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的swot分析,包含:競爭優勢分析(strength),劣勢分析(weakness),機會分析(opportunities)、威脅分析(threats),這四項共同組成了swot分析法。對一個理財產品進行這個四項的分析就是swot分析
② 舉一個近年金融理財產品的例子,並用商業銀行的知識分析一下它的好處
買siqo的環球創富組合基金
③ 投資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應注意哪些問題
理財產品又很多,風險與收益成正比,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以基金為例:
一、要注意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的安排基金品種的比例。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基金,購買偏股型基金要設置投資上限。
二、要注意別買錯「基金」。基金火爆引得一些偽劣產品「渾水摸魚」,要注意鑒別。
三、要注意對自己的賬戶進行後期養護。基金雖然省心,但也不可扔著不管。經常關注基金網站新公告,以便更加全面及時地了解自己持有的基金。
四、要注意買基金別太在乎基金凈值。其實基金的收益高低只與凈值增長率有關。只要基金凈值增長率保持領先,其收益就自然會高。
五、要注意不要「喜新厭舊」,不要盲目追捧新基金,新基金雖有價格優惠等先天優勢,但老基金有長期運作的經驗和較為合理的倉位,更值得關注與投資。
六、要注意不要片面追買分紅基金。基金分紅是對投資者前期收益的返還,盡量把分紅方式改成「紅利再投」更為合理。
七、要注意不以短期漲跌論英雄。以短期漲跌判斷基金優劣顯然不科學,對基金還是要多方面綜合評估長期考察。
八、要注意靈活選擇穩定省心的定投和實惠簡便的紅利轉投等投資策略。
④ 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趨勢怎麼樣
理財產品是一種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是商業銀行研究分析了潛在目標客戶群,並在此基礎上,針對特定的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的。銀行只是經過客戶授權後,滿足管理資金的需求,而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承擔,或者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
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的迅速發展要追溯到2004年8月,那時候國家出台了相關政策,中國的股市也逐漸回暖,因此為理財業務開拓了比較好的市場環境。隨後的幾年中,理財產品的成長猶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全國90多家商業銀行不同程度上都開發出本行的理財產品,產品的種類的領域也是各有差異,這些都給客戶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客戶在基本存款穩定的情況下,不妨把一部分閑散資金投入理財,進行資金的最優化利用。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呈現出如下特點:
理財的機構多種多樣,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和私企銀行,以中農工建交五大行為領導的國有商業銀行擁有較多的理財產品,在全國各地的分行也是佔到了所有銀行的76%,但是能夠進行理財業務辦理的並不只有銀行類金融機構,還有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以及一些涉及投資咨詢,投資理財項目的個體或者集體企業,都在搶奪理財產品這塊大蛋糕。
鄉鎮商業銀行興起迅速,伴隨著的理財業務也如火如荼,居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教育程度也改善地越來越好,人們開始關注理財,因為資金在賬戶里放著,活期存款或者短期定期存款的利率非常低,相比較之下,理財產品的眾多優勢被大家認可,人們願意將錢交給信託機構,用他們專業的知識去理財,同時人們也加強自身的學習,以便能夠在眾多銀行理財產品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上市公司委託理財的交易量顯著增長,上市公司的流動資金非常大,如果將理財和股指期貨、可轉換債券、黃金白銀價格、匯率結合起來,就能夠為自身創造更多利益,信託機構的發展也離不開上市公司,優秀的理財方案如果得到公司董事會的認可,那麼就可以實現雙贏的局面。
二、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說理財產品的發展前景非常不錯,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主要有:
理財產品的種類雖然很多,但是缺乏差異化,客戶去每家銀行打聽,除了收益率的略微差異,其他的幾乎大同小異,沒有新穎的產品,就沒有理財的市場,客戶對銀行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銀行也需要創新自身的業務,才能增強競爭力。
監管制度和內部控制體系的不完善。理財產品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就要求監管機構嚴格地進行監管,現實中反映出的不少案例說明現階段有很多地方是監管機構力所不能及的,加之銀行的內部控制體系存在漏洞,理財產品的推廣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
缺乏專業的理財師和分析員,因為能夠開展理財業務的機構眾多,這就對理財師和分析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對於銀行、債券、股票、基金、黃金、外匯等的專業知識,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管理能力,還要對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內部最新政策及時跟進,對於其他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要經常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並和本行的業務進行對比,使得開發的理財產品更能夠受到客戶的青睞。
投資者的風險意識較低。理財產品如果是非保證收益的,獲得利潤的空間會很大,但是大多數的投資者是風險厭惡者,不想承擔風險,或者在面臨風險時,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能力應對自如,風險防範的意識相對不足。
⑤ 要想解析一個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應該從哪些角度進行分析~~求解答~~
主要看這個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 ,風險收益程度,期限長短,手續費度高低等各因素
⑥ 金融機構及理財產品方面的缺陷
中國金融監管框架的主要缺陷表現在:
(一)以機構監管為主
所謂機構監管,是指金融監管部門直接把相關金融機構列為監管對象所形成的監管框架。機構監管的長處在於,監管部門通過對相關金融機構業務活動的限制(或審批)能夠比較直接順暢地要求金融機構的各項經營行為符合監管部門的意圖和政策要求,因此,對貫徹行政要求比較便捷。
但機構監管很容易畫地為牢,由此,引致一系列問題發生:
其一,限制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范圍。在機構監管的條件下,所屬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基本由對應金融監管部門的職權來界定。例如, 各家商業銀行的業務限定在中國銀監會的監管職能范圍內,各家證券公司的業務范圍限定在中國證監會的監管職能范圍內,如此等等。這決定了,各家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實際上是由分業監管的行政機制劃定的。
其二,金融機構難以根據市場發展的要求展開綜合經營。 在經營范圍主要由監管部門職能界定的條件下,每家金融機構基本上只能按照監管部門批準的經營內容展開市場活動,一旦跨業經營就將處於違法或非法境地,不僅要及時糾正,而且要接受對應的處罰。因此,它們通常只能在已劃定的經營業務范圍內展開市場活動,很難綜合運用各種金融機制服務於實體企業的城鄉居民。
其三,難以有效監管各類金融活動。由於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並不覆蓋全部的金融活動,相當多不列入金融機構范疇的實體企業也在從事金融活動(在互聯網金融條件下尤其如此)。 由此,既使得金融監管難以覆蓋全部金融活動,也使得從事相同(或基本相同)業務的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平等地位。
(二)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相互掣肘
與實體經濟部門相比,各類金融機制、金融產品、金融業務之間存在著很強的替代性和互補性,幾乎每一項金融活動都受到其他相關金融機制的制約,但分業監管通過行政機制將這種金融機制和金融產品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轉變成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行政關系,由此,引致了一系列不協調情形的發生:
其一,同一市場被分割為若干監管部門各自許可權的市場。 例如,公司債券本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公司法》中也對此作了規定。但在中國,它形成了「五龍治水」的格局,即發改委負責企業債發行的審批,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企業的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的審批,中國銀監會負責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各類債券審批,中國證監會負責證券公司、上市公司等的債券審批,中國保監會負責保險公司債券的審批。債券交易市場也分割為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
其二,各監管部門分別尋找各種理由為自己所轄的金融機構拓展業務空間,這加劇了各監管部門間的行政性摩擦和掣肘。 例如,證券投資基金的性質界定,在發達國家中為信託型和公司型兩種,但在中國,由於信託歸口由中國銀監會監管,證券投資基金歸口由中國證監會監管,為了監管審批的方便,選擇了將「信託型」改為「契約型」,這意味著證券投資基金運作可以不受《信託法》制約和信託監管
⑦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趨勢分析
2018年資管新規頒布開始,銀行理財全面凈值化,就是盈虧自負,不再剛性兌付本金及收益,鼓勵銀行理財投資資本市場,也就是投資股票債券等,近期各大銀行也是發售了多款新的符合國家標準的理財,但是很明顯,風險都提高了,產品的投資模式和基金基本很像了,這以後是常態,市場化,風險化,這也是我國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⑧ 銀行理財產品各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優勢之一:資金鏈優勢;與保險公司或券商比較,銀行的資金鏈優勢非常明顯,因為客戶總是要把錢放在銀行才安心。一般客戶都有這樣的想法:「我不想告訴別人我有多少錢。」只有銀行才更容易了解客戶的資金狀況,從而扮演「金管家」的角色來為客戶打理資產。目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節節增長已經突破10萬億,而同期股市步步下行,沒有資金推動,券商只能仰天長嘆,回天乏術。
優勢之二:信譽好、安全性高。任何客戶在求助理財顧問的時候,最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的安全性。據廣州卓越市場調查公司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一般民眾認為:「由於國家對銀行的審批非常嚴格,成立一家銀行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銀行的信譽較其他金融機構更高,更有安全感」。比如「銀證通」就比「銀證轉賬」更受歡迎,因為客戶一般認為銀行不可能破產倒閉,但證券公司卻有可能,大連證券破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優勢之三:網點眾多,快捷便利;銀行的網點數量眾多,分理處、儲蓄所、各級支行遍地開花,因而客戶也認為銀行服務非常方便,而且通存通兌的便利性給銀行客戶的印象就是及其便利。從銀行角度看,網點眾多確實也是開展理財業務的優勢之一。
優勢之四:銀行理財更專業、客觀;從專業性方面分析,市場調查顯示,由於銀行就是管錢,所以人們認為銀行理財比自己理財更為專業,回報也可能更高。從理財態度的客觀性方面分析,銀行理財專家也更加客觀。為什麼呢?將證券、保險和銀行理財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看出:證券公司的理財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低成本的融資,理財計劃根本沒有分析客戶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資金的未來用途等諸多因素,因而不是最適合客戶的計劃;保險公司的理財主要圍繞保險計劃來進行,目的還是在於銷售本公司產品;而銀行同時代理了多家公司的不同產品,有條件跳出自己本身產品的局限,能從不同公司的產品中挑選一款最合適的推薦給客戶。總之,銀行的個人理財服務更能夠以專業、客觀和中立的角色來開展服務,更切合客戶的實際需要。
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與風險呈正相關關系,沒有絕對意義上無風險的理財產品,那麼,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都將面臨哪些風險呢?想必這些也都是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特別想了解的問題。
實際上,理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投資行為,購買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需承擔投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購買一隻理財產品,便意味著願意承擔相應的風險。理財產品的相關風險主要包括:
(一)市場風險: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將由商業銀行投入相關金融市場中去,金融市場波動將會影響理財產品本金及預期年化收益。造成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很復雜,價格波動大,投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大。比如,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時,由於全球資本市場均大幅下挫,當時大多數與資本市場相關的理財產品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二)信用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如果與某個企業或機構的信用相關,比如購買企業發行的債券、投資企業信託貸款等,理財產品就需要承擔企業相應的信用風險,如果這個企業發生違約、破產等情況,理財產品投資會蒙受損失。
(三)流動性風險:某些理財產品期限較長或投資於難於及時變現的金融產品,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投資者在急用資金時可能面臨無法提前贖回理財資金的風險或面臨按照不利的市場價格變現所致的虧損風險。為了能夠減小流動性風險的影響,投資者可以進行資產配置,將一部分閑置資金投資於隨時可以贖回的高流動性產品,以免用錢時不能夠及時贖回。此外,需要關注的是,現金管理類產品有巨額贖回的條款限制,一旦客戶集中贖回達到一定比例,銀行有權利拒絕或延期處理。
(四)通貨膨脹風險:由於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貨膨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理財產品到期後的實際預期年化收益下降,這將給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損失的大小與投資期內通貨膨脹的程度有關。
(五)政策風險:受金融監管政策以及理財市場相關法規政策影響,理財產品的投資、償還等可能不能正常進行,這將導致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降低甚至理財產品本金損失。
(六)操作管理風險:銀行是理財產品的受託人,其管理、處分理財產品資金的水平,以及其是否勤勉盡職,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投資的理財預期年化收益的實現。
(七)信息傳遞風險:商業銀行將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的約定,向投資者發布理財產品的信息公告,如估值、產品到期預期年化收益率等。若因通訊故障、系統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投資者無法及時了解理財產品信息,這可能影響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從而影響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的實現。
(八)不可抗力風險: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將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可能影響理財產品的受理、投資、償還等的正常進行,甚至導致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降低甚至本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