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銀行的企業性戰略規劃和經營性戰略規劃
全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imited),總行(Head Office)位於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1號。是中國(不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規模排列位列第三。中國銀行的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領域,旗下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中銀保險等控股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全面和優質的金融服務。按核心資本計算,2007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9位。
中國銀行主營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公司金融業務基於銀行的核心信貸產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基於銀行卡之上的系統服務。金融市場業務主要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國際匯兌、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
中國銀行全資附屬投資銀行機構——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銀國際」)是中國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運行平台。中銀國際在中國內地、香港及紐約、倫敦、新加坡設有分支機構,擁有高水準的專業人才隊伍、強大的機構銷售和零售網路。中銀國際全球性的管理運作,可為海內外客戶提供包括企業融資、收購兼並、財務顧問、定息收益、證券銷售、投資研究、直接投資、資產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投資銀行服務。
中國銀行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和聯營公司經營保險業務。其中,在香港擁有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及其六家分公司、中銀集團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東亮保險專業有限公司和堡宜投資有限公司,在內地擁有中銀保險有限公司,澳門地區有聯豐亨保險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7月的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在香港保險市場經營一般保險業務,業務品種齊全繁多,業務量多年位居當地同業前列。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了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中國銀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中國銀行擁有遍布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超過10,000家,境外機構600多家。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澳門的發鈔銀行。
中國銀行所屬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銀行(香港)」或「中銀香港」),於200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是一家在香港注冊的持牌銀行。中國銀行(香港)合並了原中銀集團香港十二行中十家銀行的業務,並同時持有香港注冊的南洋商業銀行、集友銀行和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的股份權益,使之成為中銀香港的附屬機構。中銀香港是香港地區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也是香港銀行公會輪任主席銀行之一。重組後的中銀香港於2002年7月在香港掛牌上市。
作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百年品牌,中國銀行在穩健經營的同時,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創造了國內銀行業的許多第一,在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貿易融資等領域得到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在近百年輝煌的發展歷史中,中國銀行在中國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銀行於1912年由孫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7年間,中國銀行先後是當時的國家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1949年,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成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2003年,中國銀行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2006年6月1日、7月5日,中國銀行先後在香港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首家A+H發行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按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市值計算,中國銀行為全球第五大銀行。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中國銀行將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宣傳和普及奧運精神,促進本次體育盛會圓滿成功,提升中國銀行的品牌形象。
中國銀行多年來的信譽和業績,得到了銀行同業、國內外客戶和權威媒體的廣泛認可。目前,中國銀行曾先後8次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銀行」和「中國最佳國內銀行」,連續18年入選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多次被《財資》評為「中國最佳國內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中國最佳外匯銀行」,被《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地區產品服務10強企業」,被《亞洲風險》雜志評為2006年度「中國最佳銀行」。在美國知名財經雜志《財富》與世界知名的管理咨詢公司Hay(合益)集團合作評選的25家「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中,中國銀行榜上有名。在A+H資本市場整體上市後,中國銀行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在近百年歲月里,中國銀行以其穩健的經營、雄厚的實力、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深得廣大客戶信賴,並與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中國銀行將秉承「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強化公司治理,追求卓越效益,創建國際一流大銀行」的宗旨,依託其雄厚的實力、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銀行服務,與廣大客戶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中國銀行於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其由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1908年起改稱大清銀行(Ta Ching Goverment Bank),負責整頓幣制、發行貨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權利)改組而來。故中國銀行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
民國政府時期
中國銀行自民國時期早年成立後一直擔負中央銀行職責直至1928年,此時國民政府另外設立中央銀行,並修訂中國銀行條例和章程,「經國民政府之特許為國際匯兌銀行」。當時總行亦從北京(時稱為北平)遷往上海辦公。
此時的中國銀行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早期的中國銀行在限制北洋軍政府開支,抵制袁世凱停兌令,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組織愛國華僑支援國內抗戰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1935年4月間,國民政府再次修訂中國銀行條例,導致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事實落入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國銀行。原總管理處隨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至1960年在台重新開業。在台機構部門於1971年改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2006年8月間和台灣交通銀行(Chiao Tung Bank)合並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Mega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留置大陸地區的各分支機構部門收歸國有,繼續以中國銀行行名營業存續。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
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銀行作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一個職能部門,利用信貸、結算、匯率等多種手段促進對外貿易事業發展,使國家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積極參加反對美國政府凍結美元資產的斗爭,抵制美國政府對中國實行的經濟封鎖;支持交通部門逐步建立遠洋船隊,支持企業通過進口設備合遠材料來增加產量和質量;認真履行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職責,加強外匯管理發展與國際金融界的交往。
改革開放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型銀行的前列。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兩塊牌子,內部一套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身份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各外匯業務銀行在外匯業務經營方面享有平等地位,中國銀行正式結束了國家外匯專業管理,不再在外匯業務享有壟斷地位。中國銀行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編輯本段]國際化的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由於歷史和業務發展的原因,中國銀行是目前國內銀行中最國際化的商業銀行,先後分別在香港、澳門、倫敦、大阪、新加坡、紐約、曼谷、東京等地設立海外分支機構。
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擁有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共計11,307個,境外機構共計603個。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中國銀行在國內同業中率先引進國際管理技術人才和經營理念,不斷向國際化一流大銀行的目標邁進。
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國家資產,聽候接管的命令。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率先起義,宣布接受北京總管理處的領導,不久,倫敦、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卡拉奇、孟買、加爾各答、仰光等分支機構紛紛宣布接受國內總管理處的領導,為新中國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資產。
自1994年,中國銀行憑借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海外網路、出眾的實力和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優勢,盈利總額在國內銀行中一直居於首列。許多權威的國際金融雜志一致認為,中國銀行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中員工數量最少,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最強的銀行,人均利潤、人均資本合人均資產各項指標均居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之首。
本部分部分文字參考自中國銀行官方說明。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的百年經營和市場榮譽
中國銀行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領域,旗下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中銀保險等控股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全面和優質的金融服務。按核心資本計算,2005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八位。
中國銀行主營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個人金融、資金業務和金融機構業務等業務。公司業務以信貸產品為基礎,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和融資、財務解決方案。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包括儲蓄存款、消費信貸和銀行卡在內的服務。資金業務包括本外幣保值、資金管理、債務保值、境內外融資等資金運營和管理服務。而金融機構業務則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諸如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作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百年品牌,中國銀行在注重穩健經營的同時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創造了國內銀行業的許多第一,在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貿易融資等領域得到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中國銀行多年來的信譽和業績,得到了來自業界、客戶和權威媒體的廣泛認可。曾先後8次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銀行」和「中國最佳國內銀行」;連續16年進入《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同時,被《財資》評為「中國最佳國內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中國最佳外匯銀行」;被《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地區產品服務十強企業」;中銀香港重組上市後,先後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和《亞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公開上市進程
1990年代,中行踏入財務重組階段。
1998年,中國銀行獲中央政府注資425億元人民幣。
1999年和2000年中行以出售不良資產方式,獲注資2674億元。
2003年,中央匯金(全稱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向中行注資1864億元#,成為中行主要股東。
2004年中行出售總帳面值2720億元的不良貸款。
2005年8月,蘇格蘭皇家銀行以30.48億美元入股中行9.61%,淡馬錫全資附屬公司亞洲金融控股以15.24億美元入股4.8%。同年10月,亞洲開發銀行以7374萬美元入股0.23%。
2006年6月1日,中國銀行在香港交易所(3988-HK)上市,首次公開招股(IPO)255.69億股,每股最後定價2.95港元,首日收市價為3.40港元。*
2006年7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601988-SH)上市,每股最後定價3.08人民幣,同日成為上證綜指成股。*
2006年12月4日,中國銀行成為恆生指數成份股,創下最短時間成為香港藍籌股的股份公司。
# 以上數據來自中國銀行有關公開文件
* 以上信息來自網路新聞媒體報道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行標
中國銀行行標於1986年經中國銀行總行批准正式使用。
行標從總體上看是古錢形狀代表銀行;「中」字代表中國;外圓表明中國銀行是面向全球的國際性大銀行。
中文行名:中國銀行中文行名字體由郭沫若先生題寫
[編輯本段]中銀國際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附屬投資銀行機構。中銀國際建立起符合行業最佳規范的國際化投資銀行架構,在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設有分支機構,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中國沿海和內地中心城市建立了銷售網路。中銀國際擁有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強大的機構銷售和零售網路,全球性的管理運作,可為海內外客戶提供包括企業融資、收購兼並、財務顧問、證券銷售、定息收益、衍生產品、資產管理、直接投資等在內的全方位投資銀行服務。
[編輯本段]中銀香港和中國銀行
中銀香港全稱為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於2001年間由香港寶生銀行並入承繼中國銀行(香港)集團有關銀行業務方面之成員(不包括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資產改組而來。中國銀行通過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間接擁有和管理該公司。
中國銀行(香港)集團成立於1990年代,由包括但不限於原來以中國銀行為首的13家有關銀行合並而成。
這些銀行分別是:
1、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和交通銀行香港分行(1998年間遵照國家指示,重新歸屬交通銀行轄管)
2、八家內地成立銀行的香港分行:廣東省銀行、新華銀行、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國華商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鹽業銀行、集友銀行
3、兩家香港注冊的銀行:華僑商業銀行、寶生銀行
4、南洋商業銀行(部分分行)
其中南洋商業銀行下屬的南洋信用卡公司在中銀香港改組後成為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BOC Credit Card (International) Ltd.),並改為中銀香港之附屬子機構。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與奧運
2005年2月22日 中國銀行作為國內獨家經銷「北京奧運金」的金融機構,在京成功發行第一組「北京奧運金」本色系列產品。
2005年2月2日 北京2008年奧運會合作夥伴俱樂部成立,北京奧組委向中國銀行頒發紀念牌和俱樂部會員證。
2004年12月8日 中國銀行和VISA國際組織在京舉行了全球首張北京奧運主題的「中銀VISA奧運信用卡」的首發儀式。
2004年11月3日 國際奧委會執委、市場開發委員會主席傑哈德·海博格先生及北京奧組委有關領導一行訪問中國銀行。
2004年8月23日 中國銀行在中國駐希臘大使館為中國奧運健兒舉辦慶功酒會。
2004年7月22日 中國銀行推出第一款奧運題材金融產品——長城VISA歐元卡雅典奧運珍藏版,支持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雅典。
2004年7月14日 北京奧組委正式宣布中國銀行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唯一銀行合作夥伴。
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十,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六。 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一十五。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新聞
股票代碼:601988
股票簡稱:中國銀行
編號:臨2007-024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關於保薦代表人變更的公告
中國銀行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信息披露的內容真實、准確和完整,沒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本公司」)於近日接到保薦人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銀河證券」)的通知,本公司原保薦代表人之一王俊已調離銀河證券,不再從事本公司的持續督導工作,銀河證券指派張衛東履行本公司的後續持續督導工作。本次變更後, 銀河證券指派本公司的保薦代表人為張衛東和王紅兵。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
在世界500強2007年以30750。8百萬美元的營業收入排列第215位;在汶川地震後, 中國銀行集團海內外機構和員工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捐物累計已超過1.23億元。
Ⅱ 企業戰略類型有哪些
有不同的說法,以下僅供參考:
一、按發展戰略的性質和特點劃分的類型
1.穩定戰略。
2.增長戰略。
3.緊縮戰略。
4.定位戰略。
二、按發展戰略的內容和形式劃分的類型
1.一體化戰略。
2.連鎖戰略。
3.多角戰略。
4.外向牽動戰略。
5.企業形象戰略。
6.品牌戰略。
7.集約經營戰略。
8.資產經營戰略
企業戰略都是包括哪些不同的種類?經過整理分析,企業的戰略類型包括:發展型戰略、穩定型戰略、收縮型戰略、並購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化戰略。
發展型戰略包括一體化戰略、多元化戰略、密集型成長戰略。
一體化戰略包括縱向一體化戰略和橫向一體化戰略。以面向用戶為前向,獲得對經銷商或者零售商的所有權或對其加強控制,稱為前向一體化。獲得對供應商的所有權或對其加強控制,稱為後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購買、合並、聯合。
在企業戰略都是包括哪些不同的種類thldl.org.cn分析中,多元化戰略的類型包括:同心多元化和離心多元化。同心多元化也稱為相關多元化,是以現有業務為基礎進入相關產業的戰略。當企業在產業內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而該產業的成長性或者吸引力逐漸下降時,比較適宜採取同心多元化戰略。離心多元化,也稱為不相關多元化。採用離心多元化的目標是從財務上考慮平衡現金流或者獲取新的利潤增長點。
密集型成長戰略,也稱為加強型成長戰略,包括三種類型:市場滲透戰略、市場開發戰略和產品開發戰略。
穩定型戰略,也稱為防禦型戰略、維持型戰略,包括四種類型:暫停戰略、無變化戰略、維持利潤戰略,謹慎前進戰略。
收縮型戰略,也稱為撤退型戰略,包括三種類型:轉變戰略、放棄戰略、清算戰略。
成本領先戰略的優勢包括:可以抵禦競爭對手的進攻;具有較強的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形成了進入壁壘。
在企業戰略都是包括哪些不同的種類分析中,成本領先戰略的適用條件:市場需求具有較大的價格彈性;所處行業的企業大多生產標准化產品,價格因素決定了企業的市場地位;實現產品差異化的途徑很少;多數客戶以相同的方式使用產品;用戶購買從一個銷售商改變為另外一個銷售商時,轉換成本很小,因而傾向於購買價格最優惠的產品。
採取差異化戰略的風險包括:競爭者可能模仿,使得差異消失;保持產品的差異化往往以高成本為代價;產品和服務差異對消費者來說失去了意義;與競爭對手的成本差距過大;企業要想取得產品差異,有時要放棄獲得較高市場佔有率的目標。
集中化戰略可以分為:集中成本領先戰略和集中差異化戰略。集中化戰略的條件包括:企業資源和能力有限,難以在整個產業實現成本領先或者差異化,只能選定個別細分市場;目標市場具有較大的需求空間或增長潛力;目標市場的競爭對手尚未採用統一戰略。實施集中化戰略的風險包括:競爭者可能模仿;目標市場由於技術創新、替代品出現等原因而需求下降;由於目標細分市場與其他細分市場的差異過小,大量競爭者湧入細分市場;新進入者重新細分市場。
Ⅲ 企業戰略目標包括以下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企業戰略目標包括:
1、市場方面的目標:應表明本公司希望達到的市場佔有率或在競爭中達到的地位;
2、技術改進和發展方面的目標:對改進和發展新產品,提供新型服務內容的認知及措施;
3、提高生產力方面的目標:有效的衡量原材料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4、物資和金融資源方面的目標:獲得物質和金融資源的渠道及其有效的利用;
5、利潤方面的目標:用一個或幾個經濟目標表明希望達到的利潤率。
6、人力資源方面的目標:人力資源的獲得、培訓和發展,管理人員的培養及其個人才能的發揮。
7、職工積極性發揮方面的目標:對職工激勵,報酬等措施。
8、社會責任方面的目標:注意公司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3)公司性金融戰略擴展閱讀:
在企業使命和企業宗旨的基礎上制定企業的總戰略,為了保證總目標的實現,必須將其層層分解,規定保證性職能戰略目標;也就是說,總戰略目標是企業主體目標,職能性戰略目標是保證性的目標。
現代企業越來越多的認識到自己對用戶及社會的責任,一方面,企業必須對本組織造成的社會影響負責;另一方面,企業還必須承擔解決社會問題的部分責任。
企業日益關系並注意良好的社會形象,既為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爭得信譽,又促進組織本身獲得認同。企業的社會目標反映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如環境保護、節約能源、參與社會會活動、支持社會福利事業和地區建設活動等。
Ⅳ 公司金融三大決策具體分析並說明影響三大決策的首要問題是什麼
有如下幾點問題:
投資方向決策分析,投資方向決策分析就是以經濟發展戰略為指導,根據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客觀要求,確定固定資產投資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分配比例。
為滿足企業融資的需要,對籌資的途徑、籌資的數量、籌資的時間、籌資的成本、籌資風險和籌資方案進行評價和選擇,從而確定一個最優資金結構的分析判斷過程。
股利分配決策(Dividend distribution decision)是企業對有關股利分配事項的決策。企業取得的利潤按照國家規定作相應的調整,依法交納所得稅後,才能對稅後凈利潤進行分配。
影響股利決策的首要問題是股利分配的稅收差異 最優控制問題 股利決策 資本利得稅企業所得稅經營期股東權益資本。
Ⅳ 企業融資戰略的舉例分析
企業融資戰略是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國企業制定和實施企業發展戰略的被忽視,卻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當前,中國企業的發展戰略本身就不被重視,或是被嚴重誤導誤讀的情形下,討論企業融資戰略也是難以被企業理解和接受的。
從另一個層面上說,在沒有企業發展戰略的企業類型中,制定切實可行的融資戰略,對於尋求外來資金推動企業發展和擴張,仍然是必要的。 是一家南方的小型國有企業
該國有企業的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主要生產卷煙用紙材料,屬於壟斷行業及產品。2005年中期,與國外一家卷煙用紙巨頭以及中國煙草總公司、廣東煙草公司簽訂合資協議,四家共同成立一個高檔卷煙用紙的合資企業,總投資為1億美元,注冊資本投入三分之一,約為3340萬美元,其餘投資由合資企業在投資建設和經營過程中融資解決。該國有企業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權比例為15%,其對應投入的注冊資本約為500萬美元。
該項目的建設期為2年,項目投產後,合資企業的年度利潤約為1.8億元人民幣,該國有企業每年可獲得1800萬元的平均投資收益。
該國有企業的融資計劃是借款5000萬元人民幣,借款期限15年。在投產以後的年度會計決算後,逐年用項目收益償還借款;根據該國有企業簽署合資企業的出資協議辦理用項目收益還款的保證協議書和公證事項。
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融資戰略方案設計,完全不了解資本市場運行的基本邏輯和資金方的目的需求和價值取向。主要問題分析:
1、沒有人會同意借款被用於股權投資;
2、沒有人或機構會作長達15年的長期借款,法律上也不允許;
3、沒有人會接受以協議中的投資收益(股權收益)作為借款的還款保證;
4、該國有企業的投資大大超過《公司法》規定的對外投資不能超過注冊資本的50%上限,很可能導致投資無效。
就該國有企業和該項目融資的基本情況分析,給出的較為可行的融資方案和路徑是:
1、採取基於股權基礎的財務融資的綜合融資模式和方案;實際上仍然為借款,採取了股權投資合作的方式;
2、借款年限確定在3-5年左右,期滿可續。
3、由該國有企業與資金方共同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來對合資企業出資;
4、以新公司的股權以及其在合資企業中擁有的股權作為融資資金和資產安全與控制的保障;
5、根據年限逐筆償還借款資金及份額,視同該國有企業回購新公司的股權;
6、期滿後,可將回購的股權質押給資金方(作為為還款項的保證),或繼續進行外部融資(更低成本的資金)來償還該借款。
7、在借款資金償還完畢前,新公司的股權可由信託機構或相關資產管理機構託管(包括回購);
8、資金方違約不同意退出新公司的股權時,視為向該國有企業購買該項目和投資的權益,應當向該國有企業支付股權及項目溢價款項及違約金。 是河北一家民營企業(河北天山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該民營企業依靠工程施工起家,現涉及建築施工、房地產開發、餐飲娛樂等行業,由12家全資子公司,為河北省政府重點扶持的大型民營企業。為實現「實施跨行業、多渠道、國際化發展戰略,堅持走項目尖端化、發展多元化、資本國際化道路」的企業戰略發展目標,開展廣泛的融資業務。
就前述簡單的企業發展戰略看,該企業已經是走入了一個盲目發展誤區,其企業戰略本身並不符合該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企業文化以及它的發展趨勢,已經顯露了該企業在對於發展戰略選擇方面盲目的市場跟從,缺乏主業方向和核心動力,缺乏確切的、可實現的描述。因而可以相信,該企業並不存在所謂戰略文化,只是在追逐趨勢,並且該戰略實際上是由企業的「外面的人」在做,而不是該「企業」在做。
該企業的融資戰略是期望通過實施收購、兼並、重組,運作包裝上市來募集企業(也包括部特定的項目)發展和經營所需的資金。該企業對於企業上市地點的預期選擇涵蓋了全球的主要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芝加哥證券交易所、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法國、德國的證券交易所等)。
對該企業的融資戰略的簡評:
1、該企業還沒有明白融資的目的,融來資金干什麼?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很少有企業能夠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缺錢顯然不是答案,這實際上是一個與企業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的答案和課題。
2、「運作包裝上市」的融資路徑已經是一個老掉牙的套路,無論是國內證券市場,還是國際資本市場,都在對中國民營企業實施更加嚴格的審查,投資者對中國民營企業也有更多的懷疑和不信任,更何況該企業的經營范圍和業績符合證券市場所需要的題材嗎?僅僅「編故事」是不行的。再趟這場渾水,那就是在拿企業的發展、前途和命運作賭注。
3、有理由相信該企業與政府及官僚的勾結是密切的,但是,這會是企業發展永遠的捷徑嗎?在這種看似的捷徑中,實際上蘊含了難以估量的風險,特別是該企業將政府的支持作為融資資源(如,國內股票發行放開後,優先獲得本地區的上市名額)的先天性優勢和市場預期的基礎,也就加大了資本風險發生的可能。
4、基於多元化的收購、兼並、重組,無論是在企業發展戰略還是融資模式的選擇,已經有很多事例證明不會獲得成功的,多元化常常被引用或延伸為一種野心,並不符合該企業的經營業績,該企業和該企業的領導人以及他的繼承人是不懂得、也不會(並且也許是永遠的)有駕馭多元化(還有國際化)發展的文化、能力。
基於有限的素材和了解,我們給該企業的融資戰略提出了「三點帶動」的融資策略性建議:
1、以建設項目(如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和經營性項目(如餐飲服務、農業)的單一的或獨立的項目融資帶動企業規模的發展
通過單一的項目融資,而不是通過整個企業融資,除非是股權融資。
如果是採取股權融資,問題在於該企業會有那種符合資本市場規范要求的公司治理系統與文化嗎?
民企普遍的過渡集中,權利壟斷等弊端導致資方的防範和不信任,而單一項目融資給資金方投資、管理與退出的風險構築了一道防火牆,以及能夠實現風險分散和可控制。
2、通過融資和資產規模的擴張帶動企業價值和融資能力的提升
融資的目的不僅僅是找到資金,而是加強企業的行業競爭力和市場盈利能力,單個項目的融資只需有方案,而作為企業融資戰略設計,應該和企業價值的創造相關聯。
融資不僅僅解決了企業經營所需的資金,需要由以企業價值作為融資能力的基礎,同時企業價值和企業融資能力是相輔相成和相互促動的。
3、將融資活動轉換成為企業的金融服務,帶動企業經營和投資的資本管理融資、投資、經營、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等結合形成企業內部的金融服務機制,融資不能夠僅僅成為企業「找錢」的工具,而應該是企業經營的一種手段,它應當充分應用多種資本工具、金融產品以及服務手段、流程等為企業的投資、經營和資本管理服務,改變以資金騰挪、調頭寸等方式為主的、甚至是瞞天過海式「資本運作」手法。 是一家上市公司(華夏建通 600149)
該上市公司准備開發和運營一個數字化社會服務網路系統,即基於網路運行和終端設備服務的公用和社會事業收費資源集合的服務平台,以及所搭載的資訊和廣告服務。該項目剛剛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和試點區域的示範建設,該公司期望融資或募集資本迅速在國內各主要大中型城市形成渠道壟斷和市場壟斷,切斷後來投資者、模仿者的生存機會。
該上市公司在股市繼續募集資本(增資、擴股、發行債券等)的機會很小,信貸融資能力較強,但是短融長投難以奏效。該公司對項目市場目標明確,但對於項目的投資運作以及融資規劃模糊。該項目運營計劃的業務涉獵范圍過於寬泛所導致的投資人對於項目盈利能力和競爭力的擔憂,同時項目概念鬆散,缺乏符合投資需求的簡單明了的概念描述,市場定位也缺乏可操作性。現有的融資運作機構不能凝聚成為一個團隊力量,(居然以所謂建立融資後備隊伍的方式尋找資金來源)缺乏和不具備融資的知識能力和操作經驗,企業舊有的體系、派別與文化遏制形成新的、強有力的經營文化。
該項目的設計(概念集合)人員在項目推廣和資金募集過程中,竭力講述和渲染該項目的廣闊前景,特別是該項目終端上所能夠搭載的延伸服務,因而大大弱化該項目的核心投資價值和競爭力,即龐大而快速的現金流量和相捆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因為,投資人看到的是項目投產後的價值、盈利能力和現金流,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安全退出保障,對於將來的市場空間和拓展領域、行業,不是私募投資者所關注的。
Ⅵ 公司金融管理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1, 公司金融管復理的基制本內容:投資決策;融資決策;資產管理決策。
2. 企業的基本組織形式: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司制
3. 公司制企業的優點:有限責任;易於籌集資本;所有權的可轉讓性;續存性;經營的專業化
缺點:雙重納稅;內部人控制;信息公開。
4. 公司目標通常表達為獲取利潤的最大化,嚴格講是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
5. 金融系統: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債務市場與股權市場;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證券交易所和場外市
場。
6. 金融工具:債務證券;資本證券;衍生證券。
7. 利率風險結構:違約風險,流動性,稅收,期權特徵。
Ⅶ 什麼是大公司金融戰略
「戰略」一詞,原為軍事用語,是指「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與策略」。該詞後運用於其他領域,一般喻為「決定全局的策略」,是指在總結歷史,把握與洞察當前發展趨勢與環境的基礎上,對未來行動的一種選擇。也可以說,是某類組織或人,基於未來環境的分析,確定要達到的一定目標,並策劃完成此目標的一系列手段、方法與策略的組合。簡言之,是目標與策略的集合。
金融戰略,是指運用金融杠桿,貨幣、信用、銀行、貨幣供求、貨幣政策、國際收支、匯率等,通過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等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包括金銀的買賣,投融資、股權等形式打造「財富帝國」的謀略。
從國際金融角度來看,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戰略利益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典型。第一種類型以吸引外資為主。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是資金短缺,且國內儲蓄不足,因此努力爭取各種形式的外資,成為這些發展中國家的首要目標。第二種類型以保障金融體系穩定為主。由於自身金融環境、人才、監管薄弱,金融行業案件迭出、損失驚人,甚至不斷孕育危機,這時的金融戰略利益不是謀求強有力的金融服務,而是少出差錯,減少風險為主。一般來說,越是封閉的經濟體,越有這種想法。第三種類型以扶持本國金融業成為強勢產業為主。如何全面提高本國金融業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在國際金融規則中的制定權和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話語權,是一國在該階段的主要戰略利益。
2005年7月我國匯率改革後,國內外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的呼聲日益放大。在中國,隨著國際收支失衡日益嚴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貨幣供應增速難抑,一方面經濟趨熱,CPI、PPI正出現上漲勢頭;另一方面呼籲資本項下完全開放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一方面,外匯儲備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外匯儲備能否多元化?能否增持黃金?爭論不已。另外,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剛剛開始,當時眾多城市商業銀行歷史遺留的大量風險尚未解決,社會上對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的爭論熱鬧非凡;此期間,股市、房市則是上下漲跌幅度驚人,資產價格泡沫風險為人們擔心;上海方面,又要加快上海國際金融市場的建設,要求放鬆各項管制政策;也正值此期間,美國前財長鮑爾森卻頻頻來京,要求盡快打開中國的「金融國門」。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撲朔迷離的世界局勢,越發刺激了中國對金融長期戰略的深度思索。
第一,基於最近七、八年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較好,中國金融發展形勢也不錯。在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中,中國金融體系損失較小。在危機後世界金融格局重組中,中國整體的金融實力不是下降了,反而在相對提高。而且,中國政府和中國金融界從美國金融危機中悟到了不少東西。
第二,海內外專家一般預測,到2030年左右,中國GDP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2008年這輪金融危機,則加速了世界各國經濟力量的重新組合,世界經濟與金融格局已大不同於過去。危機後的時局,迫切要求中國金融的改革開放必須要有新的思維、新的行動。這意味著,在今後又一個30年中的前10年,必然是中國經濟大踏步發展,並是奠定本世紀中葉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基本地位的重要機遇期,是一個面臨新的環境挑戰的歷史時期,也是中國市場經濟制度基本完善的重大歷史時期。中國只有進行特別的全面的謀略、精心的策劃,對金融發展中的短期制度、長期制度以及長短期制度銜接的安排並作出認真的部署,才能確保中國經濟能在今後的30年特別是後20年中,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
第三,2009年,中國國務院宣布,到2020年,要把上海辦成與人民幣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這意味著,包括人民幣全面自由兌換為主要內容的中國金融大開放的時限,初定為2020年。
第四,我國的經濟規劃是以五年為一個規劃期。「十二五」、「十三五」兩個五年規劃時期,可與政府在部署金融戰略時,可與國民經濟發展中其他相關領域的重大改革與開放一並考慮,盡可能銜接配合,以期取得更大的效應。
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細胞,大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大企業實施金融戰略,也是為了通過投融資和股權交易獲得資本升值,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近日發改委發布《關於促進股權投資企業規范發展的通知》,從股權投資企業設立與資本募集及投資領域、風險控制、管理機構、信息披露、備案管理和行業自律五個方面對全國性股權投資企業提出規范要求。這是我國首個全國性股權投資企業管理規則。股權投資企業的資本只能以私募方式向特定的具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資者募集,資本募集人須向投資者充分揭示投資風險,不得承諾固定回報。股權投資企業的投資領域限於非公開交易的企業股權,閑置資金只能存放銀行或用於購買國債等固定收益類投資產品。
有關更多關於中國金融戰略的問題,請參閱夏斌同志的《中國金融戰略:2020》一書,或登錄網易財經讀書會第3期。
Ⅷ 國際金融公司的發展戰略
對於所有新投資項目,國際金融公司先確定有關可持續性發展的預期內效果;對於成熟項目,國容際金融公司則對已實現的發展效益質量做出評價。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可持續性發展的影響力,國際金融公司特別強調以下五大戰略重點:
(1)加強對邊緣市場,特別是中小型企業部門的關注;
(2)與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全球商業機構建立長期的夥伴關系;
(3)通過可持續性發展將國際金融公司與其競爭對手加以區分;
(4)解決私營部門投資在基礎設施、健康和教育等領域的限制;
(5)通過制度建設和應用創新的金融產品開發國內金融市場。
Ⅸ 企業的戰略如何能做好
合易認為:簡單來說,做戰略:就是選擇、定位和布局。
選擇:
1.第一個選擇就是產業選擇和業務組合。企業要通過內外部的分析,來確定企業目前現有產業與未來的產業規劃是否具有結合性?判斷的依據是有哪些?如果進行產業轉型,則需要著重注重哪些內容?在進行產業轉型後,業務如何進行重新布局,是針對加強現有業務與新增業務的融合性還是逐漸萎縮、砍掉現有業務,全力發展全新業務?
2.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針對產業中的價值鏈模塊進行選擇和組合。無論企業是在進行現有產業升級或者是選擇新的產業進行布局,一般來說,都沒辦法直接介入完整的產業價值鏈中,因此,如何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的部分,就變的尤為關鍵。
3.就是商業模式的選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選擇何種商業模式對於企業未來的發展都有這根本的影響,因此在做戰略抉擇的時候,是否能夠有一套完整的、健康的、適合企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是戰略制定、抉擇的重要點。
定位:
做好了戰略的抉擇後企業要做的就是針對於企業的定位問題。首先就是針對企業未來的目標客戶定位,也就是企業各產業在經營過程中,要服務於哪些人群。其次就是要明確,企業為這些人群提供哪些產品或者服務?這些服務有什麼亮點能夠打動消費者?產品和服務的優劣勢都有哪些?等等。最後就是需要明確這些產品或者服務的提供方式和價值,也就是我們如何提供服務,如何定價的問題。
布局:
選擇好產業、定位好客戶,最終就是布局。布局就是我們需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介入市場,一般情況下除了自有業務的話
還存在著股權投資或者是收購等方式。另外就是整體戰術上,如何在一個合適的地域,在合適的時間內完成戰略戰術、市場對策的執行,最終達成戰略目的。
這些都是需要在做戰略的時候就要提前進行調研、分析、評估、假設、測算、預演,確保計劃可行性。
Ⅹ 企業戰略的主要內容
企業戰略可以分為三個重要層次,即企業總體戰略、經營戰略和職能戰略。企業總體戰略也稱公司戰略,是企業中最高層次的戰略。它根據企業的目標、選擇企業可以從事的經營領域,合理地配置企業經營時所必須的資源,協調各項經營業務;經營戰略是指企業中每個戰略經營單位所制定和實施的戰略,它是在企業總體戰略的制約下,指導和管理具體經營單位的計劃和運行;職能戰略又稱職能部門戰略,是企業研究開發、生產作業、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和人事管理等主要職能部門的短期戰略計劃。這里討論的內容主要指企業總體戰略。
企業總體戰略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合理、有效的總體戰略,應當是各種戰略要素協調一致、互相配合的完整體系。它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
一、戰略宗旨
戰略宗旨是規劃企業整個經營活動基本指導思想和方針,是整個戰略體系中的靈魂和核心。戰略宗旨決定了企業在從事經營活動中所採取的行動方針和路線,它貫穿於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根據這些要求,結合地勘單位的實際情況,其戰略宗旨應當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1.要樹立二次創業的思想,為國家再做貢獻
各地勘單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曾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它所需要的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資源配置方式的根本改變,加之經濟建設所處的階段不同,地勘單位面臨著嚴重的結構性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地勘單位必須通過二次創業,再造輝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尋找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國家做出新貢獻。這應當是地勘單位制定發展戰略的根本宗旨。
2.要樹立著眼於未來的思想
在制定發展戰略時,不論選擇哪一個經營領域,都要立足於長遠考慮,不能急功近利,眼光短淺。只有從幾年乃至十幾年的正確預測中尋找立足點,並且堅定信心、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才能使發展戰略真正發揮作用。所以著眼於未來,是制定地勘單位發展戰略的本質要求。
3.要樹立平等競爭的思想
市場經濟,說到底是一種競爭經濟,競爭可以產生壓力、增強動力,競爭可以出效率、出質量。所以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必須把著眼點建立在平等競爭的基礎上,不能指望國家的特殊優惠政策,也不能依靠部門和行業的保護。只有堅持在平等競爭中求發展才能使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進而產生不懈的追求,推動企業的創新。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在激烈地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是制定發展戰略必須充分考慮的基本立足點。
4.要樹立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思想
追求經濟效益,追求資本增值的最大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辦企業的根本目的,也是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這一點,對地勘單位來說更應當特別強調,也就是一定要走出「以實物指標為中心」或片面追求利潤的誤區。必須把提高資金的回報效率、提高資本的增值率,作為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因為只有資本增值了,才能在保證出資人合法權益的條件下,使企業自身的收益不斷提高,才能為國家作出新貢獻。
二、戰略目標
戰略目標是根據戰略宗旨所確定的方向,以及對企業主觀條件所作的分析,而確定的企業在戰略期內應努力達到的總要求和總水平。它是整個企業戰略體系中最實質的內容,它規定著企業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主要包括:
(1)進入或退出某一市場或地區;
(2)發展專業化或實行多元化的選擇;
(3)產品、勞務、技術結構和方向的選擇;
(4)資產負債結構和籌資方式的選擇;
(5)擴大規模或效益優先的選擇;
(6)根據上述選擇,在一定時期內要達到資本收益最大化的指標。
對上述方向、目標的確定,是一項嚴肅的戰略決策。為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必須對決策環境和條件進行分析,包括對企業所處的宏觀環境分析、產業環境分析,以及自身條件分析。
環境分析,包括:①國民經濟總體狀況分析、所處地區經濟狀況分析。如經濟是否景氣、國民生產總值構成、國內總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等;②國家經濟政策。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以及所處地區的區位政策等;③經濟周期分析。一般說經濟運行都有周期性,如復甦、繁榮、衰退、蕭條四個階段,你從事的行業是處於哪個階段;④市場分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對多種市場,如本行業及多種經營的產品市場、勞務市場,籌資面對的金融市場,資本經營面對的產權市場等,都要逐一分析;⑤行業分析。如行業的現狀及前景分析,行業的壽命周期分析,行業的發展狀況分析,行業的競爭結構分析等。上述五種因素,既是決定著行業與外部的競爭關系,也決定著行業內部的競爭關系。而這五個因素本身又是多變數的,其中每一個變化都可能引起一系列變化,所以必須深入調查,積累資料,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
自身條件分析,包括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企業獨特的優勢,以及企業調配資源的能力分析。①企業必須首先認清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要通過同主要競爭對手進行對口分析,逐項了解自己的長處與不足;②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必須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如低成本,龐大的銷售網路,特有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有利的資源條件等,從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③企業在經營中需要資金、原材料、優秀人才、能源等一系列資源,企業是否有能力籌集這些資源或自身有足夠的資源,對企業的成功也有重大影響。
三、戰略重點
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以及在戰略決策中,必須明確戰略重點,沒有重點就沒有政策。戰略重點也是戰略實施中資金、勞動和技術投入的方向,它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實行戰略目標重點,二是資源配置的重點,三是戰略指導的重點。
企業戰略重點具體是指:對企業在從事經營活動中影響效益最大的,決定企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的那些經營項目。戰略重點一經確定,要求企業將自己的優勢力量集中起來,投放到重點項目中去,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力求通過「點」的突破,推動企業整體經營活動向最好的方向發展。
對戰略重點的確定,必須在科學、合理地分析主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有比較、有針對性加以選擇,不能主觀臆造。重點要分析兩方面的情況,一是詳細分析企業戰略目標和目標體系,明確戰略目標的具體要求,從中確定自身經營的戰略重點;二是逐個分析已經確定的經營項目,進行效益對比研究,從中尋找資本回報率最高的項目或業務。
廣西地勘局在實施地礦經濟發展戰略中,重點突出了欽陸一級公路總承包,取得了多方面效益:①直接經濟效益十分突出,在已完的1.3億工程價格中,可獲利4000萬元,產值利潤率高達33%,是回報率最高的項目;②用勞務換回的土地使用權達45萬平方米,潛在效益十分可觀,其中已轉讓出的部分出價高出進價1倍;③利用土地使用權進行開發,搞活了房地產業、發展了建築產業,興辦了碼頭、工廠、商店和旅館;④公路施工本身,又為所屬地勘單位增加了勞務市場,解決了生產能力開工不足問題。可見選准戰略重點,對整個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四、戰略措施
戰略措施是指企業為了實現戰略目標而採取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它是戰略行動方案的具體化。各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結合本單位的特點和要求、科學地制訂出保障措施方案。主要應當包括:
(1)要圍繞選擇的產業方向、戰略目標和產品勞務,制定市場營銷方案,通過提高質量和優質服務,保證產品的銷路和勞務合同的取得;要跟蹤本行業和本領域的先進科技水平,通過產品的開發、技術上的創新,保證在市場競爭中佔有優勢。特別要注意實施名牌戰略,創建國內、國際或本地區市場上的知名度企業,營造企業的良好形象。
(2)要採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和籌資方式,保證實施發展戰略所需要的資金和資本。在經營方式上,租賃經營、承包經營、股份經營、橫向經濟聯合經營、企業集團經營、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等等,均可以採取,有條件的特別要大力發展股份制經營。在籌資方式上,既要立足於企業的自我積累、管好用好自有資金,更要利用好社會資金,通過多種形式,包括銀行貸款、發放債券、公開發行股票、項目融資等,實行資本擴張。
(3)要通過人力資源的開發和人才素質的提高,保證企業發展戰略的實現。建立健全一套靈活的用人機制,面向社會,吸收人才,嚴格的人才考評辦法,對人才實行動態管理,隨時選拔重用優秀者,淘汰不勝任者。建立人才培訓體系,制定精細的培訓規劃和計劃,運用適合成人學習的培訓方法和手段,保證人才素質的提高。
(4)要通過企業內部實行嚴格的計劃管理,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落實企業戰略目標。要把企業發展戰略的各項目標,轉化為企業的年度計劃,並將計劃和目標層層分解,下一級組織要保證實現上一級組織分解的目標,並把目標的實現同相關人員和單位經濟利益掛鉤,保證責任和利益的統一。要加強對計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和監督,建立跟蹤監視市場變化的預警系統,以便對市場的變化作出靈敏反映,通過嚴格的內部管理,對投資、營銷策略、產品和勞務更新、技術開發等工作,進行及時的調整,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駕馭能力。
(5)要建立有利於企業發展戰略順利實施的管理體制,這一點對大多數地勘單位非常重要。因為這里所講的是企業發展戰略,不是單位發展戰略,也不是企業化單位發展戰略,不可能用事業管理體制或企業化管理體制去實施。比如資本保值增值,只有實行資本金制度的企業,才有這種責任。因此,各地勘單位在制定發展戰略的同時,必須進行體制改革,一般說應當以省局為單元,制定總體發展戰略;以地質隊為基礎,制定經營戰略,並把二者結合起來,從總體上使地勘局由事業轉化為企業,就像中國新星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那樣,才能有利於企業發展戰略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