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中介理論的結論啟示
在金融理論中,對金融中介的存在性的解釋是最基礎的部分,然而相對來說,這也是受到較少關注的領域,在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大部分經濟、金融學家都是把金融中介作為既定的組織。現有的金融中介理論是伴隨著金融業的實踐而發展的。金融中介理論的發展,體現出這樣一個過程:即不斷地向新古典的完全競爭模型中加入現實因素。首先是以金融中介技術上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來解釋金融中介的存在;但隨著金融交易技術進步,這種解釋的說服力明顯下降。於是,新金融中介理論開始尋求更基本的原因。藉助於信息經濟學和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發展,交易成本一度成為新金融中介理論的核心概念。但是,隨著近十多年來金融中介職能的轉變,人們開始尋求交易成本之外的其他原因,典型的如風險管理和參與成本。風險、不確定性、信息成本和交易費用構成了金融中介演化的客觀要求,而制度、法律和技術則構成了中介演化的現實條件。所有這些也構成了金融中介理論的主要內容。
從金融中介理論本身來說,一方面,金融中介理論尤其是金融中介新論發展的時間不長,無論是古典理論,還是新論中的不確定性、風險、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參與成本都只是部分的解釋了金融中介的存在性;另一方面,現有的金融中介理論都是以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的,雖然這些理論到後來尤其是 Scholtens & Wensveen ( 2000 )和 Merton ( 1995 )那裡已經開始注重演進與結構變化的所謂動態視角,但也只是一種十分有限的擴展,或者說只是把原來分割和靜態的市場與中介的關系加以整合,從總體上講,仍然是以市場體製作為背景和條件的。而沒有考慮到不發達經濟 / 轉軌經濟的制度背景。 McKinnon ( 1993 )和張傑( 1998 )作了初步的嘗試。張傑( 2001 )認為合理解釋轉軌經濟條件下金融中介的理論和假說一定是一種更為一般的理論,而不是更為特殊的理論範式。這同時意味著,金融中介理論將在解釋轉軌經濟金融中介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創新與發展的新機遇。
對於金融中介的正確認識也有助於政府的管制。如果像新金融中介理論所分析的那樣,金融中介的職能不僅僅是資產轉型的話,那麼對金融中介的管制以及管制方法就應當有所改變。比如說,在金融中介系統中,產品創新和金融基礎設施演進之間的沖突難以避免,政府行為能夠減輕金融產品和金融基礎設施之間的沖突,中介也可能加重它們之間的沖突,關鍵在於政府的管制政策。 Merton 、 Bodie 等人認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與機構觀相比,金融系統的功能應更有用,更便於政府的金融管制。這是因為:第一,功能觀把注意力集中在預測未來將最有效發揮中介功能的機構結構上。依據這樣的預測,政府能夠制定必要的政策以促進機構結構的必要變化,而不是試圖維護和保留現存的機構結構。第二,隨著交易技術的發展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金融中介的產品和服務的界限日益模糊。但是從功能角度看,產品和服務則是相對穩定的。第三,功能管制還會減少機構致力於「管制套利」的機會。第四,由於功能管制不要求管制或管制主體的同時修正,因而功能管制便於推進機構結構的必要變革。對商業銀行來說,只有從功能觀點出發進行不斷的創新,尋找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比較優勢的產品和業務,才能生存下去。
金融中介的功能觀對我國金融理論研究、金融改革、金融市場發展等都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博迪( Bodie , 2000 )認為,中國可以跨越一步,即拋開傳統的中介體系,利用最廉價的技術建立一個配置資本的整體框架。他進一步表明,我們必須拋棄銀行,不要試圖設置一個已經證明是十分脆弱的體系,改革的重點是建立提供金融功能的機制,而不必模仿西方國家,一一建立西方國家已有的各種金融機構(廖理, 2000 )。而默頓( Merton , 2000 )也曾表態,博迪的上述觀點基本上可以代表他的看法,同時認為,如果中國直接採用最先進的金融技術去設計自己的金融體系,而非單純效仿現有的金融體系,它就能實現一個飛躍,遠遠超過現有體系的效率。然而,一國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都是隨著時間而逐漸演變形成的,都有其存在的經濟社會環境,而不理解這一點就會犯類似「大躍進」的錯誤。所以對上述觀點,我們不敢苟同。因此,必須以中介理論為指導,結合我國實情並適當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來設計金融政策。
㈡ 金融中介,網貸中介該如何轉型,現在還好做嗎
網貸越來越多不正常嗎?網貸也是互聯網的產物之一,互聯網這么發達,隨之網貸也越來越多。我沒法理解你說的技術是什麼意思。網貸也是公司,和開公司有區別嗎?沒有!一樣都要合夥人,員工,部門,團隊,公關
㈢ 論金融市場、機構與產品之間的關系
一 金融機構、金融中介機構與金融中介通常說,金融機構就是融通資金的機構,其實,不少金融機構不僅在融資,而且在投資。融資與投資在實際工作中似乎難以劃分清楚,但從理論上是應當清楚的。一般說來,融資是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行為(雙向);投資是通過資金運用取得回報的行為(單向)。在計算現金流量時,對融資、投資有另一種解釋。融資活動主要影響企業的負債,增加負債減少資產(如現金支出),如發行股票、債券、向銀行借款。投資活動主要是影響企業的資產,資產增減,如企業收回投資,減少一種資產,增加另一種資產,購置、處置各種資產。此外,經營活動如銷售商品、提供勞務也產生的現金流量,這樣劃分的意義在於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反映現金業務的發展狀況;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反映未來業務的發展狀況;融資活動的現金流量,反映負債規模。在現實生活中,我國把金融業劃分為四大類,即銀行、保險、證券、信託。這是按業務活動的特徵進行的大致劃分,並且未納入所有的金融機構,如果要把所有的金融機構包括在內,則有直接從事融資投資的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典當行等,也有間接從事融資投資的金融機構,如信用評估公司、信貸擔保公司、專業的會計審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這些機構按其功能可分為:投資經營型金融機構、經紀服務型金融機構、公證仲裁型金融機構、社會保障型金融機構。一個金融機構可能具有單一的功能,也可能具有多種功能,如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既融資,又投資,還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再如證券公司,有的只能從事經紀業務,則只能替客戶買賣證券,有的除能從事經紀業務外,還能從事自營業務,則進行投資。在這種情況下,怎樣給金融中介定義?中介者,居間也;居間者,媒質也;媒質者,助也。如果這樣定義,則嚴格地說,金融中介機構應當是從事融資活動和提供各種金融服務的那些金融機構。這就是說,從事金融投資活動的不具有「中介」的性質,它們應當是金融經營機構。准確地說,是經營金融商品的機構。如果要把經營金融商品的機構也包括在金融中介機構中,則是廣義的金融中介機構。在一些文獻中,有人把金融中介與金融中介機構等同起來,認為金融中介就是指金融中介機構而言。其實,這是一種大致的說法,嚴格地說這二者的含義是不同的。廣義上說,金融中介是指從事媒介融資、投資的活動;金融中介機構是指從事這種活動所形成的組織。形成了組織從事融資投資的媒介活動,是金融中介;沒有形成組織仍從事融資、投資活動,也是金融中介。所以,金融中介與金融中介機構的含義是不同的。在浙江的農村有一種稱做「銀背」的個人,這種人一般在當地有較高威望和社會地位,有錢、有勢,在民間信貸中充當掮客,即吸收一部份人的存款,向另一部分人發放貸款,這是一些地區民間廣泛存在的能夠被人們認可的金融中介活動。這就是說,金融機構、狹義的金融中介機構、金融中介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做這樣的區分,有利於確認它們的不同性質,考察它們的特殊供求,制定對它們區別對待的政策,選擇對它們的不同的管理方式。現代西方的金融理論把金融中介組織劃分為三類,一是吸存金融中介組織,簡稱吸存機構;二是基金型的金融中介組織,簡稱投資基金;三是經紀人型的金融中介組織,簡稱經紀人。除經紀人以外,它們認為吸存機構相對投資基金來說有三大特點:一是投資人(基金盈餘者)把資金投資於吸存機構,其價值不受吸存機構資產組合的影響;如果投資人把資金投資於投資基金,其價值要受投資基金資產組合的影響。為什麼前者不受影響,而後者要受影響?因為二者的投資交易合約不同。二是投資人把資金投資於吸存機構,回報是相對固定的,而把資金投資於投資基金,回報是相對不固定的。三是吸存機構的資產相當部分是「不可轉讓的證券」,對此,不需要借款人提供必要的信息,這樣的融資能適應那些出於保密不願意提供信息的借款人的要求。它們強調經紀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介組織,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中介組織要把資金盈餘者的投資納入自己的資產組合中,無論是吸存機構,還是投資基金都是這樣。它們強調這一點是為了使資金盈餘者的投資與自己的資產結合起來,以便「風險共擔、利益同享」,有利於「保證投資回報」。「真正意義上的中介組織要把投資納入自己的資產組合中」,這樣的論斷也反映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它指出:「金融中介是從事買賣金融資產事業的企業」。把這種企業稱作「金融中介」,是要表明金融中介在資產選擇、組合當中的作用,應當說是廣義的金融中介。而對相對狹義的金融中介而言,實際上是「金融經營」。這樣的概括基本上符合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實際,說它「基本上」符合實際,是因為在那裡有的金融機構運作中,沒有資金盈餘者的投資與自己的資產結合起來,比如「契約型基金經理公司」,它具有單純的中介機構的性質,只有「公司型基金經理公司」才把資產盈餘者的投資與自己的資產結合在一起。在市場經濟中,中介組織是介於企業、個人之間,為其服務、溝通、監督、協調為主要職能的社會組織。它主要由三類組成:一是行業性中介組織,如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研究會;二是公證性中介組織,如律師、會計師、資產評估等事業事務所以及證券、仲裁等中介組織;三是服務性中介組織,如就業、廣告、房地產等服務組織。在考察金融領域的中介組織時,必須服從於市場經濟中中介組織的傳統和習慣,即長期以來已經被社會公眾廣泛認同的含義和能夠接受的概念。因此,我們更傾向於把金融經營組織與真正的金融中介組織區別開來。二、金融中介機構存在和發展的理論支撐1.代表性的金融中介理論:交易成本說和信息對稱說。金融中介機構為什麼能夠存在和發展,換句話說,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靠什麼理論支撐解釋?於是就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金融中介理論。最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中介理論是「交易成本說」和「信息對稱說」。「交易成本說」認為,金融中介機構之所以存在,就在於它能降低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等於零,金融中介機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信息對稱說」認為,金融中介機構之所以存在,就在於它能夠緩解資金融出者與融入者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如果二者的信息是對稱的或容易把握的,金融中介機構也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兩種學說密切相關:金融中介機構的存在能降低交易成本,就在於它掌握信息的系統性、廣泛性和專業性,可信性和分享性,也就是說,它在融資中能夠系統地、較大范圍地掌握融資雙方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經過專業化的分析、加工,提高它們的可信度,使得每個投資者都可以分享,因而能大大降低每個投資者參與金融交易的成本。除「交易成本說」和「信息對稱說」外,用來解釋金融機構存在和發展的金融中介理論,還有「規模經濟說」、「防範風險說」和「增強資產流動性說」。「規模經濟說」認為,金融中介機構是「貸者的集中和借者的集中」,「積少成多,續短為長」所以能求得規模經濟。「防範風險說」認為,金融中介機構能轉移風險、分散風險和穩定風險。轉移風險是指通過它的操作能使風險在時間、空間上變動;分散風險是指它通過對資產負債的「打包分拆」,使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穩定風險是指它能夠協調社會上風險偏好者與風險厭惡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使整個社會的金融風險穩定在一定承受力的水平上。「增強資產流動性說」認為,金融中介機構能夠提供多種多樣的金融商品,從而使資產的替代品多元化、連續化,能夠提高資產的變現能力,從而增強其流動性。金融中介理論雖然各種各樣,但它們都集中回答一個問題,即金融中介機構為什麼能夠存在,或它們的生命力何在。盡管如此,它們觀察問題的角度仍有所不同或者說提出這種學說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交易成本說」、「信息對稱說」和「增強資產流動性說」,是基於融資參與者的角度,分析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規模經濟說」和「防範風險說」是基於金融中介機構自身的角度,分析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市場發展與金融中介理論的推進。20世紀60~70年代以後,由於金融創新和金融商品的增多,金融市場有很大的發展,但金融中介機構並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企業和家庭仍然依賴金融中介機構融資,這種狀況主要體現為「共同基金」的興起。解釋這種狀況興起的原因是「參與成本說」。「參與成本說」認為:金融市場具有有限參與的性質,即並不是每一個投資者都能無成本地參加交易的,參加交易必須付出成本,有了成本因而參與有限。換句話說,要參與金融市場必須付出成本即「參與成本」。參與成本包括學習成本和機會成本,學習成本是為了取得參與金融市場交易的能力,減少機會成本是為了節約參與金融市場交易的時間。由於存在「參與成本」,為了減少「參與成本」,不少企業、家庭仍然依賴金融中介機構融資,這也是站在投資者的角度,闡明中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發展中國家的實際與中介理論創新。上述解釋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理論是基於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現實,總的說來具有解釋力和生命力。但怎樣運用這些理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處於轉型經濟中的發展中國家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則需要研究。理論來源於實踐並結合實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實際是尋求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是發展中國家的首要任務,而一般說來,面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環境是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較大。在這種狀況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是一般意義上需要金融中介機構,而是特殊意義上需要金融中介機構。其特殊性就在於:(1)不僅需要金融中介機構融通資金,而且需要它們積累資金;(2)不僅需要金融中介機構支持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且需要金融中介調控經濟和社會的發展;(3)不僅需要金融中介機構為家庭和企業的資產選擇服務,而且需要金融中介機構為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服務。在這種狀況下,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很大程度上或主要不是市場調節的需要,而是政府調控的需要。特別是在「信用必須集中於國家手中」的傳統理論指導下,更是明顯。所以,結合發展中國家的實際,解釋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應當看到政府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可謂創新的金融中介理論:「推動發展論」。我國不僅是發展中國家,而且是轉型經濟的國家,現階段的要務是發展的同時要致力於改革。不發展,經濟實力上不去;不改革,經濟體制難以轉型。這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大的實際。面對這樣的實際,不僅要推動金融中介機構的發展,而且要促進其改革,而面對改革的最大課題,是如何促進國有經濟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國有經濟為主體,這種體制反映在金融領域長期以來的狀況是:國有企業缺乏資本金,而流動性資金的需要主要由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供給。金融中介機構不僅為國有企業積累資金,而且幾乎成43為國有企業的財務結算和現金出納。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需要金融中介機構在資金融通方面、機制建立方面以及市場導向方面等,採取配套措施。也就是說,要從這一方面去理解認識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這可謂又一創新的金融中介理論:「配套改革論」。隨著經濟的發展,貨幣收入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的需求在變化。相當多的人不僅要消費物質產品,而且要消費精神產品;不僅要勞動就業,而且要贏得更多的時間休閑。在這種狀況下,金融消費方興未艾,是現階段呈現出的新生事物。概括地說,金融消費是社會公眾購買金融公共產品享受金融服務的行為。這種行為與金融投資有聯系,但有別於金融投資,它們的主要區別是:金融消費要付出,不能求得額外的回報,而金融投資一般都要尋求回報;金融消費不存在風險,而金融投資一般都存在風險;金融消費與金融中介機構發生的契約關系是承諾提供服務與享有服務的關系,而金融投資是債權債務關系。這種區別表明:沿用傳統的或已有的金融功能是難以解釋的;同時表明,社會對金融的需要促進了金融中介機構功能的發展。反過來說,金融功能的發展必須適應社會對金融消費的需要。所以,用以解釋金融中介機構存在和發展的金融中介理論,絕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理念上。已有的理念主要基於發達的市場經濟,立足於融資、投資、避免風險,它沒有納入金融消費。但客觀的形勢是社會經濟生活的狀況逼著我們要從實際出發,要面對現實。基於這樣的理念,在解釋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應當納入「金融消費論」,這可謂金融中介理論的重要創新。三、機構融資與市場融資總的說來,機構融資與市場融資二者體現的契約關系不同、技術安排不同、可選擇的范圍不同等。一般說來,機構融資要產生雙層的契約關系,即資金融出者與中介機構的契約關系和中介機構與資金融入者之間的契約關系,而市場融資只產生單層的契約關系,即資金融出者與融入者之間的契約關系。雙層的契約關系會產生多重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監督機構;單層的契約關系會產生單一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監督機構。由於機構在融資中能夠提供一種信用資證,作為資金融出方資產的替代品,比如銀行簽發支票,在技術上能夠轉換。而在市場融資中,沒有中介機構提供的信用資證作為資金融出方的資產替代品,在技術上不能轉換。相對說來,機構融資可選擇的范圍較窄,而市場融資可選擇的范圍較廣。是選擇機構融資,還是選擇市場融資,其影響的因素較多,重要的是融資的成本和效率。這取決於需求與供給雙方的選擇。一般說來,(1)機構融資由機構運作,具有間接性和集中性的特徵,主體雙方是既定的;而市場融資由供求雙方運作,具有直接性和分散性的特徵,融資的一方即融出方是不確定的。(2)機構融資,信息不需要投資者把握,外部信息內部化,信息可不透明,可「暗箱操作」;而市場融資信息必須要投資者自己把握,內部信息外部化,信息必須透明,不能「暗箱操作」,如果暗箱操作有違「公開、公正、公平」。(3)機構融資是一種復合型的融資,能夠分散風險,風險由機構承擔。而市場融資是一種單一型的融資,難以分散風險,風險由投資者承擔。總之,機構融資與市場融資的劃分在於二者有不同的性質、特點,是融資制度的安排。一般說來,融資雙方只能在既定的制度中選擇。但融資制度是融資雙方創造的,是發展變化的,所以要考察機構與市場的關系。四、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關系金融市場不是一個空間概念,而是貨幣和其他金融商品的供求關系體系。金融機構作為金融市場的主體應當是這一體系供求關系的孕育者、承擔者和推動者。討論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關系,也就是考察市場主體與供求關系體系的關系。它們的關系是相互支撐的、互動的、互補的和相互替代的。1.機構與市場應當是不同的組織或不同的制度安排,它們共同構成一國的金融體系。這二者除具有不同的特性外,它們之間是相互支撐的。金融市場靠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支撐,金融機構的展業靠金融市場支撐。當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具有標准化趨於成熟時,這種產品就會成為金融市場金融交易的對象;當金融市場的包容能力增大、化解風險的能力增強時,金融機構的資產就能證券化融入金融市場。2.機構與市場相互支撐是靜態的考察,如果從動態考察,則二者是互動的關系,即金融機構的有效運作將擴大市場供求關系體系,而市場供求關系體系擴大,又要求金融機構結構的外部調整和內部治理改善。結合我國的實際,比較典型的事例是個人委託貸款和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的產生。個人委託貸款建立在對金融機構信任的基礎上,但金融機構又不能作出承諾擔保,它只能起著牽線、搭橋和公證的作用,要有效地運行就必須有良好的信用環境和健全的信用制度。為此,就要求有信託性金融機構,擔保和信用評估類金融機構介入,而當它們有效介入後,市場便擴大了。商業銀行保理業務建立在多方契約關系的基礎上的,這種契約關系要能保證實現,不僅要承諾應盡的義務,而且要享有必要的權利,比如掌握有關方面的市場營銷和財務狀況,這樣就需要改善金融機構的內部治理結構,以適應變化了的市場關系的需要。這二者的互動表明機構的展業必須適應市場的要求,而市場的需求促使機構的外部調整和內部治理結構的改善。美國經濟學家默頓(Merton)認為,機構與市場之間的聯系是動態的具螺旋式的推進,意思是進入金融交易的產品從無到有、從特殊到一般,從不成熟到成熟,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金融創新起著推動作用。3.機構與市場互補主要基於融資的多元化供給和多樣化需求。以機構融資來說,有融資的「百貨公司」,也有融資的「專賣店」;有公有銀行,有民營銀行。各種金融機構的信用狀況、經濟實力、技術平台、市場定位又有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多樣化的資金需求面對著多元化的資金供給。怎樣選擇,有可能傾向於機構,有可能傾向於市場,也可能「半機構,半市場」。這樣,機構與市場在選擇中就起著互補作用。機構與市場的互補還體現在功能方面。一般說來,機構融資在特定條件下,債權債務關系的約束力相對集中但力弱;而市場融資在群體力量的組合下,債權債務關系的約束力相對分散但力強。這樣就可能產生以市場融資去彌補機構融資的不足,或者以機構融資彌補市場融資的不足,這就是功能上的互補。4.機構與市場的替代主要基於交易成本、風險度和資產的流動性。當機構融資的交易成本低於市場融資時,選擇機構融資,相反,選擇市場融資;當機構融資的風險度小於市場融資時,選擇機構融資,相反,選擇市場融資;當機構融資有利於增強資產的流動性時,選擇機構融資,相反,選擇市場融資。這樣的替代關系還會基於其他因素,有正常的,有非正常的。比如,在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情況下,就可能產生「以債收貸」和「以貸承債」的情況,這也是一種替代,只不過是一種非正常的替代,會產生有損於投資者及廣大社會公眾的替代。因此,考察機構融資與市場融資的替代,既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消極的一面,既要評價它的正面效應,又要指出它的弊端。
㈣ 期貨中介機構的職能,性質和作用
期貨公司作為企業,其性質曾長期是業界人士較為困惑的問題。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法規的完善,期貨公司的企業性質逐漸明晰:期貨公司是金融企業,是提供專業化服務的中介機構。
作為金融中介機構,期貨公司應該發揮哪些職能,特別是現階段,我國期貨公司應該發揮哪些職能,都是關繫到今後市場發展和監管政策取向的重要問題。本文將通過研究金融中介理論並結合我國期貨市場實際來探討這些問題。
一、金融中介的內涵及類別
金融中介的內涵隨著金融市場和中介機構的發展不斷演進。在以銀行類金融中介機構為主的時代,金融中介的本質就是完成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在最終借款人和最終貸款人之間插入一個第三方。也就是說,金融中介既從最終貸款人手中借錢,又貸放給最終借款人,既擁有對借款人的債權,也向貸款人發行債權,從而成為金融活動的一方當事人。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中介機構的范圍在不斷擴大,金融中介的內涵更加豐富。一般看來,現代金融中介機構就是從事金融合同和證券買賣活動的專業經濟部門。
金融中介最通常的分類方法是根據業務劃分,主要包括存款類中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儲蓄機構等存款機構)、契約儲蓄類中介(主要為保險公司、養老金管理公司)和投資服務類金融中介(包括證券公司、期貨公司、投資銀行、財務公司、共同基金和投資基金等)。
二、金融中介理論的發展及主流觀點
金融理論研究領域中,金融中介理論分為「新論」與「舊論」。「新論」對金融中介提供的各種不同的轉型服務進行了更細致的識別與分析,更深入地探尋金融中介如何運用資源以博取有用信息、克服交易成本從而通過改變風險與收益的對比來實現這些轉型。「舊論」將金融中介提供的服務等同於資產的轉型,金融中介向客戶發行債權,而這些債權與其自身持有的資產具有不同的特點。把金融中介視為被動的資產組合管理者,只能根據他們在市場上所面對的風險與收益情況完成組合選擇。
㈤ 傳統的金融中介會不會因互聯網的興起而消亡
金融中介不會因為互聯網的興起而消亡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日臻成熟以及互聯網的全面普及,信息流動出現了新的特點。作為共享、開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互聯網大大降低了信息跨時空傳遞所涉及的交易成本。有人認為資金供求雙方有可能繞過金融中介機構,直接取得聯系並達成交易。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甚至提出,可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的資料庫,用比特幣來解決金融支付。人們對於金融服務有了更多選擇和更多想像,甚至有人預言傳統金融機構將逐漸失去金融和交易的中介地位。
對於上述挑戰必須引起重視,但並不能就此斷言金融機構會被「去中介化」。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第一,金融機構的核心功能是資產轉化,即實現資金在時間、空間、規模等維度上的轉化,這是金融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社會資源合理利用和配置之所需。實現這一功能需要有風險控制技能、團隊和經驗,需要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信息數據積累和處理分析能力,其投資大,見效慢。雖然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降低了信息的檢索和傳遞成本,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一方面,第三方機構是通過嫁接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才在辦理支付、撮合資金供求雙方交易等方面取得了部分進展;另一方面,至今所有的實踐都未能證明第三方機構具備承擔大規模資產轉化的能力與經驗。
發展中國家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導致各類欺詐風險頻發,信用市場摩擦和交易成本較高。信用市場的參與者因獲得信息渠道不同、信息量多寡差異而承擔不同風險,獲取不同收益。要成功實現資產轉化,需要掌握比交易對手更充分、有效的信息。銀行長期從事信用中介,擅長信息收集、數據分析、模型構建等,具備風險甄別、風險定價、風險監測、風險處置等核心能力。且其掌握的數據一般是金融、財務、生產和市場類及信用違約等「強數據」,這些信息是很難通過互聯網渠道獲得的。這類數據具有完整性、准確性、結構化和歷史長度等優勢,易於進行低成本的挖掘使用。而單純依靠購物、社交等非金融性活動獲取的「弱數據」,則很難克服數據碎片化、准確度不高及挖掘利用低效率和高成本等問題。
第二,金融服務需要高效率和低成本,只有綜合化、一攬子服務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才能形成競爭力。現代金融服務需要多項金融功能的組合。這些功能涵蓋存貸、支付、交易、咨詢、風險管理、資產及利率匯率管理等各個領域,覆蓋國內外兩個市場,只有具備完備的產品組合和線上線下資源、專業的服務技能、豐富的運作經驗才能完成這樣復雜、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從而降低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易成本和信息博弈成本,平衡利益並增加雙方的收益。
第三,金融機構需要承擔昂貴的監管成本。信用危機輻射面廣、破壞力強,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信用社會需要行業秩序、法律法規和較高的准入門檻。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對金融機構確立高標準的資本和流動性比例、嚴苛的合規監管及風險管理要求,並通過宏觀審慎管理,維系信用經濟的正常運轉和金融體系穩定。金融機構不乏百年老店,長期穩健經營、注重信譽品牌,加強信息披露,不濫用信息優勢,通過傳遞「公正和信任」信號,降低了消費者的「獲得成本」。美國的數字化發展、互聯網創新均領全球之先,信用環境也非常完善,但它的銀行等金融中介仍在有效發揮作用,並沒有任何消亡跡象
㈥ 證券營業部如何從提供通道服務向綜合財富管理轉型
請參考:
經紀業務:從傳統通道向財富管理轉型
編者按:隨著投資者綜合理財需求的覺醒,以綜合金融服務為核心的廣義財富管理將成為證券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的主流發展方向。在日前召開的「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上,券商普遍認為,行業應把握機會,積極探索差異化的競爭模式,盡快推動經紀業務由傳統通道向財富管理轉型,逐步形成證券公司不可替代的金融中介優勢,促進證券公司向「投資銀行」本源的回歸,引導投資者長期、理性投資理念的形成,進而完善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引 言
投資顧問是證券公司踐行財富管理的切入點與實現方式,傳統客戶服務的模式將從以營業部為主體逐漸轉變為以「人」、以投資顧問為主體,證券公司應圍繞財富管理的體系,分類管理、分類促進,充分發揮並張揚投資顧問的自身特長,引導投顧服務模式的創新。
分析人士指出,財富管理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大而全的綜合類證券公司的發展道路以外,憑借自身經營特色與資源優勢,中小型證券公司同樣可就某一細分市場與業務領域進行深入挖掘,進而推動行業特色化經營與差異化競爭格局的形成。
華寶證券
券商創新發展需要五方面政策支持
華寶證券指出,證券公司從綜合理財需求出發,強化對金融產品的專業分析,針對不同類型客戶提供合適的理財產品和專業周到的理財服務。這要求證券公司在整合金融產品、提供投顧服務、構建服務網路等方面形成體系,形成區別於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特色和優勢。
華寶證券認為,不同的證券公司應有不同的發展方向。規模大、業務資格全的證券公司可在充分發揮本土化既有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推行國際化戰略,把自身打造成為資本規模和實力雄厚、核心競爭能力全面提升,能夠參與國際、國內資本證券市場競爭,運行穩健且可持續發展的大型、綜合性投資銀行。
對於中小證券公司而言,應結合自身特點開拓創新,建立差異化市場競爭策略,形成自身的經營特色。
華寶證券認為,證券公司要創新發展需要五方面的政策支持:
一是進一步拓寬證券公司業務范圍。放鬆營業網點設立條件,豐富代銷綜合金融產品類型實現真正的財富管理服務,打開資產管理業務的投資方向和平台功能,為證券公司特色化發展營造更大的空間。
二是完善證券公司分類和評價體系。建議將有關特色和創新的業務指標納入證券公司的分類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現有的資本和傳統業務規模決定分類級別的權重,及分類級別又反過來決定券商業務准入的情況。
三是加快推進金融工具研發和上市工作。豐富的金融工具和產品是券商特色經營的基礎,促進各類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的開發和上市交易。
四是適當放鬆杠桿限制,提高證券公司資本利用效率。完善以凈資本為核心的證券公司風險管理體系,提高杠桿率,為證券公司在風險可控、可測、可承受的前提下探索多元化、特色化經營營造更大的空間。
五是完善基礎性制度建設。根據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市場化為導向,完善證券市場發展規劃、修訂《證券法》、《公司法》、《基金法》等基礎法律制度。
招商證券
構建財富管理業務體系必須多方面創新
招商證券認為,要發展財富管理業務,必須發揮券商自身優勢,從監管政策、業務定位、服務模式、產品體系、人員組織、IT系統等多方面進行創新,才能構建有效的財富管理業務模式,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應有的市場份額。
招商證券指出,近年來國內券商財富管理業務剛剛起步,目前面臨著諸多問題:首先,國內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佔比較高,投機性強,通過資產配置和長期價值投資進行財富管理的理念還不佔主導地位;其次,受到監管政策和自身產品開發及投資管理能力限制,國內證券公司內部產品的開發和外部產品的代銷均受到影響,可供客戶選擇的有競爭力的產品較少;最後,直接服務客戶的投資顧問無論從數量還是能力素質上都難以滿足財富管理業務的需要。
他們認為,目前國內證券公司開展財富管理業務,從短期來看要應對經紀業務激烈的競爭環境,穩定甚至提升傭金水平;從長期來看,要整合內外部資源建立全方位的財富管理服務平台,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為了達到上述目標,綜合分析證券公司業務現狀,招商證券提出了財富管理業務模式構建思路。
首先,具有明確定價標準的高端資訊服務。根據不同層級客戶服務需求的差異性,量身定製的深度資訊服務具有較高的價值度,可以通過提高交易傭金費率的形式來定價。
其次,協助管理業務。向客戶提供全周期的投資組合管理與產品推薦建議,由客戶自行決策交易。
最後,受託管理業務。藉助公司資管平台,以集合理財、定向理財或專項理財形式向客戶提供全面受託資產管理服務。收入包括管理費、業績提成以及交易傭金收入。
此外,招商證券還指出,構建財富管理業務模式的實施路徑主要包括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體系、打造綜合性的財富管理平台和提升服務團隊專業素質。
華泰證券
券商財富管理業務要避免「邊緣化」困境
華泰證券表示,從通道服務向財富管理轉型是券商發展的必然趨勢。券商發展財富管理應立足經紀業務,統籌資產管理、投資銀行等業務資源和客戶資源,努力整合其他外部金融產品服務,著力向高凈值客戶和機構客戶提供差異化、綜合化、集成化的金融服務。
近年來,國內券商紛紛推進經紀業務轉型,打造理財服務品牌和新型客戶服務體系,但華泰證券認為,現階段的經紀業務轉型總體上仍沒有突破基於通道服務的中介收費盈利模式,轉型目標模式也尚不明晰。與現有經紀業務模式相比,財富管理很大程度上起到對客戶財富全面保護及對客戶投資能力持續教育提高的職能,使投資顧問成為真正的金融醫生,從對客戶索取變成給予,從而建立券商與客戶利益共贏的機制。
為此,推動券商經紀業務從通道服務向財富管理轉型,不僅是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的要求,也是經紀業務轉型升級的目標模式,更是對券商業務功能的全面升級和業務角色的重塑再造。發展財富管理業務可以推動券商對客戶的價值挖掘由傳統的顯性價值挖掘轉變到終身價值挖掘,推動經紀業務由傭金模式主導向傭金與費用模式並重轉化,提高券商高端客戶個性化服務能力,提升券商在財富管理市場中的話語權和在綜合金融服務競爭中的比較優勢,避免「邊緣化」困境。
華泰證券表示,構建財富管理體系是一個券商內部整個運營與管理制度改造的系統工程,涉及整個公司業務前後台的組織架構與業務流程的分解、整合、創新與再生。要以客戶需求為核心,以財富管理部門為抓手,整合資源打造客戶鏈條和服務鏈條,並使客戶鏈與服務鏈有機對接。
華泰證券建議,鑒於券商經紀業務轉型總體處於通道模式與理財模式階段,券商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及體系構建應立足現實,著眼長遠,在戰略上適當超前政策規定,充分發揮券商比較優勢,找准目標客戶定位,從產品層面到理財規劃層面,從人才層面到技術支撐層面分步驟推進。
中信建投
構建財富管理體系各方條件已具備
中信建投表示,證券公司構建財富管理體系已刻不容緩。結合國外成熟經驗看,證券公司構建財富管理體系不是錦上添花的選擇,而是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必經階段。
他們認為,當前,證券公司面對行業內外部的激烈競爭和客戶日益增長和豐富的理財需求,唯有通過不斷創新,構建出以客戶為中心的財富管理體系,才能踏上新的發展之路。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初步統計顯示, 2010年底,券商共有4555家營業部,創造經紀業務及服務凈收入1085億元;2011年底,營業部總數增加至5032家,而經紀業務及服務凈收入僅為689億元。一年時間,營業部數量增加477家,創造收入卻減少396億元。
「這組數據顯示經紀業務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也顯示出券商根據客戶的需求構建財富管理體系,從而改變目前收入模式單一、簡單競爭局面的必要性。」 中信建投表示。
隨著居民財富的積累和通貨膨脹的日益加劇,市場需要能夠滿足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涌現的金融工具和產品使得客戶多樣化需求得以有效滿足;投資顧問體系的建立使得證券公司具備了一支服務客戶的專業化隊伍;近幾年,支持創新的政策頻出,構建財富管理體系具備了政策條件。
構建財富管理體系,中信建投認為主要內容應該包括:一是發展和豐富投資顧問業務,擴大投顧服務內容;二是提供針對性的資管產品,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投資理財需求;三是篩選、推介第三方理財產品,豐富財富管理體系產品線。這其中,發展和豐富投顧業務是基石,通過不斷擴大投顧的服務范圍來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財富管理咨詢;豐富財富管理體系的產品線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投資需求是實現手段。
東吳證券
探索特色化經營新思路
東吳證券表示,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正在由新興市場向成熟資本市場跨越,證券公司作為資本市場最重要的中介服務機構,也面臨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東吳證券對特色化經營思路進行了再思考,搶抓機遇、迎接挑戰。
東吳證券認為,今年以來,在監管層主導下推進的「定準底線、放大空間」的發展新思路指引下,行業發展環境氣象一新,中國資本市場正進入向成熟市場邁進的新起點,這必將從制度上加速推進證券行業的新一輪增長。
為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新年伊始,東吳證券便在全公司范圍內深入廣泛的開展「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大討論,公司主要領導深入基層,與廣大幹部員工進行深入細致的座談調研,解放思想,全面動員,廣泛徵集創新建議。在此基礎上,公司於4月22日以「轉型升級,改革創新」為主題,就公司創新發展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首先,新定位,根據地戰略在深化中加強。全面深化根據地建設。主要做法是,加快分公司轉型,打造綜合金融平台,繼續深化根據地戰略。
其次,新合作,綜合優勢在平台中顯現。為了更好的促進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區域資本市場的發展,加強金融創新和高新產業發展力度,提升區域金融環境和金融服務能力,公司與各縣市政府簽訂了財務顧問協議。
第三,新對接,特色服務在創新中完善。為了全面對接需求,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東吳證券將「縮短服務半徑、擴大服務范圍」作為行動指南,積極推動傳統業務轉型,向「以 客戶為中心」的業務模式轉變。
第四,新融合,企業文化在演繹中升華。公司要成功實現創新轉型,首先要做到思想統一。
國信證券
理想投顧業務體系應具備六大要素
「投資顧問業務是經紀業務從傳統通道服務向財富管理轉型的著力點和引擎。」 國信證券表示,無論是因為經濟環境的變化、高凈值群體增加還是行業競爭的需要,突破傳統的通道服務向滿足客戶多元化理財需求的財富管理轉型已成為券商經紀業務發展的共識。
國信證券認為,一個較為理想的投顧業務支持體系應該具備基本的六大要素:專業、穩定的投資顧問團隊;完善的客戶關系管理平台;創新的產品設計與開發;及時、有效、充足的信息資訊支持;科學的考核與評價體系。
國信證券指出,在上述六大要素中,「專業、穩定的投資顧問團隊」和「創新的產品設計與開發」是當前券商投資顧問業務最為薄弱的環節,也是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的瓶頸。
今年以來,監管層在如何促進經紀業務創新方面,已有若干舉措,比如證券公司代銷多元化金融產品管理規定已在徵集意見、保證金賬戶作為支付渠道也在創新課題中有所體現,這些政策的變革對券商的轉型意義重大。在此基礎上,國信證券提出三點促進業務發展的建議。
首先,全行業推行證券服務明碼標價。為保護投資者利益,促進證券行業長遠發展,呼籲全行業推行證券服務項目明碼標價。
其次,嘗試更加多元化的收費方式。與投資收益掛鉤的收費模式希望予以支持,在此基礎上,能否探索將投資顧問收費同客戶盈利掛鉤,更加能夠體現投資顧問的專業水平和價值,促使證券公司關注客戶資產的保值增值。
第三,探索將投顧業務與資產管理業務有效結合,滿足資產委託管理型客戶的需求。
通過「小額定向資產管理」方式由投資顧問直接提供滿足資產委託管理型客戶需求的服務,在客戶授權范圍內,為其直接提供個性化的「資產配置」和「賬戶管理」,這需要進一步得到政策的支持。
長城證券
以投顧發展為核心全面改造經紀業務
長城證券表示, 傳統意義上的經紀業務的交易代理已經逐步成為一個基礎的職能,而不再是收入的主要來源,通過客戶群、投資目標、投資工具和策略等方面的不斷創新來獲得多元化的收益成為經紀業務的主要發展方向。證券行業的轉型重點是要打開市場和業務空間,要能直接服務於居民、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投資和資本需求。
長城證券認為,成熟的境外市場的經驗的確是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對象,但國內證券市場無論市場、客戶還是證券公司的成熟度都與成熟市場差距很大,因此我們只能在學習的基礎上,建立適合自身的發展目標和路徑。
從國內的具體情況來看,證券行業的轉型重點是要打開市場和業務空間,要能直接服務於居民、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投資和資本需求。考慮到各證券公司的業務和管理能力、客戶基礎、地域等因素的不同,加上監管部門的創新帶動作用,不同公司在經紀業務的轉型方面的考慮和選擇是有所不同的,轉型的重點可以有如下方面:營銷模式、客戶管理模式、特色客戶服務、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創新業務、跨市場、跨境市場交易服務。
同時,基於成本和基礎能力的考慮,部分公司或在部分業務上可能採取對外合作的方式實現擴展,如銀行、信託、保險、基金公司,甚至第三方的財富管理、私募、咨詢服務等機構。
針對投顧業務的發展,長城證券提出了三方面建議:一是明晰法規界定與解釋;二是分類管理、分類發展。投資顧問是一項成長型的業務,僅依靠一套標准難以明晰其職能定位,因此,有必要結合經紀業務轉型要求,對投資顧問分類發展、管理與促進;三是券商建立健全支持體系。從券商自身來看,在行業頂層設計的同時,決策層也應結合競爭特點,選擇相對明確的投顧定位及業務發展方向,藉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支持體系,將投顧個人品牌轉化為公司品牌。
大同證券
行業創新將由行政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化
「創新同時意味著毀滅。」 大同證券認為,證券行業創新之路的成功必將是過去傳統的、同質化的、服務低端化的經紀業務模式的結束,取而代之的將是新型的、特色化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全新經紀業務模式的開始。
他們認為,當前,創新發展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的共識,而此次創新之路與前幾年大為不同。之所以如此判斷,是因為在此前的牛市行情背景下,券商不需要自主創新就可以獲得非常可觀的經紀業務收入,其創新的內生動力很弱,行業的創新更多地體現為行政主導型。
而近兩年來,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已經沒有出路,迫使券商不得不重新審視原有的模式,思考如何通過轉型來扭轉被動的經營局面,創新開始成為券商發自內生性的必然選擇。因此,行業創新也將由原來的行政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化。
可以預見,一旦市場主導型創新被大大激發出來,市場的活力將是前所未有的,對券商不同經營模式、行業差異化發展格局的打造等都將會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同時對我們這類券商的沖擊和影響也將會是根本性的。
基於這樣的判斷,大同證券認為,在未來三到五年,不論是做全產業鏈綜合經營的券商,還是只做產業鏈中某一段的專業化經營的券商,需要秉承以下幾個理念:
首先,需要有非常清晰的戰略定位。在未來的發展中,券商需要明確與自身資源相匹配的戰略定位,清晰自身的市場定位,從而實現券商之間戰略定位的差異化。
其次,要注重優勢互補與合作共贏。在以往整個行業業務高度同質化的時期,券商間的合作空間很小,基礎也很薄弱。但是,隨著證券行業創新步伐的加快,業務領域深度、廣度的不斷挖掘,專業化分工將越來越細,這將大大拓寬券商間的合作空間,同時也會加強行業內的資源配置。
第三,創新不是形式上的簡單照搬和盲從。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和舊的成規戒律,但在創新時,仍然要基於企業自身的定位、可匹配的資源來進行,切忌脫離企業自身的實際,一哄而上,盲目跟風。
銀河證券
以「大投顧業務」為抓手實施創新
銀河證券表示,在未來三年內內,銀河證券將經紀業務轉型的發展戰略定為——以「大投顧業務」為抓手,實施以客戶中心的金融產品創新發展戰略。
銀河證券認為,券商實現經紀業務轉型,必須重新梳理自身的市場定位、經營模式,取長補短,確立新的戰略方向,在新的市場形勢下重新確立比較優勢。
具體到銀河證券的「大投顧業務」體系,銀河證券介紹說,「大投顧業務」是中國銀河證券以中國證監會《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為准繩,以金融產品創新為發展戰略,協同公司各條業務線共同構建的投資顧問業務體系。
具體講,該業務體系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產品銷售型業務。 以總部投資顧問部統一生產的資訊產品為核心,通過簽約服務人員為關聯客戶推薦、匹配公司統一提供的投資顧問資訊產品,並據此獲取增值服務傭金收入。
二是產品配置型業務。以財富管理的方法和流程為標准,為目標客戶提供資產配置服務,並據此獲取金融產品銷售收入。
三是投資建議型業務。 通過為目標客戶提供投資建議,簽署《投資顧問服務協議》,並據此獲取投資顧問服務費用(包括固定收費或按賬戶資產收取賬戶管理費用)。
四是研究銷售型業務。利用公司分析師資源和研究資源,通過為目標客戶提供研究服務,獲取研究銷售收入;或者利用公司分析師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基金公司、私募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提供研究服務,並據此獲取分倉傭金收入。
五是專戶投顧型業務。為資產總值100萬元以上的單一客戶介紹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或基金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或為資產5000萬元以上的客戶介紹基金公司一對一專戶理財業務,並據此獲取交易傭金收入或賬戶管理費收入。
六是綜合服務型業務。客戶的綜合性服務需求為公司各業務線的服務資源,通過簽署《投資顧問服務協議》,採用固定收費或賬戶管理費等方式獲得綜合性服務收入。
㈦ 金融中介機構有哪些
您好來
金融中介機構自實際上現在很不好,中國只有股票和期貨兩個合法的理財項目,左右做這些的都是機構都不是真正的機構,另外股票市場裡面的機構賺錢的是老百姓的錢,建議遠離,還有一點股票市場目前就是機構,或者是一些無業遊民,建議遠離股票市場,我強調一句,中國股票市場由於國家經濟的轉型的問題,很可能還會跌倒一千五百點的位置,切記遠離股票,遠離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