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是否會去中介化

金融機構是否會去中介化

發布時間:2022-12-18 14:34:12

① 在經濟體系中證券化和金融中介的作用有何聯系金融中介在證券化過程中會受到什麼影響

一、金融中介是溝通投資人和借款人的橋梁,使更多社會資本包括中小資本流入證券市場,促進了證券化。證券化過程中資本可以方便地通過二級市場直接購買證券,不需要金融中介的參與,金融中介的作用也就被消弱了。
二、具體而言:
(一)證券化導致非中介化;也就是說,它提供給市場參與者一種無須經過中介機構的方法。例如,抵押支撐的證券將資金融通到房地產市場而無須銀行或儲蓄機構從它們的自有資產中提供貸款。隨著證券化的進程,金融中介必須增加它在其他方面的業務能力,例如提供金融服務或向消費者和小企業提供短期資金的融通。
(二)金融非中介化:
1、金融脫媒是指隨著直接融資(即依託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金融工具的融資)的發展,資金的供給通過一些新的機構或新的手段繞開商業銀行這個媒介體系,輸送到需求單位,也稱為資金的體外循環,實際上就是資金融通的去中介化,包括存款的去中介化和貸款的去中介化。
2、從存款的角度看,資金繞開低收益的商業銀行向高收益的方向走。這個現象直接取決於美國Q條例的限制,活期存款不收利息。Q條例的實行一方面使商業銀行感到它的資金成本低,另一方面使人們感到以活期的形式將存款存到商業銀行是不合算的。因此就有一些機構提供類似於存款的工具,以逃避Q條例的限制。貨幣市場的發展就使得相當一部分的資金轉向貨幣市場工具。
3、從貸款的角度講,資金的需求方在獲得資金的時候也逐漸脫離中介。企業要獲得資金,可能不再向商業銀行借款,可能直接發債、發股票或者短期的商業票據。

三、證券化:
(一)證券化是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1、從狹義上來講,它是指傳統的銀行和儲蓄機構的資產(主要是貸款或者抵押物) 被轉變成可轉讓證券的過程。這類證券可能由存款式金融機構也可能由非銀行的投資者購買。
2、從廣義上講,證券化就是指近年來各種各樣新型可轉讓票據市場的新發展,如出現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票據發行便利的浮動票據等,它們替代著傳統銀行貸款的作用,是一種借款機制籌資的新工具。這個過程的發展意味著投資者和借款者繞過了銀行直接進行商業交易,事實上削弱了銀行體系的中介作用。
(二)表現為兩個較為明顯的特徵:
1、從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新的國際信貸構成已經從主要是辛迪加銀行貸款轉向主要是證券化資產。傳統的通過商業銀行籌措資金的方式開始逐漸讓位於通過金融市場發行長短期債券的方式。
2、銀行資產負債的流動性(或稱變現性)增加。銀行作為代理人和投資者直接參與證券市場,並且將自己傳統的長期貸款項目進行證券化處理。
證券化包括資產證券化和融資證券化兩類。

四、金融中介:
1、金融中介一般由銀行金融中介及非銀行金融中介構成,具體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以及信息咨詢服務機構等中介機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2、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活動與經濟運行關系密切,金融活動的范圍、質量直接影響到經濟活動的績效,幾乎所有金融活動都是以金融中介機構為中心展開的,因此,金融中介在經濟活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隨著經濟金融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推進,金融中介本身成為一個十分復雜的體系,並且這個體系的運作狀況對於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② 傳統的金融中介會不會因互聯網的興起而消亡

金融中介不會因為互聯網的興起而消亡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日臻成熟以及互聯網的全面普及,信息流動出現了新的特點。作為共享、開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互聯網大大降低了信息跨時空傳遞所涉及的交易成本。有人認為資金供求雙方有可能繞過金融中介機構,直接取得聯系並達成交易。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甚至提出,可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的資料庫,用比特幣來解決金融支付。人們對於金融服務有了更多選擇和更多想像,甚至有人預言傳統金融機構將逐漸失去金融和交易的中介地位。
對於上述挑戰必須引起重視,但並不能就此斷言金融機構會被「去中介化」。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第一,金融機構的核心功能是資產轉化,即實現資金在時間、空間、規模等維度上的轉化,這是金融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社會資源合理利用和配置之所需。實現這一功能需要有風險控制技能、團隊和經驗,需要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信息數據積累和處理分析能力,其投資大,見效慢。雖然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降低了信息的檢索和傳遞成本,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一方面,第三方機構是通過嫁接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才在辦理支付、撮合資金供求雙方交易等方面取得了部分進展;另一方面,至今所有的實踐都未能證明第三方機構具備承擔大規模資產轉化的能力與經驗。
發展中國家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導致各類欺詐風險頻發,信用市場摩擦和交易成本較高。信用市場的參與者因獲得信息渠道不同、信息量多寡差異而承擔不同風險,獲取不同收益。要成功實現資產轉化,需要掌握比交易對手更充分、有效的信息。銀行長期從事信用中介,擅長信息收集、數據分析、模型構建等,具備風險甄別、風險定價、風險監測、風險處置等核心能力。且其掌握的數據一般是金融、財務、生產和市場類及信用違約等「強數據」,這些信息是很難通過互聯網渠道獲得的。這類數據具有完整性、准確性、結構化和歷史長度等優勢,易於進行低成本的挖掘使用。而單純依靠購物、社交等非金融性活動獲取的「弱數據」,則很難克服數據碎片化、准確度不高及挖掘利用低效率和高成本等問題。
第二,金融服務需要高效率和低成本,只有綜合化、一攬子服務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才能形成競爭力。現代金融服務需要多項金融功能的組合。這些功能涵蓋存貸、支付、交易、咨詢、風險管理、資產及利率匯率管理等各個領域,覆蓋國內外兩個市場,只有具備完備的產品組合和線上線下資源、專業的服務技能、豐富的運作經驗才能完成這樣復雜、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從而降低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易成本和信息博弈成本,平衡利益並增加雙方的收益。
第三,金融機構需要承擔昂貴的監管成本。信用危機輻射面廣、破壞力強,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信用社會需要行業秩序、法律法規和較高的准入門檻。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對金融機構確立高標準的資本和流動性比例、嚴苛的合規監管及風險管理要求,並通過宏觀審慎管理,維系信用經濟的正常運轉和金融體系穩定。金融機構不乏百年老店,長期穩健經營、注重信譽品牌,加強信息披露,不濫用信息優勢,通過傳遞「公正和信任」信號,降低了消費者的「獲得成本」。美國的數字化發展、互聯網創新均領全球之先,信用環境也非常完善,但它的銀行等金融中介仍在有效發揮作用,並沒有任何消亡跡象

③ 金融中介機構變遷中的金融市場

下面是我整理推薦的金融中介機構變遷中的金融市場,歡迎各位金融畢業的同學閱讀,同時為大家推薦!

摘要: 金融中介是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之一,在間接融資領域吸收發放貸款,在直接融資領域為籌資者和投資者牽線搭橋。我國的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的發展聯系應放到整個金融體系中去研究,二者的發展目標都是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分散管理風險的金融功能。為了共同的目標,二者相互協調,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具體表現形式的發展聯系。

關鍵詞: 金融;中介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功能

從金融活動的角度出發,金融中介是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之一,在間接融資領域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在直接融資領域為籌資者和投資者牽線搭橋。這一層面的聯系說明兩者間的發展會相互促進,金融機構的成長壯大有利推進金融市場提高效率,而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會為金融機構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發展動力。

從金融體系的角度出發,它由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共同構成。經濟實體要在自有資本之外融資,不是直接找金融市場,就是找金融機構,它們是金融體系的兩個互補部分。從這一層面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並非意味著金融中介的高度擴張壯大。在整個金融體系中,二者中往往其一居主導地位。因而如果用規模和地位來衡量二者的發展,它們的聯系通常是反方向的。然而,用提高金融效率和促進經濟增長來衡量二者的發展更有意義,此時它們的聯系是正方向的,即在以高效資源配置為目標的金融體系中,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共同發展。

具體到我國的金融中介機構與金融市場的發展聯系,基於特定的歷史政治因素,本文將從兩個階段進行研究,一是轉型初期的金融機構多樣化階段,二是全面改革的金融市場化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以金融機構的改進發展帶動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活躍,第二階段是金融市場的高速發展不斷對金融中介的運作創新和改革提出要求和提供動力。所以,我國金融體系與結構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以更好的實現金融功能為共同目標與核心力量,促使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相互推進的過程。

一、轉型初期的金融機構多樣化階段

(一)金融改革初期的背景

在堅定了改革開放道路以後,我國實體經濟逐步向市場化深入。貨幣是有效的商品流通的重要保證,為規范貨幣流通就要建立經營管理規范化的金融機構。我國在缺乏經驗的改革初期,金融中介結構首先產生並居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履行初級的金融服務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市場化初步階段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

金融機構發展先行一步,是與我國金融改革的政府主導特性和中國缺乏私有資本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分不開的。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啟動後,中國政府財政能力逐漸弱化,在主觀上把通過對金融的控制來實現經濟調控作為一個自然選擇。與此同時,政府看到了實體經濟發展對金融機構的需求愈加迫切。金融機構對貨幣市場調節的間接性一方面可以作為強有力的中央宏觀調控的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客觀地促進了資金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在由計劃向市場的轉型過程中,各方利益相互作用,使存在的問題反映到當時的金融體系格局中。這就為經濟運行對金融功能提出更高要求,進一步優化金融體系指明了方向。

(二)金融機構多元化

1983年金融改革正式啟動以來,中國金融改革走過了一條機構多元化道路,改變“大一統”銀行體制下只有一家金融機構的形勢,中國初步構建起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租賃等不同業務形態的多元化金融中介體系。此間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形成,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區域性銀行開始出現,城市信用合作社和信託投資公司迅猛發展。另外,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

在面目一新的金融機構體系下,銀行等金融中介的業務與功能也在不斷擴大豐富。1985年,我國終於走向“實存實貸”的市場化資金管理體制,借貸資金不再是從前的完全由計劃指標分配,而是由中央銀行實行間接調控功能,邁出了資金自由有效配置的第一步。1986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專業銀行之間的資金可以互相拆借”。同業拆借業務的展開使我國的貨幣市場加速融通,逐漸形成了全國范圍的以大城市為中心的跨地區融資網路。

二、轉型初期金融體系格局存在的問題

(一)投資利用率低下

改革開放以來,隨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多和儲蓄的不斷積累,我國的廣義貨幣M2超比例多於證券資產。甚至到改革新紀元的2001年底,M2仍維持在165%的高水平。而在資本高效利用的美國和日本,同期的這一比率為79%和113%。可見,我國巨大的潛在投資資源並沒有轉化為實際高效的產能,雖然這由眾多社會經濟因素導致,但當時存在的缺失金融功能的金融系統格局是難辭其咎的。

(二)殘余的計劃型管理經營思路

改革初期建立的國有商業銀行仍在很大程度上擔當著行政委派的角色,多年來在指令性貸款下不堪重負。另外,“實存實貸”仍受到信貸規模限額的控制。旺盛的市場需求、金融機構體系內的競爭、以及混業經營浪潮中跨國銀行的沖擊,進一步突顯了有較大控制力的國家乃至地方政府指令性資金配給的弊端。可見,有效的金融市場尚未形成,它正等待實體經濟與金融中介相互作用,從而使金融市場化需求不斷加強的`呼喚。

(三)缺乏規制與約束

90年代末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加快,新開工項目大規模建設,鋼鐵、水泥等建築性原材料行業也隨之大幅度提升融資規模,整個實體經濟呈現過熱趨勢。在缺乏內部和外部約束的情況下,金融中介機構盲目地進行高息攬存,又忽視對貸款需求企業或機構的信用評級與監督。統計資料顯示,1997―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依法關閉了42家有問題的吸存金融機構。

三、全面改革的金融市場化階段

(一)金融中介的市場化功能拓展為金融市場化做出准備

金融中介的發展為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興起提供了一個突破口,它進一步刺激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推動著金融改革的前進。如證券公司提供自營、代理證券買賣業務,便利了資本市場的交易;信託投資公司活躍在資金調劑之中,預示金融市場形成發展的巨大可能性;商業銀行的現代信用貨幣創造機制在實體經濟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下,帶來金融規模的擴大,從而構建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場逐漸成為客觀需要。

(二)金融市場化新階段

西方國家為滿足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要求不僅全面加強市場在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力量,鼓勵直接融資,還開拓出各種金融工具,乃至具有跨期選擇、虛擬等特性的衍生金融工具。相比之下,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的金融市場化也在加速推進。

這一階段里,我國的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基金市場相繼產生並逐漸壯大。主要表現如股票市場市價總值由1991年的0.51%上升到2003年的36.32%,國債發行額由91年的281.25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6 280.10億元。創新產業的成長,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實體經濟投資的擴大,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活動的參與度,金融市場有了很大發展,資源配置方式越來越多地通過金融市場進行。

(三)高效運轉的金融市場“反哺”金融中介

金融市場的發展使我國金融業以更加強勁的態勢沖擊傳統框架,金融中介必將在新的環境中迎來效率意義上的發展:市場競爭激勵傳統的金融機構進行制度革新和產品創新;金融監管市場意識加強,放鬆對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的嚴格控制;高端金融服務發展空間廣闊,等等。

在實踐中,市場化的金融創新不斷推進。如國有商業銀行實現了股份制改革,債轉股的處理不良資產模式就是金融市場發展下推動的金融中介的改革創新。有學者利用DEA方法,對1997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進行了測度與排名,發現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最具活力,效率最好,特別是服務范圍跨地區、服務功能多樣化的商業銀行。

四、功能金融角度的整體分析

以上的論述說明在我國金融改革的實踐中,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的發展總體上起了相互促進的作用。然而我們還應看到在整個金融體系中,二者是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不同體。這意味著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並成為主導時,以銀行為代表的間接金融領域的中介機構的地位會下降,競爭基礎上形成的市場基準收益率取代銀行利率成為金融體系和經濟活動的基準收益率,銀行體系配置的資金規模的絕對優勢地位動搖。

雖然二者在規模和地位上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但完全替代是不可能的,他們有著堅固的互補關系。從金融體系分散和管理風險的功能看,金融市場的作用是橫向風險分擔,而金融中介的作用是跨期風險分擔。前者通過匹配不同的資產組合、多樣的金融產品實現風險的分散;後者則為資產提供了長期的保值場所。另外,金融中介機構多樣化發展要靠市場開拓,金融市場的發展要靠中介機構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和監督。

總之,我國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的發展聯系要放到整個金融體系中去研究。二者的發展目標都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分散管理風險的金融功能,為了共同的目標,二者相互協調,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具體表現形式的發展聯系。我們不需要對這些具體的形式進行定性的描述或判斷,而是應該就此發現二者在金融體系中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探索出更好的途徑,建立二者發展的聯系,從而更好的實現金融功能。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Merton所言,現實中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機構的功能而非金融機構本身。因此,功能金融角度的整體分析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並改進金融體系格局及其內部主體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黃達.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張傑.中國金融制度的結構與變遷[M].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3]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04)[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4]楊有振,侯西鴻.金融發展:接軌與前景[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5]吳曉求.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中國的戰略選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④ 互聯網會對金融中介帶來什麼樣的沖擊

當利率市場化來敲門——互聯網給金融行業帶來的沖擊(一)
《紅周刊(博客,微博)》作者記者 袁園
編者按:在一個偌大的房間里,只知道將錢存在銀行的人們沉睡著,銀行的工作人員悄悄出去把門關嚴,並喃喃自語道:「傻子才把這些利率2%的儲戶
叫醒」。由於銀行還需要增量來提升存款競爭力,便在房間門口和小商販做起了小生意,「我給你利率4%,你幫我吆喝吆喝,怎麼樣?」小商販盤算著差價滿心歡
喜。日子久了,沉睡的人們開始慢慢醒來……
「小商販沒有投資實體經濟和流動性管理的能力,也沒有廣泛吸收存款的能力,如果一定要做這樣的事情,就要受到和銀行一樣的監管。隨著利率市場化,銀行就會走進房間進行吆喝。」
——互聯網金融正在成為一個新的闖入者,加速利率市場化的到來。
嘉賓簡介
雷曜: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綜合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互聯網時代:追尋金融的新起點》作者之一。
鄧建鵬: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國際金融論壇互聯網金融中心研究員,《互聯網金融法律與風險控制》作者之一。
互聯網金融迎合了長尾需求
《紅周刊》: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是否有區別,您怎樣理解?
鄧建鵬:互聯網金融注重滿足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滿足這種需求以技術提升為前提。此前銀行貸款以及其它金融產品大多數是標准化產品,銀行設計
這些產品時首先是從自身作為思考的出發點。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互聯網化即從這種思路出發。互聯網金融則主要從客戶角度出發推出產品,比如余
額寶。所以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與現在的互聯網金融存在區別,將來兩者間的差異可能將會越來越小。
《紅周刊》:您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什麼?
雷曜: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互聯網支付、網路借貸、眾籌等等都是互聯網金融,它們仍是現有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改進與延伸。互聯網一些新理念、商業模式、技術給金融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機會。金融是一個服務行業,對消費者而言,不管誰來提供,最終的需求是好的服務。
鄧建鵬: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提供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包括了分享、平等、民主和協作的理念。互聯網金融發展動力來自於民間金融,互聯網金融之所以有生命力,其重要原因是它迎合了民間80%被傳統金融所拋棄的長尾客戶的需求。
《紅周刊》: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經濟格局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鄧建鵬:一是促進利率市場化;二是為金融業的改革帶來巨大動力;三是彌補傳統金融機構的不足,尤其是為傳統金融機構不重視的人群提供金融產品與服務。
《紅周刊》:請二位簡單概括一下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模式有哪些?
雷曜:目前暫時可以總結為三類比較典型的產品和服務:第一,傳統金融機構和准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提供服務;第二,電子支付以及其延伸服務,非金
融機構在銀行卡單、互聯網支付等細分領域市場逐步成熟,交易渠道也從網路支付延伸至移動支付、電視支付、電話支付等;第三,網路借貸和眾籌融資等新興形式
正在興起。
鄧建鵬:互聯網金融各產業領域尚在不斷分化組合及高速發展之中,尚未定型,以模式論未必適合。互聯網金融關鍵要把握兩個要素:第一是貨幣虛擬
化、電子化;第二是支付的網路化、移動化。在技術上,這兩者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根基。互聯網金融產業領域包括第三方支付、「寶寶類」互聯網直銷基金、
P2P網路借貸、第四種互聯網金融的產業領域——眾籌、第五種互聯網金融產業領域——互聯網保險。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的產業領域,不便分類。這包括供應鏈金融(如京東「京保貝」)、網路虛擬貨幣,比如比特幣、瑞波幣,其中的瑞波支付極具市場前景;金融信息服務網站,比如挖財網、銅板街等免費記帳與理財的網站。
顛覆?只是補充!
《紅周刊》:很多人使用「顛覆」這個詞來形容互聯網對金融的影響,您認為准確嗎?
雷曜:非金融機構電子支付及延伸服務,更多是基於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這也為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提供的支付、結算等服務形成了市場擠壓,沖擊了現有的競爭格局和經營理念。
但我們要清楚認識到,金融實質並未改變。長期以來,金融業都是信息技術推動的主要行業之一,傳統金融機構在數據集成、應用以及供應鏈金融服務市
場具有獨特優勢。面對互聯網的浪潮,傳統金融業務和互聯網金融本質上可以看做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的沖突在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下的放大。其實,傳統金融機
構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劣勢並非因為技術或者創新能力不足,而是對非傳統客戶的服務覆蓋方面缺乏主動性。
鄧建鵬:近5年還談不上互聯網顛覆金融,主要是運用互聯網技術,使得金融業態在近年有了重大改觀,如余額寶以及其它寶寶類產品成為全民理財意識
覺醒的啟動器;如P2P網貸為過去幾乎無法從銀行融資的客戶(三農、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提供了巨大的融資便利。但也要看到,這些改變更多是彌補性的,
比如主要是服務那些被傳統金融業所拋棄的客戶。但隨著移動互聯網金融、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成熟與運用,將來互聯網金融會進一步蠶食傳統金融的固有的領
域。在這個過程中,將迫使傳統金融業自我革新。因此,最終結果是兩者共存。
《紅周刊》:有一種觀點認為,隨著制度的放開、互聯網的平等特性將使得傳統金融中介的功能逐漸被摒棄,即互聯網金融能夠實現金融的「去中介化」?
雷曜:金融本身就是服務行業,先天具有中介的屬性,去中介化就是去金融化。金融行業為什麼會存在?就是因為大量的資金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存在信
息的不對稱,需要一個平台有效整合信息形成定價,以及風險評估。我們很難想像去掉這個中介,「能夠去掉」意味著這個中介是非常簡單的,這是不可能的!無非
是中介的機制跟此前有一個改變,但是這種改變一直存在,這只是金融行業進化過程中的其中一步,而不是最後一步。
鄧建鵬:互聯網金融能使金融的「中介」性質大大弱化,但是完全去中介化估計很難。互聯網金融很多產業領域本身就是中介,比如P2P網貸平台,本質上就是借貸信息服務中介。
互聯網金融挑戰傳統銀行
《紅周刊》:對傳統銀行業而言,互聯網金融是危,還是機?
雷曜:互聯網金融主要在支付、信貸、客戶基礎三個方面給傳統銀行帶來了嚴峻挑戰。互聯網提供了一些新的技術、商業模式和客戶體驗,銀行不是沒有
這方面的意識,但為什麼還是被民間機構搶了先機?因為銀行狀況很好,不需要去改變,或者說也在改變,但步子不會那麼大。對銀行來說,最大的沖擊是意識上的
改變,不要因為支行開得多,就可以不重視小額;不要以安全第一,就忽視了便利。這都是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提醒,是以一種拿走市場份額的方式在提醒。傳統金融
機構的力量和優勢還是很明顯,當然其中也存在很多難點,比如對小微企業服務的問題,在符合金融監管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應該更多鼓勵民間機構和傳統機構一起
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對立的。
鄧建鵬:目前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而言還談不上危險。互聯網金融的爆發,讓銀行看到了改革的方向和動力,或者說潛在的壓力。但是,如果傳統銀行不借勢自我改革,在5年以後,互聯網金融發展壯大,並且必將出現若干互聯網金融巨頭,到那時曾經的機會將變成危險。
《紅周刊》:互聯網金融對券商、銀行、保險有多大的沖擊?影響有限還是致命打擊?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業務模式上?
鄧建鵬:近5年,券商、銀行的中介性質弱化,其傳統盈利將下降。券商近年降低傭金即是表現之一,因此他們不得不提供其它增值服務。保險業逐漸互
聯網化,線下保險銷售中介人員減少。在理論上,互聯金融發展的未來將演變成人人金融,每個人成為自主金融,對中介性質的傳統金融機構依賴大大減少。
《紅周刊》:怎樣定位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互聯網之間的競爭關系?
雷曜:我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規模不斷提高,過去7年年均增速達到111%,其中支付寶憑借電商平台的優勢占據50%的市場份額,財付通市場占
有率約20%,銀聯10%,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主要走細分市場專業化道路。這打破了傳統商業的格局,也徹底打破了舊有的支付和交易格局。
傳統銀行的網路化,比如手機銀行在用戶體驗上面臨第三方支付的巨大競爭,在賬戶開立、非本行客戶跨行交易上,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相比處於弱勢;在B2C結算業務中不直接掌握客戶信息,一定程度上淪為第三方支付的後台服務。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部分非金融機構支付具有類似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功能,沉澱資金相當於吸收的存款,而且沉澱資金由於沒有類似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制度,其信用擴張的能力要遠遠強於商業銀行,這就存在了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支付安全等問題。
《紅周刊》:第三方支付也是一片紅海,現在很多電商有自建或者意圖收購支付公司,如支付寶、財付通、網路錢包等,未來這個市場的競爭格局將會怎樣?
雷曜:互聯網的技術發展很快,現在規模小的未必將來就是小的,現在嘗試的一種商業模式將來未必就不會成功,互聯網金融的時代不是比大小,都有機會。
分類監管成為大方向
《紅周刊》: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監管。未來對於互聯網金融的政策導向傾向於什麼方向?
雷曜:第一,互聯網金融本身需要門檻,不能說只要是互聯企業就可以隨意從事金融;第二就是針對不同的子行業,門檻應有高低,對不同的資本應該更
公平一些。現在有一個誤解,即對於互聯網金融不應該監管嚴格。但金融是一個中介,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風險,而不是服務的對象是誰,這是問題的起點。另外,監
管也有成本的考慮,產品、資金的來源、接受監管的程度是一一對應的,這個規律不會因為互聯網企業而改變,所以不管什麼機構都應回歸金融的本質。
具體來講,互聯網金融對於網路安全有更高的監管和評估要求,其所蘊含的系統風險不同於傳統金融體系。借鑒國際上對不同金融機構的監管思路,我們
傾向於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機制與商業銀行有一定差異。另外,改變傳統的分業立法模式成為共識之一,轉而適應金融綜合化經營的發展趨勢,從消費者角度橫向立
法。同時,打破傳統的按行業分類標准,如銀行、保險、證券等,對相同性質的金融產品採用總括性的概念,在適用法律上不應存在根本差異。
鄧建鵬:綜合目前監管機構官員表態以及我個人的研究,未來政策導向更傾向於:新的業態監管要轉變既有思路,要鼓勵行業自身規則的引導,也即我稱之為的「軟法治理」;監管機構設置一些底線法則,如不非法集資、不設資金池、要有信息披露等。
《紅周刊》:有人認為,互聯網企業做金融現在風聲水起是因為其游離在金融監管之外,即享受著「管制紅利」,一旦統一監管,互聯網企業所有的優勢也就同步消失了,您怎麼看?
雷曜:現在新興互聯網金融業務處於監管套利超常發展階段。以余額寶為例,表面上,余額寶們把錢從銀行賬戶轉走,通過貨幣基金繞一圈,又以大額存
單的形式返回銀行,對整個銀行體系而言存款沒有減少,但余額寶們轉出的是銀行儲蓄存款,轉入的是同業存款,在准備金等基礎性金融管理制度上,顯現出明顯的
監管套利問題。同樣P2P網貸平台能否真正按照「信息平台」模式運行,完全不涉及資金歸集,在商業上否有持續發展的可能,還有待證明。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體現出他是特殊時期的產物,第一,我國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未完全到位,比如銀行存款上限管制帶來明顯利差空間,另外我國對
銀行存款仍存在隱形保障,人們同樣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理財產品也有政府兜底;第二,我國金融體系仍採用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而互聯網金融企業監管
明顯放鬆;第三,傳統金融監管法律和手段明顯滯後於互聯網金融在技術和商業模式方面的發展。現在一些沒有金融牌照的企業在從事金融活動,並不是沒有一點規
矩和管理,一些活動是由法律來限制的,比如不能吸收公眾存款,不能非法集資等,法律是底線。
鄧建鵬:互聯網企業做金融部分游離在監管之外,存在「管制紅利」問題。但是,其與傳統金融介入金融的性質不完全一樣,比如網貸,本質上是金融信
息服務中介,不經手資金,與銀行不同,所以統一監管是錯誤的,也是不可能的。完善合適的監管,正當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反而會正常成長起來。
《紅周刊》:我國目前P2P行業的模式有三類,平台模式、擔保模式、銷售模式,但絕大部分是擔保模式,如何看待這類公司風險——注冊資本很少,但業務規模很大?帶了擔保的P2P其本質是否就是沒有牌照的金融機構?
鄧建鵬:P2P本質是借貸信息服務中介,現在國內許多網貸多少與這個本質存在差異,部分公司由信息中介變成信用中介,在這一點上,近似於沒有牌照的金融機構。將來的監管要讓網貸回歸其本質。目前,網貸做信用中介,就算帶了擔保,風險仍較大。
《紅周刊》:隨著監管的落地,哪類新金融模式您覺得機會更大?您對新金融發展方向的看法是?雷曜:阿里小貸摸索了一套新的風險管理的辦法,非常有價值的一點是大數據。我們需要真正地利用大數據為普惠金融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未來一個大
的方向和商機。大數據技術是互聯網金融發揮獨特優勢的核心環節。隨著金融供應鏈的發展,大數據和金融體系更加緊密聯合,投資者通過上下游信息挖掘出核心企
業和衛星企業往來關系,評估企業財務狀況;金融機構將客戶消費行為、金融活動和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匹配,實現對客戶「量身定製」個性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有利
於信貸風險控制;提供支付、結算、投資、融資等金融服務的新型信用中介和數據的結合更為靈活和主動

⑤ 談一談金融中介在互聯網時代的存在價值

1.使獲得資金的成本最小。如果沒有金融媒介,借款人就必須通過各種方式打聽誰有錢可借,存款人也必須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借款人是否可信,而且每筆借款都有談判、簽約、履約等等交易費用,效率低,成本高。金融機構可以大大降低這種成本。
金融機構有分散於各地的分支機構使吸收存款的成本大大減少。
這就是專業化帶來的好處。
2.使監督債務人的成本最小。貸款是一項風險業務。總存在債務人不償還的危險。監督債務人的活動是一項成本很高的專業化活動。如果借給企業錢的每個人都要直接承擔這種監督費用,其成本是很高的。但人們把資金存人金融中介機構,就免去了這種成本。由金融中介機構運用專業化的資源完成這種監督職能,其成本很低。
3.分攤風險。借貸是有風險的。總存在由於破產無法償還債務的危險。通過把錢借給許多不同的人與企業就可以減少這種風險。金融中介機構以一種有效的方式確保人們共同分攤風險。
許多人把錢借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又把錢借給許多人。如果一個人無法償還貸款,這個損失就分攤到這家金融機構的所有存款人身上,這樣,就沒有一個存款人承擔高風險。
4.創造流動性。存款人的存款有多有少,存期或長或短,借款人也是如此,很難做到數量上、時期上彼此重合。由於有金融機構作為中介,就可以通過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來創造流動性。短期借款就是吸收存款,准備隨時償還。長期貸款就是作出長期的貸款承諾。
金融中介機構的這些職能使它們在現代經濟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宏觀經濟運行關系極大。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是否會去中介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貨中盈虧平衡點 瀏覽:27
中美匯率影響因素 瀏覽:954
工行貴金屬定投特點 瀏覽:276
天元機電股票 瀏覽:302
湘財證券官網電話 瀏覽:349
假設總杠桿系數大於 瀏覽:418
成都國銀普惠金融服務外包有 瀏覽:432
天津銀行北京分行經營貸款 瀏覽:733
私募股權投資杠桿 瀏覽:403
抓最佳組合買點趨勢指標 瀏覽:702
河北銀行理財雙周本益贏 瀏覽:618
論述某公司的金融目標 瀏覽:884
曲靖正規貸款 瀏覽:350
河南中小企業融資案例 瀏覽:97
股票每次2萬 瀏覽:923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論文 瀏覽:35
公司法證券法信託法 瀏覽:131
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資料庫 瀏覽:889
汽車金融公司服務口號 瀏覽:590
招商把傭金吞了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