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很多虧損很嚴重的公司還進了世界500強很多有名的大公司都虧損
世界五百強是以企業的營業收入作為排名的依據而不是利潤,所以就會有很多營業收入很高但利潤為負數的企業進入五百強。在日本、歐美這些發達國家,經過金融危機,購買力都下降了,現在除了中國這樣的經濟發展快速的國家外,汽車業還是家電業競爭都很激烈,處於困境,歐美的汽車公司很多都賣不出去汽車,電器銷量也下降,東芝、索尼這樣的巨頭也要虧損。默克和施貴寶公司是醫葯企業,醫葯業的利潤向來很高,就算是金融危機人也是要看病吃葯的,這些大的醫葯公司都有很多專利葯品,利潤高的驚人。
就算是壟斷的公司,行業不同,利潤也會不同。再說,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動的利潤總額不低,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如果要算利潤率,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動確實比不上默克、施貴寶公司這樣的公司,但世界上有幾家默克、施貴寶公司這樣的公司呢,默克、施貴寶公司這些優秀的公司很極少數的。
2. 請問金融危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么多人虧了那到底誰賺了呢能詳細說明嗎
准確的來說,應該是沒人賺的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在對待這次震撼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問題上,朱鎔基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態度堅定地表示,「人民幣堅決不貶值,不增加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危機和困難。」,「我們是亞洲的一分子,同舟共濟,決不乘人之危。」朱鎔基所代表的中國政府的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贊許。海內外媒體都普遍認為朱鎔基是帶領中國人民在經濟改革大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選。(以上內容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8年第10期《談朱鎔基講話的語言特色》)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房產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極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
如何解決金融危機
中國如果光是從石油進口來搞人民幣升值,不如直接動用外幣儲蓄補貼石油。
中國要進行結構治理,首先要先清理信貸系統,特別是對已經貸出的巨量資金進行跟蹤處理。如果這方面有缺口,必須多印票子,通過物價上漲(人民幣對內貶值)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這是中國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這部分沒有問題,立即停止人民幣升值,將儲備的美元盡快花出去,或者投資到美國去,賣地產,而不是去救美國的金融機構。這樣美國就不會給人民幣施壓了,也拯救了美國的經濟。將來中國人無論是賺是賠,對現在都有好處。
要刻意保護好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這是中國改革成果的體現,特別是房地產,世界各國都把房地產作為本國經濟的大堤(最後防線),一旦危及房地產,都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挽救。中國的房地產偏熱是正常的,政府打壓只會給外資熱錢製造介入機會,讓中國人今後付出更大的代價。 要特別保護好房地產商,不要豬肉漲了,就把母豬也殺掉賣肉。房價漲了,不是地產商的錯。
股市不能靠外資來救,外資不會無緣無故地來中國,中國也沒有能力進行強權博弈,將外資強留在中國,這樣在流動過剩的情況下,不能再讓人民幣升值,任憑外資繼續大量流入。
中國也不能用貶值驅趕外資,因為中國的經濟已經和外資密不可分,驅趕了就會使經濟崩潰。
中國不必實行緊縮政策,如果這樣的話,是等於讓中國自己的錢退出經濟主戰場,讓外資和游資主宰中國經濟,到頭來使中國自己的資金無用武之地。
中國要好好管管金融機構圈錢的行為,中國不應該吹金融泡沫,資金不能在金融機構流來流去,要指導民眾,向產業方向投資,美國人很高明,人家搞高科技泡沫,互聯網泡沫,沒聽說搞金融泡沫,中國高金融泡沫,物價能不上漲嗎?錢都在高端轉來轉去,沒有更多在流轉在產業之中,經濟還能不出問題。
國家要把股權分置改革放緩,股權分置主要是國有股分置,通過解禁來和市場爭利(資金)不是好作法,國家可以將分置期由3年改為30年。大大減緩解禁速度,對股市可以起到拯救作用。
國家要對再融資進行嚴格控管,對上市企業,要實行效益監管,股價監管,如果由於再融資造成股價下滑,必須由再融資的錢向股東賠付,這樣就不會產生惡意圈錢的行為。
至於印花稅真不是個問題,降和不降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去年收了2000多億印花稅,就算不降今年也收不上2000億了,降了也沒多少,與解禁比,與再融資比,根本算不了什麼。
政府應有的放矢治理結構問題,不好給中國經濟亂念緊箍咒。
未來兩年將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 ,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內。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於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為標志,因為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並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著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於衰退為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楚游,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後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麼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於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於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並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准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楚游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准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太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泰國的金融危機事發於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動亂。首先是外匯市場的美元收縮沖擊,使得泰銖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貶值,進一步影響了泰國的股票市場和金融體系,東南亞的金融市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經濟,而且各國的貨幣不統一,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上美元最終成為交易單位。間接的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創造了助動力。
所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來自於外匯市場的沖擊,貨幣危機又成了金融危機的附屬。
3. 在「金融危機」里,去年有哪些汽車企業是盈利的像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企業都是呈虧損狀態的。
豐田實體沒有虧損,但是他們年初制定的目標是按當時匯率的美金來算的,所以年末日幣轉換美金才會虧損百分之十多
呵呵,像保時捷、法拉利這些的基數本來就低,也不是走量的,所以不能說是虧損
4. 金融危機為什麼會影響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呢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整體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直接影響,即金融危機對中美雙邊貿易的影響,尤其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影響。二是間接影響,即金融危機可能會對歐盟、日本,以及,世界經濟貿易產生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中國對歐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增長。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金融危機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使其生存環境更加惡化。
1.金融危機導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機引發美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指數不斷下降,失業率上升,消費能力迅速萎縮,據統計,美國2007年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曾經下降到76.1,創下自199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國平均失業率達到4.6%,2008年3月達到5.1%,是2005年以來的最高點。美國是我國的第一出口大國,美國的經濟蕭條直接導致了我國出口的大幅減少。
金融危機還通過對歐盟、日本,以及世界經濟貿易產生影響,進一步減弱中國對歐盟、日本的出口增長。由於德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與美國的經濟發展正相關程度很高,美國經濟的放緩也導致了德國和日本經濟的放緩。目前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趨淡,日本經濟再度陷於停滯,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和日本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數量也相繼減少。
據統計,2008年前三個季度,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長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我國對以轉口貿易為主的香港地區出口僅增長8.9%,回落了12.7%;對歐盟出口1月~7月累計增速27.1%,8月份增長22%,9月份增長20.8%。
2.金融危機嚴重地沖擊了勞動密集型產品
在出口商品結構中,由於受到經營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減弱等因素的共同影響,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鞋類出口增長15.1%,玩具出口增長3.7%,服裝出口增長1.8%,分別比去年同期回落13.1%、16.3%。和21.2%。例如在對美國的出口產品中,紡織品、鞋襪、低端生活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而這些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美國的中低收入階層,他們在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大大削弱了購買力,這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這些產品的對美出口。
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主要依靠價格優勢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競爭,由於金融危機帶來的美元疲軟和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企業的價格優勢不在,出口進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機導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下滑,無疑給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企業帶來了「重創」。
3.金融危機使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惡化
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大多數中小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境,生存狀況變得更加惡化。今年上半年,東部沿海地區的不少中小企業倒閉,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紡織服裝行業,且多數是私營企業。究其原因,中小企業的技術水平落後、生產經營成本較高,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差是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雖然我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放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提高了部分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進一步蔓延,中國的出口商仍將迎接來自海外的新一輪打擊。
二、金融危機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了更大的貿易風險
1.金融危機加劇了各國的貿易摩擦
金融危機使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失業率上升,必將會加劇國際市場競爭激烈。有些國家和地區會採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將進一步增大,形成新的貿易壁壘。例如美國政府的強勢財政貨幣政策雖然有望使美國經濟免於衰退,但很可能引發經濟停滯,當美國經濟增長減速時,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就會抬頭。據我國海關總署統計,今年美國新發起的針對貿易夥伴的18項調查中,有15項是針對我國,佔83.3%。目前,美主要紡織團體已經提出了包括反補貼調查、反傾銷調查、針對具體產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種方案,美國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實施的特保措施將於2009年1月1日取消。
2.金融危機加大了出口企業的收匯風險
近年來,迫於國際市場競爭壓力,我國出口企業從傳統的信用證結算方式,改為賒銷結算方式。這種結算方式,使企業直接面對海外買家的商業風險,收匯風險較大。特別是金融危機時期,信貸緊縮,導致了部分高度依賴銀行資金運轉的企業融資困難,融資成本增加,而且融資的額度也難以滿足正常經營的需要,同時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在整體銷售趨勢下降的情況下,企業難以維持銷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資金周轉困難。他們把債務負擔轉嫁給我國企業。造成企業無法收回貨款,壞賬數量急劇增加。外貿信用風險增大。
據國際信用保險機構科法斯的統計顯示,今年前4個月美國企業欠款指數上升了35%。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數據表明,2008年上半年,該公司收到來自企業出口美國的報損案件及報損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幾倍,全國范圍內已有5200多戶海外買家因拖欠我國出口企業貨款或因破產而喪失償付能力。來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遼寧分公司的數據也顯示,進入10月份以來,外貿風險呈「爆發」趨勢,10月10日至11月18日,該公司共接到報損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萬美元,同比激增1898%。
3.金融危機加速了國際訂單的轉移
由於人民幣升值、原料漲價、工人工資上漲等因素的影響, 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增加,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例如紡織行業的利潤在2%~5%, 如果再加上人民幣匯率波動和產品質量問題等因素的影響, 企業就面臨著虧損。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已經逐漸消退。但是國外采購商卻不會因此停止追求更低價格的產品。他們開始培養商品價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的供應商, 將大批訂單開始從中國轉移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目前, 玩具、服裝的訂單向東南亞國家轉移越來越多。
三、我國出口企業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策略
面對惡劣的國際環境,我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改善對外貿易環境,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度過難關。我國出口企業應借政策之「利好」,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化危為機,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
1.積極拓展新興市場,有效地規避風險
我國出口高度依賴美國和歐洲的風險已經變為了現實,從2008年前三個季度的數據顯示,我國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增幅都有所下降。但是我國外貿出口的基本面向好,1月~10月份全國進出口總額21886.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4%。其中出口12023.3億美元,增長21.9%。這種在逆勢中保持良好的勢頭,主要歸功於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美歐等市場少增的部分。例如前三季度我國對巴西出口增長90.2%,對印度出口增長43.1%,對韓國出口增長41.8%,對東盟出口增長28.4%。這是我國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成果。
從圖中可以看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是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而且發展潛力巨大,但是我國對這些地區的出口比例較低。因此出口企業應在盡量維持傳統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將中東、非洲、拉美地區,以及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作為新的出口目標市場。目前,我國正在同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由貿易區,這些自由貿易區涵蓋了中國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隨著我國自由貿易區網路的逐步形成,將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空間,增加貿易渠道,分散出口過度集中少數發達國家的風險。
2.建立良好的風險防控機制和應收賬款制度,有效地防範風險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使國外的進口商和銀行的信用普遍下降,這意味著在我們出口貿易中將會產生更多的信用風險。出口企業作為風險的主體,應主動防範風險。
(1)企業建立起信用評級體系,加強對國外客戶資信的了解,對老客戶要及時掌握其商業信用、債務償還能力等動態信息,對新客戶可藉助信用管理公司對客戶信用度進行調查,做好事前風險防範准備。
(2)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企業應盡可能選擇信用證、銀行保函等依託銀行信用的貿易結算方式,努力減少商業賒賬的額度。
(3)企業還應充分運用出口信用保險等信用工具,大力推廣國際保理等風險防範工具,減少企業收匯風險。
(4)企業應加強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責權條款,嚴格履行合同,避免對方以不符合同為由拒付貨款。
(5)企業應建立一套健全的應收賬款制度,以保證降低風險。美國商業法律聯盟對應收賬款的統計表明,過去12個月其成功率只有26.6%,也就是說應收賬款拖延的時間越長,追回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旦發生了壞賬就要抓緊追收。
3.企業苦練內功,不斷地自主創新,有效地抵禦風險
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中小企業受到嚴重的沖擊,究其原因,有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更重要的還是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不強,所以遇到環境變化,就會出現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練好內功,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
(1)企業應通過科技研發、技術創新,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加快產業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跨越。
(2)企業應加強品牌建設,建立中國的自主品牌,實施名牌戰略,使自己的品牌走出國門,在世界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提高出口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3)企業應不斷提高管理水平,進行內部挖潛,降低經營成本,從而抵消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企業利潤的負面影響。
(4)企業還可以在行業內進行並購和整合,適度提高行業集中度,以增強抗風險的能力。
總之,從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來看,它開始向經濟實體蔓延,將對我國的出口產生進一步的影響。我國出口企業應該提高市場的風險敏銳度,積極採取有效措施,規避、防範和抵禦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將危機轉化為機遇,將危機帶來的壓力轉化為企業前進的動力,為迎接更加嚴峻的挑戰作好一切准備。
5. 既然金融市場大多是零和市場,那麼為什麼金融危機的出現會導致大范圍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虧損倒閉。
這里有幾個原因我大致說一下吧
首先雖然是零和但是資產的價值是波動的假設你今天給了我100美元過段時間人民幣升值了恐怕就換不回623塊人民幣了(2013.2.18的盤價)這算不算資產蒸發呢?
另外現在的金融體系十分發達大部分企業都是有杠桿的(手上的錢有一部分是借來的)整個體系從銀行到保險公司到一般的生產類公司相互保障但又都存在一定的杠桿那麼一旦中間的資金鏈條發生斷裂就會產生一系列負面結果銀行收不回貸款保險公司賠了很多錢那麼借錢給銀行和保險公司的金融機構是不是也要遭殃呢平常在均衡狀態大部分金融企業都是基本流入多少錢就敢加個杠杠借入好幾倍的錢這本身就是很脆弱的本來如銀行之類的金融機構很少遇到流動性問題但是真到金融危機恐怕問題就大了
在這個時候比如說銀行只能通過賤賣資產來抵消流動性問題這是為了應急可是那些資產恐怕遠不止那點錢不就被人佔便宜了么?
你看雖然是零和但是只要資產價格波動了一部分價值也就不在了
想一想你說你的房子值好幾百萬那是在賣的出去的前提下如果明天只值10萬了你賣給別人還是零和可是這中間價值不就蒸發了?過段時間經濟轉好了買你房子的人又幾百萬賣掉同樣是零和問題是錢都被他賺走了
6. 金融危機,股價跌了,銀行企業都虧損了,但是錢都哪去了誰能解釋一下,對金融危機不明白!!!
錢被高位出手的美國炒房人賺走了 (個人理解)
7. 金融風暴中富豪虧的錢去哪了
有一家小企業,投資100萬元,和其他所有企業一樣,每年的利潤率都是10%。
現在,有一家牛烘烘的大公司,想把這家小企業買下來,出多少價錢合適呢?
答案是:100萬元。
這不是逗你玩嗎?不是!
因為接下來,情況便發生了變化:
(1)這家小企業的年利潤率上升到了20%,出多少價錢合適呢?
答案是:276.57萬元!
(2)這家小企業的年利潤率上升到了30%,出多少價錢合適呢?
答案是:574.00萬元!
(3)這家小企業的年利潤率上升到了40%,出多少價錢合適呢?
答案是:1055.37萬元!
理解起來也很容易,每年都是按冪指數增長的。
現在,如果整個過程倒過來,即這家小企業的利潤率下降,投資價值也就下降,例如從1055.37萬元下降到100萬元,那麼,在高位買了這家企業的大公司會怎麼樣?虧損955.37萬元!
這家專門倒買倒賣企業的公司,就叫投資銀行!這種虧損所帶來的,就是資本危機、金融危機!
我們討論的,僅限於價值層面,還未涉及:(1)資本市場狂熱時,價格高於價值;(2)資本市場低迷時,價格低於價值。顯然,這兩種情況都會進一步加劇泡沫的產生與破滅。
價值規律,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喜歡不喜歡,總是以其鐵的必然性在背後起著作用。價格回歸價值,如果在向下回歸過程中,價值本身也在下降,這種回歸就是可怕的自由落體式,眨眼間千萬億無影無蹤。而資本(包括企業、股票、債券、金融衍生產品、商業土地等等)價值,是一種倒易價值,恰恰具有這種屬性。
倒易價值:當商品作為資本使用時,對於資本所有者而言,他所關心的並非商品自身價值,而是資本增殖,即利潤。在他們看來,只要能夠帶來利潤,就有價值,利潤率越高,價值就越高。因而,反過來,從這種顛倒的、倒立的視角出發,從未來預期利潤倒推出來的所謂價值,即為倒易價值(Reciprocity Value),其數值為N年預期利潤之和(N為按社會平均利潤率的回本年數)。關於倒易價值的詳細說明,可以參見《經濟學:範式革命》,清華大學出版社。
金融危機,是資本本性的曝光,是資本社會(資本意志主導的社會,不僅指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產物。只要是資本,它的存在根據,就是利潤;它的價值根據,就是從利潤倒推出來的倒易價值,因而這種螺旋式上升或下降的價值波動乃至價格跌宕,無可避免。
把金融危機歸咎為次貸,是膚淺,一個被大火團團圍住的火葯庫,無所謂哪個炸彈先響。
而歸咎為華爾街的人心,是愚蠢,一個人的行為,由心理支配,一群人的行為,由規律支配
參考資料:經濟學:範式革命
8. 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
主要從進出口 勞動力市場 產業鏈 國內外市場分析
比如造成失業 經濟下滑 企業生產停滯 裁剪員工 市場萎縮 原料不足
股票下跌等等
9. 為什麼金融危機會使許多企業倒閉,是什麼意思
金融危機使許多企業倒閉嗎?
先有金融危機,後有了大量企業的倒閉,似乎是金融危機使許多企業倒閉。
實際上並非如此。
只要明白為什麼會有金融危機就知道了為什麼會有企業倒閉。
銀行本身是不進行生產的,也就是說銀行的所有行為並不能直接產生物資財富。產生物資財富還是依靠企業的生產。企業主進行投資時,預期會有利潤時就會到銀行貸款,銀行如果也認為企業到期能還貸就會借出資金。到了還貸期時,企業主的預期肯定會產生偏差,如果收益能保證還貸,那麼企業仍然可以進行生產並且會從銀行中繼續貸款或維持生產或擴大生產;如果收益還不足保證還貸要動用本金,那麼企業的生產就會受到影響,此時企業主會考慮技改或者停止生產,停止生產實際上也意味著原有的企業消失了,甚至於本金都不足還貸時企業就會倒閉。
如果企業已經倒閉不用想,銀行的壞賬已經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模式註定了企業會的產品價值會逐漸降低,如果沒有新的技術的支持,如果沒有新產品的出現,企業就只能GAME OVER。
金融危機的產生實際上就是銀行存在大量的壞賬,也就是說已經有了企業的大量破產倒閉。當然,對於普通人而言這種信息是難以得到的。金融危機的產生則會成為明顯的信號。
到了這時候,企業主會產生什麼預期呢?市場危險~~~
企業主的行為是什麼呢?
企業主的行為會導致什麼呢?
因為企業的數量很多,所以所有的情形是難以形容描述的,但是結果已經出來了,許多企業倒閉。
總之,企業倒閉是投資失敗引起的,不論是金融危機還是大量企業的倒閉都是投資失敗以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