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在18世紀迎來了什麼發展機會,又採取了哪些措施
英國是迎來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機會,鼓勵當時的商業發展,採取重商主義,
❷ 英國巴克萊銀行的發展歷程
十七世紀晚期,盡管倫敦的街道上沒有鋪設黃金,但是倫敦城中滿是銀行家,為皇家和商人提供資金。其中的一家這樣的企業是John Freame和他的合作者Thomas Gould創立的,位置在倫敦的Lombard大街。「巴克萊」的名字是1736年以John Freame的女婿James Barclay命名的。
私人銀行業務在18世紀變得非常普遍,為顧客保管黃金,向有信譽的商人提供貸款。到了90年代,這樣的銀行已經有了幾百家。1896年,其中的20家銀行合並成為新的股份制銀行,因為家庭、業務、宗教關系而聯系起來,新銀行的負責人是Barclay。新的銀行共有182家支行,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和東南部地區,存款共有600萬英鎊,在那時,這已經是很大的一筆錢了。通過兼並其他銀行(包括1905年兼並的Bolithos銀行,1916年兼並的United Counties銀行),新的銀行的營業網得到了迅速的擴展。
1918年,巴克萊銀行與倫敦地區銀行和西南銀行合並,從而成為英國最大的五家銀行之一。到1926年,以「巴克萊」命名的銀行已經達到了1837家,其中的曼徹斯特聯合銀行在1940年開始獨立經營。
1969年收購Martins銀行是國內進行的最後一次收購活動,Martins銀行是最後一家總部沒有設在倫敦的銀行,成立於1831年,1918年由倫敦的一家銀行和利物浦的一家銀行合並而來。
巴克萊銀行在世界范圍內業務的擴展是1925年開始的,三家擁有巴克萊銀行股份的銀行進行了合並,這三家銀行是:殖民銀行、英國-埃及銀行、南非國家銀行。新的巴克萊銀行的業務活動主要在非洲、中東地區和西印度地區開展。1954年,銀行的名稱更改為巴克萊銀行DCO以適應變化的經濟和政治形勢。
1981年,巴克萊銀行成為華盛頓擔保和交易數目最大的外國銀行,提高了在紐約的市場份額。1986年8月,巴克萊銀行成為在東京股市上市的第一家英國銀行,1986年9月,巴克萊銀行的股票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
1986年成立的投資銀行BZW銀行加速了巴克萊銀行的國際發展。這之後,有著9年歷史的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合並。1997年,巴克萊銀行進行了重組,BZW銀行的大部分部門發展成為了今天的巴克萊資本銀行。
2008年9月20日電美國法院20日批准了英國巴克萊銀行收購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核心業務,包括投資銀行業務。法官作出裁決時指,他認為除了巴克萊收購核心業務,雷曼兄弟的資產沒有更好的出路,亦是唯一出路。由於巴克萊銀行拒絕全面收購雷曼兄弟,雷曼兄弟申請了破產保護令。巴克萊收購雷曼兄弟的部分業務,在美國約有9000名員工。美聯社報道估計,交易額約13.5億美元,包括雷曼兄弟在紐約市曼哈頓的辦公大樓。
另外,在英超成立之前,巴克萊卡公司一直贊助英格蘭甲級聯賽長達7年之久,但92年英超成立時,Carling公司(啤酒商,Bass公司旗下)獲得了冠名權,贊助金額為每年3600萬英鎊。直至2001年,巴克萊卡才重新成為英超的冠名贊助商,贊助金額為每年4800萬英鎊,合同期為3年。2004年雙方續約三年,贊助金額為每年5700萬英鎊。2006年9月27日,雙方再次續約四年,合同簽至09-10賽季,贊助金額達到每年6580萬英鎊。
❸ 國際金融機構體系的發展歷程
為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先後曾出現各種進行國際金融業務的政府間國際金融機構。其發端可以追溯到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爾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並響應地建立了幾個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作為實施這一國際貨幣體系的組織機構。1957年到70年代,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地區的國家為發展本地區經濟的需要,通過互助合作方式,先後建立起區域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如泛美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
1.起源:1930年5月國際清算銀行BIS成立。
2.發展:二戰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泛美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和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等先後成立。
3.作用:在重大的國際經濟金融事件中協調各國的行動;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穩定匯率;提供長期資金促進各國經濟發展。
❹ 18世紀英國當時的經濟、政治是什麼樣的
十八世紀英國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的時期,政治上是君主立憲制,由議院負責。
❺ 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現代金融業是從11世紀之後慢慢發展起來的,起源是從一個叫「聖殿騎士團」的機構開始的。
中世紀時,歐洲基督教的地盤被伊斯蘭教佔領了。到了11世紀,教皇進行十字軍東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然後把它開放給歐洲各地的朝聖者來朝拜。聖殿騎士團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朝聖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這些騎士團的人就發現了:保護朝聖者可以作為一門生意來做。因為朝聖的路途很遙遠,朝聖者帶很多財物不安全,需要一個異地託管財物的體系。但是,歐洲當時小國林立,壁壘重重,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建立這樣一個跨國的異地財務託管體系,只有像聖殿騎士團這樣遍布歐洲的武裝軍事力量才能幹這件事。
所以聖殿騎士團發現開展這樣的業務既方便,也特別賺錢:朝聖者可以在歐洲存錢,然後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國異地的匯兌就變得特別流行。很快地,這種業務就超出了保護朝聖者的范疇,在整個歐洲擴展開來。
在財務託管、貨幣匯兌的基礎上,騎士團發現原來金融業務才是最賺錢的業務,所以他們就拓展了業務:替英國國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國國王徵收稅費,替英國和法國經營皇室的債務、債券,還替各國的貴族進行信託理財。
擁有了資金實力以後,當各國國王交戰需要用錢的時候,騎士團就會給他們貸款。所以聖殿騎士團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到14世紀,這些匯款、存貸、理財、支付等標準的信用中介業務已經隨著聖殿騎士團的拓展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單單是國王貴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在聖殿騎士團這里做儲蓄理財業務。
所以說,歐洲在14世紀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有比較強的金融意識,而聖殿騎士團所扮演的正是「銀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個歐洲金融啟蒙者的角色。
14世紀之後,隨著英國、西班牙、法國幾個大國的興起,騎士團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後,歐洲還是有一個社會結構上的真空地帶,接著,其他的信用機構就發展起來,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開始,義大利北部的銀行業興起,在地中海地區取代了聖殿騎士團的作用,為各國貴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務。到16世紀,西歐小國荷蘭的股票證券票據市場也開始崛起,成為歐洲的票據結算中心。17、18世紀之後,英國、法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
這一系列的金融業務,都延續了聖殿騎士團的金融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就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我把它稱為歐洲的「銀行貨幣信用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美金融市場的雛形。
❻ 18世紀英國從重商主義發展到自由貿易的原因
英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保護性的重商主義,是因為土地貴族長期掌權,是為了保護土地貴族的利益,保護國內市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日顯,它阻礙了商品流通,阻礙了與國際市場的交流與競爭,越來越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18世紀中葉,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廠手工業,英國的工業產品競爭力、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增強,強大的工業已經不再需要國家來保護了。
1832年議會改革後,工業資產階級上台掌權,他們便開始了爭取廢除一系列重商主義法律的斗爭,以便積極應對國際競爭,維護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
❼ 13~18世紀英國歷史發展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