動機,變速箱採用的材質比原來更為堅固、使用壽命更長;
2006年,TX4取代TX2,其採用了與TX2同樣的車身和底盤,排放標准符合歐四排放標准,因而被命名為TX4。
吉利控股集團與英倫錳銅集團,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並在上海生產英倫經典計程車TX4"
其英倫汽車產品實際車型背景如下:
英倫TX4 :純正英國技術車
英倫SC7系:其該車為上海華普海景車上市不久華普倒閉,吉利的兄弟廠,倒閉後被哥哥吉利收購,,在英倫品牌誕生後,將該車使用英倫LOGO'
英倫SC5:屬於英倫品牌下新產品,但是使用的是吉利老發動機。
英倫金鷹,金剛:呵呵這兩個車是為了充實增加吉利英倫品牌,老吉利的孩子改名認英倫乾爹了,屬於純正的吉利車。
可以看出,英倫品牌是屬於英倫錳銅集團百年品牌,因金融風暴等原因經營不善,最終吉利出手進行合資控股,活的商標使用等技術。
吉利集團最終形成 低:全球鷹品牌,家:英倫品牌,商:帝豪品牌,豪:沃爾沃品牌。覆蓋了全部消費層次,形成多品牌,全覆蓋營銷模式。成為中國自主品牌的領頭羊。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