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有效規避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
由於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眾多、融資模式靈活、契約設計復雜,商業銀行在推廣供應鏈金融過程中,需要對供應鏈金融的特定風險進行管理,以增強供應鏈金融的適應能力。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構成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核心企業道德風險。二是中小企業物權擔保風險。三是農戶的信用風險。四是供應鏈金融的操作風險。未來在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方面,還應注意的是:
一、強化信用建設、營造信用生態系統,通過信用系統來制約供應鏈違約雙方行為。探索建立農業風險保障機制,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
二、增強涉農保險業務的覆蓋面,將農業保險機構納入到農業產業鏈貸款中,解決農戶、龍頭企業、銀行的後顧之憂。
三、在國內銀行當前技術手段和管理結構背景下,商業銀行應在地區或城市分層次設置供應鏈金融集中操作平台,以統一對不同客戶服務的界面,保證操作的規范性,促進產品的標准化,以減少供應鏈金融的操作風險。
四、形成一套完整、穩定的金融法律體系。對於建立怎樣的金融監督管理協調機制、信息共享機制等問題,應作出明確的規定。並通過多種方式強化市場經濟主體的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希望採納!
2. 武漢農畜產品交易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武漢農畜產品交易所致力於為農業產業鏈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結合存管結算系統、合規風控系統、信息中介系統、倉儲物流系統,通過資金管理、風險管理、交易管理、交收管理等多項配套功能構建農業「金融和互聯網+」生態圈,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法定代表人:楊帆
成立時間:2011-09-30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100000278524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民族大道一號光谷資本大廈3006、3030號
3. 農業供應鏈金融是什麼 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構成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核心企業道德風險。二是中小企業物權擔保風險。三是農戶的信用風險。四是供應鏈金融的操作風險。
未來在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方面,應注意的是:
•強化信用建設、營造信用生態系統,通過信用系統來制約供應鏈違約雙方行為。探索建立農業風險保障機制,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
•增強涉農保險業務的覆蓋面,將農業保險機構納入到農業產業鏈貸款中,解決農戶、龍頭企業、銀行的後顧之憂。
•在國內銀行當前技術手段和管理結構背景下,商業銀行應在地區或城市分層次設置供應鏈金融集中操作平台,以統一對不同客戶服務的界面,保證操作的規范性,促進產品的標准化,以減少供應鏈金融的操作風險。
4. 什麼是產業鏈金融與供應鏈金融
產業鏈金融和供應鏈金融大致相同,簡單來說就是圍繞大品牌核心企業,通過控制上下游企業的資金流,把單個企業難以控制的風險轉變為整體產業鏈的可控風險,能夠有力確保項目整體的安全穩健。
5. 農業保險農金融領域保險
溫鐵軍,李昌平
近日,央行、銀監會發布的《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中決定,在中部六省和東北三省選擇糧食主產區或縣域經濟發展有扎實基礎的部分縣、市,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鼓勵農村金融機構探索發展基於訂單與保單的金融工具,提高農村信貸資源的配置效率,分散農業信貸風險。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推進優質高效特色農業的加快發展,最終實現支持深化農村改革的目的。
農業保險、農村金融對農業、農民、農村企業均有通過風險支持獲得收益的共性特徵。但是,農業保險與農村金融目前卻未能形成風險利益共同體,讓農村金融獨自承擔了「三農」信貸支持的風險和收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在服務「三農」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在「三農」保險、市場准入、支付結算、風險管理、社會服務等領域也進行了一定的合作,但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那麼金融和保險的合作如何能夠實現雙贏呢?筆者有如下建議,期望能拋磚引玉。
建立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聯動機制。農村金融機構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緣、地緣和資源優勢,配合當地政府、保險公司和行業協會加強對涉農保險目的、意義的宣傳,大力培育公民的風險防範意識。應強化制度約束,建立農業種養和新品種引進的強制保險制度,弱化高危品種和項目的風險。應強化利益驅動,對投保農戶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共同推進農險市場的不斷擴大,弱化災損對農村信貸的影響,推動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的穩健發展。
建立農村金融與農村保險的合作機制。農村金融機構要利用人才優勢和交叉銷售優勢,與保險公司合作經營,以訂單和保單等為標的資產,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逐步形成風險利益的共同體。
鼓勵農村金融和保險混業經營。許多農業產業化程度很高的國家,通過出台保費補貼、稅收優惠、經營費用補貼等財稅政策,支持農業保險發展,實現對農業的政策扶持與利益保護。如台灣地區的農會等合作組織,具有融資和保險服務功能,可以為農戶提供貨款或擔保,並提供農業保險服務,很好地解決了農業融資和保險的問題。我國也可以借鑒這些經驗,由政府補貼方式,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入股農業保險公司,實現混業經營。
除了上述措施,還要圍繞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分散經營風險。要積極發展農產品期貨,創新農產品期貨品種,分散和轉移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適時推進期貨期權,試點設立期貨投資基金,為農業生產提供套期保值工具。進一步發揮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輻射拉動作用,推進優質高效特色農業加快發展。
農業生產風險的種類多,涉及范圍廣,發生的概率大。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也意味著存在較大的風險,農村金融機構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探索出一條與三農共贏的路子。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6. 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設立程序是怎麼樣的有哪些政策指導文件求指教!!
關於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情況的報告
發布時間 :2013.06.14 來源:
轉變財政扶持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現就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以下簡稱:基金)相關情況做如下介紹:
一、 基金基本情況
(一)基金設立背景
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為創新財政支持金融支農方式,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2011年5月,財政部提出「設立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方案」上報國務院,同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財政部聯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三家金融機構發起設立基金,2012年,財政部牽頭完成相關發起工作,同年12月份完成首期出資(財政部代表中央財政出資10億,其他三家金融機構各出資10億,基金首期規模40億),12月18日基金完成工商注冊正式設立。
(二)基金組織結構
1、決策及執行層:由「財政部+農發行+中信集團+中國信達」成立股東會,實行基金董事會負責制,下設基金董事會秘書處為執行機構;
2、管理及運作層:由基金聘任農發行擔任基金託管人,負責基金資產的保管監督責任,聘任信達資本擔任基金管理人,負責基金資產的管理運作。
(三)基金目標范圍
1、投資目標。實現政策導向與市場經營有機結合,通過市場化經營,重點投資於成長型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農村發展項目,帶動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三農」。
2、投資范圍。為體現國家對農業領域的政策扶持,基金堅持「安全、穩健」的投資理念,以價值型投資為主,追求長期增值,採取多輪次組合投資方法,以股權投資的形式投資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流通等重點農村服務企業、農業和農村配套服務與建設項目,以及農業保險公司、涉農擔保公司等,採取二級市場退出的方式實現短期收益,同時也進行少量非股權投資。
3、投資方式。主要為四種方式,一是以股權投資形式投資,二是農業保險,三是涉農擔保,四是少量非股權投資,且後三種方式均以第一種方式為前提,即基金對投資的企業均需有股權(30%以內的小股權),不控股。
(四)基金項目申報
由於基金成立時間較短,目前採取地方(市級財政部門組織)直接向基金董事會秘書處申報和地方通過省級財政部門(農業處)向基金董事會秘書處申報兩種方式。
二、基金模式分析
1、基金設立依據2010年中央1號文件,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支持社會資本參與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推進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各類農業相關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因此,完全符合國家政策導向。
2、由政府財政部門聯合金融機構,整合各方優勢,等比募集首期基金(即擴大了基金規模,同時避免違背政府財政資金控股造成政企不分的原則,也避免政府財政資金佔小股份收益減少的投資回報原則),實行市場化運行,因此,完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
3、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運行,獨立經營,自負盈虧,注重對行業成長性的挖掘和企業基本面的把握,通過向被投資企業提供資金、經營管理咨詢、資本市場融資等一條龍服務,深化挖掘農業產業化投資價值,獲得穩定投資回報實現自身商業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具有持續發展的動力與生命力。
4、通過投資推動農業產業化,引導市場和金融資本投入三農,深入挖掘農業產業投資價值,拓寬農業產業融資渠道,改善農村金融環境,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培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解決農業企業發展資金缺乏的制約瓶頸,因此,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三、建議
(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發展戰略,結合我市農業發展現實,探索發展具有合肥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加強財稅杠桿與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為創新發展合肥特色現代農業增添新的引擎。
(二)改變思路,轉變以往財政資金扶持農業發展「以獎代補、重予輕效、事後獎補、各處開花」的傳統模式,轉而向以:樹立多予不如少取的指導思想,發揮金融手段和財稅杠桿作用,突出重點行業扶持,把握發展關鍵階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化政策實施績效評估,夯實合肥農業產業基礎、做大做強合肥現代農業產業規模。
(三)繼續關注此次基金考察的豐潤公司項目申報進展,跟蹤做好相關服務工作,加強與基金的聯系,引入基金業務為我市農業發展服務。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設置「好評」,謝謝!)
7. 簡述農業產業鏈加互聯網金融的模式運作及其特點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2
8. 農業產業化為什麼要建立風險防範機制
建立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是確保我國農業由傳統向現代順利轉變的重要保障。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是針對現代農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各類風險進行識別、評估、預警和處置的組織機構和制度設計。我國的農業基礎薄弱,仍然屬於高風險產業和脆弱行業,抵抗各種風險的能力亟待加強。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一個全面和深刻的變革,在調整的過程中除了要面對傳統的自然風險和資源風險,還將面臨新的決策風險和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管理風險。所以,建立農業風險防範機制對於防範農業結構調整中的風險,保證現代農業生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建立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是穩定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提高現代農業綜合經營能力的重要手段。雖然現代農業抵抗防範風險的能力要強於傳統農業,但現代農業本身的高投入、高技術、高產業化和高市場化的特點,又使其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信息風險等。通過建立風險防範機制,化解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風險,可以對現代農業和農戶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和經濟補償。
建立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業防範機制將參與現代農業生產、防災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風險管理和市場化運作,可以大大提高農業和農戶抵抗風險的能力,極大地調動和提高社會各界投資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從而確保現代農業發展必需的資金、技術和人力的持續穩定增加。同時,農業防範機制對於加強現代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外向型經營和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建立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是促進農民增收、保障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有效的風險防範機制,向現代農業和相關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可以降低各種災害事件對現代農業的沖擊,確保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保障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
9. 農業風險的中國農業風險管理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
我國存在著農業高風險與農業風險管理低效率的困境。農業風險表現出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制度風險、技術風險和資產風險等復雜性。然而, 農業風險管理卻面臨一系列的困難。農業保險存在外部性、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農業系統性風險,以及商業保險與政策性保險邊界不清等問題。災害救濟是當前我國農業風險處理方式中最為普遍的形式, 但它存在事後性的局限。價格保護、農業補貼作為穩定農業發展、降低農業風險的措施正在逐漸被利用, 但其基本出發點不是應對農業風險。期貨市場受效率水平、農業生產者的參與難度等因素影響,難以充分發揮其風險轉移的作用。訂單農業作為一種風險轉移措施, 也表現出直接或間接的缺陷。訂單農業中,農戶不履約或企業拒收、壓級壓價及拖欠貸款等造成信用風險, 而農業專用性資產的投入則導致「敲竹竿」問題(當農戶根據訂單農業要求改變種植方式,從事一些投入較大、技術難度高的生產後, 將被迫依賴於訂單發起人) ,使農業陷入更大的風險中。此外, 還有一些其他的農業風險管理方式被嘗試或研究, 如緊急貸款、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和推廣新品種及多樣化種植等, 但總體的效率不高。中國農業風險管理面臨的困境的原因 在一定條件下, 農業風險管理方式與農業風險防範可能會存在內在的排斥性, 甚至會放大某一風險對農業的沖擊, 或者說農業風險管理方式自身也存在著風險, 即「農業風險管理方式的風險」。當面對自然風險而孤立採用災害救濟時, 很可能會由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而改變農戶的決策行為, 從而導致資產風險的上升; 為降低市場風險而採取的價格支持措施有可能會改變政府政策選擇偏好, 帶來制度變遷的不穩定, 如最低收購價可能會阻礙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穩定實施; 為降低技術風險而加大技術投資和推廣力度, 有可能會帶來農產品價格的更大不確定性以及農產品市場制度的不穩定。農業風險類型的關聯性與風險管理方式之間的孤立性是導致我國農業風險管理困境的根本原因, 認清這一根源是解決困境的前提。
現代產業組織理論認為, 將從事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科研、推廣以及相關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聯合起來, 形成「風險共擔, 利益共享」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 增強市場競爭力, 保護和提升我國的農業產業。在該產業鏈中, 生產和加工(流通) 兩大環節最為關鍵, 農戶和加工(流通) 企業合作的緊密度決定了整個農業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具體而言, 在政府、協會以及各種農業合作組織的統一協調下,廣大農戶與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通過合同或契約結成一體化組織, 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向農戶提供良種、化肥、農葯和技術服務, 農戶嚴格按照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規定的生產流程和技術要求進行生產, 並向其供應保質保量的農產品, 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按照約定的價和量與農戶進行交易, 這種合作越緊密, 組織化程度就越高, 市場競爭力就越強。然而, 這種合作的緊密性和持續性, 決定於是否建立起在公正、公平和對等原則基礎上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有效制度和機制。而我國小規模農戶極其脆弱的風險承受力和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有限的抗風險能力, 加之農業產業高風險特徵和中國農業產業有效風險管理工具的缺失, 使得農產品生產農戶和加工(流通) 企業在遭遇較大風險沖擊時為了自身生存和利益而常常違約,這種一體化組織變得相當脆弱, 農戶和加工(流通)企業可以「利益共享」, 卻很難「風險共擔」。農業產業所面臨的最主要風險為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 自然風險的有效管理工具是作物保險, 作物保險將生產者遇到的自然災害風險分散予眾多的投保者; 市場風險的有效管理工具是訂單農業(營銷合約) 和期貨市場, 訂單農業將生產者面臨的市場風險轉移給購買產品的貿易商和加工企業, 而貿易商和加工企業又可以通過期貨市場將這些市場風險轉移或分散給市場中的投機者, 期貨市場中眾多的投機者願意在冒巨大風險的同時享有巨額利潤。市場發達國家成熟的風險管理工具和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保證了農業產業中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緊密及穩定的合作關系。而我國由於相關風險管理工具缺失且不規范, 農戶在遭遇自然災害風險後常常無力進行災後重建, 在無保險情況下也很難得到安全性要求。面對市場風險, 近年來一些農戶也利用訂單農業方式試圖將風險轉移給貿易商或農產品加工企業,但由於國內農產品貿易商和加工企業普遍缺乏市場風險(包括國內和國際市場) 管理意識和管理經驗,無法利用期貨市場這一現代市場風險管理工具轉移和分散風險, 也沒有行業性管理機構從產業鏈角度進行一體化風險管理的設計和指導, 當市場發生不利於自身的變動後, 農產品加工企業要麼履約後蒙受巨大損失甚至破產, 要麼只能通過拒收、壓級壓價、拖欠貨款等方式將風險轉嫁回廣大農戶, 違約而失信於農, 使雙方關系破裂。因此, 在農業產業風險管理工具缺失和一體化風險管理體系缺乏狀況下, 最終只能導致農戶和農產品加工( 流通) 企業「風險自擔, 利益獨享」, 農戶和加工( 流通) 企業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組織, 農業風險管理自然會陷入「非不為也, 實不能也」的窘境中。
10.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三農」金融服務
「三農」工作關系國計民生,歷來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加快農村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對於加強和改善「三農」金融服務提供了新機遇,提出了新要求。但也要看到,「三農」金融服務仍然是我國金融服務中比較薄弱的地帶,「三農」金融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兩難問題。筆者認為,做好新形勢下的「三農」金融服務,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問題,努力把「三農」金融服務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首先,要處理好商業化經營與社會責任的關系,這是困擾「三農」金融服務的根本問題。筆者認為,金融機構服務「三農」應該堅守兩個底線:一個是黨和國家要求的社會責任底線。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控股的金融機構開展「三農」金融服務,是履行國有資本意志的必然要求,不能單純地追求利潤最大化,風險偏好也要建立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另一個是商業化經營要求的保本底線。實踐證明,不計成本、不講風險地服務「三農」,會挫傷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也會削弱金融機構的長期服務能力。
金融機構在服務「三農」過程中,應當將這兩個底線有機地統一起來。一是堅持以發展帶動服務「三農」能力提升。金融機構要積極探索商業化服務「三農」的新路子,寓服務於發展之中。二是努力尋求商業化經營和踐行社會責任的結合點與平衡點。在對外服務上,金融機構要積極運用商業金融模式支持政策性、公益性強的「三農」發展事業;在考評機制設計上,金融機構在考核基層機構點均、人均業務量和效益時,可探索加入對服務「三農」社會責任相關指標的考量,引導金融機構積極主動地服務「三農」。三是樹立和增強「雪中送炭」的責任感。比如,在西藏、新疆等老少邊窮地區,雖然經營成本較高,但當地群眾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和願望仍然較強,金融機構應堅持在這些地區設立多種服務網點,以發揚和體現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其次,要處理好關於統籌管理和放權搞活的關系。「三農」客戶具有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區域差異顯著、信息不對稱等特徵,難以與一些金融機構過於集約化的經營體制相適應,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妥善處理好統籌管理和放權搞活的關系,以進一步貼近市場、貼近「三農」,提高「三農」金融服務的效率。
一是釐清各級機構的職能分工。金融機構要深入基層、員工和客戶,理清哪些事項需要總部統籌管理,哪些需要放權到分支機構,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各級機構的經營管理許可權。二是積極穩妥地推動適度簡政放權。金融機構可以採取「試點-評估-優化-推廣」的方式,做到既放權於基層,縮短管理和決策鏈條,又「放而不亂」、風險可控。三是要做好管控引導。在具體經營事項交由分支機構負責的同時,金融機構總部也要切實加強管理、督導,形成服務「三農」的整體合力。
第三,要處理好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的關系。能不能科學而藝術地把握好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的平衡點,是決定「三農」金融服務成敗的關鍵,最能考驗出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要堅守「三農」業務發展的風險底線。金融機構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必須始終綳緊風險控制這根弦,堅持底線思維,任何時候都要將不良貸款控制在能「承受」范圍內。二是適度提高對「三農」業務的風險容忍度。金融機構應通過優化調整經濟增加值、內部轉移定價等管理考核指標,打消基層機構服務「三農」的顧慮。監管部門也應堅持差別監管,適當放寬「三農」業務不良貸款等考核指標的監管標准。三是切實加強「三農」業務專業化風險管控能力。這是應對「三農」金融業務風險大的根本之道。
第四,要處理好資源投入和效益產出的關系。現階段,農村金融資源投入大、經營成本高、效益產出低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機構對「三農」和縣域市場增加資源投入的積極性。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努力。
一方面,金融機構要以戰略眼光來審視和衡量「三農」金融業務。金融機構要從近景、中景、遠景等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分析,發掘「三農」業務的戰略價值和長期效益,做好資源投入的總體規劃。另一方面,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增加農村金融資源投入的外部環境。各級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好對農村金融服務的各類財稅、保險、貨幣和監管政策支持,強化正向激勵。
此外,在發展創新型「三農」金融業務方面,一是要推動服務模式創新。重點是要強化城鄉聯動、行司聯動、境內外聯動,提供信貸、發債、票據、租賃、理財、保險等跨領域金融服務,構建新型綜合化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二是要推動產品創新。近年來,「三農」金融產品創新聚焦在破除農村抵押擔保瓶頸上。農業銀行在這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2009年推出了林權抵押貸款,近三年來累計投放林權抵押貸款172億元。2014年,農行又率先在同業中推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三是要推動技術創新。當前要著力把互聯網金融的理念、技術和產品運用到「三農」金融服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