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疫情影響下國際金融市場的現狀,以及疫情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及對我國的啟示
摘要 1、在我國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可能有避險資金的湧入,避險資金的短期性將加大我國金融市場的波動。
Ⅱ 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什麼影響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和發展從何處發力
這次新冠疫情對全球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首當其沖的是生命健康安全,許多人在這場新冠疫情的戰爭中去世了,而世界的經濟也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新冠肺炎帶來大量的停工極大的影響經濟首先,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出門購物,或者說國家對出行進行了管控,那麼旅遊業基本上是很難發展的,然後餐飲業也只能想辦法轉型外賣或者轉型方便食品,以求盡量減少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而進口出口也會受到大量的打擊,新冠肺炎嚴重的國家許多食品方面的出口都會被消費國所禁止。不僅僅如此,受到更多嚴重沖擊的其實是小商販,一旦沒有人買他們的東西其實他們就沒有任何收入,也不存在任何保障,所以說大部分的小商販甚至一些小型公司都會倒閉,不少人都是失去自己的工作。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帶來的大量的失業人口會使得消費力大量的確實,一時的經濟波動可以通過政策調整恢復,但是購買力的缺失使得不少地方都要通過消費券的形式來重新振興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也對某些產業起到了促進作用,比如游戲行業,直播行業等和室內娛樂有關的行業,還有一些快遞以及社區電商,這種不需要出行或者少出行的行業都因為疫情獲得了一定的機遇。
Ⅲ 疫情沖擊下的汽車行業眾生相:在又一個寒冬中等待春天
經歷了兩年的銷量下滑,中國車市原本盼望著2020年的春天早些到來,然而期待中的復甦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節奏,車市再次陷入寒冬。
當然,我們並不能就此作出判斷,疫情結束後中國汽車市場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因為長期來看影響車市的還是整體的經濟走勢。雖然2003年非典疫情時期中國車市反而出現了30%的增長,但當時中國汽車市場規模不及如今的1/6,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化程度也遠不及現在,所以即便下半年車市有可能出現回暖,但整體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最後借用里爾克的那句詩送給所有的汽車人:有何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作者:張晨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金融政策密集落地 精準發力戰疫情穩經濟
記者3月4日從央行網站獲悉,人民銀行會同財政部、銀保監會3日召開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提出了下一階段多項工作要求,涉及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靈活適度、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建設等。這是最近一段時間內相關監管部門對金融發力戰疫情穩經濟的又一次重要部署。
最近一段時間,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相繼出台多份重要文件,部署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業內人士表示,最近陸續落地的多個金融政策在力促信貸「擴總量」的同時,強調對疫情防控重點企業以及中小微企業的精準支持。與此同時,房地產金融政策將堅持「房住不炒」基調,保持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政策力促信貸投放「量增價減」
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強調,金融部門要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在堅持法制化、市場化的原則下,切實採取措施,深挖潛力,讓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釋放LPR改革潛力。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和降低融資成本已成為當下金融政策的著力點。在擴大信貸投放能力方面,央行綜合運用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常備借貸便利等工具,滿足金融機構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流動性需求,銀保監會則單獨或會同相關部委相繼出台多份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文件,督促銀行保險機構開辟金融服務綠色通道,保障信貸資源供給,全力滿足疫情防控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並要求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
在降低融資成本方面,央行通過下調MLF利率、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利率等政策利率引導LPR下行。與此同時,央行還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並由財政給予貼息,確保抗疫重點企業貸款利率低於1.6%。最近,央行再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5000億元,同時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
伴隨著政策的快速落地和落實,信貸投放「量增價減」趨勢明顯。銀行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當前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抗擊疫情合計信貸支持超過1.25萬億元,與此同時,重點企業的資金成本負擔也明顯下降。以政策性銀行為例,截至2月末,農發行共計對242家央行名單內的全國性重點企業審批貸款180.58億元,對209家企業發放合格貸款,共計101.65億元,加權平均利率2.45%,低於優惠利率上限60個基點。
精準施策中小微企業成重點
業內人士表示,應對疫情的信貸「擴總量」並非大水漫灌。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近期的信貸「擴總量」呈現明顯的定向和結構性特點,因此資金釋放並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強調將資金投向疫情防控重點企業以及中小微企業,有助於幫助企業復工復產,經濟平穩運行。
上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就明確提出,「向疫情防控保供企業提供快速精準支持」、「加大對疫情影響嚴重地區、行業、企業的融資支持,強化對先進製造業、脫貧攻堅、民生就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等領域的普惠性資金支持」。
近20天內,國務院召開4次常務會議,均提到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尤其要求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加大信貸投放,加大中小微企業金融專項債券的發行力度,以及加強對中小微企業中長期貸款,不盲目抽貸斷貸等。
為鼓勵銀行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積極性,近期銀保監會也對不良認定作出臨時調整。3月1日,銀保監會等五部委發布《關於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的通知》要求,對於2020年1月25日以來到期的困難中小微企業貸款本金,以及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中小微企業需支付的貸款利息,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企業申請,給予企業一定期限的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安排。該通知還強調對於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的貸款,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堅持實質性風險判斷,不因疫情因素下調貸款風險分類,不影響企業徵信記錄。
農發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央行在核批給三家政策性銀行的年度貸款計劃中,共拿出3500億元作為專項信貸計劃,明確要求包括農發行在內的三家政策性銀行專項用於支持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這項政策的出台,可充分發揮農發行作為政策性銀行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的特殊作用,撬動其他社會資金擴大對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信貸支持力度。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當前,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流動資金緊張,當前一系列金融措施將發揮較為明顯的「救急」作用,緩和疫情短期內對中小企業生存、運營帶來的負面沖擊。
房地產金融政策將保持一致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也明確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地方的房地產政策有所調整,個別銀行在個別地區針對部分客戶的房貸首付比例有所下調,引發市場對房地產金融政策松動的猜測。「從會議的表態來看,房地產金融的整體基調沒有發生變化,個別銀行的調整也沒有突破政策底線。」溫彬說。
3月1日,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如期啟動。按照央行對房貸定價基準轉換提出的特別要求,存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在轉換時點的利率水平應保持不變,這也主要是為了貫徹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要求。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我國市場流動性將繼續處於合理充裕狀態,市場利率有望進一步下行。在這種情況下,房貸利率或有一定下行空間。但較為優惠的房貸利率,將主要集中在首套房貸,旨在降低剛需購房者負擔,而對二套及以上的房貸仍將執行較高利率。(記者 張莫 向家瑩)
Ⅳ 對中國建設銀行受到疫情沖擊進行分析
摘要 一是從量的方面,信貸投放容易受到融資端需求減弱的遏制。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情況下,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階段,企業生產經營和個人消費都受到明顯遏制,有效信貸需求趨弱,資產投放相應受到影響,影響程度和大小主要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和疫情控制的節奏。按歷史規律,一季度是銀行旺季營銷,貸款新增佔全年新增的1/3左右。如果本次疫情持續整個季度,則保持信貸穩定增長面臨較大挑戰。但同時考慮到前期抑制的融資需求將在疫情穩定後釋放,且有逆周期的托底政策支持信貸投放,全年影響或將相對有限。
Ⅵ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一、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疫情出現後,盡管各國採取措施應對疫情蔓延,包括對疫情嚴重地區採取入境管制、旅行禁令、取消大型賽事、停工停產等措施,但仍有可能演變為一場「大級別疫病」。全球正常的生產貿易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加大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甚至造成衰退。
二、全球市場震盪。全球疫情加速擴散引發恐慌情緒,全球主要股指下跌。過去一周,歐洲斯托克50指數、倫敦金融時報股價指數、巴黎CAC40指數、法蘭克福DAX指數等均暴跌11%~12%左右,美國道瓊斯從近期最高點已暴跌14%,美股恐慌指數(VIX)一周內翻倍。雖然疫情對股市的沖擊是短暫的,但若疫情持續蔓延,全球股市將進一步受挫。
三、沖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全球化生產和交易網路中,疫情防控帶來的停工減產及延遲復工,將加大全球供應鏈風險。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樞紐,2019年中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比重約為30.9%。2020年2月,中國PMI大幅下降。
四、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勢力借勢猖獗。在發達國家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西方一些國家政客從狹隘的政黨和個人利益出發,操縱輿論和民意,一些國家出現種族、民族、國別等身份歧視。
五、疫情全球持續擴散。如果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疫情控制不好,全球經濟有可能遭遇重創,其嚴重程度可能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之後的歐債危機,國際貿易可能衰退,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或將受到破壞。
Ⅶ 新冠疫情對個人理財的影響
有比較大的影響,讓年輕人知道了要節約用錢要存錢,為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做准備。
Ⅷ 應對疫情沖擊,宏觀政策如何發力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但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我國如何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就相關熱點問題,本報邀請三位專家深入研討。
經濟運行有良好支撐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沖擊,我國已連續出台實施了一系列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又進一步明確了多項政策措施。這些宏觀政策的主要著力點是什麼?
劉尚希: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負面沖擊,使就業、企業營運和個人日常生活處在一個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當中。疫情主要有兩方面直接影響。一是在需求方面,引起群體性需求收縮,特別是對於旅遊、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影響很明顯、很直接,速度很快;二是在供給方面,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春節過後復工出現困難。
國家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注入確定性和分擔風險,對沖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財政政策方面,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採取包括加強經費保障、減稅降費、貸款貼息等有力措施。近日,中央進一步提出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等重要舉措。這些舉措對沖了疫情給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帶來的負面影響,彰顯了財政應急兜底的作用。在貨幣政策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些密集出台的政策,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穩定經濟運行提供了良好支撐。
劉俏: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月份和二月份經濟數據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造成了較大沖擊。在疫情暴發初期,我國及時果斷採取了一系列宏觀政策,增強了逆周期調節力度。這些政策在對沖疫情影響、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比如,央行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降息、大量逆回購等操作保證了市場和企業流動性的相對充足;一系列減稅降費、為企業減負的財政政策也陸續推出。這些政策對於穩增長、穩就業,幫助受沖擊最為嚴重的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起到了積極作用。
溫彬: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全面部署下,各部門第一時間出台多項助企紓困政策。例如,央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金融30條」支持防疫舉措;貨幣政策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通過降准、降息等方式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並通過專項再貸款、再貼現、小微企業貸款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等加大了定向支持力度。財政部門及時出台一系列財稅政策,對新冠肺炎患者、參加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受疫情影響的職工等實施補助補貼或稅收優惠,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給予財政貼息,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實施減稅降費等措施。
可以說,這些政策的出台實施,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對維護疫情下的經濟正常運轉、保障社會安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對當前促進經濟加快恢復起到支持作用。
堅持關注結構性問題
中央提出,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我國宏觀政策應該如何保持戰略定力?應該從什麼樣的邏輯出發制定宏觀政策?
劉俏:全球經濟在今年第二季度大部分時間面臨「停擺」,不僅嚴重影響外需,也帶來了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不可避免地給我國經濟復甦帶來了極大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深入思考我國對沖疫情影響的宏觀政策範式,進一步明確宏觀政策定位和實施的重點領域。
在中國經濟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核心增長邏輯變化的形勢下,面對危機應該堅持關注結構性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的重心應該轉向對沖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影響方面。
當前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應該是對沖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影響。相比經濟總量和增速,更應該關注那些能反映經濟社會結構的指標,如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產業和就業結構的變遷、微觀經濟單元的活力、收入分配結構、全球價值鏈的參與度和定位、研發強度和創新能力、投資資本收益率等。擺脫剛性增長目標的約束,以更大力度推動結構性改革,應該成為我國當下採取的宏觀政策新範式。
劉尚希:除了經濟層面,全球疫情風險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都會產生很大影響。中國的產業供應鏈已經進入到全球經濟當中,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要有短期措施,更要有長期考慮。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對經濟增長速度,特別是一季度經濟增速會產生較大沖擊,但通過一系列政策對沖,能夠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當前,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特別是穩定預期,促進經濟社會盡快恢復常態,回到正軌。但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怎麼估計都不為過。有了充分准備,大變局中的風險就變成了戰略機遇。
溫彬:制定宏觀政策要堅持「以我為主」,根據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需要,出台實施合適的調控政策。同時,也要關注境外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外溢效應,以及全球經濟衰退、金融市場波動帶來的沖擊,要增加宏觀政策彈性,強化逆周期調節,做好充分應對准備,防範各種風險沖擊。
推更多減稅降費舉措
近期,我國已採取加大資金投入、減稅降費等一系列財稅措施。下一步,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更加積極有為?
劉尚希:我們需要跳出傳統思維,全面分析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公共風險,從穩定市場預期和增強社會信心的角度,在財政風險可控的條件下,讓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對於中央已明確的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等措施,要進一步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盡快充分發揮政策效果。
長遠來看,推動經濟恢復和發展,既需要救援性的政策安排,更需要深化改革開放和改善營商環境。唯有出台新的改革舉措,才能從根本上增強信心,改善企業預期。
面對前所未有的減收增支壓力,要大力優化支出結構。有必要全面調整預算,對支出項目重新「排隊」。要優化財政資金配置,打破支出固化格局,該砍掉的項目堅決砍掉,該保障的項目要切實保障。
財政資金不是無限的,需要引導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要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和政府購買服務,推出市場化改革舉措,把財政資源與市場、社會資源協同起來發揮作用,形成抗疫合力,以共治共建、合作創新方式來滿足老百姓對公共服務的需求。
同時,應該建立反饋機制,對政策效果作出及時、動態科學評估,並根據政策實施和現實情況變化,不斷鞏固、修正、調整。同治病用葯一樣,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政策措施應當始終與風險狀態的變化相匹配。
劉俏:鑒於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其帶來的風險超過預期,我認為應該實施更大力度的財政政策。從結構性影響角度看,疫情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微觀基礎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二是對消費和就業的沖擊。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我國80%以上就業崗位,消費在2019年拉動了我國近60%經濟增長,我國財政政策的發力點應該放在穩就業和促消費上,著力為3000多萬中小微企業和9000多萬個體工商戶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對於中小微企業,可以在減稅降費方面推出更多舉措。我國增值稅改革基本上已經到位,未來還可以下調企業所得稅,這將起到增強中小微企業投資信心、提升投資資本收益率的作用。
在促進消費方面,可以採取一些政策對沖疫情帶來的影響。比如,通過對個人收入所得稅進一步調整,增加個人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為低收入群體和湖北省居民發放消費券;等等。
溫彬:財政政策應充分發揮財政對彌補資源配置市場失靈和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具體而言,可以適度擴大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加快推進項目進展,盡早形成有效投資;落實好已經出台的減稅降費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財政資金對「新基建」、補短板支持力度,促進基建投資發揮托底作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貨幣政策應精準施策
下一步,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更加靈活適度,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
溫彬:「靈活適度」的要求延續了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部署。我國經濟發展中兩難、多難問題增多,因而貨幣政策要兼顧多重目標。比如,當前就要重點在抗擊疫情、通貨膨脹、匯率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尋求平衡。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沖擊顯著,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難度普遍加大,尤其需要貨幣政策給予更大力度支持。
下一階段,貨幣政策要繼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和降准降息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更大力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鑒於目前銀行負債成本居高不下,壓降點差空間有限,且企業和居民部門存款占銀行總負債的60%以上,政策利率不宜頻繁變動,適時適度下調存款基準利率將對LPR下行產生顯著效果。
此外,要引導我國國債收益率穩中有降,縮小中美利差至適度水平,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強對短期跨境資金的監控和管理,防範金融風險。
劉俏:即使美聯儲大幅下調利率,我國央行也很難積極跟進。一是我國目前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仍有不暢之處,利率「雙軌制」依然存在;二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存在堵點,我國經濟面臨較大通脹壓力。因此,制定貨幣政策切忌大水漫灌,應該強調精準施策,滿足真實的信貸需求,謹防信用緊縮。
劉尚希:貨幣政策應該著眼於改善流動性。在貨幣政策松緊適度的同時,要消除政策傳導障礙,疏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貨幣政策要真正提高流動性,甚至採取非常規金融措施,比如一些國外央行直接出手購買企業商業票據,穩定企業資金鏈、產業鏈和供應鏈。
應對風險需協同配合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可以採取哪些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宏觀政策工具如何協同發力?
劉俏:穩定經濟增長,必須發揮有效投資的拉動作用,必須根據中國經濟邏輯的變化,尋找新的、大量級的投資領域。建議各方關注兩個與基建相關且有很大空間的投資領域。
一是與民生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如舊城改造、租賃住房、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等領域。
二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基礎建設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領域。通過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礎服務均等化,可以增大城市集聚效應和城市所能容納的最優人口規模,促進形成統一大市場,並將更多人納入「市場」,通過集聚實現人均收入增長,縮小發展差距。
劉尚希:國家治理的本質是公共風險治理,能不能做到公共風險最小化,百姓安居樂業,是衡量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准。歸根結底要靠深化改革來提振社會信心、防範公共風險。
應對公共風險不僅僅是某個或者某些部門的事情,而是涉及整個國家治理,需要各個部門協作配合。因此,財政、貨幣、就業等宏觀政策,不應該「單兵作戰」,而是要建立起政策組合、協調機制。此外,要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從政策效果上來評價、考核和監督部門工作,避免「留痕式」的監督。比如,針對企業融資,財政要與金融政策協調配合,可通過提供貸款貼息、擔保費補貼等財政手段,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行業和企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降低融資成本。
要把穩就業放在首位考慮。大量中小微企業是就業主渠道。一方面,保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鏈,就是保就業崗位,減少疫情對就業存量的沖擊,避免由經濟風險轉化為社會風險;另一方面,為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創造條件,為招工提供幫助。
溫彬:宏觀政策要強化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應對疫情和來自全球經濟波動的沖擊,加快經濟社會恢復發展。
例如,要針對疫情帶來的短期沖擊,根據不同行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出台就業、產業、金融、財政等扶持措施,打通人流、物流、資金流通道,確保復工復產所需的勞動力、原材料和資金。要繼續用好財政對貸款貼息、擔保補貼等方式,發揮政策合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要統籌推進中小微企業貸款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工作,金融、財政、監管等方面都要給予配套支持。
政策還要更加統籌兼顧。就業問題關乎居民生計、關乎社會安定,必須強化金融、財政等宏觀政策對就業的支持,特別是對於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服務業、製造業等行業以及重大投資項目,要在資金、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大量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這部分企業在疫情中遇到的困難廣受關注。要落實好已出台的政策,想盡一切辦法使其生存下來,保障就業基本穩定的大局。
Ⅸ 新冠疫情給2020屆財經類大學生造成了怎樣的就業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