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些銀行是清朝就有的
中國近代銀行
編輯討論上傳視頻
中國近代銀行指鴉片戰爭至清朝末年(1840~1911)中國出現的銀行。鴉片戰爭後,中國的銀行業在外國金融資本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下,起步維艱,成長困難。到1911年清朝滅亡時,中國自辦的銀行不過十幾家,且主要是官辦或官商合辦的銀行,銀行資本力量薄弱,業務發展緩慢。
外國在華銀行
編輯
鴉片戰爭後至清末,英法、德、日、俄、美等國在中國設立了數十家銀行1845年。
麗如銀行
中國第一家外商銀行英國麗如銀行在香港和廣州設立分行,兩年後在香港發行鈔票,這是流通於中國市場上的第一批外國紙幣。1848年又在上海增設分行。
麥加利銀行
1857年,英國的麥加利銀行(現在香港稱渣打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其業務以存款、放款、匯兌為主,並發行鈔票。
匯豐銀行
匯豐銀行
1864年英國開辦匯豐銀行,總行設在香港,是第一家總行設在中國的外商銀行,1865年在上海設立分行,隨後又在中國許多城市設立分行。匯豐銀行是由在遠東經營多年、富有經濟侵略經驗的英國大洋行和資本家集資創辦的。它以中國為經營重點,憑借政治特權取得業務經營上的優勢,控制中國的金融市場。它握有存儲保管和收支撥解中國關稅和鹽稅的大權長達數十年,對中國財政有相當程度的支配作用。1889年德國在華開辦德華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並在青島、濟南、天津、漢口、北京等地設有分行。該行曾在中國發行銀兩票和銀元票,並參加帝國主義對華貸款的銀行團。
正金銀行
自1893年起,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作為執行日本政府政策的工具陸續在上海天津漢口、北京、營口、大連、鐵嶺、長春等地設立分支機構。以正金銀行為首的日本金融勢力在東北特別雄厚,在日俄戰爭以後,極力排斥俄國勢力,以圖壟斷東北金融。
東方匯理銀行
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是一家以越南為活動中心的殖民地銀行,1899年在上海設分行,以後又陸續在廣州、梧州、天津、北京、漢口等地設立分行。名為「合辦」的華俄道勝銀行,實質上是帝俄侵華的幫凶和工具,該行在中國東北地區勢力很大,日俄戰爭後受到日本金融勢力的排擠和打擊。美國花旗銀行於1902年在上海設立分行,以後又相繼在各大城市設分行。除以上銀行外,在中國設立分行的外國銀行還有荷蘭銀行,法蘭西銀行,德意志銀行,英國的呵加銀行、匯隆銀行,比利時的華比銀行等。
中國官辦銀行
編輯
隨著中國近代產業的發展,商品交換與商品經營的范圍不斷擴大,對資金的需求隨之增加,信用工具的流通使用日益廣泛,為中國銀行業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外國在華銀行憑借種種不平等條約取得的特權,通過經營清政府的賠款和借款,掌握了中國的關稅,壟斷了中國的國際匯兌和對外貿易,賺取了驚人的利潤,從而刺激著中國自辦銀行的欲求,加之清政府財政出現嚴重困難,統治階級也想通過辦銀行增加財源,以擺脫財政困境。
中國通商銀行
由清朝官僚盛宣懷[]創辦於1897年5月27日,是中國第一家新式銀行。其組織制度和經營管理辦法模仿匯豐銀行,並聘外國人擔任「大班」,執掌業務和行政大權。
總行第一任大班是在匯豐銀行任職數十年的英國人美德倫中國通商銀行資本額定為白銀500萬兩,先收半數現銀250萬兩,並商借戶部庫銀100萬兩。
該行創辦資本中的主要投資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買辦和商人。這家銀行形式上是商辦的民族資本銀行,實際上處於以盛宣懷為代表的官僚買辦和封建勢力的共同控制之下。
中國通商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並陸續在北京、天津、漢口、廣州、汕頭、煙台鎮江等地設立分行開辦之初,除經營存款、放款業務外,清政府即授予發行紙幣的特權,並兼辦代收庫銀的業務。
戶部銀行(大清銀行)
中國最早的中央銀行, 1905年在北京開業。該行資本額為庫平銀400萬兩,戶部認購半數,其餘一半由私人認股。
在戶部銀行開辦之初的三年中,陸續在上海、天津、漢口、濟南、奉天(沈陽)、張家口、營口、庫倫(烏蘭巴托)等地設立分行。
1908年,戶部改為度支部,戶部銀行亦改稱大清銀行,資本增至庫平銀1000萬兩。
清政府頒布《大清銀行則例》二十四條,重申該行為國家賦予發行貨幣、代理國庫及代政府經辦公債和各種證券特權的國家銀行。
則例明確規定了大清銀行的八大業務:
①短期拆息;
②各種期票之貼現或賣出;
③買賣生金銀;
④匯兌劃撥公私款項及貨物押匯;
⑤代為收取公司銀行商界所發票據;
⑥收存各種款項及保管緊要貴重物件;
⑦放出款項;
⑧發行各種票據。
1908~1909年間,在原戶部銀行機構的基礎上,增設了重慶、南昌、杭州、開封、太原、福州、長春、廣州、蕪湖、長沙、西安、昆明、江寧(南京)等13個分行,並在成都、溫州、廈門、吉林、香港、青島等地設立分號。
清王朝滅亡之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
交通銀行
中國銀行史上的重要銀行,於1908年1月由清政府郵傳部在北京設立。
清政府建立交通銀行的目的,是設置一個附屬於郵傳部的銀行,以辦理輪船、鐵路、電報、郵政四種事業的款項收付,包括必須由銀行辦理的存款、匯兌借款等等,以便集中資金,妥為營運,改變過去款項分頭存儲,此盈彼絀,不能互相調劑的狀況,同時又可利用銀行籌措資金,經理債票、股票,藉以振興輪、路、電、郵四政事業。
交通銀行資本定為庫平銀500萬兩,郵傳部出資200萬兩,是最大的股東,其餘 300萬兩招商入股。
交通銀行除經辦輪、路、電、郵四政的存款、匯兌、拆借等業務外,還極力承做普通商業銀行的存款、放款、匯兌、貼現、買賣金銀、代客保管貴重物品、發行銀行券及各種銀票等業務。
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是清末成立的兩家最重要的國家銀行。同時期,各省為解決地方財政困難,大都設立了各省的官銀錢號,這些官銀錢號多數具有某種地方銀行的性質,其中也有一些稱為銀行的,如1909年成立的廣西省銀行、1911年成立的四川銀行等等。
民族資本銀行
編輯
1906年在中國出現第一家純粹由私人資本創辦的商業儲蓄銀行。
信成商業儲蓄銀行
無錫富商周延弼在日本考察銀行後回國創辦信成商業儲蓄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並在無錫、北京、南京、天津等地設有分行。該行是中國較早開辦小額儲蓄業務的銀行,凡滿一元就可起存生息,不論農工商民的零星款項均可存儲該行於辛亥革命後停業 。
其他主要的私人資本銀行還有::
信義銀行
,1907年尹壽人在鎮江創辦,兩年後因濫發通用票造成擠兌而倒閉;
興業銀行
浙江鐵路興業銀行,後改稱浙江興業銀行,1907年由浙江鐵路公司創辦,是為浙江自辦鐵路籌集股款而成立的一家比較典型的民族資本銀行,總行先設杭州,後遷上海,並在北京、天津、漢口等地設有分行;
四明商業儲蓄銀行
1908年浙江人李雲書等人集資開辦,總行設在上海,寧波、南京、漢口等地設有分行。信成、浙江興業、四明等銀行,都經清政府批准,發行銀行券,經營的儲蓄業務不發達,實際上都以經營商業銀行業務為主。
2. 清朝有銀行嗎
清朝有銀行,叫作票號。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這一時期的商業非常繁榮,並產生了「票號」。票號又叫票莊、匯兌庄,相當於現代的連鎖銀行。當時的票號多由山西商人開設,所以又叫「山西票號」。當時各地的貿易往來頻繁,商人天南地北地采購商品,攜帶大量白銀非常不方便,而票號的匯兌、借貸業務解決了這個問題。票號在全國各地設立分號,有實力的票號甚至將分號設立到了國外。
3. 清朝前期的經濟制度
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琅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佔領台灣後,沿海貿易才稍為活絡,貨幣方面采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為防止民變,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
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末,已達到三億以上,晚清時突破四億。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清朝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有一種說法是清朝的經濟和人口的增加主要歸因於美洲作物番薯,稱所謂的「康乾盛世」為「番薯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清朝各時期的的經濟狀況
一,入關後到乾隆時期。入關後,清朝的經濟一度困難。這主要是因為南明政權的抵抗使富裕的江南成為了一片廢墟。清朝統治者又實施圈地,屠城,投充,逃人這些政策。圈地主要是將無主的荒田分給諸王,勛臣和兵丁。然而圈地時往往涉及有主土地,使不少人失去了土地。投充是允許各旗招收貧民役使。滿族貴族任意逼迫漢人為奴。逃人法指對逃跑奴隸實施嚴懲。「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讓這些地區變為廢墟。這些政策惠及了滿人,也大大破壞了經濟。順治親政後,逐步廢除了這些政策。
到康熙時,三藩被平定,統一了台灣。他又徹底廢除上述政策,獎勵墾荒,多次普免錢糧。康熙帝還下令治理黃河水患。這些措施使國內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康熙帝還下令在廣州,漳州,寧波和雲台山(連雲港)開放對外貿易。當時,歐洲工業革命尚未開始,產品難以與清朝競爭。於是,清朝的對外貿易一直處於出超的地位。出口產品主要有絲綢,茶葉,瓷器,棉布等。進口商品有胡椒,象牙等。由於外國每年要向中國購買大量產品,而中國進口的商品都是奢侈品,銷售量不多。所以對外貿易成為一項重要的經濟產業。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這使得資本主義開始緩慢發展。
到雍正時,又進行賦稅改革。清王朝建立後,國賦征納仍遵行一條鞭法,按明朝歷年間的則例徵收,地賦和丁賦發別征課。但隨著土地兼並的日益嚴重,地銀和丁銀分別徵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於人口增長快於土地面積的增加,土地又不斷集中到大地主手裡,農民不斷喪失土地,又要承擔沉重的丁賦,所以無地農民被迫逃隱,既影響了國家稅收,又造成社會不穩。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針對「戶口日增,地未加廣」的情況,規定固定丁銀數量,此後所生人丁,不再征賦。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將固定的丁銀首先在廣東攤入田畝徵收,並逐漸推行於全國。雍正元年,徹底實施「地丁合一」。地稅從此稱為「地丁」,這就是清朝「攤丁入畝」的賦稅改革。地丁完全按田畝徵收,不論豪紳富戶還是一般農民,田多則賦多,無田則無稅,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攤丁入畝,不僅是明朝一條鞭法以來賦役內容的繼續簡化,更重要的是全國賦役制度的一次再統一,不僅有利於國家財稅制度的貫徹,而且促進了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到乾隆時,政府又下大力氣治理海塘,使江浙地區免受海潮襲擊。乾隆皇帝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松政策.他規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銷售糧食,可以免關榷米稅,允許百姓販運少量食鹽.金融機構(票號)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由於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開始逐年提高.乾隆皇帝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並拓廣了領土.這使得國家耕地面積擴大.雍正二年,全國可耕面積683萬余頃,乾隆31年擴大到741萬余頃.明朝時從國外引進的玉米和番薯也推廣到全國各地。但是,清朝的經濟衰落的苗子也在乾隆後期開始出現。如乾隆皇帝推行閉關鎖國,就限制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而他的「十全戰功」也耗費了許多錢。再加上貪官污吏不斷出現。乾隆末年自然災害又頻發。
在這一時期,清朝的經濟逐步恢復與發展。商業和內河運輸發達。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原來的大城市如北京,江寧(南京),更加繁華。以鹽業為主的揚州,絲織為主的蘇杭,外貿為主的的廣州發展很快。資本主義開始緩慢發展。江蘇,浙江的絲織業,廣東的煉鐵,雲南的煉銅,江西的制瓷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樣有利於手工業的發展。但清朝的經濟也在乾隆後期開始走下坡路。這主要是因為閉關鎖國,土地兼並和吏治腐敗。
4. 最早的銀行誰開的
銀行是一家以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不同地區對銀行有不同的定義。 一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義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其後,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德國在漢堡、英國在倫敦也相繼設立了銀行。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銀行得到了普遍發展。
在宋朝時期中國出現了具有高利貸性質及無利息存款業務的錢庄與票號,第一傢具有近代特徵的銀行是上海中國通商銀行,1897年清朝(光緒二十三年)成立。
5. 我國清代以前的銀行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銀行在我國起源於唐,在唐宣宗時期(公元847年~858年),蘇州就有「金銀行」出現。《太平廣記》中有「行首率其黨,糾集徒,迎拌賽社,所獻無匹」,可見其資力之雄厚和店鋪與人匠之多。
1905年,清政府成立「大清戶部銀行」,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銀行,最早的官辦銀行,總行設立於北京。1907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大清戶部銀行在濟南設立濟南分行。1908年,大清戶部銀行更名為大清銀行。
6. 銀行是從什麼朝代創始的
正式的銀行是在清朝時期(道光二十八年)成立
我國銀行業的產生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當時出現了一些兼營銀錢的機構,如邸店、質庫等;隨後,宋代有錢館、錢鋪,明代有錢庄、錢肆,清代有票號、匯票莊等。這些機構雖還稱不上是真正的銀行,但已具備了銀行的某些特徵。
1845年在上海由英國人創辦的東方銀行,是由出現於我國的第一家銀行;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我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銀行結構和組織形式種類繁多,按其職能劃分有: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儲蓄銀行和各種專業信用機構。以中央銀行為中心,股份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並存,構成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 銀行體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銀行既是經營貨幣、辦理信貸、結算業務的經濟組織,又是國家調節經濟、管理經濟的重要機構。
中國最早的專門借貸機構是國家開辦的質庫,此後又有了民間經營的錢庄。它們融匯天下的貨幣,方便了往來的商旅。
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開中國銀行業之先河。日升昌票號成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
中國舊時的錢庄是由集市銀錢兌換業發展而形成的信用機構,大體上北方及華南稱為銀號,長江流域包括上海稱為錢庄。最早的錢庄誕生於明朝中期、晚清時期則為鼎盛期,民國時期錢庄增多,後期倒閉也多,解放後,錢庄多數停業,上海等地未停業者則於1952年12月實行公私合營而成為公私合營銀行。
1845年,英國的麗如銀行首先在香港設立分行,同年該行又在廣州建立它的機構;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該行在上海正式開辦了「東方銀行分行」(也叫麗如銀行或金寶銀行)。
1897年5月27日(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國通商銀行成立。該行是由清政府督辦全國鐵路大臣盛宣懷奏請清廷後成立的。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總行設在上海。
7. 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是什麼
商品經濟發達較早,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特點之一。而我國的金融業務也在很早以前便已出現。一般而言,學界普遍認為我國最早的金融業務應該是典當業務,但最開始一般都屬於個人行為,並沒有專門的機構來專門經營典當業(有人說周禮中已經記載有「泉府」這一專門經營借貸的機構,但其實可信度並不高,對此我在下面會有論述)。目前,學界一般都將南北朝時期寺廟中的寺庫認為是我國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信用機構,同時也是我國典當業乃至金融業的開端。寺庫的發展歷經南北朝、唐、宋、元,換了各種各樣的名稱(如質庫、解庫、長生庫),並在明代最終走向了消亡。在這里,我通過查閱資料和思考,將寺庫這一特殊的信用、金融機構的歷史大致還原了一下,總結起來,南北朝時佛教的興盛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原因:一是佛教教義對亂世中廣大平民的吸引。永嘉之後,北方陷入長期的分裂,各個民族紛紛建國,彼此攻伐不止, 甚至達到了「無月不戰」的地步,以致「天下騷然,民不堪命」,「百姓流亡,中原蕭條,千里無煙」 連年的戰亂再加上日益沉重的租調使得人們民不聊生。這時,宣揚輪回和因果報應的佛教為人們描畫了一個通往極樂凈土和美好來世的道路,為在現實痛苦中苦苦掙扎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安慰,於是佛教便大范圍的傳播開來。相比較而言,南方相對穩定,這也是為何北方比起南方佛教更為興盛的原因之一。二是統治階級的大力扶持。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的統治者多篤信佛教。除卻統治者自身的原因,正如簡修煒和庄輝明(1988)在其文章中指出的,對於當時的北方統治者,作為異族統治中原,他們缺乏自己有效的統治思想, 容易在接受儒學的同時接受佛教思想。 並且把佛教視為「戎神」 而加以尊奉, 從而使佛教成為統治思想的重要補充。這也體現了當時作為異族統治者對漢族強勢文化的防範心理。把這個意思說得最明確的是後趙的石虎, 他在報王度書中說: 「聯出自邊戎, 吞君諸夏, 至於饗祀, 應從本俗。佛是戎神, 所應兼奉。其夷趙百姓有樂事佛者,特聽之。」8而對於當時的南方統治者而言,他們之所以崇尚佛教, 不僅是為了加強政治思想統治, 而且也作為自己對現實矛盾無法解脫的精神麻醉劑, 即在利用宗教麻醉人民的同時,也要自我麻醉。因此, 南朝從門閥世族到各代帝王大都祟佛。極端的如梁武帝蕭衍,甚至三次捨身如空門,還是大臣將集錢將他贖回。9在南北各朝歷代統治者的帶頭信奉和提倡下,佛教逐漸走向極盛。當時,各朝帝王不僅耗費大量資源興建寺院,並且還賞賜給寺院大量的土地,許多官員富戶也紛紛向寺院贈送土地和財富, 社會財富逐漸向寺院集中。
8. 在清朝初期期間,錢庄有哪些業務
因此,在清朝初期期間,錢庄業務越加活躍,除包攬兌換外,還大做存放匯和保管保證等業務,並發行錢票和其他票券,成為該期的主要金融機構,操縱兌換和銀行大權。
9. 中國古代最早的銀行叫什麼
中國通商銀行簡稱通商銀行,於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也是上海最早開設的華資銀行。
(9)清朝早期的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中國通商銀行創辦於1897年,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商辦銀行。寧波商人葉澄衷、嚴信厚、朱葆三等是該行通商銀行的創辦人與大股東。
中國通商銀行名為商辦,實系奉旨設立的官商性質,規定"權歸總董,利歸股商",其實大權均由盛宣懷一人獨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