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香港金融機構的變遷

香港金融機構的變遷

發布時間:2022-01-16 23:15:17

Ⅰ 香港金融市場的香港的金融機構

1984年底,有銀行140家,銀行的分支機構1407家,外國銀行代表辦事處122家,財務公司343家,證券交易所4家。經營黃金交易的有傳統的金銀貿易場、以倫敦方式經營的黃金市場和黃金商品期貨市場。此外,還有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咨詢公司以及數以千計的外匯經紀商、國際黃金商、證券商、投資顧問、經紀人等。香港的金融機構外資佔大多數,在140家銀行中,外資銀行佔101家,外資銀行中又以美國為最多,其次是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1981年開始,香港當局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業的管理,並對金融體制進行改革,確立三級金融制,即持牌銀行、持牌財務公司和注冊財務公司。持牌銀行最低實收資本為1億港元,可經營一切銀行業務,接受任何存款;持牌財務公司最低實收資本為7500萬港元,只能接受存期不足3個月、金額超過50萬港元的存款;注冊財務公司最低實收資本為1000萬港元,只能接受3個月以上超過5萬港元的存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的金融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50~60年代香港已成為地區性的金融市場和金融中心。70年代以後,各項金融業務規模不斷擴大,並日益走向國際化;金融市場交易活躍,數額猛增。在十多年中,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性金融市場。在香港經濟中,金融業成了主要支柱之一。

Ⅱ 香港地區都有什麼銀行和金融機構

香港很多國際大銀行,比如:匯豐,花旗,渣打,恆生,星展等銀行哦。
不過現在大陸朋友去並不好開了,要購買銀行12萬左右的保險產品才能開到賬戶。當然樓主確實需要一個香港銀行的賬戶我們可以更實惠的幫上你開到賬戶

Ⅲ 1997年前的幾個年份中概括指出香港百年來的歷史變遷

(1)鴉片戰爭英國以武力相威脅,1842年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割讓香港島的《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國又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割讓南九龍半島的《北京條約》。1898年,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地區以及附近大小200多個島嶼連同廣 大水域強行租借。1982年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舉行會談,中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收回整個香港地區,同時闡明中國收回香港後將採取特殊政策,包括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由香港當地中國人管理,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等等。1984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原則上最終解決了香港的回歸問題。1997年6月30日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Ⅳ 香港有哪些著名的金融機構

主要的金融機構有:香港金融監管局(HKMA);外匯基金(The exchange fund);土地基金(The land fund);發鈔行(中國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以及香港證交所等。

Ⅳ 香港在金融海嘯後的經濟變化

香港在金融海嘯後,依然發揮香港精神,拼搏,盡管骨牌效應遍及各行各業,也打擊零售消費,仍然努力。其後一年,恆生指數,已恢復海嘯前的水平。

Ⅵ 匯豐銀行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中文直譯為「香港和上海銀行有限公司」,英文縮寫HSBC,中文簡稱匯豐,取「匯款豐裕」之意)為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屬於匯豐集團的創始成員以及在亞太地區的旗艦,也是香港最大的注冊銀行,以及香港三大發鈔銀行之一(其他兩個是中國銀行(香港)和渣打銀行)。
總部位於中環皇後大道中1號香港匯豐總行大廈,現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各附屬公司主要在亞太地區設立約700多間分行及辦事處。
匯豐銀行是為與中國貿易的公司提供融資服務於1864年在香港建立的。1865年開始營業,同年在上海設立分行,爾後在天津、北京、漢口、重慶等地設立分支機構。該行是英國人更確切地說是蘇格蘭人建立的。它是英國資本對舊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並控制舊中國金融市場的機構,在中國發行紙幣,壟斷外匯市場。1911年後取得關、鹽兩稅的存款權,又領導對華貸款的帝國主義銀行團,提供侵略性的政治借款和鐵路、礦山等經濟借款。解放後,該行在中國的分支機構除上海分行經中國政府允可經營外匯業務外,其餘先後關閉。匯豐銀行在其建立的最初年代裡就加緊海外活動。1866年該行在日本設立第一家分行,並且在泰國開辦第一家銀行。1880年該行在紐約創辦了第一家英國銀行。19世紀、20世紀之交,匯豐銀行在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印度和馬來西亞設立了更多的行。在此期間,該行還在倫敦、里昂、漢堡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在美國、法國和德國匯豐銀行一直是經營年代最長久的英國銀行。
滿意請採納,謝謝

Ⅶ 我國金融機構的演變和發展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非銀行金融業務如證券、保險、信託及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發展,國際上,實施分業經營的商業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其作為貸款人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從資產業務方面看,資本市場、投資銀行、租賃公司及外國銀行紛紛搶走了商業銀行的大批客戶和業務。從負債業務方面看,居紛紛把積蓄投向公債、股票和投資基金以圖更有利的回報。投資基金、保險公司、貨幣基金、股票市場和養老基金都成為銀行負債業務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隨著這些金融機構的迅猛發展,銀行資金來源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是銀行利差的急劇下降。為了生存,商業銀行不得不尋找途徑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兩大業務領域與投資銀行開展競爭,規范和劃分金融分業的籬笆逐漸的被拆除了。(謝平等《分業經營、混業經營及其監管問題研究》)
1 1979年,中信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家信託投資公司,1980年代,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相繼組建,並採取固定分工的方式劃定了經營范圍,使資金在系統內自上而下分配。這四家銀行分別面向農村、外匯、基本建設和城市工商提供金融服務
1984年,組織金融體制改革研究小組專門研究綜合經營的問題,基本上形成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贊同德國模式 ,百貨公司式的經營;另一種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嚴格的分業經營管理模式。中國還是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開始階段,德國模式在宏觀管理上有難度,所以還是決定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但後來決定以交行作為試驗田,單獨搞綜合經營試點。
1987年4月1日,作為股份制、綜合類、現代商業銀行的試驗田,交通銀行重新組建。它可以經營本外幣業務,從事短期和長期貸款業務,也可以經營保險、證券、信託、投資、房地產等各種非銀行金融業務,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綜合經營試點銀行。交通銀行的重組,打破了資金的城鄉分割、工商分割、國內與國外分割。
2 1986年建行成立中國投資咨詢公司;1987年成立中國人建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1989年,建行與其他境內外機構成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租賃公司——友聯國際租賃有限公司。
3 1987年11月開始,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開辦保險業務。1991年4月26日,交通銀行將保險部獨立出來成立了全資附屬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交通銀行行長戴相龍任公司董事長,並為太保擬定了著名的廣告詞——「太平洋保險保太平」。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為繼中國人保險公司之後的第二家全國性、綜合性保險公司。1995年3月9日,太平洋保險公司由交行全額投資改制為由交行控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保險企業。
4 1988年9月,交通銀行在其證券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幣1000萬元,是新中國最早的證券公司之一。1992年8月,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1994年1月,海通改制為全國性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幣10億元,為交行控股子公司,交行總部及各分支行一律不再經營證券業務。1994年9月27日,「海通證券有限公司」正式設立,董文標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5 1993年11月,交通銀行明確地勾勒出了一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模式,「堅持綜合經營和分業管理,逐步形成兩大業務體系,即以交通銀行本體經營的傳統商業銀行業務體系和以交通銀行附屬、控股子公司為主體的非銀行金融業務體系。」
6 1995年,建行與摩根斯坦利合資成立了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真正的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7 1992年下半年開始,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嚴重,風險集中涌現,金融秩序混亂。1993年12月25日,發布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國有商業銀行不得對非金融企業投資」,「在人、財、物方面要與保險業、信託業和證券業脫鉤,實行分業經營。」1995年,《中華人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國人銀行法》和《保險法》也相繼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金融體制分業經營的格局確立。
8 1996年中國銀行在倫敦注冊了一家投資銀行,後來遷到香港。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銀國際,這是第一家中資的投資銀行,前身是始建於1979年的中國建設財務(香港)有限公司。隨後,中銀國際和內地五家大型企業合資組建了中銀國際證券公司,又投資了中國第一支產業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
9 1999年8月28日,交通銀行與上海市正式簽定轉讓協議,太平洋保險公司、海通證券公司正式與交通銀行「脫鉤」,劃歸上海市領導,交通銀行在兩家公司的全部出資額及相關權益也同時轉讓。
10 2002年3月,建行成為國內首家獲得人銀行批准開展財務顧問業務的商業銀行。2003,為了推動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建行設立了專門的投資銀行部。

Ⅷ 香港金融業的香港金融業發展簡史

香港銀行業歷史悠久,20世紀60~70年代後大幅度發展,並逐步成為世界銀行業的中心之一。
香港長期以來只有商業銀行,沒有中央銀行,中央銀行的職能由不同的政府部門和少數商業銀行承擔。1982年起實行金融三級制,即把銀行業機構分為持牌銀行和持牌接受存款公司、注冊接受存款公司:①持牌銀行,可以吸收任何數額和任何期限的存款,利率受銀行公會利率協議限制;同時經營所有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②持牌接受存款公司,只能吸收不少於50萬港元,短於 3個月的存款,利率自行制定;多經營投資公司貸款業務。③注冊接受存款公司,只能吸收不少於10萬港元,不短於3個月的存款,利率自行制定;貸款業務以分期貸款、房屋抵押貸款為主。持牌銀行在香港金融體系中佔有絕對優勢。1990年底香港銀行業總資產52339億港元,持牌銀行為48582億港元,佔93%。
香港金融機構分別按銀行條例和接受存款公司條例管制。除港督、財政司、銀行(接受存款公司)監理專員直接審批執行外,還有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咨詢委員會、香港銀行公會(內設咨詢委員會)分別參與有關金融業務管理咨詢事務。 70年代後發展為亞洲最大的保險市場之一。保險機構密度大,發展快,業務廣泛。1990年底保險公司達198家,其中在香港注冊和來自英、美、日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保險公司各占約50%。保險業務可經營的項目達20多項,其中以火險、水險、汽車險為主。壽險經過長期拓展,80年代後蓬勃發展。
保險業管理機構除港府公司注冊總署所轄的保險監理處外,還設有保險業咨詢委員會和保險業同業公會。
租賃業 70年代前沒有正式租賃公司出現。1971年日資東方利市(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後,香港租賃業進入萌芽階段。租賃方式一般為融資租賃,其特點是在租賃期內,設備的所有權歸租賃公司,承租人負責設備的選擇、使用、維修、保險等。另一種方式為經營租賃,因涉及的設備維修保養等大量技術性工作需由出租人完成,租賃公司承擔的風險較大,在香港很少採用。租賃公司提供的租賃設備包括工業設備、辦公設備及運輸設備等,客戶一般為中、小廠商。
1980年香港租賃設備協會成立,標志著香港的租賃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到90年代租賃公司已達百餘家,香港政府並逐步制訂有關法律及稅收制度,積極推進其作為未來亞太地區租賃中心的進程。

Ⅸ 香港的今昔變化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裡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於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後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閱讀全文

與香港金融機構的變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b輪融資 瀏覽:79
非融資擔保公司風險指標 瀏覽:511
股票有哪些盤 瀏覽:667
國企幹部能否參股非上市公司 瀏覽:499
用於引進設備和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瀏覽:563
融資融券承做 瀏覽:479
怎樣拓展融資渠道 瀏覽:267
2015年3月天津汽油價格 瀏覽:620
融資融券華泰網上開通 瀏覽:489
不同形態的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不同 瀏覽:153
元理財基金 瀏覽:838
黃金代碼查詢 瀏覽:259
同方股份收購壹人壹本失敗 瀏覽:334
上海長江聯合石油交易所 瀏覽:78
朝鮮黑市匯率2016 瀏覽:106
公司結匯看哪個匯率 瀏覽:311
中國外匯管制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23
固定換固定是金融資產嗎 瀏覽:914
平安離職傭金 瀏覽:675
內黃金星啤酒廠電話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