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保險和資本市場的關系
保險業與證券業市場關系的比較分析商業保險基金:重要的證券機構投資者
商業保險業因其競爭性、投資經營的靈活性而成為當今世界上一種積累大量資本的金融中介機構,也是資本市場上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對此,中國本身並沒有現實老道的經驗教訓,只能很好地仔細研究西方與新興市場國家的情況,從中得出有益的啟示。(千金難買牛回頭我不需再猶豫)
商業保險機構必將是今後我國證券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是資本市場的一股支撐力量,資本市場也將成為保險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力量源泉。
一、發展迅速的中國保險業與資本積累
中國保險業在90年代以迅猛的勢頭發展,保費收入年均增長25%;據估計2000年的年度保費收入將達2400億元。我國到1996年保費率為1.26%,而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在10%以上,新興市場國家的韓國為11.61%,南非高達13%,巴西近5%,智利近3.5%。這說明中國的保險業還僅是剛剛開始,預示著保險業將集中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盈利性的保險業和社會性養老保險已成為當今世界資本積累的重要渠道,在1990年,人壽保險公司與養老基金的總資產佔GDP的份額,英國為97%,美國為75%,新加坡為78%,馬來西亞為48%,智利為30%,韓國為48%(世界銀行,1995年)。(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二、發達國家的商業保險機構是證券市場上的重要機構投資者
1、美國的保險業與證券市場關系日益緊密,不僅保險公司的大部分准備金投資於證券市場,而且保險公司本身也在發生兼有保險與投資功能的金融商品
1990年美國人壽險公司資產運用最大一項是證券投資,佔到54%,其中債券投資占資產的49.8%,優先股股票佔0.7%,普通股股票佔3%;其次是用於抵押貸款的資產,佔18.9%;用於現金、短期和其它貨幣形式的資產僅佔5.2%;該年投資凈收入占其總收入的25.96%。為了保證人壽險公司在證券市場上投資的安全,美國對保險公司實施的一般會計原則也有限制性規定:一是保險公司對股票和較低投資級別的垃圾債券的投資要投入較少資金,因為這些資產的風險較大,市價的下降將減少人壽險公司的盈餘,甚至危及投保人的利益;二是不鼓勵人壽險公司的管理人員通過在債券市場上的過於復雜交易(如掉期)來獲取利益,即限止對衍生市場的參與。
1991年底,美國財產險公司近6000億美元資產,在其投資資產中,聯邦政府及機構債券佔22%,地方政府債券佔36%,公司債券佔18.4%,股票佔19.7%,抵押貸款佔1.4%,也就是,投資的97.2%是用於證券市場,其中債券佔77.2%,不到1/4為股票。除此之外,美國人壽險公司的一部分保險單還直接構成證券商品系列,兼有保險和投資的功能,這主要包括通用人壽險、通用可變壽險、年金以及擔保投資合約。
2、隨著日本金融自由化的進展,日本保險公司與資本市場的關系也日益緊密
在銀行和證券公司連續開發高利新型金融產品的競爭壓力下,保險公司不斷突破原有的傳統限制,朝著「綜合金融機構」方向發展;人壽險公司獲准可直接貸款給投機企業,在從政策上引導保險經營體制改革的同時,也意味著政府進一步放寬了保險公司對證券市場參與的政策規定,從而也使日本保險業與證券化的關系從80年代末開始日趨相互依賴。
三、中國保險業與證券市場的關系分析
中國的保險機構主要以現金和存入銀行作為保險准備金的主要運用方式,這一比例佔到近50%,高於美國10多倍,因而保險公司實際上成為銀行信貸資金來源的一個間接提供者:投資支出僅佔1/5多一點,遠低於美國80%的水平。這至少反映出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方面:
1、法律上的限定。
1995年10月生效的《保險法》明確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必須穩健,資金運用僅限於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並且不得用於設立證券經營機構,不得用於向企業投資,對於保險公司運用的資金及各種項目資金占其資金總額的具體比例,均由金融監管部門統一規定,保險公司對此沒有自主權。
2、銀行信貸間接融資和計劃管理模式使然。
只要信貸計劃和利率管制制度還存在,社會資金融通就必然是以政府控制的銀行信貸間接融資為主導,經濟活動的資本供給主要通過銀行進行,相應地,社會閑置資金也就盡可能地向銀行集中,其中就包括保險公司收取集聚的大量保險准備金;否則,計劃管理的框架就是不完全和低效的。但保險准備金與銀行信貸資金畢竟不同,負債性質也各異,對保險業的要求應更嚴格一些。我國的傳統保險業正是在這種政策和現實基礎上運行的。
3、在證券市場機制不健全、規模較小、投機性較強、投資參與者素質不高的環境中,也不適宜保險公司過多地參與證券市場。
比如法律允許進入的國債和金融債券市場的品種單一、市場分割性、流動性低的現狀就不利於保險公司大量方便地進出和持有。要知道,美國、日本的保險業之所以能夠以債券投資為資金的主要運用渠道,那是因為其債券種類達幾百種、上千種,市場派生產品豐富、交易市場機制健全,至少投機性沒有我國目前這樣大,豐富的品種結構和高度流動性市場基礎使得保險公司可以充分地運用組合投資方法、技巧來安排資金運用,在保持應有流動性的同時,獲得能夠支撐其業務開展之需的收益。
可以說,目前中國的保險公司與證券市場的相關性微弱,尚談不上成為影響證券市場的一類機構投資者,證券市場也沒有成為保險經營機構的一個利潤來源,尚未對保險業的發展起到應有的積極推動作用。然而這種狀況只能說是一時的,不可能是一種較長期現象,因為兩個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兩者的關系必然隨著各處的發展和整個國民經濟市場化的進展而呈現頻繁變動的狀態,相關性將日益增強,也必然趨於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所展示的一般規律性模式。
四、如何看待我國今後保險業與證券市場的關系
1、資本增值是商業保險經營的核心動力機制,是決定某一個保險公司競爭力大小的關鍵因素。
從微觀角度講,一個保險公司的競爭能力和生命力首先取決於其償付能力,而償付能力的大小又取決於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利潤水平,如果保險公司不盈利或是長期虧損的,就不會有較高的償付能力,進而會被市場淘汰掉,也就根本談不上商業保險機構之說,因為盈利性是商業保險區別於社會性保障並維持其生存與發展的最根本因素。現代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利潤賺取已不再完全取決於其直接承保業務本身,更多的是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收益水平,而與保險資產運用要求最適應的就是證券市場投資,因為證券市場的組合投資,不僅流動性大,風險比起西方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私有銀行存款來也小,收益自然也高於銀行存單。所以,保險機構參與證券市場也是中國今後的大勢所趨。這不僅是保險業本身發展之需,也是優化證券市場投資者結構、降低投機性,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需要,無論是對保險市場,還是對證券市場,其意義都是積極的。
從宏觀的角度看,保險公司作為承保災害事故危險的一類企業,對於不管是產生於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原因的危險只能起到一種分散作用,即將這些危險從由一個人或少數人承擔分散給更大范圍的社會成員承擔,以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保持經濟與社會的穩定,而對於這些危險,僅靠商業保險是無論如何也消滅不了、迴避不了的,因為危險對於人類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是客觀存在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大自然的災害事故是必然的。然而即使這種危險的分散機制,其健全有效與否,也取決於保險公司這個中介組織的整合與分散處理能力,而這種能力也必須要有超出保險業本身的第三方力量予以協助,即通過保險經營中介的投資,將保險業與保險市場以外的市場力量結合起來,用來自其它市場的力量(即收益)來強化保險經營中介整合處理分散危險的能力,否則,不論保險業本身的結構如何,沒有投資將其它市場與社會的力量引入,保險業的危險分散機制也是微弱的,也就是,從宏觀角度而言的保險經營也需要依賴投資。
所謂投資,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資本增值的過程,所以說,資本增值是保險業的一個核心動力機制,從而就需要中國保險界樹立這樣的意識,即以追求資本增值為核心,不應再片面追求保費收入增長的粗放型經營。
資本增值型的經營也就意味著保險業將來要廣泛介入證券市場,這對於中國的證券界而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需要下大力氣研究的課題,也就是,證券業為自身的發展也需要研究保險市場。如此這般,兩者相關性必然趨於增強,但這首先需要大力發展中國證券市場,不斷改善其運行的基礎機制,至少使其成為一個適合於保險經營機構參與的市場。
2、基於現行的法律法規條件,首先應當是發展健全中國債券市場尤其是國債和金融債券市場的運作機制。
要使中國保險公司成為在證券市場上起積極作用的機構投資者,並使後者成為前者的主要利潤來源,也只能從中國現實情況出發一步一步地走,況且現行法律界定了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僅限於國債和金融債券。所以,一是應當在豐富國債種類的同時,繼續堅持國債發行機制的市場化,即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國債品種,使投資者有充分的選擇餘地,也使類似於保險公司這樣的組合投資者有可選擇的工具作為其資產組合之用,尤其是應當針對保險公司這一類投資者發行10年期以上的定期付息的長期附息債券,真正使其獲取資產組合收益;二是不應再向保險公司分配那種低利率且不流通的國債;三是在增加可流通國債發行量的同時,開辟以場外交易為主、場內交易為輔的國債市場組織格局,以增加二級市場的存量資產工具,並適應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大額交易的需求;四是研究開發有序且有強力的債券派生產品,以滿足機構投資者組合投資的保值增值之需;五是就中國現階段大量發行的金融債券而言,必須轉為市場化發行,並允許進入二級市場交易,形成一、二級市場相互的銜接的統一市場,才能成為機構投資者有所偏好的投資領域。也只有將這些措施落實到實處,才能做到在增加保險公司債券投資量的同時,降低銀行存款的所佔份額,政策的目標應當使銀行存款份額降到30%以下,債券投資佔到近50%,才能形成支持保險業發展的良性的且具有較強投能力的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結構。
3、最根本的還是在加快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過程中,逐步取消信貸計劃的管理方式,減弱這種指導思想的影響,並逐步放鬆利率管理。
因為只有信貸計劃減弱了,才能解除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主要集中於銀行存款的制約條件;也只有信貸計劃的減弱,才能有伴之而來的利率市場化,而利率市場化恰恰是證券資本市場得以真正發展、機製得以真正健全的前提條件,才能使保險公司大量進入證券市場投資,證券市場也才能得以對保險業起到應有的作用。並且市場化的利率機制本身也有利於保險公司特別是人壽險公司合理正確預定利率、管好各自的資產運作,才能增強以支持及時、足額理賠和給付為目標的投資能力。
4、當股票市場的機制日趨健全完美、投機限定在適當領域,至少是有關股票市場的法律法規真正健全並能起到作用之時,應當放開對保險公司參與股票市場投資的限制。
股市作為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機構投資者的一個重要投資領域,當然必須在法規政策上做到確保保險公司是以中長期投資為主,而非以短線投機炒作為主。這也是將來的必然之勢。否則,長期對保險公司資金運用設置太多、太死的限制,來自盈利和競爭的壓力,會迫使他們進行私下的不規范投資,但這種行為所導致的消極影響恐怕比放鬆限制還要大得多。
除此之外,還應放鬆對保險公司參與不動產投資和抵押貸款的約束。
5、保險公司在培養營銷隊伍和發展代理人、經紀人隊伍的同時,還應當更加註意對高素質專業投資隊伍的培養。
有一批懂證券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組合投資理論與實務操作以及熟悉不動產投資和抵押貸款業務的專業人員,不僅是保險公司參與證券市場與其它投資的關系,也是從法律上放鬆保險公司資金運用限制的前提條件,更是保險公司實施以資本增值為核心機制、確保自身處於長期競爭優勢以維持長遠發展的首要因素,而目前中國的保險業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甚至近乎是個空白,所以,這方面人才的培養和隊伍的建立是急需努力的方向。
財政部國債司袁東
《上海證券報》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五日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㈡ 金融危機為中國保險影響
保監會: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影響相對較小
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近日召開的保險市場形勢分析會上表示,當前,我國保險市場總體上保持了安全穩健運行。
吳定富指出,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盪對我國的影響逐步顯現,我國保險業受此次危機影響相對較小。今年1到9月,保險業務持續較快增長, 實現保費收入7939.6億元,同比增長49%,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3.2萬億元。
吳定富強調,保險業仍須高度重視和重點警惕國際金融保險風險跨境傳遞,尤其應重視和重點警惕保險資金運用不當可能帶來的風險。既要化解好個別保險公司的存量風險,更要預防產生新的風險。
吳定富指出,應高度重視和重點警惕由於保險消費者信心不足和銷售誤導可能引發的非正常退保風險。保險公司仍要下大力氣改進保險服務,著力解決銷售誤導問題,防止因服務不到位而引發保險消費者的信心動搖。
吳定富還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黨中央、國務院已經並將繼續採取措施應對外部沖擊,努力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保險業保持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沒有改變,保險業有條件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新華網
淺議金融危機對保險的影響
10月24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了1-9月份全國各地的保費收入情況。全國第三季度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 23217235.4萬元,同比增長44.24%,但較上一季度而言,下降了12.02%。在第一季度保費收入較上一年度的第四季度猛增74.44%之後,第二和第三季度保費收入均較前期下降10個百分點以上。
第二和第三季度保費收入相對減少,部分原因由於第一季度的保費收入增長較快,保費收入目標超量完成,在後面的階段有所下滑。然而國內外各種經濟因素對保費收入的影響還是佔有較大比重。
對於第一季度,其中影響保費收入較大的,是占總收入六成以上的壽險收入。由於去年年底我國股市走低,收益率下降,資本市場出現了一些小波動,但借著牛市的餘波,加上投資賬戶的穩定表現,投連險產品銷售異常火爆。於是大量的資金從股市轉向了保險市場,導致了第一季度保險收入的大幅上漲,理財型產品成為投資主流。尤其東西部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保費增長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現象,然而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由於投資者相對理性,這些地區保費增長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到了第二季度,受國際金融環境惡化的影響,我國股市持續走低,資本市場又震盪不安,導致了投連險收益節節縮水,甚至出現虧損。保險產品無法滿足投資者的期望,繼續購買投連險的熱情消退,甚至出現了退保現象。而像萬能險的結算利率由於上一年度保險公司投資收益較高的原因,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吸引了許多投資者的目光。但這一投資新寵,並沒有使保費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有所改變,第一季度保費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在第二季度保費收入下降的百分點也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財型產品銷售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健康險這樣保障型產品,在第二季度仍持續增長,全國健康險的保費收入增長較第一季度增長了31.42%。消費者在獲得了一定的投資收益,同樣會增加保障保險的投入。
第三季度,全國保費收入增速保持下降趨勢。由於保險公司面臨的投資環境持續惡化,投資收益不斷下降,投資型產品風光不再。許多公司都紛紛下調了萬能險的結算利率,加之8 月保監會開始整頓和控制銀保渠道,導致了壽險保費增速的下降。與此同時,經濟下行擔憂進一步增加,企業盈利能力明顯減弱。許多企業為降低成本,減少了對保險投入。全國財產保險的收入較上一季度減少了17.72%。
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經蔓延,出口訂單景氣度持續回落,國內訂單景氣度也大幅下降,企業面臨巨大壓力。今年以來,隨著股權投資收益的暴跌,國債和企業債利率也開始暴跌,保險公司的盈利空間持續受到擠壓。加之AIG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都將導致人們對保險業的信心下降。雖然銀保渠道的收縮,防止了未來壽險業將會面臨更劇烈的大起大落,但面對一個進一步惡化的資本市場,筆者認為,下一季度對以中國保險市場將是一個比較艱難的時期,全國保費增速的下降將是必然趨勢。保險公司應該及時做好風范風險的准備,以應對這次金融危機對保險業的影響,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態勢。
㈢ 人壽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會不會出現兌現危機
一,人壽保險狀況概析
所謂人壽保險是指以人的生命為保險標的,以生、死為保險事故的一種人身保險。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逐年提升我國城鄉居民對人壽保險的關注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密切。到底什麼是人壽保險呢?
壽保可以理解為當被保險人的生命發生了保險事故時,由保險人支付保險金。最初的人壽保險是為了保障由於不可預測的死亡所可能造成的經濟負擔,後來,人壽保險中引進了儲蓄的成分,所以對在保險期滿時仍然生存的人,保險公司也會給付約定的保險金。人壽保險是一種社會保障制度,是以人的生命身體為保險對象的保險業務。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死亡、年老、傷殘、疾病等都是生活中的危險,我們叫做人身危險。
從社會角度來分析,總會有一些人發生意外傷害事故,總會有一些人患病,各種危險隨時在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所以我們必須採用一種對付人身危險的方法,即對發生人身危險的人及其家庭在經濟上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人壽保險就屬於這種方法。它的特點是通過訂立保險合同、支付保險費、對參加保險的人提供保障,以便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編制家庭理財計劃,為城鄉居民家庭構築心理的防線,構建創造和諧的生活空間。人壽保險作為一種兼有保險、儲蓄雙重功能的投資手段,越來越被人們所理解、接受和鍾愛。人壽保險可以為人們解決養老、醫療、意外傷害等各類風險的保障問題,人們可在年輕時為年老做准備,今天為明天做准備,上一代人為下一代人做准備。這樣當意外發生時,居民的生活才有經濟保障,可以老有所依,病有所仗。
我國人壽保險事業發展到今天,種類與機制已經越來越健全,包括定期人壽保險、終身人壽保險、生存保險、生死兩全保險、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等,如果將其按風險收益結構細化,還可將人壽保險劃分成風險保障型人壽保險和投資理財型人壽保險。盡管人壽保險在眾多保險業務中佔了很大的比重,但相對發展稚嫩的中國保險市場,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同時,也給壽保也帶來了各方面的阻力。
二,壽險存在的風險
(一)從行業自身角度來分析,人壽保險存在以下四點突出風險:
1.現金流風險
即由新業務大量減少和大量保單退保造成的風險。由於資產和負債的長期特性,這類風險對壽險公司的影響遠大於非壽險公司。2003年,部分壽險產品大量退保,而新增保費增長緩慢,潛在現金流風險正在加大。
2.投資風險
《保險法》頒布以前,我國保險公司的投資活動非常混亂。保險公司大量投資於三產、房地產、拆借,結果造成大量呆賬、逾期貸款。1995年以後這類投資活動得到抑制,但受資本市場發展滯後等因素影響,保險公司無論是委託證券公司或其他機構理財,還是設立資產管理公司理財都面臨很大的投資風險。近兩年來股票市場一路下行,證券業風險已經波及保險資產。2004年10月中央銀行上調利率前後,國債等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而2004年保險公司持有債券比重已達到總資產的38%,投資風險顯然還在加大。投資效益低下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經營的穩定性,成為我國保險公司發展的最大障礙。
3.利差損風險
據測算,1999年以前的保單會導致我國壽險業利差損每年增加約20億元,到2004年底壽險業利差損總額將超過720億元,佔到行業總資產的9%左右。即便各壽險公司將全部業務盈餘都用於彌補利差損,也需要10年的化解時間。[1]若投資收益不理想,化解時間還會延長。
盡管在進入升息周期後利差損的壓力會有所減輕,但由於1999年以前保單平均預定利率高達7%、保單平均期限長達35年,無論是升息周期的長度還是升息幅度都很難使利差損自然消除。這意味著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期內,我國壽險業特別是老公司都將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由於保險公司普遍存在財務數據失真現象,真實的利差損風險可能被大大低估。
4.資產負債匹配風險
由於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我國壽險業資產負債失配問題相當突出。特別是一些公司為追求高速增長,在壽險產品定價時,往往不能全面考慮資產的期限、收益、利率、匯率未來的可能變動等因素,而僅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出發,甚至簡單模仿其他公司的產品定價。據有關部門測算,目前5年以內的資產負債匹配程度高於50%,但5年以上中長期資產與負債的匹配程度卻遠低於50%,資產負債失配狀況已相當嚴重。
(二)從市場發展分析,壽險業的共性風險有三點:
1.資產過度集中風險
當保險公司資產高度集中於某一單項資產或某一類別資產上時,資產價值的波動極易給保險公司帶來風險。這類風險本應通過資產多元化途徑規避,但在目前保險資金投資渠道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制的情況下,保險公司的資產多元化將很難實現。2003年我國保險公司9122.8億元的總資產中,銀行存款就佔了49.9%,集中度顯然過高。2004年這一狀況雖有改善,但改善的程度還十分有限。
2.管理風險
部分公司的增長模式仍相當粗放,有章不循、違章操作、重要憑證管理混亂等現象普遍,導致企業財務信息失真、資金流失或串賬使用。因管理失控,一些公司應收保費和未決賠款漏洞很大,成為主要風險源。
3.股東風險
目前大股東利用控股地位侵佔企業資金的潛在風險已經出現。而外資保險公司通過再保險等關聯交易的形式,向海外關聯企業轉移利潤以逃稅避稅的做法,也有可能導致其在華設立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償付能力不足(例如2003年美國友邦在中國設立的7個分公司中,就有5個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為負。)。此外,目前許多熱衷於保險公司的民間投資者並不懂保險。成為股東之後,他們很難有耐心等待數年才獲取投資收益(壽險公司通常需要7-8年才能進入獲利期。),而股東的分紅壓力往往是造成經營者短期行為的重要原因。
總之,除上述明顯風險外,現階段我國人壽保險還存在很多方面問題: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規滯後、民眾保險意識不足、保險公司認識有誤,經驗不足、風險控制能力弱、專業人才與技術缺乏、組織構架與管理方式不足等。
三,應對風險的積極對策
(一)壽險業系統風險分析
我國壽險業的基本特點有三:一是壽險自身特點決定了產品大多為一年期以上的中長期產品;二是以個人客戶為主要服務對象;三是在前些年高速發展時期,為追求規模擴張,推銷了大量躉繳的投資型產品。2003年,投資連結產品和分紅產品的市場佔比達到58%,傳統壽險產品比重只有30%。這三個基本特點使得壽險公司的經營活動必然面對以下問題:
第一,壽險資金的長期性使得外部環境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巨大,而中國資本市場的不健全性(包括資本市場規模過小、可交易金融商品種類不足、市場秩序紊亂制度缺陷嚴重、市場缺乏活力和效率等等)必然會大大影響壽險資金的投資效益和安全性。這種不健全性在短期內還看不到改善的前景。
第二,壽險產品的長期性使得資產負債匹配程度對壽險公司影響重大。無論是期限、利率方面的不匹配還是由市場匯率、利率等因素波動引起資產價值變動而產生的與負債價值不匹配,都可能給公司帶來不能及時將資產變現支付到期賠付的風險。
第三,與期繳產品相比,躉繳產品比重過大不利於保險公司建立穩定的現金流。同時從內含價值角度分析,投資型的銀行保險產品盡管保費佔比較大,對內含價值量的貢獻卻非常小。因此壽險產品結構的不合理,往往會掩蓋保險業的潛在風險,最終影響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
第四,以個人客戶為主的服務特性使得壽險公司業務比較容易受到退保等行為的沖擊,同時壽險公司經營失敗的社會成本也較高,對壽險業的社會形象會產生較大沖擊。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從中長期看,最可能引發壽險業系統風險的因素是投資失敗和資產負債失配;從短期看,最可能引發系統風險的因素是現金流風險。同時壽險業的系統風險明顯大於非壽險業,對外部環境變動的敏感度也更高,需要加以充分重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今後2-3年,由於大批躉繳投資類產品即將到期,屆時保險公司不僅將面臨集中兌付壓力,而且面臨兌付後資金外流壓力,現金流風險會明顯增加。
(二)長期健康穩定的市場策略
如何在人壽保險這樣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里把風險減至最低?需要對風險的量度、評估和應變策略。理想的風險管理,是一連串排好優先次序的過程,使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優先處理、而相對風險較低的事情則押後處理。
但現實情況里,這優化的過程往往很難決定,因為風險和發生的可能性通常並不一致,所以要權衡兩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適的決定。
對人壽保險的風險管理亦要面對有效資源運用的難題。這牽涉到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的因素。把資源用於風險管理,可能使能運用於有回報活動的資源減低;而理想的風險管理,正希望能夠花最少的資源去去盡可能化解最大的危機。[2]
對於現階段人壽保險業來說,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盡可能降低成本,有計劃地處理人壽保險業可能遇到的風險,以獲得壽保健康發展經濟保障。這就要求壽保公司經營過程中,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識別,預測各種風險發生後對資源及生產經營造成的消極影響,使生產能夠持續進行。可見,風險的識別、風險的預測和風險的處理是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
可行性措施:
1深入了解經濟周期變動,如果我國經濟出現增長率減慢、失業率增加、惡性通貨膨脹等情況,將直接影響到保險業。一方面,保險公司保險費收入增長率會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另一方面退保率會一路攀升,兩者結合就很容易造成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困難和償付危機。根據經濟周期制定相關策略,平衡經濟周期帶來的壽保業惡性循環。
2時刻關注是否有金融市場形勢惡化或境外金融危機傳導,風險和危機都具有傳導性由於金融行業之間存在高度的關聯性,其他金融行業一旦出現危機也會很快傳導至保險業。
3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協調,政治因素和經濟政策的較大調整對人壽保險也影響很大,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較緊,是國內人壽保險業與其他地區壽保業的顯著不同,因此,要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尋求地方政府支持。
4注重服務創新,提升公司信譽,積極倡導人性化、信息化服務新理念,努力形成社會化、理性化服務新格局。
發展預期
由於我國壽保業情況復雜,短期內如果沒有本質性的改革,壽保業狀況不會有很大的改觀,但是如果能按文中分析的有效措施進行經營,至少會給國內壽保也帶來一給良性競爭空間,一個和諧發展的空間。同時能夠有效地管理風險,實行盈利。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㈣ 金融危機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
2007年以來發生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美國保險業通過承保次級抵押貸款保險、次級債券擔保保險等業務和購買大量的次級債券成為此次金融危機形成的一個重要推波助瀾者,並因此在危機中遭受重創。國際保險業巨頭——美國保險集團(AIG)甚至頻臨破產。那麼,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產生了哪些影響?在未來的改革與發展中,我國保險業如何防範風險健康成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保險研究室主任郭金龍博士今天做客《首席觀點》,就上述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郭金龍認為,我國保險業應當充分認識對外開放、投資渠道拓寬的機遇和挑戰,創新和多元化的利與弊,在做好風險防控、保障市場穩定的根本前提下,繼續穩步推進保險業的改革與發展。 全球金融危機與AIG財務危機記者:繼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瀕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之後,2008年9月,全美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美國第四大券商雷曼兄弟申請破產;擁有94年歷史的美林公司也在壓力下匆忙把自己賣給了美國銀行;2008年9月16日,美聯儲不得已斥資850億美元,美國政府緊急宣布接管美國國際集團(AIG),以避免其陷於破產。至此,標志著本輪金融風暴在橫掃投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同時,也將觸角伸向了保險行業。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家如此龐大的保險公司瀕臨破產呢?郭金龍:我認為,導致美國國際集團(AIG)瀕臨破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四個方面:1。資產管理業務損失。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是AIG危機的一大源頭,流動性危機則是AIG陷於困境的直接推手。公開信息顯示,AIG的主體保險業務相對正常,真正的危機來自於一系列信用違約交換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及流動性缺乏導致的額外信貸成本。2。抵押貸款證券化和信用違約掉期帶來的巨額損失。AIG在多份財報中指出,公司業績虧損主要是因為住宅抵押貸款支持債券的市場價格下跌、信用違約上升以及資本市場疲弱。特別是旗下的AIGFP(AIG金融產品公司)出售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產品(CDS)給公司帶來了巨額虧損。只要購買了AIGFP的CDS,AIG就承諾,當承保的證券出現違約時,向買家進行賠償。即如果有違約,AIG賠錢;反之則坐收合約保費收入。截至2008年6月30日,AIG的CDS為高達4410億美元的債券提供了信用違約掉期(CDS)。AIG的年報顯示,在2008年CDS造成280億美元的損失。2009年6月30日,美國國際集團召開股東大會,到會的股東發現,他們面臨的虧損可能遠遠超過此前的預期。此前一天,AIG在向監管機構上交的常規文件中,指出了CDS投資組合將因信貸市場繼續下滑,可能面臨合約價值的巨大損失。其名義價值為1926億美元的CDS投資組合,截至2009年3月31日的公允價值僅3.93億美元。3。過多涉足房地產金融市場。AIG全面涉足了房地產金融的各個領域,一旦房地產價格下滑,按揭違約率上升,一個領域的風險會迅速蔓延到另一個領域,導致損失呈幾何級數增長。4。監管的缺位。AIG前高管表示,相比於其他總部在美國的金融機構(例如投資銀行、商業借貸公司)的類似子公司,總部位於倫敦的AIGFP受到的監管力度要更松一些。而且,AIGFP進行的CDS等衍生品交易是不受監管的。OTS對AIGFP只是進行「有針對性地審查」,而不像它通常對銀行那般仔細地審查。保險業在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分析記者:在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際保險業處於什麼位置,又起到了什麼作用?郭金龍:在金融危機形成利益關系鏈中,國際保險業扮演了多重角色,其主要包括: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資金供給者和投資者,保險業購買了大量的次級抵押債券,成為次級債券的重要投資者之一。作為傳統的抵押貸款保險提供者,保險公司在放貸機構放鬆貸款條件的前提下,仍然為信用程度和收入水平較低的貸款者提供按揭貸款保險,從而更加增強了放貸機構的信心。作為重要的信用擔保機構,保險公司忽視潛在的巨大風險,為次級債券提供保險,主要包括單一風險保險(Monoline Insurance)和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從而在ABS和CDO等次級債衍生品華麗的包裝上又貼上了「安全」的標志,這不僅大幅提高了次級債券的信用等級,而且大大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總之,在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和利益關系鏈中,保險公司不僅充當了次級債券的重要投資者,成為次貸市場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而且通過其提供的按揭貸款保險、單一風險保險和信用違約掉期等產品,大大增強了市場和投資者的信心,成為金融危機形成機制中的重要一環。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記者: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產生了哪些影響?郭金龍:雖然由於我國保險市場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2007年以來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相對有限,但在美國金融市場持續動盪,金融危機迅速蔓延的背景下,我國的保險業也無法完全「獨善其身」,這場金融危機對中國保險業的直接消極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市場信心下降。美國金融危機可能造成消費者對保險業償付能力的擔憂和市場信心的下降。由於保險產品的特殊性,消費者對保險業或保險公司的信心對保險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此次危機中,AIG遭受重創,瑞士再、荷蘭全球人壽保險集團(AEGON)、英國英傑華(Aviva)等世界知名保險公司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美國保險業集體受創,許多公司甚至陷入危機,這無疑給國內消費者造成了「保險公司不保險」的印象,並將進一步打擊公眾對保險業的市場信心。利率風險。央行宣布從2008年9月16日起降低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2008年9月25日起調低除工、農、中、建、交、郵政儲蓄銀行外,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這是我國四年內首次同時下調「雙率」。隨後又於2008年10月8日、2008年10月29日、11月26日、12月22日四次下調存貸款利率。而作為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主要風險之一的「利率風險」,在2007年利率上調和2008年下半年之後利率下調的情況下,必然面臨利率風險甚至利差損的問題。境內外投資損失。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雖然我國保險公司直接持有次級債券和破產或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的股票和債券等相對有限,但影響不容忽視。同時,由於我國的部分金融機構通過QDII或其他形式參與境外金融資產投資,一旦所投資的境外金融資產發生風險,不僅直接影響參與投資的境內金融機構,還將間接影響參股或購買這些境內金融機構及其資產的保險公司。此外,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投資的一個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全球股市持續低迷,我國保險業投資收益和各保險公司凈利潤大幅下降。根據保險公司2008年年報,A股三大保險巨頭凈利潤較2007年出現大幅縮水,平均減幅高達73%。2008年,中國人壽(24.75,0.73,3.04%)實現凈利潤100.68億元,同比下降64.19%。對於利潤的大幅下降,中國人壽認為原因主要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資本市場的深度下調,使得2008年投資收益出現了大幅下滑。經濟金融環境惡化影響業務增長。由於保險需求與經濟和金融市場環境息息相關,此次金融危機可能導致我國的經濟和金融環境惡化,從而影響保險業的增長速度。就目前來說,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和金融環境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現,但有兩點是確定的:一是消極影響肯定存在;二是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其主要表現是:一是美國、西歐、日本等國家經濟的衰退或停滯將極大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和外商投資,並造成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加大,惡化我國的出口貿易;二是這些國家的金融危機或動盪將引發我國金融市場動盪、股市下跌、資產貶值,影響我國金融業的盈利能力和安全性,並可能由此拖累經濟增長;三是受此次金融危機影響,我國近年來一直從緊的貨幣政策開始放鬆,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由此加劇我國經濟和金融環境的不確定性。由於保險業的發展與經濟和金融環境直接相關,其中任何一種潛在可能的發生,都將惡化我國保險市場的經濟和金融環境,影響我國保險業務的增長。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的啟示記者:金融危機不僅給發達國家的保險業帶來慘痛的教訓,也給我國保險業改革發展帶來深刻的啟示。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定富最近指出,保險業發展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保險創新不能脫離經濟金融發展的階段;保險經營不能背離穩健經營的規律;保險監管不能偏離防風險、促發展和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目標。作為金融保險與經濟發展問題專家,請談談您的看法。郭金龍:面對危機,中國保險業所要做的是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採取有效措施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防止災難的再次發生。保險行業要始終將穩健、安全放在首位。保險業作為「謹慎性金融」行業,生存與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穩定經營基本業務、有效控制未來風險的基礎上,才能追求金融的創新和收益的最大化。金融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金融體系的穩定和效率對國家的繁榮與昌盛至關重要,對於保險、銀行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金融行業,國家及相關監管部門有必要進行較為嚴格而密切的監管,對市場加以正確的引導和規范,以保證其穩健發展,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與安全。保險業要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研究和投資的風險控制。眾多老牌金融機構在危機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其實不是他們不會投資,不懂風險控制,而是低估了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雷曼兄弟的破產告訴我們,資本市場上沒有不可能發生的事,對風險防範,要始終採取更為審慎的態度。這也適時給保險業敲了一個警鍾:在看到資本市場對保險業的積極影響時,更應居安思危,了解其對保險市場消極影響的一面;資本市場充滿風險,但不能因此就望而卻步,更要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理論研究,掌握其運行規律並為我所用。保險經營要理性回歸,保險的本質在於「保障」。全球保險巨頭AIG身陷次貸危機,頃刻間出現巨額資金缺口而走到破產邊緣,究其危機源頭,不是保險業務自身出了問題,而是系列的金融投資衍生產品出了問題。可以看到,在資本市場火暴的情況下,許多保險公司在營銷策略上,把保險當基金賣,熱衷於投資型險種的銷售,再加上市場營銷員銷售傳達環節的誤導,一段時間,甚至整個行業都在向外傳達「投連就是保險」的錯誤信息,以至大多數購買投資型產品的客戶是將保險視為投資工具,而且抱有相當高的投資預期。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退的情況下,我們更應深刻認識到:保險經營與消費要回歸理性,保障才是保險最基本的功能,這種功能是其他任何金融工具都無法代替的,這是保險行業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保險公司應專注保險主業。越來越多的國家高調步入金融市場完全自由化之列,金融混業經營的國際發展趨勢也愈演愈烈,然而,中國的保險業發展有自己的特殊國情,應堅持自己的發展步調和特色,此次AIG因非傳統保險業務陷入破產邊緣,國內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更要深刻意識到:現階段還需專注保險主業,我們本身經營時間還太短,對保險經營的規律認識還不夠,從業人員也缺乏經驗,現在不是盲目擴張領域的時候,而是需要大力推進保險專業化經營,加強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和能力的提升。完善監管措施,防止保險業風險的傳遞和擴散。目前,保險資金已經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業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作用也將進一步提高,對金融市場和金融穩定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目前,我國保險業存在著償付能力不足的風險、運營風險、誠信風險、投資風險等。尤其投資風險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影響和沖擊必須密切關注,加強防範。防範保險業所面臨的風險,還要構築金融風險傳播的防火牆。既要防止保險風險向其他金融領域傳遞,影響國家金融穩定和安全,又要避免和降低其他金融領域的風險對保險業發展造成的影響。例如:加強監管部門的協同合作,防止風險在金融集團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傳遞等。郭金龍 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保險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保險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保險與經濟發展。擔任課題負責人和執行負責人承擔的省部級以上課題十多項,作為主要執筆人參與的省部級以上課題數十項。出版專著、合著和譯著十多部,在《管理世界》、《國際金融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財貿經濟》、《保險研究》、《中國證券報》等發表論文100多篇。
㈤ 關於金融危機下的保險行業
保險行業現在主要是競爭的問題,又不像電信就那麼幾家。所以市場趨於完全競爭了,於是盈利越來越少了,不過這個很正常。中國很多企業和金融危機沒什麼關系的,字要他不是干出口的,這個危險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㈥ AIG為什麼破產
AIG並未破產,AIG於2008年9月16日接受美國聯邦政府資金援助免除了破產。
美國聯邦准備理事會2008年9月16日晚宣布,將授權紐約聯邦准備銀行借貸850億美元給美國國際集團(AIG);美國政府也將接受AIG79.9%的股權做為回饋。聯准會說,這項決定受到財政部全力支持,其條件也保護美國政府與納稅人利益。
AIG為美國最大保險公司,2011年因財務危機向聯准會要求注資;美政府在希望協調民間企業注資不成後,AIG可能受美國政府接管的消息稍早傳出,其股價也因投資人憂心股值流失而狂跌。
聯准會晚間在一項聲明中指出,當前情況下,美國國際集團失序垮台可能讓已不佳的金融市場情況更脆弱,並導致借貸成本大為提高,家庭財富減少與經濟更為衰弱。
聯准會並強調,美國納稅人的利益受到保護;借貸以美國國際集團所有資產作為抵押,並可望由公司資產出售獲得回收。借貸以24個月為期;美國政府將接受79.9%的股權,並有對普通與優先股東紅利的否決權。
財政部長鮑爾森隨後發表聲明指出,支持聯准會採行的動作。白宮發言人也說,布希總統支持聯准會的宣布,這些動作可促進金融市場穩定與限制對更廣大經濟的損害。
因財務形勢危急,AIG計劃改組企業業務並出售旗下若干優質業務,以籌措急需資金。業界估算,為維持收支平衡,美國國際集團最多需融資400億美元。
AIG是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在紐約地區僱用了約8500人。據《紐約時報》報道,AIG大多數業務運行良好,但其設在英國倫敦的金融產品部門卻因一種抵押貸款關聯債券「翻船」,正是這種債券把雷曼兄弟拖垮。
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AIG連續三個季度出現凈虧損。2008年第二季度的信貸違約掉期業務累計虧損已高達250億美元,在其他業務上的虧損也累計達到150億美元。
次貸危機影響:
1、對美國經濟
首先,美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急中「中標」,而且其次貸問題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其次,美國經濟基本面強健,不乏繼續增長的動力。
這是因為美國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當的時間內沒有國家和組織能撼動;而且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像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就有效的緩解了當時的危機。
而有論者認為,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根本上沒有解決,負債逐年增加,從1975年至今沒有出現過貿易順差。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新政也好,還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義也好,沒有解決社會分配和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缺口問題,美國就從根本上無法擺脫其經濟危機。
2、對全球經濟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
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
3、對中國經濟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中國的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
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中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㈦ 金融價格扭曲對經濟的影響
金融價格一般都是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如:股票價格、債券價格、期貨價格等等。金融價格扭曲是指價格與價值出現嚴重背離,影響就很多了
㈧ 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及其實踐指導意義
資本市場: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發展資本市場是經濟發展長期戰略
對我國資本市場功能的思考
十多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上市公司的數量、融資金額和投資者數量等方面,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在產品以及法規制度方面,市場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已經形成,技術系統建設方面成果顯著。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國資本市場功能和作用日益顯現,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
資本市場,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在融資、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思考,全面審視我國資本市場結構,綜合分析、對比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成熟制度,為我國發展、完善資本市場提供理論指導依據,有利於資本市場更好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一、資本市場的概念
資本市場,在過去我們認為那是資本主義的專利,而現在在中國,它已經是個不陌生的、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了。在中國金融理論中,資本市場理論是最年輕的。因為中國資本市場「不成熟」而又「變幻莫測」,許多方面還處在試驗、爭鳴、探索的過程中,所以定義它是個挺困難的事。即便是在西方經濟學中,資本理論也是最有爭議的一個領域。可能是由於資本工具的復雜性,或者可能是由於資本市場的強操作性和多變性,導致人們對資本市場的認識很不一致,於是對資本市場的界定五花八門,人們幾乎可以在任何角度使用它,並且在不同的場合賦予它不同的內涵。有的人講資本市場時指的是股票市場,也有的人說的是證券市場。比如1995年世界銀行發表的專題報告《中國新興的資本市場》中,相當多的專家將資本市場界定於證券市場,他們認為,證券市場是現代市場經濟,同時也是資本市場的最核心部分。而199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寫的《國際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及關鍵性政策問題》中資本市場包括:外匯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衍生工具市場、銀行系統和貸款市場等。還有大家所熟知的美國S"克里"庫珀的《金融市場》專著中,資本市場的范圍涵蓋抵押市場、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到底資本市場這個概念指什麼?
盡管對資本市場的定義見仁見智,但其有著一個確定的內涵,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資本市場至少應涵蓋:證券市場(股票市場、長期債券市場——長期國債、企業債券、金融債券等)、長期信貸市場(長期抵押貸款、長期項目融資等)、衍生工具市場(金融期貨市場、金融期權市場等)。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概括出資本市場的基本概念。
資本市場是全部中長期資本(一年以上)交易活動的總和,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和中長期信貸市場等,其融通的資金主要作為擴大再生產的資本使用,因此稱為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是通過對收益的預期來導向資源配置的機制。
二、資本市場的功能
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來意義是指長期資金的融通關系所形成的市場。但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資本市場的意義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其原始內涵,而成為社會資源配置和各種經濟交易的多層次的市場體系。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市場的功能可以按照其發展邏輯而界定為資金融通、產權中介和資源配置三個方面。
(一)融資功能
本來意義上的資本市場即是純粹資金融通意義上的市場,它與貨幣市場相對稱,是長期資金融通關系的總和。因此,資金融通是資本市場的本源職能。
(二)配置功能
是指資本市場通過對資金流向的引導而對資源配置發揮導向性作用。資本市場由於存在強大的評價、選擇和監督機制,而投資主體作為理性經濟人,始終具有明確的逐利動機,從而促使資金流向高效益部門,表現出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
(三)產權功能
資本市場的產權功能是指其對市場主體的產權約束和充當產權交易中介方面所發揮的功能。產權功能是資本市場的派生功能,它通過對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造、為企業提供資金融通、傳遞產權交易信息和提供產權中介服務而在企業產權重組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上述三個方面共同構成資本市場完整的功能體系。如果缺少一環節,資本市場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的。資本市場的功能不是人為賦予的,而是資本市場本身的屬性之一。從理論上認清資本市場的功能,對於我們正確對待資本市場發展中的問題、有效利用資本市場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三、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探討
(一)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本市場規模迅速擴張,企業債券和股票初露頭角。開始櫃台交易。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後,中國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開始飛速發展,截至2006年3月底,上海、深圳兩個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達1373家,上市證券1787隻。股市投資者7127.95萬戶,證券投資基金64隻,股票市價總值達3631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4.08%。同樣,以間接融資主導的中國企業融資,近年來中國企業直接融資取得較大發展。在企業融資新增領中直接融資所佔比重不斷增高。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成為監管部門最關心的重要問題,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進一步加強了證券市場的管理。資本市場是資本和產權交易的市場,交易涉及的是金額巨大的金融資產,關繫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切身經濟利益。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並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資源配置優化,必須有規范、合理、公平的法律和法規予以保證。為此,我國建立了一些規范資本市場運作的監管機構和法規體系。例如:《證券法》、(公司法》、《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等等法律法規的制定,對資本和產權交易的當事人、中介服務、企業公司和交易所等等已經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行為規范。
但是,與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相比,我國資本市場還存在諸多缺陷。一是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占金融資產的比重仍然很高。據統計,截至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金融資產總額中,銀行存款佔75%以上,有價證券約佔10%,現金和其他金融資產不足10%。二是證券市場目前規模仍然較小,結構也不合理,表現在一級市場上股票發行比重過低,二級市場證券流通比重過低,總體上過度依賴股票。三是信息不對稱,股市價格及收益與公司實質表現高度不相關。四是中國企業融資制度仍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直接融資規摸總體仍然較小,從企業融資的存量結構看,間接融資佔到較大比例。五是在監管方面,規范的監管力度尚不夠。由於建立時間較短,我國的法律、法規建設相對滯後,還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隨著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資本交易的市場化程度也將繼續提高。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進程加快,資本交易的市場化進程也將加速發展。
綜上可見,我國資本市場目前正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不成熟階段。結構調整和制度完善的任務仍然很艱巨。
(二)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演進
1.我國資本市場的形成
要了解我國資本市場形成的初始功能,有必要簡單回顧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在改革初期,我們根據對傳統國有企業弊端的認識,在資金、利潤分配方面作了以下兩項改革:一是對企業放權讓利,實行利潤按比例分成的分配製度,以改變國有企業在統收統支的傳統體制下沒有任何資金使用自主權的狀況。二是將原來對企業的財政撥款(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改為銀行貸款,以改變企業無償佔用國家資金的狀況。改革沒有收到預定的效果。國有企業按一定比例留下來的資金,由於失去了所有者的約束,企業管理者更傾向於將錢作為工資和獎金分配給個人,而企業擴大生產所需要的資金主要依靠銀行的貸款。但銀行本身的改革滯後,致使銀行的債權對企業的財務約束也並不象期望的那麼強。企業普遍負債過高。各級政府再也不給原有的國有企業注入資本金的同時,在確定建設項目時,也沒有能力給新建企業注入資本金。在前幾年,地方政府靠指令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給這些項目貸款。這些企業從建立之日起就處於所謂無本經營的狀況。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無權參與項目的確定,只是奉命給沒有資本金、因而沒有任何資產擔保的企業提供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既然是奉命貸款,就沒有理由讓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完全承擔回收貸款的責任。其實,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一般也很少考慮去履行這種責任,因此,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在日積月累,呆帳和壞帳不斷增加,資產質量日漸下降。事實上,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對企業的債權約束很弱的原因,是相當多的企業認為項目是政府定的,項目是否有效益責任在政府,一旦項目不成功,企業既無力也不想歸還銀行的本金和利息。對於一個完全靠銀行貸款建立的企業,企業經理人員會認為企業並不屬於沒有實際投入資金的政府,也不屬於最終要求企業歸還貸款的銀行。他們也許認為企業應該屬於企業全體員工的。所以企業產權關系很不清楚。其結果企業經理實際掌握了企業利潤分配的權力,但卻把企業負債的風險扔給了銀行,這當然既不利於企業改革,也不利於銀行體制的改革。
於是,人們開始思考,對於國有企業來說,靠國家的所有權約束和靠國有商業銀行的債權約束,都無法轉變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要改變國有企業無本經營的狀況,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靠國家財政也無可能。
換句話說,當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依靠政府進行社會積累的機制被打破以後,應當建立怎樣的有利於社會發展的積累機制這個問題就凸現出來了。靠間接融資即銀行貸款進行積累除了存在著企業產權不清、缺少所有者約束、銀行承擔的風險過於集中的弊端之外,由於銀行本身機制轉換的滯後而難以形成對國有企業的有效監督。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經濟學界普遍達成了共識,即應該發展直接融資,通過證券市場融資的方式將社會儲蓄轉化為投資,同時促使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治理結構。可以說,中國的資本市場是改革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形成的必然產物。
2.我國資本市場的初始功能
我國資本市場形成的過程,賦予了其初始功能。
⑴為國企的企業治理機制改革創造條件
在國外,證券市場出現首要的目的是融資,其次是分配資金,對上市公司經理人員的行為約束是附帶的功能。而我國證券市場的產生,所賦予的責任是為國有企業的企業治理機制改革創造條件。
⑵為國企脫困提供資金
這幾年證券市場增加了一項功能,為國企的脫困提供資金。不少人把國企的問題歸諸於負債率太高,希望通過上市融資來減輕資金成本,為國企脫困服務。
3.重視資源配置功能
1999年9月22日,《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實質性的地強調了利用資本市場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達到提高資源配置的目的。
國有企業的問題表現為資產負債率高、經濟效益低下、缺乏競爭力,是在產權單一的情況下公司治理結構的非有效性。國有企業所面對的從形式上看是融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實質上是融資體制乃至企業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這里所說的不合理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除了銀行間接融資和政府財政的直接注資外,經由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管道沒有打通;二是即便打通了這一管道,如果將其作用僅限於「圈錢」,而沒有相應地引起企業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的改變,資產利用效率低、不良債務問題嚴重等老弊端仍將依然存在。
發展資本市場的意義就在於它在解決上述兩方面問題上有可能發揮積極作用。自從提出為國有企業脫困以來,資本市場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從融資角度提出的。通過資本市場開辟新的資金來源,對高負債而又急需資金的企業說當然是件好事。但對處在轉軌時期的國有企業來說,發展資本市場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推動融資體制的轉變,進而推動企業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的轉變。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在於將市場機制強加給轉軌時期的國有企業。
4.發展資本市場對推動國企轉軌的積極作用
從推動國有企業轉軌的角度看,發展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大體有如下幾點:
首先,推動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為使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特別是成為上市公司,企業首先必須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
其次,促進企業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的積極改變。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引入新的直接投資時,也就引進了新的股東。經驗證明,除去極少數特殊情況外,多元化的股東結構,包括由若干個國有股東構成的產權結構,比國有獨資形式更有利於提高企業效率。另一方面,如果由資本市場引入的新股東過於分散,如基本上是中小散戶,普遍的「搭便車」行為也難以對企業決策產生作用。對當前的國有企業來說,有意義的是引入一些能對企業治理結構發生積極影響的機構投資者。
第三,為國有企業的戰略性改組提供有效地資本流動機制。當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的目標確定以後,國有資本在一些行業和企業的退出或進入,可以通過資本市場上國有股權的售出和購入而實現。在更多的情況下,可以鼓勵國有股份與其他股份在資本市場上平等競爭,通過競爭形成國有資本在行業和企業中的合理分布。
第四,推動企業並購及其他資產重組活動。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以多年來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優勢企業,特別是生產名牌產品的優勢企業為龍頭,按照企業自身擴展的需要,由企業自己決策,對合適的企業進行並購和其他形式的資產重組活動。
第五,有利於提高企業經營的透明度,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殖。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具有較高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它們必須定期接受外部審計機構的審查,按照規則向社會公眾詳細公布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數據。這樣不僅有利於國有股東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而且有利於其他股東特別是個人股東以雙重身份(個人股份的股東與全民所有制財產最終所有者)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以國有資產直接所有者身份出現的國有股東的對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狀況,從而改進了對國有資產保值增殖情況的監督效果。
第六,有利於選擇出有競爭力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者。誰來充當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者,是多年來爭議頗多的一個問題,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方案,許多部門、機構、企業也提出種種理由試圖說明自己可以勝任這一角色。其實,當資本市場得到一定發展後,這基本上也是一個可以而且應當由市場決定的問題。在進入市場之前,可以規定某些機構為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者,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進入資本市場後看誰有競爭力。競爭力強者將擴大其經營規模,反之,競爭力弱者將不得不縮小其經營規模,乃至最終失去經營管理者的資格。
最後,通過「股權」問題的解決進而解決「債權」問題。股權與債權似乎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問題,通過直接融資而擴大自有資本金比重,會相應降低負債比重,所引起的只是資產結構上的變化。然而,在這種結構變化的後面,主角是行使股權的股東。由負債籌措到資金是由股東及其選定的經營者使用的。國有企業融資體制的問題,主要不是負債率本身的高或低,而是現有的股東及其代理人對負債而籌措到的資金缺少責任心,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高負債沖動。所以,國有企業債務問題的解決,除了增資減債外,關鍵還是要改變企業股東及其代理人的行為,否則,減下來的債還是要增上去的,而且許多債是無力償還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發展資本市場一方面可以給企業增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改變企業的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而對從根本上解決債務問題創造條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㈨ 保險對未來的金融市場影響
現在的金融職場上,學歷熱仍然是一個主流,好一點的金融機構,對於人員招聘的要求,
幾乎都是碩士以上學歷,名校畢業等等。這種表面的浮華,更多地集中在京滬穗深這些經
濟發達、金融從業機會較多的地區。學歷和專業,成了HR們遴選人才的主要指標。筆者畢
業那年,曾經參加過招商銀行的招聘會,剛剛遞過簡歷,就被扔了回來,"我們不需要本科
生!"當時是刺激頗大,現在想想,其實在我現在服務的投資銀行也是在重復著這樣的老路
子。沒有辦法啊,人實在太多了,多到來不及詳細地考察其到底有何才學,為了簡化工作
程序,減少工作量,只有拿學歷卡人了--畢竟,在中國,研究生還沒多到上街掃地的地步
,而學歷的高低,仍然能夠說明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知識體系、發展空間。
對於金融學專業方向、院校選擇方面,一定要重點考慮以下幾點:
一、未來發展的行業選擇--什麼專業方向更符合你在目標行業的職業發展目標,選擇好所
應報考的專業方向;
二、未來發展的空間選擇--在國內(外)哪些地區更能夠讓你一展所長,明確未來所要工
作生活的地區;
三、未來發展的人際定位--什麼樣的學校,在你所要服務的行業更能給你深厚的人脈背景
,畢竟,現代中國校友資源也是很重要的資源。
而這其中,我認為又有三個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就近原則、專業化原則、發展預期原則
。就近原則,即你所要報考的院校,應該在你未來所要工作生活的地區或附近,在該地區
有一定的影響力的,這樣在你畢業之後會方便你到該地區擇業。專業化原則,即你所報考
的院校,在傳統上要具有優良的金融學教育積淀,最好是財經類專業院校,或是金融經濟
類傳統較好的綜合類大學,這樣的院校通常在金融經濟界有一定的校友資源,人際遍及你
未來可能就業的領域,在專業化方面有獨到之處,在金融業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對於未來
就業好處頗多。發展預期原則,對於未來所要從事的職業的定位,是你選擇專業方向首先
應當考慮的。從目前金融業內的發展形勢來看,未來金融業的發展方向是服務專業化、業
務多樣化。金融混業是個大趨勢,因此,從當前的金融學科專業分布來看,比較有潛力的
專業方向有:公司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場、保險精算、證券投資等
。對於數量分析、微觀金融前景看好,宏觀方向如果有志於做研究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說到這兒,考研的意義究竟何在?我個人以為,一種工具而已。一個讓你進入一個行業(
或一個行業的高端部分),體驗另一種人生的敲門磚,一個用來登高的階梯,一個實現你
個人價值取向的准備階段。當然,這一切開始於你對一個行業的信心,對於一個行業未來
發展的看好。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聯系著整個資本鏈條的循環往復,其地位至關重要
。也許,這便是很多朋友看好金融專業的一個原因。金融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從近幾年就業情況來看,金融學專業畢業通常有這樣幾種將趨向:
一、商業銀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二、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三、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四、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五、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
六、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
理委員會,這是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
七、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八、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為保險方向。
九、國家公務員序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
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十、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證券事務代表、董事會秘書處等。
相關分析:
1998年以來,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高度重視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健發展,對
於金融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由此,銀行及相關證券、保險等行業管理機構
加大了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開啟了在國家統一分配製度打破之後的新一輪對金融專
業大學畢業生、研究生的增量需求,金融行業監管部門的人才舉措,影響著所轄行業內的
商業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大了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
一、進入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做金融官員,對於金融研究生而言應是首選。首先,中國金融
學是立足於宏觀經濟學,基於金融市場宏觀調控,專業應用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較到位
;其次,在行業管理部門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實踐機構至少能給個中層以上的職位。其局
限在於:要進入這幾個行業主管部門難度較大,可能還需要背景依託,本科生想進較難,
除非本人確實非常優秀。
二、進入國有四大商業銀行是很好的選擇。具備一定的銀行業從業經驗、專業背景,到股
份制商行或外資銀行駐華機構的可能性會增大。我的幾個大學同學起初就是投身於國有四
大行中,在城市股份制商業銀行迅速發展起來之後,紛紛跳槽,並成為城市商業銀行、股
份制商行的中堅力量,很多成為中層管理人員,少數成為高層領導。城市商行、股份制商
行的靈活務實、不論資排輩的幹部任用方式,使得四大行成為其專業人才的"黃埔軍校",
至今這種情況仍在延續。雖然國有四大行有一些遺留的官僚積習,但其穩定的收入,較輕
的壓力,較高的福利水平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尤其對於女同學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建
議對四大國有商行感興趣的朋友把專業方向集中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貨幣政
策等方向上。
三、政策性銀行如開發行、農發行亦是較佳選擇,但其工作性質類似公務員,金融業務並
不突出,是靠政策吃飯的地方,對於個人職業生涯的益處相對於行業監管部門、商業銀行
來說還是較弱的,若想在金融領域成一時氣候最好不要選擇這樣的單位。不過目前這類單
位的工資水平待遇等比商業銀行好,而這也成為吸引畢業生眼球的亮點所在。
四、證券、信託、基金這三家均是靠風險管理吃飯的,存在行業系統風險因素,但一旺俱
旺,賺錢相對較易,短期回報較高(風險亦大),且按真正的企業管理機制運行,如果想
在專業方面有所發展,有所建樹,在這一行業做是極佳選擇,很多基金經理、投資銀行經
理人員都年薪過百萬。難點是學歷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碩士學歷,相對於銀行等金
融機構其個人投資管理、金融運營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對這些行業有興趣,可以選擇證券
投資、金融市場、金融工程專業方向,如果是學財務管理、法律碩士專業(本科是金融經
濟)的,這也是不錯的選擇。最近信託業重新崛起,對於金融專業以及其他專業的畢業生
來說又添一新的選擇,而其大投行的操作方略,又使其在人員使用上奉行"精英路線",在
投行業有一句話是"公司80%的利潤是不到5%的員工所創造的"。上述三家當下用人思路是積
極"挖角",在金融行業內人員流動性最強的當屬這三家。有志於風險管理、終日奔波、常
年胃痛、居無定所的"精英人才"不妨選擇這個行業。當然,調侃之餘,不能否認,這個行
業給你的回報與投入相比還是成正比的。建議男同學選擇此行業,應該更有發展。
五、保險公司可以參照對商業銀行的分析,做上數年,有保險營銷、風險管理經驗之後,
在國內股份制保險機構迅速成長、外資保險機構進入的契機下,還是大有可為的。保險精
算專業是非常吃香的。社保中心以及財政審計部門等是養老的地方,穩定有餘,靈動不足
,當然,希望獲得穩健回報的朋友不妨作為一個選擇來考慮。
六、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類似於政策性銀行,目前其設立之初的目的和作用在逐漸消退。金
融租賃、擔保這個行業發展迅速,可以考慮進入,當然,如果有在銀行、證券的從業經歷
,進入到這個行業中應該更有作為。
七、在上市公司證券部的工作經歷亦可,先天橫跨證券產業兩行,再要發展有立腳點。如
果全程做過"IPO"籌備工作,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將更加有益,它對財務、產業分析能力要求
較高,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八、高校、研究所是有志於做學術的同學的首選,這顯而易見就不多說了。引申(針對經濟法專業而言)積20餘年改革成就之餘蔭,在此21世紀之初葉,中國的社會經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當
然,事物的發展方向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有些彎路是不可避免的,正因為如此,現
代中國社會的各類經濟關系呈現紛繁復雜局面,民商經濟立法日新月異。與此同時,作為
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業中的各類經濟關系也在轉變、調整、發展、前進……
由此,在金融行業中,對於法律專業人才、財務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很多銀行成立
了法律事務部,負責相關的債權糾紛、產權變更、訂立經濟合同以及金融產品研發環節的
法律顧問、管理工作,而金融經濟類本科生在經過法律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階段學習之後,
其復合型人才的優勢在金融業內是顯而易見的,這時,一個教育項目JM(法律碩士)成為
很多金融經濟類本科生讀研的首選。這是一種既通金融又懂法律的高級人才。由於工作需
要,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以及一些以投資銀行業務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對於具有經濟、法
律雙重學歷的或相關工作經歷的人才是極為青睞的。
很多國家行業監管部門、政府機構,對這種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經能夠體現在其年度人
員錄用考試的資格要求中。
證券公司研究部門更是以其行業產業研究及政策研究的雙重需要,對於工程類專業背景的
JM們,有較高的需求。另外,據我這兩年對國內的各個基金及基金經理的研究中發現,有
近三成(甚至更多)的基金經理現在具有法律、法學的碩士博士頭銜,而其本科多為經濟
金融或工科專業,當然這裡面有一個文科專業學位較易取得的原因在內,誠然也確實有一
部分人士是考取了法律專業研究生之後,在一定的從業經歷下,成長為業內精英的。
在實際工作中,經濟與法律的緊密聯系,是這樣一個社會人才需求的基礎和根源,從經濟
發展對社會的專業化分工需求來看,未來民商經濟方面的律師在經濟、金融領域的作用有
日益擴大的趨勢,這也是近幾年來,金融經濟專業的畢業生對JM、司考趨之若騖的主因之
一。
結論
一、相比照金融專業學生生源數量的增漲而言,近年來國內金融業對金融專業畢業(本科
、研究)生的需求,是呈下降趨勢的。這一趨勢主要表現在對金融專業本科生的需求上。
由於金融研究生畢業生數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業對金融本科生實用性的質疑,對於本科
畢業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則有所上升。在與其他經濟管理專業的比較中,對
會計與財務專業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經超過了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此
消彼漲,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漸消退。
二、法律、計算機信息專業畢業生的金融從業進入口徑擴寬。法律專業研究生層面的有關
情況我在上面已有詳述,這里就不多說了。計算機信息專業畢業生的大量引入,實際上與
現代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在證券公司這個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個證券公司的
交易系統出現問題,那麼將是一場災難啊!這樣,大量的計算機專業人士加入到金融業中
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金融、法律、財務、計算機專業考研報考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這反映了一定階段國
家個人收入調節機制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的狀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4個專業的火暴看
漲,與金融行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2000年之前,金融業全行業從業人員收入水平是
國內各行業中最高的,今天的專業冷熱分化很大程度上起始於1995-2000年之間的經濟景
氣度,收入水平無疑是專業化分工的無形的指揮棒。而1995年之後的網路火熱,金融信息
化的構建更加深了人民群眾對於計算機信息專業的看漲行情,從行業到收入水平到專業化
分工,你不相信嗎?事實正是如此。現在,當年的積弊已經體現出來了,出現了較大的人
才飽和與專業分工不對稱情況,可以預見一下,在未來10年內,金融專業、計算機專業的
需求是趨淡的;相比之下,法律、財務尚有一定的上升空間,當然這里我是以研究生這個
層次的專業化發展趨勢來探討的。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關鍵是相信自己。專業現在並不是局限一個人求得發展的瓶頸了,
在一個現代投資銀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經濟財務專業的人員,他們專業各
異,有機械、通信、物理、法律,然而有一個相同點,他們都是相信自己,不服從命運安
排,努力奮斗的人!這樣的人,不論他是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海歸也罷,專業在這
里並不能說明什麼了,實際上大學所學的東西與我們的實際工作脫節太大,大到根本無法
照搬來用,不具有可操作性,那麼最重要的顯然已經不是專業了,而是對一個職業、一個
行業的熱愛、激情、勤奮、執著,這才是最重要的!在這里希望各位考研加油站的朋友努
力奮斗,自強不息!
就寫到這兒吧,上述分析或評價主要是根據我及我的同學、朋友在金融從業、考研等方面
的一點經歷體會做出的,未必全面准確,或有缺失,或有錯誤,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若能對大家有所啟示,也算有點意義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