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關鍵是要改變造成這種結果的體制和機制,營造適宜的生態,用「勢」而不是用「力」,讓金融和實體經濟各歸其位,尋找新動能重新平衡兩者力量,形成基於真實認知的良性循環
『貳』 為何要堅持立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
據報道,11月17日央行發布《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明確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應該立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質要求。
加強對企業債務風險、銀行資產質量和流動性變化情況、房地產市場、互聯網金融、跨境資金流動、跨行業跨市場風險等領域的風險監測和防範,按照產品類型而非機構類型統一規則,減少監管套利,按照穿透性原則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和功能監管,實現監管全覆蓋。
加快完善存款保險風險監測和早期糾正機制,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市場化風險化解機制的作用。積極規范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運行規則,健全市場化、法治化違約處置機制。堅持綜合施策,有效處置金融風險點,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希望金融行業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叄』 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肆』 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一、創新貨幣理論和貨幣發行方式,限制債務貨幣增長速度,擴大權益貨幣佔比。債務貨幣是一發行即增加社會債務的貨幣,權益貨幣是發行後不增加社會債務的貨幣。
二、利用推出數字貨幣的契機,給每個中國居民在央行開立一個賬戶,未來基欽周期收縮期如果通縮壓力大,即可向每個居民的數字貨幣賬戶直接發放貨幣,既降低宏觀負債率、縮小貧富差距、擴大消費、刺激經濟、支持實體經濟,又可直接抗通縮。
三、政策保持穩定性、連續性和可預期。一放一抽,就把企業搞死了。
四、消除所有制歧視。在貸款、去杠桿、上市等各種金融業務、金融活動方面,國企民企一視同仁。追責、擔保、質押等金融政策方面要一視同仁。國企貸款不良不追責,民企貸款不良追責,銀行就不敢給民企貸款。
五、金融杠桿過高需要時間消化,先穩杠桿。擴大股權融資佔比,加大IPO融資力度,通過加大股權融資降杠桿。對上市公司小額股權再融資,設置快捷通道。借鑒國際慣例,允許符合條件的龍頭股權投資公司上市融資。
六、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高利貸、非法集資、龐氏騙局。
七、限制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和子公司層級。要限制國有企業挾國家信用與民營企業不正當競爭,爭奪政策、資金、土地、信用資源,擠壓民企生存空間。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已到了比較嚴峻的局面,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例,2018年私營企業利潤總額17137億元,比2011年18155.52億元還要低,已退至8年前。
七、限製成立各種國營股權投資基金、國營並購基金、國營產業基金等。
八、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要遵循市場化原則,不要扭曲市場正常的優勝劣汰。支持行業頭部企業、有核心競爭優勢企業做大做強。
九、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素質。如銀行工作人員對於企業的經營情況缺乏真正了解,只關注企業的財務報表,而報表普遍失實,沒能對企業財務狀況深入了解、分析,風險把控能力較弱,導致該貸的不敢貸,不該貸的往往貸了。再如,銀行為民營企業提供訂單貸(與央企或知名企業簽訂的金額較大的訂單),如果訂單真實可靠,些類貸款風險很小,但銀行對於這類貸款往往很謹慎,縮手縮腳,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這些都依賴於金融從業人員的專業判斷。
十、在風險控制不放鬆的前提下,創新信貸風險控制措施(如個人信用但保、個人信用評估和個人信用破產制度),擴大信用貸款、長期貸款比重。抵押、擔保是控制貸款風險的好辦法,但過度依賴抵押、擔保,會讓實體經濟非常痛苦。要注重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加強供應鏈金融支持,提高風險識別水平。擔保,一家企業出問題,導致一批企業陷入困境。連環擔保並沒有化解風險,只是將銀行應該承擔的風險轉嫁給了實體經濟,弱化了銀行的風險責任。
十一、改變短貸長投,短貸長投是造成企業壞賬率高的重要原因。鼓勵中長期貸款,避免短貸長投、變相抽貸。從制度層面規范銀行抽貸,正常經營的企業也經受不起銀行突然抽貸。銀行慣用的手法是,承諾續貸但要先還款再貸,等企業一還款,貸款就下不來了,企業可能馬上陷入困難,如果企業還借了過橋貸款(一般利率畸高),更是困難重重。
十二、支持信用級別較高企業(如AA級以上)的發債需求,符合條件的可以到境外市場發債。
十三、約束各種變相提高利率的行為,如部分貸款不能動用,以貸攬存,配套收取財務顧問費、擔保費等費用。
十四、振興信用社、農商行、城商行等區域金融機構,支持區域經濟發展,限制跨區貸款。
十五、通過金融支持民企兼並重組、做大做強。
十六、政府牽頭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探索擴大債轉股的范圍和規模。
十七、建立支持民營企業融資的長效機制,如銀行貸款中民企和中小企業貸款佔比、銀行對民企和中小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與存款准備金率掛鉤,佔比越高、利率越低的,存款准備金率越低、上市融資和再融資支持力度越大。考核國有銀行的民企與中小企業貸款佔比和民企與中小企業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
『伍』 怎樣認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真實內涵
如今來,盡管金融中的自含「金」量越來越少,但其作為價值的流動性卻越來越強。金融已經成為整個經濟的「血脈」,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人體的活動會帶動血液的流動,同樣,所有經濟活動都會帶動金融(資金和價值)的流動。離開了流通性,金融就變成「一潭死水」,價值就無法轉換;價值無法轉換,經濟就無法運轉;經濟無法運轉,新的價值也無法產生;新的價值無法產生,人類社會就無法發展。
反過來,金融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為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為社會危機。這是不以人類意識為轉移的客觀金融規律。
『陸』 如何理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柒』 什麼叫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你好。就是金融資金來幫助公司解決流動性問題,配合公司的上市融資兼並等。從而支持企業做強。滿意請採納謝謝!
『捌』 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有哪些舉措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玖』 怎樣認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真實內涵麻煩告訴我
但是,當該命題與我國復雜的經濟問題相結合,就會產生種種混淆與誤讀,使人難以把握其核心內涵。而在現實中,許多人也只是把原有的金融發展思路,重新戴上了該命題的帽子。
某種意義上說,該命題本身具有似是而非的地方,如要進一步加以明確,首先就需要澄清兩個基本概念。
一方面,要明白什麼是實體經濟。應該說,這一概念並沒有嚴謹的學術內涵,如果追根溯源,可以看到在古典經濟學中,由於把經濟變數分為名義和實際變數,因此往往把實體經濟歸納為企業和家庭的經濟活動,而貨幣金融活動則作為其反面。當然,次貸危機爆發以來,該概念之所以廣為人知,部分也由於其在美聯儲聲明中的日漸顯現,在美聯儲的表述中,實體經濟涵蓋除了金融和房地產之外的其他經濟部門。無論是基於理論還是政策視角,事實上實體經濟一詞都表達了同樣的含義,即屬於使一國經濟得以持續穩定運行的核心部門,並且與大多數企業的健康運作及居民生活福利密切相關。
另一方面,無論在經濟還是統計意義上,金融與非金融部門,在本質上就是相依相存的,金融部門的利潤很大程度上是與實體部門交易完成的,只是隨著信息技術進步與衍生金融產品的結構化創新,才出現了某些自我游戲式的交易活動。因此,如果強調前者,則需注意避免無意義的重復;如果是後者,則需注意談的不是金融與非金融部門的關聯,而是金融部門內部結構問題。
結合我國國情,我們認為,與發達經濟體不同的是,由於國人住的問題還未從根本上解決,
房地產部門還應納入實體經濟范疇。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背後,實際上隱含了四方面的重要問題。
首先,在微觀層面上,是強調滿足非金融企業和居民的合理金融需求,使多數微觀主體充分享受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成果。由此來看,衡量金融是否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就是能否為那些最需要金融資源的主體提供了支持。就企業來看,小微企業與解決就業相關、農業企業與農業現代化相關、新技術企業與生產率提高相關,而它們又都是極易面臨金融短缺的主體,因此理應是落實金融服務功能的著力點。就居民來看,與其衣食住行相關的消費和投資行為,都離不開金融支持,但在我國金融體系服務對象里,對其重視程度卻一直弱於企業。
其次,在宏觀層面上,是有利於實體部門規模和結構的完善,換句話說,如果現有實體經濟結構存在缺陷,那麼金融部門不應強化這種矛盾,否則就是金融市場功能出現了問題。從總需求角度看,過高的儲蓄與投資、最終消費中的居民消費不足,都是改變我國結構失衡的重點,因此也應是金融服務的落腳點。從總供給角度看,產業結構的核心矛盾,應該是三次產業內部的低效擴張,而不僅是之間的替代問題,即高端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嚴重不足,由此,如果不能認清金融支持的路徑,那麼就只會加重現有經濟矛盾。
再次,就金融部門內部來看,則是避免內部結構失衡和金融創新的失控。一方面,所謂己不正難以正人,如果金融部門內部效率低下、金融機構與市場體系不完善、金融產品與服務嚴重落後,那麼也談不上服務實體經濟、引導經濟優化
,因此,促進金融市場、機構、產品等基本要素的完善,自然是討論的起點。另一方面,判斷金融創新失控與否,無非就是分析這種活動是否距離實體部門的金融需求太遠,或者是否帶來不可控的額外金融風險,以及是否會扭曲微觀主體的行為。就此而言,雖然說我國面臨的仍是金融創新不足,但也必須避免把推動創新成為金融部門追求超額利潤的幌子。
還有,就制度層面來看,應該堅持兩方面基本原則。一是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要避免行政性的干預,實現金融發展與金融監管的分離
。我國金融改革中面臨的誤區之一,就是把改革與風險控制都集中在監管部門,造成內部政策目標沖突。我們說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要創造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引導金融機構的市場化合理運作,而不是犧牲市場金融原則來達到目標。二是以市場化金融運行為主,政策性金融運行為輔,共同服務於實體經濟目標。正是由於前述原因,在依靠商業金融原則難以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情況下,就需要運用政策性金融機構或工具,由政府適當分擔金融服務成本。作為市場機制尚未完善的發展中經濟體,我國亟需防止政策性金融改革走向極端。
最後,必須解決好金融部門與實體部門之間的分配問題。從歷史上,影響各國持續穩定的最終因素,還是要歸為分配失衡。之所以有人開始把金融部門與實體部門對立起來,也是這個原因。譬如,所謂銀行高利潤背後,其實也是兩大部門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出現分配矛盾。
『拾』 什麼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假設有人把錢交給你保管,你又把這個錢借給另一個工廠,工廠的流動資金得到了補充,工廠的發展又加快了一點。這樣,金融業就服務了實體經濟,或者類似的案例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