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業大類公司存在的問題研究

金融業大類公司存在的問題研究

發布時間:2021-12-26 06:00:16

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各地銀行機構加大了對科技型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較好成效。以某市為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該市銀行業機構為150多家科技型企業授信130億元,佔全部授信的15%。然而,銀行在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制約因素,影響到了科技型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企業財務狀況或生產經營狀況無法滿足貸款條件大部分的科技企業為發展中的中小企業,經營發展不穩定,如某市一家科技研發企業,獲取一個項目從研發到投入生產需要大概2年時間,期間客戶只預交少量訂金,研發成功即可獲的全部研發資金,如不成功則合同失效,企業自行承擔研發費用,企業因生產周期長、研發費用高、經營風險大,難以達到銀行貸款條件。

(二)可供抵押擔保的資產少通常科技企業自有資產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少,缺乏有效擔保,如某市科創園區為近年來科技企業較為集中的區域,但大部分科技企業為租用園區工廠,自有資產不足以提供抵押擔保;另一方面,科技型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因技術性強、專業性高,難以評估作押。

(三)銀行服務科技型企業能力和意識有待提升銀行專業化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特色化還不夠,對科技型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還不能完全得到滿足。目前,大部分銀行基於資金安全方面的考慮,貸款資金必須有符合條件的抵押,某市僅有商業銀行在試行開展「專利權」質押貸款業務;且信貸產品、信貸擔保、業務流程、風險評價等主要還是面向傳統產業客戶和傳統有形資產,未根據科技企業的特點建立有區別的信貸業務系統,也沒有相應提高對科技型企業貸款的風險容忍度考核。

(四)科技型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還需完善缺乏再擔保機構以及地方擔保機構能力偏弱,部分擔保機構對企業發展評估專業性有待提高,仍然以企業是否有擔保、抵押為評判標准,弱化了為企業提供有效擔保的效果。

(五)政府對科技型企業支持有限雖然有政府「兩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和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但這些資金在高新技術發展資金中所佔比重小、安排分散,不能對一些好項目大項目提供有力支持。

(六)融資渠道單一調查顯示,銀行信貸仍是科技型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占企業融資的80%以上。社會性的投融資渠道不暢、方式不多。一方面是大量社會資本積淀,另一方面由於科技型企業投資風險大,易受經營環境的影響,變數大、資產少,相應負債能力也比較低,風險較大,難以吸引投資者。企業獲取資金困難,致使一些好項目因缺少資金支持,難於做大做強,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和實現產業化。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實踐

(一)加強監管引導金融管理部門採取措施引導銀行加強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一是引導銀行建立完善適合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制度和信貸業務流程;二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基層機構的審批許可權;三是在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和信貸規模等方面爭取更多的政策傾斜;四是對科技型企業不良貸款進行科學考核和及時處置;五是鼓勵銀行業機構創新科技型企業融資產品、融資渠道、擔保機制,最大限度地滿足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需要。

(二)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各地緊緊抓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史機遇,積極搭建科技專營支行,某市目前有2家銀行機構成立了科技專營支行,並配備了相關專業人才,在建立商業可持續的科技型企業貸款機制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

(三)大力推動風險補償機制建設針對科技型企業貸款風險大的特點,各地政府出台了《科技和金融試點信貸融資業務風險補償暫行辦法》,實現了科技型企業融資風險補償機制建設的重大突破,對全面改善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環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辦法》通過對科技支行提供一定數額的壞賬風險補償和獎勵促使銀行提高風險容忍度,降低貸款門檻,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投入。

(四)進一步豐富金融服務品種根據科技型企業市場狀況,各地銀行業機構及時開發出滿足科技型企業需求的新產品,如某市商業銀行與市中小企業創新中心、市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合作,推出「專利權」質押貸款業務;並推出針對以企業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擁有的動產或貨權為抵質押擔保項下的「倉儲通」貸款業務;農村信用社推廣互助式會員制擔保貸款,為9家科技型企業授信5200萬元,累計投放資金3700萬元。

(五)對科技型企業開展上市輔導融資與融智相結合,對有上市預期的科技型企業不僅在資金上給予支持,而且在上市規劃與輔導,募集資金監管與使用,後期發展規劃等方面給予有效的智力支撐,幫助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某市為例,在銀行的幫助下,該市有2家科技企業將於2年內實現上市,企業發展即將步入新階段。

(六)積極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以某市為例,為幫助企業實現融資方式由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2014年度由浦發銀行該市支行主承銷的1家科技企業的5億元中期票據成功發行,為企業拓展了低成本資金的來源渠道,有效支持了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對進一步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的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對科技型企業的專業化服務機制,開展好間接融資服務進一步推動科技專營支行管理規范化、隊伍專業化、產品標准化、作業流程化、核算獨立化、風險分散化,指導科技專營支行堅持重點服務科技型企業的經營方向、經營理念不變。探索科技支行「一行兩制」模式,堅持並完善科技支行「五個單獨」管理體制——單獨的客戶准入機制、單獨的信貸審批機制、單獨的風險容忍政策、單獨的撥備政策和單獨的業務協同政策;推動貸款審批許可權的下放;堅持信貸評估時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的兼顧、重大項目的聯合評審、風險管理前移、團隊責任制,完善科技支行風險管理機制。

(二)探索知識產權質押模式,開發適合科技型企業的金融產品指導專營機構不斷探索和創新符合科技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推進產品服務創新,滿足科技企業的發展需求。組織建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不斷健全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處置方式;簡化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流程,開通知識產權質押評估「綠色通道」;制定並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評估技術規范和實施辦法;探索「評估+擔保+信評+輔導」的知識產權質押評估模式。建立「統借統還」融資平台的模式;探索信貸工廠模式,推進聯合互保貸款;探索「貸款銀行+助貸機構」的小額貸款模式。推進質押貸款創新,不斷創新保理融資模式。推進股權質押貸款、合同能源貸款、應收租金保理、債權保險融資等方面的創新。

(三)完善科技型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為企業提供切實有效服務大力推進科技擔保機構的創新。推進科技擔保在擔保模式和反擔保模式方面的創新,包括但不限於企業互助擔保、補貼資金貼現,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無形資產質押;推進科技擔保在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創新,包括但不限於創業擔保、擔保換分紅和擔保換期權。探索貸款銀行、產業園孵化器、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政府專項支撐資金、科技擔保機構共同擔保的「科技型企業融資聯合擔保平台」模式。

(四)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創新財政投入方式與機制統籌市縣(園區)兩級支持金融、科技等相關資金,市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建立政府、金融機構聯動的風險共擔機制,重點用於信貸風險補償、創投風險補償、融資擔保債務發展、引導基金資本金注入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設工作經費,發揮國有資本戰略導向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金融體系發展。探索政府購買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及采購高科技企業產品的新模式;發揮稅收政策的引導作用,探索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和創業投資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企業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五)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促進股權投資發展的政策,依託當地區域優勢,積極引進全國性或區域性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設立機構和拓展業務;通過政府出資引導,組建產業重組基金,促進成長型企業的發展提高和衰退期企業的整合重組。通過稅收優惠、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辦公服務和項目對接等政策優惠,創造創業風險投資市場發展的良好環境。逐步形成各類股權投資基金聚集區,促進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為PE、VC等風投資本提供通道,拉動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跟進。完善中小企業改制上市培育系統,通過上市獎勵、土地優惠,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或返還和提供中介橋梁、歷史遺留解決、協調服務等,促進科技企業上市。搭建技術產權交易平台,充分發揮其綜合服務功能,有組織推進金融創新和服務協調,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

Ⅱ 保險行業營改增存在的問題研究

營改增的推出對我國的金融業、房地產業、建築業、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有影響。根據第一財經發布的《營改增攻堅,對四大行業的影響》可以看出:
一、金融業:
1、「對金融業全面徵收增值稅,在國際上尚不多見。一些銀行客戶在細則出來後做過測算,按照最後公布的細則測算下來對利潤的影響會比之前預想的要大。總體而言,此次營改增雖然金融業6%的稅率與原營業稅政策下5%稅率相比上升不大,但企業若不能足額取得進項稅額,仍存在自身稅負上升的風險。」
(1)「根據目前了解到的政策動向與內部假設測算,『營改增』後稅負總體上基本持平。」旗下有眾多金融業務的中國平安對本報表示。但另一家中小型保險公司財務人員卻表示根據內部測算稅負會略有上升,同時利潤可能略有下降。
(2)例如,之前業內廣泛關注的貸款利息支出是否可以抵扣。此次細則中明確,企業向銀行的貸款利息支出不能抵扣進項稅。「那就意味著對於大客戶,銀行很難進行增值稅的轉嫁,因此會減少自己的收入,而對於相對弱勢的中小企業,如果銀行通過提高利率的方式轉嫁部分增值稅成本,則企業融資成本將有所上升。」
(3)同時,在營業稅下可以免稅的同業往來業務在此次細則中也並非全部免稅。細則中規定,只有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線上」短期拆借行為才可以免徵增值稅,但「線下」的短期拆借就並未在免稅范圍。
(4)「原本行業預測同業業務即使不免稅,如果利息費用進項可抵得話也可以在同業間相互轉嫁,影響不會太大。但『線下』的短期拆借可以被視為貸款的性質,而此次細則中貸款利息支出進項稅不能抵,那就意味著拆出銀行,即可以被視為將資金『貸出去』的銀行,這6%的增值稅可能無法轉嫁。除了對於稅負影響的考慮,許多金融企業在營改增准備過程中也充滿挑戰。
(5)我國和大多數增值稅稅制國家都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即金融企業如何計算抵扣其增值稅進項稅額。這個問題的出現是由於金融服務企業通常有應稅服務、免稅服務以及零稅率服務,而且很難劃分各項服務所發生的成本費用。
不過,由於金融行業的復雜性,細則對於准備時間給予了一定的「隱藏優惠」。對於大部分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來說,默認的申報期為每月申報。但新的增值稅法規對銀行、財務公司與信託公司(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包含保險公司)給予了一定的優惠政策,即按季度進行增值稅申報納稅。這使得這一類企業有額外的幾個月來改造他們的系統以順利完成增值稅申報。
二、房地產業:
除了復雜的金融業之外,房地產業是另一個在此次營改增之中備受關注的行業。
(1)「我們的房地產業客戶目前也正在根據細則內容進行測算,整體來看對企業的影響應該是偏正面的。」
盡管房地產業的稅率從之前的5%上升到11%,但此次細則對房地產企業的最大利好就是銷售收入可以在扣減土地出讓金之後差額徵收增值稅。
(2)「從之前的營改增政策來看,政府對使用差額征稅的方式是非常慎重的。所以之前房地產企業會擔心土地出讓金會不會採用差額征稅的形式來進行。如果用進項稅抵扣的方式企業在交土地出讓金的時候需要先交增值稅才能拿到專用發票,對企業的現金流和利潤都有影響,對於征管上也會產生很多復雜的問題。現在差額征稅的方式對於企業來說相當於『一塊石頭落地了』。」
(3)當然,最終的應納稅額情況視土地佔整個項目的比例價值以及建築勞務和材料占項目開發總價值的比例。「如果建築勞務和材料占項目開發總價值越高,則可抵扣進項稅額越高,因為材料的進項稅率為17%,而建築成本會帶來11%進項稅。」
(4)「供應商可以按照不同的項目選擇適用不同的稅率進行繳納增值稅。因此,某家房地產公司就住宅希望按照5%徵收率採取簡易徵收方式,而商業地產則傾向於按照11%的稅率計算增值稅額,並將其轉嫁給購買方,購買方可以抵扣進項稅額的傳統計稅方式。」畢馬威表示,「另外,在不動產租賃業務中,業主的選擇將受到租戶的重大影響。如果業主可以將增值稅傳遞給下一環節,則其可能傾向於選擇11%的稅率。而由於租賃條款或協商不利等原因無法將進項稅轉嫁給租戶時,業主往往更傾向於選用5%徵收率方式。因此,業主與租戶之間就稅務問題清晰的溝通將成為將來租賃談判的一部分。」
(5)許多開發商通過項目公司運營各開發項目。如果匯總申報無法實現,意味著每次開發新的項目時,都需要讓每個項目公司盡早登記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以確保可以盡早獲得進項稅抵扣資格。然而,直到各公司產生銷項稅時才能實現相關進項稅額的經濟效應。因為除了部分貨物和服務出口外,我國並不廣泛就進項稅留抵退稅予以退稅(這與其他很多增值稅稅制國家不同)。因此,增值稅對企業現金流會產生顯著並長遠的影響。此外,當以項目公司架構運營時,一個項目產生的進項稅將不能用於抵扣另一個項目產生的銷項稅。
三、建築業:
建築業與房地產業作為同一產業鏈條的直接上下游環節,和房地產相同的11%稅率有助於實現兩行業納稅人的稅負均衡。
(1)「對於建築業來說,他們最大的挑戰在於進項稅的管理。是否能及時從供應商那裡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是供應商管理中的重點之一。因為增值稅是一種『隱藏成本』,應該抵扣卻沒能抵扣的部分不會有一個專門的會計科目顯示出來,但卻隱藏在成本中。」
(2)另外,由於建築業總包商下有很多分包商為小規模納稅人,無法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該部分的進項稅只能拿到稅局代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方能抵扣。
(3)申銀萬國研究報告稱,營改增以後影響建築企業稅負的核心因素是可抵扣比例(可以拿到增值稅進項稅的成本/總成本)。按照建築企業平均15%的毛利率估算,可抵扣比例需要大於56%才可以達到減稅的效果,毛利率越高,需要的可抵扣比例就越大。總的來說,建築行業成本中原材料佔比50-60%,機械使用成本佔5-10%,融資成本在5%左右,剩餘為人工成本,可抵扣比例較難達到減稅的程度。但營改增最終達到博弈的平衡點後,企業盈利水平不會有太大波動。
(4)「營改增推出後,建築企業會更多的選擇能夠開具增值稅發票的供應商,當然同時也會造成成本的提升,但是由於工程合同都是按照成本+合理毛利率的方法定價,建築行業已經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利潤率非常微薄,行業成本和稅負的整體提升最終一定會傳遞到下游,體現在合同報價的提升上面。所以營改增推出後,短期可能存在報價混亂階段,造成合同簽約下滑和利潤率波動,但是中長期看,對企業盈利水平不會造成太大波動。」
(5)和房地產業一樣,建築業也有類似的「老項目」過渡政策。同時,此次細則規定,一般納稅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築服務、為甲供工程(發包)提供的建築服務,可以選擇3%徵收率的簡易計稅方法計稅。
「對此兩類業務允許選擇簡易計稅方式,主要考慮納稅人收取的價款中大部分為人工費、管理費及輔料費用,且營改增前購入的存量資產和人工成本均不得抵扣。如果某些建築企業覺得自己的進項稅抵扣較小,可能未來會更傾向於提供清包工的方式,這樣就可以選擇較低的3%徵收率。不過,納稅人需結合主要物資采購情況、下游環節房地產納稅人抵扣需求,測算不同處理的稅負影響,慎重決策。」
四、生活服務業:
(1)生活服務業作為營改增後的新設行業類別具有「兜底」的特點,是將原徵收營業稅時散落於「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服務業」等稅目中,且在非生產流通環節、有突出個人消費屬性的應稅服務綜合而成。
(2)對於納稅人而言,雖然生活服務業6%的稅率與原營業稅政策下5%稅率相比上升不大,但企業若不能足額取得進項稅額,仍存在自身稅負上升的風險。
生活服務業的納稅人數量大,種類多,提供的服務包括文化體育服務、教育醫療服務、旅遊娛樂服務、餐飲住宿服務、居民日常服務和其他生活服務。
(3)「從政策來看,生活服務業相關的增值稅規定面臨諸多難點。首先,某些生活服務業是基於現金交易的,營業稅下稅務合規水平亦不高(例如餐飲服務);其次,難以區分生活服務的消費是出於公司商業目的還是個人消費(例如住宿服務);最後,部分生活服務是為了滿足公眾的基本需求,通常由政府提供扶持及補貼(例如教育醫療服務),但也可能由個人投資提供相關服務。」
(4)另外,一些生活服務業企業提供的服務是綜合性的,酒店業就是最好的例子。「比如一個酒店裡既賣貨物,又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不同業務稅率不同,如果按照稅法嚴格執行,就要把這些綜合性服務分割開來繳稅,這樣經營管理的工作任務也比較重。」
(5)不過,此次細則在過渡政策中對於生活服務業的一些子行業給予了免稅政策,例如托兒所、幼兒園、養老機構、婚姻介紹、一些展館的門票收入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營業稅下醫療服務普遍享受免稅待遇,而新增值稅法規詳細定義了免稅的醫療服務的范圍。「很多醫療行業的私人機構實操中可能將適用6%的增值稅稅率。」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Ⅲ 我國金融行業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金融信息化建設是從無到有、從單一業務向綜合業務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今已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金融業務的處理模式,建立了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基礎的電子清算系統和金融管理系統。中國的金融數據通信網路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國內金融企業在實施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1、目前各金融體系的建設標准很難統一,阻礙了金融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在國有商業銀行全面實施國家金融信息化標准前,許多銀行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體系,由於機型、系統平台、計算機介面以及數據標準的不統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較大,系統的整合比較困難,標准化改造需要一段時間。

2、金融信息化建設中,金融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如國內眾多的銀行卡之間要實現互聯互通,似乎需要經過一番長途跋涉。其實,為了實現銀行卡的互聯互通,中國人民銀行早就牽頭組織各商業銀行共同出資成立了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以解決各銀行之間的 ATM和POS機的共享問題。可是真正要實現聯通的時候,各銀行又都在盤算自己的利益。因為銀行卡的聯通意味著小銀行可以分享到大銀行的資源,大銀行當然不願意了。因此,金融企業的互聯互通,必須找到一種市場驅動機制來諧調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點。

3、服務產品的開發和管理信息的應用滯後於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業務的快速發展。目前國內金融企業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偏重於櫃面的負債、核算業務的處理,難以滿足個性化金融增值業務的需要。同時,缺乏對大量管理信息、客戶信息、產業信息的收集、儲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術在金融企業管理領域的應用層次較低,許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還處在半信息化的階段。

4、網上金融企業的認證中心建設速度緩慢。目前中國各金融企業的客戶很多,都是網上的潛在客戶,然而由於國內金融企業在建設認證中心的意見上難以實現統一,使得網上金融的認證標准沒有統一。而外資金融企業又虎視耽耽,一旦外資進入,美國標准、日本標准將在中國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認為,網上認證中心不解決,那麼網上金融將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網上金融。

5、實現數據大集中與信息安全的矛盾。數據大集中意味著統一管理,減少重復建設,數據集中以後,能夠有效地提高金融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強金融風險的防範,進一步提高資金的流動性和資金營運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業的管理機制。而且,數據集中是實現各種新業務和新服務的前提基礎。然而,數據大集中雖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趨勢,但集中從某種角度上講增加了系統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統出了問題,那全國的系統都將受到影響。

中國的金融信息化被業內人士認為是「起步晚,卻發展迅猛」。但與國外的金融企業相比,我們還停留在金融信息化的初級階段。目前國內已經上馬信息化的金融企業大多隻是為客戶提供信息查詢而已,提供理財、咨詢服務的不多。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金融信息化不是為了向客戶提供一批簡單的海量信息,而是要向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成為客戶的投資理財專家,為客戶整合加工所有的信息,分析投資動態,推薦投資產品等。總而言之,金融業的信息化進程可以概括為:以數據大集中為前提,以完善的綜合業務系統為基礎平台,以數據倉庫為工具,以信息安全為技術保障,打造出現代化、網路化的金融企業。

Ⅳ 簡要分析當前中國網路金融存在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當前中國金融市場主要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體制的改革遠遠落後於實體經融體制改革的滯後,最終必將影響到實體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記得2006年的時候我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將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高效的市場營銷機制以及雄厚的資本實力等優勢,與中資銀行展開全方位的競爭.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三大問題
第一,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當前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從兩個方面得出初步判斷.
首先是儲蓄—投資轉化率.社會資金轉化為投資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貸資產形式發放給資金需求者;二是通過財政資金如國債的形式轉為投資;三是通過資本市場如股票、債券等形式轉為投資.在財政融資方面,盡管我國稅收佔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指標30%—40%相比,仍相距甚遠,更何況財政支出具有很強的剛性,且大部分支出為非生產性支出.在證券融資方面,由於資本市場的不規范,近年來其佔比更有明顯下降.由於上述兩個融資渠道相對較弱,銀行信貸仍然是我國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主要途徑.從2000—2003年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情況可以佐證以上的分析.2000年,貸款占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總量的比例為69.7%,國債佔比17.8%,企業債佔比0.6%,股票佔比12%;到2003年,貸款佔比升至85.1%,企業債佔比微升至1%,國債佔比降至10%,股票佔比降至3.9%.
根據人民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課題組的統計分析數據顯示,自1995年我國商業銀行首次出現存差約0.3萬億元以來,到2003年末存差已經擴大至4.9萬億元,大量資金沉澱在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並未有效轉化為生產性資金.
另外,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大量湧入並存的現象存在,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國內金融資源的浪費,反映了儲蓄無法順利地轉化為投資.
其二是M2/GDP指標.大量的理論及實證研究表明,M2/GDP指標過高,通常反映出貨幣供應量超過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國M2/GDP比率已經達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遠遠超過一般國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盡管這裡面有貨幣化進程的因素,但M2/GDP這一指標的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徵,而且信貸資產的運用效率趨於下降,不能不說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問題.
另外,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和績效可以說代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績效.但是,按照英國《銀行家》雜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業銀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財務數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按資產排名分別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績效排名則分別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2006年我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之時,外資銀行將於中資銀行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展開全面競爭,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形勢是何等之嚴峻.
第二,融資結構扭曲,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
目前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衡,我國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增加了銀行貸款風險,制約了經濟持續協調健康地發展.從國內金融市場整體融資結構來看,2003年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約為3萬億元,占融資總量的85%,而同期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新增規模為5340億元,只佔融資總量的15%.再進一步具體化,從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銀行貸款占企業融資的比例分別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間接融資佔有絕對比重,融資結構嚴重失衡.
按照金融運行的一般規律,短期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貸款,即間接融資的辦法予以解決;長期資金的需求主要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方式來解決,這樣可以避免用短期資金來源解決長期資金需求的種種弊端和風險.然而,目前我國的現狀卻是,90%的長期資金需求都是通過商業銀行以間接融資渠道解決的.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產來源又是以短期資金為主,從而產生了短存長貸引發的流動性問題,蘊藏著潛在的金融風險.
第三,直接融資體系內結構失調.
一是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發展不平衡.在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通常是股票市場融資額的數十倍.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2年末,中國GDP總值為10萬億元,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企業債的未清償余額為35000億元,相當於GDP的35%.其中,企業債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償額不到1000億,佔GDP總額的比重不足1%.
與債券市場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迅速.自1991年開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價總值、交易規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國股票市場的市價總值4萬多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36%.股票市場融資相對於間接融資的比重在調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這一比重達到了4.8%.
二是在債券市場中,企業債的發展嚴重滯後.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品種主要有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特種金融債和企業債四大類.從1994年開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呈現跳躍式增長,2004年中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已近7000億元人民幣.同時,政策性金融債發行總額也呈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總額已達到4298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債券市場中發行規模僅次於國債的券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10餘年來,在多數年份中,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都不超過500億元.從2004年的情況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業通過股票市場籌資1273億元,通過債券融資245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僅為股票融資規模的五分之一.
二、對策建議
第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實體經濟背景.

現代金融體系存在的基本價值就是積累資本,配置資本,資本的配置效率依賴於金融體系.但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不僅僅依賴於金融體系,它還更多地依賴於金融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國有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承擔的過重的政策性負擔,使之在愈來愈市場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但無論如何,融入市場,加快自身的市場化步伐是國有企業的唯一選擇.
因此可以說,國有企業攻堅戰與我國金融體系建設是站在一條船上的難兄難弟,患難與共,禍福同享.加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必須同時加快國有企業攻堅戰步伐,以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條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化進程為核心,進一步完善金融產權制度.

完善我國的金融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是,要加快金融產權的多元化進程,允許各種投資主體投資金融產業,實現金融主體成分的多元化.無論是什麼性質的產權主體控制金融,都要對金融機構的經營失敗負責,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經營失敗成本轉嫁,即真正實現金融產權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機構轉嫁失敗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機構的成本才是真正內在化的完全成本,預算約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約束.
目前的一個著力點是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權多元化.產權結構的多元化有利於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約束的內部治理機制,將國有商業銀行還原為真正的金融企業,使其逐步建立靈活有效的經營機制,真正以利潤最大化或公司價值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同時,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強化外部監督,促使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
目前,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關鍵,是盡快出台2000年以來一直加緊修訂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放鬆一級市場管制.一是改審批制為核准制,並逐漸進步到注冊制.二是打破對發債主體的限制.三是放寬所募資金使用限制.四是實行企業債券利率市場化.五是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要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應該大力培育保險公司、商業銀行、養老基金、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提高市場流動性,降低市場風險

Ⅳ 金融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1、金融業對整體經濟貢獻度較低,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尚待完善。
2、資本配置效率較低,存貸款差距日趨加大。
3、銀行貸款集中度較高,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大。

Ⅵ 企業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應該怎麼寫求求~

中小型企業融資風險及對策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迅猛發展,為地區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讓等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面臨著融資難的困境,嚴重阻礙中小企業的發展。本文就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提出建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非國有中小金融機制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對策。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迅猛發展。據統計,目前我國中小企業1000餘萬家,占我國全部注冊企業數的99%。中小企業的發展,在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拉動民間投資,帶動地區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讓等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面臨著融資難的困境,嚴重阻礙中小企業的發展。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一)中小企業內源融資不足 內源融資是企業獲取發展資金的極為重要的途徑,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小企業所用資金中來自企業自身的利潤和折舊等其他資金通常佔60%。而在我國,據有關部門調查,即使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溫州,中小企業資金構成中自有比例也僅為40%,銀行貸款和民間借款分別佔40%和20%。 (二)中小企業融資目前依然是間接融資為主 據國家經貿委近期調查,我國東、中、西部中小企業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的資金分別是:東部佔60%;中部約70%到80%;西部則高達90%。可見,中小企業對金融機構的資金依賴程度很高。同時權威部門調查顯示,中小企業獲取外部資金的渠道除了金融機構外,民間貸款也成為其重要的資金來源,佔比為14.59%,而通過直接融資渠道的數額極小,僅佔1.8%。 (三)國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差別很大 據統計,目前在我國包括金融租賃,信託投資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中,民生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比重較高,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除中國農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比重較高外,其餘三家銀行貸款份額均較小,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性業務服務比例更低。 (四)貸款需求不能得到全部滿足 在歷來的調查中,」資金不足」始終被列為中小企業第一位的問題。有資料顯示,90%以上的中小企業的貸款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只得到部分滿足。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一)信貸歧視 直到今天,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中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成分(國有制)歧視」。中小企業獲得國有銀行的信貸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創造了30%gdp的國有企業獲得了70%的銀行貸款,而創造了70%gdp的非國有企業卻只獲得了30%的銀行貸款,這是極不公平的。在當前銀行體系中,國有商業銀行仍佔有支配地位。所有制背景的不同,使得國有銀行主管部門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時顧慮重重,生怕中小企業賴債而使自己難脫干係。相比較而言,國有銀行向國有企業貸款即使出呆賬,也不會承擔政治風險。這導致了國有銀行的「逆向選擇」,即寧願向效益差的國有企業貸款,也不願向效益好的中小企業貸款。 (二)中小企業制度更新滯後,與市場環境轉換不同步 目前,很多私營中小企業仍實行家族式管理的企業治理結構;國有中小企業的治理結構與傳統的大型國有企業沒有什麼本質差別;一部分鄉鎮集體企業具有老國企的弊端,一部分演變成家族式企業,而所謂的改制企業有許多還不規范,尤其是有些企業改制的目的就是逃廢銀行債務,真正具有現代企業特徵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資企業很少。而同時市場結構性過剩,多年的賣方市場的格局轉變為買方市場,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更加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更重視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資源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由於制度更新滯後,一部分中小企業不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經營出現困難,外援補充資金的要求大幅度增加,於是對銀行貸款需求大增。 (三)銀行經營管理與中小企業發展需要不協調 隨著銀行商業化、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平等市場交易主體的地位不斷增強,銀行防範風險機制不斷增強。為降低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商業銀行改變粗放型的貸款管理方式,普遍上收貸款許可權,嚴格貸款發放程序和條件,重視對企業財務狀況和信用狀況的考察,並要求提供抵押和擔保。但是,一些銀行在強化內控制度的同時,缺乏開展信貸營銷的技術手段和激勵機制,只是簡單地採取以抵押擔保為主的信貸配給手段,不注重培育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Ⅶ 金融行業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哪些方式可以解決

開始復肯定你得喜歡,隨後除制了專業知識以外,還要了解下他的歷史文化,每一個行業都是有歷史背景的,這個是前提。
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就盲從聽取什麼好什麼不好,那麼自己就容易隨大流,隨大流就容易失敗,很危險。
現在行業比較多人關注,那其實已經處於一個較高的點,那就容易遇到瓶頸。
但是大多數行業還不算到了瓶頸期,特別是比較基礎的行業,類似服務業,吃的、醫葯等,有需求的行業,不管怎麼變遷,都是有市場的。
現在很多從業者確實也感覺到吃力了,其實所有行業都有飽和的時候,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壯大,主要還是要自己身硬,從服務、管理、內容上不斷加強自己,有了扎實的基礎後,自己不怕競爭不怕對比,那麼不管什麼行業都能逆流而上。

Ⅷ 金融企業的財務發展和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但由於其產出規模小、資本和技術構成較低、受傳統體制和外部宏觀經濟影響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著與自身發展和市場經濟均不適應的情況.須引起各方注意,研究對策,以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一、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忽視了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後,使企業管理局限於生產經營型管理格局之中,企業財務管理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由於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體制的影響,中小企業在加強財務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礙.例如,政策的「歧視」使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不能公平競爭;地方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大量的干預,使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短期化;財務管理受企業領導的影響過大;等等.二、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一)融資困難,資金嚴重不足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初步建立了較為獨立、渠道多元的融資體系,但是,融資難、擔保難仍然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最突出的問題.其主要原因:第一,負債過多,融資成本高,風險大,造成中小企業信用等級低,資信相對較差.第二,國家沒有專設中小企業管理扶持機構,國家的優惠政策未向中小企業傾斜,使之長期處於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數中小企業是非國有企業,有些銀行受傳統觀念和行政干預的影響,對其貸款不夠熱心.第四,中介機構不健全,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服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和貸款擔保機構.(二)投資能力較弱,且缺乏科學性一是中小企業投資所需資金短缺.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是中小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但中小企業吸引金融機構的投資或借款比較困難.銀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業貸款,也因高風險而提高貸款利率,從而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標.由於自身規模較小,貸款投資所佔的比例比大企業多得多,所面臨的風險也更大,所以它們總是盡快收回投資,很少考慮擴展自身規模.三是投資盲目性,投資方向難以把握.(三)財務控制薄弱一是對現金管理不嚴,造成資金閑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業認為現金越多越好,造成現金閑置,未參加生產周轉;有些企業的資金使用缺少計劃安排,過量購置不動產,無法應付經營急需的資金,陷入財務困境.二是應收賬款周轉緩慢,造成資金回收困難.原因是沒有建立嚴格的賒銷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應收賬款不能兌現或形成呆賬.三是存貨控制薄弱,造成資金呆滯.很多中小企業月末存貨佔用資金往往超過其營業額的兩倍以上,造成資金呆滯,周轉失靈.四是重錢不重物,資產流失浪費嚴重.不少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對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資產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問題無人追究,資產浪費嚴重.(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觀念陳舊一方面,中小企業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高度統一,企業的投資者同時就是經營者,這種模式勢必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負面影響.中小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屬於個體、私營性質,在這些企業中,企業領導者集權現象嚴重,並且對於財務管理的理論方法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研究,致使其職責不分,越權行事,造成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監控不嚴,會計信息失真等.企業沒有或無法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即使有,也很難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質差,管理思想落後.有些企業管理者基於其自身的原因,沒有將財務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有效機制中,缺乏現代財務管理觀念,使財務管理失去了它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三、解決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問題的對策我國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是由宏觀經濟環境和自身雙重因素造成的.所以,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須從政府、市場和企業自身三方面入手.(一)政府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盡快制定或完善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1、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小、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差、資金經營的能力差等決定了它通過市場融資資信很低的特點.這從客觀上要求國家通過穩定的融資機制給予適當的扶持.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定了針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及優惠政策,如日本的《中小企業基本法》和《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美國的《中小企業法》和《公平執行中小企業法案(1996)》等.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借鑒國際經驗.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比如,不久前我國出台了《關於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據悉,由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起草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不久將出台.2、成立中小企業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擔保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資金來源可以是各級政府金融機構及中小企業的入會費,管理上實行基金封閉運行,集中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3、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是以服務為宗旨的中介組織,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擔保費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為代價.國家經貿委、國家工商總局、財政部等10部委不久前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中小企業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就引導中小企業增強信用觀念,改善其信用狀況以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以及加快我國社會化信用體系的建設步伐.這標志著我國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社會化信用體系建設開始啟動.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過程中,要把建立信用擔保制度和建立其它社會化服務體系(如中小企業資信評估機構,中小企業投資及融資信息服務機構,中小企業聯合會等)結合起來,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二)中小企業投資要面向市場,對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正確進行投資決策,努力降低投資風險1、應以對內投資方式為主.對內投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新產品試制的投資.二是對技術設備更新改造的投資.三是人力資源的投資.目前應特別注意人力資源的投資,從某種角度說,加強人力資源的投資,擁有一定的高素質的管理及技術型人才,是企業制勝的法寶.2、分散資金投向,降低投資風險.中小企業在積累的資本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之後,可以搞多元化經營,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從而分散投資風險.3、應規范項目投資程序.當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實力之後,可以借鑒大型企業的普遍做法,規范項目的投資程序,實行投資監理,對投資活動的各個階段做到精心設計和實施.另外,要注意實施跟進戰略,規避投資風險.(三)企業要苦練內功,強化資金管理,加強財務控制1、提高認識,把強化資金管理作為推行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貫徹落實到企業內部各個職能部門.由於資金的使用周轉牽涉到企業內部的方方面面,企業經營者應轉變觀念,認識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資金不單是財務部門的職責,而是關繫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各個生產經營環節的大事.所以要層層落實,共同為企業資金的管理做出貢獻.2、努力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使資金運用產生最佳的效果.為此,首先要使資金的來源和動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決不能用短期借款來購買固定資產,以免導致資金周轉困難.其次,准確預測資金收回和支付的時間.比如應收賬款什麼時候可收回,什麼時候可進貨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否則,易造成收支失衡,資金桔據.最後,合理地進行資金分配,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佔用應有效配合.3、加強財產控制.建立健全財產物資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在物資采購、領用、銷售及樣品管理上建立規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維護安全.對財產的管理與記錄必須分開,以形成有力的內部牽制,決不能把資產管理、記錄、檢查核對等交由一個人來做.定期檢查盤點財產,督促管理人員和記錄人員保持警戒而不至於疏忽.4、加強對存貨和應收賬款的管理.近年來,很多中小型企業陷入經營流動資金緊缺的困境,加強存貨及應收賬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強存貨管理,盡可能壓縮過時的庫存物資,避免資金呆滯,並以科學的方法來確保存貨資金的最佳結構.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對賒銷客戶的信用進行調研評定,定期核對應收賬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法,嚴格控制賬齡.對死賬、呆賬,要在取得確鑿證據後,進行妥善的會計處理.(四)加強財會隊伍建設,提高企業全員的管理素質目前,不少中小企業會計賬目不清,信息失真,財務管理混亂;企業領導營私舞弊、行賄受賄的現象時有發生;企業設置賬外賬,弄虛作假,造成虛盈實虧或虛虧實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業財務基礎薄弱,會計人員素質不高,又受制於領導,無法行使自己的監督權;二是企業領導的法制觀念淡薄,忽視財務制度、財經紀律的嚴肅性和強制性.為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必須加強財會隊伍建設,對財會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強財會人員的監督意識.加強全員素質教育,首先從企業領導做起,不斷提高全員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只有依靠企業全員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業管理狀況,搞好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

閱讀全文

與金融業大類公司存在的問題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港幣換人民幣匯率10月份 瀏覽:379
融資落地要多久 瀏覽:836
郫縣的上市公司 瀏覽:597
信威集團軍工 瀏覽:479
交易大亨是詐騙 瀏覽:929
外匯期貨貴金屬杠桿可調嗎 瀏覽:917
生豬期貨證監會 瀏覽:734
非公開增發價格高 瀏覽:201
委託肯交易所平台 瀏覽:715
上市公司小額快速融資 瀏覽:228
融資融券杠桿楊方股票配資 瀏覽:703
杠桿力臂括弧 瀏覽:700
建行家裝貸款 瀏覽:863
用房產證做抵押貸款手續 瀏覽:291
杠桿平衡條件改進文獻 瀏覽:128
普惠金融服務的是 瀏覽:10
昆明期貨公司招聘信息 瀏覽:556
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法律意見書 瀏覽:84
去金融的杠桿易去人心的杠桿難 瀏覽:486
人民幣與澳元匯率將有什麼變化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