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金融去杠桿的正確姿勢
所謂杠桿,從狹義上講,是指資產與股東權益之比;從廣義講,則是指通過負債實現以較小的資本金控制較大的資產規模,從而擴大盈利能力或購買力。 自從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去杠桿化」一詞遍從國外一直流行到國內。所謂「去杠桿化」,是指公司或者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把原來通過各種方式「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這樣一個潮流。
㈡ 金融業如何去杠桿防風險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金融業成為大規模外溢效應的渠道,國際資本流動透過金融機構網路跨境交易形成的外部沖擊日益顯著,實行靈活匯率的國家也難免資本流動沖擊。2008年面對外部沖擊,歐盟內部各國紛紛「以鄰為壑」,各自為國內所有銀行存款提供全額擔保,避免資金外流維持銀行系統的流動性。「蒙代爾三難困境」理論框架受到質疑,美元作為最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美國貨幣政策是全球流動性周期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對國際跨境信貸流動和金融市場杠桿有重大影響,匯率自由浮動難以抑制資本流動確保貨幣政策獨立。受流動性周期影響的經濟體,從「三難困境」:無法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變為資本自由流動還是貨幣政策獨立的「兩難」選擇。其政策含義是:實施宏觀審慎管理,加強金融市場杠桿交易監管,切斷外部沖擊傳導渠道,可確保貨幣政策獨立穩定金融形勢。
流動性的實質源於貨幣創造,第一層次是貨幣當局供應基礎貨幣創造流動性。第二層次是銀行以及影子銀行體系通過信用擴張期限轉換派生存款創造流動性。這意味貨幣政策能否不受干擾服務於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等宏觀經濟目標,取決於貨幣當局是否能夠控制流動性來源。
從流動性供給層次看,基礎貨幣提供的流動性要比市場內生杠桿交易衍生的流動性穩定。貨幣乘數代表了銀行、影子銀行體系等信用(債務)創造貨幣的程度,一定程度也表明了金融系統的杠桿水平。中國貨幣乘數從2011年3.79升至2017年4月的5.33,達到1997年以來的歷史高位。
貨幣乘數高表明基礎貨幣不足,貨幣供應的增長嚴重倚賴貨幣派生渠道信用創造貨幣,流動性更多是由債務杠桿交易提供。這類杠桿交易主要由風險偏好上升驅動,金融機構加杠桿加大同業拆借、回購等短期融資,配置公司債券、信託受益人權益(公司貸款、信託產品和理財產品)等長期限風險資產,減持優質流動性資產,導致風險資產價格上漲,扭曲風險溢價信用利差縮窄,催生資產泡沫。市場交易量增加烘托下,表面上市場流動性充裕,但這類債務杠桿交易衍生的流動性具有脆弱屬性,資金流動對境內外息差、匯差極敏感。一旦出現市場壓力撤資,這些流動性就可能迅速消失,刺破資產泡沫引致危機。
㈢ 什麼是金融機構高杠桿經營怎樣理解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杠桿來操作應該不難理解,一般人都可自以。
比如甲某隻有本金100元,投資一項目預期能回報20%,利潤預期有20元。甲的回報率是20%,杠桿率是零。項目如此好,不如借他人的錢來投資?甲某從乙某借入100元,年利率5%,並將此100元也投入於該項目。扣除5元利息,甲獲得利潤=20+20-5=35元,回報率現在是35%!當然,如果項目失敗,甲將虧得更多,這就是利用杠桿將風險報酬放大。日常常見的有外匯保證金買賣,股票有融資融券業務等。
「持有證券債券和復雜的信貸產品,以高杠桿投資方式將利潤急劇放大」原因就是證券化的風險分層效果。證券化分為多種優先檔次,最低檔次的承擔最多風險獲得最多報酬,就如同優先檔是乙某給最低檔甲某借錢一樣。乙某不要高回報,要安全。甲某要高回報,不在乎風險。
去杠桿化就是要減低負債,減低杠桿。最常見的只能是變賣家當了。因此,在美國機構去杠桿化的時候,往往也是其他國家機構購入資產的時機。
㈣ 如何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
如何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
董希淼認為,結構性去杠桿應特別注重「精準滴灌」,既要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又要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這就需要在結構性去杠桿的過程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進行。只有財政金融政策協同發力,才能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擴內需、保增長的大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應充分發揮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統籌把握各領域出台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形成政策合力,高度警惕去杠桿中的「次生風險」,平衡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和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來自《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0日 02 版)
㈤ 商業銀行為何加杠桿,現如何去杠桿
杠桿是指負債水平,商業銀行是靠做資金利差賺錢,借的錢越多,成本越低,投放出去的利息越高,銀行就越賺錢。但同時投放出去的錢有可能還不回來,有風險。
所以加杠桿一方面能幫助銀行多賺錢,但也能加大銀行風險。
去杠桿的方法是,1.增加資本金,降低杠桿率2.減少負債的投融資。
㈥ 什麼是去杠桿去杠桿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去杠桿是什麼意思?去杠桿化通俗理解
1、通俗來講去杠桿就是減少負債。
去杠桿是什麼意思?去杠桿化通俗理解
1、通俗來講去杠桿就是減少負債。
2、定義:去杠桿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3、實質:其實杠桿的本質就是負債。借入資金後投入經營,可以實現以小(少量資本金)搏大(更大的總資產),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加杠桿。所以,只要有債務融資,就會有杠桿。我們國家金融體系以間接金融為主,也就是以銀行信貸為主,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量中佔比最大,所以經濟中的杠桿小不了。
(6)金融機構應如何去高杠桿擴展閱讀
1、中國經濟去杠桿化的關鍵是穩住債務,遏制個人負債率過分上升、企業債務明顯偏高和地方財政過分上漲。
2、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3、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㈦ 商業銀行為何加杠桿,現如何去杠桿
商業銀行加杠桿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信貸投放結束後,2009年開始信貸收緊,不少項版目後續資金權緊缺,銀行為規避監管指標考核,通過銀信合作變相拓展信貸業務。
從2010年至2013年期間,一些商業銀行為規避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通過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藉助銀信、銀保、買入返售等通道,通過受益權轉讓方式實現資產出表。
2013年,中國銀監會出台8號文限制非標資產投向,同業和理財業務出現三新變化:一是資金開始由非標類資產轉向債券等標准化資產,通過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桿實現套利。二是理財資金通過配資進入二級市場,這一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達到頂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災後規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銀行理財資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隨著地方政府融資模式改變,大量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平台基金和PPP項目出現。銀行理財產品進入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平台和PPP項目等。銀行業從單純的債權融資逐步股權融資或者類股權融資。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已突破原有商業銀行業務范圍,進入更廣闊市場。客觀上,造成金融體系的復雜性、多樣性明顯提高,風險管理和監管的難度也隨之升高。
㈧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首先定義杠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杠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杠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杠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一、政府去杠桿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里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順序,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范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里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具體到銀行,去杠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人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杠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桿了.
㈨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杠桿率,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9)金融機構應如何去高杠桿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去杠桿對中國的影響:
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
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產品,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