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對銀行業影響

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對銀行業影響

發布時間:2023-05-10 16:53:16

❶ 外資銀行什麼時候可以進入中國的影響

1979年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第一家代表處,標志著新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開始。我國加入WTO後,2006年12月11日,我國全面開放金融業,中國已給予外資銀行國民待遇,人民幣業務也已對外全面開放。
由於外資銀行所具有的一系列優勢,從長遠來看,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在某些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如股權控制、搶佔中間業務和農村市場、申請金融產品專利慾限制中資銀行的使用、阻礙了民營銀行的發展等。

❷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後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

最主要的問題是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輻射能力弱,覆蓋范圍小,區域集中,服務對象窄
1.外資銀行人民幣來源渠道過於狹小和單一,難於確保業務的正常、安全地開展
2.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會對國內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目標提出嚴峻挑戰
3.我國對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的監管還很不完善
4.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沒有穩妥的市場退出機制

❸ 外資金融的大量進入將對我國現有的金融機構產生什麼樣的沖擊

是我國經濟受外部影響變大,甚至受控於他國。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現狀政策趨勢
一,中國金融業當前對外開放的進展
(一)外資金融機構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銀行業
從中國加入WTO以來,外資銀行在2002~2003兩年在中國銀行業中的總資產佔比呈下降趨勢,盈利情況不穩定,信貸風險突出,分支機構收縮.但其後在中國銀行業中的總資產佔比穩步提高盈利上升且不良貸款率穩步下降,營業性機構數量快速增長(圖1,圖2).
從整體上看,外資銀行呈現出穩健發展的態勢,業務經營較為活躍,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在信貸市場上,人民幣和外匯存貸款增長速度均相對較快,市場份額在近兩年也逐漸增加,不良貸款率逐步降低.特別是在一些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如上海,外匯貸款佔比已達54.8%,人民幣業務資產總額5年增長253.6%.在業務開拓方面,外資銀行在規定的12項基本業務范圍內,經營的業務品種達到100多個,特別是在銀團貸款,貿易融資,零售業務,資金管理和衍生產品等業務方面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2,保險業
從不同領域的比較看,中國的保險業則是中國金融行業中開放力度最大的一個行業.到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全面對外資開放,對外資的地域限制和業務范圍限製取消,中外資保險公司基本上處於同一平台進行競爭,因而保險業也成為在開放推動下競爭最為活躍的金融市場.
2005年,中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8.52%,而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48.45%,增幅明顯高於同期中資保險公司的增長速度;從市場份額看,2005年外資保險公司的壽險保費和財產保險保費在全國保費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8.9%和1.3%,各自比上年增加了6.3和0.1個百分點(參見圖5,圖6).在北京,上海等外資公司相對更為集中的區域保險市場中,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廣東地區,外資壽險的份額分別為51.86%,19.79%,12.24%.
3,證券
由於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的可兌換進程的制約,中國在證券業開放上的力度相對要謹慎一些.到目前為止,共有中金公司,中銀國際,華歐國際,長江巴黎百富勤,海際大和,高盛高華以及瑞銀北證等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獲准成立.與證券業的謹慎開放相比,合資基金公司的建立則成為證券市場上一大亮點.自2002年10月首家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國安基金管理公司獲准籌建以來,2年半的時間內,中國證監會先後批准了22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遠遠超過了合資證券公司的數量.合資基金公司利用其品牌優勢,技術能力,全球網路和資金實力,正成為中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中的重要力量,共同推動了中國基金市場的快速成長(圖7).
另外,中國在2002年底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提供了外資直接參與中國A股市場的機會.2003年7月9日,瑞士銀行完成QFII第一單,QFII正式進入中國A股市場.截至10月27目,共有51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QFII總額度已經達到126億美元.
(二)外資金融機構參與中國金融業的形式趨向多元化
從投資形式來看,隨著金融業開放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外資參與國內市場的模式日益多樣化,除了設立分支機構以外,合資,獨資,參股等形式也日益為外資金融機構所採用.另一方面,早在2001年底,國內銀行業就曾掀起一場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的浪潮,隨後在特定的市場環境和政策導引下,外資參股中資機構成為國外大型金融集團進入中國的首選方式,特別是2003年中國銀監會頒布了《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為外資參股創造了有利的監管環境,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著眾多外資金融機構加入到這一特殊的並購市場中.
截至2006年6月底,26家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了中資18家銀行,入股的總金額為179億美元,外資參股的保險公司達到22家,並且建立了23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和8家合資證券公司.(參見附表).外資金融機構對參股目標的選擇范圍擴大,除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外,國有銀行也[FS:PAGE]隨著股改上市的完成而成為外資新的爭奪熱點,地域上也不僅限於東南沿海,開始涉足西部地區.
(三)對於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逐步與國際接軌
中國目前實行的是分業監管的監管模式,即由"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監管金融業.其中,銀監會統一監管全國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證監會對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保監會統一監管全國保險市場.
在過渡期內,中國根據入世承諾和外資銀行的實際發展情況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多次的修改和補充.在銀行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自1994年2月25日發布以來,已進行了兩次修改,特別是從2004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在維持原框架下進一步突出了審慎監管的原則,簡化了審批程序,並按照國際慣例,使其盡可能與中資監管的要求相配合,因而,這一條例成為現階段中國對外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最主要依據.另外,《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外資銀行並表監管管理辦法》,《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以及2006年起實施的《外資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等共同構成了對外資銀行進行有效監管的法規體系.在證券業中,2002年發布並開始實行《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2006年9月開始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以及新修訂的《證券法》成為對外資證券基金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主要依據.在保險業中,主要針對外資監管的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外國保險機構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
同時,隨著開放的推進和監管對象的多元化,中國的監管技術標准不斷進步.入世後,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將由以前的過多強調的市場准入監管轉向市場運營的監管,尋求建立一整套符合國際標準的規范化的操作程序.比如在銀行業的監管方面,中國沿用國際慣例,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對外資銀行實施並表監管,對外資銀行分行的業務進行風險和資本充足性管理.銀監會目前對各家外資銀行在華分行分別制定了ROCA評價體系和並表風險評價體系,對分行進行合並的考核評價,對其總行及其在全球的業務安全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對外資銀行頒發3類不同的營業執照,在監管手段上包括了非現場檢查和現場檢查.同時,監管部門加強了溝通和協調,通過簽署備忘錄和監管聯席會議的方式加強監管當局之間的信息傳遞,此外,中國還重視國際協調在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中發揮的作用,加強對外資銀行監管的國際合作.
二,後過渡期各領域外資金融機構准入的政策取向
(一)銀行業
1,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承諾
根據WTO有關協議,中國將逐步取消對於涉及到外資銀行"商業存在"的保護性措施,即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即由目前開放的25個城市擴展到全國;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對象限制,向外資銀行開放國內居民個人人民幣業務;取消現有的限制所有權,經營及外國金融機構法律形式的任何非審慎性措施.
2,政策焦點
(1)法人導向政策
中國正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預計將在12月份正式頒布.該條例的初稿中明確指出,"適應外資銀行在華機構和業務發展需要,在允許外資銀行自由選擇在華商業形式的前提下,實施當地注冊法人銀行導向."該條例初稿中明確:對於法人銀行與外國銀行將實行差別政策.①允許法人銀行從事全面人民幣業務,外國銀行分行只允許吸收中國居民個人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定期存款;②允許法人銀行從事銀行卡業務,外國銀行分行由於非法人主體,不能發行信用卡;③法人銀行及其下設分行注冊資本和營運資金的要求[FS:PAGE]與中資銀行保持一致,外國銀行分行人民幣營運資金充足率繼續保持單家考核等.
雖然目前該條例仍然沒有正式頒布,但法人導向的監管政策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在全面開放時代對於外資銀行監管的主基調.對於外資金融機構來說,設置獨立法人機構意味著必須接受與中資銀行同等嚴格的監管.按目前《商業銀行法》規定的關於銀行運營的一些具體要求,例如存貸比率,外債額度,同業拆借金額,資本充足率,大客戶集中度比率等標准,外資銀行現有水平與之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可能在一定階段會制約其業務發展.比如,按照國內監管要求,中資銀行的存貸比率不得高於75%,而外資行目前的存貸比平均水平是46%.另外,法人機構的設立將會增加外資金融機構一定的成本.按條例初稿的要求,法人注冊資本為10億元,下設分行運營資金為1億元,資本充足率本外幣合並考核.對於外資金融機構來說,增加資本等事宜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程序.
(2)人民幣業務
《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初稿中指出:根據承諾中國將在2006年底開放人民幣零售業務,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獲准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可自動獲得人民幣業務的許可.對法人銀行,允許其從事全面的人民幣業務,其總行初次獲得人民幣業務許可仍需滿足"開業三年,連續盈利兩年的條件",對其下設的分行,可在總行獲準的業務范圍內授權,在滿足營業網點,專業人才配備,制度建設等審慎性條件後,經批准可經營人民幣業務;而對於外國銀行分行,開展人民幣業務除需滿足"開業三年,連續盈利兩年的條件",還需單家審批,另外,擴大外國銀行分行人民幣資金來源,允許其吸收中國居民個人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定期存款.
從目前的政策趨勢來看,外資金融機構大面積開展人民幣業務還需要做一段時間的准備,並將設定了一定的門檻.銀監會此前也提出要充分利用世貿規則和其允許的審慎原則,對向外資銀行開放中國居民個人人民幣業務設置審慎性條件,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金融體系安全.從國際情況來看,各個國家對於外國銀行開展零售業務都有相應的限制.例如在美國,大多數外國銀行分行只能吸收10萬美元以上的存款,從事批發業務,外國銀行要在美國從事零售業務,首先要加入聯邦存款保險,而加入聯邦存款保險必須是法人銀行.
在實施法人導向政策以前,外資銀行的實質風險往往都在母行,一旦成為本國獨立的法人機構後,母行除了可能提供注冊資本金外,沒有其他責任和義務,假如銀行遭遇經營危機,承擔後果的將是當地的存款人.在中國當前存款保險制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將外資銀行的存款門檻提高,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這和中國的國情是相適應的,與對外開放的原則並不相悖.
(3)投資入股中資銀行股份比例限制
根據現行規定,單個外資機構在一家中資銀行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一家中資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總和不得超過25%.當然,25%的比例上限只是針對非上市銀行的,上市銀行不受此限.
由於入世承諾中並未對此做出規定,因而何時放開外資在非上市銀行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政府將會堅定的保持對於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交通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的絕對控股,對於其他類型商業銀行的持股比例做適當程度的放寬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參照國際經驗,中國政府可能仍然會對外資持股國內銀行比例上限做出規定,慎用自主開放政策.
(二)證券業
1,證券業對外開放承諾
根據有關協議,中國證券業的開放包括以下內容:(1)允許外國證券機構直接從事B股交易,加入後3年內,允許設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從事A股承銷,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外資比例不超過1/3.(2)允許設立中外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比例在加入時不超過33%,加入後3年內不超過49%.
2,政策焦點
(1)設立合資證券公司
中國目前不允許外資通過建立獨資證券經營機構進行經營,因而通[FS:PAGE]過建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成為外資進入證券業的主要方式.到目前為止,共有中金公司,中銀國際,華歐國際,長江巴黎百富勤,海際大和,高盛高華以及瑞銀北證等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獲准成立,但瑞銀重組北證的方案雖然在2005年9月獲批,但是目前為止仍然沒有開業.
從時間安排上可以看出,在中國證監會2005年7月開始實施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的政策以來,為了防止一些質量較差,風險較大的證券公司希望通過合資來躲避責任等行為,停止了批設新的證券公司以及設立合資證券公司的事宜.從目前形勢來看,2007年10月底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基本完成後,中國重新開啟合資證券公司的審批事項.但是,在後過渡期,中國證券業的開放的步伐仍然將視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進程,中國證券公司行業的治理與運行的狀況循序進行.中國證券市場仍然具有明顯的"新興加轉軌"的特徵,雖然股權分置改革接近完成,但諸多基礎制度的建設仍然在推進之中,規范化,市場化的進程要先於國際化,國際化的進程亦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與資本市場的改革相伴而行,在一定時間內可能仍然會設置一些保護性條款.
(2)交易和買賣A股
中國尚未承諾開放A股市場,外資進入A股市場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QFII,即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二是允許外資直接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投資股權分置改革後的A股市場.可以看出,由於受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程度以及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的制約,中國A股市場開放仍將是個漸進的過程,這幾條路徑仍然一段時間內外資介入A股市場的主要渠道.

❹ 外資銀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先要看外資銀行與中國商行的一些區別:

1。發展更早,各項機制更為完善。
2。不僅經營傳統的存貸業務,更將主力放在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上,後者在一些大銀行的獲利能力占利潤的80%。許多發達國家的商行基本實施混業經營。兼營保險、證券、股票投資等。
3。金融衍生工具的種類更多,功能更強,(主要是在規避政府管制的壓力下產生)且創新能力和相應的資本比中國商行更佳。
4。先進的管理技術。

在今年底,中國金融服務業要加大開放程度。外資銀行紛紛採取合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帶來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最明顯的莫過於對本土銀行業的沖擊。迄今為止,大型的中國商業銀行已經完成了與外資銀行的合資,(外資參股比例將可以超過50%)這意味著剩餘的實力不強的國內商行將面臨著嚴峻問題:重組、合並、被兼並、甚至破產。雖然這種趨勢現在仍不明顯,但這一場優勝劣汰的商戰會促使金融界在潛移默化的競爭中完成市場格局的重整。中國金融機構能從外資銀行那裡學到更多:比如內部控制的機制,人員管理,金融創新,不良債權管理等等,促進自身的完善。
隨著銀行業的開放,其他金融機構也將逐漸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改革風潮將由銀行逐步向整個金融界擴散。
但是外資的進入,將會使中國的金融市場存在更多不確定性,金融風險更大,金融動盪的可能性也隨之加大。政府對此只能採用更為先進更為嚴格的管理監督措施,這也是對政府能力的一大考驗。

❺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並對中國銀行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舉世矚目,參與全球化的步伐也越來越快。伴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化,我國的金融業參與全球化的程度也在加深,特別是在2006年我國政府全面放開銀行業以後,外資銀行在我國的投資日益頻繁。外資銀行的進入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競爭和挑戰,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因此,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尤其是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對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國銀行業競爭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資金融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一是有助於深化金融改革,提高中國金融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與本國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以及其在華業務范圍和客戶基礎的逐步擴大,運用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逐漸增加,這勢必會給中資金融企業帶來強大的競爭壓力。這將迫使中資金融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學習和掌握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金融創新產品,合理的選擇和培育優秀客戶,促使資金流向更為合理,提高金融效率,轉換經營機制,建立審慎會計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和服務水平。

二是有利於中國金融企業國際化進程。國際化的形式可以是走出去,也可以是請進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國際經貿活動將更加頻繁,對外招商引資、國際借貸活動將會進一步增多,這將給中資銀行在境外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外資銀行競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資銀行將會採取措施,跟蹤中資海外企業和中國經貿活動,在海外增設營業機構,更多參與國際競爭。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資金融企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一是市場轉移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對中資銀行的壟斷地位形成巨大沖擊,我國加入WTO後,現有對外資銀行的種種限制將逐步取消,外資銀行將憑借完備的商業銀行服務功能與中資銀行展開激烈的優質客戶爭奪戰,存貸款客戶將從國內銀行機構轉移到外資銀行機構,外資銀行在中國國內銀行服務市場中的份額擴大,國內銀行機構的市場份額相應縮小。

二是資本外流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使國內貨幣資金首先以本幣形式流入外資銀行機構,同時在外資銀行機構進入中國國內市場業務,客觀上可促使本幣資金兌換為外幣資金的背景下,隨後出現資金從國內銀行體系的流出。中國在對外開放國內銀行市場的同時繼續實行資本流動管制,有助於防範大規模資本外流。但從更加長遠的觀點來看,難以指望資本流動的管制措施會保持不變。

三是人才流失的挑戰。外資銀行拓展中國市場,會以優厚條件大量吸納高素質人才,結果會使中資銀行的業務骨幹流失。而人才的流失,不僅降低銀行的業務開拓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也會帶走一部分客戶。

面對加入WTO,面對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國金融企業必須加快改革和業務發展。我們的當務之急是突破,關鍵是深化體制改革,把銀行改建成真正的金融企業,這是與外資銀行展開競爭的前提。建立和完善以推動銀行機構穩健經營和增強競爭力為宗旨的人事組織結構是核心工作。同時,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可以起到進一步強化銀行經營者競爭意識的作用。在這些改革中,增加信息披露、完善會計監督、建立適當的存款保險制度等等是改革獲得成功的必要補充條件。

非金融企業:我們都知道銀行對整個國民經濟存在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外資銀行的進入必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對中國的非金融企業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外資銀行的進入使非金融企業面臨機遇一是非金融企業可以接受更為全面的金融服務,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往往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於一身,與嚴格分業管理的中資銀行相比,可以為廣大非金融企業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商業銀行服務和各類咨詢服務,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業務要求。同時,中國加入WTO後,國際貿易量將飛速發展,中國非金融企業對銀行的國際結算、信用證業務需求將大量增加,外資銀行可憑借其操作規范、管理先進以及與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為中國非金融企業提供更為優質的跨國結算業務。

二是有利於引進外資,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隨著對外資銀行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限制的取消,非金融企業對外資銀行的外匯貸款需求將會大大增加。在中國國內外匯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外資銀行作為直接引資渠道的作用會進一步增強。外商投資企業在華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一般說來,外資銀行的服務比中資銀行更能滿足外商投資企業需要。

三是有利於國內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尤其是對中國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入世後,外資銀行經營業務的地域限制將被取消,政府逐步向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及金融零售業務的經營權。這無疑對民營及中小型企業是個好消息。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會拓寬國內企業融資渠道,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將會得到緩解,有利於國內企業經營范圍和發展空間的進一步拓展。

四是外資銀行通過培植優質客戶和提供各類企業咨詢服務,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和信息披漏方式向國際慣例靠攏,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國內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外資銀行大多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摸爬打滾多年,具有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和成熟的評估技術體系和規則意,可識以為客戶經營管理提供更為全面和先進的監督咨詢服務和國際市場信息,提高國內企業的規則意識和經營的國際化。

❻ 銀行業開放趨勢及對中國金融的影響

加入WTO對我國金融服務部門的影響

由於外資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服務效率高、種類全,在金融工具的創新上具有優勢,實力雄厚,對客戶吸引力大,所以很有可能出現一部分金融業務由中資金融機構向外資金融機構的大轉移。比如存貸款業務就很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外資銀行提供的服務周到,國內一部分企業和居民願意將存款從中資銀行轉移到外資銀行,熟悉外資銀行業務規則的外商投資企業就更願意轉向外資銀行。外資銀行開展貸款業務看重的主要是客戶的資信和還款能力。由於它們的業務規范、透明,國內有實力的國有、非國有企業,包括外商投資企業,也更願意通過外資銀行融通資金。在其它如票據貼現、保險業務、證券投資等方面,外資金融機構都將擁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國有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是居民和企業的存款,倘若真的出現了存款等銀行業務的大轉移,國有銀行的呆壞帳問題就會暴露出來,處置不當就會引發金融恐慌,反過來加劇銀行業務的大轉移,致使國有銀行實力大大削弱。國有銀行是國有企業十分重要的資金來源,一旦國有銀行衰落下去,那些績效不佳的國有企業就會陷入困境,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反過來說,加入WTO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也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我國金融機構在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下只好奮起直追,努力向外資金融機構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競爭力。外資金融機構能夠為我國金融業帶來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做法,提高我國的金融創新能力。這些都有利於發展我國的金融業,為國民經濟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從而有利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只要國內金融企業掌握了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加快技術改造,積極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提高服務質量,降低經營成本,我國的金融企業還是有可能與外資金融機構進行競爭的。�

加入WTO會打破我國原有的一些金融限制,這不僅有利於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也十分有利於國內金融機構在競爭中成長壯大。國內金融業將出現自我調整,一些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將會迅速發展起來,效率太低的金融企業則會被淘汰。加入WTO之後,我國將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管理制度,政府將放棄長期實行的行政干預。預計利率將會市場化,國庫券市場和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將更加規范,匯率的決定也將越來越市場化。這樣,一些主要金融資產價格的決定都將市場化,國家的金融調控將更為理性、透明。無論是非金融企業還是金融企業自身,在經營活動中都將獲得更為穩定的預期。
由於外資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服務效率高、種類全,在金融工具的創新上具有優勢,實力雄厚,對客戶吸引力大,所以很有可能改睜出現一部分金融業務由中資金融機構向外資金融機構的大搏皮轉移。比如存貸款業務就很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外資銀行提供的服務周到,國內一部分企業和居民願意將存款從中資銀行轉移到外資銀行,熟悉外資銀行業務規則的外商投資企業就更願意轉向外資銀行。外資銀行開展貸款業務看重的主要是客戶的資信和還款能力。由於它們的業務規范、透明,國內有實力的國有、非國有企業,包括外商投資企業,也更願意通過外資銀行融通資金。在其它如票據貼現、保險業務、證券投資等方面,外資金融機構都將擁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國有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是居民和企業的存款,倘若真的出現了存款等銀行業務的大轉移,國有銀行的呆壞帳問題就會暴露出來,處置不當就會引發金融恐慌,反過來加劇銀行業務的大轉移,致使國有銀行實力大大削弱。國有銀行是國有企業十分重要的資金來源,一旦國有銀行衰落下去,那些績效不佳的國有企業就會陷入困境,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反過來說,加入WTO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也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我國金融機構在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下只好奮起直追,努力向外資金融機構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核銀歲競爭力。外資金融機構能夠為我國金融業帶來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做法,提高我國的金融創新能力。這些都有利於發展我國的金融業,為國民經濟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從而有利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只要國內金融企業掌握了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加快技術改造,積極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提高服務質量,降低經營成本,我國的金融企業還是有可能與外資金融機構進行競爭的。�

加入WTO會打破我國原有的一些金融限制,這不僅有利於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也十分有利於國內金融機構在競爭中成長壯大。國內金融業將出現自我調整,一些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將會迅速發展起來,效率太低的金融企業則會被淘汰。加入WTO之後,我國將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管理制度,政府將放棄長期實行的行政干預。預計利率將會市場化,國庫券市場和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將更加規范,匯率的決定也將越來越市場化。這樣,一些主要金融資產價格的決定都將市場化,國家的金融調控將更為理性、透明。無論是非金融企業還是金融企業自身,在經營活動中都將獲得更為穩定的預期。

❼ 中國加入WTO後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引入國外競爭,有利於商業銀行體系的完善。中國金融業的特點是龐大的、高速增長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深化不足。外資銀行的進入為國內銀行提供參照體系談塵鎮和競爭對象,將促進國內銀行加快改革、加強管理。外資銀行在技術、金融創新上處於領先地位,可以起到示範、激勵和交流的作用,從而推動我國銀行業技術改進和金融創新的進程。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運行方式對提高國內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國內外銀行業間的人才競爭和交流也有利於提高我國銀行從業人員的素質。
世貿組織的互惠原則有利於國內銀行業拓展海外業務,增設海外分支機構,以占據競爭的有利地勢。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銀行業到海外拓展業務將主要受自身經營狀況和東道國金融監管條例的限制,而較少受到市場准入方面的限制,這就有利於國內經營狀況良好的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國際競爭中促進業務發展、人才成長和技術進步。
加入世貿組織有助於推動金融運行和金融監管向國際標准靠攏。加入WTO後,我國銀行業必然要遵循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統一規則,接受以巴塞爾協議為准繩的國際銀行業監管原則、標准和方法。這將促進我國銀行業加強全面加強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改進信息披露制度,並推進監管的規范化、全程化,保證監管的持續性和有效性。既有利於規范銀行業的經營管理,又有助於形成統一規范、客觀公正的金融監管體系,改善商業銀行經營環境。
必須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迅速為開放金融市場做好准備。目前中國主管部門已訂出開放人民幣業務的時間表。人民幣業務開放速度之快可能會超出多數人的預期,在"可見的未來"極有可能在所有大中城市開放人民幣業務。
外資銀行將在中國加入WTO一年後,獲准為中國客戶提供外匯業務,兩年後可為企業商務活動提供人民幣業務,而五年後可為中國個人提供金融服務。中國人民銀行今年將含粗取消外資銀行營業性分支機構地域限制,從現在的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23個城市擴大到所有中心城市,同時正式批准美國花旗銀行深圳分行、日本東京銀行深圳分行經營人民幣業務。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在金融領域全面引入國際競爭,將使中國金融業面臨世界開放市場的競爭和挑戰,受到一定的沖擊。主要表現為國內一些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金融企業,在全方位的國際競爭中必須經歷一個痛苦的調整、轉換和再生的過程,並有可能使國民經濟在一定時期內出現一定程度的困難局面。將使民族金融業在業務、人才、管理以兄山及監管等方面面臨直接沖擊。由於中國金融業長期處於高度的政策壁壘下,對於加入WTO後高度的市場競爭形勢需要有個適應過程。中國許多銀行業人士,對於對外開放銀行業務反應強烈,認為在五年內徹底開放銀行業,時間是十分急迫的。據世界銀行一位對中國銀行業素有研究的專家拉迪指出,大約需要十年,中國銀行業才能作好准備,而不致於陷入險境。原因之一是中國銀行業普遍存在資本充足率普遍不足的情況,補充資本金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其次,國內銀行不良貸款在五年內難以清除。現已有計劃將這部分債務以折價或證券化的方式出售,但此過程也許將需花上數年甚至更長。銀行業普遍認為,重建中國脆弱的銀行系統,是中國政府允許外國金融機構完全進入本國市場,而不致引發國內金融危機的重要先決條件。

❽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對中國的利弊有哪些

我只知道~~外資銀行進來後~~中資銀行就不敢張狂了~~~

❾ 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的研究目的及意義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擴大金融服務開放,引進競爭機制對提高市場效率、促進我國國內金融機構改進經營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缺乏充分競爭,作為市場主體的金融服務提供者就沒有足夠的壓力來提供最優質高效的服務。結果,使其可獲得最初壟斷利潤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入世後將在一定時候取消設立外資銀行的地域限制,允許更多的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這一承諾打破了對金融服務市場維持數量限製造成的金融服務部門效率低下的局面,使未來的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的積極意義還在於能夠帶來先進的金融產品和更好的金融服務。
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沖擊的首先是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其次是對中資金融機構擁用的客戶群會沖擊。銀行出售的是服務,服務質量是銀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外國商業銀行十分注重服務理念,塑造服務形象。一旦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他們將以成熟的金融工具、良好的服務手段、優質的品牌、獨特的營銷方式來推銷他們的產品,搶占居民和企業的「購買」服務,這樣將有可能使國有銀行的客戶群迅速減少,大量優質客戶可能會轉入外資金融機構。
從部門來看,由於外資金融機構與我國金融機構相比,擁有更為豐富的經營經驗和我國機構所無法比擬的靈活性,實力也更為強大,如果全面進入我國市場,將會在競爭中搶占市場。從人才競爭看,中資金融機構將面臨優秀金融人才的競爭。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銀行將突破地域和數量限制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對國內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較旺盛。他們將以高薪、出國培訓、委以重任等優厚的條件來吸引我國金融機構的專業人才,而我們對一些高級管理人才在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在未來的人才競爭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完善培育、激勵機制,將會造成金融機構優秀人才的大量流失。

❿ 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的開展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1996年12月和1998年8月,中國先後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和深圳特區試辦人民幣業務。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取消了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同時承諾將逐步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最終在入世後5年內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對包括國內居民在內的所有中國客戶提供服務。按照承諾,中國先後對外資銀行開放了深圳、上海,大連、天津、廣州,武漢、成都、重慶。北京、廈門、沈陽、西安等18城市。與此同時,中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也在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進,外資銀行逐漸解除枷鎖,度過了初期的水土不服,逐步對中資銀行構成了新的挑戰。

一、現時影響

截至2004年10月底,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銀行在華設立204家營業性機構,已有105家外資銀行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61家獲准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2004年10月底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已達668.6億美元,約占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8%,貸款余額323億美元,外匯貸款的市場份額佔到18%,不良率為1.3%,前10個月實現稅前利潤17.4億元。外資銀行已經成為我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現行法規,外資銀行全面開辦人民幣業務仍受到一些限制,如一年內只能申請設立一家分行、申請開辦人民幣業務需要開業三年以上且申請前兩年連續盈利。在業務范圍方面,外資銀行可開辦的人民幣業務也局限在:對本地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人士以及港澳台人士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辦理國內外結算,買賣。代理買賣外匯,從事外幣兌換和同業拆借等。由於受到種種限制,目前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規模尚小,但外資銀行擴張迅猛,人民幣資產總額近幾年每年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

就零售業務而言,個人外匯業務已經在2001年中國入世時即已對外資銀行開放;非居民的人民幣業務也在開放人民幣業務時同步對外資開放;國內居民的人民幣業務則要等到2006年後才開放。在2006年前,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零售業務的影響僅限於個人外匯業務。在這方面,外資銀行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匯豐銀行在國內的10家分行都推出了國內居民的外匯業務。2004年廈門11家外資銀行個人外匯匯入款和匯出款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23.9%和49.7%,其中匯豐銀行分別為8.5%和20.8%,市場份額僅低於中行。在以外匯衍生產品為基礎的個人外匯理財業務方面,外資銀行也正在蠶食中資銀行個人外匯高端客戶的市場份額。

人民幣零售業務對外資銀行更具吸引力和挑戰性。外資銀行在對公人民幣業務和個人外匯業務方面的快速擴張,可能在今後國內居民人民幣業務上重演。

二、今後的競爭形勢

隨著2006年中國銀行業對外資全面開放的日益臨近,對內地零售業務市場寄予厚望的外資銀行加快了在中國市場的布局。中外資銀行業的競爭態勢將由彼此相安無事向更多的正面交鋒演化,雙方在零售業務方面圍繞客戶、產品、渠道和人才展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在客戶方面,外資銀行目前的客戶群體主要是在華外籍人員。港澳台華人,今後會把重心擴展到中國富裕城市的高收入階層,如私人企業主、高級管理人員等。

在產品方面,目前外資銀行公司業務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資,國際結算。存貸款,擔保,匯款等業務方面。近幾年外資銀行已經向中國市場投放了100多個品種的產品和服務,相當於國內商業銀行投放品種的3倍以上,顯示出外資銀行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而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外資銀行長於提供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存款及財富管理等服務,零售業務創造的利潤比重往往超過50%。今後外資銀行將會充分利用其技術、經驗、品牌和人才,創新和推廣更多的產品。

中資銀行會在下面幾個方面受到較大的沖擊:

(一)個人理財業務

普通零售金融業務依賴機構網點的支持,外資銀行從人力成本等各方面利益考慮,將會把精力集中在高收入群體的爭奪上。2002年以來獲准經營個人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紛紛成立理財中心,通過私人理財業務來搶奪優質客戶這塊誘人的蛋糕。花旗。匯豐、渣打、東亞、恆生等外資銀行都在國內設立了專為尊貴客戶服務的理財中心,為客戶提供包括嫁娶、婚喪、教育、健康醫療保險、財產投資管理、搬家、旅遊及退休計劃管理在內的完整服務,4)。盡管實行全能銀行制的外資銀行無法在國內充分發揮其集團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混業經營的優勢,但全新的投資理念。成熟的財富管理工具、專業的金融人才和豐富的操作經驗使外資銀行在個人理財領域駕輕就熟,其進入必將加速中資銀行優質客戶的流失。

(二)外匯交易業務

2004年10月底全國外匯存款達到了1584億美元,其中居民外匯儲蓄存款為836億美元。匯率的劇烈變動、外幣利率的頻繁調整,使得居民和銀行都有開辦個人外匯交易的需求。2003年花旗銀行的「優利賬戶」和渣打銀行的「匯利賬戶」在上海等大城市就已經小試牛刀,2004年銀監會發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後,花旗、渣打、匯豐等24家銀行先後獲得了衍生產品資格,法國巴黎銀行還在上海設立了交易室。外資銀行推出的外匯結構產品,已經引起中資銀行外匯儲蓄的流失。在日益重要的個人外匯交易市場上,外資銀行占據優勢,而中資銀行目前尚不具備自主開發管理衍生產品的能力,僅能採取背對背平盤的方式充當外資銀行產品的銷售代表,難免受制於人。

(三)信用卡業務

信用卡是客戶日常使用率最高的金融產品,同時也是銀行新產品的最好載體。中國信用卡市場對外資銀行極具誘惑。目前銀監會正會同有關部門起草銀行卡管理條例,以推動外資銀行發卡業務。在獲准單獨發卡之前,外資銀行已經聯手國內合作夥伴進軍信用卡業務。2003年花旗集團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建立戰略聯盟合作夥伴關系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2004年2月正式推出了內地首張由外資銀行提供管理和技術支持的雙幣種信用卡,標志著外資銀行已經正式介入中國內地信用卡市場。2004年12月花旗浦發卡一改居高臨下的姿態,宣布雙雙降低普卡和金卡申請門檻,並把發卡城市由滬深穗擴展到10個城市。此外,匯豐銀行與上海銀行合作打造的申卡國際信用卡、興業銀行與恆生銀行合作的興業信用卡也在2004年先後亮相。匯豐銀行2004年8月參股交通銀行後,兩家合作組建了太平洋信用卡中心,並有望在2005年第一季度開始發卡;2004年12月美國運通公司也與工商銀行合作推出了牡丹運通卡。

聯合發卡使外資銀行繞開了人民幣對象和地域的限制,提前進入了人民幣零售市場,給其他中資銀行帶來了壓力。外資銀行借合作發卡達到了熟悉國內市場的目的,為以後獨立發卡作好了市場。品牌及宣傳等先期准備。目前國內大中城市的銀聯金卡工程為所有入網銀行提供了共享網點和設備資源的便利,外資銀行獨立發卡後可節省鋪設國內網路的時間和成本,信用卡的競爭將更趨激烈。

(四)個人信貸業務

近年來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銀行消費信貸業務量也呈現上升趨勢。處於起步階段的個人消費信貸在我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外資銀行在樓宇按揭、汽車金融等業務上具有優勢,目前匯豐、渣打、花旗、東亞等外資銀行已經在京滬杭等地開展了外籍人士住房按揭貸款業務。在國內緊縮地產信貸、提高利率的情況下,外資銀行憑借貸款利率低,貸款成數和年限靈活、更多可選貨幣、服務完善等優勢,在部分城市已經占據了外銷樓盤按揭的半壁江山。在汽車金融方面,2004年大眾汽車金融公司與上汽通用金融公司已經開業經營,另外三家汽車金融公司也在籌建之中。在外資銀行2006年獲准向中國居民個人提供汽車信貸後,中資銀行將面臨業務進一步流失的風險。

在渠道方面,外資銀行將會採取增加網點,開辦網上銀行和並購國內銀行的方式增強對個人銀行業務市場的滲透。在增設網點方面,目前匯豐、東亞。渣打在華分行數分居前三位,其中東亞銀行率先在深圳增設羅湖支行,標志著外資銀行向深圳零售市場進軍的開始。另外,花旗、渣打、東亞,匯豐等13家外資銀行已經獲准提供全面網上銀行服務,網上銀行已經成為外資銀行重要的營銷手段。在通過並購方式進入市場方面,外資銀行已經不再局限於參股城市商業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2003年底恆生銀行參股興業銀行、2004年匯豐銀行收購交通銀行股權並派駐管理人員,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進入內地零售業務市場的渠道。

三、對策建議

2006年後國內銀行在零售業務市場上將面對外資銀行強有力的競爭。在為時不多的過渡期內,中資銀行必須未雨綢繆,及時調整,積極應對國內銀行業全面開放後的競爭和合作形勢。

(一)認清形勢,勤練內功,從根本上增強競爭能力

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網路。龐大的客戶基礎和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了解一向被認為是中資銀行的優勢,但中資銀行不能因此高枕無憂。從分支機構網路來看,外資銀行開展零售業務並不需要建立全國性的分行網路,外資銀行只要在中國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設立有限的分支機構即可獲得足夠數量的客戶群體,而網上銀行等電子交易渠道的擴展、參股中資銀行進一步彌補了外資銀行的網點劣勢。在客戶群體方面,外資銀行主要瞄準能真正帶來利潤的高端客戶,20%的高端客戶的流失就足以動搖中資銀行的盈利基礎。在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了解上,外資銀行通過員工的本土化,逐漸融入當地,其中西合璧的優勢在拓展企業白領。留洋精英等高端客戶方面具有更多的優勢。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對北京轄區內的中外資銀行的競爭力進行了調查,結果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排名墊底,位列前12位的全部是外資銀行,渣打銀行、里昂信貸銀行和匯豐銀行的北京分行排名居前。中資銀行需要對自己的競爭能力有正確的認識,認真學習借鑒外資銀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嚴密的內控制度和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成熟的產品創新機制、有效的客戶服務模式,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

(二)實施客戶戰略,加強對個人高端客戶的服務

外資銀行多有自己明確的市場定位和目標客戶,並據此制定實施相應的產品、營銷、定價和服務策略。如花旗銀行對賬戶余額不足5000美元的客戶收取服務費,將零售業務鎖定到高端客戶上。相比之下,大多數中資銀行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銀行與銀行之間產品雷同。中資銀行需要對零售銀行業價值鏈上的特定環節和特定客戶群體有所側重,特別是服務好現有的高端客戶。

在服務高端客戶方面,外資銀行在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方面已經有了成熟的經驗,而中資銀行在競爭的壓力下最近幾年才逐步認識到服務高端客戶的重要性。理財中心在硬體方面容易購置,但中資銀行在人才、服務機制等軟體上短期內難以改善,加上國內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模式,所謂的理財服務多停留在概念包裝的初級層面,還難以為高端客戶提供綜合性的專家理財服務。中資銀行今後需要突出發展理財業務,除了建好個人理財中心,為中高端客戶提供一個舒適便捷的服務環境外,還需要在經營理念、

創新理財產品,內部機構設置。人員培養、考核激勵方面努力改進對高端客戶的服務。

(三)重視個人產品的創新和整合,為客戶提供綜合性服務

零售金融業務涉及不同的業務和渠道,目前多數中資銀行由信用卡部、私人客戶部、電子銀行部。個人信貸部等不同部門分開經營,並且各類業務使用不同的系統,導致內部無法共享信息,影響到對客戶的綜合服務。今後需要強化銀行內部的協調與合作,改變儲蓄、銀行卡,零售貸款等零售系統相互獨立的局面,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變,完成由儲蓄業務為主向全面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的過渡,為個人客戶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金融服務。

(四)改善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

銀行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的深入,中外資銀行的人才爭奪戰將愈演愈烈。外資銀行優厚的待遇、有效的激勵機制。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對金融人才有更大的吸引力。中資銀行在調整機構和人員的同時,必須加強對業務骨乾和管理人才的使用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來穩定員工隊伍,提供內部人才的凝聚力。

(五)選擇合適的夥伴開展合作,在競合中實現雙贏

中外資銀行在競爭的同時,在業務、技術和股權方面各個層面上也有合作的機會。在業務和技術合作方面,中外資銀行各有所長,雙方可取長補短,在信用卡。汽車抵押貸款、住房按揭證券化、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仍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在這方面國內一些銀行已經取得了進展,如2002年台灣中信銀行與招商銀行在上海合作建立了信用卡中心,中信嘉華銀行(香港)與中信實業銀行在深圳合作建立了信用卡中心。

在股權合作方面,中資銀行資本金普遍不足,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可以充實資本,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同時還可吸收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理念、金融技術和人才,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銀行的管理水平。外資銀行通過參股、控股中資銀行,可以減少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的時間和資金成本,獲得了開展零售業務必須的營銷網路、客戶資源和本幣基礎。雙方的合作也受到了中國銀監部門的鼓勵,2003年12月中國銀監會提高單個外資機構入股中資銀行的比例後,外資金融機構從最初的參股城市商業銀行逐步向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過渡,興業銀行和交通銀行先後成功地引進了外資戰略夥伴。除參股現有銀行外,中外資銀行還可合資建立新的銀行,如2003年底建行和德國施豪住房儲蓄銀行簽署合資協議成立中德住房儲蓄銀行。隨著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推進,雙方的股權合作空間還十分廣闊。

入世時確定的5年過渡時期將在2006年結束,中外資銀行全面的、公平的競賽即將真正展開。中資銀行應抓住剩下不多的時間制定實施明確的戰略,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迎接國內銀行業全面開放的來臨

閱讀全文

與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對銀行業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螞蟻基金南方理財 瀏覽:801
基金理財怎麼賺錢 瀏覽:274
金融機構取什麼名字好 瀏覽:832
銀行外匯登記是什麼 瀏覽:322
做期貨能賺錢十大法則 瀏覽:642
企業穿透指標 瀏覽:477
上海市粵慧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地址 瀏覽:222
輝煌金融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793
民營小微金融服務宣傳照片 瀏覽:831
金融機構收費治理報告 瀏覽:31
農信社金融服務鄉村振興 瀏覽:947
建行信用卡境外匯款 瀏覽:90
優先股屬於金融資產 瀏覽:103
收益型股權融資模式解釋 瀏覽:176
最新江蘇雞蛋價格行情預測分析 瀏覽:355
杠桿斜放的物體阻力 瀏覽:889
融資租賃年限平均法 瀏覽:421
海南分銷傭金規定 瀏覽:383
金融資本引入 瀏覽:788
甘肅信託費用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