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金融危機,中國金融業應採取什麼應對策略
第一,首先是讓國內經濟穩定發展。目前我國實體經濟也遇到了困難,國內經濟風險主要包括:一是通脹轉向通縮的可能性在增大,二是國內資本流入轉為流出的可能性在增強,三是信貸緊縮形勢下,國內的非法集資形勢比較嚴峻,四是中國經濟不穩定的因素在增加。目前我國的經濟中存在的問大多是政府因素造成的。因為中國現在是政府主導的經濟,這種環境下,很多民企就希望憑借關系弄個牌照,給塊地,弄個貸款什麼的,沒有把注意力放到創造財富上來。中國的競爭體制不是一個創造財富的競爭體制。真正的競爭應該是誰能盈利、誰能創造品牌,誰有技術。改革就要從這個方面來進行。我們要改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從審批制轉換成登記制,煥發企業本身的活力。
第二,建立平準基金,發展國內股市。
可能有人會說,你這個提法和美圓大幅度貶值絲毫沒有關系。其實大家好好想想,股市暴跌70%,損失最大的是誰?難道不是國有資產的瘋狂貶值!由於人民幣是不可自由兌換貨幣,所以我們國家的財富是以兩種形式存在的,一種是外匯儲備,一種是國內的資產。目前中國的兩種財富面臨的是在一年中同時被大量消滅的風險。因為國家對外支付美圓,就必然在國內換成人民幣,當然大部分人民幣就進了股市,而股市的下跌,又造成了國內財富的損失,國內股市市值下降了20萬億人民幣,約等於2.9萬億美圓。
如果今天這20萬億人民幣市值沒有被消滅,那中國企業手中必定有大量資產去搶購全球低價資源。所以,如果美國以發行美圓來應對本次金融危機,中國的辦法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考慮成立平準基金,把外匯儲備換人民幣資產,對國內市場注入流動性,以股權換美圓,鼓勵中國的上市公司企業通過股市,把資產抵押換成美圓,讓中國的公司去全球的股市收購資源類上市公司。雖然美國的金融市場出現了問題,但是很多高科技公司,資源類公司的基本面還是好的,只不過因為流動性匱乏,導致他們缺乏發展的資金,中國企業走出去要比主權投資基金去收購要好的多,同時,國內的企業也可以藉此次機會走出去,不要害怕失敗。我們國家要藉此改變審批制度為備案制度,只要企業的並購方案行為合理,真實,並非藉此讓資金流出,那麼我們都要鼓勵走出去,購買高科技、資源品,一舉讓我國的科學技術上一個新的台階。
我們企業並購的目標是什麼呢?全球的兩大鐵礦石公司、前五大石油公司、黃金公司、飛機機械等製造公司、航空航天公司、高科技網路公司。我國是缺少資源的製造業大國,中國股市上漲,那麼企業就有足夠的錢去收購全球資源重要企業。我們站上了全球上游產品的定價權,全球定價權必定是最終在我們手裡。
第三,讓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
美國有外匯儲備嗎?沒有,為什麼世界其他都要有外匯儲備,為什麼美國沒有呢?因為他有鑄幣權,本次美國的金融危機對全球影響這么大,就在於美元是儲備貨幣,美國有鑄幣權,所以我們國家可以考慮讓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其實人民幣已經可以在中國周邊半流通,成為儲備貨幣已經是水道渠成的事情。具體的實行辦法中應當考慮如何防止美圓的外逃沖擊。我們認為如果美國無限發行美圓,讓美圓崩潰,全世界不再兌換美元,那麼人民幣儲備是必然的事情。
第四,考慮織建立新的世界貨幣體系。
我們認為,應當探討建立世界儲備貨幣的可能性,模式既可以參考歐元模式,也可以參考GDP資產抵押模式,誰抵押的資產多,那麼你的發言權就大,貨幣的可信度就大,如果哪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可以立即讓這個國家要麼提供更多的資金抵押,要麼凍結這個國家的貨幣交易。
第五,把外匯儲備變成實質財富.
中國必須消化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增長壓力,所以我們必須冒投資失敗的風險,把手中的美元儲備和美國政府債券轉化為真實資產,無論是黃金還是其他資源,都是我國下一輪經濟高速發展所必須的,一定要想辦法讓外匯儲備變成國人可以享有的國民財富,讓中國人擁有更多的世界財富.
㈡ 加入世貿組織後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將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加入WTO是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將能更多地參與我國的經濟建設和金融發展,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為境內貸款,這些貸款的70%年底,我國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6.4萬家,實際利用外資3486億美元。2000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現價)23685。一般說來,外資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外商投資企業,外資金融機構的服務比中資金融機構更能滿足外商投資企業需要。我國加入WTO後,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服務功能將更加全面,這將進一步改善我國投資環境,吸引更多外商到我國投資後,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和客戶基礎將逐漸擴大,在我國金融市場上運用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將隨之增加,中資金融機構將與外資金融機構展開全方位的競爭。這將推動中資金融機構採取切實措施,解決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改善金融企業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建立審慎會計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和服務水平,擴大對外開放,不僅能「請進來」,擴大引進外資,而且還能鼓勵「走出去」,有效地推進我國金融業的國際化進程。
年底,中資銀行類機構在境外共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68億美元。加入WTO對於證券業,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和合資證券公司的設立,將有利於引進和學習境外證券業成熟的管理經驗,促進國內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規范發展,逐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加入WTO,更多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將在優質客戶、優秀人才、新業務、新技術等方面與中資金融機構競爭。由於我國金融企業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加上歷史包袱沉重、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與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大部分外資金融機構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勢,因此,加入WTO,也將給中資金融機構的經營和監管當局的監管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我們要繼續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步伐,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監管體系和金融調控體系,完善金融法規,培養金融人才,提高參與國際金融業競爭的能力。
㈢ 貿易金融的貿易金融的趨勢
新形勢下貿易金融業務發展的特徵全球化推動貿易金融向縱深發展
貿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屬性,決定了有更多的中小企業被納入這一金融服務體系。在保持自償性這一本質特徵不變的情況下,貿易金融服務越來越廣泛地與銀行票據、商業票據、應收和預付賬款、貨權單據等具有較強變現能力的流動資產相結合,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憑借在供應鏈中形成的債權和物權關系獲得銀行的融資服務,貿易金融服務呈現向縱深滲透的趨勢。
「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數量進一步上升,需要全球化的貿易金融服務方案。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必然結果,是其采購、生產和銷售活動在更廣的全球范圍內展開。因此,制定全球化的貿易金融服務方案,幫助企業在跨時區、跨國家、跨幣種、維度上更好地匹配物流和資金流、妥善管理資金收付餘缺,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幣種和不同國家的利率和匯率差異獲得收益並規避風險,將成為未來貿易金融服務的關注焦點。
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提供全球化貿易融資服務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中國的主要金融機構紛紛加大境外業務拓展力度,銀行在國內辦理國際業務的傳統格局已經悄然轉變為走出國門提供全球服務的新格局,這無疑大大增強了中國銀行業貿易金融服務全球化的勢頭。
產品組合趨向集成化和綜合化
單一的融資結算佔比逐步下降,組合方案佔比快速提升。單一的融資結算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大多數企業的需求。在幫助企業安全、快捷地完成資金收付的同時,能夠幫助企業最大化資金收益、有效管理或規避匯率風險的集成化貿易金融產品成為客戶的新寵。
從對單個企業提供融資,轉變為提供涵蓋產業鏈和關聯企業的整體綜合服務方案。貿易金融中的供應鏈融資已經形成典型的「1+N」模式,銀行須將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供應企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貿易金融服務方案,對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節點的產、供、銷活動進行統籌,在此基礎上提供一攬子融資、結算服務以及賬戶管理和財務顧問等衍生服務,以確保整個產業鏈資金的正常周轉。
㈣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哪些困難
據有關部門測算,2014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400多億美元,首次超過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進而成為資本凈輸出國。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里程碑,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分水嶺。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201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078.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2.8%,(2012年為878億美元)成為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雖然離第一名美國的3383.02億美元還有一定差距,但專家估計,在未來10年左右可以趕上美國的規模。這個《公報》還顯示,中國有1.53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2.54萬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84個國家(地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達6604.8億美元,較2012年排名前進2位,位居全球第11位。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正在形成以下幾個特徵。其一,中國已成為一個對外投資增長較快的國家。近三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增速均在兩位數,2013年達到20%以上,在今後較長時期,將繼續維持高位增長。其二,中國企業將全方位、多領域「走出去」。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已經覆蓋發展中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在以資源為目標的同時,以技術為目標、以營銷網路為目標、以研發平台為目標的「走出去」成為常態,進而構築中國的全球生產網路和全球供應鏈。其三,大型對外並購投資成為「走出去」的重要途徑,並呈現投資領域多元化的趨勢;其四,中國企業「走出去」將促進產業的國際轉移,尤其是在高水平上的轉移,同時將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和緩解產能過剩問題。其五,在今後的對外投資中,利用人民幣境外投資的比重將不斷上升,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一方面將減輕目前過大的外匯儲備壓力,另一方面,將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當然,中國企業「走出去」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首先,在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的存量中,國有企業仍然佔55%,非國有經濟佔比不到一半。這意味著,政府決策的投資和國有企業的投資仍然占據很大的比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主體地位仍需進一步確立。其次,從企業國際化角度來講,企業「走出去」將直面技術和人才儲備的問題,這些要靠企業自身去解決,但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這些「瓶頸」還將在較長時期制約其「走出去」。
再次,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還存在以下問題:審批程序較繁瑣;外匯出境限制較多;境外並購貸款安排困難;對外投資的法律障礙等。這里既有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的問題,也有企業自身能力提高的問題。復次,盡管中國企業「走出去」潛力很大,但失敗風險——安全風險、法律風險、項目風險和文化風險等也很大。從目前情況看,中國企業走入高失敗風險國家較多,進而遭受較大的損失;進入低失敗風險國家比較少,也比較困難,如在2013年中國的對外投資中,投向美國的僅占總規模的2%。如何評估和預測可能發生的失敗風險,就成為一個擺在「走出去」企業面前的重大課題。
必須看到,無論對於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走出去」對它們的長遠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和作用。「走出去」將倒逼國有企業改革。實踐已經表明,國有企業的現行體制和制度有著諸多不適應「走出去」的弊端,它們也在影響國有企業「走出去」的進程。成功「走出去」的案例則告訴我們,在產權制度、治理結構、績效考核等主要環節,國有企業都需要根據國際化的要求進行改革,以適應「走出去」的要求。「走出去」的民營企業不僅獲得了發展機會和新的資源,也在企業制度的再造和完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進而全面地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最後,筆者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提出幾點建議。在企業層面,「走出去」一定要有長遠戰略考量,充分考慮復雜的法律、經濟和文化環境,要建立全面、靈活、長效的評估機制。同時主動引導市場換資源、換技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形成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同時,要特別注重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在政府層面,建議「十三五」規劃將「走出去」戰略規劃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發展定位、產業選擇、區位抉擇、投資趨向、合作方式,並制定主要行業的「走出去」規劃,包括高鐵、石油、裝備製造等。要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持,無論政策性金融支持,還是商業性金融支持,都需要不斷改善,切實起到應有作用。在自貿區層面,自貿區要在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中發揮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1.從簡化自貿區內企業境外投資的審批程序入手,逐步推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為企業的跨境資本流通提供便利。2.通過政策鼓勵境外金融機構落戶自貿區,為企業提供走出去的並購貸款,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強並購融資工具的創新,鼓勵信貸融資向票據融資、融資租賃及債券融資的多元化轉變,並積極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匯率風險管理工具。3.在自貿區內實行境外投資所得稅分期繳納,也將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現金支持。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是中國由經濟大國發展為經濟強國的核心環節之一。可以預期,在以建設自由貿易區和「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為標志的新一輪開放,以及中國政府一系列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舉措的推動下,今後一個時期,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還將爆發式增長,由此將進一步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㈤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可能對中國金融業產生怎樣影響
加入WTO後,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即使不出國門都必須面對真正到來的全球性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環境。而作為金融業這一敏感行業,在WTO這一共同的旗幟下,外資銀行將不再是被中國金融擋在國門外的看客,而是要在通行的游戲規則下理直氣壯的挺進中國市場,與中資銀行搶奪最後的蛋糕,並對中國的企業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
金融企業:金融業對外開放,外資銀行機構進入中國國內市場,首當其沖地會給中國金融企業帶來廣泛影響,中國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都可藉此機會尋求更快速的改革和發展。外資金融機構逐漸實現國民待遇,對中國金融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資金融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一是有助於深化金融改革,提高中國金融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與本國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以及其在華業務范圍和客戶基礎的逐步擴大,運用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逐漸增加,這勢必會給中資金融企業帶來強大的競爭壓力。這將迫使中資金融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學習和掌握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金融創新產品,合理的選擇和培育優秀客戶,促使資金流向更為合理,提高金融效率,轉換經營機制,建立審慎會計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和服務水平。
二是有利於中國金融企業國際化進程。國際化的形式可以是走出去,也可以是請進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國際經貿活動將更加頻繁,對外招商引資、國際借貸活動將會進一步增多,這將給中資銀行在境外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外資銀行競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資銀行將會採取措施,跟蹤中資海外企業和中國經貿活動,在海外增設營業機構,更多參與國際競爭。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資金融企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一是市場轉移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對中資銀行的壟斷地位形成巨大沖擊,我國加入WTO後,現有對外資銀行的種種限制將逐步取消,外資銀行將憑借完備的商業銀行服務功能與中資銀行展開激烈的優質客戶爭奪戰,存貸款客戶將從國內銀行機構轉移到外資銀行機構,外資銀行在中國國內銀行服務市場中的份額擴大,國內銀行機構的市場份額相應縮小。
二是資本外流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使國內貨幣資金首先以本幣形式流入外資銀行機構,同時在外資銀行機構進入中國國內市場業務,客觀上可促使本幣資金兌換為外幣資金的背景下,隨後出現資金從國內銀行體系的流出。中國在對外開放國內銀行市場的同時繼續實行資本流動管制,有助於防範大規模資本外流。但從更加長遠的觀點來看,難以指望資本流動的管制措施會保持不變。
三是人才流失的挑戰。外資銀行拓展中國市場,會以優厚條件大量吸納高素質人才,結果會使中資銀行的業務骨幹流失。而人才的流失,不僅降低銀行的業務開拓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也會帶走一部分客戶。
面對加入WTO,面對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國金融企業必須加快改革和業務發展。我們的當務之急是突破,關鍵是深化體制改革,把銀行改建成真正的金融企業,這是與外資銀行展開競爭的前提。建立和完善以推動銀行機構穩健經營和增強競爭力為宗旨的人事組織結構是核心工作。同時,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可以起到進一步強化銀行經營者競爭意識的作用。在這些改革中,增加信息披露、完善會計監督、建立適當的存款保險制度等等是改革獲得成功的必要補充條件。
非金融企業:我們都知道銀行對整個國民經濟存在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外資銀行的進入必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對中國的非金融企業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外資銀行的進入使非金融企業面臨機遇一是非金融企業可以接受更為全面的金融服務,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往往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於一身,與嚴格分業管理的中資銀行相比,可以為廣大非金融企業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商業銀行服務和各類咨詢服務,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業務要求。同時,中國加入WTO後,國際貿易量將飛速發展,中國非金融企業對銀行的國際結算、信用證業務需求將大量增加,外資銀行可憑借其操作規范、管理先進以及與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為中國非金融企業提供更為優質的跨國結算業務。
二是有利於引進外資,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隨著對外資銀行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限制的取消,非金融企業對外資銀行的外匯貸款需求將會大大增加。在中國國內外匯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外資銀行作為直接引資渠道的作用會進一步增強。外商投資企業在華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一般說來,外資銀行的服務比中資銀行更能滿足外商投資企業需要。
三是有利於國內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尤其是對中國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入世後,外資銀行經營業務的地域限制將被取消,政府逐步向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及金融零售業務的經營權。這無疑對民營及中小型企業是個好消息。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會拓寬國內企業融資渠道,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將會得到緩解,有利於國內企業經營范圍和發展空間的進一步拓展。
四是外資銀行通過培植優質客戶和提供各類企業咨詢服務,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和信息披漏方式向國際慣例靠攏,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國內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外資銀行大多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摸爬打滾多年,具有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和成熟的評估技術體系和規則意,可識以為客戶經營管理提供更為全面和先進的監督咨詢服務和國際市場信息,提高國內企業的規則意識和經營的國際化。
外資銀行的進入使非金融企業同樣面臨挑戰
一是資本外流不利於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我國的國企改革是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各項改革尚未完成的情況下,保有人民幣巨額的存款可以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但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存款會紛紛向外資銀行轉移,從而出現資金從國內銀行體系的流出現象,對國企改革造成壓力。
二是外資銀行信貸業務中使用的評估技術,往往只針對於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中的工業企業,對中小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的信用評估技術仍不成熟。因此,國內中小高科技企業仍然得不到外資銀行的信貸支持。加之中國國內企業沒有形成良好的商業咨信,面對外資銀行嚴格的審查評估體系,企業將很難獲得外資銀行的充足貸款。
總之,加入WTO後,我國企業能否抓住機遇、戰勝挑戰,在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現在中國企業最迫切的是要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大力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信譽度。相信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我國企業在經受了世界經濟大潮的鍛煉和考驗後,必將成長壯大起來。
㈥ 結合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途徑,談談中資銀行該如何更好地實施走出去戰
一、加快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步伐,加強銀行業基礎制度和體系的建設。政府部門和金融職能部門應促進國內銀行業產權明晰及法人治理結構的建設,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同時,促進金融自由化,實現銀行的市場化,並減少行政干預,以順應國際潮流,為中資銀行的健康穩定運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加大科技投入,加強金融創新,發展中間業務。中資銀行應加快金融電子化建設,引進先進的外匯交易和清算系統,完善銀行支付服務體系,並形成全國性的信息共享通訊網路。同時,中資銀行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大力發展保險業務、證券業務、外匯交易、個人理財等中間業務,縮短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及核心競爭力,中資銀行的高端客戶的忠誠度也將隨之提高。
三、選擇適當的市場營銷策略,提高服務質量。 中資銀行應以市場為導向,細分客戶市場,積極爭取目標客戶,推行現代化、全方位的營銷模式,同時,隨著產品的差異化減小,優質服務可大大增加金融產品的附加值,提高銀行對客戶的吸引力。因此,中資銀行要切實做到以客戶為中心,並創立和發展自己的品牌,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四、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提高員工素質。中、外資銀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更是銀行機制的競爭。人力資源的質量關乎銀行的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中資銀行應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考核辦法和良好的企業文化,調動專業人才的積極性,加強員工的歸屬感,減少人才流失。同時,對員工提供各種形式的培訓,培養一批精通外語,國際金融功底扎實,經營管理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金融人才隊伍。
五、促進中資銀行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中資銀行在於外資銀行共享其客戶及機構網路的同時,也可以學習借鑒外資銀行的風險管理經驗,掌握先進的風險控制技術,實現更高效的資本運營,提高其風險回報。中資銀行也應建立起風險監測與評估體系,能夠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風險及信用風險進行有效的監督與測評。另外,中資銀行應建立起全過程的信貸風險監控系統,對信貸風險的管理不可以局限於貸後的監控,而要切實落實到信貸業務的各個階段,以盡早發現並防範風險。
六、加強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水平。監管當局應實行審慎監管政策,全面執行「巴塞爾協議」的監管原則,切實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以防範外來風險。尤其是美國的次債危機以來,很多知名金融機構都遭受了巨額損失,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等都不能倖免。銀監會應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加強國際金融合作,維護我國金融的安全穩定發展。
㈦ 如何推動金融業的對外開放
據報道,近日有專家表示,金融業開放、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減少資本管制應協同推進,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
從以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改革發展來看,開放的內涵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將境外機構引進來或國內機構走出去。第二個層次是尊重並適應國際市場的規則和慣例,借鑒國際經驗,發展國內金融市場,最終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融合。
希望中國金融行業可以穩步的發展下去!
㈧ 銀行業的「走出去」是什麼意思,希望能通俗易懂些。不要說些中國十二五「走出去」規劃綱要上面的大話。
很簡單,就是說將業范圍擴大至全球,最常見是向境外融資或建中資金融機構
㈨ 如何用好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服務
金融支持是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政策支撐。為化解現有金融支持面臨的現實瓶頸,可考慮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與完善:
一是探索建立新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資本補充機制和渠道。借鑒國際上政策性金融機構資本補充機制的國際經驗,完善金融機構資本補充和約束機制,著力防範和化解重點領域潛在風險,全面提升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二是擴大深化政策性金融機構經營機制改革,增強政策性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保持政策性金融機構「政策性目標」這一本質要求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深化政策性金融機構經營機制改革,探索政策性金融機構新的盈利模式和盈利渠道,鼓勵政策性銀行開展國際結算、保函、貿易融資業務等低風險業務,鼓勵保險公司創新與進出口業務有關的保險品種。
三是提高政策性金融機構服務企業「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在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繼續加強對企業提供「走出去」融資服務和經濟保險服務的同時,加強對重點國別的產業政策研究及重點行業和賣家的風險研究,幫助企業應對、防範和化解潛在風險,支持企業科學調整出口規模,搶占國際市場。大力創新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模式和信用保險計劃,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貸款和保險服務,著力提高金融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