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分析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狀況
——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金融科技發展歷程
金融領域的科技應用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金融電子化、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第三階段金融科技強調利用前沿技術變革業務流程,推動業務創新,突出在大規模場景下的自動化和精細化運行。
Ⅱ 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有幾個方向
在市場經濟中,賒銷是企業間的貿易往來中一種重要的信用銷售方式,不但加快了商業流通業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商品的加大豐富和市場繁榮。同時對於工業企業來說,也擴大了產品銷路,加快了企業發展。但由於我國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融資難」問題,代銷的擴大及買方的拖欠,使得企業又面臨較大的資金周轉壓力。
在此背景下,我國保理業務應運而生,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保理行業發展趨勢與細分市場開拓策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9-2013年,國內保理市場規模持續擴張,特別是2012年以後,保理市場地位大幅提升。根據中國保理企業營收情況數據統計,2013年保理市場營收規模達到3781.35億歐元;同時,保理市場規模對GDP的滲透率2012年以來大幅提升,到2013年達到5.73%,中國保理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Ⅲ 中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現狀與態勢
一、當前宏觀金融形勢總體運行平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隱憂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快速增長,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對外貿易增勢強勁,財政收入大幅提高。當前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運行中仍然存在投資需求膨脹過快、貨幣信貸增長偏快、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
據初步統計,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9.2%;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7.90萬億元,同比增長20.66%,本外幣貸款一季度新增9122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8342億元,同比多增238億元。為了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引發通貨膨脹或資產價格泡沫,形成新的銀行不良貸款,防範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採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將自4月25日開始再次提高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實行差別准備金率制度和再貸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國人民銀行提高了央行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貨幣供應量增幅偏快,今年以來M1和M2實際數據均高於預測;信貸增長速度偏快,比年初預期高出10個百分點。提高存款准備金的政策,將有助於控制貨幣投放和貸款增加速度,保證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第二,我國直接融資所佔比例依然過低,間接融資比重過高。雖然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證券市場不發達,企業直接融資困難,直接籌資不便利的問題,但是如此高的間接融資比例為全社會的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控制帶來一定的難度。第三,M2佔GDP的比重過高,到2003年,我國M2佔GDP的比重已經接近200%,這種高比例除了在極其個別的國家外,在全球范圍內是沒有的。雖然中國經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過大的M2表明,中國經濟發展中融資過多依靠銀行體系,風險集中度偏高。第四,總儲蓄率依然偏高。2003年我國的總儲蓄率進一步上升到47%,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消費需求所佔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上述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討論,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金融市場的發展。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金融市場發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首先,金融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證券期貨市場、貨幣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其次,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僅包括商業銀行、社會保障基金、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自2003年起,還引入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市場產品的逐步多樣化,不僅包括金融債、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公司股本和債務性債券,而且在證券和銀行業產品方面不斷推陳出新。ABS、MBS和CDO等銀行類創新產品、開放式基金等證券類創新產品都有強烈的需求。第四,跨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不斷出現,例如貨幣市場基金的出現,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等。
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市場還是存在產品匱乏、簡單化的問題,金融深化程度還不足,在不少方面還存在創新壓抑的現象和問題。
三、經濟不斷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國金融市場必須進一步發展,要求有關部門適應形勢,轉變觀念。與此同時,金融產品必然發生相應的轉變
首先,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隨著國民待遇的實現,市場准入的逐步放鬆,金融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將進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和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國必須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其次,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放,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進展,2003年我國經濟貿易依存度已達60%。越來越多的企業涉足國際業務,客觀上需要我國的金融機構為企業公司客戶提供包括套期保值、風險控制、外匯理財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為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第三,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取消不適宜的外匯管制措施,最終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些都要求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金融產品要進一步多樣化。這一點在有關文件中明確為要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
四、作為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我國在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雖然曾經有過一些挫折,但是今後必須充分重視金融產品創新工作,不可因噎廢食。在此過程中,要處理好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健全規則制定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採用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式加以規範金融創新產品
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開放的初期階段,由於人才不足、技術不新、管理薄弱以及在監管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國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曾經走過一些彎路,導致一些產品的廢止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的關閉。金融業產品和其他行業產品一樣,在創新過程中也需要經歷一定的學習過程、人才培養過程、機構成長過程、市場成熟過程以及監管發展的過程。某些條件不成熟時,可能會引發一些風險。另外,對於有問題金融機構的關閉,也暴露出我國法律體繫上的一些薄弱環節,例如在破產關閉上還存在相當大的難題。
當然,不同的決策部門和不同的專家學者會對金融產品創新的監管思路和發展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由於存在歷史彎路,因此在發展新的金融產品時,必須要先建立規則,充分借鑒國際經驗。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實踐中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際范圍內的經驗和教訓並不相同,不同國家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英美模式和歐洲大陸模式以及韓日模式就存在比較大的差別,有需要進一步分析、判斷並加以選擇的過程。
另外,在缺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規則,往往花費很長時間,甚至始終不得出台,建立的規則其可操作性和健全性有待進一步觀察。從方法論上看,一切必先建規則才能實踐,也有悖於人類通過實踐提高認識的客觀規律。在現階段可以採取的方法,可能更多可以借鑒產業政策的有關做法,通過設立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法加以規范和解決。對於那些國際范圍內較為成熟產品,對於那些具有較強風險控制能力的金融機構在開展創新業務時,採取負面清單的做法,也就是說「未經法律明確禁止的業務品種,均可以開發」。對於那些不是十分成熟,有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產品,採取正面清單的方式加以規范。
在金融創新產品的過程中,要合理明確金融產品的定位。注意區分面向機構投資者和面向居民個人的產品。鑒於機構投資者一般擁有機構優勢,有較強的分析判斷和抗風險能力,由此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產品在許可上可以更為寬松。面向居民個人的金融產品在准入方面應更為謹慎,在信息披露和監管方面應更嚴格要求。其中,針對高端客戶的金融創新產品應和普遍服務的金融創新產品應有所差別。此外,對於一些包括衍生產品在內的定價和風險控制更為復雜的面向復雜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產品,也需要在監管上加以區別對待。
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將為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結構轉化提供可能。以銀行業創新產品為例,目前資產方管理就逐步出現了消費信貸、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打包進行證券化處理以及信貸風險的轉讓等新的金融產品。負債方管理,可以看到儲蓄替代產品的不斷出現,例如基金產品、證券投資產品、保險產品等。此外,收費類業務發展方興未艾。在國際范圍之內,人們已經不再把銀行僅僅視作從事存貸匯業務的機構,更多人看到了銀行是擁有龐大網路分支系統的商業與服務骨架,越來越將銀行看作具有應對多種產品能力的銷售和服務網路,同時把金融服務看作是由電子網路聯系在一起的進行信息加工業務。
五、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和業務交叉性產品的不斷出現,日益要求樹立功能監管觀念,適應形勢,加強協調。
在建立了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之後,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功能監管的格局,為金融業的穩健發展和金融風險的有效防範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應該看到,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客觀上要求金融資源能夠在不同的市場之間進行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我們觀察到,一些交叉業務的需求逐步產生,例如公司客戶在貸款需求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投資理財、套期保值、保險業務的需求,居民個人在存款需求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消費信貸、住房貸款、甚至投資理財、養老保險等多種需求。交叉業務的產生和發展為改變不合理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關系帶來了新的可能。
業務品種的交叉客觀上要求機構具備更加全面的服務功能。從中國當前實際情況看,監管機構對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現和發展事實上採取了默認的態度。應該說金融機構廣泛的網路分支機構、所掌握的長期的特殊的客戶信息資料都為業務交叉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資源共享的要求,過去的一些根據「出生證」由誰來發放而畫地為牢式的監管理念已受到沖擊。事實上,功能監管、機構准入和業務產品發展之間不需要相互設置障礙。隨著經濟發展,不論機構設立該由誰來審批,都不應阻礙有市場需求的業務創新。功能監管和業務發展之間並不必然發生矛盾。監管機構已在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轉變觀念,加強協調。此外,為了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與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中也進一步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與三家監管機構之間要進一步加強協調,這一趨勢在有關立法中已有所體現。
六、外資銀行的內在優勢使得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巨大,外資銀行的發展應配合宏觀金融形勢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為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風險控制、風險管理、信貸文化、決策程序、激勵機制以及資產管理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優勢,外資銀行發展空間巨大,特別是在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和產品發展方面潛力很大。
外資銀行的發展也應考慮配合中國宏觀金融形勢的需要。在經濟轉軌過程中,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在發展階段和發展潛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外資銀行可更多關注中國經濟轉軌中一些薄弱市場和產品、薄弱環節的發展,關注經濟結構的變遷,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支持大西北的建設,與中資金融機構既有競爭,也是對中資金融機構的有益補充。我們還希望在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能夠更加配合中國宏觀金融形勢需要,不僅在順利周期階段,共享中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收益,也能夠在逆境周期階段,甚至危機期間,堅持長期經營、追求長遠利益,這也是今年二月國際清算銀行會議上大家討論和研究的一個題目。
Ⅳ 金融服務業分類問題
兩者的定義不同:金融產品是指投資標的,即為投資項目。而金融服務是指投資者參與整版個投資所享受權道德服務。
2、兩者的內涵不同:金融產品是指股票、期貨、外匯、現貨、貴金屬等投資項目。而金融服務,包括在做投資之前,給予投資者所需要投資的項目產品介紹,開戶,後期服務等。
金融產品(Financial Procts)指資金融通過程的各種載體,它包括貨幣、黃金、外匯、有價證券等。就是說,這些金融產品就是金融市場的買賣對象,供求雙方通過市場競爭原則形成金融產品價格,如利率或收益率,最終完成交易,達到融通資金的目的。如股票、期貨、期權、保單等就是金融資產(Financial Assets),也叫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也叫有價證券(Securities)。
金融服務是指金融機構運用貨幣交易手段融通有價物品,向金融活動參與者和顧客提供的共同受益、獲得滿足的活動。按照世界貿易組織附件的內容,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包括下列類型機構:保險及其相關服務,還包括所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
Ⅳ 跪求:::中國金融產品的現狀~~!!!!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無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無
無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無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無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有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Ⅵ 金融行業前景分析
金融業在我國的發展
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范,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著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外資銀行的進入,國內金融機制的改革,民營的金融機構、保險機構也會在增加,金融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三、我國金融業的就業現狀
隨著金融業行業迅速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逐漸成為最為熱門的行業。尤其是近幾年來,中國金融市場正在走向國際化,對專業性很強的人才需求迫切。
金融行業就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例如高校教師和大公司市場研究分析、基金經理、投資經理、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
從整體上看,雖然職業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據實際就業情況看,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據大數據的觀察統計發現,知名院校的金融學碩士,如果導師影響力較大,在校期間注重實踐,同時研究功底比較深厚,剛出校門拿到10萬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數。
四、我國金融業的薪資情況
金融平均月薪超2萬,領跑全行業。在2019年上半年全國各大行業平均月薪排名中,金融行業從業者薪資最高,為20172元,是唯一月薪過2萬的行業。
五、我國金融業的就業方向
無論是本科畢業,還是碩士畢業,金融學專業畢業生總體上的就業方向有經濟分析預測、對外貿易、市場營銷、管理等,如果能獲得一些資格認證,就業面會更廣,就業層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金融風險管理師(FRM)、特許財富管理師(CWM)、基金經理、精算師、證券經紀人、股票分析師等。
六、我國金融業的就業領域
1、商業銀行 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2、證券公司 含基金管理公司
3、信託投資公司、投資咨詢公司
4、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5、保險公司
6、中央(人行)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金融監管管理機構。
7、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為保險方向)
9、公務員序列。政府行政機構 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證券事務代表、董事會秘書處等
七、金融業的資格證書和考試
1、證券從業資格證書:此為入門證書,是進入證券行業的必要證書。共考兩科:金融市場基礎知識、證券市場基本法律法規兩個科目
2、期貨從業資格證書:同證券從業資格證書一樣,也是入門所需證書。高中學歷以上報考即可,共考兩科,基礎和法規。金融期貨即將推出,俱期貨人才應該會變的搶手。
3、保險中介人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可分為(1)保險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考試 ;(2)保險經紀和保險公估從業人員資格考試
4、個人金融理財人員,也被稱為金融理財師、金融策劃師、金融顧問等。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根據客戶的短期和長期的金融需要和金融狀況,為客戶提供購買適合客戶需要的金融產品的建議。
Ⅶ 中國金融體系現狀
(一)金融發展格局還不合理
我國間接融資比重高,金融發展格局還不合理等問題仍未解決。金融體系仍然由銀行主導,銀行業資產佔全部金融資產的90%以上,全社會的融資風險仍高度集中於銀行體系。資本市場仍具有新興加轉軌的基本階段性特徵,證券業業務結構雷同且業務種類單一,資本擴張和市場融資能力有限;業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保險密度和深度較低,保險產品不豐富保障功能發揮不夠。
(二) 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服務需要加強與完善
從組織體系看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足,銀行業對民營資本的市場開放仍有空間。從服務領域看農村金融服務需要強化,截至2009年末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還有2792個。農村金融產品單一,服務不到位。同時,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往往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金融體系對對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仍不足。2012年5月26日,中國銀監會制定《中國銀監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2013年7月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這些舉措表明意在完善我國的金融組織體系。
(三) 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經營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些金融改革偏重於機構的增減和人員變動,對金融制度和組織結構創新不夠重視。銀行業戰略規劃比較薄弱、競爭同質化考核機制和經營模式不科學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觀。農村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證券公司業務模式比較傳統,創新能力較弱。一些保險公司內控和基礎管理較為薄弱,治理結構還不完善,市場競爭行為仍不規范。
(四) 金融機構潛在風險和金融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
銀行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仍然突出,市場風險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控制需要進一步加強。銀行巨量信貸增長存在風險隱患,貸款集中度風險日趨突出,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有所加劇。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普遍存在資本金補充壓力,證券保險類機構的經營機制和風險管控能力需要加強。普遍存在的順周期行為和監管、會計等制度因素不利於防止和化解系統性風險。在分業監管體制下對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業務的監管存在縫隙,此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融資主體和部分金融產品存在風險隱患。
Ⅷ 中國金融行業就業數據
金融服務業:2009年是道坎對外經濟與貿易大學2007屆一位姓郝的畢業生目前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信息公司工作。他說,在前不久的深圳校友聚會上,由於大多數參加者在金融服務業就職,所以大家都對金融風暴的蔓延感到擔憂,害怕裁員會影響到自己。但他說,參加聚會的校友們都預計,目前受到的影響還不大,2009年才是一道真正的坎,對於這一撥畢業的學生是個真正的挑戰。
目前,金融服務業的裁人高潮仍在美國。最近兩個月,處於風暴中心的美國到處都是裁人的消息。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自2006年12月以來,金融服務業裁員數已達17.2萬人。10月中旬,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裁員消息曾一度震撼了國內證券市場,引發了對產生國內證券市場裁員風潮的擔憂,但該公司公關部門人士卻否認了這一消息,並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中金公司沒有裁員,在金融危機下,中金公司的人員流動和往常一樣,雖然市場不景氣,但人才儲備還是很重要的,優秀人才他們一樣會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與去年相當活躍的國內金融服務業人才招聘市場相比,今年明顯冷清多了。中山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前不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今年僅有一家證券公司來校招聘。國內IT行業:尚未受到顯著影響IT行業裁員的高潮也主要在美國。
據報道,溫州市經貿委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7月初,該處對全市31個工業強鎮和開發區的15521家中小企業進行調查。調查發現,有1009家企業停工或半停工,另有250家企業倒閉,合計1259家,占調查企業總數的8.1%。這些企業的倒閉導致就業市場的萎縮,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系主任岳昌君認為,2007年,我國的民營企業吸納了34.2%的大學畢業生,「這些企業出現倒閉潮,對於就業市場而言肯定是不利消息。」房地產業:部分公司取消校園招聘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俊江表示,這次金融風暴始於次貸危機,反過來又對房地產行業影響巨大。他說,在美國,房地產行業的利潤主要來自於按揭貸款,所以房利美和房地美才會在次貸危機中瀕於破產。「中國的房地產發展雖與美國有很大不同,但同樣深受金融風暴的波及,因為房地產行業與金融行業密切相關。」
過去幾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異常紅火,吸納了不少大學畢業生,但今年這部分就業市場將面臨很大萎縮。據報道,富力、恆大、美林基業這些房地產巨頭今年底校園招聘幾乎全部取消。郝建則證實,房地產行業的數據出現了回落,比如房地產中介行業,8月份的職位是1645個,9月份是1603個,出現了2.5%降幅。
Ⅸ 金融服務外包的中國金融外包行業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將業務外包已有多年歷史。例如自年以來,證券行業的金融機構為節約成本,將一些准事務性業務(如列印及存儲記錄等)外包。
二十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在成本因素及技術升級的推動下,外包交易的規模已相當可觀並涉及整個IT行業。
隨後,外包出現在人力資源等更多的戰略領域。同期出現了一種名為「業務處理外包(BPO)」的新形式,是一種點到點(end-to-end)的商業鏈外包。在BPO中,金融機構與服務商的關系也由傳統的服務提供轉變為戰略合作。
外包的另一個趨勢是 「離岸化」,即將業務外包到境外。許多跨國公司試圖通過建立離岸交易及服務中心來提高本機構整體的效率。金融機構除將業務外包給服務商外,也會把一些業務交由海外附屬機構來完成。
表1列出了在印度從事外包業務的若干金融機構及其人員規模。
表1 在印度從事外包業務的若干金融機構(2003) 公司 人員規模(人) 公司 人員規模(人) 荷蘭銀行(ABN Amro) 超過300 美國運通(Amex) 超過1000 金盛保險(Axa) 380 花旗集團(Citigroup) 3000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500 通用公司(GE) 11000 匯豐集團(HSBC) 2000 JP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480 梅隆金融(Mellon Financial) 240 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 350 渣打(Standard Chartered) 3000 資料來源:德勤會計事務所在美聯儲理事會會議上做的《銀行的離岸及跨境外包》報告(2004年3月20日)。 《中國金融外包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有證據表明,中國、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也被視為開展外包的理想地區。
根據德勤會計事務所2004年的報告,離岸業務將在本世紀初的十年內持續增長。報告估計,在2003年全部金融服務公司中約76%擁有離岸機構,而2002年這一比例僅為29%。報告預測2005年的離岸業務市場產值將達到2100億美元, 2010年達到4000億美元,占整個行業總產值的20%。
報告指出,大公司具有離岸業務的比例顯著高於小公司;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建立自己的離岸業務機構。
離岸業務的增長產生了對「國家風險」進行監控的需要,即金融機構將業務外包給另一國家(地區)的服務商後,需要監視該國(地區)政府的政策、政治、社會、經濟及法制狀況;同時也應制定適當的應急計劃與退出策略。另外,一家機構業應考慮商業持續性問題,即在極端情況下如何將外包業務迅速轉回國內。
中國第一例金融服務外包項目
2005年中國IT業分銷大亨——神州數碼公司開始籌劃戰略轉型。由時任金融公司總裁董奇琪著手負責、
總監周毅具體實施。引進國外成熟的金融服務外包理念,結合中國大陸金融發展現狀,做出一整套本地化金融服務外包模塊。
2006年9月,神州數碼與寧夏農村信用社(寧夏黃河農村商業銀行)簽署合同,開創中國本土金融服務外包第一例項目。
項目簡述:項目合作時間為五年六個月,在此期間,神州數碼負責寧夏農村信用社銀行卡系統建設、呼叫中心、銀行卡制卡、銀行卡業務培訓、銀行卡制度建設、銀行卡交易處理、銀行卡差錯帳處理、200台ATM布放、200台POS鋪設等有關銀行卡業務,期間由銀行卡產生的業務收入歸神州數碼所有,合同到期後銀行卡系統、ATM、POS均屬於寧夏農村信用社。
人員構成:銀行卡部成員由寧夏農信社與神州數碼共同組成。
2006年銀行卡部成立時任人員:
銀行卡部總經理: 吳文娟
銀行卡部市場部經理: 孫正國
銀行卡部綜合部經理: 原 田
銀行卡部業務部經理: 李 樂
項目其他創始人:
神州數碼銀行卡項目總監: 周 毅
神州數碼西安運控中心總監: 王江宏
神州數碼西安運控中心: 李 陽、張豫秦
神州數碼西安對賬中心: 李雪梅、周雯
神州數碼西安呼叫中心: 滕品娥、姚海鷗、王媛媛、賀曉穎、張雅茜
神州數碼西安研發中心卡項目: 高 鐳 、劉 頊、姚冬冬、朱建中
寧夏農村信用社研發部: 郭萬剛、楊海雲、孟繼國、張漢、保瑞峰、張立波、孫小武、胥虎軍、徐海濤、王旭東
經過一年復雜的審批手續,艱苦的聯合系統開發及本地化處理,合作雙方於2007年9月17日成功發卡(寧夏農村信用社黃河借記卡),用事實印證了金融服務外包在我國的可行性。開創了中國金融服務外包整體外包的先河,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了更加開放的金融服務外包整體外包時代。
中國金融服務外包整體外包項目有:(截止2010年5月)
寧夏農村信用社(寧夏黃河農村商業銀行) 服務商:神州數碼
寧夏銀行服務商:中國銀聯
山西晉中商業銀行 服務商:神州數碼 趨勢1 金融服務外包將持續迅猛增長
趨勢2 大企業熱衷自建海外外包中心
趨勢3 商業操作與IT混合外包
趨勢4 近岸-兩岸—多岸
趨勢5 細分市場趨向窄范圍高深度
趨勢6 離岸外包市場有待整合
趨勢7 外包特殊功能的金融服務
Ⅹ 中國金融業現狀
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國有銀行、 國有企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金融風險因素。 但三資企業及股份制企業健康發展的基本因素未變; 外資也保持較穩定的增長,投資項目也越來越大, 而且大多是長期投資,外商不會輕易放棄。
因此推斷, 中國在三五年內不會出現類似東亞其它國家那樣的金融危機。但是, 真正的危險是在三五年之後, 當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的壓力, 對他們的經濟及金融體制進行全面開放,徹底改革, 建立起與國際完全接軌的先進體系以後, 將會對中國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如在二戰之後, 美國接管日本及德國,輸入美國的經濟體制, 使日本和德國的經濟較快地發展起來, 而將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中國漸漸拋在後面。 因此,中國必須抓住各國在金融風暴後進入調整期的有利時機, 盡快改革金融和外匯管理體制,改善銀行服務, 進一步提高出口競爭力,吸引外資紮根中國, 使中國的經濟保持實際高質量的調整增長。因為要真正避免危機, 就必須保證基本經濟因素的健康。
中國要維持一種實際高質量的高速增長, 就必須打破過去的傳統發展模式,即:發展經濟—銀行增加貸款— 國有企業—擴大生產—增加就業—實現經濟增長。中國大陸的經濟, 已經形成兩個不同的部分,一個是國有銀行與國有企業部分; 另一個則為三資企業、股份制企業部分。 後者在近五六年內得益於先進制度與優惠的政策,發展相當迅速。 由於外資進入中國後,在中國最先進的地區引進最先進的技術、 管理,建立了基本上與世界經濟相接軌的企業。 三資企業與一些股份制企業成為中國最健康、最有活力的部分, 是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源泉。 現在中國正進入一個關鍵時刻。 隨著一些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的完成,中國投資環境的「硬體」 部分逐漸完善起來,中國現在吸引外資的外部條件越來越好。 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是勞動力最便宜、土地(用於發展製造業基地) 最多、市場巨大和最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資目的地。現在是「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是什麼,就是中國的政策。 政策成功不成功,有效沒效,不在於降低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 也不是看中國有沒有市場, 而主要是看能不能降低外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和實物成本不一樣。實物成本,如勞動力的成本、 土地的成本、資本的成本, 都是可以根據一個國家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但「交易成本」 卻是一個人為造成的成本,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 但是不可能避免,做生意時,可能不容易看到而不去考慮, 但最終成功與否,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中國,交易成本很高, 主要體現在政府、會計、法律、銀行業和資本市場的服務方面, 整個都跟不上。政府部門有重重人為的障礙要打通, 銀行和律師根本不能適應面向國際市場經濟的需要, 這些都增加了中國市場的「交易成本」。 外國投資者很想來中國投資,但他們都感到來中國投資不容易, 故爾採取了一種觀望的態度。中國市場高額的「交易成本」 主要存在於金融服務中。 中國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金融業的問題。因此, 建議中國在現階段採取一種有限制、有控制的金融開放政策, 包括向外國銀行開放貸款業務,允許三資企業運用美元進行交易等。 一方面可以使外國投資者看到中國有決心開放金融業,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金融開放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