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轉型發展

金融機構轉型發展

發布時間:2022-12-06 19:33:47

⑴ 一文讀懂金融雲:59%的金融機構如何抓住升級末班車

著名經濟學家周金濤曾經表達過過一句流傳甚廣的觀點:人生發財靠康波。康波就是康波周期。康波理論的核心是說,無論是個人,還是行業,都有一個發展的周期,有波峰,有低谷,一浪接一浪,如果把握好了這個周期,跟上了行業上升的浪潮,那麼就事半功倍。反之,就會有很多的徒勞。



金融雲是什麼?為什麼大家都要爭搶這方面的業務?它將如何影響到金融機構、企業與用戶?未來將會呈現怎麼樣的競爭格局?這一篇我們將從技術、業務、市場等方面進行詳盡的解讀。


① 技術分解:基礎設施+雲平台、雲應用解決方案

【雲計算:生發於谷歌,做強於金融】 雲計算概念是谷歌2006年提出,雲服務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軟體即服務(SaaS)和平台即服務(PaaS)三部分。

應用在金融領域的雲計算服務(金融雲),是專門為金融機構定製的專有雲服務,集合了互聯網、行業解決方案和彈性的雲計算空間,可以完美的契合金融機構的業務需求。

公有雲、混合雲、私有雲是金融雲重要組成部分,以及面向金融行業的雲平台、雲應用解決方案。利用雲計算的技術,金融雲將金融機構的數據分散到雲,並且可以完成對於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② 業務分解: 金融雲的業務范疇如銀行的業務場景、手機應用操作

【世界是金融的,而金融是雲計算的】 相比較傳統產品,雲計算在運算和分發更加容易操作,對於金融機構業務的擴展更有利。比如通過金融雲提供的技術支持,可以加快產品研發速度,提供業務快速迭代開發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支持手機銀行業務的推進。同時客戶在體驗端的感受也會更流暢。

隨著金融機構的快速轉型,以及國際化進程加快,加上龐大的市場需求,對銀行 IT 系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雲計算技術使得銀行不需要再去購買多餘的數據中心,通過統一管理,就能實現節約運營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的目標。


① 從興起到群雄逐鹿,金融雲的發展只用了十數年。

1.0階段 初始階段(2013、2014年興起) 2013年,阿里率先入局。在之後的2016年,騰訊與網路同樣布局金融雲。2017年末,京東也加入戰場,互聯網巨頭們的入局,讓金融雲成為了冉冉升起的新興行業。

2.0階段 蓬勃發展(2017年爆發式增長) 2017年,金融雲開始爆發,大型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開始推出自己的金融方案,開始瓜分外部市場。2018年,互聯網公司、金融機構開始跨界合作,行業開始蓬勃發展。

3.0階段 格局漸成(2020年及以後) 到了2019年之後,行業格局逐漸形成:2019年上半年,IaaS和IaaS+PaaS市場,前10大廠商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2020年8月,中國金融 科技 行業發布了首個《金融 科技 (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重點發展高新 科技 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為金融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撐。


分析顯示, 金融雲市場的發展可能三個因素驅動增長


有利政策 :雲計算作為互聯網數據的最佳存儲地址,已經受到銀監會和央行的認可,銀監會要求將基於互聯網的數據遷移到雲平台;同時央行也針對雲計算平台的安全和標准提出要求,並且規劃了金融 科技 的發展方向,從而讓金融機構可以放心使用雲平台。

產業挑戰 :金融 科技 正在面臨著一種業務和需求倒逼產品的階段,在金融機構的日常運營中,對於雲計算和金融 科技 的需求日益增加,雲計算和分布式架構成為了解決業務需求和管理優化的主要工具。

技術創新 :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助力下,金融雲逐漸具備了在金融機構落地應用的條件,成為未來金融業態和服務的新力量。


① 200億的大盤,但市場仍在高速增長

數據顯示,中國金融雲市場在2016年時,整體規模為43.4 億元,並且在2017年提升到80多億元,而2020年整個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0多億元。

IDC於近日發布《IDC FutureScape: 2020年全球金融行業十大預測——中國啟示》:

2022年,40%的銀行將會完善雲計算服務能力,實現業務的變革;

2024年,80%的中國銀行將會使用金融雲產品和服務;

2021年,45%的銀行,將會擁抱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並且可以為消費者和中小微企業提供全新的數字化服務。

近年來,隨著金融雲的快速發展,金融雲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大,2019年,中國金融雲市場份額已經達到金融 科技 整體份額的9%;並且,在2023年中國的金融雲市場規模有可能達到35.9億美金。


② 金融雲兩大陣營——互聯網系+銀行系

目前在金融雲市場主要有互聯網系和銀行系兩大陣營:

出身金融領域的銀行系雲服務商有更強的專業性,對於金融機構的業務更加熟悉,因此提供的產品更加適用於金融行業落地應用。

互聯網系金融雲服務商繼承了互聯網高效的基因,並且更加看重用戶體驗,可以提供成本更低的雲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更加快速的完成雲服務的搭建。


③ 億級市場,互聯網系增速快

2019年,金融行業垂直雲服務商處於市場領先地位,而以騰訊、網路、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雲服務增速更快。可以看出,相比於互相競爭,這些金融雲的服務商更願意彼此合作。


① 三大派系金融雲,形成市場初步格局

按照金融雲供給端主體來分,近年來,中國金融領域的 科技 解決方案,一直由金融行業垂直供應商主導。隨著雲方案的不斷完善,金融 科技 領域應用方向也開始出現便宜,越來越多的服務逐漸向雲端轉移,而隨著BATJ等互聯網巨頭的入局,金融雲市場的初步格局已經確定,可以預測的是,接下來彼此之間的競爭將會逐漸白熱化。

一是BATJ等互聯網基因的雲服務商,二是以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主的雲服務商,三是傳統軟體系的服務商,這三個不同領域的服務商,都將目光放到了冉冉升起的金融雲市場當中,並且在這場競爭中三方互有優勢。

然而跨界合作也是更好推進金融雲應用的方式,互聯網巨頭們通過與銀行業機構和傳統軟體服務商合作,共同完善金融雲生態。如京東數科與神州信息合作;阿里與潤和軟體通過戰略合作;騰訊公司戰略入股長亮 科技 ;華為與高偉達合作等。


③ 部署模式多樣,業態覆蓋豐富

按照部署來分,目前金融雲可分為私有雲、公有雲、行業雲和混合雲四類:

在公有雲模式下,對於用戶並沒有要求,每一個注冊的用戶都能夠使用公有雲服務,主要由平台把控質量;

顧名思義,行業雲是離金融機構最近的分類,是由特定的金融機構使用,金融機構用戶和雲服務商都可以直接控制行業雲的計算資源,同時行業雲可以完成金融機構在監管和安全等方面的需求;

私有雲則由一個金融機構獨自使用,資源由該用戶獨自控制,用戶在私有雲的使用上有著絕對的自主權;

混合雲,則是由以上任意兩個以上雲組成,這種彼此交叉的方式可以幫助用戶更好的取長補短。


③ 雲采購"豐儉由人",助力業務增長是王道

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 科技 公司採用了兩套不同的模式,金融機構更多的是選用私有雲和行業雲相結合的模式,而金融 科技 更喜歡部署在公有雲上。

對於業務需求更大、技術實力較強的金融機構來說,混合雲的模式可以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技術支持。

對於資金、技術、人才數量都不足的中、小金融機構來說,更適合他們的是已經針對他們業務做好定製化的行業金融雲,較大程度上縮減了投入和使用成本。但是對於原本就立足於 科技 的金融公司來說,公有雲會是更好的選擇,通過自己的技術與公有雲平台的服務支持,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完善自己的產品服務,從而實現業務的快速推進。


首先 ,行業標准有待完善。一方面行業監管機構出台了政策支持金融機構使用雲計算系統,但是後續的監管沒有跟上,並沒有合規的標准。另一方面,很多機構已經購買的系統,並不支持雲計算平台。

第二 ,行業敏感性加劇了對於雲計算的安全性挑戰。金融行業是與錢最近的行業,因此絕對不能出現失誤,因為每一次事故都可能會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比如,2018年的阿里雲曾經宕機20分鍾,結果直接造成了成百上千家的金融機構的業務癱瘓,導致了上億的經濟損失。

第三 ,在數據安全和工作性能的雙重壓力下,產品的同質化嚴重。關於金融機構的數據安全,已經不需要贅述,每一個提供給金融機構的應用都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相比傳統的線下存儲模式,在雲端的資料庫更大,同時算力更強,但是對於很多金融機構來說,看不見摸不著的雲計算,讓他們的心裡有些沒底。同時,對於網路帶寬和網路穩定性的高要求,也需要企業額外投入。


基於金融雲,金融機構可以在智能運營、供應鏈金融、數據風控、消費金融、智能營銷等多業務領域展開應用,設計符合市場需要的金融服務產品。

大環境下雲服務已經成為企業組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將成為金融機構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雲計算已經成為轉型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之一。

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急需拓展等線上業務,比如網上掛號,比如智能語音服務,比如智能客服,比如網上營業廳等眾多新興業務,而金融雲解決方案是業務開展的基礎。

一個靈活多變且適應性強的雲計算服務,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完成目標規劃並且可以幫助其分析可執行性與合規問題,輕易完成眾多金融方案的數字化轉型和推進業務創新。

許多雲計算服務商在與金融機構合作時已經將金融雲的發展作為自己的責任。比如京東數科,基於自身開展金融業務的經驗和資源積累,搭建了金融級一站式移動研發平台PaaS平台,針對金融業務的高要求,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的技術保障。


根據 IDC預測,2022年,亞太地區金融雲服務支出將達到95 億美元,市場前景巨大。

2018年,信通院數據表示,我國金融雲已經相當普及,41.2%的金融機構已經開始使用金融雲,46.8%金融機構計劃使用雲計算,合計將近9成。未來我國金融雲的效率將會越來越高。

行業人士預計,2020年後,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加快也將會促進企業對雲的使用習慣。

隨著雲業務的擴張,越來越的功能正在被開發出來,比如線上存貸款,又比如線上虛擬營業廳等,在金融雲的幫助下,金融機構的服務范疇正在快速外延,也加深了金融機構的重要作用。

對於傳統的金融機構來說,將自己的業務一點點的往線上轉移成為了工作重點,並且正在改變以往對金融雲的選擇,從私有雲到以私有雲為基礎,行業雲和公有雲為補充轉變,加速了雲計算市場的繁榮。

在與大型互聯網公司和大型銀行的競爭中,現在的中小銀行產品競爭力弱、相關技術落後、 科技 運營能力和投入不足等,都導致了中小銀行的獲客困難。而金融雲的成熟,將會提高中小銀行的技術和服務能力,成為中小銀行崛起的有利工具。

隨著金融 科技 的大面積落地,監管體系的完善,金融機構已經逐漸減少了對於使用雲計算的顧慮,金融機構對於雲計算的選擇,已經成為了必然。

2019年,IDC發布了金融雲報告,報告顯示,金融雲已經成為了金融 科技 解決方案新的源動力,在金融 科技 解決方案中的滲透率已經超過了10%,遠遠超過整個行業的增速。

同時,整個行業已經達成共識,將會推動金融雲的安全管理體系,雲計算的人才培養,以及核心演算法的研發。以雲計算為核心,提高金融雲研發、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突然事件的應對能力。

金融雲在快速增長的同時,正在與金融機構形成良性化學反應,不斷拓寬服務邊界,完善雲計算的生態,為金融雲的發展夯實了地基。


#2020生機大會##金融##雲計算#

⑵ 如何正確地認識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

藉助互聯網的優勢,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起來,互聯網金融以其低成本、非抵押和便捷的融資模式,豐富了金融市場的層次和產品。
其優勢體現在:
1.成本低:用戶選擇互聯網金融業務,就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與金融機構相聯系,不需要中介提供相關的服務,也就節省了中介費;
2.效率高:互聯網金融都是採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業務的處理,用戶在線上辦理業務不需要排隊,節省了用戶的時間;
3.覆蓋廣:無論是在世界上的哪個地方,只要有互聯網,就能夠辦理互聯網金融業務;
4.發展快:互聯網金融業務和互聯網技術同步發展,
【拓展資料】
當前金融形勢的現狀
受到市場競爭的壓力以及國際經濟影響對社會的發展形式正在進行創新,一些不確定因素使經濟金融發展緩慢,國民經濟的發展遇到了阻礙。因此,要對其不確定影響因素進行細致的分析,從而保證我國經濟能夠穩定發展,具體而言,影響經濟金融發展的不確定因素有以下幾種表現。首先,居民經濟。根據有關數據來看,我國居民對就業和經濟金融之間的期望指數處於下降趨勢,甚至存在與經濟增長相背離的狀況。通過對其進行研究分析,此狀況的出現是因為受到了經濟預期因素的影響。其次,貿易順差。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貿易順差開始漸漸擴大。加之現階段人民幣不斷升值,國內開始出現通貨膨脹,貨幣市場的利率提升,使得資本流入開始出現負面影響,進而影響了我國的經濟金融形勢。最後,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經濟金融形勢的不確定性,而且國際經濟發展所採取應對危機的方式逐漸趨於一致,以此防止經濟下滑。另外,內需增長的拉動,出口活動增多,使得經濟金融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我國經濟發展因為經濟金融業的發展而迎來了良好發展之機,便優化了我國產業發展結構,也調整了優化的投資環境、擴大的投資領域,對我國就業起到了刺激作用,使我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
在不斷改變的時代下,我國經濟金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漸漸地從低谷的經濟環境中走出來,不僅拉動了我國內需,同時也促進了我國出口貿易總額不斷地提升。但是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依舊存在著通貨膨脹等多個問題,研究我國經濟金融形勢十分必要。需要我國政府在宏觀調控上加大力度,長遠有序發展經濟,對我國經濟金融環境與形式進行改善,以良好的經濟基礎助力我國和諧社會的順利建設。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今濟金融發展趨勢,首先要在思想上對其有一個正確的和探討,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發現暴露的各種問題,要採取更加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我們國家的機構要動用自己的宏觀調控能力和手段不斷地保證經濟金融的有效發展,將經濟金融的價值進行有效揮,為金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為社經濟發展帶來更加優質的條件。

⑶ 十四五金融發展規劃

法律分析:十四五金融發展規劃具體內容為: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更好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基準作用。優化金融體系結構,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快完善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治理結構,規范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增強金融普惠性。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強化服務國家戰略和規劃能力。深化保險公司改革,提高商業保險保障能力。健全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強化股東股權和關聯交易監管。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市場化債券發行機制,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豐富債券品種,發行長期國債和基礎設施長期債券。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和存款保險制度。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在審慎監管前提下有序推進金融創新,健全風險全覆蓋監管框架,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監管科技運用和金融創新風險評估,探索建立創新產品糾偏和暫停機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第三節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更好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基準作用。優化金融體系結構,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快完善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治理結構,規范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增強金融普惠性。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強化服務國家戰略和規劃能力。深化保險公司改革,提高商業保險保障能力。健全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強化股東股權和關聯交易監管。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市場化債券發行機制,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豐富債券品種,發行長期國債和基礎設施長期債券。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和存款保險制度。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在審慎監管前提下有序推進金融創新,健全風險全覆蓋監管框架,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監管科技運用和金融創新風險評估,探索建立創新產品糾偏和暫停機制。

⑷ 金融壹賬通CEO沈崇鋒:以「技術+業務」模式助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

齊金釗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數智賦能漸入"深水區"

"伴隨著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漸入深水區,金融機構需要既懂金融業務又懂IT技術的合作夥伴。"沈崇鋒介紹,作為一家金融 科技 公司,金融壹賬通2015年由平安集團孵化,由此踏上了獨立市場化運營的道路,其具備了天然的金融經驗沉澱和領先 科技 的雙重"基因"。

對於公司的核心優勢,沈崇鋒稱,以銀行業為例,當前國內數量眾多的中小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競爭壓力很大。一方面很多中小銀行本身IT技術力量薄弱,人力成本也比較高;另一方面銀行前端的金融業務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業務部門經營壓力較大。而金融壹賬通獨有的"技術+業務"模式,可以貼合中小銀行的"痛點"來打造相關的產品解決方案。

"金融壹賬通定位不是一個做系統、賣軟體的公司,我們的核心競爭優勢在於『技術+業務』。"沈崇鋒表示,在金融壹賬通的發展理念中,核心目標是如何幫助金融機構拓展經營,幫助中小金融機構梳理業務、整理產品和打營銷方案。在具體打法上,公司會採取分潤、共贏等模式與客戶長期綁定在一起、共同為數字金融的"提質增效"打造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沈崇鋒認為,經過6年時間的摸索,金融壹賬通的業務發展路徑已然逐漸明晰。過去幾年,經過平安集團內部業務以及眾多外部金融機構需求的實踐驗證,再加上金融壹賬通自身的 科技 能力積淀,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當然,第二階段公司的經營仍還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引導更多的金融機構接受金融壹賬通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如何提升存量客戶的使用粘性和合作深度,如何讓公司產品升級迭代得更便捷、更完善,這都需要一個持續的進階過程。

推進"一體兩翼"戰略升級

沈崇鋒介紹,從去年9月份以來,金融壹賬通把公司戰略升級到2.0,其核心為"一體兩翼"。其中, "一體"指的是金融機構;"兩翼"一是監管、政府部門和企業生態,另外一翼是海外市場。金融壹賬通日前披露的業績報顯示,公司2021營收41.3億元、同比增長25%,公司全年毛利潤為14.4億元,同比增長16%,"一體兩翼"戰略轉型成效初顯。

具體來看,數字化銀行方面,金融壹賬通在普惠金融、財富管理等領域持續發力,攜手招商銀行、華潤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等多家銀行開展深入的數字化合作,更助力曲靖銀行等區域性中小銀行打造惠農助農產品,以 科技 賦能金融、金融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數字化保險方面,金融壹賬通與大地財險、安盛財險、大家財險、安誠財險、瑞士再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在理賠核心系統、車主服務等領域達成緊密合作,全方位支持保險機構降本增效。

與此同時,公司將賦能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所積累的經驗延伸至整個數字服務生態,在監管 科技 、隱私計算、數字普惠等領域落地多個重大項目,包括與深交所、港交所、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海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成方金信等達成深入合作,其中由金融壹賬通承建的海南省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台被評為海南省創新監管的標桿典範。

在海外業務上,金融壹賬通與菲律賓SB Finance、斯里蘭卡國家開發銀行、新加坡跨境貿易平台信達雅等海外機構開展了深度合作,為開辟更廣泛的海外市場奠定基礎。截至2021年末,公司已與東南亞區域3大頂級銀行、12大本地銀行達成合作。

"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是需要時間和引領的。未來,我們將重點致力於構建創新型、差異化的業務系統和核心系統,助力』一體兩翼』客戶的兩提兩降和轉型升級,以實現我們『專業、 科技 創造價值』的願景。"沈崇鋒表示。

⑸ 數字化轉型,傳統金融機構如何「乘風破浪」

數字技術與金融深度融合、增加供給並提升效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發展的經驗和經濟理論均表明, 科技 與金融相結合,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也推動著金融體系的轉型與變革。上世紀80年代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由手工記賬向電子自動化轉變,實現了跨區域的通存通兌。進入21世紀後,金融機構的網路化轉變實現了業務網上審批、資金異地實時匯轉,推進了金融機構資金清算、風險控制和內部管理效率的大幅提升。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技術與金融業務開始深度融合,推動著金融機構服務向場景化轉變,也正在推動著金融機構向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

如果說金融交易的最大難題是信息不對稱,很容易造成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 數字技術的最大貢獻恰恰是幫助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尤其是對那些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觸達、難以服務的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 我國數字金融創新在解決普惠金融發展中普遍存在的「獲客難」、「融資難」問題方面,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路徑。這個創新對傳統金融機構甚至對世界各國金融業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金融有效供給不足以及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是新興數字金融和數字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到目前為止,我國在移動支付、大數據風控、網路貸款、數字保險和線上投資等領域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的創新與成就甚至是世界級的。迄今為止,這些數字金融創新大多是由新型數字金融機構推動的。

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進程與挑戰

下一步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可能會呈現一個新的趨勢,即在新型數字金融機構持續引領創新的同時,傳統金融機構可能會成為我國數字金融的主力軍。 甚至出現 科技 公司與金融機構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緊密合作的情形,即 科技 公司為金融交易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金融機構里使用數字技術改善金融服務效率。從業務發展看,數字技術將進一步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業務流程和金融產品結合。比如大數據風控與傳統銀行風控結合,既可以提升風控的精準度,還能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從業務領域看,數字金融將從目前的支付和貸款擴展到智能投服與數字貨幣等新領域。可以說,數字技術改變金融的進程才剛剛開始。

在現實中,很多金融機構已經在積極地推進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第一,傳統金融機構主動利用數字技術在服務範式、渠道創新、 科技 賦能和生態構建等方面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第二,傳統金融機構主動借鑒數字金融的一些業務方式改善金融服務。比如學習基於數字技術的大數據風控方法,與傳統風控模型結合,提高風控的效率,尤其是改善對普惠金融客戶群體的服務;第三,監管部門積極應對數字金融發展所引發的一些新問題,利用諸如「我國式監管沙盒」等做法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穩定。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盡管近年來我國在數字技術與金融業務融合方面取得了快速進步,我國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仍然面臨著不少挑戰。比如,不同類型金融機構數字化能力差異顯著,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思維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機構內部跨部門與跨條線之間欠缺有效的協同機制,創新技術人才不足,數據質量和數據治理問題,監管模式和效率難以適應數字技術與金融業務快速融合的節奏,等等。這些都是當前金融機構進行數字化轉型面臨的主要挑戰。因此,積極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構建與數字經濟和金融 科技 相適應的金融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及 健康 發展的政策建議

課題組認為,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相融合,是金融發展的規律與自然趨勢,應積極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並遵循順應市場、支持創新和優化監管的原則。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數字經濟已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的作用。這期間,非接觸式金融服務需求較為旺盛,不僅年輕人更傾向於移動支付、網路理財等線上金融服務,老年人、病患者、以及殘障人士也迫切需要「不出門、不見面」就能獲得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這對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課題組提出了以下六條具體建議:

第一,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傳統金融機構實現商業模式及服務群體差異化轉型。 大型金融機構應加大數字技術研發與傳統金融業務的融合,提高服務效率。中小金融機構應注重與金融 科技 服務平台合作,明確差異化市場定位,更多向數字零售銀行轉型,運用數字化技術控制運營成本、提高風控效果、擴大服務客群范圍。不同類型不同規模金融機構建立差異化、精細化分工合作,優化金融業產業鏈格局,擴大金融服務群體,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第二,加快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為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這可以包括在全國范圍內鋪設5G網路、完善智能身份識別系統包括金融機構遠程開戶以及搭建統一的數據平台等。

第三,加快數據立法,加強針對數據使用與數據隱私保護的綜合治理。 一是重點解決數據攜帶的問題,只有個人可以攜帶大 科技 平台上的數據,才談得上大數據。但與此同時,也必須保護大 科技 平台的利益與積極性。二是保障市場競爭,避免形成大 科技 平台贏者通吃的局面,增強數字金融業的活力,保護消費者利益。

第四,積極創新金融監管工具,藉助監管 科技 助推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 一是利用「監管沙盒」的機制,為金融 科技 創新應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測試環境。有條件地試驗新的業務模式、技術流程及金融產品,成功了再推出到市場上。二是考慮到數字金融風險傳播快、傳播廣、構成復雜的特點,積極發展監管 科技 能力,與傳統的信息披露、現場檢查等手段結合,更好地識別並處置金融風險。

第五,適時推進金融 科技 、監管 科技 和數字金融產品的標准建設,促進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的合理平衡。 一是要積極研究並適時制定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創新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相關標准;二是針對這些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催生的新的商業模式、新業態,加快完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監管等方面的標准,充分發揮金融標准在創新推廣和風險管理的支撐與引領作用。

第六,改革監管框架,盡快由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重視行為監管以加強數字化轉型中的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 金融綜合經營以及數字 科技 與金融活動進一步融合,是目前金融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是金融機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提升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我國應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審慎監管、行為監管相結合的同時,逐步構建綜合性的金融監管框架,應對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的趨勢。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轉型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貨中盈虧平衡點 瀏覽:27
中美匯率影響因素 瀏覽:954
工行貴金屬定投特點 瀏覽:276
天元機電股票 瀏覽:302
湘財證券官網電話 瀏覽:349
假設總杠桿系數大於 瀏覽:418
成都國銀普惠金融服務外包有 瀏覽:432
天津銀行北京分行經營貸款 瀏覽:733
私募股權投資杠桿 瀏覽:403
抓最佳組合買點趨勢指標 瀏覽:702
河北銀行理財雙周本益贏 瀏覽:618
論述某公司的金融目標 瀏覽:884
曲靖正規貸款 瀏覽:350
河南中小企業融資案例 瀏覽:97
股票每次2萬 瀏覽:923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論文 瀏覽:35
公司法證券法信託法 瀏覽:131
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資料庫 瀏覽:889
汽車金融公司服務口號 瀏覽:590
招商把傭金吞了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