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戰略投資者和私募
戰略投資者是指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規定要求、與發行人具有合作關系或合作意向和潛力並願意按照發行人配售要求與發行人簽署戰略投資配售協議的法人,是與發行公司業務聯系緊密且欲長期持有發行公司股票的法人。我國在新股發行中引入戰略投資者,允許戰略投資者在發行人發行新股中參與申購。主承銷商負責確定一般法人投資者,每一發行人都在股票發行公告中給予其戰略投資者一個明確細化的界定。
私募又稱不公開發行或內部發行.是指面向少數特定的投資人發行證券的方式。私募發行的對象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個人投資者,例如公司老股東或發行機構自己的員工;另一類是機構投資者、如大的金融機構或與發行人有密切往來關系的企業等。私募發行有確定的投資人,發行手續簡單,可以節省發行時間和費用。私募發行的不足之處是投資者數量有限,流通性較差,而已也不利於提高發行人的社會信譽。
要我理解的話,戰略投資者屬於持有公司的原始股東,合作夥伴;而私募純粹就是投資的,換句話說是搞投機的。說得不太好~~
『貳』 境外戰略投資者機構屬於消極非金融機構嗎
境外戰略投資者不屬於消極非金融機構。
『叄』 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是金融投資者還是戰略投資者
通常而言,在並購競價中,戰略投資者容易出更高的價。因為就金融投資者而言考慮的角度和戰略投資者往往不同,戰略投資更多是對某一個項目而言,金融投資者更多是對資本的運作上考慮。如果是非上市公司的並購,相信後者會出更高的價。
『肆』 我國有哪些銀行引進了戰略投資者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日前表示,中國銀行業引進的戰略投資者應該是注重長期利益、與所入股銀行結成利益共同體的投資者。引進戰略投資者只有堅持五項原則、符合五個標准,才是合格的戰略投資者,才能達到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預期目的,才能提高中資銀行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實現中外資銀行"雙贏"。
唐雙寧在11月2日召開的2005中國論壇上演講時具體闡述了這五項原則和五個標准,五項原則為:一是從國家利益看,要保持國家對大型銀行的絕對控股;二是從市場行為看,中外雙方應按市場原則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三是從中方看,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不是為了引進資金,而是為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促進中資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引進戰略投資者應與自身特點相結合,以提升中資銀行自主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為目的;四是從外方看,投資入股中資銀行一般應當是大型金融機構,在銀行經營管理方面有豐富經驗;五是從監管看,要堅持嚴格的資格審查,並跟蹤和評估實際效果。
五個標准為:一是投資所佔股份比例不低於5%,二是股權持有期在三年以上,三是派駐董事,四是入股中資同質銀行不超過兩家,五是技術和網路支持。
唐雙寧介紹說,到目前為止,18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30億美元。具體情況是:對國有銀行,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投資建行54.66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行36.75億美元;對股份制銀行,亞行、花旗和匯豐銀行等投資了交通、光大、民生、興業、浦發、深發以及籌建中的渤海銀行,投資額為26億美元;對城市商業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國際金融公司等投資了北京銀行、上海銀行以及西安市、濟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業銀行,投資額為12億美元。
『伍』 戰略融資和股權融資的區別
定義的角度不一樣,ABC輪更多的是從融資的階段和順序去定義,戰略融資則是從產業協同角度定義,往往引入的是對企業業務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投資人,對應的概念是財務融資。
『陸』 戰略融資和a輪的區別
戰略融資和a輪的抄區別就是他襲們的融資成本是不一樣的。
該國有企業的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主要生產卷煙用紙材料,屬於壟斷行業及產品。2005年中期,與國外一家卷煙用紙巨頭以及中國煙草總公司、廣東煙草公司簽訂合資協議,四家共同成立一個高檔卷煙用紙的合資企業,總投資為1億美元,注冊資本投入三分之一,約為3340萬美元,其餘投資由合資企業在投資建設和經營過程中融資解決。該國有企業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權比例為15%,其對應投入的注冊資本約為500萬美元。
該項目的建設期為2年,項目投產後,合資企業的年度利潤約為1.8億元人民幣,該國有企業每年可獲得1800萬元的平均投資收益。
該國有企業的融資計劃是借款5000萬元人民幣,借款期限15年。在投產以後的年度會計決算後,逐年用項目收益償還借款;根據該國有企業簽署合資企業的出資協議辦理用項目收益還款的保證協議書和公證事項。所以說很多的地方都是有區別的。
『柒』 風險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和戰略投資者的區別
越來越多的理論研究與經濟實踐表明,產業風險投資對於激發經濟體系的企業家精神、促進宏觀經濟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因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大致相同的問題,即在促進創新效率提高所需的企業家和技術資源上存在著短缺問題。正如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所指出的,"要想讓企業家的活力煥發出來,金融體系必須給這些公司提供足夠的融資。如何最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如何形成發展中國家的風險投資基金,看來是金融改革應當解決的問題之一。
目前,我國的產業風險投資盡管在推動創新與金融的融合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體系相對而言還很不完善,投資主體、市場架構和運作機制都處於建立和完善之中,各個參與者在產業風險投資體系中的角色與定位尚不明晰,這客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產業風險投資體系運作的效率和有效性。
一、 政府在產業風險投資體系中的角色與定位
與傳統金融投資或工業投資相比,產業風險投資具有一些不同之處。產業風險投資往往是高技術導向的,這使得產業風險投資在成本和收益上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而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問題,則使得風險投資評價更為困難。再者,產業風險投資也面臨著技術創新活動所具有的外部性問題。正如一些對產業技術創新的研究成果所表明的,許多重要的產業創新,在市場條件下,其社會收益率水平將普遍高於私人收益率水平。因而如果沒有較高的投資收益率作為支持,產業風險資本的供給方將存在經濟動力不足的問題。產業風險投資所存在的市場失效問題,必然要求政府的適度介入來加以消除。
必須指出的是,在政府作為產業風險投資主體的問題上,許多國內外學者都持否定的態度。辜勝阻等人認為,政府在發展風險投資中應該發揮重要的引導和扶持作用,但政府不宜成為風險投資主體,否則容易導致效率不高和道德風險問題,並且將會削弱民間資本進入產業風險投資領域的積極性。
事實上,美國SBIC的發展歷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美國於1958年通過了小企業投資法案,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小企業投資公司(Small Business Investment Corporation) ,簡記為SBIC,作為政府資金與私人資本相結合的一種嘗試,旨在通過推動風險投資促進高科技企業的發展。盡管美國的中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在推動美國風險投資的早期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總體而言,SBIC計劃存在一定的問題,目前該部分風險投資占風險資本總量的比例逐漸下降至很低的水平,到1988年,SBIC管理的風險資本佔全美風險資本總額的比率降至1%。一些美國學者對中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失敗的原因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1)由於政府以四倍的杠桿向中小企業投資公司發放優惠貸款,使得政府成為風險投資的主體,這種非股權投資性質導致SBIC出現尋租行為。需要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將政府優惠貸款轉貸給其他企業以賺取利差。這樣,政府優惠貸款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並未用於風險投資,從而背離了政府設立該計劃的初衷。(2) SBIC計劃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政府作為風險投資主體就意味著政府將對投資機會進行直接評價和選擇,而大量研究都表明政府常常並不具備這種能力。(3)中小企業投資公司由於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又缺少對風險投資家的激勵機制,難以培養和吸引高素質的風險投資人才,因而造成管理不善和嚴重虧損問題。
因此,政府應盡量避免直接介入風險投資的市場活動當中。政府資本作為風險投資主體,應當只是一種發展產業風險投資過程中的過渡形式。政府資本在產業風險投資進入良性運作之後應考慮逐步地縮小其所佔比例,甚至是全部退出那些具有市場競爭性的產業領域。從長遠來看,應當積極引導民間投資進入產業風險投資領域,並最終為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構建基礎條件。與此同時,產業風險投資的發展又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扶持,政府應該創造有利於風險投資發展的外部環境,推動我國的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
總體而言,政府在培育風險投資體系中可以採取的措施包括:
1. 為了激勵機構資金在企業初創時期以及在高技術企業中的投資,政府需要採取一些直接措施以提高此類投資的收益水平。這事實上也是許多國家都採取稅收優惠計劃以降低風險資本的獲得成本、提高產業風險投資的平均收益率水平的重要原因。這類措施將大大降低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財務成本,進而推動資本投資的快速增長。
2. 控制或降低投資者所承受的風險,以保護投資者利益並維持投資者參與高技術風險投資的積極性。這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強並規范財務信息披露,增加風險企業的信息透明度;由政府直接成立特定機構或授權一些組織來對企業業績及投資價值進行正式評價,從而降低中小投資者的評價成本,並彌補中小投資者在專業知識上所存在的欠缺;建立投資損失補償計劃,以激勵投資者更為積極地參與產業風險投資活動。
3. 增加風險投資的流動性。由於風險資本存在著周期性特徵,因此能否有效地兌現資本收益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各國政府為了促進產業風險資本的順利循環以及增量風險資本的進入,就必須考慮建立起有效的風險資本退出機制,以增加風險資本的流動性。
4. 培育企業家精神和社會氛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家的存在是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前提,而這有賴於在整個社會培育起重視創新活動的社會文化和氛圍。對於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這一點尤其重要。
二、機構投資者與戰略投資者的培育
如何在產業風險投資體系中培育機構投資者與戰略投資者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事實上,美國風險投資業的大規模興起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機構投資者的形成與參與。由於產業風險投資具有風險大、收益期相對較長的特點,因此使得產業風險資本比證券市場更依賴於機構投資者。1997年,美國風險投資當年投入額達到122億美元,其中62%被投入到高科技企業。其中,養老基金所佔比例為40%。美國機構投資者主要包括養老基金、大學教育儲備基金以及各種非贏利性基金會,這些機構投資者傳統上相當保守,主要投資於債券和高紅利股票。這一方面是因為聯邦和州政府出於謹慎考慮所制定的法規限制,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一般認為投資於新興企業風險過高且難於監控。因此,美國創投事業在早期主要依賴於個人投資者。但自60年代末期特別是1976年之後,風險投資可能帶來的豐厚回報,促使政府放鬆了這方面的管制,如允許將2%-5%的養老基金投資於新興企業,於是這些機構投資者成了風險投資的主要來源之一。
對於我國而言,我國產業風險投資自發展初期就存在著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缺乏長期資本的介入,二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還遠未成熟。事實上,這兩個問題是相關聯的,因為產業風險投資中長期資本的供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機構投資者尚未有效形成所導致的。因此,培育機構投資者和戰略投資者是一個相當迫切的問題。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對於改變我國目前證券市場存在的諸如股權結構不合理、流通性差、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機構投資者的培育與成熟,可以增加證券市場資金存量和增強證券市場整體風險承受能力。
具體而言,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風險投資基金,而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目前也僅僅是初步地介入證券市場投資。而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非國有資本存量增長非常迅速,它們目前可供選擇的投資渠道還很不足,許多資金都轉向股票市場。這部分資本存量可以考慮逐步引入產業風險投資領域,以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借鑒國外發展產業風險投資的經驗,我國可以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逐步地允許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參與產業風險投資活動,這樣可以使這些具有長期資本特性的資金介入產業風險投資領域。
其次,為了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我國近年來已經開始在公司上市過程中引入"戰略投資者",以期樹立長期投資理念。在發展產業風險投資的過程中,引入戰略投資者無疑是一個現實的選擇,尤其是引入一些具有良好市場業績的上市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這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和財務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這種做法使公司更為關注企業的長期業績增長和成長性,而改變我國目前投資領域內普遍存在的短期傾向。
三、個人投資者在產業風險投資中的角色定位
在非正式風險資本市場中,個人風險投資者(business angels)主要投資於初創企業和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企業。英國內閣辦公室科技顧問委員會指出,"一個由私人風險投資家組成的活躍的非正式風險投資市場是企業經濟興旺的前提條件"。據歐美國家估計,與機構投資者相比,它們所投資的企業數量為20~40倍,但在中小企業中的投資金額要比機構投資者高出5倍。就中小企業投資金額而言,英國非正式風險資本市場要比機構風險資本市場高出2~4倍。這充分表明,盡管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在產業風險投資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個人風險投資家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正如一些研究學者所指出的,在傳統類型的風險投資領域,個人投資者一直是主要的參與者。這些個人風險投資家不僅具有一定的私人資本,而且往往在技術、管理、金融或法律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他們除了向風險企業投入資金之外,還積極參與風險企業的運作和管理。由於其投資的權益特性,他們對公司的成長性和發展潛力比當期利潤更為關注。
個人風險投資家的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傾向於介入高技術中小企業,而這往往是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缺乏積極性的領域。Caston調查發現,英國大約13%的個人風險資本家曾投資於高技術製造業,而其中6%只投資於高技術公司。
對我國而言,充分發揮個人投資者在產業風險體系中的作用包括兩方面的含義。首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漸出現了一個階層,他們已經基本完成了個人原始資本的積累過程,並且在企業管理上具有一定的專長和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地引導和鼓勵這些個人參與產業風險投資活動就成為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我國目前城鄉居民儲蓄水平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社會層次資本供給水平也日益增大,迫切需要一些合理的投資途徑。但由於我國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尚處於發展之中,我國投資者在整體上尚缺乏理性投資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一條可行的途徑就是由一些專業投資管理機構來對投資者的集合資本(pooled capital)進行管理,產業風險投資基金的設立將成為一種合理的選擇。它將為廣大普通投資者提供參與產業風險投資活動的金融工具。
四、發揮高技術企業在產業風險投資領域的作用
必須指出的是,把美國近年來風險資本的增長完全歸功於法律環境上的變化將容易使人產生誤解,因為在同一時期,風險資本的需求方也發生了顯著的增長,尤其是在微電子技術上的技術革命更加劇了這一點。換言之,目前大多研究和分析都著眼於風險資本的供給,而較少考慮風險資本的需求方即高技術企業在發展產業風險投資體系中的作用。從我國的現狀來看,1994年,我國高科技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8%,遠遠低於同期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國高技術中小企業因缺乏財務資源的支持而未能充分地發揮其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其結果之一就是使得我國產業風險投資的成長缺乏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對於高技術中小企業而言,財務資源不足是一個普遍的問題,這主要是由如下原因造成的:首先,高技術投資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和收益不確定性,這使得採取穩健性原則運作的傳統金融機構在提供融資上缺乏積極性;其次,高技術企業和項目由於涉及到較為復雜的技術特性,對其價值及投資收益的評價需要較強的專業背景和經驗,而這也恰恰是一般的金融機構所不具備的;再者,與傳統製造業不同,高技術中小企業主要是以無形資產為主,其有形資產相對比例較低,這使得它們在向商業銀行申請抵押貸款時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除此之外,我國高技術中小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總體而言,我國高技術企業盡管在數量上發展迅速,但規模普遍偏小,這使得高技術中小企業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力難以進一步提高。形成這個問題的原因除了高技術企業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中之一就是近年來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股票市場對投資者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為了提高股票市場的投資收益,一些證券機構對高科技概念進行了一些炒作,這導致我國高技術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泡沫成分,許多所謂的"高科技公司"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高技術企業。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廣大投資者對高技術企業價值的認同感,對於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五、積極發展產業風險投資領域的中介機構及其網路
在現實的市場經濟體系下,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問題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因而信息的獲取成本就成為市場交易成本的重要構成部分。產業風險投資由於其所涉及的技術以及財務特性,使得風險投資活動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問題更為嚴重。由此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難以在產業風險投資過程中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來消除和防範道德風險。因此,在創投項目、風險資金、股權三者之間,必須有特定的組織或機構來提供大量的中介信息和中介服務,這將直接影響到整個風險投資市場體系的運作效率。因為從國外產業風險投資的運作實踐來看,妨礙他們對創新的金融支持的並不是資金的缺乏,而是由於缺乏合適的投資項目!'#。就政府而言,為了促進產業風險投資的健康發展,政府首先應當努力發展風險投資中介組織,使普通投資者能夠獲得必要的流動性,並能夠把閑散資金投入到回報率比較高的風險投資中。其次,努力採取措施降低風險投資的信息成本,防範道德風險發生。政府在其中可以採取的措施包括對高新技術成果進行正式評價以及加強推行企業財務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風險資本市場較為發達的國家,存在著大量的風險投資者網路,其中的大多數是由政府或非贏利性機構經營的,也有少數是處於商業目的建立的。典型的如1973年成立的美國全美風險投資協會(NVCA,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第一風險公司(Venture One Inc.)、英國風險投資協會(BVCA)和加拿大風險投資協會(CVCA)。全美風險投資協會是美國最大的風險投資協會,會員均為風險投資公司,目前擁有240家會員(全美有600~700家風險投資公司),主要靠會費收入和一些專業會計師及律師事務所的募捐運作,後者捐款的目的是希望風險公司和風險企業成為他們的客戶。1995年,英國至少有37家個人風險投資家網路,其中大多數是由公共部門機構或非贏利性組織運作,而其運行費用赤字部分或全部由政府或公司資助。
不過,美國、英國、加拿大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對個人風險投資家網路的研究表明,除了少數例外情況,它們大多數對非正式風險資本的流動有著較為有限的影響。不過自90年代中期開始,個人風險投資家網路開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事實上,它們的影響力取決於如下四方面的因素:(1)商業銀行在經濟衰退時期在小企業投資上出現了大量貸款損失,因此出現惜貸傾向;(2)人們對非正式風險投資市場逐漸加深認識並日益關注;(3)人們在運作個人風險投資家網路過程中逐漸積累起經驗;(4)在網路之間尤其是在區域性網路與全國性網路之間正逐步建立起越來越廣泛的聯系。
普遍認為,風險資本之所以在企業初創期和技術型企業中沒有充分的動機去投資,就是由於此類投資中相對過高的評價與監控成本,這種成本可以視為投資過程中的固定成本,因為對於小規模投資和大規模投資,這部分成本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為了降低交易費用,政府部門有必要建立起官方的風險資本評價機構,這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資者在對企業進行技術以及財務評價過程中的交易費用。
對於私人機構,它們很難擁有足夠的技術、財務、市場專家來進行投資評估,並且聘請此類專家也會使成本上升,由此導致許多評估存在著依賴於主觀判斷的傾向,這客觀上也阻礙了人們對高技術初創企業的投資積極性。
不過也存在一些例外的情形。據英國貿工部的調查,多數風險資本家並不主張成立政府所屬的創業評估機構,這與其風險資本發投資趨向有著很大關聯,因為在英國絕大多數的風險投資都是針對於企業的擴張階段以及管理層收購。
我國目前產業風險投資的中介服務機構尚處於建立過程中,這些中介機構的缺乏已經對我國產業風險投資的發展形成了制約。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由於中介機構普遍處於建立初期,因此許多風險投資公司在運作過程中經常面臨投資項目信息不足的問題,使得資金的供給方與項目的供給方之間難以實現匹配;(2)中介服務機構的缺乏還使得信息披露機制和渠道效率較低,造成對風險項目或風險企業的評價成本過高,這將大大抑制個人資本參與產業風險投資活動的積極性。
必須指出的是,所有現有證據都表明,為了有效地運作,風險資本的天使投資者網路如果沒有來自私有部門或政府部門的資助是無法完全自負盈虧的。因此,在我國產業風險投資網路的建立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提供財務資助的辦法來支持其運作,從而為產業風險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所必需的基礎構架。
六、結論
風險投資業要真正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的資金支持體系,必須擁有充足的風險資本供給。因此,拓寬資金來源,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努力使民有資本在風險投資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發展我國產業風險投資的重要工作。政府應當發揮政府風險投資對其他投資主體的市場導向作用,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來創造條件,吸引總量已經超過六萬億元的私人資本流向風險投資企業,使私人資本成為我國產業風險投資的主要來源之一。
針對我國產業風險投資缺乏長期資本介入的現狀,培育機構投資者和戰略投資者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借鑒國外發展產業風險投資的經驗,我國可以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逐步允許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等具有長期資本特性的機構投資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場業績的上市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來介入產業風險投資領域。
與此同時,為了解決產業風險投資體系存在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問題,我國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產業風險投資中介機構及其網路,努力採取措施降低風險投資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以提高整個風險投資市場體系的運作效率。
『捌』 戰略投資者具體怎麼定義
你好,戰略投資者,從名稱上看也是某一類型投資者,但是戰略投資者一般是企業,投資對象是另一家企業。戰略投資者的官方定義是指符合國家法規、與發行公司合作且業務聯系密切、與發行人簽署戰略投資配售協議、長期持有發行公司股票的法人。
戰略投資者在簽署下協議後,對發行公司的發展戰略有一定的話語權,並且通過戰略投資者自身的資金、技術、資源等優勢,幫助發行公司發展,促進發行公司的各方面實力增長。比如去年9月,國內券商企業中金公司引入騰訊為戰略投資者,就是看中了騰訊理財通的團隊及其流量入口,為中金公司的業務轉型和發展提供協助;而成為中金公司戰略投資者的騰訊,除了對中金公司的戰略方向等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在另一方面,因為中金公司擁有全牌照業務,所以騰訊相當於變相獲得了境內券商牌照,擁有合法進行證券活動的資格。
戰略投資者須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1.最近一年內向本公司提供燃料及運輸服務一次性交易總額在 3億元以上的法人;
2.自公司成立以來向公司一次性收購或出售資產(或股權)經評估或審計確認的交易總額在5億元以上的法人;
3.自公司成立以來在證券市場與本公司發生重組、購並等資本運營行為一次性交易總額在5億元以上的法人;
公司將根據符合上述要求的戰略投資者與本公司業務關聯的重要性以及往來業務量兩個標准最終確定不多於三家戰略投資者,同時對戰略投資者配售的股票數量最多不超過10,000萬股。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
『玖』 股份制銀行為什麼要引入所謂的戰略投資者,外資銀行戰略投資者
今天,我首先會簡要評估中國銀行業當前運營的環境,我相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因為它代表了潛在的外資合作夥伴如何看待將影響他們的財務和戰略投資是否成功的一種環境。接下來我將就外資合作夥伴在交易中希望達到的目標以及目前在中國銀行業的監管框架下可以獲得的成果分享本人的經驗和觀點,只有了解了以上這些,中國銀行業才能正好地與潛在的外資合作夥伴進行合作。最後談談我對目前監管環境以及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啟示。我將和大家談談我對目前監管行情以及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啟示的看法。在談及以上議題的時候,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最可能使中國的銀行與外資戰略投資者實質性的互惠互利這樣一個夥伴關系的建立的關鍵因素上。
全球的經驗證明,銀行業的改革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絕對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我們非常驚喜地看到,中國政府在解決歷史遺留下來問題上決心和努力。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銀行業的監督管理委員會已經成立,中國政府將大量的資源和優勢的人才投入到對銀行業監管並致力於推動建立一個堅實的更加透明的監管框架,更好的信息披露與公司治理將是建立這樣一個框架的首要推動因素。在放鬆管制方面,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最近的一些舉措,比如銀行運作更加以市場為導向,例如外資在股份制銀行中的單一持股比例上限已經提高了20%,中國這次遵守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做的承諾,放寬了對外資銀行在產品及地區方面的限制,同時也改善了固定利率體系,擴大了利率浮動的空間。其他的措施包括對主要的國有銀行的資產開始了重組,改進了貸款分類與報告體系。
同時,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在處置不良貸款和不良資產方面獲得了更大的靈活性,也實行了更嚴格的外部審計與管理。逐步改善監管營運環境,規模優勢以及快速成長並尚待開發的市場,都使外資對中國的銀行業有越來越強烈的興趣。但盡管外資有明確的興趣,但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真正能夠結成戰略合作夥伴,有實質性聯營的項目還寥寥無幾。從中國銀行業高級管理人員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問題通常是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戰略投資者,從而建立花旗銀行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匯豐控股與上海銀行那樣的實質性合作夥伴關系,對這種關系,我希望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表述,即如何建立一種具有吸引力的商業的架構,從而提高外資的興趣,並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要取得成功,合作夥伴關系必須建立在互相有利的明智的商業與財務考慮的基礎上,靈活的合作框架與投資結構能夠彌補國外投資者與中國銀行業間的差距,因此,合作架構與合作夥伴的選擇同樣重要,因為使戰略聯盟成功的條件不僅找到適當的合作夥伴,也包括適當的項目。
在此,我也敦促中國的銀行業迅速行動起來,主動研究結成合作夥伴的利弊,因為地區和全球宏觀環境的變化,可能減少國外投資者對投資中國銀行業的迫切性。在談及具體操作過程之前,我想我有幾個評論,總的來來,中國政府的銀行業改革的同時保持了非凡的經濟增長與金融體系的穩定,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中國的銀行業仍然面臨著一定的經營挑戰,必須通過不斷提高監管水平,以及採取關鍵的業務步驟來逐步加以解決。正如最上面之的圖所示,一定架構充分反映產品的風險,以及運營效率,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股本回報率比其他市場相對較低,產品開發周期不能滿足需求,將來也可能與競爭的激烈程度不符,因此中國的銀行業需要引入新產品開發經驗,建立信用導向性的貸款體系,並改善經營效益,以提高營運能力。第二個圖表明了資產質量持續的風險管理,更加嚴密的風險管理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必要因素。(見圖)最下面的圖表明了資金短缺,現實使銀行進行有利的擴張,資本市場與外資在這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花旗集團相信國際戰略投資者能夠協助中國的引航成功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然而,上述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的話,也將使外資在評估中國銀行業如何投資或選擇合作夥伴的時候增加了不確定性。
與外資合作夥伴成功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第一步是要理解潛在的外資合作夥伴的經營理念以及中資銀行在談判中能夠獲得益處。中國的銀行業需要了解的要點包括:1.外資合作夥伴與中國銀行建立長期業務夥伴關系的關系在於換取中國的市場以及高質量客戶群的機會。2.外資合作夥伴不僅能夠帶來資本,而且在最佳做法、技術專長、產品服務以及管理知識方面提供商業價值。3.外資合作夥伴通常的決策過程都比較復雜。4.外資合作夥伴希望在公司治理和日常管理方面能夠施加較大的影響,多數情況下,外資合作夥伴通常需要最終能夠控股。對外資合作夥伴和中國的銀行業來說,以上這些原則對為股東、債權人、客戶、員工及政府創造長期的價值至關重要。外資合作夥伴通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方面有比較苛刻的要求,但是我們認為,通過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中國的銀行業能夠獲得許多戰略輸入,主要體現在更優勢的產品與服務質量,更高的激勵標准、更完善的公司治理體制,這與讓出董事席位及分享更多經濟利益相比具有更大的價值。
外資合作夥伴提出的其他可能影響中國銀行運作的具體要求,包括以下幾點:1.將戰略重點放在目標市場或特定客戶群,2.其他少數股東保護措施,例如否決權。3.在產品領域創建品牌。4.交叉銷售。5.未來控股比例中的選擇權。外資合作夥伴關注另的一個重要事項便是估值,外資合作夥伴通常需要合理的估值和清晰的利益安排,毫無疑問,中國業務市場進入了不可比擬的發展良機,但是由於風險的存在,中國與其他亞洲市場潛在投資的大量涌現以及WTO框架下未來市場的開放,如果戰略合作夥伴的估值過高,則外資合作夥伴的管理層很難以進入中國市場為理由解釋較高的估值,總而言之,外資合作夥伴需要的估值合理並有吸引力。
當前,中國的戰略合作項目有三種結構可供選擇,每種結構都有不同的優缺點,但是都能夠保證回報目標的實現,但是參與度與外方的真實控制方面存在程度的差異,並對其能夠有效注入資本並在一些方面作出有益的貢獻有限制。結構A,就是股份制銀行佔有上限24.9%的少數股權,這種方式比較常見,但是這種結構的關鍵缺點是外資佔有股權比例較低,從而控制權較少,這樣外方不會有很大的積極性投入充分的資源。結構C,在合資銀行中我們佔有50%的直接投資,這種結構較多地被國外投資者採用,這種合作方式下,外方能發揮較大的作用,但是這種結構目前受到監管的限制,不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業務,使外方無法在華發起業務規模,規模較小的銀行在競爭中站住腳仍然需要時間。B類結構是結構A與C的結合,這種模式受到各方的歡迎,各種模式下,外方既有一定的控制權,同時又在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中發揮較大的作用,從而關注於雙方共同感興趣的產品領域。花旗集團與浦東發展銀行投資時採用的就是這種結構。
此外,請允許我列舉實際操作中應該加以注意的幾個焦點,我相信這有助於交易的達成。這些要點包括,1.盡快有所動作,雖然目前國外對中國的投資興趣較為濃厚,但是在2007年之前,這種興趣會逐步減弱。2.在交易結構的選擇上靈活性會給合作雙方帶來最大的利益。3.建立意向清單,確認與外資合作夥伴應重點合作的產品。4.提高透明度,從而獲得更高的估值。5.制定健全的談判戰略,在管理控制和定價等重要事項上傳達一致的信息。中國銀行業需要明確戰略合作是與國外戰略投資者建立一種夥伴關系,而不是將業務徹底出售,中國銀行業除了建立最佳系統、獲得專業知識、產品與服務以及管理操作等方面獲得支持外,通過更努力的戰略定位和更強的盈利能力,中國銀行業還能保持在財務上獲得收益。最後,同任何合作夥伴關系一樣,合作雙方都一直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希望對這些事項的關注能夠有助於各位對合作談談判進行籌備,並且達成有吸引力的合作關系,並為合作雙方帶來最大的收益。
由於目前存在的外資控股比例限制和其他監管方面的規定,國外投資者在中國投資金融機構時仍面臨著比較大的障礙。國外投資者投資中國金融機構時,仍面臨著比較大的障礙。控股比例上限意味著投資額相對較小,而國際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層只會對那些能夠持續帶來巨大收入的地區市場寄予關注,較小的規模也意味著技術創新和轉移的比例有限。中短期來看,這些方面放寬監管,可能有利於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中國的銀行業。
從這個圖表中可以看出,現在亞洲國家中除了馬來西亞和中國以外,其他所有的亞洲主要國家地區的銀行市場都在技術上允許外資控股。印度尼西亞、日本和韓國這三個國家的例子,能夠最充分地體現出國外資本如何能夠幫助恢復並增強銀行體系的整體財務狀況。與之類似,香港市場則引證了外資進入能提高市場的所有競爭水準。我認為,對外資控股比例的放寬將大大加速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步伐,並能夠促進更多的國外資本和國內技術進入中國銀行業市場。我和我的同事們都相信,中國政府在銀行業改革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在吸引國外資金切實措施的推動下,中外銀行業合作夥伴關系的建立,將促進行業整體業績得到改進,實力不斷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