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導入

金融機構導入

發布時間:2022-03-11 22:44:22

㈠ 國際上的有哪些金融ADR機制以及機構

ADR應該是很多投資者最熟悉但又有可能最陌生的美股形式。熟悉,是因為$京東(JD)$ $阿里巴巴(BABA)$ 都以ADR形式在美國上市融資發行。陌生,是因為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運作結構,經常忽略持股成本。
從頭開始介紹起:

一、ADR怎麼運作?

如簡圖所示。以$廣深鐵路(GSH)$ 為例,廣深鐵路的ADR代表50股$廣深鐵路股份(00525)$ H股,根據其年報顯示:

需由摩根大通銀行作為預托股份機構。
另補充小知識:ADR就是有摩根在1927年為了規避英國公司不能在海外(美國)上市而設計的小技巧。

二、ADR有三級
1、一級ADR(Level I)
一級ADR只能在櫃台交易市場(OTC)交易,是最簡便的在美上市交易方式。美國證監會(SEC)對一級ADR的監管要求也是很少的,不要求發布年報,也不要求遵從美國會計准則(GAAP)。
例如最近麻煩纏身的大眾,就是以一級ADR形式在美國OTC市場交易的。

2、二級ADR(Level II, listed)
二級ADR要比第一級復雜地多,它要求向美國證監會注冊並接受美國證監會的監管。此外,二級ADR必須要定時提供年報(Form 20-F),並使用美國會計准則。二級ADR的好處是可以在證券交易所交易。
如$Israel Corporation Ltd(ICL)$ $智利礦業化工(SQM)$ 等。

3、三級ADR(Level III, offering)
三級ADR是最高一級的ADR,美國證監會對其的監管也最為嚴格,與對美國本土企業的監管要求基本一致。三級ADR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實現融資功能,而不僅限於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為了融資,公司必須提供招股說明書(Form F-1)。此外,這類公司還須滿足公開信息披露要求,以Form 8K表格的形式向美國證監會提交。
這個是中國人民最熟悉的。京東,阿里屬於此類。

三、ADS(美股存托股票
整個發行行為叫做「ADR」的話,那麼我們作為投資者,買賣的每一股股票,就叫做「ADS」(American Depositary Share)。
由於匯率問題,交易方便性,交易成本問題,通常每一股ADR代表不同股數的公司普通股。
還是以$廣深鐵路(GSH)$ 為例:

根據其中報顯示,每50股H股等於一股ADS。
另外,上一次也講過,京東每兩股普通股,等於一股ADS。
而$上石化(SHI)$ 則是每100股H股等於一股ADS。
其他的就留給大家自己查了!

四、持股成本!!!!
分兩項:
1、匯率成本
雖然ADR的價格仍然以交易所的競價為主,美股的價格與當地股市價格沒有直接聯動。但如果匯率發生巨大的變動,最終還是會實實在在落實在股價上。
並且,由於ADR的股息都以美元計價。一旦發生某國貨幣大幅度貶值,則意味著在美持有其ADR的股東獲得股息減少。

㈡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發展的特徵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政策性銀行與商業性銀行相分離,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現代金融體系,且形成了嚴格分工,相互協作的格局。
我國現階段所形成的金融機構體系的總體情況如表所示。
中央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
政策性銀行
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

新型商業銀行
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福建興業銀行、煙台住房儲蓄銀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
城市商業銀行
北京、上海、深圳、大連等十八家
非銀行金融機構
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農場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機構等
(表一)我國現階段金融機構體系的主要構成
(一)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是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管理的國家機關。它是我國的貨幣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按《中國人民銀行法》的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的具體職責包括:1、發表、履行與其製作有關的命令和規章。2、依法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3、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4、監督管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5、實施外匯管理,監督管理銀行間外匯市場。6、監督管理黃金市場。7、持有、管理、經營國家外匯儲備、黃金儲備。8、經理國庫。9、維護支付、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10、指導、部署金融業反洗錢工作,負責反洗錢的資金檢測。11、負責金融業的統計、調查、分析和預測。12、作為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事有關的國際金融活動。13、執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職責。
中國人民銀行的最高決心機構是理事會,李事長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擔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設在北京,1998年以前按行政區劃設置其分支機構,1998年以後按經濟區域設立了天津、沈陽、上海、南京、濟南、武漢、廣州、成都、西安等九個跨行政區的分行,各分行下設若干支行。各分支行在總行領導下在各自的轄區內履行中央銀行的有關職責。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還在北京和重慶設立兩個直屬於總行的營業管理部。
(二) 政策性銀行
政策性銀行是由政府投資設立的,不以盈利為目的,根據政府的決策和意圖專門充實政策性金融業務的銀行。
1、 國家開發銀行
國家開發銀行於1994年3月17日建立,其基本職責是為我國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大中型基本建設、技術改造等政策性項目及其配套工程融資。國家開發銀行的業務范圍主要是投資於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項目、能直接增強綜合國力的支柱產業的重大項目、高新技術產業的重大營業性項目、跨地區的重大政策性項目等。
2、 中國進出口銀行
中國進出口銀行於1994年7月1日成立,其主要職責是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外貿政策,為擴大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等資本性貨物的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的業務范圍主要包括:為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等資本性貨物的出口提供出口信貸,辦理與之有關的各種貸款、混合貸款和轉貸款,辦理出口信用保險和擔保業務。
3、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於1994年11月18日成立,其主要職責是以公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村政策性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其業務范圍主要包括:辦理糧、棉、油、糖、豬肉等主要農副產品的國家專項儲備和收購貸款,扶貧貸款和農業綜合開發貸款,以及國家確定的小型農、林、牧、水利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等。
(三)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機構體系中處於主體地位。按我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以從事以下部分或者全部業務:1、吸收公眾存款。2、發放短期、中期和中長期貸款。3、辦理國內外結算。4、辦理票據貼現。5、發行金融債券。6、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7、從事同業拆借。8、買賣、代理買賣外匯。9、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10、代理收付款項、代理保險業務。11、提供保管箱服務。12、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其他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無論是吸收儲蓄存款,還是發放中長期貸款,或是辦理結算業務上都處於優勢地位。它一方面積極開拓、穩健經營,同時又以效益為中心,進行集約化經營。
中國農業銀行一方面利用固有的優勢,繼續服務於農村經濟,以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基礎,將經營重心轉移到高效行業和企業;另一方面實行城鄉聯動的市場定位,拓展城郊與城區的業務,支持城鄉經濟一體發展;同時還在積極創造條件進入國際金融市場。
中國銀行在其作為國家外匯外貿轉移銀行時期,在發展國際金融業務方面就已奠定了良好基礎。現在,作為外匯指定銀行,繼續充分發揮著支持外貿事業發展、提供國際結算服務、提供進出口融資便利以及作為對外籌資的主渠道等的業務優勢。中國建設銀行在經歷了十幾年財政、銀行雙重職能並行的階段後,1994年進入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變的新階段。1996年3月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更名為中國建設銀行。由於該銀行過去長期專門辦理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等基本建設金融業務,與大企業、大行業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繼續發揮優勢,實施為大行業、大企業服務的經營戰略,其同時也在積極拓展商業銀行的其他業務。
(四) 其他商業銀行
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我國就陸續組建了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心實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福建興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煙台住房儲蓄銀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等。就這些商業銀行的活動地域來看,新建時明確由全國性商業銀行(如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光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等)與區域性商業銀行之分,這從各銀行的行名即可基本判別。但近些年來,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一些區域性商業銀行的經營域界已超出了原來定位的地區,也向其他城市或地區擴展。
1995年春,我國開始在規范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城市合作銀行,其基本方式是將眾多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改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合作銀行實行一級法人、多極核算經營的體制,所有入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都變為塵世合作銀行的分支機構。城市合作銀行在性質上並不屬於合作性金融機構,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因而城市合作銀行後來又改名為城市商業銀行。這些以城市名稱命名的城市商業銀行的主要功能是為本地區經濟發展融通資金,重點為城市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服務
2001年11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江蘇省成立了張家港市、常熟市、江陰市三家農村商業銀行,這是在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礎上改制組建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這標志著一種新的農村金融機構誕生。
(五) 非銀行金融機構
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指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證券公司、財務公司和租賃公司等。
1、 保險公司
這是經營保險和再保險業務的金融機構。其主要任務是:組織和集聚保險基金,建立社會經濟補償制度,保持生產和人民生活的穩定,增進社會福利;經營國內外保險和再保險業務以及與保險業務有關的投資活動,促進社會生產、流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目前,我國保險公司有: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和太平人壽保險股份公司等。國外一些著名的保險公司如美國友邦保險公司等也在我國設有分支機構。
2、 信託投資公司
信託投資公司是經營信託投資業務的金融機構。我國的信託投資公司有三種類型:國家銀行附屬的信託投資公司;全國性的信託投資公司,如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和愛建金融信託公司等;地方性信託投資公司,它是地方政府為促進本地區和國外的經濟技術合作而在大中城市建立的信託投資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吸收信託存款;經營委託貸款與投資及信託貸款與投資;從事融資性租賃;辦理擔保與代理業務;經營有價證券的發行和買賣,以及在境外發行外幣有價證券;籌措境外外幣借款;經營外匯信託投資業務等。
3、 證券公司
證券公司又稱證券商,主要業務有:推銷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和股票,代理買賣和自營買賣已上市流通的各類有價證券,參與企業收購、兼並,充當企業財務顧問等。
我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於1987年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後,各省市都相繼成立了證券公司。為了方便投資者買賣股票和債券,證券公司和信託投資公司在全國大中城市設立了證券交易營業部,在那裡人們非常方便地買賣各種上市證券。
4、 財務公司
我國的財務公司多為企業集團內部集資而成,其宗旨和任務是,為分企業集團內部集資或融通資金,一般不得在企業集團外部吸收存款。財務公司在業務上受銀行監督委員會領導和管理,在行政上則隸屬於各企業集團。主要業務有:人民幣存款、貸款、投資業務;信託和融資性租賃業務;發行和代理發行有價證券等。
5、 金融租賃公司
我國的金融租賃公司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金融租賃公司創建時大都是由銀行、其他金融機構以及一些行業主管部門合資設立,如中國租賃有限公司、東方租賃有限公司等。根據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及管理原則,對租賃業務也要求獨立經營,與所屬銀行等金融機構脫鉤。目前,金融租賃公司的主要業務有:用於生產、科研、辦公、交通運輸等動產、不動產的租賃、轉租賃、回租租賃業務;前述租賃業務所涉及的標的物的購買慾望;出租物和抵償租金產品的處理業務;向金融機構借款及其他融資業務;吸收特定項目下的信託存款;租賃項目下的流動資金貸款業務;外匯及其他業務。
6、 中國郵政儲金匯業局
中國郵政儲金匯業局是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求平衡的郵政金融機構。其主要是以個人為服務對象,以經辦儲蓄、個人匯兌和結算業務為主,不能辦理與銀行機構相同的如發放貸款這類業務。郵政儲金匯業機構吸收的存款,除按規定繳納存款准備金和留足備付金外,其餘部分轉存中國人民銀行統一使用,不得經營國債和國家政策性金融債券。
7、 外資金融機構
外資金融機構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律法規,經批准在中國境內設立和營業的金融機構,其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外資銀行,具體包括外國獨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中外合資銀行。二是外資財務公司,具體包括外國獨資財務公司、中外合資財務公司。三是外資保險公司,具體包括外國獨資保險公司、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隨著金融機構地對外開放和我國加入WTO 後,外資銀行將陸續金融我國,這既有利於引進外國銀行資本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但也加劇了金融業的競爭;既對國內金融機構提供了機遇,但也提出了挑戰。國內金融機構只有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適應市場,接受挑戰。

㈢ 中國銀行業的IPO為什麼要引入外資

中國其實並不缺錢,為什麼還要加緊引進外資?在引進外資問題上,中國政府與學者們普遍認為,吸引外資是為了彌補國內投資資金的不足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中國缺少國內建設資金嗎?好像並非如此。目前,中國的居民儲蓄總量十分龐大,金融機構的存貸差(存款余額大於貸款余額之差)不斷擴大:截至2003年7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達10.61萬億元,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機構)本外幣並表的各項存款余額為20.79萬億元,而各項貸款余額僅為16萬億元,存貸差高達4.79萬億元。[1]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半數的存貸差說明,金融機構有數萬億的巨額資金未能貸放出去,中國目前並不存在資金短缺問題。同時,連年外貿贏余和巨額外匯儲備亦表明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良好,不存在引進外資平衡國際收支的強烈需求,況且外商直接投資也遠未帶動中國產業的技術進步並明顯改善工業結構[2],那麼中國千方百計地引進外資的動機究竟為何?

一、國內投資需求乏力的幾大因素

1.資金投向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

從1995年開始,國有企業進入了破產、倒閉的高潮。由於國內工業技術落後,大量小規模的重復投資,使得主要工業品生產能力的利用率相當低,同業之間陷入過度競爭的長期消耗戰。1995年全國工業普查發現,主要工業品有三分之二生產能力閑置,其中的37.2%利用率不到50%[3],工業企業的盈利率迅速下滑。在此情況下,國內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市場地位而努力尋求與外商合資,甚至不惜讓渡大量的股權,外商趁機大批進入中國。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品牌和企業管理方面處於全面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國有企業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大批國有企業被擠垮,特別是跨國公司在華的資本技術密集型投資項目大量增加,對中國的石化、機械、電子、鋼鐵等國有重化工業構成了重大打擊。隨著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大批工人下崗失業,就業安全感的普遍消失使人們的收入預期下降,社會購買力明顯萎縮。

直接面對就業壓力的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本地經濟、確保財稅收入,一方面採用一切手段招商引資,吸引外資的數量成了考核各級政府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又施加各種壓力,迫使國有銀行大量放貸給與當地政府存在各種利益關系的國有企業,75%的貸款依然流向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但這些國有企業的產品並沒有充分的市場需求,形成嚴重的產品積壓,不但加大了通貨緊縮壓力[4],也令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隨之上升。1998年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實際上升4,900多億元,1999年實際上升5,800多億元,2000年實際上升3,700多億元。[5]國有銀行為了在每年的不良貸款指標考核中過關,不得不「惜貸」,對求貸企業提出過苛的要求,以規避壞帳風險和相應的政治責任。這就出現上述巨額「存貸差」。在目前的經濟體制下,中國出現了存貸差過高與「資金飢渴症」同時並存的情況。

2.國債投資效應遞減

1997年以後,中國出現了在社會購買力不足基礎上的商品過剩,通貨緊縮接踵而至,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出口嚴重受阻,國內生產和就業壓力驟然增大。鑒於國內外泡沫經濟的教訓以及90年代以來國內兩極分化的加劇,中國政府認識到通貨膨脹對經濟和社會的破壞性後果,於是在1998年採用積極財政政策,通過赤字財政和國債投資來刺激內需。截至2002年12月末,國債余額已達1.93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3.7%,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9%;政策性銀行金融債余額為10,05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8%,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9.9%,兩項合計已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30%[6]。再加上目前靠財政支撐的養老金支付有3萬至7萬億元左右的資金缺口[7],國家債務的實際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遠遠超出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所以,依靠發行國債刺激內需這一政策已經達到極限,無法再進一步製造需求了。

3.經濟信用缺失導致投資短期化

影響企業投資擴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國內信用的嚴重缺失。合同失效和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造成國內商業信用極其低下,各種經濟欺詐行為泛濫,嚴重沖擊了市場競爭秩序,使得投機取巧、惡意鑽營成為企業行為的「典範」,從而大大惡化了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抑制了企業正常的投資需求,加劇了個人和企業投資行為的短期化。個人投資者寧可選擇投資風險較大、但交易體系電子化的股票債券,也不願意投資實業。不少國內企業根本無意於改進技術和管理,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而是競相鑽政策和法律的空子,投機鑽營獲取短期利益,甚至一些正當經營的企業為了維持生存也不得不從事部份非法經營。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即使想尋找新的長期投資項目,也越來越艱難,本國企業的長期投資沒有空間,意味著中國企業的成長前景日益暗淡,破產倒閉的數量會越來越多。

4.出口市場不穩定

中國出口的比較優勢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質量、檔次偏低,主要依靠價格和數量競爭,因此容易遭致貿易保護主義的抵制。中國在入世談判中對美國歧視性貿易壁壘的妥協,進一步加劇了出口市場的不穩定。目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特別是今年以來美國、日本與歐盟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反映出各國保護本國產品和市場、禁止中國商品低價傾銷的意願。中國的出口越來越明顯地受到國際市場風險的影響和制約[8],粗放型的出口必然要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5.中央財政面臨巨大壓力

近幾年,中國宣稱實現了8%的經濟增長,但銀行的經營狀況卻未根本好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於1999年至2000年間向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轉移了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使當年的不良貸款率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盡管如此,按照國際5級分類標准,2002年末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高達26.1%,不僅遠遠高於4%至6%的國際同業水平,而且也大大超出了10%的國際警戒線。

國有商業銀行的壞帳轉移給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實質上只是將債務從銀行的帳面上轉移到中央財政的帳外記錄里而已。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這1.4萬億不良貸款的資金大部份是通過由中央財政擔保發行的特別債券來籌集的[9]。這些由政府開辦的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一小部份不良資產、回收一些現金後,剩餘的無法解決的不良資產就在資產管理公司的帳面上表現為巨額資產損失,這筆損失構成了事實上的中央財政赤字。按照比較樂觀的估計,不良資產的30%可能回收為現金,那麼4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損失將高達9,800億元[10]。其結果不外是兩種,或者是國有商業銀行為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認購的債券在銀行帳面上表現為「垃圾債券」或資產損失,這實際上等於銀行轉移出去的壞帳又回來了,如果不加以改變將導致銀行系統的金融危機;或者是中央財政承認國有商業銀行的這筆巨額資產損失,用財政撥款逐年彌補,這將表現為中央財政的債務負擔一次性增加1萬億左右,構成對已經不勝負荷的中央財政的沉重壓力。在潛在的金融危機和巨大的財政赤字的壓力之下,中國政府更需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以應付不測。

正因為上述幾大不利因素的存在,中國政府遂不遺餘力引進外資以維持經濟的增長。隨著國債投資效應的遞減和本國企業可選擇投資項目告罄,吸引外資變得更加緊迫,許多地方紛紛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對下級政府和直屬的政府機構層層分解、下達招商引資的責任指標,甚至對招商引資有功的單位和個人實行重金獎勵政策。近年來中國國內的穩定依賴於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則在相當大程度上得益於大量流入的外資。如果外資流入量下降,中國經濟可能會發生嚴重困難。

二、用引進外資抵消資本外逃

各地地方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經理熱衷於引進外資,並不完全是出於急國家建設之需,還有他們希望與國外掛鉤、以便安排在國外的後路的個人考慮。從這層意義上看,中國特色的引進外資有一個副產品,即資本外逃。這自然使中國政府深為苦惱。

當外商被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幻象所吸引時,中國的資本外逃也同時擴大,日益嚴重。中國外逃的貪官到底有多少?這恐怕永遠是個無法確知的謎。

據一份未經證實、網上流傳的資料,截至2003年6月30日,在黨政部門、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中共黨員及黨員幹部失蹤、外逃最多的前5個省份依次為:

廣東省:失蹤790名、外逃1,240名

河南省:失蹤512名、外逃854名

福建省:失蹤414名、外逃586名

遼寧省:失蹤318名、外逃403名

江蘇省:失蹤316名、外逃227名

3個直轄市的數量為:

北京:失蹤112名、外逃442名

上海:失蹤187名、外逃354名

天津:失蹤60名、外逃182名

流傳說,僅僅是今年8月3日至8月5日這3天當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瀋陽、深圳、珠海、蛇口、昆明等口岸與航空港,就查獲了60多名持護照或通行證、企圖外逃的官員,其中有7名是來自北京、沈陽、武漢、鄭州和南京等地的副廳級官員。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企圖外逃的官員多持有中國金融機構與海關核准攜帶大量外匯出境的合法證明;攜帶外匯最少的一名經貿幹部即持有60萬歐元(相當於50萬美元左右)。被查扣後這些官員們竟一致聲稱,攜巨款出國是為了「考察」招商引資環境。這些官員在海關被截住是中央的一次全國性突擊檢查的結果。中共中央於2003年8月初頒發了「關於黨政機關、司法公安部門人員出境、出國通行證、護照管理措施」,並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派出9個組分赴9省、市召開緊急會議,突擊收繳高官的出境通行證和出國護照。據傳上述3天中外逃被扣的官員們由於未及時得到「通風報信」,在突擊檢查中被逮個正著。[11]

中國的貪官歷年來到底攜帶了多少資金外逃,恐怕同樣是一個無法確知的謎。據中國財政部辦公廳「積極財政政策」課題組的專題研究資料顯示,1997年和1998年資本外逃額分別為364.74億美元和386.37億美元;1999年這一局面雖然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資本外逃額仍高達238.3億美元。2000年資本外逃又急劇增加,總額大約在480億美元左右,當年比外商對中國實際投資的407億美元還要多。無疑,資本外逃對於急需投資資金以維持經濟增長的中國來說不啻雪上加霜。可以說,如果不是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資,讓引進外資與外逃資本進行了大置換,中國定會陷入嚴重的資金飢渴症。

三、外資大量進入中國的利與弊

毫無疑問,在短期內,外資規模的擴大可以維持中國的經濟增長。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進入中國的市場准入程度也將大大提高。但受現行體制束縛的本國企業能否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置之死地而後生」,卻是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事實上,從各地政府全力以赴「招商引資」就足以看出,中國已承認並接受了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優勢地位。

隨著今後外資在華競爭優勢的進一步加強,究竟是會加重政治買辦意識和民族失敗主義情緒,還是會激起部份民眾的民族主義型經濟抵抗心理,仍待觀察。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經濟技術實力的差距往往構成有關各方利益分配上的差異,由此進一步拉大國家總體實力和國際地位上的差距,造成國家間談判地位的不對稱,使談判結果更可能有利於實力強大的一方。也就是說,當雙方經濟實力相當時,相互大規模開放市場往往會帶來真正的「雙贏」,形成經濟上的相互依存關系;而當雙方經濟實力懸殊時,弱者就容易形成對強者的經濟乃至政治依賴,使得「雙贏」成為掩蓋自身經濟弱勢和依賴地位的托辭。

中國現在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國家,但一個必須正視的基本事實是:在過去的20多年裡,盡管中國的經濟開放是逐步的、有限度的,國產品牌的產品被外資打敗並逐出市場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僅在中方處於劣勢的高科技領域如此,甚至在中方佔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少國產品牌的產品也喪師失地。這使人對中國產業入世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能力表示懷疑。

作為世界頭號人口大國,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將長期困擾著中國。依賴外資的大量進入所形成的就業機會遠遠不能緩解龐大的就業壓力,中國需要重新開始發展製造業,也需要政府提出長期的產業政策引導。適度藉助外力倒逼國內改革的策略無可厚非,但必須基於一系列條件,如本國體制的靈活性、民族工業承受國際競爭的能力、國家產業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實現國家強盛的民族共識和堅強意志。這是區分是否掌握了改革的主動權和主導權的重要標志。世貿規則的全面實施將導致中國難以實施產業政策,在世貿規則的約束下,中國國內市場的競爭將完全國際化,置身於「全球公平競爭」(global level playing field)之下的中國民族工業,將要面對空前嚴峻的競爭形勢和異常強大的競爭對手。

㈣ 金融機構記錄的冠字型大小碼信息至少應包含多少個要素

金融機構記錄的冠字型大小碼信息至少應包含「6個」要素,分別是:幣值、業務類型、機具編號、日期、時間、版別。

冠字型大小碼管理系統是為了滿足人民銀行對冠字型大小碼集中管理監管要求,建立統一資料庫,將清分機、A類點鈔機、取款機、存取款一體機採集數據集中存儲,實行統一管理,至少保存三個月,以方便總行、網點、客戶進行數據檢索。

(4)金融機構導入擴展閱讀

客戶通過取款機辦理的取款業務實現冠字型大小碼查詢。不遲於2015 年底,通過櫃面及自助渠道完成的每一筆存取款業務,都能實現冠字型大小碼查詢。

冠字型大小碼數據由各網點自行管理,每日將數據導入至網點一台電腦中保存,可接觸數據人員較多,未能設置檢索許可權,無法保證冠字型大小碼數據的安全性。

冠字型大小碼數據保存在現金處理設備配備的存儲器中,每日插拔導出數據的模式,易發生存儲器感染病毒或損壞,無法保證冠字型大小碼數據的完整性。

冠字型大小碼數據要求由每日導出工作由網點工作人員進行,個別數據未能實現每日導出,無法保證數據的及時性。

㈤ 中國銀行網銀批量代發工資怎麼操作

若您需要通過企業網上銀行辦理批量代發工資,可以點擊「代收代付-快捷代發」功能保存批量工具,然後頁面會彈出填寫信息頁面,您可以選擇輸入代發工資信息,也可以導入文件進行文件製作。製作完成後,請點擊生成本地文件或者生成EXCEL文件。之後經辦登錄企業網上銀行,通過「代收代付-快捷代發-上傳批量文件」頁面進行上傳;授權人再通過後即完成此交易。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㈥ 中國哪個銀行最先引入VISA信用卡業務

中國銀行自1978年開始代理國外金融機構發行的信用卡,辦理國外信用卡和外國旅行支票的代付業務,信用卡從此進入中國內地。1985年中國銀行在國內率先發行信用卡。

中國銀行順應國內改革開放的需要,率先引入信用卡業務,陸續與一些國際知名銀行和金融機構簽訂了信用卡取現和直接購物協議。1981年到1983年期間,中國銀行先後和香港南洋商業銀行簽訂了代辦發達卡業務協議書,與香港美國運通公司簽訂了代辦「美國運通信用卡」兌付私人支票的協議書,與日本東海銀行和百萬信用卡服務公司簽訂代辦百萬信用卡協議書,與香港東亞銀行和匯豐銀行就代辦維薩卡和萬事達卡達成協議,與日本JCB國際公司和日本三和銀行達成協議受理JCB信用卡,與花旗銀行達成代辦大萊卡協議。

中國銀行於1987年分別加入萬事達和維薩國際組織。作為國內最早加入兩大信用卡國際組織的銀行,理應承擔國內收單清算的責任,同時也可以為國家賺取更多的外匯,因此,中國銀行從1991年開始試辦萬事達及維薩卡的清算工作,並分別通過了兩大信用卡國際組織的技術鑒證和驗收;1992年5月開始辦理小批量的信用卡單據清算,7月,中行信用卡操作中心成立,負責辦理萬事達和維薩國際卡的收單清算業務,改變了過去代理國外信用卡的票據只能郵寄香港清算的局面。

中國銀行珠海分行於1985年3月率先創辦了國內第一張人民幣信用卡——「中銀卡」,但因發行量很小,未能推廣使用。

㈦ 大數據徵信提升金融機構風控能力有哪些招

大數據徵信說白了還是搞清以下兩點:還款意願、還款能力

通過工商、司法、運營商等多種維度(一般大數據徵信公司能做到20多種維度)收集借款人/機構的數據,再導入到模型中。以判斷還款意願及還款能力。

比如從銀行流水判斷收入,就可判斷他的還款能力。
再比如從公安部或法院調取涉案被執行數據,就可判斷他的還款意願。

現在如中誠信徵信、鵬元徵信等起步比較早的徵信公司已經開始做數據關聯和深度學習了,新技術層出不窮,一些看似和信用沒什麼關聯的數據都可以挖掘其中的風控價值。

㈧ 中行新版企業網銀如何下載證書

中行新版企業網銀下載證書步驟如下:
在Lenovo XiaoXin Air 15IKBR電腦端(windows10系統)打開360安全瀏覽器(版本13.1)進入中國銀行官網(www.boc.cn),然後點擊「個人客戶網銀登錄」。進入登錄頁面之後,點擊頁面右下角的「CA證書下載」。接下來會提示你安裝安全控制項,點擊安裝即可。接下來點擊頁面下方的「請下載安裝證書更新控制項」下載完成後,雙擊安裝下載好的安全控制項文件。證書安裝完成後,在頁面上按提示輸入USBKey序列號(在你的E盾上能找到一串字元即是序列號),然後按照提示操作即可完成。
拓展資料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經孫中山先生批准,於1912年2月5日正式成立。總行位於北京復興門內大街1號,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國家副部級單位。中國銀行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有金融機構。
中國銀行是香港、澳門地區的發鈔行,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保險、航空租賃等。
中國銀行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也是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機構遍及中國內地及61個國家和地區,旗下有中銀國際、中銀投資、中銀基金、中銀保險、中銀航空租賃、中銀消費金融、中銀金融商務、中銀香港等控股金融機構。
2017年,中國銀行成為中國唯一的「雙奧銀行」。
2019年,中國銀行再次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唯一連續9年入選的金融機構。
2021年6月,《銀行家》公布2021年全球銀行1000強,中國銀行排名第4位。
2018年2月,Brand Finance發布2018年度全球500強品牌榜單,中國銀行排名第18位。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獨家編制的2018年度(第十五屆)《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在美國紐約揭曉,中國銀行排名第198位。

㈨ 股份制銀行為什麼要引入所謂的戰略投資者,外資銀行戰略投資者

今天,我首先會簡要評估中國銀行業當前運營的環境,我相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因為它代表了潛在的外資合作夥伴如何看待將影響他們的財務和戰略投資是否成功的一種環境。接下來我將就外資合作夥伴在交易中希望達到的目標以及目前在中國銀行業的監管框架下可以獲得的成果分享本人的經驗和觀點,只有了解了以上這些,中國銀行業才能正好地與潛在的外資合作夥伴進行合作。最後談談我對目前監管環境以及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啟示。我將和大家談談我對目前監管行情以及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啟示的看法。在談及以上議題的時候,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最可能使中國的銀行與外資戰略投資者實質性的互惠互利這樣一個夥伴關系的建立的關鍵因素上。
全球的經驗證明,銀行業的改革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絕對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我們非常驚喜地看到,中國政府在解決歷史遺留下來問題上決心和努力。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銀行業的監督管理委員會已經成立,中國政府將大量的資源和優勢的人才投入到對銀行業監管並致力於推動建立一個堅實的更加透明的監管框架,更好的信息披露與公司治理將是建立這樣一個框架的首要推動因素。在放鬆管制方面,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最近的一些舉措,比如銀行運作更加以市場為導向,例如外資在股份制銀行中的單一持股比例上限已經提高了20%,中國這次遵守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做的承諾,放寬了對外資銀行在產品及地區方面的限制,同時也改善了固定利率體系,擴大了利率浮動的空間。其他的措施包括對主要的國有銀行的資產開始了重組,改進了貸款分類與報告體系。
同時,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在處置不良貸款和不良資產方面獲得了更大的靈活性,也實行了更嚴格的外部審計與管理。逐步改善監管營運環境,規模優勢以及快速成長並尚待開發的市場,都使外資對中國的銀行業有越來越強烈的興趣。但盡管外資有明確的興趣,但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真正能夠結成戰略合作夥伴,有實質性聯營的項目還寥寥無幾。從中國銀行業高級管理人員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問題通常是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戰略投資者,從而建立花旗銀行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匯豐控股與上海銀行那樣的實質性合作夥伴關系,對這種關系,我希望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表述,即如何建立一種具有吸引力的商業的架構,從而提高外資的興趣,並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要取得成功,合作夥伴關系必須建立在互相有利的明智的商業與財務考慮的基礎上,靈活的合作框架與投資結構能夠彌補國外投資者與中國銀行業間的差距,因此,合作架構與合作夥伴的選擇同樣重要,因為使戰略聯盟成功的條件不僅找到適當的合作夥伴,也包括適當的項目。
在此,我也敦促中國的銀行業迅速行動起來,主動研究結成合作夥伴的利弊,因為地區和全球宏觀環境的變化,可能減少國外投資者對投資中國銀行業的迫切性。在談及具體操作過程之前,我想我有幾個評論,總的來來,中國政府的銀行業改革的同時保持了非凡的經濟增長與金融體系的穩定,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中國的銀行業仍然面臨著一定的經營挑戰,必須通過不斷提高監管水平,以及採取關鍵的業務步驟來逐步加以解決。正如最上面之的圖所示,一定架構充分反映產品的風險,以及運營效率,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股本回報率比其他市場相對較低,產品開發周期不能滿足需求,將來也可能與競爭的激烈程度不符,因此中國的銀行業需要引入新產品開發經驗,建立信用導向性的貸款體系,並改善經營效益,以提高營運能力。第二個圖表明了資產質量持續的風險管理,更加嚴密的風險管理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必要因素。(見圖)最下面的圖表明了資金短缺,現實使銀行進行有利的擴張,資本市場與外資在這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花旗集團相信國際戰略投資者能夠協助中國的引航成功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然而,上述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的話,也將使外資在評估中國銀行業如何投資或選擇合作夥伴的時候增加了不確定性。
與外資合作夥伴成功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第一步是要理解潛在的外資合作夥伴的經營理念以及中資銀行在談判中能夠獲得益處。中國的銀行業需要了解的要點包括:1.外資合作夥伴與中國銀行建立長期業務夥伴關系的關系在於換取中國的市場以及高質量客戶群的機會。2.外資合作夥伴不僅能夠帶來資本,而且在最佳做法、技術專長、產品服務以及管理知識方面提供商業價值。3.外資合作夥伴通常的決策過程都比較復雜。4.外資合作夥伴希望在公司治理和日常管理方面能夠施加較大的影響,多數情況下,外資合作夥伴通常需要最終能夠控股。對外資合作夥伴和中國的銀行業來說,以上這些原則對為股東、債權人、客戶、員工及政府創造長期的價值至關重要。外資合作夥伴通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方面有比較苛刻的要求,但是我們認為,通過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中國的銀行業能夠獲得許多戰略輸入,主要體現在更優勢的產品與服務質量,更高的激勵標准、更完善的公司治理體制,這與讓出董事席位及分享更多經濟利益相比具有更大的價值。
外資合作夥伴提出的其他可能影響中國銀行運作的具體要求,包括以下幾點:1.將戰略重點放在目標市場或特定客戶群,2.其他少數股東保護措施,例如否決權。3.在產品領域創建品牌。4.交叉銷售。5.未來控股比例中的選擇權。外資合作夥伴關注另的一個重要事項便是估值,外資合作夥伴通常需要合理的估值和清晰的利益安排,毫無疑問,中國業務市場進入了不可比擬的發展良機,但是由於風險的存在,中國與其他亞洲市場潛在投資的大量涌現以及WTO框架下未來市場的開放,如果戰略合作夥伴的估值過高,則外資合作夥伴的管理層很難以進入中國市場為理由解釋較高的估值,總而言之,外資合作夥伴需要的估值合理並有吸引力。
當前,中國的戰略合作項目有三種結構可供選擇,每種結構都有不同的優缺點,但是都能夠保證回報目標的實現,但是參與度與外方的真實控制方面存在程度的差異,並對其能夠有效注入資本並在一些方面作出有益的貢獻有限制。結構A,就是股份制銀行佔有上限24.9%的少數股權,這種方式比較常見,但是這種結構的關鍵缺點是外資佔有股權比例較低,從而控制權較少,這樣外方不會有很大的積極性投入充分的資源。結構C,在合資銀行中我們佔有50%的直接投資,這種結構較多地被國外投資者採用,這種合作方式下,外方能發揮較大的作用,但是這種結構目前受到監管的限制,不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業務,使外方無法在華發起業務規模,規模較小的銀行在競爭中站住腳仍然需要時間。B類結構是結構A與C的結合,這種模式受到各方的歡迎,各種模式下,外方既有一定的控制權,同時又在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中發揮較大的作用,從而關注於雙方共同感興趣的產品領域。花旗集團與浦東發展銀行投資時採用的就是這種結構。
此外,請允許我列舉實際操作中應該加以注意的幾個焦點,我相信這有助於交易的達成。這些要點包括,1.盡快有所動作,雖然目前國外對中國的投資興趣較為濃厚,但是在2007年之前,這種興趣會逐步減弱。2.在交易結構的選擇上靈活性會給合作雙方帶來最大的利益。3.建立意向清單,確認與外資合作夥伴應重點合作的產品。4.提高透明度,從而獲得更高的估值。5.制定健全的談判戰略,在管理控制和定價等重要事項上傳達一致的信息。中國銀行業需要明確戰略合作是與國外戰略投資者建立一種夥伴關系,而不是將業務徹底出售,中國銀行業除了建立最佳系統、獲得專業知識、產品與服務以及管理操作等方面獲得支持外,通過更努力的戰略定位和更強的盈利能力,中國銀行業還能保持在財務上獲得收益。最後,同任何合作夥伴關系一樣,合作雙方都一直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希望對這些事項的關注能夠有助於各位對合作談談判進行籌備,並且達成有吸引力的合作關系,並為合作雙方帶來最大的收益。
由於目前存在的外資控股比例限制和其他監管方面的規定,國外投資者在中國投資金融機構時仍面臨著比較大的障礙。國外投資者投資中國金融機構時,仍面臨著比較大的障礙。控股比例上限意味著投資額相對較小,而國際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層只會對那些能夠持續帶來巨大收入的地區市場寄予關注,較小的規模也意味著技術創新和轉移的比例有限。中短期來看,這些方面放寬監管,可能有利於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中國的銀行業。
從這個圖表中可以看出,現在亞洲國家中除了馬來西亞和中國以外,其他所有的亞洲主要國家地區的銀行市場都在技術上允許外資控股。印度尼西亞、日本和韓國這三個國家的例子,能夠最充分地體現出國外資本如何能夠幫助恢復並增強銀行體系的整體財務狀況。與之類似,香港市場則引證了外資進入能提高市場的所有競爭水準。我認為,對外資控股比例的放寬將大大加速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步伐,並能夠促進更多的國外資本和國內技術進入中國銀行業市場。我和我的同事們都相信,中國政府在銀行業改革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在吸引國外資金切實措施的推動下,中外銀行業合作夥伴關系的建立,將促進行業整體業績得到改進,實力不斷得到增強。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導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上市銀行理財能力 瀏覽:332
歷年證券法司考題 瀏覽:403
杠桿思考術pdf免費下載 瀏覽:714
寧夏金融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瀏覽:245
融資租賃汽車業務杭州 瀏覽:721
晚上的投資理財app 瀏覽:32
期貨莊家手續費 瀏覽:60
武漢眾邦銀行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614
華爾街金融公司的運營模式 瀏覽:407
交易所可充抵保證金最高折扣率 瀏覽:874
李矅公司金融答案 瀏覽:188
膠合板期貨521 瀏覽:50
海航信託到期 瀏覽:747
冰島首都股票 瀏覽:152
成都滿堂紅傭金 瀏覽:418
融資租賃應滿足的標準是什麼 瀏覽:318
2015年直接融資比例 瀏覽:434
usd與人民幣的匯率是 瀏覽:439
卡行天下融資金額 瀏覽:948
中合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倒閉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