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劉光溪: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突破
劉光溪: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突破2014年中國金融
—加快外生供給型金融制度安排向內生需求型轉變
雲南省金融辦黨組書記 主任 劉光溪
縣域經濟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關鍵。中央在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縣域經濟」概念,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解決好農業、三農、農民問題,關鍵在於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才能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進一步強化和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定位。
金融是現代經濟運行的核心,縣域經濟需要縣域金融提供資金聚集、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成本管理,才能實現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提升縣域經濟增長的活力。2012年1月6日,全國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三農金融改革,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構建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三農金融服務體系,並要求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立足基層,主要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2013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報告提出,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三農」、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金融支持。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優化「三農」金融服務,統籌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協同作用,發揮直接融資優勢,支持經中央批準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地區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國家高度重視縣域金融極度薄弱的現狀,這也是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普遍關注的焦點和難點。在過去近30年的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國金融業形成了中央金融高度壟斷、地方正規金融高度壓抑、民間金融高度脆弱的發展格局[1],而縣域金融改革始終遵循了外生供給型的發展路徑。要正確理解這種制度安排的內在邏輯,需要認真分析、認真研究我國經濟金融制度的演進路徑,尋求縣域金融外生供給變化的動態演化過程,從而正確理解它是如何通過慣性趨勢達到當前狀態,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發展金融瓶頸突破,建立符合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服務體系。
一、縣域金融外生供給型制度安排的內生邏輯
制度演進如同生物進化過程一樣,是一個不斷選擇和發展的連續過程。今天的制度幾乎總是表現出與昨天的、常常是一個世紀或者更早的制度強烈的聯系[2],而未來的制度又是今天制度演進的結果。我國縣域金融外生供給型金融制度的安排,是近幾十年來我國政治、經濟甚至文化制度共同演進的結果。
(一)社會主義改造剝奪了民間金融基本生存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選擇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在這一模式主導下,金融國有化成為強制性制度變遷必然選擇。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金融業屬於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應受國家嚴格管理。在此背景下,各種私營金融業不可避免地開始從分散走向集中,進行公私合營的改造。1952年5月,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發出指示,對全國金融業進行全面改造,淘汰錢庄和私營銀行;對實行公私合營銀行進行人員整編、機構合並。中國人民銀行制訂「徹底改造合營銀行,堅決淘汰私營行庄」方針,對私營錢庄實施公私合營,或者自行淘汰;對合營或聯營的大銀行整頓合並為一個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除損益自理外,業務、人事歸當地中國人民銀行管理[3]。人民政府通過沒收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全部官僚資本,把它們改造成為國營銀行,把全部私營銀行和錢庄改造為在國家銀行領導下的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由國家集中經營銀行信貸、保險業務和黃金、白銀、外國貨幣交易[4]。
金融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迫使各種私營銀行、錢庄、信託公司改造成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下的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由北京總管理處進行統一管理。1959年,公私合營銀行的各地分支機構並入當地人民銀行[5]。金融業公有制改造制度安排一方面是基於穩定社會、打擊投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消滅所謂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借貸制度,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合作金庫、錢庄、典當、各省地方銀行機構、農工銀行、農民銀行、縣銀行[6]等縣域金融機構由於官僚資本、私人資本等性質被終止、沒收與兼並,形成國有的、統一的全國性金融機構,完全摧毀和剝奪了原來已經存在的、以民間金融為主體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
(二)高度集中的大一統金融體制剝奪三農金融發展權
1956年,我國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高度壟斷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無論是企業或者個人的經濟活動均納入了國家指令性計劃,整個社會沒有商品生產與交換,也沒有市場機制,國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在這種制度安排下,基本上否定了現代金融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金融機構只是作為國家財政預算的一個核算部門,建立全國統一的高度集中的金融體製成為必然。
實際上,早在1953年,人民銀行開始建立了集中統一的綜合信貸計劃管理體制,通過「統存統貸」的管理辦法把銀行信貸計劃納入國家經濟計劃[7]。1959年以後,公私合營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其它國有銀行先後並入當地人民銀行,形成了大一統金融體制,其分支式的組織機構分布全國各地,成為國家吸收、動員、集中和分配信貸資金的基本手段。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銀行,統一經營各項信貸業務,所有單位和個人只能與國家銀行發生信貸關系,商業信用被禁止[8]。農村信用社被集體化、准國有化後,已經不是合作性質的基層金融組織機構,以利息、租金為基礎的三農信貸交易被全面禁止,錢庄、典當以其它合作性質的金融機構全面停止了經營或者被並入當地人民銀行,三農金融發展權實際上已經完全被剝奪。
(三)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剝奪了三農金融內生需求權
確立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成為新中國趕超美國等發達國家最主要途徑。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只有把私營企業改造成國營企業,把多數農民組織到農業生產合作社裡,才能保證經濟剩餘的積累流向重工業部門,擺脫重工業優先發展資源短缺的約束。1956年,我國建立了工場手工業式的農業合作社,這是一種共同勞動、共同所有的人民公社化經營模式,但是一種低級、落後、愚昧和強制性的原始公有制,是中國幾千來農民革命均貧富思想的集中體現,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產業化、機械化和市場化的高級農業合作社。這種農業合作社基本上排斥了商品經濟在農村地區的存在,國家通過統銷統購政策強制性佔有農村剩餘產品。
為了實現農村金融剩餘的集中和農村金融資源轉化為對國有經濟的金融支持,政府通過信貸資金的「統收統支」將農村信用社納入了公有制經濟體系[9]。農村信用社已經不是農民自願入股參與的基層金融組織,更多的是承擔小農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政治任務。所有社員不論自願與否都加入了信用合作社組織,並且只有入社的義務,不能享受退社的自由和權利[10]。隨著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農村信用社最終被人民銀行合並,成為政府獲取農村金融剩餘的工具。國家通過對農產品剩餘和農村金融剩餘的強制性索取,排斥了市場機製作用的發揮。限制生產要素流動,扭麴生產要素和產品價格,成為重工業優先發展趕超戰略廉價佔有農村剩餘資源的主要手段[11]。農村剩餘資源被強制性剝奪,商業性生產、交換、消費基本上不存在,農村金融內生性需求自然失去了存在的經濟基礎。結果,城鄉二元分治問題嚴重,三農問題代價沉重,城鎮化推進緩慢,農業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大規模農業人口長期處於貧困之中[12]。
(四)小農經濟長期以來難以形成內生性金融服務需求
我國傳統上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但只存在農民個人佔有,不存在個人所有土地制度[13]。農民只能向大土地所有者或者集體租種土地,主要以實物地租形式繳納,貨幣地租、勞役地租只是部分存在[14]。自給自足小農經濟長期在廣大農村占據統治地位,所要求的貨幣化、商業化、市場化程度較低,只有少量以貨幣為中心的商業性交換。廣大農村生活在這種以傳統為紐帶小農經濟社會里,內部自生性經濟變化只是很小的因素,缺乏足夠的經濟進步[15],基本上延續了父輩的生活足跡,導致農村地區長期以來缺乏內生性金融服務需求。貨幣化支付只是起著非常小的作用,經濟生活貨幣化並沒有占據主導地位,而每一項工作任務都具有貨幣化報酬,是市場經濟社會存在的前提條件[16]。
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作為一種低級公有制模式,基本上排斥了貨幣經濟在農村地區的存在,反而強化了原始的物物交換,我國農村地區沒有真正出現現代化農業生產。1979年,我國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農民主要以余糧的實物形式上繳給國家,通過勞役地租形式相互交換和調節勞動力的使用,這種非貨幣化的生產方式、生存方式普遍存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和落後地區,直到本世紀初才發生根本性改變。實物地租或者勞役地租一方面反映了物資匱乏,另外一方面說明了農戶手中沒有足夠用於交換的資金。工作和生活沒有普遍貨幣化,這意味著生產者普遍缺乏市場,對於貨幣收入只是例外而非常規的社會[17],很難產生內生性金融服務需求。
(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非自由契約的制度安排嚴重地束縛了三農金融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路線,部分省市開始探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扭轉一大二公社會主義實踐造成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現狀,首先解決廣大農民生存問題。1985年,全國土地經營制度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人民公社徹底退出歷史舞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背景下所進行的一種所有權模糊的土地制度改革,不可能突破所謂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制度束縛。土地所有權是國家和集體所有,農戶只能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這種制度改革適應了我國人口眾多、市場化水平低、財政收入低和經濟落後的基本國情,極大解放了農村社會生產力。
[1]劉光溪,2012.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中國金融[J],第15期.
[2]庫爾特.多普菲,2004.演化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72頁.
[3]張徐樂,2006.生存與消亡:上海私營金融業的公私合營,當代金融家[J],第2期.
[4]劉少奇,1956.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R].
[5] http://ke..com/view, 2012.公私合營銀行.
[6]縣銀行主要由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協助的一種股份公司組織,其本質就是現代村鎮銀行,1947年,全國已經成立縣銀行總數544家。葉世昌,潘連貴,2001. 中國近代金融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393頁.
[7] http://www.pbc.gov.cn,中國人民銀行歷史沿革,2012.
[8] http://www.pbc.gov.cn,中國人民銀行歷史沿革,2012.
[9]姚會元,陳儉,2008.三農信用制度異化問題探析,學術交流[J],第11期.
[10]何廣文, 2006.三農金融改革與創新的邏輯思路,銀行家[J],第2期.
[11]何廣文,2006.三農金融改革與創新的邏輯思路.銀行家[J],第2期.
[12] http://cpc.people.com.cn,201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張占斌,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政治經濟學解析.
[13]高德步,2001.世界經濟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36-37頁.
[14]厲以寧,2002.資本主義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第440頁.
[15]海爾布羅納,米爾博格,2010.經濟社會的起源[M],李陳華等譯.上海馬三聯書店,第8頁.
[16]海爾布羅納,米爾博格,2010.經濟社會的起源[M],李陳華等譯.上海馬三聯書店,第33頁.
[17]海爾布羅納,米爾博格,2010.經濟社會的起源[M],李陳華等譯.上海馬三聯書店,第33頁.
[18]林業、草地、海灘等公共資源都是採用承包責任的使用方法,其產權歸集體所有.
[19]中國銀監會,關於調整放寬三農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三農建設的若干意見》,銀監發〔2006〕90號.
[20]劉光溪,2012.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中國金融[J],第15.
[21]王軍,2011.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的體制支撐[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4-265頁.
[22]溫鐵軍,2008.三農合作基金會的興衰史.中國改革[J],第8期.
[23]楊德平,2011.我國二元經濟轉換中的三農金融,博士論文[D].中國人民大學.
Ⅱ 貨幣政策效應的地區差別
我國貨幣政策操作一直採取全國「一盤棋」的做法,實施無差別管理。這樣做的主要好處是,國家可以從總量上對社會總供求進行調控並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一刀切」式的貨幣政策操作較少考慮到區域間經濟發展的水平差異。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金融的深度和廣度不同,貨幣政策發生作用的社會基礎和經濟發展條件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經過比較,我們發現,貨幣政策在國內欠發達地區和較為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中的效應差別較為明顯,兩者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經濟波動周期 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投資規模偏大、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及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信貸增長偏快、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情況。為此,中央銀行相繼出台了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等一系列措施對經濟金融運行適時適度進行調控。中央銀行收縮性的貨幣政策取向對防止浙江等發達地區經濟過熱有顯著的效果,但對於欠發達省份而言,金融宏觀調控政策顯得「剎車」過早。2004年一季度海南省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5.8%,比全國水平低37.2個百分點,2003年以來的宏觀調控貨幣政策對於剛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海南無疑會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居民和企業的反應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一般大於45%,比經濟發達地區高出10~15個百分點。經濟發達地區已進入富裕社會,而欠發達地區才初步進入小康階段,相當多的人口還只是解決溫飽問題。因此,在欠發達地區,城鄉居民接受和享受國家貨幣政策的條件和能力都非常有限,所需資金主要靠自籌資金和民間借貸解決,對利率下降等優惠基本上視而不見,對利率的變化敏感度低。
中小企業貸款難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經濟發達地區相對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加強,2003年上半年,上海市中小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22%,高出貸款總額增速18個百分點;廣東省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差不多佔全部貸款余額的75%,與中小企業在GDP中69%的比重大致相當。相對於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組織規模過小,經營狀況和信用狀況欠佳,資信等級偏低,地方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又不完善,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貸款需求的滿足程度較低,成為貨幣政策難以覆蓋的盲區。 金融機構傳導的有效性 在欠發達地區,商業銀行經營規模相對較小,不良貸款率較高,「雙降」的壓力很大,並使信貸投放能力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難免出現「惜貸」的現象,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將貸款許可權上收到省分行,縣級支行基本上無權貸款;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節省成本,減少虧損,紛紛撤並縣級或縣級以下的分支機構,縣域金融服務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真空」,農村信用社由於歷史包袱重、虧損嚴重、自我造血功能不足,難以承擔起國有商業銀行撤離後為縣域經濟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力軍作用,金融服務組織體系亟待完善;欠發達地區銀行金融機構存貸比一般較低,較多的存款較難轉化為貸款,貨幣政策通過銀行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意圖難以實現;欠發達地區證券、保險機構規模小,數量少,市場資金交易總量不大,金融市場整體來講很不發達,貨幣政策信號通過金融市場傳導時部分「失真」。
相比之下,發達地區金融機構的吞吐能力要大得多,經營狀況要好得多,金融服務體系要完善得多,金融資產價格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關系,銀行、證券、保險等市場參與主體也能較快地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整作出較為理性的反應,貨幣政策傳導的效率和效果因而要高得多。 資金供應能力和資金的需求規模 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貨幣化程度遠比經濟發達地區要低,通貨活期存款率高。根據貨幣乘數=(1+通貨活期存款率)/(法定準備金比率+超額准備金比率+通貨活期存款比率),在基礎貨幣供應一定的條件下(假設各銀行金融機構超額准備金比率相等),由於各地的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相等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貨幣乘數必然要小於經濟發達地區。
在貨幣供應量=貨幣乘數×基礎貨幣的機制下,經濟欠發達地區央行再貸款、再貼現規模(基礎貨幣的增長與再貸款、再貼現的規模成正比關系)較小,貨幣乘數又相對較低,其貨幣擴張能力必然小於經濟發達地區。由此,進一步加大了區域間經濟金融的差距。據統計,2003年廣西本外幣存款增長率為13.45%,是1999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但增幅低於全國6.75個百分點,比經濟發達地區浙江省要低16個百分點。
上述分析表明,國家統一貨幣政策實施在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是國家統一貨幣政策最主要的受益者,而最需要國家貨幣政策支持的欠發達地區貨幣政策的作用相對有限,這種狀況應引起高度重視。
要縮小貨幣政策執行效果的區域差距,實現區域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國家可考慮採取差別性的貨幣政策措施,使貨幣政策能較為平等地作用於不同區域經濟金融的發展。
一是對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實施略有區別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政策執行的靈活性,以使貨幣政策能向重點行業、重點地區略有傾斜。對大區分行、省會城市中心支行適度下放執行貨幣政策的許可權,如允許大區分行和省會城市中心支行根據地區差異制定區別性的存款准備金政策、利率政策、再貸款政策等等,以使貨幣政策的執行能更好地同當地的產業政策相適應,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發展和完善地方金融市場。一是在社會儲蓄比較富餘的情況下,應允許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擴大企業債券市場,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並作為吸引內外資的重要手段;二是疏通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盡快建立欠發達地區創業投資體系;三是推進信貸創新,積極發展票據貼現融資和金融租賃融資等。
三是建立健全縣域金融服務體系。在國有商業銀行大量撤並基層分支機構的情況下,僅靠農村信用社難以承擔起為縣域經濟服務的功能。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應通過窗口指導、聯合地方政府進行項目推介、加大對農信社的支持力度和組建區域性中小金融機構等形式,建立起為縣域經濟服務的金融體系及協調機制。
四是積極推動信用體系建設,為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推動地方政府把誠信建設作為社會文明的重要工作來抓,建立信用建設的工作目標和社會信用監督機制,加快企業徵信體系和個人徵信體系的建設,做好農村信用村(鎮)、信用戶的建設,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改善地方的信用環境。
五是建立農村及中小企業貸款保險制度。為彌補農村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服務體系的不足,應積極推動農村和中小企業貸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引入貸款保險第三方,雖然會增加借款人的成本,但可解決農戶和中小企業信用不足的矛盾,減少借款人逆向選擇的可能性,硬化借款人的貸款約束。
六是建立多層次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盡快改革現有的信用等級評定標准,建立一套適用於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這套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既可實行傳統的按企業資產、銷售規模為基礎的評級做法,也可以採用會計實務廣為使用的企業價值測演算法,即根據企業未來的現金凈流入量貼現後的凈值大小來確定企業的信用等級,貼現凈值越大,企業信用等級越高。按照這套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發展潛力越大、預期增長越快的企業就越容易獲得銀行貸款的支持。
Ⅲ 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各地銀行機構加大了對科技型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較好成效。以某市為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該市銀行業機構為150多家科技型企業授信130億元,佔全部授信的15%。然而,銀行在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制約因素,影響到了科技型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企業財務狀況或生產經營狀況無法滿足貸款條件大部分的科技企業為發展中的中小企業,經營發展不穩定,如某市一家科技研發企業,獲取一個項目從研發到投入生產需要大概2年時間,期間客戶只預交少量訂金,研發成功即可獲的全部研發資金,如不成功則合同失效,企業自行承擔研發費用,企業因生產周期長、研發費用高、經營風險大,難以達到銀行貸款條件。
(二)可供抵押擔保的資產少通常科技企業自有資產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少,缺乏有效擔保,如某市科創園區為近年來科技企業較為集中的區域,但大部分科技企業為租用園區工廠,自有資產不足以提供抵押擔保;另一方面,科技型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因技術性強、專業性高,難以評估作押。
(三)銀行服務科技型企業能力和意識有待提升銀行專業化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特色化還不夠,對科技型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還不能完全得到滿足。目前,大部分銀行基於資金安全方面的考慮,貸款資金必須有符合條件的抵押,某市僅有商業銀行在試行開展「專利權」質押貸款業務;且信貸產品、信貸擔保、業務流程、風險評價等主要還是面向傳統產業客戶和傳統有形資產,未根據科技企業的特點建立有區別的信貸業務系統,也沒有相應提高對科技型企業貸款的風險容忍度考核。
(四)科技型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還需完善缺乏再擔保機構以及地方擔保機構能力偏弱,部分擔保機構對企業發展評估專業性有待提高,仍然以企業是否有擔保、抵押為評判標准,弱化了為企業提供有效擔保的效果。
(五)政府對科技型企業支持有限雖然有政府「兩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和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但這些資金在高新技術發展資金中所佔比重小、安排分散,不能對一些好項目大項目提供有力支持。
(六)融資渠道單一調查顯示,銀行信貸仍是科技型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占企業融資的80%以上。社會性的投融資渠道不暢、方式不多。一方面是大量社會資本積淀,另一方面由於科技型企業投資風險大,易受經營環境的影響,變數大、資產少,相應負債能力也比較低,風險較大,難以吸引投資者。企業獲取資金困難,致使一些好項目因缺少資金支持,難於做大做強,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和實現產業化。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實踐
(一)加強監管引導金融管理部門採取措施引導銀行加強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一是引導銀行建立完善適合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制度和信貸業務流程;二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基層機構的審批許可權;三是在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和信貸規模等方面爭取更多的政策傾斜;四是對科技型企業不良貸款進行科學考核和及時處置;五是鼓勵銀行業機構創新科技型企業融資產品、融資渠道、擔保機制,最大限度地滿足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需要。
(二)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各地緊緊抓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史機遇,積極搭建科技專營支行,某市目前有2家銀行機構成立了科技專營支行,並配備了相關專業人才,在建立商業可持續的科技型企業貸款機制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
(三)大力推動風險補償機制建設針對科技型企業貸款風險大的特點,各地政府出台了《科技和金融試點信貸融資業務風險補償暫行辦法》,實現了科技型企業融資風險補償機制建設的重大突破,對全面改善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環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辦法》通過對科技支行提供一定數額的壞賬風險補償和獎勵促使銀行提高風險容忍度,降低貸款門檻,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投入。
(四)進一步豐富金融服務品種根據科技型企業市場狀況,各地銀行業機構及時開發出滿足科技型企業需求的新產品,如某市商業銀行與市中小企業創新中心、市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合作,推出「專利權」質押貸款業務;並推出針對以企業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擁有的動產或貨權為抵質押擔保項下的「倉儲通」貸款業務;農村信用社推廣互助式會員制擔保貸款,為9家科技型企業授信5200萬元,累計投放資金3700萬元。
(五)對科技型企業開展上市輔導融資與融智相結合,對有上市預期的科技型企業不僅在資金上給予支持,而且在上市規劃與輔導,募集資金監管與使用,後期發展規劃等方面給予有效的智力支撐,幫助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某市為例,在銀行的幫助下,該市有2家科技企業將於2年內實現上市,企業發展即將步入新階段。
(六)積極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以某市為例,為幫助企業實現融資方式由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2014年度由浦發銀行該市支行主承銷的1家科技企業的5億元中期票據成功發行,為企業拓展了低成本資金的來源渠道,有效支持了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對進一步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的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對科技型企業的專業化服務機制,開展好間接融資服務進一步推動科技專營支行管理規范化、隊伍專業化、產品標准化、作業流程化、核算獨立化、風險分散化,指導科技專營支行堅持重點服務科技型企業的經營方向、經營理念不變。探索科技支行「一行兩制」模式,堅持並完善科技支行「五個單獨」管理體制——單獨的客戶准入機制、單獨的信貸審批機制、單獨的風險容忍政策、單獨的撥備政策和單獨的業務協同政策;推動貸款審批許可權的下放;堅持信貸評估時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的兼顧、重大項目的聯合評審、風險管理前移、團隊責任制,完善科技支行風險管理機制。
(二)探索知識產權質押模式,開發適合科技型企業的金融產品指導專營機構不斷探索和創新符合科技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推進產品服務創新,滿足科技企業的發展需求。組織建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不斷健全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處置方式;簡化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流程,開通知識產權質押評估「綠色通道」;制定並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評估技術規范和實施辦法;探索「評估+擔保+信評+輔導」的知識產權質押評估模式。建立「統借統還」融資平台的模式;探索信貸工廠模式,推進聯合互保貸款;探索「貸款銀行+助貸機構」的小額貸款模式。推進質押貸款創新,不斷創新保理融資模式。推進股權質押貸款、合同能源貸款、應收租金保理、債權保險融資等方面的創新。
(三)完善科技型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為企業提供切實有效服務大力推進科技擔保機構的創新。推進科技擔保在擔保模式和反擔保模式方面的創新,包括但不限於企業互助擔保、補貼資金貼現,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無形資產質押;推進科技擔保在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創新,包括但不限於創業擔保、擔保換分紅和擔保換期權。探索貸款銀行、產業園孵化器、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政府專項支撐資金、科技擔保機構共同擔保的「科技型企業融資聯合擔保平台」模式。
(四)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創新財政投入方式與機制統籌市縣(園區)兩級支持金融、科技等相關資金,市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建立政府、金融機構聯動的風險共擔機制,重點用於信貸風險補償、創投風險補償、融資擔保債務發展、引導基金資本金注入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設工作經費,發揮國有資本戰略導向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金融體系發展。探索政府購買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及采購高科技企業產品的新模式;發揮稅收政策的引導作用,探索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和創業投資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企業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五)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促進股權投資發展的政策,依託當地區域優勢,積極引進全國性或區域性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設立機構和拓展業務;通過政府出資引導,組建產業重組基金,促進成長型企業的發展提高和衰退期企業的整合重組。通過稅收優惠、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辦公服務和項目對接等政策優惠,創造創業風險投資市場發展的良好環境。逐步形成各類股權投資基金聚集區,促進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為PE、VC等風投資本提供通道,拉動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跟進。完善中小企業改制上市培育系統,通過上市獎勵、土地優惠,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或返還和提供中介橋梁、歷史遺留解決、協調服務等,促進科技企業上市。搭建技術產權交易平台,充分發揮其綜合服務功能,有組織推進金融創新和服務協調,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
Ⅳ 中國農業銀行的特點及自身優勢有那些
一、中國農業銀行的特點:
中國農業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各種公司銀行和零售銀行產品和服務,同時開展金融市場業務及資產管理業務,業務范圍還涵蓋投資銀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賃、人壽保險等領域。
二、中國農業銀行的優勢:
2017年2月,Brand Finance發布2017年度全球500強品牌榜單,中國農業銀行排名第34位。2018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發布2018年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榜單,中國農業銀行排名第4位。
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40位。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中國農業銀行排名第340。
中國農業銀行通過全國24064家分支機構,30089台自動櫃員機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以覆蓋面最廣的網點網路體系和領先的信息科技優勢,向全世界超過3億5千萬客戶提供便利、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
(4)金融機構服務縣域經濟擴展閱讀:
中國農業銀行的業務:
1、銀行業務:
中國農業銀行網點遍布中國城鄉,成為中國網點最多、業務輻射范圍最廣的大型現代化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業務領域已由最初的農業信貸、結算業務,發展成為品種齊全,本外幣結合,能夠辦理國際、國內通行的各類金融業務。
主要包括:存款服務;綜合貸款服務;外匯理財;人民幣理財;代客境外理財;銀行卡;匯款及外匯結算;保管箱租賃繳費服務;代發薪服務;出國金融服務;電子銀行服務;私人銀行;融資業務;國內支付結算;
國際結算;基金相關業務;企業理財服務;金融機構服務。同時還提供各種公司銀行和零售銀行產品和服務並且開展自營及代客資金業務,業務范圍還涵蓋投資銀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賃、人壽保險等領域。
2、人民幣業務:
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國內外結算;辦理票據貼現;發行金融債券;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買賣政府債券;從事同業拆借;買賣、代理 買賣外匯;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等。
3、外匯業務:
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外匯匯款;外幣兌換;國際結算;外匯票據的承兌和貼現;外匯借款;外匯擔保;結匯、售匯;發行和代理發行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買賣和代理買賣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代客外匯買賣;資信調查、咨詢、見證業務。
Ⅳ 縣域機構是什麼意思
會議指出,小h型和微型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5、增加就業、科技創新與x社會和諧穩定等方6面具有不c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一o些小q型微型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和稅費負擔偏重等問題突出,必須引7起高度重視。要加強金融服務和財稅扶持,主要加大d對符合國家產業和環保政策、能夠吸納就業的科技、服務和加工n業等實體經濟的支i持力t度,引5導和幫助小j型微型企業穩健經營、增強盈利能力o和發展後勁。 金融政策措施(一v)加大n對小s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r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k型微型企業貸款的增速不j低於b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高於f上p年同期水3平,對達到要求的小a金融機構繼續執行較低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重點加大e對單戶6授信800萬q元o以3下b小w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y持。加強貸款監管和最終用戶4監測,確保用於a小k型微型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二n)清理糾正金融服務不s合理收費,切0實降低企業融資的實際成本。除銀團貸款外,禁止4商業銀行對小c型微型企業貸款收取承諾費、資金管理費。嚴格限制商業銀行向小l型微型企業收取財務顧問費、咨詢費等費用。(三v)拓寬小e型微型企業融資渠道。逐步擴大j小q型微型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積極穩妥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等融資工v具。進一x步推動交易所市場和場外市場建設,改善小l型微型企業股權質押融資環境。(四)細化8對小y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差異化5監管政策。對小i型微型企業貸款余額和客戶0數量超過一u定比6例的商業銀行放寬機構准入a限制,允5許其批量籌建同城支u行和專x營機構網點。對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所對應的單戶5300萬y元a以3下f的小y型微型企業貸款,在計2算存貸比4時可不s納入d考核范圍。允0許商業銀行將單戶6授信700萬u元s以6下v的小f型微型企業貸款視同零售貸款計7算風1險權重。適當提高對小p型微型企業貸款不l良率的容忍度。(五b)促進小e金融機構改革與y發展。強化8小p金融機構重點服務小y型微型企業、社區c、居民和「三m農」的市場定位。在審慎監管的基礎上b促進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組建工u作,引4導小i金融機構增加服務網點,向轄內5縣域和鄉v鎮地區z延伸機構。(六6)在規范管理、防範風8險的基礎上v促進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嚴格監管,禁止2金融從2業人y員參與u民間借貸。對小e型微型企業的金融支w持,要按照市場原則進行,減少2行政干p預。財稅政策措施(一c)加大p對小k型微型企業稅收扶持力j度。提高小v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將小h型微利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2至2075年底並擴大b范圍。將符合條件的國家中0小u企業公1共技術服務示8范平台納入e科技開r發用品進口u稅收優惠政策范圍。(二t)對金融機構向小o型微型企業貸款合同三g年內8免徵印花稅。將金融企業中2小n企業貸款損失准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延長5至2030年底。將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金融保險收入k減按8%徵收營業稅的政策,延長5至2030年底。(三l)擴大v中5小s企業專y項資金規模,更多運用間接方5式扶持小s型微型企業。進一z步清理取消和減免部分6涉企收費。強調,支i持中3小b企業發展具有全局和戰略性的重要意義d。一t要認0真落實並完善對小l微企業貸款的差異化3金融監管政策。二c要明確將小h微企業作為0重點支d持對象,支h持專z為4小g微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三w要加大g財稅政策對小h微企業的支l持力l度,延長3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的期限,研究進一w步加大h政策優惠力x度。四要切6實防範金融風0險。要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監管,引4導其陽光化6、規范化5發展,發揮其積極作用。 c恭dc恭gΥt
Ⅵ 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哪些困難與不足
這個問題就很廣了。第一,土地的產權,使用權等等不是很明晰,這就導致很多農業縣土地流轉不起來,從而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第二,幾大產業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大多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其實一個社會真正發達起來了,應該是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縣域內存在著很嚴重的保護主義,也就是沒有讓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發揮到最大化。第四,的績效考核出現著嚴重的問題,單單以經濟增長為指標來衡量的政績,這使得縣域經濟不能持續發展和走上了以環境為代價的路子。第五,縣域內信息化程度有限,以前信息不發達的時候,完全是靠資源稟賦來帶動工業發展,而現在應該用信息化來降低這方面的缺陷。第六,人才的大量缺乏,要明白智力也是一種資源了在現代社會。因此我們應該大力引進人才。
Ⅶ 舉例說明你所熟悉的金融機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退動作用
給你一篇參考文章。
面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及時對宏觀調控政策進行了調整,其中包括把從緊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應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同時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這對西部地區來說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對於西部地區的商業銀行,一定要在貫徹擴大內需政策、推動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有所作為。
首先,提高商業銀行對支持地方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商業銀行要認識到,經濟決定金融,金融促進經濟,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既是銀行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經濟的持續發展也是銀行自身健康發展的保證。商業銀行要迅速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形勢的判斷和應對決策上來,深刻理解宏觀調控政策調整的深刻背景和重大意義,全面認識國際金融危機已對西部經濟金融產生較大影響,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這一現實,敏銳地捕捉國家應對金融危機做出加大投資、拉動內需這一決策中蘊藏的機遇,增強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既要為當前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積極採取措施,又要為銀行長遠穩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提高「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政策的執行能力和響應速度。西部商業銀行要根據新形勢新要求,認清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嚴峻性,以「保增長、促發展 」為中心,在對付來勢迅猛的危機沖擊中,不僅要出手快、出拳重,還要措施准、工作實,善於「危」中抓「機」、轉「危」為「機」,在貫徹落實國家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決策部署中,進一步樹立和增強市場營銷意識,積極銜接項目、配套資金,培育新的業務市場,實現商業銀行自身業務健康發展。
第三,提高對重點建設項目的信貸投入和儲備能力。商業銀行要把加大項目貸款投放作為落實擴內需保增長政策的重點,緊密結合地區實際,積極支持重點建設項目、支柱企業技術改造、環保技術引進、節水農業、經濟適用房開發、醫院和學校改建擴建、高新技術開發區引進項目、循環經濟區建設、城市環保工程改造、災後重建等,進一步改善信貸結構。要增強市場意識,積極與相關部門協商,主動培育和儲備一批打基礎、有潛力、管長遠的大項目和好項目,增強發展實力和後勁。要重視和強化同業合作,對一些投資額度大、貸款期限長的重點項目,積極採取銀團貸款等方式,滿足項目建設資金的需求,提高對大型項目的金融服務能力。要進一步優化貸款授信審批流程,切實提高貸款投放效率。
第四,提高對中小企業、縣域經濟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水平。按照市場原則和商業化運行模式,建立健全小企業信貸創新機制,進一步完善風險定價、獨立核算、高效審批、激勵約束、專業培訓和違約信息通報等運行機制,單獨核算,單獨考核,單獨安排信貸規模,增加對小企業貸款額度,重點滿足符合產業和環保政策的有市場、有技術、有發展前景企業的流動資金需求,特別注意支持一些創新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緩解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要結合農村金融需求,研究制定措施支持「三農」發展的金融措施,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五,提高對地區結構調整的金融支持能力。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配置資源的導向,引導地區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積極支持地區支柱企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和流動資金需求,支持有技術、有規模、有競爭力、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加大對「三農」優勢企業的投入,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兼並重組做大做強,努力支持在地區特色農產品上進行集約化生產,形成品牌優勢。與此同時,要嚴格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限制向"兩高一資"行業和產能過剩企業、重復建設企業的信貸投入,積極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供參考。
Ⅷ 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方面人民銀行應做到哪些
縣域資金分流嚴重,加劇了縣域經濟資金供求矛盾。一是郵政儲蓄增勢迅猛,成為縣域資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郵政儲蓄只存不貸,吸收的存款全部外流,成為縣域經濟資金外流的「黑洞」。二是隨著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縣級行的貸款許可權逐漸上收,致使縣級行貸款功能逐漸萎縮,存貸款比例嚴重失衡,造成縣域資金的外流。三是由於教育體制改革,高校擴招及學費價格的上漲,每年也需從縣域抽走大量的資金。四是隨著股票債券市場的發展和人們的投資理念的提高,加之銀行儲蓄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調,造成部分資金流向股票債券市場。 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大對縣域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要健全融資擔保機制。要探索建立健全縣域企業融資擔保機構。解決縣域經濟的中小企業擔保難問題。要深化信用社政策。要真正把農村信用社辦成面向「三農」,服務「三農」的農村金融機構。要積極引導民間借貸,民間借貸在支持縣域農村經濟方面有其積極的作用,但其負效應也不容忽視。
Ⅸ 金融機構如何開展農業轉移人口金融服務
鄉村振興帶來了整個農村人口的結構性轉變,縣域經濟發展迎來新機遇,這讓農村市場充滿魅力和想像力。在國家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在監管政策不斷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在管理層持續定向降准,讓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獲得更多可用資金的背景下,農村金融機構面對的是一個亟待開掘的內生動力強勁的龐大市場。
服務好這個市場,農村金融機構一方面要擁抱金融科技,根據人口流向,為客戶提供更好體驗;另一方面要下沉網點,下沉業務,俯下身子,線上線下齊頭並進,服務好新生代農民和不斷壯大的創業群體,用更多好產品、好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做大做強自己。
在農業轉移人口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金融支持中,必須重視供給主體和享有主體的需求多樣化趨勢,金融主體要在做好傳統業務的同時,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工具以及加強個性化服務,加大金融創新力度.金融支持方式需要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融資模式需要以政策性為主逐漸過渡到以競爭性和商業性為主.為了不斷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金融支持的水平,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多渠道和全方位的民生性普惠性金融體系.
Ⅹ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工作內容
1.中郡所是一家民間研究所,對中國縣域經濟進行了比較長時間的研究 ,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對「市管縣」體制改革也做過專題的研究,特別是今年,又對建設幸福縣域的工作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中郡所的評價工作是以公開資料為基礎,再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依據他們的評價體系對全國縣域經濟進行評價。
2.從2000年起連續開展了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工作,評價工作為全國省市區、縣市旗提供一個相對的、參照坐標,開創了全國縣域經濟評價的先河,積極引導了全社會對縣域經濟的關注,為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做出開拓性貢獻;
3.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地市州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和地市州盟科學發展提供交流平台;
4.主持編輯出版全國縣域經濟領域權威性、綜合性《中國縣域經濟年鑒》,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提出縣域經濟進入新時期,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雙流模式」、「增城模式」和「江陰模式」等三大新模式;
5.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交流縣域經濟、探索縣域經濟規律,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
6.開展縣域經濟調研和課題研究。進行縣域經濟專題調研和縣域經濟理論研究,引導縣域經濟在健康的道路上發展。為省市區、縣市旗以及金融機構和經貿企業提供咨詢服務。開展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工作。
7.為了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共同富裕,積極統籌區域發展,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從2006年起進行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研究和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08年11月完成了「首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產生了非常大的社會影響。
2009年11月,中郡研究所依據2007年的公開數據,完成了「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8月20日, 以「建設幸福縣域」為主題的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在江蘇省江陰市召開。中郡縣域經濟(研究)咨詢所會上發布了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並揭曉2011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江蘇宜興市、浙江紹興縣、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餘姚市。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