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服務貿易包括哪幾種形式
國際服務貿易(InternationalServiceTrade)是指國際間服務的輸入和輸出的一種貿易方式。貿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務並獲得收入的過程稱為服務出口或服務輸出,購買他人服務的一方稱為服務進口或服務輸入。國際貿易狹義的概念是指傳統的為國際貨物貿易服務的運輸、保險、金融以及旅遊等無形貿易。而廣義的概念還包括現代發展起來的、除了與貨物貿易有關的服務以外的新的貿易活動,如承包勞務、衛星傳送和傳播等。
其內容包括:
1.國際運輸;
2.國際旅遊;
3.跨國銀行、國際融資公司及其它金融服務;
4.國際保險和再保險;
5.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電腦及資料服務;
6.國際咨詢服務;
7.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
8.國際電訊服務;
9.廣告、設計、會計管理等項目服務;
10.國際租賃;
11.維修與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
12.國際視聽服務;
13.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服務;
14.商業批發與零售服務;
15.其他官方國際服務等。
2. 什麼是國際服務貿易
國際服務貿易(InternationalServiceTrade)是指國際間服務的輸入和輸出的一種貿易方式。貿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務並獲得收入的過程稱為服務出口或服務輸出,購買他人服務的一方稱為服務進口或服務輸入。國際貿易狹義的概念是指傳統的為國際貨物貿易服務的運輸、保險、金融以及旅遊等無形貿易。而廣義的概念還包括現代發展起來的、除了與貨物貿易有關的服務以外的新的貿易活動,如承包勞務、衛星傳送和傳播等。
3. 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的區別是什麼
1.根據日內瓦WTO統計和信息系統局按服務的部門(行業)劃分,把全世界的服務貿易分為12大類:
(1)商業服務;
(2)通信服務;
(3)建築及相關工程服務;
(4)分銷服務;
(5)教育服務;
(6)環境服務;
(7)金融服務;
(8)健康與社會服務;
(9)旅遊及與旅行相關的服務;
(10)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
(11)運輸服務;
(12)其他服務,下分143個服務項目。教育服務(Ecational services)屬於12類服務貿易中的第5類,按各國公認的中心產品目錄(Central Proct Classification,簡稱CPC),在項目上又分為初等教育服務、中等教育服務、高等教育服務、成人教育服務及其他教育服務五類。
2.貨物貿易即容易理解是純加工、生產之產品進出口。
3.貨物與服務貿易是有相似之處,但服務貿易偏重於非生產型。
4. 簡述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相關理論
服務業、服務貿易、服務業國際投資的良性互動帶動經濟迅速增長,使得國際服務貿易理論研究越來越受到國際經濟學界的普遍重視。服務貿易的許多領域關繫到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國家競爭力,在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大趨勢下,發展中國家能否從自由化中獲利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政策和競爭能力。作為實現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途徑的多邊談判和區域談判,所達成的協議反映了談判各方經濟上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矛盾以及法律、文化上的相互滲透,是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法律,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國際服務貿易行動的基本准則。
5. 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特點
20世紀70年代以前,國際服務貿易在世界經貿關系中還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領域。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組織的多輪談判都還沒有考慮到要涉及這一議題。只是在這以後,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潛力和重要性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這里所說的當代國際服務貿易實際就是指的國際服務貿易於這最近數十年的發展。
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加大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服務貿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後,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速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倍。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0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1/4。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3。 國際服務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展
如果把公認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依據其同商品貿易、直接投資的密切程度作一區分的話,大約可以得到3種類型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一類是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相關的古典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運輸、國際維修和保養、國際金融服務(主要是貿易結算服務)、商品的批發和零售等。第二類是同國際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要素轉移性質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股票、債券等形式的證券投資收益,經營管理的利潤收益,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以及金融服務業的國際信貸等。最後一類是相對獨立於貨物貿易和直接投資的新興產業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旅遊業提供的服務、世界信息網路的服務、視聽產品與知識產權服務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古典服務貿易項目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加。例如,從1970年到1980年,世界運輸服務貿易的出口額從255億美元增加到130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7.8%,低於同期世界服務貿易總額19.7%的年均增長率。這類項目的增長仍然依賴於國際貨物貿易的擴大,是當代國際服務貿易中相對穩定增長的部分。要素轉移性質的國際服務貿易雖然在最近幾十年也有相當的增長,但這種增長多半也屬於規模和數量屬性的,大體上同世界經濟增長率同步。70年代以來真正構成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是第3種類型的服務貿易項目。這些是國際服務貿易的新范圍、新的生長點。以美國為例,1991年其新興服務貿易項目的出口總額為736.27億美元,占其服務貿易出口總額1751億美元的42%。
國際服務貿易在國際間發展不平衡
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佔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遊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世界前20位服務出口大國中,發達國家佔了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是服務貿易的順差國。將要素服務考慮在內,美國是主要的出口國。但是,就狹義上的服務出口而言,法國、英國和義大利最為成功,而美國的地位則相對次之。日本和德國是明顯的例外,兩國在貨物貿易上大幅度出超,但是在服務業上卻有結構性赤字。在服務業中,兩國在貨物運輸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不過,工業化國家之間在國際服務市場上的相互競爭也十分激烈。歐盟國家與美國之間為爭奪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份額,相互之間存在著種種矛盾,各自在國際服務貿易上推行的政策也有較大的差異。
1995年7月26日關貿總協定在布魯塞爾通過的金融服務貿易多邊協議,美國就拒絕簽字,認為其中某些條款未能照顧到自己的市場競爭利益。各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市場上所佔份額的變動,反映出它們在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發展不平衡。就發展中國家而言,除旅遊業、勞動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於勞務輸出之上的項國)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全部是逆差。對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服務並沒有為其對外部門做出積極的貢獻。那些因勞務輸出而獲得順差的項目,通常由於缺少資本和信息,或者由於大型服務性跨國公司的控制(在旅館業、航空業等領域),而沒有能力留住大部分的附加值。另一方面,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尋找出口商品機會,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從工業化國家進口服務,以取得進入該國商品市場進行銷售的機會。很多這類國家的國際收支赤字,特別是在生產者服務領域的赤字,顯示出持續的、不斷上升的趨勢。盡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平衡,但是由於「烏拉圭回合」的《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達成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不同發展水平的成員國將自願或不自願地參與到國際服務貿易的市場競爭中去。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服務貿易市場集中在西方工業化國家,70年代,中東的幾個主要產油國由於其豐富的石油收入而吸收大量的投資,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國際服務輸入市場。80年代以來,隨著亞大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四小龍」的崛起,東南亞的國際服務市場十分活躍。世界各地區的國際服務市場都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的多元競爭形勢將會更加明顯。
各國對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視和研究在加強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加強了對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研究。在傳統上,國際服務貿易理論和實證的研究是各國國際經貿關系領域相對被忽視的工作。但自1986年國際服務貿易成為「烏拉圭回合」新議題以來,國際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業的發展開始成為政府、工商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在發達國家,政府撥款資助學術界和智囊機構對這一領域進行專項的研究,分析國際服務貿易的經濟學涵義、現實發展狀況、爭奪世界市場的策略以及各種可能的政策行為等。而在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它們對於開放金融、保險、運輸、視聽服務及商業銷售等市場方面仍持謹慎的保護主義態度,另一方面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的研究。有些國家甚至開始組織對本國的服務業狀況和外國的服務業狀況進行專門的研究和評價機構,力圖在這一新的國際經貿領域中真正做到知彼知己,以便在進入和開放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實踐中處於主動的地位。
6. 目前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目前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中主要存在的問題依各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問題:
1.對歐盟主要是難民問題。
2.對中南美和東西非主要是地區政治不穩定
3.對北美是投資不足。
7. 金融風險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哪些,簡述之。
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然而究竟其發展對南北關系有何影響卻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先就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概念進行界定並對其發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最後對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南北關系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並得出以下結論:國際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南北經濟差距加大,造成了南北關系的不穩定,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南北關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一、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概念的界定
金融服務貿易是指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的金融服務交易活動和交易過程,金融服務貿易的標的物是金融服務。GATS(1994)的金融服務附錄明確定義了國際金融服務包括的活動。GATS規定金融是由一成員方的金融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關金融方面的服務,包括所有保險和保險有關的服務以及所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具體涵蓋了下列活動:
(1)保險及與保險有關的服務
(2)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
總體來看,這些活動涉及銀行、保險、證券以及金融信息服務四個有關金融方面的領域。
二、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在世界幾百年的金融發展史上,國際金融服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是受到人為或天然的限制而發展不足,直到1986年服務貿易協議被正式列入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回合」議程之後,金融服務貿易逐漸緩慢地開始了國際化進程。而1997 年12 月13 日由世界70個國家在WTO 框架內談判後達成一致的FSA(《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才真正促進了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並使其顯現以下發展特點:
(一)金融服務機構的全球化
金融服務機構主要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及金融公司,金融服務機構的全球化是指金融服務機構經營活動的全球化,主要指金融機構海外分支機構的數量及種類的大量增加,以日本為例,1990年日本在海外設立的銀行分支機構有1035個,分行有309個,到1997年6月,日本在海外的銀行分支機構就增加到1054個,分行增加到375個。這些金融機構之所以不斷向海外擴張,一方面是由於其內在規模擴大、成本降低、競爭力加強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由於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增長應客戶的需要而向海外擴張。然而進入海外市場是有風險的,因此除了直接投資建立自己的分支機構這種擴張方式外,由於東道國政策限制或自身風險規避等原因這些金融機構更多使用的是通過並購東道國國內的一些金融機構的方式來進行擴張。而從擴張的方向和規模上來看,不僅有北方國家向北方國家的橫向大規模擴張,也有北方國家向南方國家的縱向大規模擴張,而南方國家向北方國家的擴張則相當地少。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最大的十家金融機構中,幾乎都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而僅美國的花旗銀行在對某些南方國家的銀行進行收購式擴張後,花旗就已經成為某些南方國家的最大的銀行。如美國的花旗銀行收購Banamex 後,花旗在墨西哥的市場佔有率超過25%;在收購波蘭第三大銀行Handlowy後,花旗在東歐的商業和消費者銀行業務的市場佔有率達到12%。而花旗現在也已經成為這兩個南方國家中的最大的銀行。[1]
(二)金融服務產品的多樣化
隨著金融全球市場的形成和新的金融技術理論的產生,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金融服務產品多樣化的要求日益增加,金融服務產品的供給也日益增加,其中包括低附加值的如代發工資、代理國債等服務產品,也包括個人理財、銀證通、財務顧問、投融資顧問、金融衍生產品等高附加值服務產品。在這么多種類的金融服務產品中,以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最為迅速。1 9 7 2 年美國芝加哥國際商品交易所推出包括英鎊、法國法郎、日元、加元和瑞士法郎等六種外匯期貨合約以來,短短的3 0 多年時間里,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衍生產品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交易品種迅速增加,據國際金融權威機構統計,目前國際金融市場衍生產品已高達1200 多種,這些衍生產品在原生金融產品基礎上組合再利用組合,衍生再衍生,形成了全球巨大的衍生產品交易市場。這些品種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擴大了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提高了金融機構的功能和資本的杠桿率,為使用者提供了轉移風險、管理風險的最有效的工具,但也為使用者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投資機會。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金融衍生產品使金融市場交易更活躍,更具流動性,並持續地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和定價效率。然而,由於金融衍生產品的多樣化發展是在國際金融市場體系劇烈動盪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既可以用於金融風險管理,又可以用於金融風險投資,因此包含著品種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變得更加不確定。[2]
(三)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於發展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激烈競爭的需要,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通過金融信息化建設來提高金融業的工作效率和改善服務水平,這主要表現如下:信息技術克服了金融運作時間和空間上的障礙,使金融服務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 實現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現代的金融交易可以通過電報、電傳、網路等多種信息化方式進行,使得許多金融服務產品能24小時不間斷進行交易。以信息化網路銀行發展最快的美國為例,銀行通過高端通信產品和大型計算機系統軟、硬體的研發和利用, 藉助金融工程、金融數學模型等理論的研究, 紛紛開展了基於互聯網技術的銀行服務與產品創新, 出現了網路銀行、信用卡、ATM卡、在線支付以及各種電子支票支付、網路保險、網上證券等新型產品和服務,信息技術的普遍使用使得全球金融服務產品的買賣在瞬間便可以完成,使得各國之間金融服務貿易的聯系與交往的頻率和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四)服務貿易總額的巨額化
現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包括金融服務貿易在內的國際服務貿易已經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一國的國際收支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據IMF的國際收支統計,1 980~l993年,國際服務貿易總額由3580億美元增加到9337億美元,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7.7 %,大大高於同期世界商品貿易年均增長4.9 %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佔世界總額的比重,1980年為17 %,而到1993年則已上升至22.2 %,1 995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佔世界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已達23.3 % 。有的專家預測,在今後2O~3O年間,服務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大約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預計21世紀30年代,服務貿易的比重將與貨物貿易的比重大體相當.甚至超過貨物貿易的比重.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和主要內容。
而在近年來國際服務貿易總額大幅增長的背後,一些國家特別是金融服務發達的國家通過加速發展金融服務貿易來擴大其金融服務的出口是根本原因。例如,1995年,據統計,美國金融服務出口總額高達6l億美元,佔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l7.4 %,進口總額17億美元(參見199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統計》),金融服務貿易的順差高達44億美元。巨額的金融服務貿易順差對緩解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調節國際收支的均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為如此,使得美國成為世界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
(五)服務貿易協議的完善化
由於美國和歐盟在服務貿易領域的絕對比較優勢,美國於1982 年在關貿總協定部長會議上提出實現包括金融服務貿易在內的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問題並且得到了歐盟的響應。1986 年,在美國的堅持下,服務貿易談判被正式列入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的正式議程中,並在多年艱苦的談判後,達成了服務貿易多邊框架協定(即「服務貿易總協定」) 。該協定共包括6個部分和5個附件,包括「金融服務附件」。最後,在1997年12月13日,在歐盟的倡導下,7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終於就開放金融市場達成了最後協議。該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談判各方同意對外開放銀行、證券、保險和金融信息市場;允許外國在本國(地區) 內建立金融服務公司並按競爭原則運行;外國公司享有國內公司同等的進入國內市場的權利;取消跨邊界服務的限制;允許外國資本在投資項目中所佔比例超過50%;協議將在1999 年初簽署,最遲不晚於1999年3月生效等。
另外,美國還在APEC(亞太經合組織)內,提議由APEC通過具體行動,推動世貿組織完成談判,並對東南亞國家施加壓力,促其就開放金融市場做出更多的承諾。由於美國的推動,APEC通過了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行動綱領,而且明確要求各國做出開放金融服務市場的自主承諾,並把開放金融服務市場作為APEC致力的目標之一。因此,全球金融服務貿易達成的最終協議較之1995年達成的過渡性協議更為完善、開放,尤其是對以亞洲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南北關系的影響
傳統意義上的南北關系指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國際政治關系的經濟化使得南北關系中的經濟關繫上升到重要地位。而近二十年來迅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商品的國際自由流動和生產在全球范圍內的分工,因此這個過程必然包含資本的全球流動以及相關的金融服務貿易。從總體上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全球化發展促進了南北方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從某種意義上加強了南北關系的發展。然而,由於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服務業自身的不完善性和脆弱性,北方國家對金融服務的統治地位就對南方國家造成較大的威脅,也就對南北關系造成了如下的消極影響:
(一)金融服務機構的全球化造成南北關系的不穩定
金融機構的並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規模上的擴大和業務上的拓寬,從而提高金融機構的競爭力。然而近年來的金融機構並購活動中,主要是南方國家的金融機構處於被並購的地位,而且隨著跨國並購的深入發展,北方國家金融機構的規模通過並購不斷得到擴大,壟斷程度不斷得到提高,對南方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威脅,增加了南北關系的不穩定性。
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北方國家的跨國金融服務機構大舉進入亞洲多數發展中國家,以比危機前低60 % ~ 80 %的價格大批並購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據統計,泰國35家金融公司中已有9家被外資接管。按泰國商業銀行的增資規定,至少有半數銀行的大多數股份被外國資本持有。為此,泰國輿論圍繞是否將淪為經濟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爭論,甚至有的報刊說:「全球化帶來新型殖民地」。(註:[委內瑞拉]宇宙報,1999年3月6日。)
在金融服務貿易方面,由於南北方國家實力懸殊,北方發達國家既是主要的出口國又是主要的進口國,南方發展中國家主要是進口國,即依賴於北方發達國家的出口,這種不對稱的依存程度,使發展中國家過分依賴北方國家,對南方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威脅。因此,早在2005年6月底,央行就提前推出了《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並通過去年第三季度發布的中國第一份《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和《中國國際收支報告》,對當前中國的金融風險狀況。中國決策層如此高度重視安全問題的緊急應對,從一個側面顯示,包括經濟安全在內的中國國家安全問題,更反映了其它南方國家也存在的經濟安全問題。而又由於南北方國家互相依存的性質,如果南方國家的經濟不安全必然也會造成南北關系的緊張、不穩定。
(二)金融服務產品的多元化和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使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
金融服務產品種類的增加,一方面為社會財富金融資產化提供了便利,持續地刺激了南北方國家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由於新的金融產品的資本虛擬化越來越強,往往能使循環資本得到迅速擴張,根據權威機構測算,所有國家銀行的金融衍生品投資組合都是建立在99:1的杠桿借貸比例上的,只要投資略有失誤,杠桿原理就產生反向作用,就會出現整體崩潰,[3] 尤其是現代大規模國際游資的絕大部分來自北方國家,他們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監管不完善的、市場脆弱的南方國家金融市場上進行多重組合投資,造成了南方國家的金融危機。比如,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能量,不斷進攻泰國金融市場,觸發了泰國金融危機。而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則一方面加強了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的金融服務貿易的聯系與交往,另一方面提高了各國金融服務貿易的聯系和交往的效率,使各國對利率、匯率以及股票、債券等金融市場的變化反應迅速。因此當北方國家的投機資本迅速被迅速抽離某一南方國家市場並引致該國發生金融危機時,強烈的心理預期及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使周邊南方國家本就不完善的金融監管完全來不及反應並對局部的金融危機進行控制,從而導致周邊國家金融市場上的資本也迅速外逃,造成了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使局部的金融危機迅速轉化為全局性的金融危機,最後使一片南方國家深陷經濟衰退的泥潭。比如,1997年泰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後在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的前提下及國際投機資本的惡意攻擊下,泰國金融危機像瘟疫一樣迅速向外蔓延, 波及東南亞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次的金融危機不僅使韓國等新興工業國家經濟倒退到90年代初的水平,而且使印尼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倒退10年左右且至今動盪不安。而北方國家則由於金融機制的完善及經濟基礎的雄厚,當然也由於北方國家是國際投機資本的主要來源地,相對南方國家而言,金融危機對北方國家影響很小,故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4]
(三)表面層次上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完善化使南北交換關系更加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在美國和歐盟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推動下,全球95 %的金融服務貿易已經納入逐步自由化的進程,各成員方同意開放各自的銀行、保險、證券、金融信息市場,並且各成員方在雙方的談判中具體承諾開放哪些具體服務部門、開放的程度如何體現,這些都體現了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完善的、合理的一面。然而,由於發達國家在金融服務貿易方面具有絕對的比較優勢,這種表面合理、公平、平等的在自由化幌子下鑒定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實則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服務貿易規模小、資本金不足、不良資產率高、監管機制不完善,在現實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與發達國家進行完全競爭,過早地進行自由化競爭的實質只是在強化北方國家的優勢產業,維護北方國家對南方國家的剝削。
綜上所述,國際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南北經濟差距加大,造成了南北關系的不穩定,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南北關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金融風暴對貿易業的影響
由於美國經濟的迅速下滑,歐洲經濟體也在迅速的下滑,這一點很清楚的看到,最近歐元持續的貶值,而美元在不斷的走強,這說明歐元區經濟正在不斷的惡化,根據最新發布的數據,歐元區第一大經濟國--德國權威的Ifo商業景氣指數十月份再次下降到九十點二點,比上月減了二點七個點,表明德國企業的生產與銷售繼續緊縮。面對今年第三季度的不良銷售業績,歐洲的汽車製造商頻繁發出金融危機"並未結束"的警報。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汀·斯特來弗認為,在將來的幾個月里,金融危機對歐洲汽車工業的影響還會繼續發酵。據統計,今年九月,歐洲的汽車上牌率降低了百分之八點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今年前九個月,歐洲汽車銷售量下降了百分之四點四,到年底可能達到百分之八,也就是說,將減少一百多萬輛汽車的銷售量。銷售下降,合乎邏輯地,是庫存量上升了。僅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今年九月底的庫存量達到六十七萬七千輛,大量的庫存使車商無法回籠資金,造成周轉不靈。這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影響,從中國對歐洲的貿易也會有很大的影響,第一,美國是金融危機的中心,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家,現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復甦的跡象,而歐洲經濟體也是中國的重要外貿出口國,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也表示,雖然中國近期對歐元出口還有所上升,但是央行還是繼續表示比較審慎,悲觀的態度。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勢必對全球的各各行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金融危機?它對我國國際貿易有哪些影響?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本次金融危機影響范圍分析:從產業看,危機對製造業比重大的地區影響大於服務業比重大的地區(但生活性服務業為主的服務業受到的影響小於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服務業)。從地區看,本次危機對出口依賴型的地區影響大於內需依賴型的地區(但加工貿易比重大的地區相對一般貿易比重大的地區影響稍小)。從行業看,前幾年發展快的行業,也是本次危機影響最深的行業。受房地產業、汽車等交通設備製造業不景氣影響,支撐冶金工業發展的三個支柱倒塌兩個,使冶金行業成為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以出口為主的紡織服裝業影響較大,但對整個工業基礎的搖動不如冶金、汽車、石化等行業強,這些行業以及航空製造業、船舶製造業都有可能負增長。港口及運輸受到的影響在服務業中僅次於房地產和金融(證券)等行業。受到危機影響較小的行業包括:公共設施、基礎設施行業,基本生活類產品製造業(食品、農副產品加工)、生活性服務業(醫療保健、康體可能有大幅提高)、機械加工製造業、電子、電器。在危機中出現機遇的行業:技術服務業、創意產業、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環保及再生資源等產業,以及教育產業等。
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性矛盾將很突出。首先,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與世界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相類似,某些傳統出口商品特別是紡織品及服裝出口與這些國家基本上處於同一競爭層次上。例如,我國的「兩紗兩布」出口,其出口質量是國際公認的免檢商品,出口量很大。但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基斯坦的質量和賣價已優於我國。而且,國際市場對「兩紗兩布」的需求量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誰的競爭力強,誰占的市場份額就大。這對約占我國「兩紗兩布」出口總量70%的大型國有企業是一個挑戰。其次,我國出口的目標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例如,世界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2007年我國紡織品出口市場份額,中國香港佔40.77%,日本佔13.08%,美國佔9.28%,三者合計占我國紡織品出口總額的63.13%。同年,我國服裝出口到日本的金額占我國服裝出口總額的32.46%,中國香港佔26.42%,美國佔12.82%,三者合計占我國服裝出口總額的71.7%。由於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的貨幣貶值,將給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生產企業和外貿公司帶來更大的壓力。我國出口正受到來自這些國家越來越激烈的挑戰。因此,我們金融危機的影響,近期我國的商品出口額將受到一定影響,估計2009年的商品出口同比增長22.4%,增速仍比較樂觀,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減緩了5個百分點。
8. 國際貨物貿易、國際服務貿易及國際技術貿易三者的區別
1、主體不同:國際貨物貿易購買的商品是貨物,國際服務貿易購買的東西是服務,國際技術貿易購買的商品是技術。
2、含義不同:國際服務貿易是指國際間服務的輸入和輸出的一種貿易方式。國際技術貿易是指不同國家的企業、經濟組織或個人之間,按照一般商業條件,向對方出售或從對方購買軟體技術使用權的一種國際貿易行為。
3、組成不同:國際服務貿貿易是為為國際貨物貿易服務的運輸、保險、金融以及旅遊等無形貿易。國際技術貿易:由技術出口和技術引進這兩方面組成。
(8)國際服務貿易相互矛盾金融擴展閱讀:
國際貨物貿易、國際服務貿易及國際技術貿易中政府對技貿的干預程度大於對物貿的干預程度。由於技術出口實際上是一種技術水平、製造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出口。
所以為了國家的安全和經濟利益上的考慮,國家對技術出口審查較嚴。由於在技貿中,技術轉讓方往往在技術上占優勢,為了防止其憑借這種優勢迫使引進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也為了國內經濟、社會、科技發展政策上的考慮,國家對技術引進也予以嚴格的管理。
9. 金融危機對國際旅遊服務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論文 (中英文摘要) 急!!
金融危機對國際旅遊服務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在2009年全國「兩會」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雖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旅遊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總體趨勢不會改變。
金融危機給中國和世界旅遊業帶來嚴峻考驗
記者:金融危機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和世界旅遊業?
邵琪偉:2008年,因金融危機和各種突發性事件的影響,我國旅遊業受到嚴峻考驗,特別是入境旅遊市場出現明顯下降。旅遊全行業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積極工作,主動應對,基本保持了全國旅遊業平穩發展。全年旅遊發展情況可概括為「兩增長,一下降」,即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保持增長,入境旅遊出現下降。
目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擴散和蔓延,對實體經濟的沖擊正在加深,其嚴重後果還將進一步顯現。受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居民旅遊消費預期下降,旅遊企業困難加劇。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旅遊業發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
金融危機發生後,全球旅遊業受到嚴重影響。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09年全球旅遊業呈現「總需求疲軟」,可能出現2%的下滑,但由於旅遊市場前景與全球經濟走勢密切相關,美洲、歐洲作為主要客源市場受影響最大,亞太地區雖也受到一些影響,但仍會保持小幅增長。
金融危機不會改變我國旅遊業總體發展趨勢
記者:在金融危機帶來全球旅遊總需求暫時疲軟情況下,我國旅遊業總體發展趨勢是否會改變?
邵琪偉:旅遊是全球最大的產業和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進入21世紀,全球入境過夜旅遊年均增長4%以上,國際旅遊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高於全球經濟增長率1個至3個百分點。世界旅遊組織報告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旅遊業在全球發展最快,中國入境旅遊平均增速高於全球3個至5個百分點。從2000年至2008年,我國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2.5%,延續了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兩位數的增長勢頭。
盡管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總需求的疲軟,會對我國旅遊業帶來不利影響,但我國旅遊業面臨的重大機遇和基本環境沒有改變,旅遊業總體發展趨勢也不可能改變或逆轉。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旅遊業發展的動力依然強勁。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居民旅遊消費需求潛力依然巨大。改革開放30年奠定的堅實基礎,將有力地支撐我國旅遊業發展。
我國經濟社會已經進入了較高發展水平的新階段,經濟實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都明顯增強,旅遊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旅遊服務設施、產品體系、目的地體系、人才隊伍建設等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宏觀政策對旅遊業發展十分有利,我國旅遊業發展環境良好。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應對金融危機、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措施,都有利於旅遊業發展,有利於城鄉居民旅遊出行。
國內旅遊需求穩定增長,將有效緩解入境遊客增幅下降的壓力。我國居民年人均出遊僅僅一次多,國內旅遊增長潛力還很大。調查顯示,即使在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居民仍然有高達92%的受訪者有意願在2009年安排旅遊活動。旅遊已經成為國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成為擴大內需的主要領域之一。而我國作為國際旅遊目的地仍然充滿魅力。
旅遊業有望成為最快的「回暖」行業之一
記者:有研究認為,旅遊業有望成為「回暖」最快的行業之一。您怎麼看待旅遊業的前景?
邵琪偉:國內外的研究結果表明,一方面,旅遊業是綜合性、關聯性較強的產業,容易受到各種突發事件影響;另一方面,旅遊業又是極富韌性的產業,一般在受到各類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沖擊後,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市場。我國旅遊業多次遭遇了突發性事件,例如,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疫情,去年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等,均在事件過後以較快的速度得到恢復。
與建築、房地產、汽車等行業相比,旅遊業明顯具有較快的恢復重振能力。一旦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減弱,旅遊業有望比其他行業更快復甦。今年1月出版的《世界旅遊晴雨表》預測,如果今年經濟能走出谷底,全球國際旅遊也可能保持小幅增長。預期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旅遊業發展,將對2009年全球旅遊市場恢復產生積極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相對而言受到的沖擊不大,國內旅遊佔有重要地位,更被寄予了期望。
今年以來我國國內旅遊的發展也印證了上述說法。2009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共接待遊客1.09億人次,比上年春節黃金周增長24.7%;實現旅遊收入509.3億元,增長23.1%。面對重大危機,我們既要有清醒冷靜的認識和估計,又要有客觀科學的分析與把握。只要措施得力,完全有可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改變入境旅遊下降局面,實現國內旅遊較大幅度的增長,保持我國旅遊業平穩較快發展勢頭。
我國將確保實現旅遊業平穩較快發展
記者:您對旅遊業的發展前景更有信心,但如何確保實現旅遊業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呢?
邵琪偉: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應對金融危機的戰略決策,2009年,旅遊全行業將認真貫徹中央旨在提振信心,確保經濟增長,擴大內需的方針,著力發展旅遊服務消費,不斷增強最終消費能力,積極開發與節假日調整相適應的旅遊、文化等熱點消費,全面提高我國旅遊業的質量結構和效益。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應對工作:
抓熱點領域、重點地區、關鍵方面,推動實施鄉村旅遊倍增計劃、國民休閑旅遊計劃、旅遊促進就業行動計劃等,千方百計撬動旅遊市場。積極適應旅遊需求變化,大力發展國內旅遊,進一步培育假日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休閑度假等消費熱點。
深入研究和運用國家擴大內需的新政策,推動試行獎勵旅遊、旅遊消費信貸、旅遊消費券、旅遊企業促銷讓利,切實增加有效供給。立足於減輕旅遊企業負擔,幫助企業用好國家鼓勵節能減排、技術改進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
加強對俄羅斯、日、韓、東南亞周邊國家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宣傳促銷,努力穩定入境旅遊的基礎份額。同時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計劃,加強整頓和規范旅遊市場秩序,為旅遊者提供放心舒適的消費環境。
各地政府、旅遊部門和旅遊企業已經積極行動起來。春節期間,全國很多地方和旅遊企業紛紛推出應對金融危機、活躍節日旅遊市場的特別舉措,對遊客實行便利服務和讓利銷售。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向遊客派發了數億元旅遊消費券;北京市推出5萬張重點景區免費門票;蘇州市推出300萬份「旅遊紅包」,都對旅遊消費產生了明顯拉動效果。更多省市和企業還在或正擬推出新舉措,這都將有利於旅遊市場盡早恢復。
目前,世界旅遊組織未改變到2015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和第四位的出境旅遊客源國的預測,我國居民旅遊消費信心正在恢復,旅遊行業加快實現轉型升級步伐,許多省市召開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傳達了地方政府扶持和推動旅遊業發展的決心。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消退,我國旅遊業將盡快回到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旅遊業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10. 金融危機對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哪個影響大。
這裡面要考慮到一個時間性的問題
一般來說,金融危機最先沖擊的的是貨物貿易,而對服務貿易的影響則略為滯後於貨物貿易,但是一旦經濟發生好轉,貨物貿易的好轉也早於服務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