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科技在支持跨區域金融服務

金融科技在支持跨區域金融服務

發布時間:2023-03-16 09:32:18

1. 金融科技在銀行的應用有哪些

作為金融科技戰場上的「主力軍」,商業銀行將更加積極主動擁抱金融科技,構建多方共贏的金融服務競合新生態

盡管金融科技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已經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較好的應用效果,金融科技創新方興未艾,未來有可能呈加速發展的趨勢。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在銀行業務領域更加廣泛的創新應用,相關產品和服務將更為豐富、便捷、易達,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結構升級衍生出來的金融服務新需求,推動解決金融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金融科技在銀行業的應用已從以往的後台技術支持的角色,演變成金融服務創新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持續推動銀行經營管理向數字化轉型發展,不斷提升客戶服務和風險防範水平。

商業銀行可積極運用金融科技重新定義金融資產的數字化處理規則、創新服務流程、降低風險控製成本,促進了自身轉型升級和產品創新,拓展了金融服務的時空邊界,未來有可能進一步推動銀行業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服務模式,甚至是組織架構和企業文化的改變。

2. 央行: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經國務院同意,2020年2月14日,《關於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銀發〔2020〕46號)正式發布。

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黨中央確定的重大發展戰略,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在金融領域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充分體現。《意見》從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在更高水平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方面提出30條具體措施。《意見》的出台,有利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近期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導向,是長遠的,不會受到疫情影響,改革的步伐只會越來越快,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風險治理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以下為政策原文:

銀發〔2020〕46號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加大金融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臨港新片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力度,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更高水平開放創新,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立足於臨港新片區功能定位和產業體系,試點更加開放、便利的金融政策,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行綠色金融政策。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能。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引領輻射作用,完善金融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大金融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力度。

(二)深化金融體制機制改革。以制度創新為重點,增強金融創新活力,探索更加靈活的金融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健全金融法治環境,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內外資金融機構適用同等監管要求,對接國際高標准規則,推動金融業高水平開放。

(三)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自願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各項金融開放創新措施,部分措施可在臨港新片區先行試點。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加強金融科技在監管領域的應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二、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

(一)支持臨港新片區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點產業。

1.試點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按照商業自願原則在上海設立專業子公司,投資臨港新片區和長三角的重點建設項目股權和未上市企業股權。鼓勵保險機構依法合規投資科創類投資基金或直接投資於臨港新片區內科創企業。

2.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按照商業自願原則在上海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試點符合條件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在上海設立專業投資子公司,參與開展與臨港新片區建設以及長三角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和協調發展相關的企業重組、股權投資、直接投資等業務。

3.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為臨港新片區內高新技術產業、航運業等重點領域發展提供長期信貸資金,支持區內重大科技創新及研發項目。鼓勵金融機構在「展業三原則」基礎上,為區內企業開展新型國際貿易提供高效便利金融服務,支持新型國際貿易發展。

4.支持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在區內依法設立金融科技公司,積極穩妥探索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重視金融科技人才培養。

(二)促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5.對於符合條件的臨港新片區優質企業,區內銀行可在「展業三原則」基礎上,憑企業收付款指令直接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直接辦理外商直接投資、跨境融資和境外上市等業務下的跨境人民幣收入在境內支付使用。

6.在臨港新片區內探索取消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資本金專用賬戶,探索開展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跨國企業集團在境內外成員之間集中開展本外幣資金餘缺調劑和歸集業務,資金按實需兌換,對跨境資金流動實行雙向宏觀審慎管理。探索外匯管理轉型升級。

7.在臨港新片區內試點開展境內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業務。研究推動依託上海票據交易所及相關數字科技研發支持機構建立平台,辦理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業務,促進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業務發展。

三、在更高水平上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

(一)擴大金融業高水平開放。

8.在依法合規、商業自願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在上海設立理財子公司,試點外資機構與大型銀行在上海合資設立理財公司,支持商業銀行和銀行理財子公司選擇符合條件的、注冊地在上海的資產管理機構作為理財投資合作機構。

9.支持外資機構設立或控股證券經營機構、基金管理公司在上海落地。推進人身險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在上海率先落地。

10.對境外金融機構在上海投資設立、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的申請,成熟一家、批准一家。鼓勵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上海設立專業資產管理子公司。試點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參股境外資產管理機構等在上海設立的理財公司。探索保險資金依託上海相關交易所試點投資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

11.支持符合條件的非金融企業集團在上海設立金融控股公司。鼓勵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全球或區域資金管理中心等總部型機構。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的資金管理中心,經批准可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允許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注冊的融資租賃母公司和子公司共享外債額度。

(二)促進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建設。

12.繼續擴大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備案入市,豐富境外投資者類型和數量。逐步推動境內結算代理行向託管行轉型,為境外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提供多元化服務。

13.發展人民幣利率、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研究推出人民幣利率期權,進一步豐富外匯期權等產品類型。

14.優化境外機構金融投資項下匯率風險管理,便利境外機構因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產生的頭寸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平盤。

15.研究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金融市場法律制度對接效率,允許境外機構自主選擇簽署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NAFMII)、中國證券期貨市場(SAC)或國際掉期與衍生工具協會(ISDA)衍生品主協議。

(三)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優質金融營商環境。

16.支持上海加快推進金融法治建設,加快建成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加大對違法金融活動的懲罰力度,鼓勵開展金融科技創新試點。

17.切實推動「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上海市不利於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類文件,定向拆除市場准入「隱形門」。多措並舉,孵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18.研究推動上海金融法院和上海破產法庭順應金融市場發展趨勢,參照國際高標准實踐,加強能力建設,提高案件專業化審理水平,增強案件審判的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

四、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一)推動金融機構跨區域協作。

19.提升長三角跨省(市)移動支付服務水平,推動長三角公共服務領域支付依法合規實現互聯互通。

20.積極推動長三角法人銀行全部接入合法資質清算機構的個人銀行賬戶開戶專用驗證通道,對綁定賬戶信息提供互相驗證服務。

21.強化長三角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項目規劃、項目評審評級、授信額度核定、還款安排、信貸管理及風險化解等方面的合作協調,探索建立長三角跨省(市)聯合授信機制,推動信貸資源流動。支持商業銀行為長三角企業提供並購貸款。在現行政策框架下,支持金融機構運用再貸款、再貼現資金,擴大對長三角「三農」、從事污染防治的企業、科創類企業、高端製造業企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等信貸投放。

(二)提升金融配套服務水平。

22.推動G60科創走廊相關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創業投資基金類債券、雙創債務融資工具、雙創金融債券和創新創業公司債。

23.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各類知識產權服務與評估機構積極開發構建專利價值評估模型或工具,促進知識產權交易和流轉。研究支持為外國投資者直接參與科創板發行和交易提供便利匯兌服務。

24.探索建立一體化、市場化的長三角徵信體系,向社會提供專業化徵信服務。依託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進一步完善跨區域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加大信息歸集共享和開發利用力度,服務小微企業信用融資。支持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實現長三角企業和個人借貸信息全覆蓋。開展長三角徵信機構監管合作,試點建設長三角徵信機構非現場監管平台。

25.推動長三角綠色金融服務平台一體化建設。在長三角推廣應用綠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統,推動區域環境權益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加快建立長三角綠色項目庫。

(三)建立健全長三角金融政策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

26.建立適用於長三角統一的金融穩定評估系統,編制金融穩定指數,建立金融穩定信息共享合作機制,搭建金融風險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反洗錢信息交流機制,強化數據保護與管理,加強金融消費糾紛非訴解決機制(ADR)合作。

27.推動長三角金融統計信息共享,研究集中統籌的監測分析框架,提升經濟金融分析的前瞻性。

28.促進長三角普惠金融經驗交流,構建普惠金融指標體系,聯合撰寫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

五、保障措施

29.支持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組織開展加強支付結算監管能力的試點,推動人民銀行徵信系統同城雙活災備中心在上海建設落地。研究推動在上海設立中國金融市場交易報告庫,集中整合各金融市場的交易信息,提升監測水平,與雄安新區相關建設進行有效銜接。

30.目前已出台及今後出台的在自貿試驗區適用的金融政策,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出台的各項金融支持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適用於上海實際的,可優先考慮在上海試點。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會同上海銀保監局等單位根據本意見制定實施細則,並報上級部門備案。

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家外匯管理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2月14日

3. 多家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領域會發生什麼變化你怎麼看

2020年,對每個人都是非常艱辛的一年,也是金融 科技 滄海桑田的一年——線上金融進入強監管時代、金融 科技 監管框架雛形已現、銀行掀起分布式核心建設的浪潮、區塊鏈王者之相畢現、5G成為金融業門口的「野蠻人」。

讓我們回首2020年,總結金融 科技 的高光和落寞,並由此展望金融 科技 的2021年。

線上金融,強監管降臨

2020年開始,互聯網貸款、供應鏈金融助貸、網路小貸、互聯網保險、理財子公司的理財代銷業務都受到嚴格限制。

2020年7月17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 商業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為無放貸業務資質的合作機構提供資金用於發放貸款,不得與無放貸業務資質的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 互聯網貸款授信審批、合同簽訂等核心風控環節,應當由商業銀行獨立有效開展。商業銀行對於互聯網貸款借款人的身份核驗,不得全權委託合作機構辦理。

2020年9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務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明確規定,不得無牌或超出牌照載明的業務范圍開展金融業務;各類第三方供應鏈平台公司不得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變相開展金融業務。 未來無經營許可的供應鏈助貸將會受到打擊。

2020年11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發布了《網路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 叫停了網路小貸的跨區業務, 要求和流量平台注冊地統一,明確了網路小貸公司在聯合貸款中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明確了100萬的單戶貸款余額上限,限制了控股跨區域網路小貸公司的數量,提升了資本金的要求。

2020年12月14日,銀保監會發布實施《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明確規定 非保險機構不得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 互聯網保險業務包括:一是提供保險產品咨詢服務;二是比較保險產品、保費試算、報價比價;三是為投保人設計投保方案;四是代辦投保手續;五是代收保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0年5月2日,銀保監會印發《關於推進財產保險業務線上化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 到2022年,車險、農險、意外險、短期 健康 險、家財險等業務領域線上化率達到80%以上。

2020年12月24日,華東地區某銀保監局下發《關於進一步規范轄內存款市場若干問題的通知》。通知顯示,該局明確要求轄內各類型銀行機構不得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或與其他第三方中介合作的方式吸收存款,已經開展合作的,即日起下架相關存款產品,終止合作。 第三方互聯網平台未來將不能做存款業務,銀行機構也要未雨綢繆,開拓互聯網平台之外的存款渠道。

2020年12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 未經金融監管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直接和變相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那麼,那些未經金融監管部門許可的互聯網平台、產業鏈平台,是不能對外銷售理財產品的。

線上金融強監管的大環境下,監管鼓勵金融機構發展自有線上渠道,但是外部線上渠道將一片蕭條。持牌金融機構是該「斷、舍、離」,放棄只提供資金、依賴互聯網渠道快速上量的打法了。擼起袖子,做笨功夫,自建特色場景,融入到產業鏈中去,「扎硬寨,打笨仗」,打造自有品牌金融產品,為自己的金融消費者提供本土化、差異化、可以持續促進粘性的場景服務,才是正途。未來也許會出現一種趨勢,金融機構開始發展非金融業務了,銀行的人開始給農民賣菜了,保險的人開始做 健康 科技 了,支付的開始做餐飲外賣了,未來金融機構招聘,可能不需要懂金融學的了,懂農業、物流、生物 科技 等的,可能更吃香。

金融 科技 ,監管框架初現

2020年是金融 科技 監管措施密集出台的一年,金融 科技 發展指標、金融 科技 監管沙盒、國家金融 科技 認證中心、國家金融 科技 風險監測中心都在這一年內塵埃落定。未來,金融 科技 產品要通過認證,要通過監管沙盒充分測試,並在風險檢測中心的監測下,才能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可以說並不容易。

2020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 科技 發展指標》標准,該標准從戰略規劃、組織架構、金融 科技 資金和人才投入、線上智能服務情況、風控能力、專利、軟體著作權、金融 科技 應用和輸出等方面對金融 科技 發展指標進行了詳細闡述,對統計和量化考核金融機構的金融 科技 成果意義深遠。

2020年人民銀行共公布了9地64個金融 科技 監管沙盒項目。北京側重於AI和區塊鏈,深圳、雄安新區、蘇州重點是數字人民幣的試點;重慶側重於風控技術對於小微金融 科技 和農村金融促進;上海側重於基於區塊鏈和大數據的產業鏈金融風控技術促進金融和產業鏈和數字政務的融合;杭州側重於大數據、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廣州側重於跨境金融服務安全和小微金融風控,這是因為廣東外貿金融服務較多,製造業的小微也較多。

這9個地區基本上是一線城市,也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和活躍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做金融 科技 監管沙盒,有助於結合當地經濟的產業鏈和 社會 生態,有助於做促進金融更好地融合實體經濟的良好實驗。另外,這些地方都有非常多的金融 科技 企業,可以為金融 科技 監管沙盒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和實驗樣本。進一步試點,一要考慮小微企業客戶的獲得感,感知強不強作為評價依據之一,不能只是金融機構和金融 科技 企業試點,要了解客戶對於試點的感覺;二要促進金融和場景、產業鏈的融合,這一直是金融行業的大問題,監管可以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物聯網、生物識別和AI等金融 科技 加深和產業鏈的融合,並促進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促進金融真正的覆蓋產業鏈金融的全鏈條。

2020年10月13日,重慶國家金融 科技 認證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在重慶成立,該中心將依託國家統一推行的金融 科技 產品認證體系,打造金融 科技 認證核心競爭力,建設一流的權威專業化認證機構,成為我國金融 科技 多元共治體系的中堅力量。

2020年10月23日,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政策發布專場活動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莫萬貴表示,央行將在京設立國家金融 科技 風險監控中心,未來金融 科技 風險將納入全國的統一監控。

從上面這些信息來看,金融 科技 的監管框架未來將非常嚴密,和貸款的分類分級監控是一樣的,都要到微觀級別。

金融雲,分布式核心建設浪潮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信息 科技 「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於2016年7月15日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指出:積極開展雲計算架構規劃,主動和穩步實施架構遷移。《徵求意見稿》要求: 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台,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

除了上面的《徵求意見稿》,2020年央行重新發布了3個金融雲相關的標准,給金融雲的建設提供了明確和具體的指引。2020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雲計算技術金融應用規范技術架構》(JR/T0166-2020)、《雲計算技術金融應用規范安全技術要求》(JR/T0167-2020)、《雲計算技術金融應用規范容災》(JR/T 0168-2020)等三項金融行業標准,結合金融雲的運行機制與風險特性,從基本能力、網路安全、數據保護、運行環境安全、業務連續性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技術要求。

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後一年,金融機構建設金融雲系統的壓力倍增。各家銀行建設金融雲大多選擇分布式核心系統作為切入點,但是具體思路各不相同:

一些成立時間較長的銀行,不會一下子就將全行的業務都轉移到分布式系統上來,而是從財富管理、信用卡業務和互聯網渠道等方面為切入點,建設分布式資料庫系統,這樣影響較小,可以逐步試點,逐步推廣。

工商銀行對公(法人)理財系統2020年完成了從大型主機到基於分布式資料庫的分布式架構的改造。

光大銀行2020年自主研發POIN微服務系統,推廣容器雲平台,全行應用系統上雲率87.5%,光大銀行還基於 TiDB上線了面向新一代財富管理平台的分布式資料庫系統。

中信銀行和中興通訊聯合研發的分布式資料庫GoldenDB上線中信銀行信用卡新核心,支撐8000萬信用卡用戶,日均交易金額90億人民幣,通過了4500 TPS的壓力測試。

最近成立的民營銀行,因為 歷史 包袱小,可以一上來就高起點建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分布式核心系統,為基於金融 科技 進行線上存貸業務展業和線下線上融合會員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江蘇第一家民營銀行-蘇寧銀行,定位於 科技 驅動的O2O銀行,歷時2年打造, 2020年上線了自主研發的行業首個線上線下一體化分布式核心系統「雲開」。「雲開」基於「蘇寧雲」的分布式架構,將銀行線上線下核心業務處理有效整合到一套系統中,解決了傳統銀行線上線下雙核心帶來的「用戶數據割裂」、「研發運維成本高」、「不支持高並發交易」、「產品研發交付慢」等嚴重問題,系統已承載蘇寧銀行2500萬用戶和300萬賬戶的日常處理,每天交易筆數150萬。

但金融機構真的需要分布式架構么?如果只是傳統業務,其實傳統資料庫就已經足夠。一些銀行平時的TPS不會達到幾千甚至上萬的規模。但是銀行做互聯網轉型總是要做一些事情,如果能順帶降低IT成本,提升業務需求響應的敏捷度,優化系統架構,那就是有好處的。

目前金融行業使用的還是較低技術層級的分布式資料庫、中間件、虛擬化等雲計算的能力,我們很多廠商更推崇的是集成別人的解決方案和開源代碼,掌握和貢獻核心原生技術的較少,缺乏在全球有影響力的雲計算核心技術。

業界雲計算領先的企業在核心技術上有了較大的突破。由NASA和 Rackspace公司發起的雲計算開源項目-OpenStack 2020年發布了第21版的平台(代號Ussuri),包括支持裸金融硬體配置的Ironic、支持容器化部署的Kolla、支持容器間IPV6通信的Kunyr、支持邊緣環境負載均衡的Octavia。2020年Red Hat公司發布了面向K8S、取代Docker的新容器運行時技術CRI-O,在容器市場掀起了新的浪潮。IBM基於IBM Z伺服器的高可用服務、Promontory合規技術、OpenShift容器平台,發布了IBM金融服務公有雲,Promontory在合規方面支持反洗錢、制裁、反腐敗、隱私與數據保護、網路與信息安全、消費者保護等服務,非常契合金融機構的需求。蘇寧金融 科技 也於最近發布了歷時十年打造的移動端開發DevOps平台mPaaS,支持線上金融APP的快速搭建和生成,包括一套客戶端原生框架和組件庫:3大研發框架、20多個基礎技術組件,30多個功能性組件;一個移動中台:提供研發、測試、發布、分析、運營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支持跨平台,可以實現開發一次多端投放,並支持多渠道的精準營銷和運營。

區塊鏈,王者之相畢現

區塊鏈2020年技術進展朝向保護隱私和提升效率方面發展。比特幣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提升隱私保護和智能合約能力,即保護隱私的聚合簽名技術Schnorr簽名,提升比特幣隱私性的智能合約解決方案Taproot,可擴展比特幣智能合約靈活性和擴展性的默克爾抽象語法樹MAST。閃電網路開始出現多部份支付技術(multi-part payment),將發送的資金分割成較小的金額,通過閃電節點到達接收者,這已經有了TCP/IP和分布式金融的雛形,但是閃電網路也面臨以太坊的DeFi體系WBTC的挑戰。以太坊2.0(Ethereum 2.0, ETH2)2020年12月1日上線,以太坊2.0有兩個重大升級,一是從PoW(Proofof Work,工作量證明)升級到PoS(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通過驗證器和存入以太幣來構建區塊,可節約電力;二是部署分片鏈(Shard Chains),可以大幅度提升以太坊的吞吐量到10萬TPS級別。Fabric 2.0實現了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管理,CouchDB增加了狀態資料庫緩存提升讀取效率,用Alpine Linux來打包Docker映像降低空間佔用。

區塊鏈應用方面,迎來了幾個里程碑:

比特幣單價突破3.2萬美元,比特幣在加密貨幣市值的佔比突破70%,在全球法幣市值排行榜中排名第20,達到4990億美元,以市值論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金融機構」,超過了4800億美元的VISA;

中國央行的數字人民幣已經通過紅包和零售支付的方式在深圳和蘇州試點,支持離線錢包線下二維碼支付、線下「碰一碰」支付和電商線上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

單季度交易額達2470億美元的PayPal公司宣布支持比特幣交易;

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星展銀行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交易平台,提供數字資產代幣化(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債券和私募基金支持的數字代幣)、數字貨幣交易(比特幣、以太坊、比特幣現金、瑞波幣和新加坡元、美元、港元、日元的互相兌換)和數字資產託管生態系統(數字資產加密密鑰);

分布式應用DAPP,分布式市場DeMa都有了重量級的應用,比如海伯利安地圖,等等。

區塊鏈技術加速成熟和實用化,王者之相畢現,毫無疑問將成為未來數字世界的基石技術。區塊鏈在構建分布式金融互聯網、分布式市場、分布式應用方面進展非常迅速,未來很快就有比特幣之外的殺手級應用。

5G,金融業門口的「野蠻人」

金融停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太久,移動金融APP目前已經讓消費者審美疲勞。目前的場景金融也大多沒什麼新意,無外乎電子賬戶、貸款、結算等基本服務。5G,是可能會給金融服務帶來較大變革的突變型技術,目前全球移動通信用戶數為56億,未來將有全新的5G金融形態,只不過目前還在萌芽。

5G的核心技術有頻譜共享、載波聚合、大規模MIMO、固定無線接入、網路切片。5G數據傳輸速率最高可達10Gbit/s,用戶體驗速率達到100Mbit/s,比4G LTE快100倍。5G網路延遲極低,低於1毫秒,5G為30-70毫秒。5G支持超大網路容量,提供千億設備的連接能力。網路切片可以實現網路資源的虛擬化。

5G消息,是基於GSMARCS標准,支持文本、圖片、音視頻等多媒體格式,支持個人和個人之間的交互消息,也支持行業客戶與個人之間的交互消息。5G消息,可以和手機通訊錄完美結合,可以基於運營商的海量實名信息,確保對個人身份的識別。5G消息是手機協議棧的一部分,和微信不一樣,用戶無需下載APP就可以使用5G消息。

5G目前在銀行中的應用還比較淺層次。比如,建行主要在智能網點里應用5G,比如金融太空艙、智能家居、共享空間直播、客戶成長互動、安防監控等。工行已經向部分客戶試點推出5G消息服務,在簡訊頁面就辦理銀行業務,涵蓋投資理財、辦卡、貸款、繳費、智能客服、網點預約等20餘項應用場景。工行客戶無需下載APP、打開微信就可以完成業務辦理。民生銀行重點通過5G提供APP端的服務語音導航,還提供財富講堂、 財經 知識、子女教育、 健康 講座、稅務講解等等生活網路式的內容服務,民生銀行還通過5G提供賬戶信息即時通、大額轉賬、卡片激活、密碼管理、資產證明開具等服務。

傳統保險定損和理賠流程是比較繁瑣的,雖然已經優化,但是從拍照片到聯系理賠專員最快也要2個小時,車主要打7、8個電話才能完成理賠。眾安推出了「馬上賠」車險在線理賠,在一個視頻通話里走完從報案、查勘、定損、交單、理算到核賠、結案全過程,最快可2分鍾下款。平安好車主APP推出「信任賠」,只需車主將事故照片上傳APP,車主就可駕車離開現場,在3分鍾之內獲得理賠款。

運營商是對5G生態控制最深的角色,而且現在很多運營商都有金融牌照和金融 科技 公司。5G是斷代技術的典型代表,一種斷代技術的崛起,一定會伴隨著勢力版圖的重新劃分。從目前來看,5G消息對微信的顛覆已經在路上,多媒體消息、社交、視頻和直播已經完全不需要獨立的APP,而且移動運營商掌握海量的實名用戶的信息,5G時代客戶也完全不需要銀行APP就能辦理金融業務。如果說過去的十年,是電商金融時代,那麼未來的十年有可能是5G金融的時代。5G就是金融業門口的「野蠻人」。

展望2021年金融 科技 的模樣

金融 科技 對金融行業形態的改變之快,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純線上風控將成為 歷史 ,線下物聯網技術將加速和線上風控融合,形成線上線下一體的風控體系,加速物理世界融合數字世界,現在的物聯網動產質押、智能頭盔盡調、衛星小微風控都是案例;在全球區塊鏈社區的強大支撐之下,比特幣、以太坊2.0、FABRIC等區塊鏈的性能/隱私優化將堅定地進行下去,分布式金融傳輸技術將加速發展,和跨鏈/側鏈等生態技術同步發展,將加速形成以互聯網世界為基礎的分布式金融互聯網生態,精簡一切金融中介和中間機構,讓金融回歸價值本源;5G將開始大規模取代現有的金融服務渠道如網頁、APP、微信和小程序,也會讓機器和人,乃至機器和機器之間的金融交互成為可能。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這個變化從不同視角來看,肯定有不一樣的答案,這里從 財經 的視角來回答。多家銀行紛紛設立金融 科技 公司,明顯可見「金融」+「 科技 」是一個未來的發展趨勢。

這里先來明確下在我國「金融 科技 」的實際內涵。具體來說就是,當前我國發展金融 科技 的側重點主要是在「市場基礎設施服務」的細分領域,更多是強調前沿各類技術對持牌合規金融業務的輔助、支持和優化作用,技術的運用始終是圍繞「金融」的內在規律和監管要求來進行。

這次在金融 科技 領域,那麼多銀行的陸續進入,可見金融 科技 已被很多傳統金融機構上升到戰略層面的考量以及核心競爭力所在。而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要求這些傳統銀行必須在流程、產品、風控、運營、場景等多領域進行全方位提升,需要 科技 為其擴張邊界。同時,當前互聯網巨頭還是把控著電商購物、社交運營等多重場景,銀行想要單槍匹馬殺出一條路相對比較困難,因而金融 科技 領域的跨行業、跨地域合作就自然產生,也會是今後很多中小銀行走特色化、本地化的一條有效出路, 科技 干好 科技 的事,金融做好金融的事,相互鏈接,共同為客戶提供開放式、體驗式的金融服務。

在我看來,由於前幾年互聯網發展的彎道超車,我國數字技術是比較強的,目前在全球金融 科技 領域,是處於主導地位。但在實際的經濟運行中,很多領域都沒有得到金融 科技 充分的服務,這是目前存在的矛盾點。因此,銀行這個代表著國家意志的金融機構的加入,能進一步催化金融 科技 行業的快速蛻變。

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不是銀行想這么做是時代推動著銀行這么做:

一,互金公司給銀行上了一課,金融還可以這么玩,成本更低,利潤更好,銀行以前只圈定服務優質客戶以達到利潤最大化,後面發現所謂優質客戶以外的客戶利潤更大。

二,傳統銀行不管是幾級支行還是社區銀行,受地域限制在,其實成本都是很高,一方面監管一方面成本,和獲利都是不成正比的,而互聯網平台受眾全國成本更低相對利潤就更樂觀了!

三,銀行傳統的營銷模式在漸漸失效,以前電台,戶外媒體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差,被迫轉型被迫創新!

4. 金融科技背景下傳統金融機構轉型與變革

第一部分

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

如何理解金融科技?

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由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等  新興前沿技術帶動,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服務等。

波士頓咨詢《全球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2017的定義:科技與金融融合為金融行業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創新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模式、服務更多人群、提升服務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科技如何分類?

金融科技分類尚無一致的標准,依據監管政策文件分類,中國金融科技的分類包括:移動支付、網路借貸、數字貨幣、互聯網保險、股權眾籌、智能投顧。

1. 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狀況

金融科技首先是以美國和英國為起點在海外興起的,興起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1)2008年金融危機後,傳統金融機構遭遇信任危機。

(2)「千禧一代」的互聯網原住民成為消費主力。

(3)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

自2009年初,國際媒體對」金融科技「的報道累計數量呈爆發式增長;2013年至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為寬口徑投資形式,投資規模增長5.9倍。

可見, 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圍內已成為大熱的發展趨勢。

2.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狀況

中國現已成為金融科技的第二大市場。 2013年至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的投資規模增長159倍,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全球水平。尤其在移動支付和網路借貸兩個領域,中國已是全球金融科技中的佼佼者。

金融科技之所以在中國有如此快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三點驅動因素:

(1)金融需求。根據對中國人民銀行徵信體系的人口佔比和信用卡持卡人數佔比的數據分析可知,中國現有的金融體系的覆蓋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的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2)技術發展。過去的十幾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技術蓬勃發展。

(3)監管政策。政府對金融科技持開放和鼓勵的政策,在支持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研發創新的基礎上,也加大了對於金融風險的監管

3. 中美金融科技早期發展的不同模式

第二部分

金融科技對於傳統銀行業的「破壞性創新力量」

目前,一些基於金融科技的新興的金融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和業務領域都從C端和B端進行切入,開始深耕金融服務的新場景。

1. 以螞蟻金服旗下的花唄為例分析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三大關鍵能力

2018年,螞蟻金服融資140億美元,市場估值高達1500億美元,在全球范圍內約有8.7億名活躍用戶,國內活躍用戶數量5.52億名。管理資產規模達2.2萬億元,余額寶資產1.5億元。

螞蟻金服的產品之一「花唄」的業務和傳統銀行信用卡的業務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以下三個關鍵能力。

首先,是獲客來源方面。「花唄」通過支付寶和淘寶進行流量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獲客的成本,提高了吸引客戶的效率。

其次,是用戶體驗方面。「花唄」通過在支付寶中鏈接多個場景,比如淘寶購物,電商平台消費,線下支付等,來提升用戶對產品的體驗感灶汪。

最後,是風控方面。「花唄」基於各耐老類大數據建立了風控模型,具體到個人即為螞蟻金服建立的「芝麻信用」。

「花唄」就是在這三個關鍵能力的驅動下,運用科技豐富應用場景,提升數據積累和運用,並通過流量導入和數據分析來實現對長尾客戶的覆蓋和黏著。

2.以成都「新網銀行」為例簡析新興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務模式

新網銀行自稱為一家「 有銀行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 」,公司員工70%為IT人員,無線下網點,全為線上服務的形式。該公司只提供一款小額的消費貸款產品,該產品7天24小時全時段在線,且90%借款人無信貸記錄,同時也是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的風控模型。以這種模式在經過三年多的運營後,新網銀行的業績穩步提升,不良貸款的比率僅佔0.48%,是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1/4;營業成本也十分低廉,每筆貸款小於20元。

3. 以消費金融為例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

基於以上兩個案例的分析可知昌辯升,新興的金融服務提供商不僅是提供了新型的產品,更是創新出一種全新的金融服務模式。

金融科技公司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風控、身份識別等底層技術,可以形成精準的客戶畫像。在此基礎上提供的金融服務,可以更好地結合消費的場景,保證更高的用戶體驗,甚至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因此,可以歸納出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有如下不同。

4. 對傳統金融業的威脅

金融科技提供的服務擁有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易速度、更好的用戶體驗;金融科技可以帶來新的用戶、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模式。

麥肯錫2017年關於全球數字化銀行戰略實踐和啟示的分析報告中統計了1700家銀行業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戶定位和產品,調查數據顯示,這些金融科技公司涉足了客戶分類和產品業務分類的各個領域,基本上所有銀行業務都涵蓋。

這些金融科技銀行領先傳統銀行的成功經驗,無疑都在沖擊著傳統機構的發展,督促著傳統金融行業的進一步革新。

第三部分

傳統銀行如何轉型與變革

面對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傳統銀行的主要應對措施就是進行數字化轉型。全球多家數字化銀行都將自己的戰略目標調整為推動傳統業務的數字化進程。

1. 中國傳統銀行的數字化轉型

我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我國的銀行體系相關。

在我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

作為先鋒企業的是股份制銀行,如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

而後跟進的是國有銀行及小部分股份制銀行,如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

最後跟進的則為餘下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如寧波銀行、常熟銀行。

2. 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具體舉措

(1)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提供金融信息雲服務,實施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2)與科技公司合作。傳統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投行,與科技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3. 以招商銀行為例分析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

招商銀行在我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道路中,走在最前列,從成立初始,便重視科技發展。

(1)戰略轉型目標。2017年,招商銀行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轉型目標,即打造金融科技銀行。該目標從以下三點進行落實:

 1)科技投入。2018年,招商銀行的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的2.78%;2019年,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的3.72%,在整個銀行業都是首屈一指的。招商銀行甚至在2018年的年報中將「科技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值高於3.5%」列入公司的章程。

2)組織架構。招商銀行過去幾年將零售金融這個業務部門進行重組,旨在架構靈活的創新團隊。在整個架構中,尤其強調在IT開放方面,採用「傳統+敏捷」的開發模式,從而使IT部門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數據化能力支持前端部門實現快速迭代,繼而提高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3)組織文化。招商銀行著重建立開放、扁平、包容的互聯網創新文化。

(2)零售業務的大力發展。招商銀行被稱為「零售之王」,過去幾年,一直致力於打造「招商銀行」「掌上生活」兩款App,根據2019年招商銀行年報數據顯示,這兩款App的月活躍用戶(MAU)達1.02億,實現了92%的客戶流量和80%的個人金融產品銷售。招商銀行通過這兩大App實現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鏈接場景,加速產品的迭代。

4.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及傳統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挑戰不僅是在某一個業務、產品和渠道的變化,而是整個思想的變化,是一種整體的轉型。

要做到從原有的產品思維(業務分割、渠道分割、垂直型組織、內部IT系統、考核指標面向產品、風險文化)向用戶思維(場景搭建、渠道協調、敏捷性組織、數據中台、考核指標面向用戶、創新文化)改變。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的VUCA時代,因此傳統金融行業就要針對這個情況進行相應的戰略規劃,因此要確定如下幾點:(1)如何打造敏捷性組織;(2)如何營造創新文化;(3)轉型的方向與路徑;(4)創新中的風險與管理。

5.金融體系面臨的新風險

(1)偽科技金融風險。

(2)風控模型有效性風險。

(3)隱私侵犯、數據濫用風險。

(4)不確定性風險。

6.金融監管面臨的挑戰

(1)平衡創新與規范。

監管強調風險管理和規范,要防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又要鼓勵創新。因此我們要實現從機構監管走向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從區域監管走向跨區域、跨境監管;從事後監管走向事前事中穿透式監管的轉變。

(2)消費者教育與保護。

要做到加快金融科技的相關立法,保護數據的隱私權和歸屬權,實現大數據的使用、透明和公開。中國可以借鑒學習海外的經驗,比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加強數據保護立法,提高消費者數據權益保護意識。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也於2019年發布了《數據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第四部分

疫情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影響

1. 機遇: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

(1)政府出台相關政策。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提出,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中國銀保監會2月15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2020)15號文,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要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強化網路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探索運用視頻連線、遠程認證等科技手段,探索發展非現場核查、核保、核簽等方式,切實做到應貸盡貸快貸、應賠盡賠快賠」。

(2)各大銀行提供線上業務。比如,中國工商銀行大而全的線上服務;中國農業銀行對於線上醫療、教育等場景的接入等。

(3)產業金融數字化。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成為了行業的廣闊前景。產業金融從原來傳統銀行的公司業務發展到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延伸至上下游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再到以企業經營性流動資產和經營性固定資產數字化為基礎,利用物聯網、區塊鏈、雲平台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企業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的產業數字金融。

2. 威脅:銀行業內分化加劇

(1)對金融業整體業績的影響

1)全球經濟衰退風險;

2)資產質量壓力增大;

3)利潤增速下行;

4)行業內分化。

(2)對中小型銀行的數字化轉型的威脅更大

1)更大的業績下滑壓力;

2)金融科技投入不足;

3)金融科技人力不足。

第五部分

結束語

最後伊教授引用了田惠寧行長的一句話:「面對危機,積極擁抱變化,快速試錯,快速學習,快速進化,才是應對危機最好的方法論。」不論是對於銀行、企業、組織,還是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應該都適用同樣的道理。

——《伊志宏教授講座實錄》

5. 金融科技對金融業的影響

金融科技對金融業的影響:
1、科技創新推動了金融產品和模式的變革,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加大對長尾客群的服務力度,依託科技手段搭建場景,利用信用數據積累開展線上新產品,使消費金融、普惠金融得以覆蓋眾多消費生活場景,精準服務消費者和中小微企業。

2、科技創新促進了金融服務方式的優化和改進。通過主動擁抱金融科技,加快數字化、輕型化、平台化轉型,金融服務全面實現線上化、場景化。比如銀行,直銷銀行是傳統的商業銀行,順應金融科技化趨勢,主動改革轉型的創新探索,以互聯網移動終端為觸點,能夠為客戶提供便捷高效的線上的金融服務。
3、科技創新對金融制度與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創新使金融風險的形態和路徑發生了重大變化,數據安全、網路安全、信息安全、投資者保護等等已成為金融監管的全新課題。監管部門需要適應新的形勢,建立健全監管體制和機制,並積極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等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拓展資料:
1.金融科技之清算系統:近幾年隨著央行不斷拓展支付渠道、暢通匯路,先後建立了大小額支付系統、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電子商業匯票系統、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網聯清算平台等,將在途資金縮短至實時到賬。快捷的支付服務,有效的提高了銀行的服務水平和資金的利用效率。
2.金融科技之大數據:現在幾乎所有的銀行業務都離不開計算機,不同企業,不同客戶的任何一筆貸款、一次交易、一筆轉賬都在銀行有據可查,銀行通過這些大數據進行分析,評估企業行業屬於朝陽產業還是夕陽行業,使貸款投資降低風險,更有準確性,省去了銀行的貸前調查、貸中管理等管理;評估客戶的經濟能力、消費習慣,採用對應的策略,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信用卡的後期管理就採用了這樣的模式,根據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信用卡不良率均成下降趨勢。

6. 金融科技就業前景分析

——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金融與科技的融合不斷加深,全球涌現出一批優質的金融科技創業公司,並對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威脅,因此發展金融科技已經成為傳統金融機構實現業務轉型、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金融機構不斷加大信息技術投入

近年來,金融機構逐漸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性,科技已經逐漸成為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導向,領先金融機構對信息科技的投入逐年增長,根據中國信通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2019年全球領先金融機構信息技術投入金額逐年增長,2019年達260億美元,同比增長5.9%。

7. 你如何理解「金融科技是驅動金融業變革的核心力量」

第一、金融科技有助於推動金融機構的轉型升級。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所有金融機構共同關注、共同推動的行業趨勢。拓展金融服務的邊界,提高金融供給的效率,拓寬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已成為金老含灶融機構的重要戰略選擇。金融科技簡化供需雙方的交易環節,降低資金融通邊際成本,開辟融達客戶的全新途徑,推動金融機構實現服務模式創新、業務流程再造、運營管理變革,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為金融業轉型升級持續賦能。例如各大銀行都在加大企業手機銀行建設用於服務企業,對於中小企業、初創企業來說,線上服務能更加便捷的滿足企業需求。
第二、金融科技有助於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應用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一把金鑰匙。通過線上服務、生物識別等便利化服務,同時通過引進海關數據、工商數據、稅務數據等第三方侍扮數老判據建立模型,提升風控能力,使業務能覆蓋到更多的中小企業,促進普惠金融加快發展。應用線上模式促進中小企業、中小客戶以及初創企業融資,是突破物理網點局限、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新途徑。
【拓展資料】
金融科技的關鍵是金融和科技的相互融合,技術突破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原動力。所以結合信息技術對金融的推動,可以將金融科技的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金融觸網
2005-2010年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加快世界互通互聯,使得互聯網商業迅速發展起來,對金融業也產生了些許改變。
具體表現為金融觸網,簡單的傳統金融業務線上化,通過IT技術應用實現辦公和業務的電子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業務效率。典型代表為網上銀行,將線下櫃台業務轉移至PC端。此時,IT作為後台部門存在,為部分金融業務提供技術支持,或者科技企業扮演技術服務或解決方案提供商角色。
第二階段:互聯新金融興起
2011-2015年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人們隨時隨地溝通成為可能,極大提高了網路利用的效率。
這一階段具體表現為傳統金融類機構搭建在線業務平台,對傳統金融渠道的變革,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融合。同時互聯網公司的金融化應運而生,使得移動支付成為可能。此時,互聯網在金融業的滲透率逐步提升,但並不改變傳統金融的本質屬性。
第三階段:金融和科技強強聯合
2016年至今人工智慧時代,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日益成熟,成為金融創新的重要推動力。
在這個階段,金融業通過新的科技改變傳統的金融信息採集來源、風險定價模型、交易決策的過程、信用中介的角色,大幅提升傳統金融的效率,解決傳統金融的痛點,如數字貨幣、大數據徵信、智能投顧、供應鏈金融。至此,金融和科技強強聯合,對傳統金融產生變革。

8. 多措並舉 防範金融科技風險

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領域創新發展迅速。金融和技術的融合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推進普惠金融方面的實踐。最近一段時間,眾多監管人士關於金融科技監管頻繁發聲,強調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也應注意防範金融風險,透露出未來監管趨嚴的信號。

監管層關注度上升

當前中國金融科技發展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幾乎已成為共識。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迅速是諸多因素疊加的結果:一是2000年以來中國在互聯網技術與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極大進步,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迎頭趕上,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統稱「ABCD」)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均具備較高水平,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二是得益於相對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消費能力的提升,中國零售電商蓬勃發展。2015年以來,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累計同比增速始終保持在20%以上,消費者的習慣和行為發生變化,消費線上化產生了新的金融服務場景和需求。

除上述原因以外,早期監管環境寬松是中國金融科技迅速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傳統的金融監管理念、制度及框架主要針對金融市場中已經具備穩定形態、具有一定規模的機構。金融科技作為新生事物,具有諸多區別於傳統金融業的特點,體制健全和監管人才知識結構更新都需要時間,短期內監管體制出現空白也在情理之中,而這恰恰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空間。

2016年以前,業內討論得更多的是互聯網金融。按照目前學界和業界的討論,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並非同一概念,但在內涵上有諸多關聯及相似之處。中國對金融科技的監管真正開始進行大規模探索,就始於2016年起開展至今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從那時起,監管迅速趨嚴,2016年也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

截至目前,整治行動尚未完成,監管方面表示仍然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但在某些特定領域如虛擬貨幣、網路借貸方面已經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例如,ICO活動及部分P2P平台假借科技創新之名、行非法金融活動之實,在過去兩年受到了監管的嚴厲打擊。

總體來說,本輪整治的重點在於防範風險、治理亂象、打擊偽創新和非法金融活動,尤其在十九大後被整體納入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框架之下。需要明確的是,監管從未否定過互聯網金融在提升金融服務普惠性、改善金融服務效率等方面帶來的巨大積極作用,本輪整治的直接目的是引導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隨著互金專項整治的進行,監管層面對金融科技也增加了關注,並從宏觀層面探索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

監管邏輯和前景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認為,金融科技作為以現代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正不斷影響著金融功能的實現形式和金融市場的組織模式,展現了深刻變革金融業的潛力。大多數監管者也認可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促進金融轉型等方面的積極意義。具體來看:一方面,金融科技在促進金融業轉型升級、金融普惠、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獲取金融服務成本等方面已經體現出明顯優勢。另一方面,從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金融科技也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助推力。

然而,相比於前期開放、觀察為主的監管態度,最近多位監管人士公開發聲,透露出監管加強的訊息。當前監管層對待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擔憂,歸納下來,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擔憂宏觀經濟政策有效性受到影響。一方面,現有監管體系對於金融科技新業態難以覆蓋全面,監管者擔憂行業發展可能會造成經濟數據的統計偏差,影響宏觀調控政策的准確制定;另一方面,新技術支撐下的金融業務數據維度更加豐富,可能會導致定價機制發生變化。此外,智能投顧等業務創新採用程式化交易,可能帶來市場同質化問題,進而將改變宏觀政策的傳導機制。

二是擔憂現有貨幣體系遭到沖擊。虛擬貨幣伴隨區塊鏈技術而興起,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點,第三方支付獨立於銀行體系規模迅速做大,對現有的央行貨幣發行、支付結算體系有直接影響,監管者擔憂其可能影響貨幣政策傳導路徑及政策效果。

三是擔憂金融組織方式變化造成監管套利。金融科技企業在經營特點、業務范圍、風險屬性與傳統金融機構不同,監管對象難以清晰界定。而業務范圍和創新邊界難以把握,跨界融合對監管理念、監管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擔憂「長尾」人群風險。傳統機構的風控通常選擇迴避「長尾」人群,金融科技則使金融服務范圍擴大,主要依託大數據風控。然而,有監管人士認為,大數據在改變傳統金融的風控方法和對風險判斷的能力方面雖然有巨大的潛力,但仍處於初級階段,較傳統方法還未體現出優勢,且未經過金融周期檢驗,似乎也無法解決系統性風險問題。

針對上述擔憂,近年來監管也在有針對性地出台一些監管措施。值得關注的是,在宏觀層面,近期監管層已逐步將金融科技納入金融監管的統一框架之下。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旨在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防範系統性風險。目前機構名單尚未公布,但可以預期,除傳統金融機構外,部分大型金融科技企業或被納入名單接受監管。

監管應張弛有度

基於上述分析,本質上監管層對於金融科技的高度關注或源於金融科技快速發展背景下,對宏觀經濟、金融市場產生的深刻影響,將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納入統一監管只是重要的一步,預期未來試點後,將有更多措施出台。

可以看到,鑒於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在監管層面進行探索符合客觀需要,也是行業規范發展與防範金融風險的必然要求。實際上,在實踐領域,由於缺乏行業標准與監管規則,早前互聯網金融發展魚龍混雜,ICO、P2P平台活動中亂象頻出,相當一部分活動假借金融創新之名、行非法金融活動之實,擾亂行業發展秩序的同時,也誤讀了金融科技創新的含義,加大了金融風險。

但需要明確的是,從本質來說,互聯網金融不等同於金融科技,而是泛化了金融科技的概念。實際上,真正的金融科技是要遵從金融行業本質,以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為金融機構提供數字化、線上線下全場景化服務,助力金融機構在場景拓展、獲客、運營、風控、研發等核心價值環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金融科技在促進金融業轉型升級、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推廣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等傳統金融短板方面具有突出優勢。考慮到中國金融科技探索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且中國新經濟的快速發展能在傳統經濟轉型艱難時期,為抵消經濟放緩提供支撐,對金融科技風險的擔憂並不應成為鼓勵其發展的阻礙。

為推動行業良性發展,應創造更加有益的監管環境,在鼓勵創新與防範風險之間,監管應做到張弛有度,既要避免監管過松,產生過多偽創新,保證經濟穩定,防止劣幣驅逐良幣,也要避免監管過度,壓縮金融科技企業的生存空間,扼殺其進行有益創新的動力。建議廣泛吸取國際經驗,增加監管層與被監管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推廣監管沙箱、監管科技等手段,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相應的,金融科技企業也應該加強與監管者的協調配合,在行業創新方面先試先行,特別是行業領先的企業應發揮引領者的作用與擔當,與監管層一起,共同助力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9. 什麼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未來又有著怎樣的發展趨勢

金融科技就是以線上形式來進行各種金融交易的行為,他的趨勢包含大數據、雲計算等各種通過數據來分析金融問題。

10. 如何理解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當中的應用前景

近年來,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不斷擴大,其在未來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金融效率:金融科技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改進金融機構的基礎設施,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從而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並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可訪問性。

2、推動金融創新:金融科技可以通過新技術、新業務、新產品和新模式的開發,推動金融創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金融服務的需求。

3、提升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可以通過建立金融智能監管系統、數字化化公司數據等手段,提升金融監管的效率和精度,加強企業的合規性和風險管理。

大數據金融重點關注金融大數據的獲取、儲存、處理分析與可視化。一般而言,金融大數據的核心技術包括基礎底層、數據存儲與管理層、計算處理層、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層。

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層主要負責簡單數據分析、高級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李滲有若乾重合)以及對相應的分析結果的可視化展示。大數據金融往往還致力於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探索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的研發。

閱讀全文

與金融科技在支持跨區域金融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愛查一下實時匯率港幣 瀏覽:167
360股份怎麼買 瀏覽:728
如何在銀行買理財 瀏覽:136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88
金牛化工股票行情查詢 瀏覽:991
焦煤期貨交割替代品肥煤 瀏覽:955
金融貸款利率計算器在線計算 瀏覽:307
均衡匯率的指導價值 瀏覽:215
1996年6月25日匯率 瀏覽:741
華泰證券網上辦理上海指定交易 瀏覽:526
足球競彩怎麼賺跟單傭金 瀏覽:171
金融顧問服務 瀏覽:747
金融公司資產評估部門 瀏覽:2
國有金融機構不得代持 瀏覽:957
期貨准考證列印在哪裡 瀏覽:683
張家口企信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65
買賣比排序指標 瀏覽:470
建信龍頭企業股票基金 瀏覽:118
廣發期貨深圳分公司 瀏覽:35
火線稻客外匯論壇排行 瀏覽: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