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金融行業未來的市場前景和趨勢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無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無
無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無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無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有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給點分吧,很辛苦的
Ⅱ 中國金融服務業的未來發展融資租賃行業的行業前景
前段時間和很多家融資租賃公司打交道,大概了解了一下裡面的情況,就我知道的簡單說一下:
發展現狀:
1、發展速度快:幾乎每幾天就有一家新融資租賃公司注冊成立,整體規模成爆發式增長,可以說整體行業非常火爆。就像樓主說的,已注冊的已經有660多家,金融租賃公司已經有22家(邦銀金融租賃前幾天剛剛把材料報到銀監會了,再有幾個月就開業了。)各家公司在不停的增資,信達金融租賃幾乎每年增一次。所有融資租賃公司都在爭搶這個龐大的市場,客戶經理的任務是沖規模。
2、人均創利高:融資租賃公司幾乎成為人均創利最高的行業,金融租賃公司普遍人均創造六七百萬的利潤。
3、監管缺失:內資由工商總局批,外資由商務部批,金融租賃由銀監會批。監管部門過多反而對整體融資行業缺乏有效監管。這兩天稅務總局也出來搗亂,想從這個高利潤的行業里分一點稅出來,回租業務的本金部分也要收增值稅,目前整個行業都在討論營改增對回租業務的影響。多頭監管導致租賃行業發展混亂。
4、行業有些混亂:所有人都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快速發展,有錢的都想來分一杯羹,懂不懂的都來湊熱鬧。搞拆遷的、私企大老闆、挖煤的,都來搞融資租賃公司,他們把這個行業看成了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的好機會。
未來預測:
1、外資融資租賃公司門檻會提高:很多外資融資租賃公司鑽政策空子在境外股東都是殼公司,違反了商務部引進外資的初衷,未來這種現象會受到約束。
2、行業火爆程度會減弱,行業會洗牌。國家放縱融資租賃行業快速發展其實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但很多公司打著租賃的幌子去做通道、政府融資平台甚至房地產,違反上面的意思。未來會從監管上限制那些並未支持實體經濟的業務,一部分投機的租賃公司會因此受影響。
3、做的專的發展好,做得雜的不好過:我個人仍然認為雖然是融資租賃,但項目的風險基本等同於承租人自身信用授信,對融資租賃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如果選擇專一做一個方向,對行業更了解,風控水平也會更高,會更具競爭力。
Ⅲ 金融業的發展前景
第一,社會各階層各行業所有人,都需要資金融通,不論長期的或短期的資金需求,不論國內的或海外的現金需求,不論即期的或遠期的資金需求,金融業都可以滿足這些需要。
第二,賺到一點錢的企業或個人,他的金錢需要有個存放或運用的去處,金融業正可以滿足這個需要。
第三,社會有許多很聰明的人,可以為以上兩件事情設計、研發許多更新更好更有創意的金融服務項目(像古代的匯兌事業、NOW,近代的VIP財富管理業務、全球套利系統、財工操盤系統等)。易言之,金融業可以讓一些聰明人發揮所長。
第四,社會有更多很伶俐很勤快的人,可以為以上三件事情的參與者,提供便捷又有效率的服務。
第五,金融業需要使用到許多精密的器材設備(ATM、數鈔機、工業電腦、網路銀行、晶片卡、金庫、各種金鑰項目),而這可以造福許多研發、製造廠商。
第六,有許多人想從金融業的金庫或行員抽屜中直接搬錢回去花用,這會造就許多保全事業、保安人員的就業市場。當然這會間接的造就發展槍械彈葯、開山刀、電擊棒、手銬、防彈玻璃、鑽壁機械、安全帽跟口罩等周邊項目的更新與發展。
第七,金融業除了銀行以外,其實還包括了證券商(經紀、自營、承銷)、票券商、期貨商、投信業、投顧業、保管業、保證業、公證業、經理業、人才培訓業、證照補習業、應收帳款催收業(也包含了暴力討債公司)、保險業(壽險、產險、再保);甚至於也養活了環繞金融業周邊的律師、會計師、運鈔業。政府里頭靠著監督、管理、稽核金融業的公職人員就更多啦!金融業對國計民生、對經濟發展、對國族命脈的存續,實在太重要啦。
第八,都市地區及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進口業與出口業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企業與個人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有錢人與窮光蛋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文革期間與改革開放後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國家多難與全國和平統一時期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地上金融與地下金融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國內小格局操作與全球運籌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學生族與上班族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LKK與草莓桑葚族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菜籃族跟月光族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這些都夠你忙乎了!金融業急需人才可見一斑!
以上,總結前述,金融業的發展前景,無可限量,趕快進來吧!別猶疑了!
我是Darder,請指教!
Ⅳ 中國金融業未來發展趨勢
疫情對消費金融的沖擊
疫情對消費金融公司的沖擊直接體現在規模、風險、利潤三個方面。一是因客群消費意願、消費能力遭受重創,客戶短期消費需求下降,信貸規模必然受到影響。
二是客戶收入來源下降,主動還款能力下降,將導致金融機構風險暴露增加,資產管控難度加大,資產質量進一步承壓。三是金融機構為抵禦壞賬風險,主動增加撥備計提,則會影響利潤增收。
為應對疫情對消費金融行業的影響,以中原消費公司為代表的企業切換至基於TCE平台打造的新核心系統,增加公司消費金融業務的風險把控能力,2020年下半年隨著疫情的緩解、經濟的恢復以及行業的轉型,下半年消費金融公司的盈利水平有望回暖。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Ⅳ 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潛力有多大
中國的經濟地位有多大,中國將來的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潛力就有多大
Ⅵ 金融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金融行業一直是收入最高的行業,消費金融的前景很好,物聯網金融現在很混亂,但是長期來看,也是很有前途的
Ⅶ 金融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前景
個人感覺金融業盛極必衰,在未來將會受到很大的現實沖擊,將會逐步適應社會的發展規律,不再會呈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Ⅷ 金融業發展前景現在怎麼樣
前景不錯,參考《中國金融行業創新趨勢與企業發展戰略分析報告》顯示,金融業正在興起,在未來十年內都將有一個不錯的發展。說起來,金融行業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行業。它主要包括基金業、證券業、保險業、銀行業四大類別。
截至今年3月份,已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銀行在華設立了195家金融機構,國內的金融市場逐步壯大,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從整個國內金融人才市場看,目前頂級金融人才報價已在百萬元以上,而一般中級人才在30萬至50萬元。
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急缺金融分析師、金融工程師、特許財富管理師、基金經理、精算師、副總裁級高管、稽查監管人員、產品開發人員、後台工作人員(在財務、結算、稅務方面有經驗)等九大類人才。
Ⅸ 金融業的就業前景怎樣。
金融業就業現狀與前景
專業現狀和前景:
可以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總體來說,近年來金融專業人才就業形勢良好,由於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的臨近和外資銀行、保險資本的進入,對金融專業人才的需求會日益增加,特別是了解國際金融方面的。
獨之秀職業顧問分析及求職建議:
一、與其他財經類專業相比,金融類專業對學歷的要求是最高的。特別是證券業、銀行業,本科生已經屬於低起點了。除傳統金融業務的一些基層單位外,專科生摹本上沒有什麼市場;本科生在人才市場上所佔的份額也在逐步縮小;碩士、博士生和MBA備受用人單位青睞,人才需求將逐步向「高、精、尖」傾斜。
另據有關人士介紹,金融服務業、銀行需要多層次的金融人才,其中像座席員、操作員、銀行櫃員等這樣的一線基礎性工作占相當比例。
針對以上情況,建議金融類專業畢業生在求職時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要求不能過高,另外,進一步的深造會給你更多的選擇機會。
二、隨著與世界經濟的接軌,金融專業人才還必須了解國際金融規范,知道國際市場最新的金融理論;知曉國內金融行業情況,熟悉證券市場、外匯市場與企業融資運作的相關知識。
總而言之,對每一個專業來說,無論是從薪資水平的起伏來看,還是招聘單位的苛刻程度來看,都說明了就業壓力的增大,財經類專業也概莫能外。但是,只要我們具備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再加上一個良好的求職心態,就業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金融業銀行業就業現狀分析:入行正是恰當時
根據中國加入WTO協議,銀行業於今年12月11日全面開放,在我國內地注冊了法人的外資銀行,獲准全面開展人民幣業務,為此,金融人才隨之升溫……
金融業的開放,加大了銀行的競爭,隨之也引起了金融人才戰。據翰德人力資源公司今年第四季度最新報告顯示,有64%的金融企業計劃在下一季度擴充人手,有54%受訪者表示招聘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工資水漲船高
據上海銀監局統計顯示,截至9月末,上海市外資銀行營業性分支機構增加至93家,其中,外資很行分行增加至63家,同城支行增加至30家。另外,還有2家外資銀行分行和7家外資銀行支行處於籌建狀態。這些,無疑給人才供給加大了壓力,相應的,工資也水漲船高。
上海翰德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資深獵頭卓東櫻說,「參看過去6個月的數據,低端的職位,月薪從幾千到1萬元(人民幣,以下同)不等,經理級別約為2萬到3萬元」。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1.8—2.5萬元/月屬於中檔收入。而投行從業人員的薪水最高,「具體月薪不好說,但從獎金上推斷,從業人員有望得到其基本工資的50%甚至更高比例的獎金收入。」
九類人才急缺
分析目前國內金融市場,急缺金融分析師、金融工程師、特許財富管理師、基金經理、精算師、副總裁級高管、稽查監管人員、產品開發人員、後台工作人員(在財務、結算、稅務方面有經驗)等九大類人才。
金融分析師(CFA):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獲得CFA資格幾乎是進入投資領域從業的必要條件,全球至今僅有3.55萬人通過考試,而我國大陸,目前約50人擁有此資格,未來3年對CFA的需求量將超過5000人。
金融工程師:注重金融市場交易與金融工具的可操作性,將最新的科技手段、規模化處理方式(工程方法)應用到金融市場上,創造出新的金融產品、交易方式,從而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贏取利潤、規避風險或完善服務。
特許財富管理師:5年以上金融機構工作經驗,有良好的經濟學基礎和至少精通兩個投資領域,其要求之高,很少人能通過。
投資管理人才:市場急需大量的投資管理人才,這些投資管理人才主要包括風險投資人才、融資租賃人才、金融業務代表、個人投資顧問等。
稽查監管人員:有能力勝任者,只有在薪水能高於原先30%到40%才願意跳槽。
入行正是恰當時
卓東櫻透露:「我們金融業的客戶,98%為外資機構,相比前兩年,今年各大外資銀行的招聘一直沒間斷過,但優秀的人才,來來去去就那麼幾個人。」目前,很多外資銀行動輒便招聘幾百到上千的本地人才,往年較少「光顧」的大學畢業生,今年也轉而將眼光放在了高校。有些投行更是,為了權宜之計,開始「從消費品和快速消費品行業招聘人才,這在亞洲其他地區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卓東櫻進一步提醒,對於有志者來說,現在投身投行界正當時,升職機會也較大。但從職位總體要求來說,「外資很行招人的通用標准往往是外語好,有專業背景,溝通能力強,這對很多人來說是道不低的門檻。」
外資培訓進軍市場
金融業的開放,同時也讓國內銀行的競爭壓力加大。近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2006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中小企業發展論壇上,建設銀行在會場設了展位,可以說,整個會場的周圍,都是建設銀行展示的產品。可見,國內銀行對加大的競爭已有意識,並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而在國際對接過程中,怎樣把自己的業務推出去的同時又能控制風險,做到業務無邊界,人才,這時又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很多培訓機構紛紛看好這塊市場,外資培訓也陸續登陸,分食蛋糕。總部設在香港的內部審計(亞州)有限公司(InterauditAsia)於今年2月份開始,已經成功地在北京、上海、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發展了一系列的開放式培訓課程。其負責人Jean Yves Le Corre分析道,金融業很大一個問題是風險貸款和風險投資,所以,解決風險管理和內部審計是關鍵。但在培養這些人才時,我們不能一味地把在歐美通用的內部審計標准完全照搬到中國,特別是行為學技巧方面,那樣是不科學的態度,應該結合中國的特點,培養更適合於中國本土公司的人才。
就業前景無比寬廣光明
國際金融學院努力追求教學緊跟金融全球化發展進程,以積極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廣泛需要的國際型金融管理人才為目標。在選擇國外合作大學時,始終將該大學的學生就業率排名作為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目前合作的國外大學,在學生畢業後就業率方面都是名列前茅,從而確保學生家庭教育投資物超所值。學生畢業後,就業前景廣闊,選擇機遇繁多。既可以繼續深造,在國際知名大學的商學院中完成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學業,也可以到海外金融機構或外國在華獨資、合資金融企業,以及國內的銀行、保險、證券和財會公司或機構從業。
一般而言,中國的金融學本科教學是偏向宏觀金融的。諸如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學這樣的學科在西方是屬於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的。這樣的學科設置適合那些打算從政 和做學問的學生,但對有意進入商場的同學似乎顯得大而無用 而西方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學是微觀金融學。主要分為資產定價(投資學)和公司金融(類似於財務管理)兩塊。 根據你的說法,你是打算在畢業後從事相對微觀的工作,那麼你就需要在學習好本科主幹課程的同時有一些更多的涉獵。 想要進投資銀行類的公司就要學好投資學,另外財務知識對你來說必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證書,國內有證券從業和期貨從業資格,國外有CFA等一系列的金融類認證,不過門檻很高。 具體你可以按照這個思路查一些資料,有需要在這里繼續留言,我盡量幫你解決。 學金融的可以考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理財規劃師, 如果你想做會計,可以先考會計從業資格證,然後再考中級會計職稱.
在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過程中,經濟全球化走在了前面,而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的全球化就走在最前面。金融業的發展,必將帶來金融人才的需求擴大。
統計數字顯示,世界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中,10%以上的人口從事金融業,而我國目前最大的金融城市上海卻只有1%的比率。國際金融中心的紐約擁有77萬金融人才,香港的數字是33萬人,而上海只有10餘萬人。按照目前上海1700萬的人口規模計算,未來15年內,金融人才的增加量每年應該在10萬人左右。
中國加入WTO以來,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家銀行在華設立了200多家金融機構。隨著中國銀行業在2006年底全面開放的時日迫近,外資銀行在逐步解除束縛、延伸產品線、深入擴張的同時,招納我國高級金融人才已經成為其進行人才儲備的一項重要戰略。有關專家指出,國際金融企業中高端人才缺口有近萬人,且將目標瞄準了國內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領域的業務骨幹。
外國金融機構的大量涌進,必然會促進我國金融人才的市場化、職業化、產業化和全球化,出現「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現象。岌岌可危的金融人才爭奪,已經開始推動國內眾多金融機構醞釀人才洗牌。
如此大規模的金融人才需求,如此高端的素質要求,這樣的人才究竟從何處來?在國際上早在1963年就開始實行CFA(注冊金融分析師)制度,40多年來培養了大批能夠在金融領域「游刃有餘」且兼顧行業自律的從業高管。而我國內地,目前只有317人獲得了注冊金融分析師稱號,大量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本土金融人才因語言、時間等原因被擋在了門外。另外,單純掌握國際管理和理論的人才,在一段時間內也很難走上具有國內本土特色的金融發展的「快車道」。由此可見,運用全球的視野和思維並兼顧本土特色,創建中國的金融人才培養體系勢在必行。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中國企業聯合會與CFA著名培訓機構STALLAREVIEW聯手共同打造的「中國注冊金融分析師培養計劃」應運而生。該計劃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為我國真正培養一批有理論、有實踐、懂國際、明國內,可以在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大型企業等各類機構發揮才智的跨領域高端金融人才,以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成熟發展。
金融人才將會吃香。
因為現在整個金融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金融專業學生的出口除了個別的外資銀行在中國的辦事處或者有限的幾個分行以外,主要的出口渠道還是集中在幾大商業銀行,而目前的國有銀行已經是機構臃腫,所以在短期內市場需求不會大旺盛。
但是隨著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外資銀行的進入,國內金融機制的改革,民營的金融機構、保險機構也會在增加,受過比較好的金融專業教育的學生,將會有很多的發展機會。香港貿發局一項研究報告認為,現時在內地營業的142家外資銀行,大部分在兩年內獲利或達到收支平衡。報告認為,內地未來經濟發展帶動的資金需求,將為外資銀行帶來龐大的業務機會。相應地,金融專業的人才將會得到重視,其市場價值將重新體現
金融專業就業前景好
由於金融行業是北美最大型的行業之一,金融相關的工作種類繁多,並且金融業素來是人人羨慕的「金飯碗」。
金融服務行業是加拿大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整個行業包括銀行、信託公司、信用社、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投資代理等七大類金融公司。在加拿大金融產業直接僱傭五十五萬從業人員,每周支付的工資達四億兩千萬加幣(資料來源:加拿大財政部)。金融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一般來說隨便一家銀行、證券公司都有上百億的資本金。
金融業現在很缺乏風險管理人才和金融工程的人才,他們一方面需要有財務和金融知識,另外一方面他們要具備寫金融計算程序的能力(Financial Modeling)。他們還需要熟悉金融產品以及這些產品會產生哪些風險等。建議有理工科和數學、統計背景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選修金融類行業證書或報考金融類研究生,以擴展職場打擊面。
整個金融系統的運行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快速有效的電子信息系統,因此電子信息系統對金融產業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大型金融類公司擁有自己的信息系統管理團隊,另外一些金融公司外包給專業的金融信息服務公司,如CGI等。因此,金融行業也是IT人士的主要非直接僱主。
目前金融業所需人才主要分為如下幾類:一般業務人員、財會類業務人員、個人金融理財人員、金融投資分析人員、金融財務審計師和會計師、交易?、研究分析人?、風險管理人員、信息系統管理人員和客戶服務人員。由於篇幅限制,本文將著中介紹中國大陸移民從業人數較多、收入較高的兩種職位:金融投資分析人員(Financial Analyst)和個人金融理財人員(Financial Advisor)。
金融投資分析人員(Financial Analyst)和個人金融理財人員(Financial Advisor)都是從事提供金融分析結果和投資指導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金融分析人員為企業提供服務,評價公司的財務狀況和行業的發展現狀,並據此為金融機構提供投資的指導性意見。個人金融理財人員則側重於根據個人的金融需要提供一系列金融產品以供選擇。
金融投資分析人員(Financial Analyst)也被稱為金融分析師、證券分析師或投資分析師。他們一般就職於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幫助這些公司或公司客戶作出理性的投資決定。
個人金融理財人員(Financial Advisor)也被稱為金融理財師、金融策劃師、金融顧問等。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根據客戶的短期和長期的金融需要和金融狀況,為客戶提供購買適合客戶需要的金融產品的建議。
絕大多數金融分析人員就職於大型金融公司的總部,19%的人員就職於證券和商品交易所、中介公司和投資服務公司,餘下的人員主要工作在保險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管理、科技咨詢公司以及地方及聯邦政府。31%的金融理財人員就職於證券、基金經紀公司,14%的理財人員就職於銀行、信用社或存款公司, 38%的金融理財人員屬於自僱人員,作為金融產品的代理工作於小型投資顧問公司。餘下少部分人員工作於保險經紀公司。
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漸消退
由於連續多年考生對金融學的趨之若鶩,近年來國內金融業對金融專業畢業(本科、研究)生的需求,已經呈下降趨勢。這一趨勢尤其表現在對金融專業本科生的需求上。由於金融研究生畢業生數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業對金融本科生實用性的質疑,對於本科畢業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則有所上升。在與其他經濟管理專業的比較中,對會計與財務專業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經超過了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此消彼漲,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漸消退。
另外,近年來,法律、計算機信息專業畢業生的金融從業進入口徑擴寬。法律對金融行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於現代社會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高度實現業務的信息化,所以大量計算機信息專業的畢業生被大量引入金融業。在證券公司這個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個證券公司的交易系統出現問題,那麼將是一場災難。大量的計算機專業人士加入到金融業中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金融行業所需要的人才也越來越向綜合性質發展。這在無形中也縮小了金融專業的畢業生進入金融業的門徑,增加了金融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據說在一個現代投資銀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經濟財務專業的人員,他們專業各異,有機械、通信、物理、法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