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海泡沫事件的背景
「南海泡沫」發生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閑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認購了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當時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歐洲霸主而發行的巨額國債),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為了支付每年約60萬英鎊的利息(政府債券年利率6%),作為交換的籌碼,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印度貨、繅絲、煙草、鯨鰭和其它一些商品實行了永久退稅政策,並許可他們享有南海(當時英國人稱南美洲為「南海」)貿易的壟斷權。簡單的說,南海公司是政府的債主,英國政府是南海公司的股東。
當時,人人都知道南美的秘魯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著巨量金銀礦藏,只要能把英國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數以萬計的「金磚銀塊」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
可令可憐的普通民眾始料未及的是,這不過是南海公司的「喙頭」。真實的情況是:當時歐洲強國西班牙已壟斷了歐洲與南美的海上貿易通道與貿易基礎設施,英國政府給南海公司開出的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英國、西班牙兩國政府的協議上白紙黑字寫著:英國商船要使用西班牙在南美的港口設施,需要向西班牙交納25%的利潤,其餘75%加征5%的稅,唯一免稅的是販運奴隸,但只能運往墨西哥、秘魯或智利。由此可見,南海公司的南美貿易壟斷權並不能夠給公司帶來多大的利益。
可是股票要漲總是需要一個合理的說法,於是南海公司的高管們開始編故事。他們把公司在南美的業務誇得神乎其神,說已經發現了金礦和銀礦,說那邊有一望無際的玉米和煙葉,強壯如牛的黑奴不知其疲倦地忙碌著。反正那時候沒有互聯網,在股價暴漲面前所有的故事都那麼合理和可信。
在股市一片大好的局面下,南海公司不斷發行新股,面額也越來越高,但是依然供不應求,因為民眾的熱情實在太高了。不僅公務員買、普通市民買,就連當時的英國國王也出手買了10萬英鎊股票。在國王的帶頭示範下,民眾的參與熱情更高,連不屑於投機的知識分子也放下傲慢和矜持入了市,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牛頓。
面對無比火爆的股票市場,一些大膽的聰明人看到了商機,他們紛紛注冊公司並發行股票,然後把股票賣給嗷嗷待哺的投資者。這些新成立的公司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編故事,給自己的公司設想一個日進斗金的美好未來。這些公司的主營業務五花八門:有的聲稱可以淡化海水,有的聲稱能從鉛里提取銀,有的聲稱可以製造永動機,有的聲稱即將生產對付海盜的武裝船……只要故事講得大膽和美好,股票就會受人追捧而大漲,公司的創始人分分鍾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不過在那場瘋狂的投資浪潮里,有些人的腦子一直是清醒的,那就是股票的發行方,比如南海公司的高管們。這些人很清楚自己公司的業績根本配不上高昂的股票價格。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南海公司的高管們開始偷偷出售自己手裡的股票。拋售股票的消息不脛而走,股民們下意識認為公司經營上出了問題,於是爭先恐後拋售南海公司的股票,唯恐自己落在後面變成接盤俠,南海公司的股票就此開始了暴跌模式。
隨後,那些新公司的高管們也開始拋售股票。一時之間,整個大英帝國從之前的全民買股變成了全民賣股,幾乎所有的股票都在暴跌,每個人的財富都在蒸發。大物理學家牛頓在這個時期損失了2萬英鎊。大量的英國人血本無歸甚至傾家盪產,很多公司因此倒閉或永久性放假,還有些人因為負債累累自殺身亡,或者逃往國外再也沒有回家。
南海股災爆發之後的近100年裡,英國人落下了談股色變的後遺症,再也不敢輕易觸碰股票。這種病症對正規企業的融資也產生了不良影響。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國民對執政的托利黨及喬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誠信破產。而輝格黨的羅伯特•沃波爾卻因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殘局,於1721年起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首相,輝格黨政府持續主導政壇至1770年。(嘉嘉理小財)
㈡ 說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經過和英、法兩國對危機採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及其產生的影響。
南海泡沫事件始於法國。18世紀第二個十年,法國政府面臨嚴峻的財政狀況:30億利弗爾的國債、貨幣與資本大量外流、連年歉收和稅收減少。為了重整經濟,統一債務,奧爾良公爵決定,允許用國債券的票面值來購買一家貿易公司——印度公司的股票。由於國債券在市場上的價格還不及其免職的一半,所以絕大多數的債券持有人都迫切的向將手中的債券換成印度公司的股票。很快,出現了搶購印度公司股票的狂潮,股價扶搖直上九萬里。
法國的成功使面臨同樣債務危機的英國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只不過是用年金換南海公司的股票。與法國的情況一樣,南海公司的股價也直線上升。南海公司股票價格的上漲,引起了股票行情普遍看漲。股票投機席捲倫敦、巴黎以及歐洲其他大都市,新的股份公司紛紛成立,這些公司大多沒有世紀的經營項目,並且未經特許。在沒有確定的發展前景和業績支撐下的股份公司的股價必然要有回歸理性的時候,1720年,巴黎股票市場崩潰,8月,英國政府頒布「禁止泡沫公司條例」,控制投機活動。於是南海跑米事件發生了。
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產物,這次危機使初建的金融大廈幾乎垮掉,嚴重影響了金融業的發展
㈢ 說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經過和影響
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
影響南海泡沫事件與1720年的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價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況,更被後人發展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南海泡沫事件對英國帶來很大震盪,國人對股份公司留有陰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廢除,反映國民經過長時間才慢慢對股份公司重拾信心。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進場買入南海股票時曾小賺7,000鎊,但第二次買進時已是股價高峰,結果大蝕2萬鎊離場。牛頓曾因而嘆謂:「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見事件影響之大。在調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國會秘密委員會委任了查爾斯·斯奈爾(Charles Snell)為南海查賬,這是國會歷史上首次委託民間第三方獨立會計師進行核數調查,結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嚴重的詐騙及做假賬等等的舞弊行為。委任第三方專業會計師的做法在後世被加以採納,成功減低了企業舞弊的風險,在日後大大促進了特許會計師及核數行業的長足發展。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國民對托利黨及喬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誠信破產。相反,輝格黨的羅伯特·沃波爾卻因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殘局,使其聲望日隆,繼而成功於1721年起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首相(雖然當時未有首相一職,但沃波爾卻有首相之實),主導政局。此後,輝格黨政府持續主導政壇至1770年,期間只曾有托利黨的標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暫出任首相,其餘時間盡由輝格黨人任相。
㈣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回想一下2008年由美國引起的金融危機事件,雖然我國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應對,雖然沒有產生什麼較大的影響,但對一些人還是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因而,經濟的運作,最害怕的便是金融泡沫了,回憶歷史,又有那裡金融泡沫呢?
鬱金香泡沫
鬱金香泡沫是發生在16世紀的荷蘭,也是歷史上有記錄的最早的一次經濟泡沫。事件始末:16世紀的時候,鬱金香被引入了歐洲,從土耳其。人們因為很喜歡這種植物,17世紀的時候,一些罕見的鬱金香品種便被炒到了非比尋常的高價,於是引起了投機,人們開始瘋狂的購買,只是為了讓他值錢,結果可想而知。
金融泡沫對百姓的傷害是最大的,所以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我們更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想著投機。
㈤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是指一種或一系列的金融資產在經歷了一個連續的漲價之後,市場價格大於實際價格的經濟現象。金融泡沫就是經濟上的宏觀調控不當, 過度的投資引起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使得國內投資規模急劇膨脹,導致虛假繁榮的一種假象。
歷史金融泡沫:
1634-1637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18世紀初期的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英國的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1689年到1714年之間,英國政府因為打仗欠了1000萬英鎊的債務,英國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發行股票,換成鈔票。南海公司執行長羅約翰(John Law)使股價拉高,投資人見有利可圖,就爭相搶購,造成了當時的經濟泡沫
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金融泡沫
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出現大幅度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㈥ 1620年 南海泡沫 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證券市場泡沫事件
「泡沫經濟」一詞即來源於此事件。
17世紀末,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於是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
1719年,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英國下議院通過南海公司交易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價立刻由129英鎊竄升至160英鎊。當下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價又漲至390英鎊。於是投資更為踴躍,半數以上的參議員紛紛介入,連國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質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破滅。
英國的財政部長在南海公司的內幕交易中,私賺90萬英鎊利潤。丑聞敗露後,他被關進了英國皇家監獄——倫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資人比他更悲慘。損失慘重的還有英國經濟和政府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