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風險預警體系建設

金融機構風險預警體系建設

發布時間:2023-02-23 14:21:04

A. 金融風險預警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一)風險管控體系
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其它風險,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對這些風險的控制主要是通過以下基本因素實現的:
(1)董事會確定總體的風險管理原則和基本風險管控戰略:董事會對金融機構承受的風險承擔最終責任和義務,具有監控職能。公司整體的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應由董事會審批,為保證戰略和政策得到遵守並保持適應性,決策機構應通過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和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進行實施和評估。董事會首先要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確定風險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則,並要求風險管理委員會和相應的風險管理部門積極予以落實。
(2)確定風險管理的組織構架和體系:金融機構必須設有風險管理委員會(財務公司命名為「審計內控與風險管理委員會」),用於集中統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總體風險及其結構。風險管理委員會一般直接隸屬於公司董事會,主要職責有設計或修正公司的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簽發風險管理制度;設計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監督公司內部控制;規劃各部門的風險限額,審批限額豁免;評估並監控各種風險暴露,使總體風險水平、結構與公司總體方針相一致;在必要時調整公司的總體風險管理目標。金融機構必須建設完備的內部控制體系,內容必須覆蓋公司所有層面、所有業務。
(3)金融機構應具備風險管理及控制的報告和評估程序:包括檢查現行政策和程序執行報告和發現例外情況的制度。風險暴露以及盈虧情況應定期向負責監控風險的管理層報告,後者應簡要向負責公司日常業務的高級管理層匯報。
金融機構要對風險戰略、政策和程序的評估應該定期開展,評估應考慮到現行政策的結果、業務以及市場的變化。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設的變更應由決策層審核。政策和程序應要求風險管理及控制部門參與對新產品和業務的考察。

B. 完善金融什麼體系

一是建立完備的金融風險識別、預警和控制體系。首先要建立金融風險的識別、評價和預警體系,根據定性和定量指標確定風險水平或級別,根據風險水平或級別及時進行預警。其次要建立對高風險金融機構的判斷和救助體系。另外還要建立對支付危機的處置體系。

    二是規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及時淘汰無競爭力或惡意經營的金融機構。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制度和保險保障基金制度。

    三是加強風險監管,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風險監管是金融監管的立足點和著力點,資本充足率是金融機構風險防範能力的重要指標。一是要建立金融機構穩定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和不良資產沖銷機制。二是加強有效金融監管的制度性建設,健全金融企業內控機制,建立對違規者的追究機制,依法規範金融行為。三是加強對跨市場金融產品的風險監管,探討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監管制度,既防止出現監管真空,又減少重復監管。四是建立市場化的正向激勵機制,對風險控制良好的金融企業給予較低存款准備金要求等激勵措施。五是建立對金融風險的及時校對機制,根據金融機構問題的嚴重程度不同,採取不同的校正措施。六是加強資本充足率約束,限制商業銀行風險資產的過度擴張。七是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會計准則,增加信息透明度。與此同時,要在完善證券、保險、銀行三個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的基礎上,建立三個監管部門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人民銀行、財政部等宏觀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並加強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的相互協調配合。通過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切實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C. 金融風險預警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方法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重要研究領域,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涌現。文章先後分析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的監測預警方法,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間的監測預警方法,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預警監測方法,並對這些方法進行比較分析。作者認為國際上已經形成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方法對我國建立並完善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要結合我國金融行業和金融市場發展的階段進行創造性拓展。

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方法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重要研究領域,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涌現。文章先後分析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的監測預警方法,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間的監測預警方法,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預警監測方法,並對這些方法進行比較分析。作者認為國際上已經形成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方法對我國建立並完善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要結合我國金融行業和金融市場發展的階段進行創造性拓展。

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方法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重要研究領域,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涌現。按時間劃分,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方法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呈現出由簡單到復雜、由靜態到動態、由線性到非線性、由局部到系統等特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對系統重要性機構、系統關聯及風險傳染的研究分析也受到高度重視。不同的監測預警方法有各自的優勢和缺陷,最終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要根據一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數據信息統計完備程度以及金融監管體系來決定。本文以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為節點,將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方法的研究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對各個時期主要風險預警監測方法進行了描述和對比分析,

D. 如何建立我國財政支出風險預警機制

第一是以債務為核心。地方財政風險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策環境、體 制環境和融資環境,這些因素的影響又最終表現為對即期和潛在的財政資金要求。如果即期財政 收入不能滿足這些資金需求,則財政只能通過融資來滿足,即表現為財政債務的增加。上述因素 最終會通過債務的形式表現出來,因地方此財政風險預警系統的研究對象是財政債務。主要包括 財政直接債務和財政或有債務,直接債務是指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發生而且數額確定的政府債務, 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基礎參數計算得到,如政府外債負擔可以通過借款額度、幣種、利率、期限 和匯率計算得到;或有債務是指基於某一偶然的或有事件的政府債務,其發生的概率及由此引發 的財政支出規模依賴於某一或有事件的發生,如自然災害、銀行危機等。 在確定了以債務為地方財政風險預警系統的研究對象以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界定 債務以確定債務的外延,使研究對象具體化。或有負債具有廣泛性和不確定性,缺乏必要的統計 數據和技術支持。如地方金融機構風險,需要掌握地方性金融機構運行狀況的具體財務指標;國 有企業轉制所引起的財政風險需要分析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及財務狀 況;社會保障改革成本所涉及的問題也很多,地方政府所承擔的責任難以准確確定。因此對由或 有負債產生的財政風險應單獨進行研究,以附加報告的形式對系統進行補充,供領導決策時參考。 財政運行過程中由於收支矛盾尖銳,形成的赤字包括兩個部分,硬赤字和軟赤字。硬赤字是指地 方財政以欠發工資、拖欠債務等形式存在的收支缺口;軟赤字是指地方財政對必要的公共設施和 公共服務的投入不足。對硬赤字的處理方式是認為每發生一筆硬赤字都認為是一筆新債務的產 生,同時,將該筆債務計入逾期債務。
第二是以項目為基礎。財政債務最終表現為一些具體的項目,這是財政風險管理的微觀基礎, 也是財政風險管理的最終落腳點。根據項目的資金來源、資金投向對項目進行分類,分析不同項 目對財政預算資金的要求,確定每一類項目的風險程度;依據項目的具體屬性:金額、期限、利 率、匯率等確定出每一類項目的財政支出狀況和一般預算收入的支付要求,並以債務的風險頭寸 作為參考指標,確定風險

E. 如何更好的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以下材料供你參考:x0dx0a加強金融監管念,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x0dx0a隨著金融全球化和金融混業經營的日漸深入,如何實現我國金融監管水平質的飛躍,建立起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國際慣例,又符合我國國情的監管體制,以達到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目的,是當前所面臨的緊迫而又棘手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面下手來加強金融監管: x0dx0a(一)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法規,完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面對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為順應世界金融業發展潮流,遵循國際慣例,我們應當根據我國金融市場開發的狀況、外資金融機構的設立和經營等情況及時清理和完善現的法律法規。同時還要相應加強我國金融業市場准入和業務規范、金融行業競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金融網路化電子化等方面的立法。要建立健全信用體系,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通過增強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和償還意願,促進借款人履約水平顯著提高,降低金融風險,加大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打擊力度,從而為維護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此外,我們還應當對金融監管的執法理念進行調整,給金融個體更大的行動和選擇空間,以適應金融業務發展的需要。 x0dx0a(二)更新金融監管理念,明確金融監管內容。從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方式來看,主要存在監管目標不夠明確,偏重於合規性監管和事後監管等弊端,已難到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為此,我們應當更新監管理念,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從傳統的合規性監管向經營性風險監管和功能性監管轉變,現在的合規性監管主要側重於金融機構的審批和業務經營的合規性,是一種一般性、淺層次、靜態的金融監管方式;而經營性風險監管則是以風險監管為中心,著重設立風險監管指標體系,早期預警體系和有效的「進入-退出」機制等,是一種深層次,前瞻性動態的監管方式,有利於統一監管標准,有效配置監管資源和提高監管成效;功能性監管關注的是金融產品所實現的基本功能,以金融業務來確定相應的監管機構各監管規則,強調的是跨機構,跨市場的監管,減少監管職能的沖突、交叉重疊和監管盲區,二是從單純維護金融安全監管提升到兼顧金融安全和提高金融業核心競爭力上來。x0dx0a過去金融監管往往以犧牲效率為代價來追求所謂的「安全」,難免會產生「惜貨」和「大量超額儲備」等現象,這是一種監管成果的變形和異化;真正的監管應當在維護安全的基礎上努力提高金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注重在監管中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切實措施,將監管和強化法人治理結構,強化風險管理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做到兼顧安全和效率。三是以外部監管向內外結合型監管轉化。目前我國金融業自律意識較差,行業競爭往往處於無序和犧牲效率追求總量的狀態,加上金融監管信息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所以金融監管主要側重於外部監管;但是從國外金融監管改革的潮流來看,應當採用內外結合型監管方式,逐漸將監管重心轉向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督促他們建立完善的金融機構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機制,確保金融機構的穩定健康發展。 x0dx0ax0dx0a(三)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機構披露的准確性和全面性將直接影響看金融監管制效率和成果,從美國安然公司和環球電訊公司破產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完全披露信息或披露假信息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當前,我國在信息披露方面與國際標准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披露的作不真實,如高估資本充足率和資產質量、准備金提取嚴重不足等;二是披露的信息不充分,如缺乏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和風險管理的定量信息,對會計報表附註不夠重視等;三是缺乏對信息披露的具體規范和統一規定等等。因此,我們應當進一步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統一信息披露原則和披露標准,規范披露內容,x0dx0a注重會計報表和報表附註的真實性,滿足披露信息的有用相關、可靠和中立,報表附註則應當包括會計政策、資產質量情況,可能構成損失的或有事項金額和衍生金融產品的實際狀況等。要進一步改進披露方式,採用自願披露和強制披露相結合的方法,強調補充報表的披露;創新披露手段,藉助於現代信息技術,以實時披露代替定期披露,以復合數據披露代替財務數據披露以期達到巴塞爾協議和國際通行慣例的要求。 x0dx0ax0dx0a(四)完善金融監管操作,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是要制定金融機構市場准入的統一量化監化監管標准,確定區域內的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規模結構,確定金融業務結構和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嚴格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從而保證適度竟爭和防範化解風險,其次,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非現場監管,科學地設計統一的金融機構報表體系,力求金融信息全面、真實和及時地反映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和風險狀況,同時開發先進的報表分析軟體,建立一套嚴格准確地反映銀行資產負債運用結構、流動性、盈利性和資產質量等情況的比例分析體系,強化預警功能,對金融機構進行連續跟蹤,充分發揮事前監管的作用,將金融風險扼制於萌芽狀態。第三,加強金融信息系統的基本設施建設,因為金信息不僅是中央銀行和監管當局進行貨幣政策和實施金融監管的依據,也是其改善金融服務,提高政策透明度,進行有效監管的基礎,因此,應盡快建立一個適應金融發展變化,標准統一,檢索方便,資源共享的金融信息系統和包括企業和個人在內的信用信息系統,實現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機構進行實進的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 x0dx0ax0dx0a(五)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金融監管人員素質,我國己加入WTO,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洶涌而至,科學技術高速發展,金融創新日新同異,這些都要求金融監管人員掌握最新的科學知識,最新的技術手段,最先進的監管方法和最新的金融信息。監管人員如不具備這些素質,金融監管的質量和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加強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支具備以上素質的金融監管隊伍。一是要建立優勝劣汰的人才競爭機制,擇優調配優秀人才和業務骨幹充實副監管崗位,並在人、財、物方面向監管一線傾,形成突出金融監管這一主線的工作氛圍。二是加強業務培訓,採取「走出去,請進來」,以會代訓等多種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對監管人員開展業務培訓,如指派監管人員到金融機構進行實踐鍛煉,逐步熟悉金融機構的各項金融實務和業務流程,為監管工作打下基礎;聘請學有所長,精通業務的學者,專家辦理講學,使監管人員更多、更快、更好地了解、掌握先進的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開拓視野,全面提高監管人員的執法水平。三是加強對監管人員的「再監管」,著重抓好對監管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考核,使之依法行政,文明執法,樹立良好的監管形象。 x0dx0a此外,金融監管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應當在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的原則下,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教訓,在堅持效率性、協調性、獨立性和前瞻性有機結合的前提下,繼續強化我國的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各類金融風險,使我國經濟穩步、持續、健康的發展。x0dx0ax0dx0a希望能幫到你。

F. 商業銀行如何構建快速的風險預警機制,強化風險預警預控

1.運用計算機技術及數據分析方法,建立信貸風險預警信息系統。通過信貸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支持,對有關市場風險信息進行收集和存儲,根據客戶的信用歷史資料和實況,利用一定的信用風險評估模型,運用計算機技術及數據分析方法,建立環境監測信息系統,客戶信息系統及信貸風險監控信息系統,設立個人信用評估體系,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客戶信用等級等,從中綜合統計得到不同等級的信用分數,銀行可以根據客戶的信用分數,分析客戶按時還款的可能性和風險系數,決定是否予以授信以及授信的額度和利率。提高信貸風險管理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2.建立完善信貸風險防範的指標系統
(1)利用企業在這些指標上的統計資料,通過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企業的情況進行綜合評估,通過對企業的監測,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發出預警。這個指標體系通常包括如下方面:
①企業償債能力指標。流動比率,又稱營運資金比率,是企業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速動比率,又稱酸性測試比率,是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資產負債比率,是指負債總額與全部資產凈值之比。
②企業盈利能力指標。資產收益率,又稱投資收益率。 它是用來衡量企業有效利用所有資產的能力。其計算公式為:資產收益率=稅後凈利潤/(資產總額-無形資產)
銷售利潤率,是指企業稅後利潤與銷售收入之比。
③企業營運能力指標。存貨周轉率,是指銷貨成本與平均存貨之比。其中,平均存貨=(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應收賬款周轉率,又稱為收賬比率,是指賒銷凈額與平均應收賬款之比。
(2)對信貸各項指標綜合分析,確定信貸風險權重和等級。及時有效識別預警信號,對信貸各項預警指標的分析和識別預警信號是構建信貸風險系統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一般使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較分析法,趨勢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對信貸風險分類並對其單項指標加權平均後進行計分,可通過計算目標層綜合風險指數來反映客戶信貸風險總體情況及預警狀態, 計算公式為
根據預警模型風險指數可將客戶信貸風險等級及預警狀態設置為5級。客戶信貸風險指數、風險等級和預警狀態對照如表2 所示。
表中不但可以得出客戶信貸風險總體風險及預警狀態, 還可以根據准則風險指標風險指數確定其各自風險及預警狀態。
因此,商業銀行要集中全行對預警指標體系、計算機技術、財務管理、風險分析等方面有專長的人才,以他們豐富的經驗,運用有效的分析方法,對信貸風險進行歸納分析,及時發現預警信號。通過早期預警信號的識別,有助於發現和預測貸款的現有問題和發展趨勢,來確定貸款的按期足額償還的可能程度。例如:2007年金龍股份公司向工商銀行提出巨額貸款以購買原料的申請,在2008年初,工商銀行通過調查了解,發現該公司財務狀況不良,資金利用率不科學,於是及時停止貸款項目的實行,後來金龍集團因經營管理問題造成倒閉,工商銀行及時採取措施由此避免了巨大損失。可見,銀行管理者要時刻關注和把握,客觀冷靜地判斷和分析早期預警信號,以有效防範信貸風險。
3.從實際出發,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系統
風險的評估是指對信貸過程出現的風險狀況進行分析、評估,其目的是為了明確對風險的管理,能針對風險的存在採取有效的信貸控制管理措施,防範或減低風險。對銀行信貸風險的評估方法可以有定性的和定量的。定性的分析可以利用一些國際或國內慣用的銀行風險的指標體系對其進行評估。例如《巴塞爾協議》明確規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應以資本對風險加權總資產之比來衡量,該比率不低於8%等。定量化分析的模式運用比較廣泛,如投資組合風險分析、收益的分析模式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運用等。利用定量分析可以提供科學准確的數據分析。
在對信貸風險的評估過程中,除了銀行信貸專家外,還應該聘請企業經營管理專家、財務專家,證券公司理財專家等銀行內外部的人員對貸款風險進行綜合評估,並定期對貸款企業進行檢查,幫助客戶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建議,使貸款風險得到有效抑制,防患於未然。
4.建立快速預警糾偏機制並健全預警決策系統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提前發現並及時處置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監管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尤其是在及時處置方面,很多時候受資金、政策及其他方面的制約而無法採取有效措施,使已相當嚴重的問題久拖難決。近年來,中銀信託公司、廣東國投公司,南方證券公司等一些金融機構相繼關閉或破產就雄辯地證明這一點。建立和完善以資本充足率為主線的快速預警糾偏機制,應根據信貸充足率的高低,把信貸劃分為幾種情況,監管部門據此採取不同的預防性監管措施,從而實現對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例如:根據信貸客戶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等劃分為:良好信貸,一般信貸,微危險信貸,中等危險信貸,嚴重威脅信貸五個等級。對處於不同信貸情況採取不同的監管措施。當信貸綜合評級處於微危險信貸時,必須在60天確定對其處理方案,輸入預警警報系統。
總之,通過構建風險預警體系,就可以對商業銀行有關指標、經營管理活動及綜合風險趨勢進行動態監測和分析,分析發現風險隱患,有效防範信貸風險,提高我國商業銀行業務效率,保證國民經濟健康,快速,持續發展。

G. 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什麼評估指標。

公共危機管理四 經濟安全管理與風險防範公共危機管理四經濟安全管理與風險防範國家經濟安全,是指一國最為根本的經濟利益不受傷害,主要體現在,一國經濟在整體上主權獨立、基礎穩固、運行健康、發展持續;在國際經濟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衛力和競爭力;不至於因為某些問題的演化而使整個經濟受到過大的打擊和遭受過多的損失;能夠避免或化解可能發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機。一、金融風險及其化解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安全直接影響經濟安全。當今世界的金融市場的發展,資本流動的加速,為許多國家提供了急需的資金,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資金流動加快、流量加大,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也給金融投機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前幾年,東亞、俄羅斯、拉美等地爆發過嚴重的金融危機,產生很強的擴散效應,波及很多國家和地區,導致財富縮水、經濟衰退、政局動盪,給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安全造成嚴重沖擊。我國的現代金融起步較晚,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還較為有限,法律監管體系還不完善,同時由於部門和地方利益驅動,部分行業和地區投資過熱,帶動能源原材料等價格上漲,交通運輸緊張,給宏觀經濟的調控和運行帶來一系列問題。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相繼結束,市場保護措施進一步減少,對外資開放的領域進一步放寬,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面臨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因此,需要我們高度重視金融領域的安全。金融風險的特徵:金融風險具有擴散性、波動性和可控性。金融風險的預警及防範建立金融監管的預警指標評估體系。金融風險預警系統通過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來實現對風險的識別與評估。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指標類型評估指標主要功能 宏觀經濟環境評估指標國內信貸/GDP的比率 反映金融深化程度和宏觀經濟運行是否健康金融相關率(FIR) GDP增長率 M2增長率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企業資產負債率企業凈資產受益率泡沫經濟型風險評估指標市盈率反映泡沫經濟程度和大小股票市價總值與GDP的比率 商品房空置率銀行內部風險評估指標銀行不良貸款率反映銀行資產的品質和銀行的抗風險能力資本充足率資產收益率國債風險評估指標國債負擔率反映政府償還債務、抵禦風險的能力債務依存度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 外債風險評估指標經常項目赤字與GDP的比率 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外匯儲備充足程度和外債償還能力外債總額與GDP比例 外匯儲備支援進口時間短期外債與外債總額之比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應是一個包括政府監管、金融機構內部控制、行業自律、社會監管四個層面的立體監管體系。建立金融監管的法律支援體系。制定一套保護金融債權人利益的法律制度,賦予金融機構保全資產的法律權力,明確規定信貸資金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擠占、截留、挪用,借款人所借貸款必須按期歸還本息,企業兼並破產前必須經開戶銀行清理債權債務,辦妥轉債手續等,以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保障信貸資產的安全和迴流。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一方面要積極發揮政府宏觀風險管理的作用,健全化解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市場主體的管理,強化制度建設,規范主體行為。一是要增加金融風險管理的透明度,二是要完善防範和處理危機金融機構的法律和手段,建立完善有效的風險性化解機制,三是實現多元化資金管理組合,建立金融風險的分散策略,四是建立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處理機制。二、財政風險及其化解財政風險,是指財政收支在總量或結構上失衡,進而對國民經濟整體運行造成損害的可能性。為彌補財政赤字,政府經常通過舉借債務的方式籌集財政收入,因此,財政風險實際上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財政發生債務危機的可能性。財政風險的特徵財政風險具有廣泛性。財政風險往往引發政府系統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系統出現危機。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財政風險包括更為廣泛的內容。我國的金融機構多為國有,所以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所導致的損失以及所蘊涵的風險最終要由財政承擔。在政府財政和國有企業所有權統一的條件下,使得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就成為財政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面臨著由企業保障向社會保障的轉軌,由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制的轉軌,由此帶來的空賬風險最終要由政府財政來承擔,同時,要承擔保障企業成員基本生活需要的責任,這也構成我國財政風險的重要內容。財政風險具有機遇性。財政風險對應著兩種可能性,即得到收益或遭受損失。財政風險具有傳導性。財政風險是各種風險的最終承受者,是最深層次的宏觀經濟風險。比如企業風險、金融風險最終會影響財政運行,導致財政風險。財政風險具有時滯性。財政風險首先表現為其他風險,然後通過一定的傳導過程才最終表現出來,因而具有一定的時滯性。政府行為實質上就是政權在各個領域的表現與行使。由於政府因素導致的風險,是最大的風險,也是輻射面最廣的風險。當然,這種政權的表現與行使也是在現代市場機制運行中政府對宏觀經濟實施調控,規避風險、控制不確定性的最根本的手段。財政風險的預警及防範一要加強對財政風險的評估,建立財政預警評估監控機制;二要構建財政風險的預警指標體系;三要統一管理政府內外債務,建立財政風險基金,增強抗風險能力;四要轉變財政職能,建立專業化制衡的風險控制機制。財政風險的化解風險意味著收益與損失共存,完全迴避風險會使行為過於保守,在避免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時,也就放棄了獲取收益的可能性。要明晰政府債務,加強債務管理,制定合理的債務政策;要建立政府公共預算,實現財務陽光預算和透明化;要轉變政府財政職能,通過市場機制轉移風險;要加強財政制度建設,建立財政風險損失控制機制。三、經濟戰略資源危機及其化解經濟戰略資源是指國民經濟發展緊急狀態下的戰略需要,如果供應中斷可能危及國家生存的資源。我國經濟戰略資源體系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糧食為代表的經濟安全物資。包括的主要品種為糧食、稀有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尤其是特種鋼材)、金屬礦產品等。另一類是以石油為代表的戰略安全能源。包括的主要品種有石油、天然氣等國家重要戰略能源。經濟戰略資源的危機預警與儲備制度構建經濟戰略資源需求預測指標體系。經濟戰略資源安全預警評估體系。 建立國家經濟戰略資源儲備調控體系。經濟戰略資源危機的化解1、建立全球視野下的戰略物資保障體系。這個體系應由國內能源勘查開發供應體系、國外能源供應體系和能源戰略儲備體系三部分組成。實施全球能源戰略重點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逐步加大利用國外能源的力度。2、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經濟戰略資源儲備運行機制。3、以替代戰略化解經濟戰略資源危機。4、以節約戰略化解經濟戰略資源危機。5、建立彈性、靈敏的反映市場需求的能源投資管理體制。信息來源:國土資源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

H. 金融風險預警制度是以什麼為依據

金融機構的財務與業務比率。
風險預警系統以金融機構的財務與業務比率制度為基礎,金融風險預警系統是金融監管機構為了更好的對金融經營機構實施有效監控,對其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進行預警、預報所建立的早期預警系統。

I. 當今我國面臨什麼系統性金融風險

首先,從你的提問可以看出你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理解存在偏差。
系統性金融風險指的是所有導致金融風險的因素的總和。也就是說,所有可能導致金融風險的因素之和就是系統性金融風險

系統性風險是金融危機的來源,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實證結果表明,盡管我國目前的總體系統性風險處於相對安全區間,但受房地產信貸、政府債務風險較高及匯率波動、宏觀環境穩定性下降等因素影響,我國整體系統性金融風險自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快速上升,潛在威脅不容忽視。我國應建立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加強逆周期調控,弱化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建立風險預警,從根本上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成因:
我國當前系統性金融風險,從根本上植根於傳統計劃經濟金融體制向市場經濟金融體制轉變這一制度背景。

我國的經濟轉軌是採用漸進的增量改革的制度變遷模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很大比重,為了保證漸進式制度變遷的順利推進,國家必須對國有企業實行制度與戰略上的傾斜,以保證公有經濟部門的快速發展。能否尋求到這筆投資的來源就成為漸進式改革成功的關鍵。

那麼,我國漸進式改革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形成,其內在的必然邏輯在哪裡?

首先是公有經濟部門的投資資金需求的增長與金融剩餘的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2年、2003年迄今五個經濟周期。經濟周期充分表明了,經濟增長速度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在幾次經濟過熱時期,固定資產年增長率超過30%,最高達到61.8%。這么高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意味著公有經濟存在著巨額的投資資金需求。

在公有經濟部門投資資金需求增長的同時,居民部門的金融剩餘在不斷增加。改革開放的27年間,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佔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5.81%迅猛地提高到2005年的77.36%,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余額增長了近700倍,年均增長速度為27.44%,差不多是GDP年均增長速度的2倍。對這筆金融剩餘的動員,就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其次是金融剩餘動員的制度安排。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有部門的資本形成依賴於國家的稅收體制,當時的國家金融部門實質上只是政府的會計部門。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化,公有經濟部門的這種資本形成機制日趨解體。以「撥改貸」為特徵的企業融資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企業的融資途徑由財政主導型向銀行主導型轉變。國有金融機構成為國家動員和聚集居民部門金融剩餘的主要渠道。於是,「政府主導的金融控製成為我國金融制度的核心特徵」。

第三,政府主導的金融制度安排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累積。國家通過其主導的高度集中的間接融資體系(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和直接融資體系(主要是國內的股票市場),吸收了絕大部分的社會金融剩餘,然後通過傾斜性的信貸政策與資本市場准入政策,將稀缺的金融資源分配給低效率的公有經濟部門,這種轉軌的思路和具體的制度實踐導致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累積,突出地表現在國有企業的經營風險與銀行體系的經營風險呈現雙向累積的態勢。

一方面是國有企業的債務負擔增加。從統計數字看, 轉軌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的負債率基本都在60%以上,負債已由個別行業擴延到各個行業,由少數企業擴展到大多數企業,由短期負債擴展到長期負債,由過去的小額零星負債擴展到大額負債,由單純的技改貸款擴延到固定資金、流動資金貸款。

另一方面是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持續上升。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從1995年的22%上升到1999年的41%。近幾年,由於政府的干預及銀行的努力,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每年降低2~3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神奇地從2000年的34%下降到2005年的8.6%,連續5年實現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佔比「雙下降」。表面上看,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正處於下降趨勢之中。但是,有專家估計,經過兩年的宏觀調控,可能是我國不良資產形成的第三個高峰。在隨後的2~3年,新增信貸將產生5%的不良率。

化解風險應從制度入手

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是我國中長期內的主要任務。鑒於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主要產生於制度缺陷,所以,化解風險應從解決形成金融風險的制度因素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及時發現問題金融機構。如果說金融危機猶如火災,金融風險猶如火災隱患,那麼金融預警系統就是消防設備。在體系構建方法上,可以從微觀、宏觀及中間三個層次上來建立一個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按照風險程度的不同劃分為不同檔次,如很高風險、高風險、中等風險和低風險。並可依據國際標准和我國實際情況,設定各檔次的風險概率值,比如95%、75%、50%和15%。然後以各項指標數據乘以風險概率值,概算出從風險可能轉化為危機的量化值。當然,這只是針對可以量化的風險,對於實際上難以量化的風險(如制度性風險以及政府幹預導致的風險),只能進行專項披露和評估。

加強監管主體的協調溝通能力,完善「四位一體」綜合監管系統。當前,我國在強化法定金融監管機構職能的同時,建立以「一行三會」為監管主體、機構內控為基礎、行業自律為紐帶、社會監督為補充的「四位一體」的綜合金融監管。但是,「四大巨頭」都是部級機構,彼此互不隸屬。如何整合有限的金融監管資源,最大限度防範和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央行最後貸款人的作用,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構築最後一道防線。第二,建立固定的金融協調委員會,增強協調磋商能力。從國內現實情況出發,政府可以考慮參照美國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模式,建立固定的金融協調委員會,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人行的領導輪流成為該委員會主席,每位主席任期1~2年,不得連任。第三,建立金融監管信息共享機制。目前,我國信息系統建設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監管部門各自建立一套信息體系,沒有建立網路化的監管信息系統,沒有可供監管人員隨時調閱和分析監管數據的監管信息處理平台,難以做到信息共享。為了提高監管效率,要盡快建立反應靈敏、反饋及時、渠道暢通的監管信息系統,實現金融監管信息共享。

大力推進風險補償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退出機制。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是建立金融穩定長效機制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國際經驗表明,存款保險制度、證券投資者補償制度和壽險投保者補償制度,在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中國金融業發展趨勢看,建立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有利於防止金融機構擠兌風險的傳遞和蔓延,從而在正常金融機構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之間建立起一道「防火牆」。(1)存款保險制度。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隱性存款保險機制,在對為數不多的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中,人民銀行對個人債務都實行保護制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國家信用作後盾。隱性存款保險制度是造成我國銀行業,尤其是四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量居高不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鑒於我國已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我國應建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外資銀行在內的強制性的存款保險制度。(2)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制度。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建立的一種中小投資者保護制度,國際證監會組織將「保護投資者」列為對證券市場三大監管目標之一。我國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基金的建立,主要是針對某些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造成大量資金黑洞所引發的賠付問題,以提高投資者信心,保持證券市場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3)投保者風險補償機制。由於利差損失和投資失誤等因素,人壽保險公司同樣存在破產倒閉的風險,壽險公司的倒閉會給投保人帶來巨大損失,無疑會影響金融系統穩定。目前,中國壽險公司(法人機構)越來越多,應當考慮擇機建立投保者風險補償制度,以形成規范的保險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一方面,國有企業必須強化自我約束機制:一是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逐漸從競爭性領域退出來。二是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三是增加資本投入,降低負債率,優化資本結構。國有企業除了要求財政在力所能及的限度內投入資本金外,必須依靠直接融資方式面向資本市場,通過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等方式解決。

另一方面,加快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股份制商業銀行制度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制度模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制度模式能超越它。目前,我國有三家國有銀行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這並不證明這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就已成為了真正的商業銀行,最多說明它們在制度創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在《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中指出,銀行壞賬80%來自「非金融」領域。國外專家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研究表明,那些受危機影響較大的國家,往往是金融管製程度最高的國家。根據這些經驗教訓,我國政府管理金融理念,應由管制轉為開放,由封閉轉向透明,為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現階段,要合理劃分政府職能在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合理劃分政府與金融市場的職能,解決那些政府以行政權力干預金融市場事務而不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習慣問題,這是轉變政府職能的基礎。二是合理劃分政府與金融企業的職能,解決那些政府「不該管」的問題,這是理順政府職能關系的核心。

J. 如何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

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缺乏有效金融監管的條件;二是多元化監管主體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與合作;三是證券業、保險業的監管資源與行業發展不匹配;四是金融監管缺乏科學的實務操作系統。建立有效金融監管體系的重點,一是建立與完善以監管當局、內控制度和行業自律為主要內容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二是建立與完善以金融監管制度體系、金融監管信息系統、金融風險減震機制、金融風險預警系統、金融監管合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金融監管操作系統;三是培育以穩健的宏觀經濟環境、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礎設施、有效的市場約束、完善的系統性保護性機制和金融問題高效處理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有效金融監管條件。
現階段,我國已建立了中央銀行、保監會、證監會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法律體系以及相應的指標體系和監測體系。但從實際運行的效果看,還存在著諸多缺陷,一是缺乏有效金融監管的條件;二是多元化監管主體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與合作;三是證券業、保險業的監管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技術)與行業發展不匹配;四是金融監管缺乏完善的實務操作系統
。鑒於此,筆者認為,建立我國有效金融監管體系的著眼點應放在以下幾方面:
一、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
世界各國金融監管組織體系並沒有統一模式,關鍵是實現金融監管的便利性、協調性和有效性。考慮到目前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還將持續一定時期,因此,我國金融監管組織體系建設應重點突出三大系統的建立與完善。
(一)完善監管當局的監管控制系統。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當局是由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共同構成的。從監管當局的結構狀況看,除中央銀行的監管資源基本與其監管對象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外,證監會目前只在各省會城市及其他個別城市設立了派出機構,其監管資源狀況只能滿足於對證券機構的市場准入監管和持續營業機構的非現場監測,還無力顧及到對其監管對象經營合規性、風險性的檢查與評估。保監會在全國各地的派出機構更少,沒有設立保險監管機構的地區,其對保險業的監管工作主要委託當地人民銀行代理
,由此造成對保險業的監管責權利脫節,監管質量與效率很低。對此,現階段完善監管當局監控系統的重點,一是增設證監會、保監會的機構和人員,使其能單獨完成或通過聘請中介機構共同完成對其監管對象的監管任務。二是建立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的分級聯系制度,加強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實現對有關金融機構的業務並表監管。三是各監管當局的總、分支機構之間要明確監管職權,各分支機構要在授權范圍內,按統一標准行使監管職能。四是各級金融監管部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責任制,明確規定監管機構及其人員對監管對象存在的問題應查未查、應查出未查出、查出不報、不依法處罰、執法過錯等行為所負的責任,以促使監管機構及其人員提高素質,規范行為。五是各監管當局要實行本外幣業務、內外資機構、境內外機構、表內外業務的統一監管,擴大金融監管覆蓋面。
考慮到加入WTO後,為有效解決混業經營條件下對金融機構的並表監管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革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借鑒世界各國金融監管體制選擇的實踐,筆者認為,加入WTO後,我國金融監管體制可供選擇的改革模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模式:保持現有金融監管的制度結構,對於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交叉,可通過加強不同監管主體之間的協調來解決並表監管問題。在實踐中還可以實行以一家監管機構為主的做法,來應付金融業務多樣化的監管需要。世界上不少國家目前選擇的是此類金融監管模式。
第二種模式:順應混業經營統一並表監管的需要,成立一家超級金融監管機構,從而獨自、全面、有效地對業務廣泛的金融機構的整體情況加以監控。這是現階段金融監管體制選擇的新趨勢。
第三種模式:打破現有的制度結構,在不成立統一的超級金融監管機構的情況下,按照金融監管的目標設立幾個監管部門,各部門從各自的目標出發有權審視各家金融機構,組成矩陣式的監管模式。目前,這種監管模式只是一種理論模型,尚未進入實踐階段。
從上述三種模式比較看,第一種缺陷越來越明顯。第二種模式雖然有利但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很高。第三種尚需實踐檢驗。因此,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應分兩步走。第一步:考慮到國內的信用評級和外部審計尚未達到一定的水平,金融監管的基礎設施等還跟不上,現階段仍應堅持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重點是改善金融監管的基礎條件,加強金融監管機構的溝通與合作,以實現綜合監管。第二步:根據國際金融新趨勢,結合我國加入WTO後金融業混業經營對金融監管的新要求,我國的金融監管應逐步走向泥業經營、統一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在向混業模式的過渡中,待條件成熟時,可將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職能與金融監管職能分離,將人民銀行的監管部門、證監會、保監會合並成一個統一的金融監管當局,負責對所有金融機構及其業務的監管,監管當局可按行政區劃設立分支機構,各分支機構負責對轄內所有金融機構及其業務的監督管理。
二)完善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系統。從國際金融監管制度演變的過程看,金融監管大致經歷了行政手段控制為主、標准化指標控制為主、內部模型法控制為主、預先承諾控制為主等幾個階段。隨著金融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對金融機構內控機制要求也更加嚴密。現階段的重點為,一是合理設置內控機構。各金融機構都要建立與本系統業務發展相適應的內部審計部門或稽核部門,並具有相對獨立性、超脫性和權威性。可選擇在系統內部設立跨地區的監管分局、稽核中心或特派員辦事處,消除或減少被查單位對檢查部門及其人員的行為制約。二是充實改善內控設施。金融機構建立內控系統網路和相對集中的數據處理中心,一方面改善內部控制的非現場監測條件,運用系統網路觀測各經營機構的財務、資產等業務指標變化情況;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或減少基層行亂調帳、亂改賬等違規行為的發生。三是修改完善內控制度。內控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一個動態過程,各金融機構都要適時根據其業務發展和環境變化不斷修改完善內控制度,以動態適應其業務發展與金融創新對風險控制的需要。
(三)建立金融同業自律控制系統。從世界各國金融同業自律制度建設的實踐看,同業公會(或協會)是適應金融業行業保護、行業協調與行業監管的需要,自發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結合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現狀,建議:一是在監管當局的鼓勵、指導以及社會輿論的倡導下,在自發、自願的基礎上建立金融業同業公會。可根據金融機構的不同類型、不同地區建立不同的金融業同業公會,並提倡在此基礎上形成全國金融業同業公會的聯系機制。二是賦予金融業同業公會具有行業保護、行業協調、行業監管、行業合作與交流等職能。
從世界各國金融監管操作系統的建設看,其構成要素大致包括金融監管制度、金融監管設施、金融監管手段、金融監管隊伍等內容。從我國的現狀看,其完善重點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一)完善金融監管制度體系。金融監管制度是金融機構行為規范的准則,是金融監管部門及其人員藉以判斷和約束被監管對象行為的依據和手段。因此,金融監管制度的適用性與完善程度,直接影響金融監管的效果。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們雖然在金融機構市場准入、持續營業和市場退出各個環節都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但這些制度的建立與執行效果並不理想。其原因,一是部分制度條款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制度落實缺乏必要的監督約束機制;三是有關制度的執行,缺乏配套政策。對此,考慮到加入WTO對金融監管提出的新要求,完善我國金融監管制度的重點應突出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監管制度。一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准化監管指標體系,逐步統一內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標准;二是適當提高資本充足標准,建立有效的金融機構資本金補充機制;三是要用法律的形式明確各級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權利、責任和手段;四是要建立與金融機構資產分類相對應的呆壞賬准備金制度;五是建立對金融機構統一的資信評估制度;六是建立完備的市場風險控制制度。
(二)構建金融監管信息系統。我國金融監管信息系統尚處於一種分割、低效、失真狀態。一是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的監管信息系統分割,不能實現監管信息共享;二是監管信息定時報送制度,使得金融監管信息的收集效率很低;三是金融機構報送數據存在人為調整,使得金融監管信息失真。由此造成監管部門不能及時發現是否出現了正常金融機構正在向有問題金融機構轉化,是否出現了有問題金融機構向危機金融機構轉化,是否出現了危機機構的風險向系統內擴散,從而降低了金融監管的質量和效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加快金融監管信息系統的網路化建設,一是要加快各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監管信息的網路化建設,實現系統內部業務發展與監管信息同步反饋。二是加快監管當局的監管信息網路化建設,改善信息傳遞方式和速度,創造條件實現監管部門與監管對象業務系統的信息聯網,使金融機構的原始信息真實反映到監管部門,增強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確性,以動態觀察與分析監管對象經營活動的合規性和風險情況。三是加快監管當局之間的監管信息網路建設,以實現金融監管信息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建立金融風險減震機制。考慮到加入WTO後,隨著我國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逐步放開,會增加國際金融風險向國內傳導的途徑。對此,我們有必要建立緩和國際金融風險沖擊的減震機制。(1)保持適度的國際儲備標准。借鑒國外經驗,我國保持適度的國際儲備可依據下列參考標准:一是外匯儲備支持外貿進口的時間最低不能少於3個月的進口需求;二是外匯儲備與外債總額之比不能低於30%;三是外匯儲備與短期債務之比不能低於100%;四是外債與GDP之比不能超過50%;五是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應控制在-5%-0%之間;六是外國直接投資加經常項目盈餘與GDP之比應控制在-2.5%-5%之間。(2)適度調整匯率制度。借鑒世界各國匯率制度選擇的成功經驗,加入WTO後,我國應適當調整,適當加大匯率的浮動幅度,適當放開結售匯限制,避免外匯過多地集中於中央銀行,迫使央行擴大基礎貨幣投放。隨著商業銀行、企業、居民持匯量的增加,要逐步培育與發展我國的金融衍生市場,為規避匯率波動風險創造條件。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風險預警體系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境內網上外匯轉賬手續 瀏覽:221
一般理財年收益 瀏覽:260
理財產品使用簡訊 瀏覽:252
理財產品影子銀行業務 瀏覽:316
理財在信託公司保險嗎 瀏覽:43
外匯詐騙員工怎麼判刑 瀏覽:177
邁瑞股票行情 瀏覽:471
30下列不屬於外匯風險的是 瀏覽:444
融資保證金比例與融資上限 瀏覽:329
移動互聯網醫療融資 瀏覽:159
濟寧有那些融資平台 瀏覽:524
成都帝舵售後服務我信國際金融中心二號樓 瀏覽:255
股票口罩概念 瀏覽:383
邁特醫療股票 瀏覽:384
軍工細分龍頭股票 瀏覽:770
金融機構大額交易發生後 瀏覽:122
定期理財與貨幣基金哪個更安全 瀏覽:827
基金理財年利潤多少合適 瀏覽:363
關於我行代理貴金屬優勢的說法 瀏覽:772
金融機構監管文件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