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老年人金融風險防控服務體系

老年人金融風險防控服務體系

發布時間:2022-02-23 04:25:08

A. 如何防控金融風險

風險與金融如影相隨,既有來自資產信用和市場波動的風險,更有來自實體經濟產能過剩、房地產高庫存、債務違約等帶來的風險隱患。
「首當其沖的是金融體系面臨的信用風險。當前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已連續46個月同比負增長。伴隨許多企業利潤率下滑,銀行的不良貸款呈現持續上揚的態勢。」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判斷,2016年實體經濟整體仍將處於調整之中,特別是隨著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推進,意味著相關產能過剩企業會加速退出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銀行不良貸款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而產能過剩行業本身具備的結構性、區域性和周期性特徵,也勢必會一定程度上蔓延擴散到金融行業。
數據顯示,自2011年9月以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15個季度呈現「雙升」局面。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不良貸款率達到1.59%,創近四年來新高,不良貸款余額達到11863億元,比年初增加2038億元。
處置不良資產專業機構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總裁臧景范告訴記者,當前不良資產風險呈現一系列新特點,而且化解難度加大。一是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持續攀升,資產質量面臨較大壓力。從行業看,不良貸款主要集中於產能過剩行業。二是實體企業應收賬款居高不下,不良資產的高位運行使得風險在行業間、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間蔓延,隱含風險傳染性強。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10月末,工業企業的負債率達到56.8%,負債多以銀行貸款、債券等形式出現。三是金融風險成因復雜,化解難度加大。
業務交叉增大風控難度
隨著利率市場化、金融創新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推進,金融業務交叉經營更加普遍,也為實現綜合監管、防範系統性風險提出了嚴峻挑戰。
「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不同機構間的交叉、融合不斷加深,業務、產品創新不斷涌現。這種融合趨勢在提高金融效率、創造新盈利空間的同時,金融風險的交叉和傳遞也變得日益復雜。」在曾剛看來,2013年發生的「錢荒」和2015年的「股災」都與跨市場金融活動的過度發展有關。
我國監管結構目前仍是分業監管,即銀行、保險、證劵分別有各自的監管部門和監管方式。監管是分開的,但資金流動卻在不同的市場間遊走逐利,從而形成了一些監管的灰白地帶,也留下了風險的隱患。
「不同於單純的呆賬壞賬和信用風險,貫通於不同市場間的金融產品帶來了風險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看似一筆不起眼的壞賬,由於風險的層層嵌疊,會帶有極強的傳染性和破壞性,容易形成系統性風險。」曾剛指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105年6月末,我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已達到71.13萬億元,增長速度遠遠快於其他金融產品。
包括互聯網金融在內的來自民間金融的風險同樣不可小覷。網貸平台由於資金鏈斷裂而跑路,打著互聯網理財的旗子進行非法集資……近年來類似的違法犯罪活動時有發生,讓金融風險更趨多元化。
臧景范也表示,不良資產往往涉及多方利益主體,債權債務關系多重交織,甚至牽扯到民間借貸、非法集資、地下錢庄等非正規金融運作,導致資產處置難度增大。
做好應對 防患於未然
面對多重金融風險,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無疑要提高警惕,做好相應的准備,應對和化解可能出現的風險。

B. 金融風險管理的體系

互聯網大浪潮如今早已席捲全球,中國互聯網模式不斷進行著變革,數據資產化、金融平台化日益成型,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百花齊放。眾所周知,金融的本質是風險管理,依託於大數據,新型的風控理念很快吸引了互聯網巨頭、信貸機構、金融科技安全服務商、銀行機構等紛紛發力參與這場技術變革。

一時間,大數據風控成為互聯網背景下金融發展的「寵兒」,也成為資本關注的焦點。例如常見的金融借貸業務場景,供應鏈金融、消費貸款、企業信貸等都需要利用大數據構建智能資料庫和模型來識別欺詐用戶以及評估用戶信用等級,從而提升欺詐交易識別率。

風控一直被視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命脈,大數據風控的發展無疑是行業必然趨勢,風險控制能力會直接決定平台的生死。安全做得好,金融創新的前景是一片坦途;安全做得差,平台可能被引向窮途末路。

大數據風控-互聯網金融的命脈

盛林集團深耕網路安全及大數據領域多年,鑄就了企業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其完善的精準風控體系正是這些金融機構所需要的,從賬號風險防護到應用風險防護,再到信用與欺詐風險防護,縱深金融業務的整個生命周期,讓交易變得更安全、更可靠。

事實上,風控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當前市場上流通的數據來源十分混亂,不乏摻雜著來自黑產倒賣的各種有效或者無效數據,因此數據的合規性也成為實現精準風控的前提,沒有用戶授權的數據業務是不持久的。不僅僅是合規性,數據的感知和預測、數據的修復和再生、數據交易信任評估能力更是數據服務的核心。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緊隨信貸市場和企業的發展,總有一部分群體對反欺詐模型進行研究,尋找漏洞來破解風控命門,這就需要大數據風控模型在業務運行中不斷豐富和優化,加入更多復雜特徵和更多維度的特徵,在貸前、貸中、貸後環節制定全面的服務監控體系,幫助信貸企業降低業務風險。

風險防控一定要從多維度、合法權威的數據源切入,基於深度學習、關系分析、智能決策、態勢感知等特性,在海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專業有效的規則、模型,結合時空維度立體探查風險規律,智能分析業務風險,實現行業風險實時預警,及時掌控風險態勢,阻斷欺詐操作。

不可否認,大數據的引入,給金融領域帶來了一股暖流。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風控挑戰依舊嚴峻,不斷地在數據開發及應用的道路上踐行,努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我們首當其沖要做的。

CFRM(Certified Financial Risk Manager),注冊金融風險管理師,由注冊金融風險管理師協會(ICFRM)主考並頒發,並同時被納入中國市場學會金融服務工作委員會(簡稱「金融委」)建立的全國財經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工程(簡稱PFT),是代表風險管理行業的專業水平認證。

C. 人口老齡化對金融風險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經濟和金融
人口老齡化,以及如何監管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應對由此引致的問題對於全球而言將越來越重要。確切而言,這些問題與金融服務(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所有金融部門)的根本屬性深度關聯。
事實上,我已數次警告過,在我們的經濟決策中,忽視人口因素會造成不利甚至嚴重後果,尤其會涉及資產價格泡沫、貨幣需求與通貨膨脹。我曾指出,資產價格泡沫最有可能發生在「人口紅利」末期。在該階段,一個國家受益於勞動人口的增長。與之相反,在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後,由「人口負擔」所導致的增長潛力下降,很可能造成經濟長期停滯。這一現象,在日本、美國和外圍歐元區國家都曾出現。當前歐元區所遭受的不幸,根源其實在於人口變遷或老齡化所引致的結構變化。
人口老齡化可能對金融服務產生重大影響,這就需要新的政策予以應對。在這里,我想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跨業乃至跨境調整的必要性,另一個是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根本不確定性。
跨業和跨境協調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逐漸老年化,老年公民成為金融資產的主要持有人。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基於人之本能,很多人可能在管理金融資產時成為風險規避者。因此,在一個成熟經濟體,老齡化致使其增長潛力較低,在如何向經濟體系中的潛力部門提供風險資金以鼓勵企業家穩健承擔風險和提高價值生產方面,就面臨著嚴峻問題。
更具體一點,金融產品和服務應使得老年公民能夠維系生活品質,並推動形成「長壽是福不是禍」的社會環境。除了公民的「養老錢」,這些金融產品,也被期望發揮不同功用。考慮到在許多國家,老年人的平均健康程度在改善,這些金融產品和服務在幫助老年人口保持活力並力所能及地為社會作貢獻,同時降低與年齡增長有關的風險(如疾病)方面,重要性與日俱增。為提供這些產品,金融機構必須與其他行業合作,充分利用其先進技術和經驗。與此同時,金融機構作為一個聯系富裕老年公民階層與潛力企業家階層之間的中介,也應利用自身經驗去度量、分散和管理各種各樣的風險。所有這些嘗試,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跨業」元素。
進一步地,隨著發展中經濟體轉變為成熟經濟體,在一個老年化經濟體中,人們會將其儲蓄投資於海外的發展中經濟體,以獲取更高回報,這是人之本性。因此,對一個成熟經濟體而言,充分利用跨境交易的好處並管理好伴生風險,也很重要。
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跨業及跨境擴張趨勢即將來臨,它將對當前的金融監管架構帶來嚴重挑戰。毫無疑問,這需要建立一個全面綜合的監管架構。只專注於一個特定部門的監管很可能會導致「水床效應」——問題只是被簡單地轉移到其他部門,而不是被有效地解決。
預期壽命和生育能力的根本不確定性
首先,我要點出與之相關的兩類風險:一類涉及預期壽命或者長壽,另一類涉及出生率或者生育能力。接下來,我將闡述衡量整個經濟體中這兩類風險的根本不確定性,以及其對監管可能造成的後果。
現實世界中,我們面臨形形色色的風險,長壽風險便是其中最根本的一個。一個人會生存多久,除了神仙,沒有人能夠未卜先知,給出精確答案。雖然經濟學教科書一般性地指出,如果沒有不確定性,則資源的有效配置將更容易實現,然而,即便人們精確知道自己哪天出生,卻鮮有人知道自己何時將駕鶴西去。我們是人類,不是神仙,我們需要接受這種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金融服務在幫助我們管理這種固有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進而確保我們能夠喜樂融融地度完一生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為應對長壽風險,社會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出現增長。
應對長壽風險需要有必要的工具,工具提供方必須能夠管理整個經濟體中的伴生風險。為此,諸如保險機構等金融服務提供方等傳統上都會利用「大數定律」。該定律假設,隨著樣本數的增加,所有樣本的平均值,比如平均預期壽命,將更具可預測性。就生育能力而言,也被認為是遵循「大數定律」。盡管一對特定夫婦生育孩子的確切數字我們無從知曉,但每對夫婦的平均生育率卻很大程度上是能夠預測的。主流觀點認為,在大數定律基礎上,人口結構的變化基本上是可預見的。
不幸的是,這種觀點卻並非總能站得住腳,或者更直白一點,很多事例表明它是不正確的。以日本為例,在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對總生育率的預測出現錯誤已是家常便飯,由此使得生育率不斷被向下修正。政府一再公開發表預測,宣稱生育率的下降只是暫時的,人口出生率預計很快將再次上升。同樣,預期壽命的預測結果也顯示,實際壽命一直超過預測數值。
這些失誤連連的預測揭示了老齡化進程的根本不確定性。如果實際結果偏離了對經濟體中全部人口預期壽命的預測結果,則所有的金融服務提供方都將受到影響。例如,對長壽風險產品而言,即使是細微的偏差,也可能顯著增加提供方的風險敞口。
避免「打補丁」和「一團糟」問題
一旦這種偏差導致意想不到的虧損積聚,就需要進行監管方面的改革。然而,這種藉由損失引致和推動的監管改革,往往只會導致對監管架構「打補丁」,這反過來又將導致進一步的損失和更多的「補丁」,形成惡性循環。這種對監管框架的臨時性調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可能會引起計算機編程人員稱之為「義大利面條式代碼」(也稱「一團糟」)的問題。這種情況下,監管框架變得過於復雜、彼此糾纏,就像義大利面條一樣,而人們對此毫無頭緒、束手無策。
因此,我們必須謹慎行事,預測不能過於樂觀,尤其是當這些預測關乎總體監管架構時,任何預測錯誤都可能會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當觀察到預測出現錯誤時,尤其在處理諸如「一團糟」等風險時,對於如何做出恰當的政策反應,事先設定一個明確的戰略,也是非常重要的。應持續地對監管架構的性能進行修訂,且任何時候都要有俯拾即來、隨時可用的必要手段。伴隨著這些措施的施行和發揮功用,就有可能防止一個單純的預測誤差最終演變為整個體系「不可逆性」的紊亂。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將一個次優的「故障解決」機制納入我們一貫沿用的整體架構,這比起自詡預測結果總是合理且客觀的、進而去一味追求最優方法的做法,能更好地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結 語
對金融機構和監管主體而言,新近的金融危機已徹頭徹尾地顛覆了金融服務的圖景。在雷曼危機之前,人們往往只看到金融新產品(如證券化產品、衍生產品和跨境交易產品)「光明的一面」,堅信我們已「背靠大樹」,得到了這些先進的、創新性的風險管理和投資工具的有力支持。然而,危機的爆發暴露了伴隨它們的風險和相關問題,現在人們的眼中盡是這些金融服務「黑暗的一面」。
不管怎樣,金融產品和服務仍具有必然需求,因為它可以幫助個人和企業管理各自風險方面。只有私人實體實現了穩健的風險承擔,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面臨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金融機構理應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尤其是出於長壽風險管理和應對出生率下降問題的需要。由此一來,金融機構如何充分利用其技術和資源,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金融服務提供方應當為人們提供應對生命中的各類風險和嚴重不確定性的工具,確保人們能夠享受生活、安度晚年,藉此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
在這方面,我認為,監管機構應考慮以下兩件事:其一,監管機構應具有跨業以及某些情形下跨境的視角,尤其是在人口老齡化階段,為確保經濟能夠分散風險,進而實現持續發展,監管機構應該要有一個宏大的設計。其二,監管機構應該意識到,一個理想的監管架構需要不斷演進,推動其演進的一個原因便是人口老齡化以及伴生的經濟和金融服務方面的結構性變化。

D. 如何建立健全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

一、內部控制的概念
對於內部控制的概念,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內部控制系統的大概念,認為內部控制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由組織結構、職務分離、業務程序、處理手續等因素構成。二是內部控制結構觀點,認為內部控制結構由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製程序組成。三是內部控制整體框架觀點,認為內部控制是由董事會、管理層以及其他員工為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等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等五個相互聯系的要素。
我國央行制定《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中規定,內部控制是商業銀行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前防範、事中控制、事後監督和糾正的動態過程和機制。因而,可以結合金融企業的實際情況,將內部控制定義為金融企業的管理層為實現既定的經營目標和防範經營風險,對內部各職能部門、各分支機構、各項業務活動進行風險控制、制度建設等管理方面的目標、措施和方法、程序的總稱,是金融企業的自律行為。

二、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
我國由於實行市場經濟時間還不長,對內部控制的研究和實踐正處於摸索階段,內控思想散見於各部門、各組織的相關文件中,呈現出比較混亂的局面。主要表現在:
第一、內部控制在概念上不統一。
第二、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第三、內部控制執行不力,內控制度存在的固有缺陷導致制度風險顯現:
一是內控制度不完善,一些基本的規章制度,在某些地方還存在盲點,因而,出現風險和損失自然不可避免。二是雖有內控制度,但制度設計漏洞多,許多制度設計從方便自己工作出發,對防範風險考慮的不多。三是有章不循,本來就不多且不完善的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也沒有得到認真執行。有章不循、檢查監督不力,是形成金融風險的主要原因。
第四、金融企業所處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和多樣化,內控制度建設經常滯後。

三、分析形成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的原因
形成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金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二、金融企業內控文化尚未得到真正的建立,風險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三、沒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環境。金融企業內部控制體制不順、沒有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激勵機制、大部分內控制度流於形式。
第四、沒有完善的內部控制評價機制。長期以來,很少金融企業對內部控制進行綜合考察。沒有嚴格的評價體系和制約機制,約束性不強。

四、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及防範金融風險的對策
根據金融企業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先進理論和經驗,對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及風防範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為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統一規劃和指導;推動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研究,以及內部控制標准規范和評價體系的研究制定。
第二,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重點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1、完善董事會的工作機制,控制決策風險。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當然也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基本目標。在優化董事會的前提下 ,建立比較有效的決策機制 , 完善董事會工作機制 ,主要是 :(1)、請專家進董事會,幫助董事會提高其決策的科學性;(2)、建立有效的決策咨詢機構;(3)、建立重大決策委員會制度等等 。
2、加強以監事會為中心的監控體系的建設。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組成。監事會的監督權是法定的,代表全體股東來行使,監事會既獨立於董事會又獨立於經理層。監事會有較廣的職權范圍 ,發揮好監事會的職責,在科學的監事會運作機制下完成的使命 ,提高公司法人運行的質量。
3、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激勵機制。
4、 培育金融企業內部控制文化。要使金融企業的所有工作人員都了解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並理解和掌握內控要點,努力發現問題和風險,並積極參加內部控制,使金融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內控環境和文化。一個高效的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的主要特徵是對風險很敏感和了解,並將風險意識貫穿在企業所有員工的言語和行為中。

第三、建立健全風險識別、鑒定和評估體系。
1、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蓋所有業務風險的監控、評價和預警系統。
2、應用以風險價值(VAR)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方法來進行日常的風險管理和控制,並進行持續的監控和定期評估。
3、要及時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和情況,適時修改有關內部控制制度,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要求。
第四,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操作系統,建立業務經營管理的「三道監控防線」。
1、第一道防線:業務一線崗位實行雙人、雙職、雙責操作,對於因業務需要而單人單崗處理業務的,必須有後續監督機制。
2、第二道防線:以各部門、崗位之間的相互監督、制約為主。
3、第三道防線:內部監督部門對各部門、各崗位、各項業務全面實施監督,使風險管理體系與業務管理流程相匹配。
加強和完善我國金融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已成為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研究內部控制,對於改善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保證金融市場的有效運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E. 央行對防控金融風險採取哪些措施

你好,央行為防控金融風險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在總量適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調節好貨幣信貸供給,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繼續優化流動性管理,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資本流動的變化,合理安排工具組合、期限結構和操作力度,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處於適當水平,合理引導貨幣市場利率。靈活運用利率等價格調控手段,調節資金需求和投資儲蓄行為,促進經濟和價格總水平穩定。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把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管理的總量調節與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結合起來,並根據經濟景氣變化、金融機構穩健狀況和信貸政策執行情況等對有關參數進行適度調整,發揮好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措施的逆周期調節功能。

二、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扎實推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好貸款投放節奏和結構,切實到有保有壓,有扶有控。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進一步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有效信貸投入。構建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技術改造等。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

三、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培育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增強風險定價能力,積極探索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推動匯率風險管理工具創新。順應市場需求,穩步擴大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品種和范圍。進一步做好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工作,做好人民幣跨境流動監測和監管工作,探索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繼續推進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掛牌人民幣對新興市場貨幣交易。密切關注國際形勢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

四、推動金融市場規范發展,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優化融資結構,繼續鼓勵金融創新,拓寬小型微型企業融資渠道,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穩妥地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推動大型商業銀行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加快發方式轉型。扎實推進中國農業銀行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統籌考慮政策性金融總體發展,堅持分類指導、「一行一策」的原則,深化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改革,穩步推進中國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

五、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加強對民間借貸、房地產、政府融資平台等的監測分析,及時掌握風險狀況,從全局的、系統的、長期的視角處理好信貸合理增長和銀行貸款質量提升之間的關系,做好風險提示和防範工作。防範跨行業、跨市場風險,防範非正規金融及其他相關領域風險向金融體系傳導。既要防止金融風險蔓延,也要防止出現道德風險,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F. 如何加強防控金融風險

加強金融風險防範

今日推出關於防範金融風險問題的《專題論壇》,意在引起社會各方面讀者對這個
問題的關注,交流建立金融風險控制體系的經驗、方法,探討進一步做好這方面工作的
思路、途徑。
防範金融風險是一個世界性的大課題。實踐證明,哪個國家金融風險控製得好,
該國的經濟就能穩定發展,哪個國家金融風險控制不到位,就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
發展,形成金融危機,甚至導致一個國家政治動盪。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了該
地區各國和地區經濟的大幅振盪和較長時間的衰退,至今有些國家還沒有走出金融危
機的陰影。
前些年發生在墨西哥、俄羅斯、阿根廷等國的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這些國家經濟
的正常發展。
前幾年發生在阿爾巴尼亞的金融危機,不但造成了劇烈的經濟波動和社會動盪,
而且直接導致了該國政府的倒台。
從以上實例來看,防範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發展,是全社會都應當
高度重視的問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要切實有效地防範金融風險,除了思想上高度重視以外,還應當建立起完善、高效
的防範金融風險體系。要認真研究金融風險發生的特點、渠道、機理、原因,並且進行
有針對性的工作,把防患於未然作為最高目標。

G. 如何扎實推進金融風險防控工作

銀保監會會議稱,要扎實推進金融風險防控工作。深入研究銀行業和保險業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提高對金融風險的規律性認識,形成更成熟的方針和政策;穩步推進降杠桿,抓住同業、理財和表外等重點,堅定不移拆解影子銀行,銀行業資金和保險業資金脫實向虛問題進一步緩解,金融體系自我循環空轉套利現象得到有力遏制。

全力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截至目前,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已簽約金額1.73萬億元,資金到位3500多億元;全國存續債委會1.7萬余家,幫扶困難企業4052家。堅持不懈化解不良資產風險,督促銀行保險機構全面真實反映資產質量。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金融風險防控服務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財政部金融機構市場化 瀏覽:858
外匯黃金現在沒開盤 瀏覽:686
北大荒幾號開始融資的 瀏覽:115
華泰證券開戶送流量 瀏覽:386
赤峰天山期貨開戶 瀏覽:350
金融機構延付薪酬 瀏覽:672
中國生產鋅的上市公司 瀏覽:344
李嘉誠家族信託稅收 瀏覽:393
招商銀行的理財是基金嗎 瀏覽:192
甘肅省普惠金融服務實施意見 瀏覽:494
期貨趨勢線和壓力線 瀏覽:923
烽火股票歷史 瀏覽:462
深圳外匯水軍 瀏覽:322
天津沛納海服務中心真誠國際金融中心30層 瀏覽:69
證券公司金融分析 瀏覽:560
期貨倉單與持倉量 瀏覽:973
廈門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公司 瀏覽:176
歷史大底中的股票 瀏覽:210
台灣的貨款是進外匯賬戶 瀏覽:446
微盤金屬交易所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