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關鍵是要改變造成這種結果的體制和機制,營造適宜的生態,用「勢」而不是用「力」,讓金融和實體經濟各歸其位,尋找新動能重新平衡兩者力量,形成基於真實認知的良性循環
B. 為何要堅持立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
據報道,11月17日央行發布《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明確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應該立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質要求。
加強對企業債務風險、銀行資產質量和流動性變化情況、房地產市場、互聯網金融、跨境資金流動、跨行業跨市場風險等領域的風險監測和防範,按照產品類型而非機構類型統一規則,減少監管套利,按照穿透性原則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和功能監管,實現監管全覆蓋。
加快完善存款保險風險監測和早期糾正機制,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市場化風險化解機制的作用。積極規范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運行規則,健全市場化、法治化違約處置機制。堅持綜合施策,有效處置金融風險點,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希望金融行業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C. 什麼叫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你好。就是金融資金來幫助公司解決流動性問題,配合公司的上市融資兼並等。從而支持企業做強。滿意請採納謝謝!
D.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為什麼經濟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經常發生。以股票市場為例,1998-2000年美國新經濟泡沫時期,納斯達克指數從一千六百點最高漲到五千點,而實體經濟在此期間並沒有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股票市場的這種現象就像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說的「非理性繁榮」,其結果是,十幾年後的今天,納斯達克指數還沒有回到歷史高點。
債券市場也是如此。2000年新經濟泡沫破滅後,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在長達六、七年的時間里實行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信貸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尤其是從2003年開始,寬松的信貸條件和日益膨脹的住房泡沫導致次級房貸盛行,至2008年泡沫破裂,引發近百年來最為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直到今天我們還能感受到這場危機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巨大沖擊。
外匯市場這一特徵更加明顯。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目前每天全球外匯交易量約為五萬億美元,2013年全年預計達到一千四百萬億美元,但其中真正為了滿足貿易需求的交易還不到1%。這樣的市場顯然不夠合理,外匯市場已經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中國也出現了金融發展脫離實體經濟的情況。2008年以前,中國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大致匹配。之後受次貸危機影響,出現了明顯背離,銀行資產的增量高於名義GDP增量達26%。同時由於金融深化不足,銀行又忽略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據統計,中國小微企業約占經濟總量的60%,就業人數的75%,上繳利潤的40%,但是獲得的貸款僅占銀行貸款總量的18%。
影子銀行的增速更為驚人,2007年至今,中國名義GDP增長了2倍,而理財產品規模增長了近14倍,很難說影子銀行的這種增速匹配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債務規模的快速膨脹為未來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埋下了一定隱患。據美國資產管理公司橋水統計,中國目前整體債務規模(包括政府、企業、個人債務)佔GDP的比例約為225%。從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看,隨著經濟體的逐步成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其債務會逐漸積累,因此成熟經濟體的債務水平較新興經濟體略高。而我們目前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居新興經濟體前列,意味著提前透支了未來發展的潛力。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保險資產量在不斷增長的同時,賠付率卻不斷下降。這說明保險公司追求自身利潤的增長,而不是盡力提供真正的保障。過去十年,我國名義GDP增長了4倍,外匯儲備卻增長了9倍等。以上現象均說明,我們的金融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原因
造成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原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是委託代理關系問題。理論上,金融體系應以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而實際經營管理中,由於激勵機制的導向作用,金融機構往往以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這種目標差異,往往導致行為錯配,出現金融機構背離實體經濟利益的情況,甚至給實體經濟製造麻煩。這就是委託代理關系中的激勵不相容問題。
二是外部性問題。金融活動的效益通常不能完全反映其外部性影響。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即使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得到金融體系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由於融資渠道狹窄,很多優質的小微企業無法發展壯大,滿足社會需求。這是因為,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由於規模大,信用狀況穩定,從貸款收益和風險的角度考慮,往往是金融機構的優質客戶,但它們造成的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成本並沒有納入金融體系的考核。小微企業因為缺少資金而損失的社會效益也不會全面、直接地反映在金融活動的成本和效益中。
三是信息不對稱。許多市場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信息不對稱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於信息披露較少,金融機構有時很難深入了解企業的准確情況和真實需求。比如,對歷史較短、規模有限的小微企業,金融機構很難充分掌握其經營變化和信用狀況等信息,因此不敢輕易發放貸款,導致小微企業出現貸款難的問題;二是由於金融創新的推進,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企業常常無法准確把握這些產品復雜的結構和風險。2008年,中信泰富跟銀行簽訂累計期權合約的初衷是對沖匯率風險,但由於對產品的結構和風險認識不足,最後導致巨虧。
四是不完全競爭。由於政府管制較嚴、技術壁壘較高、前期投入較大等原因,金融行業存在較高的進入門檻。固有的規模經濟效應形成後,市場競爭程度自然下降,容易形成壟斷。處於壟斷地位的金融機構往往以自身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必然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從而離實體經濟需求越來越遠。
五是金融市場參與者非完全理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市場有效,市場有效的基礎是參與者要理性,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金融市場與其他要素市場相比有一個不同的特徵。勞動力、商品、土地等市場交換的標的是實物要素,但在交易過程中受制於媒介,也就是貨幣的可獲取性,因而交易活動容易受到控制和調整。而金融交易的標的本身就是資本,即貨幣。由於交易活動的標的和媒介合為一體,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調節和控制,加上技術進步不斷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在人們不理性的行為驅使下,極容易造成金融體系自我膨脹,脫離實體經濟運行,最後對實體經濟形成沖擊。
如何解決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問題
有什麼方法能解決這些市場機制失靈的問題,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呢?
首先,要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監管。金融行業對經濟體系的運轉至關重要,應該像監管水、電和煤氣等公用事業一樣,對金融行業進行有效的監管。要更好地設計激勵機制,使得金融機構在優化自身效益的同時,實現實體經濟的預期效用最大化。
其次,考核過程中要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的社會效益,不能僅以利潤率為考核目標。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金融只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資本要素交易平台。金融交易過程本身不能創造社會財富。為解決金融機構的外部性問題,要始終堅持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和諧共生、互促共贏的理念,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的社會效益,避免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自我繁榮和發展。
第三,對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新生事物持開放態度。金融體系正常運轉的前提是正確識別市場參與者信用。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信息的收集、存儲和整理提供了一個更大、更快、更有效率的平台,並且讓這些信息更流暢地匹配起來。通過運用這些技術,金融機構就可以更好地辨識出個人和企業的行為特徵,從而對其信用狀況合理評估。互聯網還有助於借貸雙方利益捆綁。例如,由淘寶提供貸款的小微企業大多都是依賴淘寶的賣家,通過這種信用質押,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淘寶和商家的利益捆綁。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將會得到改善。
第四,打破壟斷,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廣大中小微企業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由於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和服務,對大型金融機構的邊際效用有限,還會增加運營成本,大型金融機構從經濟上沒有動力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和服務。所以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我們要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鼓勵他們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
最後,增加金融交易的摩擦成本。金融交易成本過低將助推金融機構的非理性繁榮和膨脹,還會導致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金融市場中有很多聰明的頭腦,他們原來是物理、化學或數學專家,最後都加入到金融交易這樣一個「零和游戲」中來。如果把現在外匯市場的交易量由日均五萬億降到一萬億,估計不會對實體經濟的用匯需求產生很大負面影響,但能解放出不少寶貴的勞動力。這些原本參與外匯交易的聰明人,如果能轉而在物理、化學和數學上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創造,將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E. 如何理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F. 為什麼金融企業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取得了長足進展,也為國民經濟發專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這屬些年金融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金融中心城市遍地開花、產權和衍生品交易所多如牛毛、居民理財產品爆發式的增長、民間借貸和融資銀行過分膨脹等。
2、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自我創新、自我膨脹,導致了資本配置失衡,產業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出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出現了空心化趨勢。虛擬經濟虛胖必然助推和加速金融資本、資產、資源的泡沫化,同時也導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微小企業融資困難。產業資
金流失、實體經濟失血,國民經濟虛弱萎縮。在這種情況下,有形商品與無形商品變相證券
化、債權化、資本化,所以地下的影子經濟和金融虛擬經濟激進發展,正在極大地沖擊實體
經濟,導致經濟目前過度投機化、超前虛擬化、人為空心化。
3、金融業必須面向實體經濟。因為金融來自實體經濟,金融業的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房地產和金融投機交易,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對經濟是有利的;但如果嚴重脫離資本和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必然會導致虛假繁榮和泡沫經濟。
G. 為何說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
據報道,步入2018年,伴隨著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對於中國資本市場也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2018年資本市場將繼續推進防風險、促改革,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動能。
分析人士表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展望2018,隨著資本市場配套制度的不斷升級完善,服務好實體經濟可期。
H. 金融與實體經濟是什麼關系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可以歸納為:
實體經濟藉助於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發展又依賴於實體經濟。主要表現為以下互相促進,相鋪相成的關系。
依據:
1、實體經濟藉助於金融業的發展,金融業的發展影響實體經濟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金融業的發展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後勁,實體經濟的發展隨時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和金融血液的灌輸,金融業的發展狀況制約著實體經濟的發展程度。
2、金融市場依賴於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為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金融發展無法獨立於實體經濟而單獨存在,實體經濟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血液和可能。
3、實體經濟對金融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整體經濟的進步,實體經濟也必須向更高層次發展。實體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金融市場產生了新的要求。正是這些要求才使得金融市場能夠產生、特別是使得它能夠發展。否則,金融市場就將會成為無根之本。實體經濟是檢驗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的標志。
拓展資料(關於實體經濟的相關資料介紹):
實體經濟是指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
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仍存在下行壓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全球金融市場近期也出現較大波動,需要更加靈活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
為此,央行決定,自2015年8月26日起,實施降息及「普降+定向」降準的「雙降」組合措施。至此,去年以來,央行已累計進行4次降息、降准。此時降准降息,主要是為了進一步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根據銀行體系流動性變化,適當提供長期流動性,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功能:
1、提供基本生活資料功能。
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總要吃飯、穿衣、行動、居住、看病、休閑等,而保證這些活動得以繼續進行的基礎,則是各式各樣的生活資料。那麼,這些生活資料是由各式各樣的實體經濟生產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了,那麼,人們各式各樣的消費活動也就得不到保障。
2、 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同樣,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不僅要生存,而且更要發展,亦即人們不僅要生活,而且還要生活得更好。保證人們生活得更好的物質條件,是由各式各樣的更高水平的實體經濟創造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更高級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了,那麼,人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礎。
3. 增強人的綜合素質的功能。
再同樣,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不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還要使自己的素質得到全面的增強,如果實體經濟的一些特殊活動形式一旦停止了,那麼,人們也同樣會從根本上失去增強綜合素質的根基。
參考鏈接:網路: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