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文,800字左右,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經濟生活角度分析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煙台是山東省的一個下轄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對峙,並與大連隔海相望,海岸線曲長702.5千米,海島曲長206.62千米。煙台市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環渤海經濟圈內以及東亞地區國際性港城、商城。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經濟水平一直處於全省前列,煙台市主要經濟指標為全省第二,2009年12月30日下午,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公布「第八屆(2009)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新聞發布會在香港舉行。煙台市綜合競爭力居全國22位,居全省第二,省內的青島排在12,濟南則排在27位。當前,從中央到地方,低碳經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並已成為廣大民眾高度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如何順應時代低碳之勢、堅定低碳之路,果斷地將低碳經濟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應當成為煙台開發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新的戰略部署。煙台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提出了煙台市2010年的城市發展目標便是,強調低碳經濟 重點改善民生。
在「積極轉方式、精心調結構」進程中,煙台市在不斷鞏固擴大傳統支柱產業優勢地位的同時,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年前5個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89億元,增長27.9%,利稅418.5億元,利潤324.4億元,分別增長34.6%和36.3%,三項指標絕對額均居全省前兩位。
在人類經濟史中,重大技術創新的出現和經濟轉型無不獲得金融業的支持。自從低碳經濟概念被提出以來,很多金融企業開始涉足低碳技術開發研究,由此產生了「綠色貸款」和「社會責任基金」等新的概念。一些金融企業開始明確提出節能減排的企業責任,同時積極參與到綠色環保項目的貸款和投資當中,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另外,與排放權交易相關的金融創新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低碳經濟亟須發展「低碳金融」。所謂的「低碳金融」是指與低碳經濟相關的投融資活動,即服務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為了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金融企業必須樹立低碳金融意識。面對低碳經濟時代的要求,我們必須盡快構建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低碳金融制度,打造包括銀行貸款、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組合而成的碳金融體系。低碳經濟的發展或將成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軌道的重要支撐,也將為金融體系提供全新的發展空間。
然而,盡管國內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金融創新已取得了相當的進展,但其發展仍處於相對初級階段,有許多方面需進一步完善。例如,金融企業對低碳金融的認知程度有待提高,低碳金融的社會效益與金融機構的利潤追求存在矛盾,並且相關中介市場發育不完善,政策法律存在風險等。
在過去的一年裡,「低碳經濟」這4個字在中國遠比全球變暖升溫更快。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它獨佔10%的提案;將它敲入搜索引擎,會在0.004秒的時間里蹦出3600萬個搜索結果。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00個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經濟」的口號,沒有一個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員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計劃成為以應用太陽能為主的「太陽城」。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員姜克雋在接受中國青年報獨家專訪時表示:「我國並沒有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是以消費大量能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當前,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面臨著許多問題。
低碳經濟發展困難緩慢。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礦產資源的消耗,溫室氣體排放量高於其他國家,經濟發展與減排目標雙重壓力矛盾突出,我國當前處於高能耗階段,同時也是高碳經濟時期。由於國際分工,發展中國家成為能源消耗大國。為了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高碳經濟仍將繼續保持下去。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應用在低碳經濟的低碳技術的特點是涉及面廣、難度大,一些低碳技術難以實現,嚴重製約低碳經濟的發展。比如煤炭發電行業,我國高碳的火力發電仍是主體地位,但煤電的整體氣化聯合循環技術滿足不了低碳發電要求。交通運輸部門限制汽車CO2的排放,但是缺少新能源動力的配合,太陽能、氫能利用技術處於進一步研究階段。
出口貿易結構向低碳轉型從2008年1月到2009年5月我國出口隱含碳的變化情況(見圖1)。可以看出,2008年8月我國出口碳增長率開始放緩,而到2008年11月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了2.21%。到2009年5月,我國出口碳同比下降了30.73%。結果表明:規模效應是中國貿易出口隱含碳排放降低的主要原因。隨著出口增長,從2008年1月的26.58%降到2009年5月的-26.34%,規模效應的影響也從2008年1月的21.33%降到2008年11月的-3.29%,到2009年5月規模效應對出口碳排放降幅的影響竟高達-24.47%。2009年1月結構效應使得出口碳同比下降2.43%,2009年5月這一數據擴大到6.25%,由此可見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在逐步向低碳轉型。
當前,低碳經濟正如滾滾大潮向我們奔騰而來。我們必須以改革的精神、開放的思路、高遠的眼界、務實的態度、科學的管理,堅定不移地應對挑戰,爭取全面奪取這場「綠色革命」的新勝利。
❷ 本科畢業論文,低碳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求助
專業代寫畢業論文 實習報告 低碳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❸ 發展低碳經濟對於中國降低耗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和意義有哪些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的,我們真要感謝金融危機,不但有危,我們更有機。金融危機使得歐洲財政吃緊,也使得美國在能源問題上,不得不收緊海外擴張策略,更注重在低碳經濟的模式。
中國通過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率先走出了泥潭,雖然金融危機重創了出口,但給了中國進行轉型的最佳良機。2010年,中國經濟的主題就是調結構,如果能夠順利完成調結構,中國經濟將在量的積累之後,產生質的飛躍,中國將不在僅僅是世界工廠,而是真正的世界經濟引擎。
中國的調結構包含了兩層涵義,一個是產業結構調整,一個是區域結構調整。
首先,產業結構調整是將原有的低技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行業轉為高技術,能能耗,高附加值的行業。今年中央提出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葯、信息網路和高端製造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不那看出,七大行業里,除了生物醫葯之外,其餘均與低碳經濟有直接或間接關系。
低碳經濟涵蓋很廣,從最上游的新能源,到中游的工業電力的節能減排,再到最下游的低碳服務,碳金融等。中國擁有成熟的製造業,也擁有最大的潛力市場,空間極其巨大。例如中國的太陽能製造業已經占據全球60%的產量,國內市場卻幾乎等於0,如果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積極開發國內市場,潛力無限。
其次是區域結構調整,是指協調發展不平衡,大力發展中西部經濟相對落後的區域。對於這一點,低碳經濟則是最好的載體。中西部地區,相對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之前我們一味開發煤炭,有色等資源,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給西部經濟帶來的收益卻是遠小於使用這些資源的東部地區。
低碳經濟模式下,給中西部地區帶來的將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是中西部的清潔能源,包括豐富的風能水能,還可以利用廣大的土地建立太陽能風能電廠,為東部輸送能源的同時,對自身的環境影響卻微乎其微,雙贏的選擇。另外,碳金融則可以為中西部輸送大量的資金支持,例如在利用清潔能源盈利的同時,還可以把節省下來的碳排放額,轉售給東部的工業企業等。
綜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何低碳經濟對中國有深遠含義,它不僅是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也關乎到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如何從量到質的飛躍,更是中國人在工業革命,信息革命落後的情況下,能否順利超越,在低碳經濟革命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❹ 如何利用碳金融推動低碳實體經濟發展
如何利用碳金融推動低碳實體經濟發展
2017年,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逐漸興起會給大、中型實體企業的生產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同時也會給這些企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這正是所謂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隨著碳市場形成並深化發展,碳資產作為企業資產的地位也將逐步穩固。在歐盟、澳大利亞等國家建立碳市場過程中,控排企業在管理方面並未遇到很大挑戰,主要是由於90年代起這些企業就已經有了系統的環境、能源管理體系。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除了挑戰,碳市場更是一次迅速提升系統管理能力、融資能力的機遇。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服務經濟。金融業發展的根基是實體經濟,離開了實體經濟,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各種形式的金融服務,最終目的是為了推進實體經濟發展。目前低碳實體經濟發展的障礙,仍然是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可以說,金融服務低碳經濟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突破融資的「瓶頸」約束,也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擴大融資規模,滿足實體經濟建設的合理資金需求。
對如何利用碳金融推動低碳實體經濟發展的思考
1
利用碳金融推動低碳實體經濟的發展願望和現實困境
碳金融是推動和繁榮碳交易市場的必要條件之一。為什麼在試點階段碳交易金額上不去,碳交易品種上不去,就是因為碳金融品種太少,碳金融背後的交易頻次太少,僅僅靠少量以履約為目的現貨交易,是無法支撐整個市場的流動性的。
從宏觀經濟層面上看,推進和加快低碳經濟的發展,更要依靠大力發展碳金融為引領手段,這包括加快構建和完善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大力開發碳金融產品和業務,並且推動商業銀行將低碳經濟項目作為貸款支持的重點,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從目前來看,A股市場中具有低碳經濟概念的上市公司佔比很小,而節能減排企業發行企業債的籌資活動限制也亟待突破。這表明, 當下我國以直接融資手段來支持低碳經濟發展顯得更為「滯後」。與低碳經濟所佔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相比,目前我國直接融資對低碳經濟的支持力度是不夠的。
碳金融概念出現後,利用碳金融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的呼聲日漸高漲。在碳交易試點運行期間,各交易所均推出了若干碳金融產品,例如:碳配額託管、碳配額回購、配額質押貸款與CCER置換、碳期權、碳排放權現貨遠期合約、碳債券、場外掉期合約等等,然而這些產品普遍存在著體量小、頻次低、結構比較簡單等缺點,基本上都處於試水階段,且可復制性差。其中,配額質押貸款這種被認為是對企業開拓產業融資渠道最具影響力的一種碳金融服務卻因為監管和合規性等原因,未能得到推廣。在試點期間,配額質押貸款業務成果廖廖,頻次遠低於託管、回購等簡單金融服務。
我們來看一個配額質押案例:某碳資產公司與天津某國企的配額質押融資方案。
某中型控排企業,年配額量400萬噸,以控排企業50%配額(200萬噸)作為質押標的,以當年市場價值的50%(15元/噸)作為質押率,通過金融機構為企業融資3千萬元並收取資金利息。控排企業利用碳融資實施一項節能技改工程,在次年解押配額並支付本金及利息,同時碳資產公司對質押配額數量的的5%進行配額-CCER置換,通過買入CCER賣出配額的方式獲取價差收益。
待方案進入實施階段,卻遇到了以下障礙而被擱置。第一,該企業實施的技改工程投資規模較大,配額質押融資利率雖不高,但其款項數額遠不能滿足需要;第二,配額質押融資期限較短,不能很好的起到引領作用;最終導致企業還是依賴於傳統的渠道進行進一步融資,以彌補資金缺口。而大型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此類貸款需求也缺乏興趣,融資渠道不暢的問題仍然未能解決。
由此可見,對產業融資需求較強烈的中小型企業,因融資額度、配套措施不足等問題,碳金融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近期出現的一些新概念,如「集團碳配額融資」、「園區碳配額融資」等,由於體制、規則等限制,只停留在概念階段。欲使碳金融對實體經濟真正發揮作用,須拓寬思路,全面設計,綜合發展。
2
有效利用碳金融,要結合傳統金融、綠色金融等多種金融手段
現階段的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形式先天不足,難以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低碳發展需求。對政府和碳市從業人士而言,只是一味強調發展碳金融本身的「造血」功能是不夠的。在全國碳市場形成後,要大力發展碳金融,並有效推動低碳實體經濟的發展,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推動,「輸血」與「造血」機制並用。
第一,政策支持。鼓勵商業銀行結合國內碳減排機制,積極創新貸款管理機制以適應低碳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商業銀行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是否敢於將低碳經濟項目作為貸款支持的重點,這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至關重要。盡管現在大家都在打「綠色信貸」這張牌,但從節能減排貸款所佔貸款總額比重明顯偏低來看,我國商業銀行對低碳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
鑒於低碳經濟發展不僅可以拓寬商業銀行的貸款產品范圍和金融服務內容,還有助於促進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這包括碳基金機制創新、碳金融產品創新、推進貸款管理機制的創新 (如制訂和開發適合我國節能減排項目的新貸款管理辦法等),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加大對低碳經濟的「綠色」金融支持力度,這對銀行本身而言也是個新的業務增長點。
第二,跨行業合作。既然國內碳市場建成和深化發展已成大趨勢,應鼓勵專業的碳資產管理者聯合金融機構及企業,推出和碳交易活動緊密聯系的較大規模碳金融服務,真正能夠影響到企業的低碳發展進程,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數額小、頻次低,結構簡單的「試水碳金融」產品。
第三,除銀行信貸支持之外,充分利用政府、行業及商業渠道,通過積極推廣先進低碳技術,實施低碳工程與碳金融緊密結合的低碳綜合規劃,進而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這也是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國傳統高能耗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比較高,節能減排壓力大,對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旺盛,潛力巨大。政府應引導金融機構全面理解和准確把握國家貨幣政策,根據政策力度、重點和節奏變化,及時調整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綜合運用傳統金融、綠色金融和碳金融等多種融資工具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支持低碳實體經濟的發展。
❺ 碳金融的發展對低碳經濟有何影響
(一)低碳經濟是一個技術創新問題。低碳經濟的核心在於通過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以及由此而致的產業結構調整、制度創新以及人類消費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有效控制碳排放,防止氣候變暖,促進和保持全球生態平衡。
就目前的研究來看,人類要控制和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主要途徑有四: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發展碳捕捉和封存技術,將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捕捉並封存起來;三是發展清潔能源,增加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四是植樹造林。就目前而言,這四條途徑都存在著明顯的技術瓶頸。首先,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必須尋找到新的工業生產加工方法,如新的水泥生產方法、新的鋼鐵生產方法,以及新的汽車驅動途徑和新的存儲技術,也必須在建築領域和交通領域尋找到新的節能減排技術。 目前,一般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內在動力進行傳統技術的創新變革。特別是,既有利益集團為保護自身利益,通常會阻止一些創新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要使其產業發展繞過高耗能而建基於低耗能、低排放技術,像發達國家那樣致力於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絕對是天方夜譚。其次,大力開發和推廣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燃油等可再生能源,盡管符合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向,但這些貌似取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通常會受到季節、天氣變化等自然條件的影響,難以穩定獲取,惟一可行的辦法是把用風力、太陽能等發的電儲存起來。但是,短期內大規模儲能技術難以成熟。而且,現有的技術將使得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十年乃至五十年內不具備商業競爭優勢。第三,對於碳捕捉和封存,其廣泛應用也面臨相當大的技術和資金障礙。因為,這不僅涉及到巨大的成本問題,而且也面臨著修建數千個碳捕捉廠、數十萬公里長的管道把碳排放儲存於地下的巨大困難。第四,植樹造林看上去是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一個簡單易行辦法,但是,制約造林面積增加的最大因素是水資源的短缺,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目前還缺乏技術支撐。
由此可見,發展低碳經濟首先必須在技術上實現突破和創新。沒有技術創新,低碳經濟不過是人類的一個「美好幻想」而已。
(二)低碳經濟是一個經濟問題。低碳經濟盡管在邏輯起點上屬於一個技術問題,但它是關於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經濟形態的函數集合,是一種相對於高碳時代的、低碳能源時代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本質上就是要調整傳統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什麼?是提高人類生存和生活的質量,而不僅僅是物質的豐裕,更不是GDP的增長。
筆者認為,造成氣候問題,導致地球溫室效應的深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傳統的帶病運行的成本外化工業化模式則難辭其咎。如果不能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換,僅僅依靠技術力量,低碳經濟不會有實質性的進展,也不會走得太遠。
但是,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在一個可預見的未來,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將面臨巨大挑戰。因為,大多數國家難以跨越資本密集型的工業化階段,而傳統的工業化產業的發展不可能僅僅依靠低排放或無排放的諸如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比如,鋼鐵生產中一個電機至少是幾十萬千瓦,而一個風機提供的能源遠遠不夠,而且風機是間歇性的,太陽能更不可能提供足夠的能源,盡管它的成本相對較低。現有的消費模式難以短期內得到改變。現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乃至小島國家和貧窮國家,消費模式基本上是趨同的。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消費者都追求和嚮往高碳生活,空調匹量越大越好,汽車排量越大越好。在發達國家不放棄高消費、發展中國家追求高消費的消費心態和消費模式下,世界不可能由高碳經濟走向低碳經濟。
(三)低碳經濟是一個關於國際政治話語權重組爭奪的問題。從歷史的邏輯看,低碳經濟是「碳政治」的演進和合法化。「碳政治」發端於一套環保理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環境政治,它與20世紀60年代的全球青年造反運動密切相關。這場起源於歐洲的青年造反運動引發了歐洲後來的各種社會運動,如女權主義運動、反核運動、反全球化運動、環保運動等。其中,環保運動進入歐洲政治的主流。隨著歐盟的建立,環境政治加速興起,進而為歐洲的「後現代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種特別的話語建構,並建立起相對於美國以及其他民族的優越感和使命感。其實,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局部問題。因為,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各種生態環境變化,既可能是氣候變暖問題,也可能是氣候變冷或時冷時熱所造成或即將造成的各種問題,更包括范圍更加廣泛的諸如河流、湖泊、山脈、植物、動物種群、城市居住條件惡化、工業生產污染等一系列關乎人類日常生存的基本問題。因此,歐洲的環境政治最初只能局限於歐盟,難以成為全球政治。可是,歐洲為了推行其「世界主義」,將環境問題政治化、全球化,就必須在環境問題上建構出屬於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公共」問題。因此,全球環境政治就不能選擇河流污染、土地污染問題,而只能選擇「氣候問題」作為全球環境政治的話題。
歐洲人正是利用人們對科學的信仰,精心建構了一套科學話語和政治話語。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成為「碳政治」的核心內容。不過,作為一種理念、一種話語、一種技術,要變成穩定的、可持續的政治或經濟收益,就必須上升到法律層面,通過法律固定下來。因此,在科學話語建構基礎上,歐盟進一步推動這套科學話語進入國際公共空間,並通過協商談判機制來制定國際法,導致了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簽署。公約確立了解決問題採取的「公平原則」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從而有效地將所有發展中國家納入其中。在長達四十年的全球氣候談判中,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一直掌握著氣候與環保的國際話語權。但是,這些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只說不練」,對發展中國家沒有履行技術和金錢上的承諾。相反,卻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表面上,低碳經濟是基於對全球氣候變暖危及全人類生存的道德關懷,實質上,它是新技術革命背景下對全球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再分配。一方面,新技術革命背後隱含著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碳」這種物質經過法律建構以後,具有引發金融擴張甚至金融革命的潛力。這種潛力的最大獲利者,不可能是發展中國家,而是處於制定交易規則強勢地位的發達國家,屬於那些能夠嫻熟掌握交易工具的發達國家的商家。鑒於低碳經濟問題屬於全球的公共經濟問題,其實施卻有賴於追求本國私利最大化的各國主體。所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協商談判在理論上是無法成功的,哥本哈根會議未能形成一致性原則即為佐證,相關的爭論分歧和政治博弈未來還將繼續下去。
❻ 簡述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和影響
發展低碳經濟也為我國實現經濟方式的根本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走低碳發展道路,既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也是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發展低碳經濟有利於突破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和環境瓶頸性約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於順應世界經濟社會變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機制和制度保障體系;有利於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打造我國未來的國際核心競爭力;有利於推進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樹立我國對全球環境事務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良好形象。
❼ 低碳經濟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發展低碳金融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轉型 汪小亞認為,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有廣闊的發展機會;同時,發展國內碳金融和綠色金融,亦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發展低碳金融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轉型
當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把"低碳經濟"由一個概念、一句口號推向了前台,發展低碳技術、選擇低碳生活方式、進行低碳消費已成為各界共識。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汪小亞博士接受《理論前沿》周刊專訪,就主動融入低碳浪潮、加快綠色金融創新發表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我國大力發展低碳金融和綠色金融十分必要,不僅可以通過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獲得廣闊的發展機會;同時,也可以通過發展國內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促進國內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理念上: 倡導低碳生活和綠色經濟
記者:當前,"低碳"、"綠色"這兩個詞彙被廣泛傳播和運用,您能為我們闡述一下它們的准確內涵嗎?
汪小亞: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低碳"與"綠色"並不是同一概念。
首先,指向不同。"低碳"是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概念。假定氣候變暖,氣候變暖的結果是人類生存危機,如極端天氣增多、海平面上升、島嶼消失、糧食和飲水短缺、物種滅絕等。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人類活動中人為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溫室氣體主要由6種氣體組成,其中,CO2是主要成分,解決氣候變暖的手段是低碳。"綠色"是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概念。假定人類生存環境在惡化,出現大量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導致惡化的主要原因是大規模的工業化、粗放的增長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解決思路是樹立綠色意識,加強環境保護,特別是針對大氣、河流、海洋、綠色植被、動物資源的保護,創造一個宜住環境。
其次,影響范圍不同。氣候變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如某省或某國大量CO2排放對該地區的氣候影響不明顯,而匯積起來很大。而環境惡化的影響是地域性的,如某地區熱電廠較多,酸雨問題嚴重,而距離較遠的地區可能沒有酸雨危害。
再者,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不同。溫室氣體排放和經濟發展是正相關關系,因為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的行業是電力、鋼鐵、化工、交通、房地產等各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或主導性行業,故在現有的生產方式下,經濟發展越快、溫室氣體排放量越多。而環境惡化和經濟發展並不正相關關系。只要樹立好環保的理念和機制,經濟發展與環境友好可以同時實現。
最後,治理方式不同。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治理是平衡,即在降低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平衡,既不能為降低排放而犧牲經濟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一味追求高增長而無視人類的共同利益,在低碳和經濟發展之間選擇,對於任何國家都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對污染物的治理是禁止,各國法律都有明文規定。記者:那麼,這兩個概念在實際運用中的交融之處體現在哪裡呢?
汪小亞:從現實意義上講"低碳"和"綠色"都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其一,"低碳"和"綠色"之間密切相關。首先,氣候是環境的一個重要要素。氣候的不利變化如暴雪、海嘯、颶風等會惡化生存環境。其次,氣候和環境的變化都與工業化城市化密切有關。工業化導致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和污染物,破壞自然界的平衡和循環。如火力發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前者是溫室氣體,後者形成酸雨。"低碳經濟"是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形態。"綠色經濟"是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
其二,倡導"低碳"、"綠色"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具體體現。"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都是主張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經濟;都是主張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方式。我國各省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的不同所承擔的成本和壓力也不同,通過綠色和低碳經濟發展政策,能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消費方式轉變。
其三,倡導"低碳"、"綠色"經濟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具體體現。從"資源節約型"看,倡導"低碳"和"綠色",就是強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降低GDP能耗也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環境友好型"看,倡導低碳和綠色,就是強調對生存環境的保護,珍惜藍天、青山、綠水。如植樹造林,既能增強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又能改造地表結構,防止水土流失。
行動上:發展低碳金融和綠色金融
記者:對於中國而言,當前的國際市場環境為我們大力發展低碳金融和綠色金融提供了哪些難得的機遇?
汪小亞:第一,全球碳交易市場將取代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據統計,2005年全球碳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為7.1億噸和108.6億美元;到2008年分別上升48.1億噸和1263.5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89.2%和126.6%,世界銀行報告稱,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1500億美元,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碳交易市場可分為配額交易市場和自願交易市場。配額交易市場為那些有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國家或企業提供碳交易平台以滿足減排目標;自願交易市場則是從其他目標出發(如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社會效益等)自願進行碳交易以實現其目標。配額碳交易又分為兩大類,其一,基於配額的交易。買家在"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Cap-and-Trade)體制下購買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賣)的減排配額,譬如《京都議定書》下的分配數量單位(AAUs)和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下的歐盟配額(EUAs);其二,基於項目的交易。買主向可證實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購買減排額。最典型的此類交易為清潔發展機制CDM以及聯合履行機制(JI)下分別產生核證減排量(CERs)和減排單位(ERUs)。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早在強制性減排市場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主要被用於企業的市場營銷,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等。目前雖所佔碳交易額的比例很小,不過潛力巨大。自願市場分為碳匯標准與無碳標准交易兩種。近年來很多非政府組織從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的角度出發,開發了很多自願減排碳交易產品,比如VIVO計劃,主要關注在發展中國家造林與環境保護項目。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低碳經濟引領中國未來發展低碳經濟決定著新一輪國家競爭力記者:我國政府近日確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其中提到「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建築與交通體系」、「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引發廣泛關注。請您談談「低碳」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到底能發揮什麼作用?吳曉青: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已不斷為人類所認識,其中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全球氣候變化,是不爭的事實。通過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世界各國共識。在這個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發展」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也應運而生。現在低碳經濟已被看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發達國家經濟轉型的方向,也是發展中國家應遵循的可持續發展途徑。 記者:您在去年「兩會」上首次提交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提案,指出我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走在世界發展前列,很大程度取決於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這方面我們要盡快採取哪些行動?吳曉青:種種跡象表明低碳時代已到來。在以低碳技術和產品為核心的新一輪國家競爭力角逐中,誰領先一步,誰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潮流,並成為國際市場最大贏家。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大國,中國的選擇不僅決定未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發展前景,也決定著世界的未來。我們的目標已提出,這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完成這一目標,難度很大,需各方努力。我國正處於加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對資源尤其是能源礦產資源的消耗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資源供給與經濟發展需要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環境保護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各項發展目標,解決目前存在的環境和發展矛盾,走低碳經濟道路是最佳選擇,這不僅可以實現溫室氣體減排,也可以促進環保,改善人民生存環境。我說的「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應包含四方面,即低碳技術發展和支撐能力、完善的低碳發展標准和規范、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准備、健全的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從現有國情看,四個方面我們都有欠缺。發展低碳經濟,必須調整現行發展方式,必須加強這四方面的能力建設。做好手頭的,眼盯高端的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只能走自己的路記者:發展是硬道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始終是第一位的。在這個前提下,從哪兒入手發展低碳經濟?吳曉青:有人提出「做好手頭的,眼盯高端的」,我認為這很形象地表達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需求。目前全球還沒有一個現成模式,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借鑒國外已有的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從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探索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我覺得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在開展科學研究基礎上,建立並完善「碳足跡」標識和產品認證制,倡導低碳消費模式,促進企業加快低碳產品的研發;通過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構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體系;改革資源稅制度,將碳稅納入環境稅范圍,來部分反映傳統化石能源生產和使用所導致的氣候變化等外部成本,徵收方式可參考當地污染物征稅方式
❽ 低碳經濟的影響
《低碳經濟的中國意義》
你可以看一下啊
❾ 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具體分析。
「中國外貿全年慘淡,但收盤收得好。」商務部國際經貿研究院國際市場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財經》專訪時如此概括,他認為,中國出口這次復甦具備有條件的可持續性,還有一定不確定性。同時,低碳經濟將對貿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財經》:2009年中國出口在年底終於出現回升拐點,您認為出現這個拐點的原因何在?
白明:總體來看,2009年全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貿形勢並不樂觀。全年出口總量下降,但收盤收得好。
談到出口增幅轉正的原因,首先從外部原因在於金融危機中各國刺激經濟的措施效果開始顯現,美國經濟增長轉正,外部需求顯著增加。技術上,2008年年底之前中國出口還一路上升,但到11月、12月開始下降,所以去年這兩個月基數偏低,今年同期增幅就被清晰凸顯。
其次,國外需求長時間偏低,但經歷了一年多之後,需求會有一個修正過程。例如國外很多商場、超市需要補貨。
從內部來看,國務院第66次會議制定促進出口的方針,一年半時間內7次增加出口退稅,實施出口信用保險,擴大出口信貸范圍。
最後,在金融危機發生時,各國貿易量普遍降低,我國總量也降低,但在當地市場所佔相對份額上升,占據了有利地形。一旦該國經濟好轉,則更大的市場份額會迅速形成比危機前更大的需求,加速中國出口。
《財經》:這種回升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白明:我認為,中國出口這次復甦具備有條件的可持續性,還有一定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復甦基礎仍不牢固,迪拜危機式的隱患宛如定時炸彈,這種定時炸彈還有多少顆,仍屬未知。但我個人認為可持續的幾率較大,但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
首先,國家一年多以來採取不少包括退稅在內的刺激出口措施,但稅率空間已釋放殆盡,17%的稅率因為著杠桿已用到盡頭,因此,這種傳統工具的力度已不可能大幅加大。
其次,內需持續好轉,消化了國內的產能。很多廠商在國內需求就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短時間內不願涉足陰難測的國際市場,出口積極性不高。
另外,去年增長屬於政策性刺激增長,含金量和危機前相比有些不足,如同高考,用少數民族和文藝體育特長加分的學生,雖然暫時和裸分學生一起通過考試,但將來考試加分優惠取消後,就可能捉襟見肘。
最後,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早已存在,但在金融危機期間被削弱,危機過後,人民幣升值壓力也會隨之回歸,對出口壓力加大。
《財經》:全世界經歷了一場金融危機,您認為這場金融危機過後,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大環境與以往相比是否有了本質變化?這種變或不變具體體現在哪?
白明:這次金融危機堪稱百年未遇,但並未改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資本、勞動力的流動總體態勢並未根本逆轉。但在這次危機中,很多國家吸取教訓,經濟失衡有所改善,世界更趨均衡、和諧發展。
從國際貿易權力與話語權架構上,歐美國家在世界貿易體系中仍占據主導地位,但新興國家地位有所上升。金融危機前,世界經濟體系仍在歐美西方國家主導之下,但金融危機造成的此消彼長,讓新興國家地位上升,由西方主導變為西方國家與新興國家中的代表國家共同主導,其中,金磚四國的影響力尤其不能忽視。具體體現在世界經濟首腦峰會和哥本哈根環境大會等國際場合。
另外,綠色經濟將主導世界貿易,低碳經濟將對貿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國際貿易合作方面,區域主導的貿易合作將進一步提升,雙邊經貿合作會進一步發展,多邊發展將更困難,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起到重要的示範作用。
從產業結構看,在金融危機過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各國對虛擬經濟的幻想會逐步降溫,更加註重實體經濟和產品貿易,對資本國際流動的監管與調節會進一步加強。
《財經》:與危機中的情況相比,金融危機過後,中國外貿會有哪些變化?
白明:第一,危機過後,我國出口增長方式轉變的思路和措施將回歸。危機時,由於低檔產品份額下降相對較小,我國出口政策以保市場為主,多多益善,但危機之後,將慢慢回歸「好字當先」,提升產品質量,延長產品價值鏈,打造國際知名品牌。
第二,中國出口將進一步綠色化。哥本哈根會議之後,貿易中綠色比重將進一步增加,低碳經濟的興起為中國外貿製造了新課題。
第三,國際產業鏈將重構,原來占據產業鏈的一些公司在危機中倒閉關門,而危機之後產業鏈上空間重現,會有新興企業填補空白,因此會重新洗牌。跨國公司、國家政策和要素稟賦都會發生變化。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新的、更多的機遇。
《財經》:你提到低碳經濟會對世界貿易格局造成重要影響。
白明:無論哥本哈根會議是否達成協議,也無論達成的協議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的低碳化自然也是與時俱進。
首先,在原有的勞動力、資本、技術、自然資源等要素之外,由於又要多出了一個碳要素,各國在參與國際分工過程中所擁有的比較優勢也會發生轉化。相對來說,發達國家在新能源技術上佔有領先地位,因而希望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占據未來國際市場競爭制高點,而尚未完成工業化進程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就不那麼幸運了,由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粗加工比重大,耗能多,污染大,要在短時間內一下子大幅度削減碳排放量,無異於令其退出國際分工。
其次,在低碳經濟這頂大帽子下,各國對碳關稅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許多國家特別是近些年來已然喪失勞動力成本優勢的發達國家,以限制碳排放為名徵收碳關稅則有可能成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一個號借口。2009年3月17日,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稱,如果其他國家沒有實施溫室氣體強制減排措施,那麼美國將徵收碳關稅,而美國眾議院在2009年6月26日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就包含了有關碳關稅的條款。前不久,法國也提出,從2010年開始,對在環保立法方面不及歐盟嚴格國家的進口產品,將徵收碳關稅。
再次,隨著未來碳排放權交易的日益擴大,碳排放權有可能像勞動力、資本、技術、自然資源等其他要素一樣跨國流動,甚至還會更加自由地流動。由此,很可能替代一部分貨物貿易。
此外,隨著碳要素附著於世界經濟的各個領域,在國際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上,有可能出現碳排放權的稀缺性差異,一些缺少碳排放權的環節有可能成為產業鏈上的「死結」。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國際產業鏈條面臨著新的一輪重構機緣。
正是由於低碳經濟帶來的上述影響,未來若干年內世界貿易發展將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趨向。一方面,世界貿易規模擴張將受到抑制,世界貿易依然發揮著世界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作用,但應當是低碳的世界經濟增長發動機,而非高碳的世界經濟增長發動機。另一方面,世界貿易結構將發生變化,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將趨於下降,而低耗能、低污染產品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則趨於上升。
也應看到,盡管引入碳要素有可能改變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但這種比較優勢的改變也局限在一定范圍內,短時間內不足以扭轉當今世界貿易的流向,發達國家的出口貿易依然是以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依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財經》:低碳經濟對中國外貿而言意味著什麼?
白明:對於正在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中國來說,哥本哈根會議無疑發出了一個警示信號,這就是一定要徹底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近些年來,在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方面,我們的動作不可謂不大,實施了科技興貿戰略、以質取勝戰略等重大舉措。例如,在出口退稅方面,「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一直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可是,面對著後哥本哈根時代減少碳排放的全球化進程,中國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顯然還任重道遠。迄今為止,我國現在實現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近6倍。
不過,發展低碳經濟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來說也並非都是阻力,也有推動力。例如,隨著對碳排放要求的日益嚴格,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混合動力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前景越來越被看好,使中國汽車工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不僅在勞動力成本上擁有後發優勢,而且也能夠在節能環保技術上擁有佔先優勢。事實上,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期間與中方共同簽署的聯合公報中強調,基於中美兩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巨大投資,兩國政府宣布在十幾個城市開展聯合示範項目,並努力開發共同的技術標准以推動此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在低碳經濟加速發展的今天,中國要想確保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難度無疑會加大。遺憾的是,對於為數不多符合低碳經濟審美標準的出口產品,有關部門並沒有予以足夠的支持。眾所周知,由於符合節能環保的時尚,中國製造的電動自行車在歐美市場上廣受歡迎,但我們自己卻要用近乎於苛刻的國家標准針對電動自行車行業戴上「緊箍咒」,實在匪夷所思。
從根本上講,面對著世界貿易低碳化大趨勢,中國的貿易強國之路也需要用低碳化的產業基礎加以鋪墊。不過,產業低碳化是個「細活」,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應對世界貿易低碳化大趨勢而言,要想在短時間內能夠「出彩」,還需要在貿易政策上更多體現出低碳化導向。
不難看出,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趨勢下,未來的世界貿易發展也必然要呈現出低碳化特徵。為此,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必須要及時調整思路,在適應世界貿易低碳化過程中力求以變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