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服務和供給側改革

金融服務和供給側改革

發布時間:2023-01-06 19:01:29

A. 助力消費金融提升經濟增長拉動效應 浦發信用卡深耕產品差異化

「這也是《通知》提出創新金融服務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消費金融領域資深專家指出。只有通過良好的金融服務體驗持續提升用戶滿意度,才能讓他們持續青睞相關的 信用卡 機構,願意更高頻率地使用相關消費金融產品解決自身多元化的生活需求,助力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對此浦發信用卡在秉承「用戶為中心」服務理念的基礎上,在不斷優化金融服務體驗方面下功夫。

近日,以浦發信用卡官方APP「浦大喜奔」為例,近年來,通過不斷根據用戶需求變化再次不斷迭代升級升級,以打破支付壁壘、用戶邊界和場景局限的全新經營思路,為用戶帶來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多元移動金融服務。

不少信用卡領域專家認為,這種打破支付壁壘、用戶邊界和場景局限的全新經營思路,將觸發用戶更大范圍的消費熱情,激發用戶消費潛力助力經濟增長。

此外,浦發信用卡基於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洞察,在業界首推「卡面隨心換」、「權益自由選」兩大個性化定製服務,讓廣大用戶可以自由更換心儀卡面、自選用卡權益,滿足廣大用戶不斷變化的生活需求同時,提供相應的消費優惠福利。

具體而言,「卡面隨心換」支持60餘款卡產品超過400個卡面,且大部分卡產品在保留原有卡號的基礎上可重新更換,同時免去用戶再次填寫申請資料和重新綁定快捷支付的煩惱;「權益自由選」則打破卡產品專屬權益限制的壁壘,創造了客戶在不同階段選擇自己所需權益的自由,實現了「隨人、隨地、隨需、隨時」的客戶服務體驗。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恰恰是近年浦發信用卡取得一系列業務快速增長佳績同時,深受廣大用戶青睞好評的最大基石。

這位業內人士直言,《通知》的出台,是相關部門深化金融服務供給側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引導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機構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品質。

「這給信用卡等消費金融行業傳遞了積極信號,表明消費金融行業將繼續受惠國家政策,在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宏觀經濟背景下,盡可能發揮以消費金融產品服務拉動內需的作用,擴大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優化國家產業結構助力經濟增長。」他強調說;而。這也意味著致力於產品差異化創新與客戶服務體驗優化的信用卡金融機構,將成為未來市場競爭的最大贏家。

B. 金融業怎樣服務好供給側改革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依靠改革開放、加入WTO和勞動人口三大紅利,保持經濟持 續高速發展。然而,近來中國經濟己經步入由高速増長轉為中高速増長、經濟結構調整趨於優化、 新舊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時期,以往需求側的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増長的拉動日 漸乏力,結構性的供需錯配現象也較為嚴重,亟待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現有經濟結構失衡 問題。金融資源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源,金融的功能就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兩者互促共生。 如果說實體經濟是肌體,資金是血液,金融體系則是血管。金融業必須助力供給側改革,亦將得 益於供給側改革。金融業通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善融資結構以及健全銀行業結構等方式,解放 金融束縛,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更為有力的金融支撐。而供給側改革也是金融業自身轉型發展的助 推器。通過轉變經營理念和改革體制機制,金融機構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資源,提高金融 供給體系的服務質效。
一、以針對性金融改革服務供給側改革
2015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要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 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的適應需 求結構的變化。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於金融端,關鍵是金融的制度性改革,核心是降低企業 成本、去融資杠桿、提升資本效率。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以及健全完善銀 行業結構,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經過20餘年的穩步推進,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己取得重大突破,金融機構都己具有自主決 定利率浮動的權力。充分發揮市場在價格形成和變動過程中的作用,有利於更好的引導金融資源 配置,不斷完善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交易機制,推動社會融資方式的多元化;有利於分散金融 風險,降低企業負債率和融資成本;有利於促進居民財富的増長,引導居民理財和消費行為理性 改變;有利於資金流向高收益、高科技和前景好的新興產業和初創企業,為中國經濟再平衡和產 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條件;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從外延粗放式的増長模式轉向內涵集約式的増 長模式,真正實現供給側改革的目標。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也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定價、結 構以及風險三方面的挑戰。從產品定價來看,利率市場化導致短期利差震盪、中期利差下降,金 融機構需不斷提升產品風險定價能力。從產品結構來看,為減少利差收窄的不利影響,金融機構 需要調整產品結構,即通過綜合化經營擴大非息收入,進而會増加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佔比。從 風險管控來看,利率震盪導致波動性増加,加之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其強烈的逐利動機也可能 帶來輕視風險的傾向,這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雖然利率市場化改革己取 得決定性的進展,未來仍有三方面任務需要持續推進。一是央行主導的商業銀行基準利率體系應 盡快退出,相應的由市場主導的金融機構利率體系應逐步建立,以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二是増 強金融機構的市場化定價能力,逐步弱化對央行基準存貸款利率的依賴。三是進一步疏通利率傳 導機制,讓短期利率的變化能有效影響存貸款利率、債券收益率和其他市場利率。
供給側改革成果在資本市場的體現,主要就在於激活資本市場,為企業創造更多元化的融資 渠道,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資方式。目前中國企業的融資結構仍以間接融資為主,2015年,新増直 接融資僅占社會融資規模増量的23.2%,雖比2014年攀升6.03個百分點,但仍屬於較低水平。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本身並無絕對的好壞之分,只是在中國直接融資比重過低,導致了對間接融資的過度依賴,產生了杠桿率過高、金融風險過於集中、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等難題。加快資 本市場建設,健全多層次、多元化、互補型、功能齊全和富有彈性的資本市場,有助於提高直接 融資比重,更好地滿足創新型増長模式下實體經濟多樣化的融資需求。直接融資無需金融中介機 構介入,有助於盤活存量資產,減少企業對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方式的依賴,降低經濟轉型調整 階段的金融風險;提升直接融資比率有助於避免由於依靠銀行信貸加杠桿,而造成非金融部門財 務不可持續的現象,有助於企業降成本、去杠桿,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為有效促進供給側改革,商業銀行應通過開展投貸聯動、優化信貸投向、完善銀行業結構和 創新農村信貸制度等四個方面舉措用好増量、盤活存量,構建治理良好、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和 創造力的銀行業機構體系,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 積極開展投貸聯動,讓「雙創」成為發展新動力。改變過去商業銀行只為客戶提供信貸支持,PE/VC 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服務的方式,准許銀行通過子公司開展投資,以「股權+債權」的模式,可以 為創業期的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提供有效融資。投貸聯動能夠有效地將商業銀行的資金、 客戶、品牌和渠道優勢與風險機構的風控能力和投資能力的優勢相結合,切實支持大眾創業、萬 眾創新。二是商業銀行應准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做好信貸投向的「加減法」。一方 面,對科技產業、新興行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做加法」。緊密貼合國家經濟發展、結構調 整的大政方針,加大對「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等戰略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另一方面, 對過剩產業、壟斷行業、落後企業的信貸投放「做減法」。加大力度盤活信貸存量,促進「僵屍 企業」和問題企業不良貸款的出清,推動不良貸款的化解和處置工作,嚴格限制「兩高一剩」行 業的信貸額度和規模。三是加大力度推進民營資本建立小型銀行的過程,構建城市小型商業銀行 隊伍,門當戶對地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加強和豐富金融體系的「毛細血管」,針對性地提 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四是創新農村信貸制度,發展普惠金融。近日,《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 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頒發,並鼓勵地方政府 部門通過貼息、風險補償基金、擔保公司擔保等多種方式,建立貸款風險補償及緩釋機制。銀行 業應合理自主確定貸款抵押率、額度、期限、利率,簡化貸款手續,解決農民融資難問題,盤活 農村土地資產,増加土地流轉,幫助農民増收致富,加快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步伐。
二、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銀行自身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促進經濟運行效率提升。通過體制 機制改革提高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資源,既是供 給側改革的要求,也是銀行推進自身改革和轉型的需要。商業銀行更有必要從體制機制改革和經 營理念轉變入手,加快推進自身的供給側改革,以適應新環境的要求;有效支持經濟體正在開展 的供給側改革,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商業銀行自身供給側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個領域。
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公司治理機制,提高經營和決策效率。進一步完善有中國特色 的公司治理機制,為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奠定治理基礎。充分發揮黨委、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 的作用,探索黨委領導核心和現代公司治理有效結合的新途徑和新方式。推進內部經營機制改革, 充分調動銀行經營管理人員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性。通過實施用人薪酬機制改革、推行職業經理 人和全員全產品計價考核等制度真正打破「大鍋飯」,推動銀行從業人員主動提高服務意識和服 務效率。
建立多元化和輕資本的業務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商業銀行應不斷加大資產結構、負債 結構以及表內外業務結構的調整力度,努力打造「輕型銀行」。在資產業務方面,要順應資本市 場和直接融資發展的要求,把同業業務、債券投資等非信貸業務作為發展重點,降低信貸類資產 的比重。在負債業務方面,要轉變以存定貸的傳統理念,打造以資產驅動負債的經營思路,進一 步提高負債的主動性。通過大力發展投資銀行、資產託管、財富管理、現金管理、交易型銀行等 新型業務和表外業務降低風險權重,使風險加權資產増速低於總資產増速、管理資產増速高於資 產規模増速。以經營效率提升真正實現低資本佔用和低成本擴張,以相對較少的資本投入驅動相對較大的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構建市場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業務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率。要打破傳統管理體制的桎梏, 深入探索事業部制和子公司制,推動經營管理模式從以塊為主向條塊結合轉變,有效提升專業化 經營管理能力,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進一步順應利率匯率市場化、資產負債結構變化、表內 外結構變化的要求,持續深入推進資產負債管理轉型創新,推動資負配置和管理從被動、單一、 表內向主動、多元、全表管理轉變,更加註重全資產和大負債的動態、組合和前瞻管理。通過內 涵式、精細化管理機制的建設,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

C. 金融側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金融供給側改革。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解決金融與實體之間的失衡,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

優化結構、服務實體是金融工作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

補充資料:金融供給側改革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10月十三五規劃提出的「金融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三五規模第三篇第十六章對未來5年金融體制改革進行了總體部署,可以看作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雛形。

D. 什麼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簡明扼要,用通俗的話講,讓我們這些外行人能夠看懂,避免復制粘貼。

我分成兩部分來解釋吧。一,供給側改革要解決什麼問題?二,供給側改革有哪些措施?
首先,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產能落後。
看新聞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種矛盾的現狀:一方面,許多新聞都說中國的企業產能過剩,產品嚴重滯銷;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者貌似又表現出很強的消費能力(起碼前幾年),到全世界海淘買買買,法國的奢侈品,韓國的電器,甚至是日本的電飯鍋馬桶……
所以,高層的判斷是:中國的經濟面臨的問題既不是生產能力不足,也不是消費能力不足,而是生產能力落後,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種落後包括兩方面:一是因為生產水平的低下導致產品的質量、檔次不能滿足現在消費者的喜好;第二是產品結構出了問題,與需求的結構不相匹配(比如市場上的消費者需要100萬台手機,20萬台電腦,而我們的商家卻生產了20萬台手機100萬台電腦,需求和供給不匹配)。
對此,高層採取的舉措,可以用「三去一降一補」來概括: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下面一一解釋。
1,去產能。
去產能是最能體現供給側改革思想的舉措。要淘汰一部分落後的產能,其中最關鍵是要讓那些落後的「僵屍企業」退出市場。
什麼叫僵屍企業呢?其實主要就是一些落後的國企。這些企業的創新能力弱,思維僵化,導致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長期虧損。如果基於正常的市場經濟規律,這樣的企業如果不求轉變,就會逐步走向破產重組,這部分落後產能就被淘汰了。
但是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這部分企業過去卻被政府和銀行強行靠輸血吊命。這種措施是非常負面的,一方面,這些落後的本應該淘汰的企業,卻依然占據了大量的資源(場地、設備、原材料、勞動力、資金等),卻無法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影響了經濟的效率;另一方面,還浪費了財政資金,更給銀行帶來了壞賬風險。
所以,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清理這批僵屍企業。能盤活的盤活起來,不能盤活的,就退出市場吧。

E.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解答」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解答」

“供給側改革”到底是啥意思?大家能夠理解嗎?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關於供給側改革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一、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說的通俗點:想必大家都聽過“需求側”,就是那個有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需求側”,“供給側”則與“需求側”相對應,與此同時,“供給側”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

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二、為什麼提出“供給側改革”

1.供需不匹配。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學派觀點採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動經濟增長,但實則是“供給跟不上需求”。

打個比方,現在熱門的“海淘”,還有之前中國人們去日本買馬桶蓋、紙尿褲等新聞,難道是我們中國沒有這些產品嗎?顯然不是,相反,很多這些產品還是“made in China”。為什麼人們會不惜重金、不嫌麻煩去國外買這些東西?另外,中國手機廠家那麼多,而蘋果手機卻大受國人追捧。究其原因,是產品質量跟不上,正是我國長期忽視“供給側”的.原因。

2.消化過剩產能提速。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3.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三、對我們的影響

1. 買優質產品不必再“海淘”,國內就能提供。國人不辭萬里去國外海淘,海淘網站也備受歡迎,老百姓更多選擇外國產品實屬無奈,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國內一些同類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需求。這說明,我們供給端提供的商品出了問題——只有數量,沒有質量。未來,通過供給端不斷的改革、完善,國內也能提供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產品,咱老百姓也就沒有必要跑到國外萬里迢迢,大包小包的往回背“洋貨”了。

2. 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問題有望得到緩解。房地產、醫療、教育等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領域,普遍存在的“供給抑制”是造成當前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未來從供給側著手,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增加房地產土地供給,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才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居民住房難問題。

;

F. 連平:金融業怎樣服務好供給側改革

一、以針對性金融改革服務供給側改革。

二、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銀行自身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促進經濟運行效率提升。
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公司治理機制,提高經營和決策效率。
建立多元化和輕資本的業務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構建市場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業務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率。

G. 賈康:關於金融調控和改革

謝謝主持人,大家好!我非常贊成余永定教授在一開始時就表達的基本認識,就是對應著現在貨幣政策管理部門領導人的一些指導性論點,我們還是有必要進一步理清基本的邏輯關系,抓住擴大內需這個當前對接到「內循環為主體」的主導政策取向,避免因為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而流於片面求穩、泛化求穩這樣的調控。那麼結合著這次會議給出討論提綱的5個方面,我聚焦金融改革概念,簡要地談一下自己的基本看法。

在金融改革的主線這方面,我認為應該特別強調: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一定要多樣化,就是要解決現在實際上存在著的金融領域過度壟斷的問題。各種銀行和非銀行的金融機構要多樣化起來,相關的各種金融產品也要多樣化起來,這裡面的側重點,中央已經明確要求直接金融比重的提升,那就意味著能夠發揮直接金融功能的這些金融業主體,這些相關的金融產品,劉紀鵬教授所強調的「資本金融」概念之下的這種供給能力,份量應該提升。我認為,這個多樣化里當然也包括現在在市場上已經產生重大震撼的掃碼支付(開始叫做電商平台的)頭部企業的貢獻----互聯網創新帶出來的實際生活中已經帶有金融性質的主體地位,和他們實際上已介入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在豐富化、多樣化取向上,需合理地給予肯定,以及還要加上有效的監管,應對這方面的挑戰。總體的趨向,顯然就是說金融這個供給體系的有效性,要從相關的制度供給方面給予一個推進,使整個體系有效供給的境界提升,它才能充分發揮金融的功能,來服務於中國實體經濟的升級發展、創新發展。

接下來到第二個層面,自然就引出了我們提綱里所強調的改革「迫切性」概念:中國的發展現在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要實現現代化願景還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與前面已走過的一百多年的歷程要等量齊觀的未來幾十年「新的兩步走」里,金融這個整個國民經濟的心血管系統,它的流動性在整個經濟運行中的提供,過寬不行,過緊也不行,一定要基於合理調控制度機制,在經濟 社會 必須完成轉軌的過程中解決好金融制度建設問題。我認為這個金融改革的迫切性,一言以蔽之,就是這種必須完成的金融制度機制的轉軌和建設它是綱,綱舉才能目張,金融改革和金融服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

第三個層面,我認為:如果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來看,通脹是比通縮體現出更為主導性的趨勢,某些階段某些通縮的跡象會困擾我們,但是更長期來看,還是通脹為主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間,這種因素和帶有「自然壟斷」這個底盤的不動產——如「房地產」的價格,也就是現在一般把它進一步簡化稱為「資產」的價格,是有密切關聯的。中國經濟在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間,大量的這種不動產,是從無價變有價、從低價變高價的演變過程,顯然這也就帶來對於通脹的一種牽動,並且是對於通脹形成的過高流動性的一種吸納機制。同時帶來的挑戰性的問題,就是以房地產為特別典型的代表,怎麼防止因升值預期對它的炒作?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怎麼能封殺炒作,當然就成為非常重大的調控問題。中央已經明確,只有形成長效機制——而且這個長效機制又必須依靠基礎性制度建設,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是僅治標不治本,積累矛盾,在調控的表現上就是打擺子。我認為現在我們仍然沒有擺脫這樣一個打擺子的不良循環。現在一些地方所強調的房住不炒的行政手段,其實哪裡是打擊的炒房啊?打擊的是剛需和改善型需求。深圳等地是最典型的代表,把什麼個人所得稅的繳納、社保基金的繳納,從兩年提高到五年,才能讓人家有資格買房子,這哪裡打擊的是炒房,這明明白白在打擊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剛需嘛。規定離婚以後,現在要等三年時間才能買房,無非也主要是打擊了一套改善性住房的需求。這個事情一定要看清楚。

還有第五點,要論及金融與財政改革之間的關系,這個討論起來相當開闊,但最簡要的說,討論這兩大部門之間的關系,首先要有一個服務全局的基本框架,就是我們搞市場經濟,必須堅定不移形成間接調控體系,而間接調控體系裡就是主要依靠這兩大部門掌握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這樣兩大政策工具,其他所有的政策,按照五中全會《建議》所說,都是要跟這兩大政策的調控體系去匹配的。唱主角的,是這兩大政策工具來實施把經濟參數施加到市場價格信號之上的間接調控,這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這樣才能釋放活力。但中國解決這個問題,還一定要依靠配套改革形成可靠的制度依託。比如像這兩年已經冒出水面、 社會 上也很喜歡看熱鬧的「央財互懟」,要我看來各有各的苦衷,很多的問題不是就這兩個部門之內從業務范圍角度上去討論可以解決的。這個互懟實際的後面背景,就是某些場合都很無奈的央行不像央行,商業銀行不像商業銀行,政策性金融機構也不像政策性金融機構,而財政這個部門又不像財政,到了市場主體那裡,企業也不像企業,是這么一種混沌狀態。為什麼會混沌?那就不是這兩大管理部門所能解決的問題了,一定是要有配套改革,在深水區以改革真正把整個制度機制完成轉軌——這裡面怎樣真正的從減少到最後基本上解決「軟預算約束」的問題,在中國還是一個「啃硬骨頭」的事情,我認為只有在制度機制合理化的取向上,和在這個基礎性制度建設的底盤上,優化兩大部門政策調控的協調配合,才是我們「標本兼治」的一條道路。至於說兩大部門政策協調的很多業務層面上要討論的問題,今天就不能展開了,我們已寫過一些這方面的論文,也還繼續在這方面形成文字成果,希望得到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賈 康 簡 介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是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肅、廣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專家、顧問或咨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央 社會 主義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199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多次受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第二屆理事會期間任首席經濟學家),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年後又撰寫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供給側改革主線上的未來財稅》、《財政學通論》等多部專著。根據《中國 社會 科學評估》公布的2006 2015年我國哲學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餘萬篇文獻的大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H.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

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的意思。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說的通俗點:想必大家都聽過「需求側」,就是那個有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需求側」,「供給側」則與「需求側」相對應,與此同時,「供給側」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

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什麼提出「供給側改革」

1、供需不匹配。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學派觀點採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動經濟增長,但實則是「供給跟不上需求」。

打個比方,現在熱門的「海淘」,還有之前中國人們去日本買馬桶蓋、紙尿褲等新聞,難道是我們中國沒有這些產品嗎?顯然不是,相反,很多這些產品還是「made in China」。為什麼人們會不惜重金、不嫌麻煩去國外買這些東西?另外,中國手機廠家那麼多,而蘋果手機卻大受國人追捧。究其原因,是產品質量跟不上,正是我國長期忽視「供給側」的原因。

2、消化過剩產能提速。

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3、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

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8)金融服務和供給側改革擴展閱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二、通過簡政放權等改革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改革取得顯著成績,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某種程度上的越位、缺位和錯位問題依然存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須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釐清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加快拆解兩種「套娃」,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審批許可,改進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監管和服務水平。

三、通過要素價格等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水、電等領域價格改革;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加強產權保護,發展技術市場,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

參考資料: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民網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服務和供給側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曲靖正規貸款 瀏覽:350
河南中小企業融資案例 瀏覽:97
股票每次2萬 瀏覽:923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論文 瀏覽:35
公司法證券法信託法 瀏覽:131
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資料庫 瀏覽:889
汽車金融公司服務口號 瀏覽:590
招商把傭金吞了 瀏覽:121
影子銀行的高杠桿效應 瀏覽:522
中歐新動力混合持倉 瀏覽:645
中國期貨部總監 瀏覽:778
查詢美元兌人民幣的實時匯率 瀏覽:689
外匯如何每天穩定盈利50點 瀏覽:769
上海東方期貨經紀有限公司 瀏覽:318
融資股權變更計算 瀏覽:500
金蝶期末調匯匯率 瀏覽:515
華泰證券怎麼用手機交易記錄 瀏覽:559
軍工基金理財 瀏覽:277
長城金融成都分公司 瀏覽:252
上市公司在澳門有金融公司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