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行為金融學公司案例

行為金融學公司案例

發布時間:2022-02-05 19:22:04

㈠ 行為金融學與現代金融學的差異

一、兩者的培養目標不同:

1、現代金融學的培養目標:金融學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2、行為金融學的培養目標:投資學要求學生有扎實的投資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寬的專業知識面,掌握財經、法律、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及外國語言閱讀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兩者的主幹課程不同:

1、現代金融學的主幹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2、行為金融學的主幹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投資學、國際投資、跨國公司經營與案例分析、公共投資學、創業投資、投資項目評估;

證券投資學、投資基金管理、投資銀行學、公司投資與案例分析、項目融資、投資估算、投資項目管理、房地產金融、家庭投資理財、投資管理信息系統,以及實訓課程模擬投資運作等。

三、就業方向不同:

現代金融學就業方向是金融領域(銀行、證券公司等)、貿易部門、經濟學者、保險公司等

行為金融學就業方向是財務工作(會計、出納等等)、審計工作、稅務工作等。

㈡ 最近在一本行為金融學的書上看到:上市公司股票是否分紅對他的股東沒有影響。

分紅需要支付現金,沒有分紅就不需要支付現金,從而增加了企業的現金量,有利於企業運作。不分紅,資金仍然在企業中,增加企業的資產,對股東的權益沒有損失,反而有利。據說像微軟等企業就不分紅,但其股票仍然受追捧。但在中國,問題是企業的控股股東會將資金挪用,使企業的現金量減少,從而影響企業的運作,這就給小股東造成損失。

㈢ 行為金融學的未來的探索

作為蓬勃發展的新興領域,行為金融學依然存在很多缺陷;要在現代金融學領域中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未來必須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理論創新和探索。 需要建立新的基本理論框架
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過程中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過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框定依賴、錨定和調整、損失規避等信念影響,出現系統性認知偏差。而現代金融學是基於理性人假設,認為理性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嚴格依照貝葉斯法則計算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決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這種非理性也是非系統性的,會彼此抵消,從而在總體上是理性的;如果這種錯誤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會淘汰這些犯錯誤的決策者,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達到總體理性。
行為金融學以Kahneman和Tversky的展望理論(prospecttheory)(1979)取代了傳統金融學的期望方差理論,將「芝加哥人」假設擴展為「KT人」(指Kahneman和Tversky展望理論中的行為人)假設,這不僅是對傳統金融學的挑戰,也是對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挑戰。但是,行為金融學的展望理論迄今還未成為一個統一的理論基礎,還未成為一個公理化標准。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依據特定的心理假設,建立自己的模型和理論。這使得行為金融學的不同研究者無法在公理化標准下進行討論,從而限制了行為金融學的科學化。一門學科若想建立完整的體系,不僅要有「破」而且要有「立」。行為金融學需要在形成新的、規范化的對行為人的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類似於傳統金融學中有效市場假說地位的核心理論框架,作為對金融市場現象和人的行為的分析基礎。
在沒有學科核心基礎理論和統一的新的假設前提條件的情況下,學科體系不可能完整和內在統一,也不可能對資產定價、公司金融等問題進行理論重構,從而不可能建立起有特色的獨立學科。我們認為,新的基礎性理論應當是在理性人假設放鬆的前提下,構建的更貼近市場現實的理論,同時也將舊理論作為新理論的一個特例包含於其中。 需建立統一獨特的嚴密邏輯的分析範式
作為一門學科,必須有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分析範式,如信息經濟學是以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為分析範式,制度經濟學是以科斯定理為分析範式。行為金融學將認知心理學對人的行為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對投資者的行為分析固然是其特色,但是行為金融學目前還不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體系。例如,一種金融現象的產生是受哪類心理因素影響的?哪些心理因素對投資者行為具有基礎性或決定性影響?其影響機制是什麼?這種機制是否會隨著人的認識而消失等。
例如,對於「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這兩種相互關聯現象的解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引入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和保守性(conservatism)來解釋,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manyam(1998)則引入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和自我歸因(selfattribution)來解釋。Hong和Stein(1999)則從趨勢交易者和套利者的相互作用機制來解釋。對於一個現象在一個學科內出現了多種完全不同的解釋,到底哪種心理因素佔主導地位,各影響因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傳導機制如何,依然沒有好的解釋,這說明對行為人的假設沒有建立一個規范化和公理化標准,學科基礎理論並不牢靠,也說明行為金融學還沒有建立一個具有嚴密內在邏輯的分析框架。
同時上述模型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對於有些事件是正的反應,如收益公告(BernardThomas,1990)、股利發放(MichaelyThalerWomack,1995)等;而對於另外一些事件卻是負的反應,如新股上市(DharanIkenberry,1995),代理權之爭(IkenberryLakonishok,1993)等。有效市場假說的堅定支持者Fama(1998)認為,這些所謂異象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產生的異象在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之間是隨機分布的,這與有效市場假說是一致的。正是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具有嚴密內在邏輯的分析框架,行為金融學無法對「Fama批評」進行有力的回應。 需要建立新的基於行為的核心模型
行為金融學盡管取得較快的發展,但卻由於缺乏基於其基本理論框架的核心資產定價模型,故無法對現代金融學的核心基礎進行顛復。例如,在對市場是否有效的爭論中,現代金融學因其嚴密的內在邏輯體系和資產定價理論的不斷發展,在爭論中並沒有處於下風。
Fama(1970)認為對市場有效性的檢驗必須是對期望收益的聯合檢驗。Fama(1998)認為,之所以出現反應不足和反應過度現象是由於壞模型(badmodelproblems)和技術問題造成的。壞模型是由於原有的CAPM模型沒有反映所有的風險和模型預測的系統性偏差。在限制壞模型方面,Fama、Fisher、Jensen和Roll(1969)採用市場模型來研究公司特有的事件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創立了新的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Fama和French(1996)建立三要素模型來代替CAPM模型。在技術問題上,主要的爭執是採用累計超額收益(CARs)還是採用購買並持有超額收益(BHARs);統計偏差;是採用價值權重還是等值權重等方面。Fama的結論是如果採用不同的資產定價模型來衡量收益並採用不同的統計方法,這些所謂的長期收益異象就會消失,市場依然是有效的。盡管Shefrin和Statman(1994)建立於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將CAPM中的β值擴大為噪音交易者風險和傳統β值之和,但是由於噪音交易者風險難以衡量,所以模型並沒有被廣泛接受。由於行為金融學沒有出現核心的基於行為的資產定價模型,因此在對於市場有效性進行檢驗時只能通過實證來說明特定市場在檢驗期的非有效性,並不能對市場進行理論描述,來說明金融資產的定價機理。未來行為金融學的核心模型可能是將有限套利理論和基於展望理論的投資者的非理性心理信念有機結合的模型。
只有建立新的基於行為的資產定價模型,才能改變行為金融學實證多,核心理論模型少,缺乏解釋力;描述性的多,定量分析的少,指導性差的現狀;才能推動對市場有效性的檢驗,有力回應Fama批評(1998)。如果沒有建立基於行為的資產定價模型,就不能從理論和實證上充分說明現代金融學核心理論的有限性,就不能使行為金融學得到廣泛的認可。 需要確立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心理學及其研究方法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需要界定的,這決定了行為金融學是屬於經濟學還是屬於心理學的分支。大體來說,心理學是對人的心理的研究,而行為金融學是以認知心理學對不確定條件下行為人的決策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研究人的心理對資產組合和定價的影響。但是行為人的心理是什麼,以及如何影響資產組合和定價、影響到什麼程度等,這些問題都很復雜。在這個新興的領域里,沒有成熟的成果可以利用,這就給學科的發展和確定明確的研究對象帶來了困難。
學科研究對象的確立是學科理論體系構建和框架安排的基礎。比如國際金融學就是從貨幣金融角度研究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目標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獨立學科。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呢?是解釋在金融市場中人的實際行為的學科,或是對異象進行解釋的學科,還是解釋金融市場現象的學科,這個問題還需要深入探討,以使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能夠有明確的主線。只有這樣,學科才能得以迅速的發展,有較大的創新。
同時,行為金融學的很多研究方法是採用實驗經濟學中的實驗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在行為金融學的方法論中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也需要界定。行為金融學在實證中採用的方法大都是傳統金融學理論框架下的方法,這些方法有些是與傳統金融理論相適應而發展的,或者是以傳統金融學的前提為基礎的。行為金融學在新的假設前提的基礎之上,建立了新的基本理論和分析範式,這就要求行為金融學創新出新的基於其核心理論的研究方法,以適應新的分析範式的需要,並形成特色鮮明的方法論。
在學科研究對象和方法確定後,哪些理論屬於本學科的研究范圍,哪些理論不屬於本學科的研究范圍就明確了,這也就確定了一門學科的研究邊界。學科研究邊界的確立會促進學科的建立和快速發展。 需要有明確的研究主線和獨特的知識點
在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確定後,就可以釐清其研究主線了。研究主線意味著各個研究課題之間的邏輯順序。哪些知識屬於基礎知識,哪些屬於重點理論,各課題之間的關系如何,邏輯體系如何,依什麼樣的邏輯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等。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知識點(包括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例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彈性、無差異曲線、消費者選擇等;宏觀經濟學中的總供給、總需求、國民收入等。行為金融學已經形成部分獨特的知識點,如展望理論、有限套利理論、噪音交易者理論、反饋理論、人在決策中的各種信念和心理、反應不足和反應過度等,但是這些知識點如何通過研究主線將其聯系起來,進行合理安排,達到邏輯嚴謹、條理清晰的目的,仍然是值得探討的。例如,有限套利理論和投資者的心理和信念是行為金融學中最重要的兩個理論支柱,但是兩者的關系如何並沒有清晰的界定。再例如,展望理論提出可得性、代表性、錨定和調整三個信念偏差,這些基本的知識點和過度自信、模糊規避、樂觀主義等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和邏輯並不十分清楚。 需要對行為金融範式作進一步的拓展
現代金融學在研究對傳統的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
進行定價的同時,也擴展到對公司金融和對期權等衍生品的定價上。行為金融學盡管已經有研究成果證明投資者心理和行為對公司活動和期權等衍生品的價格有影響,但是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體系和分析範式來分析公司活動和期權等衍生品的定價依然需要進一步展開。
例如對於公司金融領域的分析,Shefrin和Statman(1984)利用行為金融的方法對投資者偏好現金股利的現象給出了自我控制解釋、心理賬戶解釋和避免後悔解釋。Roll(1986)對於公司的兼並給出了經理層狂妄自大的假說。但是在公司金融上的行為分析依然不夠。在傳統金融學中投資者是無差異的理性人,市場是有效的,所以才有公司金融的核心基礎理論———MM定理的出現,即在一定條件下,公司價值和資本結構無關。但如果投資者是非理性的、市場是無效的,那麼不同條件下投資者的不同行為對公司價值的影響是什麼;這種影響是否會改變公司的投融資決策;以及改變的機制如何;公司和投資者的互動是否會對市場產生影響,是否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拓展行為金融範式的情況下作出進一步的解釋。
再例如對於期貨期權等衍生品的定價,傳統金融學建立了二叉樹模型、布萊克肖模型等來對衍生品進行定價。盡管Shefrin(1999)就分析了框定依賴、參照點、啟發式偏差等投資者情緒對期權交易和價格的影響,但是並沒有用行為金融的分析框架建立新的衍生品定價模型。
以上幾個問題是行為金融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所必須要逾越的障礙,也是對行為金融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未來主要的探索方向。在這些問題尚未較好解決的情況下,以行為金融「學」來表述這個領域,似乎不夠嚴謹。

㈣ 基於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有哪些

逆向投資策略:是利用市場上存在反轉效應,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投資者在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現, 並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業績較好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和對業績較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現象,這就為投資者利用逆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慣性投資策略:利用動量效應所表現的股票在一定時期內的價格粘性,預測價格的持續走勢從而進行投資操作的策略。也就是買進開始上漲,並且由於價格粘性和人們對信息的反應速度比較慢,而預期將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上漲的股票,賣出已經開始下跌而由於同樣的原因預期將會繼續下跌的股票。

動量效應,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續原來的運動方向的趨勢,即過去一段時間收益率較高的股票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率仍會高於過去收益率較低的股票。更多財經知識可查詢炎黃財經

㈤ 行為金融學的經典理論有哪些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BF)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學兩部分。

[編輯] 套利限制
有效市場假說認為理性交易者(也稱為套利者)會很迅速的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也稱為雜訊交易者)引起的證券價格對其價值的偏離。行為金融學認為即使當一種資產被廣泛的誤價時,糾正這種誤價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風險。

[編輯] 心理學
行為金融學融匯了心理學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現在信仰(過度自信、 樂觀主義和如意算盤、代表性、保守主義、確認偏誤、 定位、記憶偏誤)以及偏好( 展望理論、模糊規避)在行為金融學的應用。

行為金融學理論

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中,「有限理性」與「有限套利」是其兩大支柱。它用「前景理論」描述人的真實性,認為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者是不具有長期理性行為的,至多擁有「有限理性」。短期來看,在某個具體的決策上,投資者可能是理性的、正確的;但從長期來看,投資者不具有統籌的、連續性的最優投資決策,不能嚴格按照「貝葉斯規則」行事,其投資行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錯誤的。 (一)理論基礎 1.期望理論。期望理論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理論基礎。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過實驗對比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並非是標准金融投資者而是行為投資者,他們的行為不總是理性的,也並不總是風險迴避的。期望理論認為投資者對收益的效用函數是凹函數,而對損失的效用函數是凸函數,表現為投資者在投資帳面值損失時更加厭惡風險,而在投資帳面值盈利時,隨著收益的增加,其滿足程度速度減緩。期望理論成為行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學說,利用期望理論解釋了不少金融市場中的異常現象:如阿萊悖論、股價溢價之迷(equitypremiumpuzzle)以及期權微笑(optionsmile)等,然而由於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論中並沒有給出如何確定價值函數的關鍵--參考點以及價值函數的具體形式,在理論上存在很大缺陷,從而極大阻礙了期望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2.行為組合理論(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BPT)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ehavioralAssetPricingModel,BAPM)。一些行為金融理論研究者認為將行為金融理論與現代金融理論完全對立起來並不恰當。將二者結合起來,對現代金融理論進行完善,正成為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AP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MAPT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組合,最優的組合配置處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認為現實中的投資者無法作到這一點,他們實際構建的資產組合是基於對不同資產的風險程度的認識以及投資目的所形成的一種金字塔式的行為資產組合,位於金字塔各層的資產都與特定的目標和風險態度相聯系,而各層之間的相關性被忽略了。BAPM是對現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擴展。與CAPM不同,BAPM中的投資者被分為兩類: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會出現系統偏差;雜訊交易者則不按CAPM行事,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事實上,在BAPM中,資本市場組合的問題仍然存在,因為均值方差有效組合會隨時間而改變。 (二)投資行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Vishny,1998)。BSV模型認為,人們進行投資決策時存在兩種錯誤範式:其一是選擇性偏差(representativebias),即投資者過分重視近期數據的變化模式,而對產生這些數據的總體特徵重視不夠,這種偏差導致股價對收益變化的反映不足(under-reaction)。另一種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資者不能及時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修正自己的預測模型,導致股價過度反應(over-reaction)。BSV模型是從這兩種偏差出發,解釋投資者決策模型如何導致證券的市場價格變化偏離效率市場假說的。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andSubramanyam,1998)。該模型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和無信息兩類。無信息的投資者不存在判斷偏差,有信息的投資者存在著過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歸因(serf-contribution)。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誇大自己對股票價值判斷的准確性;有偏的自我歸因則使他們低估關於股票價值的公開信號。隨著公共信息最終戰勝行為偏差,對個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就會導致股票回報的短期連續性和長期反轉。所以Fama(1998)認為DHS模型和BSV模型雖然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但二者的結論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andStein,1999),又稱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theorymodel)。統一理論模型區別於BSV和DHS模型之處在於:它把研究重點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機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認知偏差方面。該模型把作用者分為「觀察消息者」和「動量交易者」兩類。觀察消息者根據獲得的關於未來價值的信息進行預測,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賴於當前或過去的價格;「動量交易者」則完全依賴於過去的價格變化,其局限是他們的預測必須是過去價格歷史的簡單函數,在上述假設下,該模型將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統一歸結為關於基本價值信息的逐漸擴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對投資者情感刺激和流動性交易的需要。模型認為最初由於"觀察消息者"對私人信息反應不足的傾向,使得「動量交易者」力圖通過套期策略來利用這一點,而這樣做的結果恰好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度反應。 4.羊群效應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序列型由Banerjee(1992)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三)實證檢驗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現代金融理論相矛盾的實證研究不斷涌現,主要體現在投資策略的改變上。下面介紹幾種典型的行為金融策略: 1.小公司效應。小公司效應是指小盤股比大盤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發現股票市值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而減少的趨勢。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發現了公司規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據CAPM模型預測的理論收益率高出18%。最近Siegl(1998)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小盤股比大盤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應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於公司的規模和1月份的到來都是市場已知信息,這一現象明顯地違反了半強式有效市場假設。Lakonishok等(1994)的研究發現,高市凈盈率的股票風險更大,在大盤下跌和經濟衰退時,業績特別差。市盈率與收益率的反向關系對EMH形成嚴峻的挑戰,因為這時已知的信息對於收益率有明顯的預測作用。 2.反向投資策略(contraryinvestmentstrategy)。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一些研究顯示,如選擇低市盈率(PE)的股票;選擇股票市值與帳面價值比值低、歷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預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這種收益是一種"長期異常收益"(1ong-termanomalies)。Desia、Jain (1997),Ikenberry、RankineStice (1996)也發現公司股票分割前後都存在著正的長期異常收益。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反向投資策略是對股市過度反應的一種糾正,是一種簡單外推的方法。 3.動量交易策略(momentumtradingstrategy)。即首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准則,當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滿足過濾准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定義的動量交易策略源於對股市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Jegadeeshkg與Titman(1993)在對資產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進行研究時發現,以3至12個月為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呈連續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的動量效應。事實上,美國價值線排名(valuelinerankings)就是動量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證。動量交易策略的應用其實就是對EMH的再次否定。 4.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資者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購買股票,以防不測時攤低成本的策略,而時間分散化指根據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隨著投資者年齡的增長而將股票的比例逐步減少的策略。這兩個策略被認為與現代金融理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則明顯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為金融中的期望理論、認知錯誤傾向、厭惡悔恨等觀點對兩個策略進行了解釋,指出了加強自我控制的改進建議。 (四)行為金融的發展前景 行為金融學起源於對金融市場「異象」的解釋。Kuhn(1970)指出,歷史地看,對於顯著的異象存在三種回應。第一,一開始出現的異象可以隨即在原有的理論框架下解釋。第二,認為現有的知識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留給未來的研究者去解決。第三,理論基礎發生改變,使得異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釋。顯而易見,行為金融的研究努力就是第三種回應。行為金融在試圖解釋異象的時候,藉助於心理學研究中的人類心理和行為模式,從而使得其理論的前提假設逼近現實,即是改變了現代金融理論的理論基礎。 目前成型的行為金融學模型還不多,研究的重點還停留在對市場異常和認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歷史觀察上,以及鑒別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有系統影響的行為決策屬性。由於人類決策心理是多樣化的,僅僅根據某一或某幾種心理效應來解釋特定的市場現象是遠遠不夠的。Frankfurter and McGoun(2002)認為,行為金融的反駁是無力的,最終要被現代金融吸收同化。筆者並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目前行為金融研究雖然比較鬆散,但這是最終建立具有系統解釋能力的統一的行為金融理論所不可逾越的階段,只有經過這一階段的積累才可能最終建立統一體系。目前已經鑒別的具有潛在公理地位的心理決策屬性包括:決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對變化是開放的,並且常常形成於決策期間本身;決策者是適應性的,決策的性質和環境影響決策過程和決策技術的選擇;決策者追求滿意的而非最優的解,等等。因此,繼續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金融研究之中,以期建立一個統一的、系統的決策心理框架,根據這個框架發展出完整的行為金融理論,這將是行為金融研究的一般過程和發展方向。並且,隨著這一過程的終結,行為金融將自然而然地取代現代金融理論而成為金融理論的主流。 現代經濟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越來越注重理論的微觀基礎,越來越注重對個體行為的研究,如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企業理論的發展所揭示的那樣。行為金融學打開了傳統金融理論中所忽視的決策黑箱,從人類真實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入手,對於傳統金融理論而言優勢是明顯的。並且由於它是一門邊緣學科,隨著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決策理論等其他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其發展前景將是十分廣闊的。

㈥ 行為金融學的國內研究

在這個新興領域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金融學者有可能為行為金融學未來的探索作出較大的貢獻。
1、利用後發優勢,抓住關鍵問題進行突破。
由於行為金融學真正快速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後,至今尚沒有建立其新的基本理論框架、統一的獨特且具有嚴密內在邏輯的分析範式、基於行為的核心模型、確立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明確的研究主線和獨特的知識點等。我國金融學者完全可能在這個學科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利用後發優勢,抓住新學科快速發展的機遇,在以上關鍵問題取得突破。
2、我國轉軌經濟特徵和新興金融市場特點,為行為金融學在我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外部環境。
行為金融學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美國成熟的金融市場,而在轉軌時期的中國,市場經濟剛剛起步,金融市場的建立還遠未成熟,金融資產價格的形成是怎樣的?投資者的心理是什麼?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如何?是否有其特殊性?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國的學者來解答。金融市場創立之初,投資者的投機情緒較濃,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也較為明顯,正是對行為金融理論進行檢驗和發展的良好實驗室。在中國金融市場對行為金融學的檢驗和發展,可以在時間跨度上對行為金融理論的普適性和在空間和制度跨度上的特殊性進行檢驗。
3、在我國對投資者行為進行研究更容易取得成果。
行為金融學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就是對投資者行為的研究。傳統金融學假設所有的理性人是同質的,那麼投資者的行為對金融資產的價格就沒有什麼影響,也就沒有研究的意義。對理論假設的有效性進行直接檢驗在經濟學中並不很常見,這可能是受弗里德曼著名論斷的影響(弗里德曼曾經指出,對理論的評價應該是基於其預測的有效性,而不是假設的有效性),所以長期以來對行為人的行為一直沒有有效的研究。在行為金融學中,投資者的心理和行為會影響金融資產價格,因此對投資者行為進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投資者行為的研究可以更准確地把握行為人的行為方式,為建立更貼近現實的行為人公理化假設提供依據。例如Odean(1998)就通過投資者的個人賬戶數據發現投資者具有處置效應,即相對於虧損的股票,投資者更傾向於賣出贏利的股票。行為金融學發現的各種信念在我國投資者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投資者情緒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也較為顯著。所以,對我國投資者的行為進行研究就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也更容易取得成果。
行為金融學是理論性、實踐性和技術性結合非常密切的一門學科,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的密切結合和互動對於學科的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行為金融學是以金融市場中行為人的行為研究為起點的,所以就必須更深入地理解行為人的行為方式和規律,這樣才可以准確把握行為人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和有效解釋金融市場現象。這就要求理論研究者更密切地和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將理論應用於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加深對市場的理解和培養研究直覺,進一步推動理論創新。同時對金融市場實踐的參與可以為行為金融的實證提供大量難得的一手數據,推動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發展。行為金融領域的大師們大多和市場有密切的聯系,如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Thaler就是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的合夥人之一,公司管理著最早將行為金融理論應用於基金投資策略的基金;LSV資產管理公司是以三位行為金融專家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的名字命名的,其應用行為金融理論管理著近百億美元的金融資產;羅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等其他行為金融專家也大多擁有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行為金融專家參與金融市場對於理論創新有重要作用,同時也促進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的提高。我國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要取得迅速發展,也應該和金融市場的實踐密切結合。

㈦ 行為金融學

The 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EMH)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well‐studied propositions in finance, its continuous tension with behavioral finance being one of the most heated issues in these days. This survey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volution from the EMH to behavioral finance, organizing voluminous literature in parallel of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proposed by Kuhn (1970). The pre‐paradigm stage is defined as periods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e clearly articulated EMH,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flicts between Technical Analysis and early versions of the Random Walk Hypothesis, with no consensus achieved concerning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stock prices. This situation was changed by the rise and dominance of the EMH paradigm, along wi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upport. Later, the 「normal science」 stage characterized by the EMH paradigm experienced a crisis caused by accumulating anomalies. Behavioral finance emerged a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posing theoretical challenges to the EMH on three levels and embracing a series of empirical success. To what extent can behavioral finance replace neoclassical finance as a paradigm? Different even controversial views are collected as concluding remarks. 要不你留個郵箱,我發一本楊小凱的行為金融英文版給你

㈧ 行為金融分析是什麼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的熱門邊緣交叉學科,是金融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
它的特點是將心理學融入到金融學中。
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的成功分析案例:股市上的「羊群現象」,用標准金融學就無法解釋,而行為金融學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象。

㈨ 舉例說明行為金融學如何解釋市場異象

最簡單的例子,回購股票。
經濟學上講,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理論上講,回購股票導致供不應求,價格一定會漲。
但是實際情況是,很多企業回購股價不降反升。
主要是因為回購股票向消費者釋放了信號,消費者認為企業業績不佳進而希望通過回購股票來穩定價格。
由此,股民對企業業績的預期大幅下降,所以股價下降。

㈩ 行為金融學的項目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金融領域也在時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世界經濟形勢可謂瞬息萬變,經歷了極度的非理性繁榮與恐慌: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股票綜合指數在一年內上漲6倍,又在隨後的一年裡下滑70%的跌宕起伏。與此相伴隨的是美國爆發的房地產次級貸款證券化及衍生金融產品的高度泡沫化以及泡沫破裂所引發的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在巨幅震盪的洗禮下,人們對金融市場非理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卻不能改變對金融投資一如既往的熱情和瘋狂。金融危機為行為金融學研究者和實踐者提出了深刻的思考,正如行為金融學家赫什.舍夫林所說:「次貸危機從本源上說是根本性的心理問題,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是泡沫。」 在金融行業,不管你是散戶投資者、投資組合經理、財務顧問、投資顧問、交易員、分析師,還是投資委員會成員,左右市場的心理因素都很可能對你造成強大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行為金融學公司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濱州萬隆集團董事長 瀏覽:328
信託業務融資信託 瀏覽:543
融資總監英文翻譯 瀏覽:839
南京文交易所吧 瀏覽:538
南玻集團宿舍 瀏覽:653
期貨市場的私募機構投資者 瀏覽:297
p2p投資與理財平台 瀏覽:44
外匯盈利三個月 瀏覽:161
北京常青集團董 瀏覽:263
2015年1月5歐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 瀏覽:34
法人金融機構壓力測試報告 瀏覽:976
匯付天下活期理財收益 瀏覽:254
怎麼提高外匯儲備安全 瀏覽:514
證券公司的工作掙錢嗎 瀏覽:719
我的金融服務三農的主力軍是 瀏覽:543
比亞迪四家上市公司 瀏覽:570
商業銀行杠桿率流動性 瀏覽:978
股票跌得死 瀏覽:982
光大永明人壽傭金怎樣計算 瀏覽:332
期貨保證金返還嗎 瀏覽: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