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美國非金融公司金融衍生品

美國非金融公司金融衍生品

發布時間:2022-03-08 21:46:43

㈠ 美國 金融衍生品 國債

1 今年發行的國債大部分用來償還去年或者更早的國債。再者,用來平衡財政支出財政預算等等。還有就是,美國國債不用繳納州稅,購買者很多,這個購買者比如說中國,小的說財團,他們需要穩定自己的資本,讓自己的錢收到的風險減小。
2美國人買金融衍生品大部分不是要收益,是要給自己的資產買個保險,假如自己資產在市場上價格低了,有個保障,就能得到補償。 也有一部分用來投資,收益很高,但風險也很高。虧了,能讓你賣血都還不清零頭。比買股票凶險多了。注意:風險非常非常大!!!!!!!!!!!!!!!!!!!!1

㈡ 美國如何管理場外金融衍生物

美國衍生品的OTC市場是一個分散的無形市場,沒有固定的、集中的交易場所。在OTC市場中,交易是在許多獨立經營的衍生品機構之間或者是這些機構與投資者(往往是機構投資者)之間分別進行的。具體到美國,OTC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中,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包括由商業銀行或投資銀行以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外匯期權、外匯和利率互換。

OTC市場的組織方式採取做市商制。OTC市場與交易所場內市場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不採取經紀制,投資者直接與期貨衍生品經營機構進行交易。所以,期貨衍生品經營機構是OTC市場的直接參加者,又是市場的組織者,他們會製造出衍生品交易的機會,並組織市場活動。

OTC市場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以議價方式進行合約買賣及交換。換句話說,場外交易的衍生品是私下協商達成的合同。場外交易的標的均是非標准化的,有時標的物的價值還很大。場外交易的衍生品是應客戶的特殊要求而量身定做的,個性特徵十分明顯,但為了規避場外交易的風險,期貨經營機構往往在場內交易中進行風險對沖或都在交易所內進行套期保值。

OTC衍生品交易市場的最後一個特點,就是監管相對較松。美國以前的場外交易市場相對分散,缺乏統一的組織和章程,給監管增加了難度。當時的交易效率也不及場內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合約。然而,隨著電子化交易技術的迅速發展,全球OTC衍生品市場有了爆炸性增長。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場外交易已經大大超過了交易所的交易量。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截至2008年6月末,全球場外衍生品合約的名義本金(由於金融衍生品的價值都依據某種基礎資產,名義本金指的是金融衍生品合約中所參考的基礎資產或標的物的價值)余額為683.7萬億美元,市場價值(假如金融衍生品計算時,清算他們的市場價值)達20.4萬億美元,信用風險暴露值(金融衍生品違約不能清算時給交易者帶來的損失的大小,大約等於市場價值減去可以相互抵消的部分余額)為3.9萬億美元。到2008年6月,場內期貨與期權合計的名義本金金額為82.2萬億美元,而場外為683.4萬億美元,合計765.9萬億美元,場外交易量占整個金融衍生品交易量的比例從2001年的82.4%上升到89.3%。

美國場外交易市場發展與監管脈絡

美國最早的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是股票期權和對股票(尤其是公司股票)的遠期交易。基於利率、匯率和信用評級等的場外金融衍生品早在19世紀初已經廣泛存在。即便是被普遍認為是現代金融創新的場外結構性產品,也可以追溯到1929年金融危機前的數十年。在這些種類繁多的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有一種不需要進行基礎資產的實際交割,而是僅就約定價格和到期的市場價格差額進行結算的交易,當時人們稱這類交易為價差合約(difference contracts)。

美國對商品衍生交易的聯邦監管始於1921年《期貨交易法》,該法要求穀物期貨必須在取得政府牌照的交易所進行,並通過特別稅收禁止場外穀物期貨和期權交易,監管主要針對的是農產品交易。隨著20世紀70年代現代金融創新的發展,政府監管的對象逐步向金融衍生品延伸。1974年,美國《商品交易法》修正案一方面將「商品」的范圍擴展,不但包括原先例舉的農產品,還包括「所有其他的商品或條款……以及所有未來交割合同中,正在或將要交易的服務、權利和權益」;另一方面宣布成立獨立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以下簡稱CFTC),賦予其對期貨市場的排他性監管權。由於認識上的限制,再加上《商品交易法》修訂時許多重要的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尚未出現,《商品交易法》在賦予CFTC對期貨市場廣泛監管權的同時,卻沒能對期貨進行明確定義。

場外金融衍生品是以金融資產或金融變數為基礎的私人合約,盡管形態各異,目的不同,但最基本的功能都是風險管理。正是基於場外金融衍生品的這一本質屬性,CFTC認為場外與場內交易是建立在共同的功能基礎上的,場外交易與場內交易有著相同的結構和目的,場所的差異並不能改變產品的基本特性,因此場外金融衍生品屬於期貨,應受《商品交易法》的調整。而CFTC擁有對期貨市場的排他性監管權,「任何意在轉移價格風險的活動都應由CFTC管轄」。

場外金融衍生品是基於利率、匯率、指數等的私人合約,非標准化的特點決定了對其監管不能簡單地套用場內交易的要求。美國企圖以場內規則體系來規范所有金融衍生品的做法,使場外金融衍生品面臨法律不確定性的影響,許多機構紛紛將場外金融衍生品的重心轉移到倫敦和其他金融中心。為確保美國在全球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CFTC對場外金融衍生品監管權的行使不是將其置於規則的約束下,而是確保其不受規則的影響,監管權實際異化為豁免權。

SEC對場外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同樣遵循著放鬆與豁免的原則。1997年,SEC對場外衍生品交易商的新規則中不但放鬆了對凈資本的要求,允許交易商使用內部「VAR」模型來確定市場風險資本,而且豁免了場外衍生品交易商的自律組織成員和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的成員要求,同時豁免了傳統適用於經紀商交易商的《商品交易法》若干規則,允許場外衍生品交易商適用《商品交易法》規則中更富彈性的保證金要求。

銀行是場外金融衍生品的積極推動者和重要交易主體。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利率、匯率風險的加劇和金融自由化對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分離,銀行積極展開產品和業務創新,大量介入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

法律的不完善導致「惡意而無效的地盤爭奪和代價高昂的不確定性」,而監管缺失引發的過度投機又成為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和催化劑。在此背景下,美國2010年7月通過了專門針對場外衍生品的《華爾街透明度和責任法》,將場外金融衍生品按品種功能和交易功能進行分類,並將監管許可權在不同主體間進行分配,同時強調協調和合作,通過強制性的磋商和協調機制來達到統一的監管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中銀行大量參與CDS等金融衍生品交易給市場帶來了極大風險,《華爾街透明度和責任法》通過的「沃爾克規則」禁止受聯邦擔保的銀行進行金融衍生品自營交易,將銀行的場外金融衍生品業務限制在套期保值和做市商活動,同時,又通過「林肯規則」將銀行的互換交易業務剝離到其資本獨立的子公司。「沃爾克規則」和「林肯規則」的共同作用將極大地減少銀行在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參與度。

㈢ 美國歷年金融衍生品的成交量

找個瀏覽器,能翻譯的,直譯成中文,可以好好看,數據都是阿拉伯數字,即使翻譯不是很直白也能看懂,用獵豹的瀏覽器吧,谷歌瀏覽器雖好,但經常崩潰,用不成。希望對你有幫助

㈣ 非金融機構再利用金融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時應注意哪些問題,詳細點的

如果真正是做套保,教科書上講的很明白,隨便在哪一本金融學教材里都有吧。就當它是一商品期貨來操作就可以,只是交割時沒有實物,通常是現金交割

㈤ 想了解下美國金融市場的金融衍生品的具體知識,有哪些

金融衍生工具也稱金融衍生品,它是基於一種金融產品然後開發的有直接關系的融產品稱之為金融衍生品,如銀行把低質量的住房貸款打包好(證券化)買給其他人,這些人再度轉讓(發債方式),就這樣連續的販賣低質量的住房貸款的工具稱之為金融衍生工具。美國是一個金融衍生工具泛濫的國家,金融衍生品毫無顧及,深究其原由是熱錢太多,如果管理跟不上危害極大。如美國次貨危機——上升到金融危機。

㈥ 美國與法國在金融衍生品上那個牛!

金融衍生物大概就是swap, option, future contract, forward contract, 這些,不是比什麼銀行什麼的,其中金融衍生物的發展離不開其定價理論的發展,而美國在這方面是走在世界的前面的,之前的次貸危機就是由於美國金融衍生物創新太快而引起的,其中對期權進行定價模型而得到諾貝爾獎的就是美國人。
1981年大家公認是,IBM和世界銀行簽了一單場外的外匯互換,它不是在一個交易所之內做這樣一個金融衍生品,是在場外做。那麼從80年代開始,衍生產品的創新和發展就開始加速了。我們知道,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市場就在80年代開始的,先是由房利美開始做的一單,之後華爾街學會怎麼做了,所羅門兄弟開始帶頭,由投行來把這個房地產按揭的現金流都買來,然後打包、切割、銷售,同時在在上面增加復雜度,創新。那麼這就引起了房地產的資產抵押、證券化的一系列的創新。
那麼90年代開始,就是金融衍生品進入了黃金期間,所謂黃金就是說,它創新非常加快了,而且增長特別迅速,爆炸性的增長。比方說,有兩大類的產品引起了很多的交易,一個就是結構性產品,還有一類就是這一次導致次貸危機的,這些產品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信用衍生產品。比方說,信用互換這一類的信用衍生產品就創新了。
關於這些企業的在金融衍生物上面的特點和優點我就很難說了,但是金融衍生物沒有好與壞,基本上都是對賭協議,就是我們說的0和游戲,0和游戲哪裡來好於壞呢

㈦ 2007年或2008年美國金融衍生品發展的基本情況

衍生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譯。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

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從原生資產(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由於許多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在資產負債表上沒有相應科目,因而也被稱為「資產負債表外交易(簡稱表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徵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採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貸款。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

金融衍生品的分類

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國際上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活躍的金融創新活動接連不斷地推出新的衍生產品。金融衍生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1)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對合約到期日及其買賣的資產的種類、數量、質量作出了統一規定。遠期合約是根據買賣雙方的特殊需求由買賣雙方自行簽訂的合約。因此,期貨交易流動性較高,遠期交易流動性較低。

掉期合約是一種為交易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合約。更為准確地說,掉期合約是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合約。較為常見的是利率掉期合約和貨幣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中規定的交換貨幣是同種貨幣,則為利率掉期;是異種貨幣,則為貨幣掉期。

期權交易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種類、數量、質量原生資產的權利。期權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准化合同,也有在櫃台交易的非標准化合同。

(2)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細分,股票類中又包括具體的股票和由股票組合形成的股票指數;利率類中又可分為以短期存款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長期債券利率為代表的長期利率;貨幣類中包括各種不同幣種之間的比值:商品類中包括各類大宗實物商品。

(3)根據交易方法,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文易。

場內交易,又稱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進行競價交易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參與者收取保證金、同時負責進行清算和承擔履約擔保責任的特點。此外,由於每個投資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設計出標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資者選擇與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數量進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個場所進行交易,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動性較高的市場。期貨交易和部分標准化期權合同交易都屬於這種交易方式。

場外交易,又稱櫃台交易,指交易雙方直接成為交易對手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有許多形態,可以根據每個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設計出不同內容的產品。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具體要求、出售衍生產品的金融機構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場外交易不斷產生金融創新。但是,由於每個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雙方相互負責進行的,交易參與者僅限於信用程度高的客戶。掉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櫃台交易的衍生產品。

據統計,在金融衍生產品的持倉量中,按交易形態分類,遠期交易的持倉量最大,占整體持倉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貨(18%)和期權(13%)。按交易對象分類,以利率掉期、利率遠期交易等為代表的有關利率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占市場份額最大,為62%,以下依次是貨幣衍生產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產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間,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了5.7倍。各種交易形態和各種交易對象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整體上呈高速擴大的趨勢。

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現狀

金融衍生品市場可以分為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OTC)市場。自1980年代以來,兩類市場的衍生品交易均取得了長足發展:1986~1991年間,交易所市場和OTC市場交易額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36%和40%;1991年兩市場的未清償合約名義價值分別達3.5兆美元和6兆美元,其中利率合約在兩市場均占據了主導地位;2001年末,交易所市場合約名義價值已增長至23.54兆美元,OTC市場增長到了111兆美元,並且全球OTC市場的市值達到了3.8兆美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幅增長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流動性增強型(即增加現貨市場流動性)金融創新的需求,OTC衍生品交易的增長迎合了機構投資者對風險轉移型金融創新的需求。

金融衍生品區域分布結構

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場

歐美發達國家集中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歐洲,近年來這種集中趨勢更加明顯。1999年末的未清償金融期貨和期權合約名義價值中,有全球80.5%屬於北美和歐洲,到2002年6月末,這一比例上升到了93.7%,北美地區的合約價值佔到總價值的64.6%(見表4)。

美國是全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市場,但其地位正在趨於下降,美國交易所成交的金融衍生品合約在1986、1988、1990、1992、1994年分別佔全球交易量的91.4%、74.7%、65.1%、53.5%、44.7%;歐洲市場的增長最為顯著,1994年的交易量是1986年的399%;其間日本的交易量大約增長了7倍。從交易額統計看,直至1986年,美國尚佔有交易所市場交易額和未清償合約價值的80%份額。1990年後,美國以外的市場日趨活躍,交易增長率開始超過美國,到1995年,美國以外市場的交易額已超出美國,而未清償合約價值稍遜於美國。從交易量統計看,1990年後美國以外市場衍生品交易的活躍趨勢更加明顯(見表5)。

OTC金融衍生品市場

與交易所市場類似,OTC 金融衍生品市場也主要分布在歐美國家。英國一直保持著OTC市場的領先地位,而且市場份額不斷上升,之外的OTC交易主要分布在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見表6)。倫敦是OTC金融衍生品市場最重要的中心,2001年日均交易額達6280億美元,較1998年增長6%。紐約日均交易額位居第二,為2850億美元,較1998年下降3%,法蘭克福交易額名列第三,業已取代東京在OTC市場中的位置,法蘭克福地位的上升明顯得益於引入歐元和歐洲中央銀行(ECB)的設立。

金融衍生品投資者結構

金融機構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以美國為例,參與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商業銀行、非銀行儲貸機構(Thrift)和人壽保險公司三類,其中商業銀行是最早和最熟練的參與者。根據三十國集團1993年的一份報告,被調查的大部分金融機構參與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有92%的機構使用過利率互換,69%的機構使用過遠期外匯合約,69%的機構使用過利率期權,46%的機構使用過貨幣互換,23%的機構使用過貨幣期權。BIS的統計顯示,金融機構在全球OTC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交易額穩步增長,2001年較1995年提高60%。交易主要發生在金融機構之間,日均交易額由1995年的7100億美元提升至2001年的1.2兆美元,金融機構間交易占市場的份額由1995年的80.7%提高到2001年的86.7%(見表7)。

銀行無疑是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主角(尤其在OTC市場上),1970年代末以來,銀行日益熱衷於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美國銀行業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十分活躍,從1990年到1995年,銀行持有與衍生品相關的資產增長了約35%,達到3.1兆美元,其間銀行持有的衍生品合約名義價值增加了2倍。銀行是金融互換市場的主要參與者,1992年末全球利率互換合約的未清償價值達6兆美元,持有頭寸最大的20家金融機構佔到三分之二強,其中銀行佔了18家。

非金融機構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顯然不如金融機構活躍,例如目前非金融機構只佔到OTC金融衍生品交易額的10%,與1995年相比其市場份額有明顯萎縮(見表7)。根據三十國集團1993年報告,被調查的非金融類公司中,使用過有利率互換、貨幣互換、遠期外匯合約、利率期權和貨幣期權的公司的比例分別是87%、64%、78%、40%和31%。
中國有句古話『四兩撥千斤」 就是為什麼一斤的秤砣可以稱100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的杠桿效應

一般買100的東西賣出去120元 賺了20 元利潤率20%

現在我和貨主商量 用5元先定好100的貨(一般要有信用擔保)但不交貨 然後我又把它賣給別人120 ,讓貨主把貨直接發往買主我賺了20元利潤率是400% 比原來高了8倍

金融衍生品里的杠桿效應是
1指利用很少的錢就能控制很多的貨
2 用很少的錢獲得很多的利潤
3 高利潤必然有高風險 上面如果我的貨忽然行情不好,買不出去 我有沒有跟多的錢支付 那我只好破產

綜合來說就是將盈利或虧損放大
透過美國次貸危機給予我們的啟示,我們非但不能減緩我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的金融創新決心和金融創新步伐,而且還應當從五個方面釐清我們進行金融創新的清晰思路:第一,我們必須對金融創新利弊可能產生的市場影響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第二,我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不能脫離中國國情;第三,盡管借鑒或引進是金融創新的有效途徑,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境外的金融創新工具;第四,金融創新一定要有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第五,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更要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引領了全球金融創新的歷史潮流,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產品的確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銀行業務,但同時金融創新也帶來了接連不斷的麻煩,特別是今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更是發人深思。

從某種角度來看,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確實給世界范圍內方興未艾的金融創新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但我們也可以從中能得到某些啟示,這將有助於我們釐清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思路。

第一,我們必須對金融創新利弊可能產生的市場影響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透過此次美國次債危機發現,金融創新中類似衍生產品的創新工具確實存在著事前不為人知的巨大殺傷力。

我們注意到,次級債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滿足了美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尤其是有些中低收入者也希望通過房價的不斷上漲進行博利。盡管美國承受了此次次貸危機的巨大壓力,但美國也通過金融創新方式將次貸風險成功地向全球輸出。因為,美國通過金融創新將次級債的收益與風險轉嫁給全球資本市場投資者,次級債引發的投資風險自然要由全球資本市場來共同承擔。

對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行為是應當充分肯定還是予以徹底否定?或許,我們難以做簡單評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不能因為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所引起的諸多負面影響,放棄我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決心或推遲我們的金融創新腳步。

第二,我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不能脫離中國國情。

事實上,金融創新永遠也離不開一國的經濟、金融環境,如美國次級債就產生於「9·11」事件之後的那個特殊年代。因此,在金融創新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今後一定時期內我國國情變化的幾個基本特點。

一是我國的資本市場已形成氣候並逐步走向成熟。隨著我國股票和基金市場的不斷擴大和規范,以及普通老百姓對這個新興市場認知的不斷加深,傳統的銀行業務必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即便資本市場發展還很難從根本上顛覆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壟斷地位,但將會動搖銀行主要依靠存貸款利差過日子的基礎。

二是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和財富結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二十多年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我國城鎮居民長期以來的金字塔型收入結構,正在被「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取而代之。從國際經驗來看,伴隨著這種橄欖型分配結構的形成,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隊伍也將逐步壯大起來,此時不斷滿足投資者各不相同的投資風險偏好要求,既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實現其業務轉型、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三是社會主流消費群體以及消費觀念也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受第三次「嬰兒潮」的影響,與前代人相比,無論是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還是消費觀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如何適應這樣的一種新變化,同樣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個既緊迫又十分艱巨的任務。

第三,盡管借鑒或引進是金融創新的有效途徑,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境外的金融創新工具。

從此次美國次貸危機中,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所借鑒或引進的國際金融創新工具。

通過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方式,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銀行的信貸違約及房貸的非流動性風險問題。但證券化不等於沒有風險,將風險從銀行內部轉移到社會並不等於風險並不存在。此外,本次美國次債危機的爆發,對於當前我國到境外投資於金融創新工具也有積極意義。

但筆者認為,不管是實施QDII,還是借鑒ABS,如果我們不從國情出發,不時刻綳緊風險管理這根弦,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不管是自己進行直接投資,還是引導投資者進行境外投資,總有一天會遭遇「滑鐵盧」。

第四,金融創新一定要有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

筆者認為,由美國次貸危機顯示,金融創新工具能把本該屬於本國的經營或投資風險,通過風險輸出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因此,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進行金融創新,一定要堅持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

鑒於此,我們要特別突出地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把金融創新的目光投向國際資本市場。對此,我們應當想方設法創造有利的創新環境,充分鼓勵國內金融機構能像歐美國家的金融機構那樣,精心設計一套體系完整、應有盡有的創新操作工具,將那些蜂擁而至的巨額游資一起裹進風險投資之中;二是必須突破傳統狹隘經營理念的束縛。對銀行來說,在信貸資產的組合結構中,房屋抵押貸款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優質資產之一,而且還可以把其他金融理財產品延伸進中高端客戶群體中。面對這樣一個利益巨大的信貸資產,我國銀行業難有動力將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這也是目前我國房貸證券化起色不大、步履維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兼得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才是創新戰略應該鎖定的目標;三是要把金融創新的目光指向混業經營。從國際經驗及長遠來看,混業經營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而且也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五,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更要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美國次貸危機給予我們的最深刻教訓之一就是,金融創新不能違背了金融機構「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首先,金融創新的杠桿效應正在公開挑戰金融機構「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房屋抵押貸款被證券化後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會調動銀行或次貸公司在重新獲得現金流後擴大信貸規模的積極性,次貸不僅很快會被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並被分配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投資產品組合之中,而且對沖基金及其他高杠桿機構以其財務杠桿工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與次級債有關的各種交易,最終會放大相關的投資和交易風險。此時,相當多的衍生產品價值與其真實資產價值之間的聯系被完全割斷了,金融創新的杠桿效應不僅遠離了金融機構的「謹慎經營」原則,而且也把市場參與者完全隔離在「謹慎經營」的藩籬之外。

其次,金融機構貪婪的逐利性在經營風險被轉移給社會後,必然會以犧牲謹慎原則作為擴大信貸規模的基本前提。一旦風險集中爆發,整個社會在為之震驚時,突然會想到要追溯原生信貸產品的發行質量及是否遵循了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但為時已晚。因此,問題是在無風險約束下的放貸行為與風險隱蔽的嚴重滯後之間,如何實現與謹慎經營原則的有效銜接,這是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再次,金融衍生產品從一開始就遠離了「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典型的衍生產品價值依賴於原生資產價值的變化,但由於金融創新,衍生產品通過切分包裝、評級定價及金融工程模型等方式被投資銀行家們精心包裝並推向資本市場後,其價格與投資價值往往會被高估,市場風險隨時都有可能集中爆發。同時,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也被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美國次債危機給予我們的深刻教訓是,在金融創新中必須很好地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如何有效地處理好創新與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可能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長期和棘手的現實問題

㈧ 金融衍生產品與美國次貸危機的關系

金融衍生產品:原生金融工具派生出的具有其自身價值的金融衍生工具。有遠期合約,期貨,期權等。。。其作用有套期保值,規避風險,投機等
其形式大多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
而美國次貸危機簡單地來說就是:美國房貸資金鏈斷裂.大量貸款者因為美國樓市下挫,經濟能力下降等原因,造成大量斷供。借貸者銀行,金融機構因收不到房息,資金和拿著一大堆斷供的樓房流動不出去.造成壞賬,呆賬。於是影響美國整個金融系統。造成由次貸引起的金融海嘯。
如果要說關系的話,就是次級房貸是屬於原生金融產品裡面的.但美國的這些投資銀行,金融機構就把這些房貸資產派生出如CDS合同這些高風險高杠桿的金融衍生產品以賺取高利潤。美國樓市一直升的話,就沒事。金融機構們拿著這些房貸資產繼續以承擔高風險賺取厚利潤。一旦樓市下挫。便要完全承擔風險所帶來的損失。所以它們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金融衍生產品。它高利潤,高杠桿。但同時也伴隨著高風險。就因為金融機構們無視風險大搞金融衍生,金融創新。才會承擔美國此次次貸危機這么損失慘重的結局。

㈨ 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多大看到很多不同的說法誰能給個客觀些的

美國實體經濟很繁榮,其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有資金的支持。而這些源源不斷的資金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金融市場的發展。可以說金融經濟給美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其投資品種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場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我們無法形容其大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3個美國人中就要一個人涉足的。

閱讀全文

與美國非金融公司金融衍生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哈爾濱消費金融公司怎麼樣 瀏覽:296
融資租賃交營業稅嗎 瀏覽:570
理財產品一萬塊 瀏覽:236
四川融資租賃備案 瀏覽:726
投融資業務經理職位描述 瀏覽:287
大學畢業後投資理財案例 瀏覽:213
信用卡金融機構可以發行么 瀏覽:654
如何在交易軟體裡面嵌入公式 瀏覽:735
msd指標指哪個 瀏覽:264
同花順指標行業漲幅 瀏覽:129
金融服務納稅服務收入確認條件 瀏覽:958
中證800證券保險指數 瀏覽:126
江蘇京東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226
四川寶亞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35
大學生到金融機構 瀏覽:560
農發行簡訊金融服務平台工作 瀏覽:65
銀行人員推薦理財產品 瀏覽:582
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還沒扣費可以退嗎 瀏覽:911
融資買入非標的證券 瀏覽:721
漢口銀行自營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