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
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
1.1對外開放為我國發展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和新的發展機遇
當代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為主導,以國家合作、企業競爭和經濟競爭為主要特徵,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當代的經濟全球化給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創造了發展機遇。
發展成為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 *** 和人民的共同願望,世界經濟正在從以國家為主導轉向以市場為主導。以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中心的和平競爭、企業競爭取代了武力沖突、國家對抗,矛盾和利益沖突也更多地採取談判、磋商和協調的方式解決,這使得世界經濟形成了一種開放的體系,各國之間形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利益格局,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1.2有助於我國更加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發展經濟
有利於更加充分的利用國際資源,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特別是對外貿易的 發展,同時也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出口和吸引外資。將大大的改善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對我國外貿發展來說是最佳的選擇。使得我國能夠享受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市場的好處,使主要貿易 大國對我國的歧視性正胡做法逐步取消,而且會使我國產品擁有比過去更為有利的競 爭條件,從而可以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特別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產業出口的發展。同時,我國也逐步開放國內市場,將改善外商投資環境, 增強我國市場對外商的吸引力,有利於更多地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
實行對外開放後,通過利用外資和進口,中國引進了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和裝置,帶動了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進而加快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縮短了走向現代化的時間。
1.3對外開放加快了中國的改革程序。
從計劃經濟轉軌到市場經濟,開放的促進作用是無法估量的。如果不是由於我們在一開始就採取了積極的對外開放措施,對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就不可能有那麼大和那麼快的進展。開放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解放人們的思想,統一大家在許多問題上的認識分歧;開放可以使 *** 官員和企業管理者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學習市場經濟的運作機理;開放可以使改革不會停留在坐而論道,必須馬上付諸實踐。
因為,一旦開啟國門,國外競爭的壓力和國外先進經驗的沖擊就會促使我們非改不可。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經濟體制的乎清敗轉軌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區間進展不平衡的特徵。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首先是從沿海開始的,然後遞進式地向中西部推進。這種狀況的形成,完全是由於對外開放的啟動是從沿海地區開始的。特別是廣東和福建,從80年代初就被國家賦予了特殊政策。由於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與港台和亞洲其它經濟發達地區接近,只有實行與海外類似的經營管理體制,才能適應相互競爭與合作的需要。多年來,沿海地區在取消價格管制、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市場化融資、自由就業和土地有償使用等方面都是先行一步,成為中國改革的試驗區。
1.4對外歲顫開放能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的整體素質
在貿易保護的條件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可以享受到許多來自 *** 政策上的優惠,實際上進行的是不平等競爭,使國內企業對提高自身素質缺乏緊迫感。加之我國原有經濟體制的作用,企業的設立、經營和產出往往不根據市場的需要,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浪費嚴重,經營粗放,集約化程度不高。
對外開放要求各國相互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必然帶來國外有競爭力的商品和服務大量湧入,從而對我國國內同類商品和服務行業帶來沖擊。為了把這種沖擊減至最低程度,就必然要求各行業和企業都要抓緊時間,做好充分准備,利用對外開放和國際大廠商競爭的機會,實現結構優化和素質提高。增強競爭力。
2. 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2.1對外開放給我國國內相關產業展帶來了巨大挑戰
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海外資本的湧入對國內原有產業造成了劇烈沖擊。
由於始終存在著數額巨大的走私,中國統計的進口貿易規模實際上是低估的。最先感受到進口產品威脅的是機器裝置和家用電器製造業;接下來這種打擊擴散到幾乎所有消費品製造行業。近些年來,能源、原材料產品,例如石油和石油製品、化工原料、農葯和化肥、鋼鐵及有色金屬等行業的太平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目前國有企業不景氣,鄉鎮企業增幅回落,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外產品大量進入國內市場以及三資企業的競爭有關。近年來,國內出現農產品價格低落、農民賣糧難、增產不增收等現象,也與國際市場農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有一定關系。目前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正在展開,國內相關產業已經開始感到了國外同行的挑戰。
2.2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挑戰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經濟的互相依賴空前加強,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有緊密聯絡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世界各國陷入失衡和危機的境地。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有個最好的例證。這就要求我國務必提高經濟管理智慧,防範經濟波動和金融風險的發生。健全的巨集觀經濟政策和財政貨幣政策、較為靈活的匯率安排是減輕失衡和外部沖擊的有效手段。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國際經濟組織的挑戰,一是跨國公司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面對諸多的貿易、投資等問題,哪個國家也無力單獨解決,不得不求助於國際組織。這就使國際經濟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時也意味著原來主權國家部分經濟管理權利的消失或轉變。
在這種情況下,堅持權利和義務的平衡顯得至關重要。否則,國家的經濟主權就會受到威脅。跨國公司對我國政策和措施有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它們經常鑽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搞投機活動。因此,經濟全球化使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受到國際因素的限制和制約,使其作用的發揮要困難得多。我國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對國家經濟管理職能轉變的要求,及時加以調整。否則,就會殃及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
2.3對外開放使我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向。盡管對中國的基尼系數到底有多高,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學術界和有關部門還有不同的爭論,但對貧富分化已經比較嚴重的判斷,社會各界都給予了一致認同。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基尼系數留下了一條明顯升高的軌跡,從收入差距最小的國家變為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這一過程發生的背景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對收入分配製度進行了改革,允許一部分人首先富起來,並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均可參與分配的分配製度。中國在這20餘年間經濟高速發展,國力日益強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善的事實證明,分配製度的改革對激發人們的勞動和創造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活躍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伴隨分配製度的改革,收入差距拉大,貧富分化愈加懸殊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在凸現。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貧困群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大量低收入者不僅相對收入地位下降,部分人甚至出現了絕對收入下降的情況。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安全感因此而下降,分配製度和社會分層結構的合理性受到懷疑,部分社會成員對主流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的疏離和不滿情緒加重。所有這些都損害了社會的公平與信心,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3.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的策略
3.1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個新的階段,自然會有新的特徵、新的任務,要實施新的戰略。從新的特徵看,就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條件下,中國進一步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環境,國內市場的競爭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新的任務看,就是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
實行對外開放,既要向外國開放我們的市場,又要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只進不出或者只出不進,都不是完全的開放;進出結合、有進有出,才是完全意義上的開放。如果說前一個時期的開放在「引進來」上下的功夫更多一些,那麼,現在我們就應該在「走出去」上下更多的功夫,這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基本要求。這樣,我們的企業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迅速成長,我國的經濟就會在國際化的程序中走向成熟。
3.2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
通過對外投資,組合全球要素在中國創業。最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一些新型別的高科技企業,雖然其資金、技術基礎、人力資源、市場等高度國際化,但企業主體在我國國內;
通過對外投資獲得技術、人才等發展要素,國內企業已有實力通過收購兼並國外企業或者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獲得先進技術和人才。
*** 要充分利用經濟、政治和外交手段為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幫助企業預判和掃除國際關系中的不確定因素,全面提升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以及我國在國際產業轉移中的地位。
3.3所有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
所有社會成員對進步和發展成果的共享。對進步和發展的共享並不是要搞平均主義,而是指通過稅收、就業、教育、投資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一系列制度,調節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差距,合理的分配公共資源,以此調整和制約過度市場化所產生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財富和資源過分集中、多數群體利益被侵犯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現象,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從社會進步和發展中收益。這不但是社會公平的價值體現,而且也是在社會資源於社會需求相對稀缺的情況下,避免社會緊張和社會沖突,保證各利益群體間的和諧、合作,維持社會生活持續的重要原則。
它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你好。
機遇:國外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先進的營銷,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挑戰:面對國外先進企業的激烈競爭。
一、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
1、對外開放為我國發展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和新的發展機遇
當代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為主導,以國家合作、企業競爭和經濟競爭為主要特徵,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當代的經濟全球化給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創造了發展機遇。
發展成為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 *** 和人民的共同願望,世界經濟正在從以國家為主導轉向以市場為主導。以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中心的和平競爭、企業競爭取代了武力沖突、國家對抗,矛盾和利益沖突也更多地採取談判、磋商和協調的方式解決,這使得世界經濟形成了一種開放的體系,各國之間形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利益格局,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2、有助於我國更加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發展經濟
有利於更加充分的利用國際資源,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特別是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出口和吸引外資。將大大的改善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對我國外貿發展來說是最佳的選擇。使得我國能夠享受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市場的好處,使主要貿易 大國對我國的歧視性做法逐步取消,而且會使我國產品擁有比過去更為有利的競 爭條件,從而可以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特別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產業出口的發展。同時,我國也逐步開放國內市場,將改善外商投資環境, 增強我國市場對外商的吸引力,有利於更多地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
實行對外開放後,通過利用外資和進口,中國引進了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和裝置,帶動了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進而加快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縮短了走向現代化的時間。
3、對外開放加快了中國的改革程序。
從計劃經濟轉軌到市場經濟,開放的促進作用是無法估量的。如果不是由於我們在一開始就採取了積極的對外開放措施,對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就不可能有那麼大和那麼快的進展。開放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解放人們的思想,統一大家在許多問題上的認識分歧;開放可以使 *** 官員和企業管理者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學習市場經濟的運作機理;開放可以使改革不會停留在坐而論道,必須馬上付諸實踐。
因為,一旦開啟國門,國外競爭的壓力和國外先進經驗的沖擊就會促使我們非改不可。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區間進展不平衡的特徵。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首先是從沿海開始的,然後遞進式地向中西部推進。這種狀況的形成,完全是由於對外開放的啟動是從沿海地區開始的。特別是廣東和福建,從80年代初就被國家賦予了特殊政策。由於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與港台和亞洲其它經濟發達地區接近,只有實行與海外類似的經營管理體制,才能適應相互競爭與合作的需要。多年來,沿海地區在取消價格管制、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市場化融資、自由就業和土地有償使用等方面都是先行一步,成為中國改革的試驗區。
4、對外開放能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的整體素質
在貿易保護的條件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可以享受到許多來自 *** 政策上的優惠,實際上進行的是不平等競爭,使國內企業對提高自身素質缺乏緊迫感。加之我國原有經濟體制的作用,企業的設立、經營和產出往往不根據市場的需要,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浪費嚴重,經營粗放,集約化程度不高。
對外開放要求各國相互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必然帶來國外有競爭力的商品和服務大量湧入,從而對我國國內同類商品和服務行業帶來沖擊。為了把這種沖擊減至最低程度,就必然要求各行業和企業都要抓緊時間,做好充分准備,利用對外開放和國際大廠商競爭的機會,實現結構優化和素質提高。增強競爭力。
二、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1、對外開放給我國國內相關產業展帶來了巨大挑戰
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海外資本的湧入對國內原有產業造成了劇烈沖擊。
由於始終存在著數額巨大的走私,中國統計的進口貿易規模實際上是低估的。最先感受到進口產品威脅的是機器裝置和家用電器製造業;接下來這種打擊擴散到幾乎所有消費品製造行業。近些年來,能源、原材料產品,例如石油和石油製品、化工原料、農葯和化肥、鋼鐵及有色金屬等行業的太平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目前國有企業不景氣,鄉鎮企業增幅回落,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外產品大量進入國內市場以及三資企業的競爭有關。近年來,國內出現農產品價格低落、農民賣糧難、增產不增收等現象,也與國際市場農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有一定關系。目前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正在展開,國內相關產業已經開始感到了國外同行的挑戰。
2、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挑戰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經濟的互相依賴空前加強,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有緊密聯絡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世界各國陷入失衡和危機的境地。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有個最好的例證。這就要求我國務必提高經濟管理智慧,防範經濟波動和金融風險的發生。健全的巨集觀經濟政策和財政貨幣政策、較為靈活的匯率安排是減輕失衡和外部沖擊的有效手段。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國際經濟組織的挑戰,一是跨國公司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面對諸多的貿易、投資等問題,哪個國家也無力單獨解決,不得不求助於國際組織。這就使國際經濟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時也意味著原來主權國家部分經濟管理權利的消失或轉變。
在這種情況下,堅持權利和義務的平衡顯得至關重要。否則,國家的經濟主權就會受到威脅。跨國公司對我國政策和措施有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它們經常鑽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搞投機活動。因此,經濟全球化使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受到國際因素的限制和制約,使其作用的發揮要困難得多。我國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對國家經濟管理職能轉變的要求,及時加以調整。否則,就會殃及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
3、對外開放使我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向。盡管對中國的基尼系數到底有多高,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學術界和有關部門還有不同的爭論,但對貧富分化已經比較嚴重的判斷,社會各界都給予了一致認同。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基尼系數留下了一條明顯升高的軌跡,從收入差距最小的國家變為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這一過程發生的背景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對收入分配製度進行了改革,允許一部分人首先富起來,並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均可參與分配的分配製度。中國在這20餘年間經濟高速發展,國力日益強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善的事實證明,分配製度的改革對激發人們的勞動和創造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活躍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伴隨分配製度的改革,收入差距拉大,貧富分化愈加懸殊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在凸現。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貧困群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大量低收入者不僅相對收入地位下降,部分人甚至出現了絕對收入下降的情況。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安全感因此而下降,分配製度和社會分層結構的合理性受到懷疑,部分社會成員對主流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的疏離和不滿情緒加重。所有這些都損害了社會的公平與信心,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從總體來看,外資的大量湧入對我國經濟既有積極作用,也有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1.積極影響
1.1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加。
1.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1.3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
1.4提升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
1.5增加就業總量。
1.6推動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消極影響
2.1形成對某些行業和市場的壟斷,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
2.2削弱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3通過不正當經營或轉移定價,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2.4加劇資源短缺,惡化生態環境。
2.5加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6產業同構現象比較嚴重。
外資進入國內的不同行業產生的影響不同,如果大量進入資本市場會導致國內資金市場混亂,對貨幣財政政策的實施產生干擾,如果進入實體公共物品產業則會干擾社會民生建設。如果進入實體商業則有利於市場經濟發展
消費、投資與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因此國際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對出口企業的影響比較大,因為匯率降低,企業賣出東西能賺的錢換成人民幣就少了。匯率不穩定還很容易被國外的人炒賣,繼而影響一國經濟的穩定。
B. 如何看待金融業的對外開放 與金融環境的穩定 之間關系
利:國內金融市場效率太低,開放引入國外競爭者,提高資本市場效率。
弊:國內金融市場不穩定,國家貨幣政策實施難度加大,過快開放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按照《服務貿易總協定》和《金融服務
貿易協定》的要求, 我國承諾將開放資
本市場, 允許外國公司享有國民待遇,
在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中介組織, 取消
跨國界服務限制, 逐步開放資本項目,
走向自由化。為了履行加入WTO 的承
諾, 中國政府將在2006 年底取消外資
投資金融業的股權、地區和數量上的
限制, 迎來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的新
局面。目前, 外資銀行、券商、保險公
司、投資銀行等金融企業大多數都已
經在中國設立了分支機構。今後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即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 是指
允許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 在一定
規定和限制下匯入一定額度的外匯資
金, 並轉換為當地貨幣, 通過嚴格監管
的專門帳戶投資當地證券市場, 其資
本利得、股息等經批准後可轉為外匯
匯出的一種市場開放模式) , 將會以更
快的速度、更大的規模進入我國金融
業。本文採用哈佛大學的梅森和貝恩
等人構造的「市場結構」- 「企業行為」-
「市場績效」分析框架( 簡稱為分析范
式) , 研究金融領域全面開放後對我國
金融業的產業組織的影響。
一、對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影響
1.進入壁壘。限制外部企業進入的
壁壘主要包括政策性壁壘和經濟性壁
壘。金融業全面開放後, 政策性壁壘將
逐步取消, 經濟性壁壘主要體現為絕
對成本優勢、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和
對特殊資源佔有所形成的壁壘。跨國
金融企業進入後可以利用價格優勢,
提高絕對成本壁壘, 國內金融企業即
使與之經營相同的產品也不具有任何
價格優勢。跨國金融企業可以通過多
種途徑降低產品成本, 對其他投資者
造成絕對成本壁壘。比如, 跨國金融企
業具有龐大的營銷網路和資本實力,
能夠快速調整策略和不同市場的產
品, 加速資金的周轉, 降低服務價格。
另外, 跨國金融集團對我國企業進行
壟斷性並購, 大量挖走人才, 將對我國
金融企業形成絕對成本壁壘。金融業
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增加服務量後邊
際成本比製造業增加產量後邊際成本
下降的更快, 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效
應。國內金融企業規模小, 規模經濟效
應不顯著。跨國金融企業資本實力雄
厚, 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優勢, 將提高
我國金融業的規模經濟壁壘。
2. 市場集中度。2005 年9 月25
日, 以恆生銀行新增5000 萬美元額度
為標志, 跨國金融企業繼續擴容, 富通
銀行、美林國際、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
等相繼獲得新增或新批的額度。根據
國家國內貿易局金融企業信息中心的
資料計算, 2001 年我國最大的50 家金
融企業集團的服務額為680.1 億元, 僅
佔全國社會產品金融總額29152.5 億
元的2.33% , 金融市場的集中度
CR50=2.33, 而美國同期金融產業的市
場集中度指標是我國的9.16 倍。隨著
跨國金融企業的進入, 我國金融業的
市場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高。
3.縱向一體化。跨國金融企業的
縱向一體化, 一方面表現在批零業務
的一體化, 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與我國
金融業組成戰略聯盟, 甚至入股兼並
我國金融業。在品牌經營方面, 除採取
降價、網路等手法外, 還通過跨文化營
銷與熱心公益樹立社會形象, 從而實
施縱向一體化策略。
二、對我國金融企業行為的影響
QFII進入金融領域後, 由於其規
模優勢和價格優勢提高了整個金融市
場集中度和進入壁壘, 增強了市場競
爭程度, 這必將影響到企業的行為。
1.價格行為。金融業是高度競爭
的行業, 價格是其主要的競爭手段。跨
國金融企業為了提高在中國市場上的
佔有率往往採取各種靈活的定價策
略, 國內金融企業紛紛因此而加入價
格戰的行列。價格競爭中採用最多的
是根據不同投資者需求差異性的特點
制定價格歧視策略, 如會員制就是將
投資者分成會員顧客和普通顧客等兩
類, 對價格敏感並且經常光顧的客戶
實行會員顧客優惠價。還有搭配服務、
優惠折扣、返還式降價等方式都是不
同類型的價格歧視策略。
2.促銷策略。跨國金融企業在促
銷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通常採取各
種廣告、主題活動等形式促銷。以貢獻
度把客戶分為三類: 最有價值客戶及
最具增長性客戶及負值顧客。以個人
金融業務為例, 目前操作中主要以資
產多少劃分, 15 萬人民幣以下為大眾
零售客戶, 15~50 萬的為個人理財客
戶, 50~100 萬的為私人銀行客戶。據
中國農業銀行內部研究機構的測算,
客戶每筆存款只有超過1500 元銀行
才有可能贏利, 但我國商業銀行卻存
在大量低客額儲蓄賬戶, 目前僅工商
銀行100 元以下的賬戶占總賬戶的
5.16%, 其平均存款只有13 元。
三、對金融市場績效的影響
金融業全面開放後, 面對市場結
構的變化, 企業採取了更加靈活的價
格策略和促銷策略, 必將影響到金融
業的市場績效。我們將從資源配置效
果、技術進步和利潤水平等方面綜合
評價QFII 進入金融領域後對金融業
市場績效的影響。
1.資源配置效果。跨國金融企業
進入後, 國內外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
激烈, 企業之間採取各種降價促銷策
略, 投資者就可以在貨幣收入不變的
情況下, 購買到更多的產品組合, 從而
提高社會福利水平。目前, 跨國金融企
業投資銀行、保險、金融經營的品種
多、服務的批量大、服務價格較低, 國
內金融企業採取低價跟進策略, 會使
市場上總體價格水平下降, 優化金融
業的資源配置, 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2.技術水平。大型跨國金融集團
在日常經營中已實現了網路化和智能
化管理, 公司總部及時制定決策, 通過
網路系統及時協調金融商和顧客的關
系。國內金融企業將在技術水平方面
向跨國公司模仿、學習, 甚至進一步創
新, 使中國金融業整體技術水平得到
提高。3.利潤水平。跨國金融企業為了站穩腳
跟, 擴大市場佔有率採取的低價促銷策略,
必將影響到國內金融企業的服務額和利潤
水平, 一批規模小、管理差的金融企業在競
爭中將被淘汰甚至倒閉破產。
中國金融領域全面開放, 將給國內企業
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為了提高我國金融業的
市場績效, 增強我國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
要加強國內金融企業的並購與重組, 按照專
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的要求, 培育一批跨地
區、跨行業,跨部門的大型金融企業集團; 加
強金融企業的內部管理, 降低管理費用, 提
高企業競爭力; 以信息技術帶動金融企業的
發展, 在全面普及計算機應用的基礎上, 改
造傳統的業務流程, 提高服務效率, 進一步
提升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同時, 如前所述,
我國目前的金融從業機構在公司治理、管理
能力、運營理念、投資技巧乃至資金實力等
方面與這些國際上領先的境外金融機構投
資者都有明顯差距, 所面臨的挑戰也將是十
分嚴峻的。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自己的生
存競爭能力, 是我們的金融從業機構必須思
考和解決的問題。
四、小結
優化金融行業結構, 促進保險業、證券
業和其他金融業的發展。首先, 培育適合整
個金融業成長的土壤。要研究金融各業存在
的共性和特性問題, 制定金融各業改革和發
展的模式和路徑, 以利於保險業、證券業和
其他金融業的成長和壯大。其次, 協調好間
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關系, 重視證券市場的
改革發展, 充分認識證券市場所獨有的重要
作用, 徹底改變和扭轉「重銀行、輕股市」的
做法, 盡可能避免政策因素引致證券市場頻
繁的大起大落, 以免影響了金融業的穩定發
展。
過去幾十年, 發達國家金融業者的投資
觀念發生了深刻轉變, 可待續發展的新金融
投資理論等學術研究已經深入開展, 並取得
相當成果; 國外金融企業亦已行動起來, 自
覺地實踐新型的企業發展戰略, 將企業競爭
力和改善環境聯結在一起。反觀國內, 雖然
已有金融企業開始在實踐中探索, 但國內金
融業整體對環境風險、環境價值的認識還不
足, 公共部門對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業的
認知和關注程度也還很不夠。借鑒國外的研
究成果, 盡快縮短與國際同行的差距, 改變
傳統的貸款方針, 在信貸投資安排上盡可能
體現環境與經濟的和諧, 引導經濟發展走上
「綠色」之路, 這是國內金融業應有的思路和
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C. 金融服務公司的經營范圍具體有哪些
金融服務是指金融機構運用貨幣交易手段融通有價物品,向金融活動參與者和顧客提供的共同受益、獲得滿足的活動。那麼金融服務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就為大家解開金融服務公司的經營范圍,希望能幫到你。
金融服務公司的經營范圍
1、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信息技術外包、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業務流程外包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知識流程外包、證券、 保險 咨詢(不得從事金融、證券、保險業務)、商務信息咨詢、投資管理、財務咨詢(不得從事代理記賬)。
2、計算機軟體技術領域內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轉讓、自有設備租賃(不得從事金融租賃)、企業 營銷策劃 、電子商務(不得從事增值電信,金融業務)、翻譯服務、會務服務、市場信息咨詢咨詢與調查(不得從事社會調查、社會調研、民意調查、民意測驗)、企業形象策劃、 廣告 的設計、製作,利用自有媒體發布廣告, 文化 藝術交流策劃。
金融服務公司的服務范圍
保險及其相關服務,還包括所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
1.直接保險(包括共同保險、壽險、非壽險)。
2.再保險和轉分保。
3.保險中介,如經紀和代理。
4.保險附屬服務,如咨詢。精算、風險評估和理賠服務;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
5.接受公眾存款和其他應償還基金。
6.所有類型的貸款,包括消費信貸、抵押信貸、商業交易的代理和融資。
7.財務租賃。
8.所有支付和貨幣轉移服務,包括信用卡、賒賬卡、貸記卡、旅行支票和銀行匯票。
9.擔保和承諾。
10.交易市場、公開市場或場外交易市場的自行交易或代客交易,包括:貨幣市場工具(包括支票、匯票、存單),外匯,衍生產品(包括但不僅限於期貨和期權),匯率和利率工具(包括換匯和遠期利率協議等產品),可轉讓證券,其他可轉讓票據和金融資產,包括金銀條塊。
11.參與各類證券的發行,包括承銷和募集代理(無論公開或私下),並提供與該發行有關的服務。
12.貨幣經紀。
13.資產管理,如現金或證券管理、各種形式的集體投資管理、養老基金管理、保管、存款和信託服務。
14.金融資產的結算和清算服務,包括證券、衍生產品和其他可轉讓票據。
15.提供和傳送其他金融服務提供者提供的金融信息、金融數據處理和相關軟體。
金融服務公司的特徵
就金融服務而言,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金融服務同樣具有一些顯著的特徵,比如:
投入少
金融服務的實物資本投入較少,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物理單位來度量金融服務的數量,這也就無法准確定義其價格,從而也無法編制准確的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因此金融服務業的產出也就難以確定和計量。
融資中介
傳統金融服務的功能是資金融通的中介,而現代金融服務則具有越來越多的與信息生產、傳遞和使用相關的功能,特別是由於經濟活動日益"金融化",所以,金融信息越來越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資源之一。
勞動密集型
金融服務傳統上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隨著金融活動的日趨復雜化和信息化,金融服務逐漸變成了知識密集和人力資本密集的產業,人力資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資源的多寡在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已經成為決定金融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業生存和發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自由化
在當今這樣一個國內和國際競爭加劇的時代,金融服務正處於大變革的過程之中,信息技術、放鬆管制和自由化的影響已經永遠改變並在不斷重新塑造著金融服務業領域,而且這種趨勢還將持續下去。
猜你喜歡:
1. 財務公司的經營范圍
2. 2017年公司注冊經營范圍參考
3. 最全的公司的經營范圍
4. 資產管理公司的經營范圍
5. 財務代理公司的經營范圍
6. 會計服務公司的經營范圍
D. 張禮卿:金融開放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
第一問題,「雙循環」會不會導致我國經濟開放度的下降?
首先,「雙循環」既強調注重內需的「國內大循環」,也強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相互促進。在大多數行業,基於「比較優勢原理」展開的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在未來不僅不會消失,還會繼續發展。沒有它們的存在,不僅消費和投資的正常運行可能受到影響,而且整個經濟活動的成本會變得很高。在政策層面,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擴大商品和服務進口、降低外國投資者的市場准入限制等方面很可能會變得更加自由和開放。
其次,開放是個制度變數,與經濟循環的方式沒有絕對聯系。所謂開放,主要指政府是否對跨境經濟活動實行限制。開放可以支持「國內大循環」,也可以支持「國際大循環」。經濟如何循環,是以國內為主體還是以國際為主,與開放程度的高低沒有必然聯系,更多地取決於一國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譬如,美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是以消費驅動的,消費佔GDP的比重目前高達85-90%,而對外貿易依存度只有20%左右(低於我國)。美國屬於比較典型的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但是,沒有人會空悔因此而認為美國經濟不開放或者開放程度很低。歐盟的情況也與美國類似。
再次,開放沒有回頭路可走,回到閉關鎖國將導致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陷入困境。2013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已經深度融入了國際分工和貿易之中。從中國來說,不僅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各類工業製成品,同時也從世界各國進口農產品、能源、工業原料和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零部件等。2019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高達31.54萬億元,占同期我國GDP的32%,斗尺正並且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1.8%。據估計,在今後的15年內,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額將高達40萬億美元。很顯然,無論從中國來說,還是對世界而言,中國走回閉關鎖國的老路是不可想像的,那將導致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陷入嚴重的困境,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將無法避免。
第二個問題,金融開放將如何助推雙循環?
金融開放可以分為兩個基本方面,即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和資本賬戶開放(即跨境資本流動自由化)。前者是指允許外國金融機構在國內獨立或合資建立商業存在,並通過發放牌照方式允許其提供金融服務,屬於服務貿易自由化范疇;後者是指取消對跨境資本流動的限制,屬於金融自由化范疇。在入世以後的頭15年左右的時間里,我國的金融開放總體上進度較慢。以外資銀行資產規模在我國整個銀行市場資產總量的佔比為例,2001年入世之初大約為2%,但到2016年困禪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還有所下降。
不過,近兩年來,金融開放進程已明顯加快。一方面,自2018年4月中央提出加快金融開放之後,從銀行、證券、保險、期貨、評級、支付等諸多領域的開放進程明顯加快,其中最主要的是取消外國投資者在我國投資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的股比限制,在監管上實行國民待遇,並降低了某些機構設立的最低資本金要求。另一方面,深港通、滬港通、債券通、取消QFII額度限制,以及與全球知名的股票和債券指數公司開展合作等一系列的開放舉措,跨境資本流動的自由化程度也在明顯提升。
金融開放如何助推雙循環?對應於上述金融開放的兩層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展開說明。
金融服務業的開放
雙循環,特別是國內經濟大循環,需要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各個環節的順利運行,也需要每個環節之間連接暢通。各種企業貸款、資本市場融資、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基金管理、保險、信託和期貨等金融服務,對於上述環節的運行以及環節之間的連通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撐,起到橋梁和潤滑劑的作用。盡管我國目前的金融服務體系已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理由相信,伴隨著整個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這個體系將可以提供更多、更為優質和更低成本的服務。
首先,擴大開放將增加我國金融機構的數量,並且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以銀行為例,據銀保監會統計,截止2018年底,我國銀行業的機構數為4588家,每百萬人口的擁有量為3.29家。相比之下,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美國共有6270家持牌銀行,每百萬人口的擁有量為19.33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銀行數量顯然還相當不足。外資銀行的進入,將促進正規銀行體系的發展和壯大,提升對實體經濟的貢獻度。我們最近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外資銀行的進入將不僅導致企業融資約束的明顯緩解,改善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而且還有助於減緩企業所有制歧視帶來的融資效率低下。
其次,隨著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我國金融體系的集中程度有望降低。目前,我國銀行體系的集中程度相對較高。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工、農、中、建四大行的貸款和存款占國內全部貸款和存款的比重分別高達46%和48%,大約比美國四大銀行的對應數據高出10個百分點。隨著外資金融數量的增加,我國金融體系的集中度將會進一步下降。一個更具競爭性的體系,將促使所有金融機構努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升風險控制能力,降低成本,以更高的效率服務於企業和其他客戶。
再次,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有助於促進我國金融業的產品創新。盡管以資產規模而論,全球最大的10家商業銀行中,絕大多數已經是來自中國的銀行(包括工、農、中、建四大行和其他大型股份制銀行),但是,大多數國內銀行在財富管理、衍生產品和國際業務等領域還需要更多的創新和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有4-5億的人口進入了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對於財富的保值、增值需要越來越強烈,並且通過財富效應直接影響到其消費能力。通過擴大金融開放,不僅外資金融機構可以直接提供理財服務,而且可以推動國內金融機構在這方面進行共同創新和發展。
跨境資本流動的自由化
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擴大跨境資本流動的自由化,對於我國未來一個時期繼續保持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至關重要,對於「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不可或缺。
大家知道,我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老齡化和儲蓄水平逐漸下降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趨勢,勞動和資本的供給都有可能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我國的經濟增長潛力也會因此而逐漸呈現下降趨勢。與此同時,在更加註重內需的「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消費和投資的增長速度將會繼續保持比較強勁,甚至比以往更加強勁的勢頭。擴大對外開放的努力,將導致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進口。在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沖擊過程中,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顯著提升了總體負債水平(以寬口徑衡量,可能接近300%),而這些債務的還本付息無疑會消耗未來的政府財政資源和民間儲蓄資源。綜合上述各種因素,可以預料,未來我國經常賬戶的順差將逐漸減少,適量的逆差可能成為一種常態性特徵,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國需要長期保持一定程度的資本凈流入。可以認為,適量的經常逆差和資本凈流入將成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我國未來取得開放條件下高水平經濟均衡的必然選擇。
為了適應這樣的選擇,我國需要繼續擴大資本賬戶的自由化,即允許更多的外國資本,包括直接投資、證券組合投資和其他形式的外資進入中國。相應地,也需要逐漸放鬆對各類資本流出的控制,因為如果沒有自由的流出,就不會有踴躍的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今年以來,盡管受到疫情的影響,中國經濟收縮比較嚴重,但由於疫情控制較好,經濟恢復快於歐美國家,加上我國的利率(國債收益率)高出歐美200多個基點,國際證券組合投資大量流入我國。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債券和股票的數量凈增加72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以上。另外,在外商直接投資流入方面,沿海一些城市上半年也出現了一定的增幅,好於預期。這些資本凈流入,對於降低我國企業和政府的融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然,有一個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高度重視。這就是如何確保在金融開放擴大之後,資本凈流入能夠持續、穩定和有序地發生,而不是在短時間內頻繁地流入和流出?在資本賬戶基本自由化之後,利用宏觀審慎政策進行逆周期調節,必要時採取「無償准備金」制度來限制投機性短期資本的流動,將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對於金融服務業擴大開放後產生的同業競爭加劇,也需要高度重視並進行必要的監管,以免產生過度競爭和過度冒險,進而釀成金融動盪甚至金融危機。(張禮卿 中央 財經 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普華永道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E. 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
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等五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
《意見》的出台,有利於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其中,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圍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金融需求,全面推進跨境投融資創新,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資金融通效率,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能,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堅持合作互利共贏。創新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的路徑和模式,在更高水平上推動金融服務業對港澳開放,支持港澳深度融入國家金融改革開放格局,在「一國兩制」方針下發揮香港金融體系的獨特優勢,支持鞏固和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互補、互助和互動關系。
堅持市場化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深化金融市場改革,推進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資金融通便利度,讓市場決定在多元化金融中介渠道中的資金流向和流量。
堅持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建立健全區域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完善與金融開放創新相適應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防控體系,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各項金融開放創新,成熟一項、推進一項。
並且,《意見》提出要探索實施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完善貿易新業態外匯管理、推進資本項目便利化改革、探索建立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適應的賬戶管理體系、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開展本外幣合一的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支持銀行開展跨境貸款業務、穩步擴大跨境資產轉讓業務試點、支持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等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提升本外幣兌換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的措施。
也將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意見》指出,將擴大銀行業開放、擴大證券業開放以及擴大保險業開放。
此外,《意見》也在推進粵港澳資金融通渠道多元化,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等方面提出相關具體舉措。
F. 如何推進金融業進一步開放和國際化
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
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准入。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改進並逐步取消境內外投資額度限制。提升股票、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有序拓展境外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主體范圍和規模,擴大境內機構境外發行債券的主體類型和地域范圍,放寬境外機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限制。建立與國際金融市場相適應的會計准則、監管規則和法律規章,提升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
深化內地與港澳、大陸和台灣地區金融合作。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推動香港金融服務業向著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內地對港澳金融開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金融合作平台建設。推動海峽兩岸金融業合作及貿易投資雙向開放合作,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打造平潭等對台經濟金融合作平台。開拓我國經濟金融對外開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新格局。
G. 上海自貿區怎樣擴大金融服務業開放
2018年6月21日下午,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召開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工作推進會,推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關於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形成開發開放新優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今年摩根大通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在華欲設合資券商。法國興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環球金融市場部總監何昕表示,之所以選擇上海自貿區,一是因為上海有較為健全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因為在人民幣跨境業務等方面有政策優惠和便利,三是具有包括海外背景人才在內的人才優勢。
據張紅透露,上海自貿區目前儲備的外資金融機構項目類型涵蓋了銀行、證券、基金、保險、評級、第三方支付等幾乎所有金融業相關領域,既有新設金融機構,也有存量機構申請金融牌照、增加外資股權比例,或者擴大業務范圍等。
張紅表示,從開放對象上看,涵蓋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新加坡等歐美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土耳其、約旦等發展中國家;從綜合實力來看,這些項目的股東背景雄厚,均為國際上的大型、知名金融機構,這些外資項目多是中國第一家或第一批,具有很強的先發優勢。
H. 簡述廣東發展金融服務業的政策支持措施
http://94fw.com/yhcy/2011/201102/2011-02-21/yhcy_20110221092228_22707.html
第一種回答:
(三) 簡述廣東發展金融服務業的政策支持措施
一、突出發展重點,加強規劃引導
二、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奠定產業基礎
三、深化體制改革,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四、推動自主創新,提升產業素質和競爭力
五、擴大對外開放,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六、完善和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七、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
第二種回答:
1、加快發展金融產業和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推進粵港澳金融合作與開放,加快建立粵港澳金融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廣州、深圳市吸引金融機構在兩市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建設金融功能區和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加快建設華南(深圳)技術產權交易市場。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信貸、資本、保險、擔保、期貨、外匯、黃金和產權等各類金融市場。支持中央和全國性駐粵金融機構做大做強,積極培育地方金融龍頭企業和社區性、專業性金融機構,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擔保公司、社區中小銀行、融資租賃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企業財務公司等,加快發展金融中介服務組織。加快發展農村金融服務組織,提高金融服務「三農」水平。
2、加強對服務業企業的金融支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服務企業通過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力度推進廣東省中小企業到創業板上市,使服務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規模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相適應。支持服務業企業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發行企業債券、私募股權投資等多渠道籌措資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風險投資基金,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創業和開展技術研發。鼓勵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安排一定比例的擔保資金,用於支持中小服務企業融資。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貸款授權授信管理制度,研究綜合運用各種抵押、質押、保證等單一或組合擔保方式,創新貸款模式,加大對中小服務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發展社區金融機構,設立適應特定對象、提供特色服務的中小金融企業。認真落實國家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准入政策,制定地方配套措施引導社會資本到農村設立新型金融機構和小額信貸組織。大力推進農業保險試點,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統籌發展城鄉商業養老保險、健康保險、責任保險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商業保險業務。研究用財政資金擔保和貼息等方式支持信貸資金投入「三農」和中小企業等弱勢領域的辦法。
出自:http://www.94fw.com/
I. 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的全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上海有比較完備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機構體系和金融業務體系,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有先進的現代航運基礎設施網路。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現代國際大都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繼續推動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制約,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繼續發揮上海在全國的帶動和示範作用的必然選擇。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性,努力推進上海率先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率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此,提出以下意見:
一、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重大意義
(一)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既是上海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務於全國發展的需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集中體現。提高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就業比重和產值比重,提升產業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適應全球化新格局和對外開放新形勢,加快構築新的競爭優勢,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有利於上海突破資源環境承載力逐漸下降的制約,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利於拓展金融資源運作空間,提高金融資產配置效率,更好地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有利於強化航運樞紐中心地位,更好地滿足周邊地區和全國的國際航運要求;有利於通過改革開放和創新的先行先試,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奠定科學發展的體制基礎。
(二)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有利於更好地夯實並充分發揮上海的比較優勢。上海具有比較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現代金融體系、先進的港口基礎設施、高效的航運服務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運輸網路;有廣泛參與全球競爭的周邊經濟腹地,具有加快形成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有利條件。採取有力措施,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大力發展金融業、航運業等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可以使上海更好地發揮綜合優勢,更好地發揮帶動示範作用,更好地服務長三角地區、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
二、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三)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進一步發揮優勢,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充分發揮對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帶動和示範作用。要堅持科學發展,不斷擴大發展規模,完善發展機制,提高發展水平;要在發展中優化經濟結構,優先發展金融、航運等現代服務業,以及以高端製造和研發為主的先進製造業,不斷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要在發展中創新發展思路,堅持先行先試,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提高體制運行效率;要在發展中堅持市場化、國際化和法治化,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對外吸引力;要在發展中發揮比較優勢,努力完善區域分工,不斷擴大輻射帶動效應,提高專業分工和協作水平。
(四)把握的原則:處理好深化改革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解難題,以改革建制度,為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營造良好體制環境;處理好先行先試與制度規范的關系,通過創新和探索,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為全國性的制度規范奠定實踐基礎,發揮示範作用;處理好突出重點與全面推進的關系,以金融業、航運業和先進製造業為重點,不斷創新服務業態,不斷提高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附加值,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的發展水平;處理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與發展先進製造業的關系,形成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相互支撐、相互帶動的產業發展格局;處理好推進金融創新與完善金融監管的關系,在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和開放過程中,努力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穩定;處理好推進上海自身發展與區域協作發展的關系,按照國家明確的戰略定位和分工,加強上海與長三角地區以及國內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協作和支持,加強與香港的優勢互補和戰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
(五)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國內外投資者共同參與、國際化程度較高,交易、定價和信息功能齊備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為主體、各類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金融機構體系;基本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流動自由的金融人力資源體系;基本形成符合發展需要和國際慣例的稅收、信用和監管等法律法規體系,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發展環境。
(六)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以長江流域為腹地,與國內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緊密協作的國際航運樞紐港;基本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快捷高效、結構優化的現代化港口集疏運體系,以及國際航空樞紐港,實現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發展;基本形成服務優質、功能完備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營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環境和現代國際航運服務環境,增強國際航運資源整合能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和服務能力。
四、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七)加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任務是,不斷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形成比較發達的多功能、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不斷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大力發展企業(公司)債券、資產支持債券,開展項目收益債券試點,研究發展外幣債券等其他債券品種;促進債券一、二級市場建設及其協調發展;加快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推進上市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券市場試點。根據投資者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的需要,按照高標准、穩起步和嚴監管的原則,研究探索並在條件成熟後推出以股指、匯率、利率、股票、債券、銀行貸款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產品。加大期貨市場發展力度,做深做精現有期貨品種,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屬類大宗產品期貨,支持境內期貨交易所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內探索開展期貨保稅交割業務。拓寬上市公司行業和規模覆蓋面,適應多層次市場發展需要,研究建立不同市場和層次間上市公司轉板機制,逐步加強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主板地位和市場影響力。研究探索推進上海服務長三角地區非上市公眾公司股份轉讓的有效途徑。優化金融市場參與者結構,積極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產、企業年金、信託計劃等各類機構投資者。根據國家資本賬戶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總體部署,逐步擴大境外投資者參與上海金融市場的比例和規模,逐步擴大國際開發機構發行人民幣債券規模,穩步推進境外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適時啟動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發行人民幣股票。在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框架下,積極探索上海與香港的證券產品合作,推進內地與香港的金融合作和聯動發展。積極發展上海再保險市場,鼓勵發展中資和中外合資的再保險公司,吸引國際知名的再保險公司在上海開設分支機構,培育發展再保險經紀人,積極探索開展離岸再保險業務。
(八)加強金融機構和業務體系建設。根據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的需要,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重點發展投資銀行、基金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貨幣經紀公司、融資租賃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等有利於增強市場功能的機構。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金融企業開展綜合經營試點,培育和吸引具有綜合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控股集團,在試點過程中探索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鼓勵發展各類股權投資企業(基金)及創業投資企業,做好上海金融發展投資基金試點工作。積極拓展各類金融業務,推動私人銀行、券商直投、離岸金融、信託租賃、汽車金融等業務的發展,有序開發跨機構、跨市場、跨產品的金融業務。開展商業銀行並購貸款業務,為企業並購活動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由財政部、稅務總局、保監會會同上海市研究具體方案,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產品試點。根據國家金融對外開放總體進程,穩步推進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支持設在上海的合資證券公司、合資基金公司率先擴大開放范圍。
(九)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健全金融服務方式和手段,大力發展電子交易,促進各類金融信息系統、市場交易系統互聯互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完善金融服務設施和布局規劃,進一步健全為市場交易服務的登記、託管、清算、結算等統一高效的現代化金融支持體系,提高上海金融市場效率和服務能力。加強陸家嘴等重要金融集聚區的規劃和建設,全面提升金融集聚區的服務功能。規范發展中介服務,加快發展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融資擔保、投資咨詢、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監管,增強行業自律,規范執業行為。在上海建立我國金融資訊信息服務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務市場。充分發揮上海金融市場種類齊全、金融機構體制健全、金融發展環境良好的優勢,先行在上海開展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等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制定並完善促進金融創新的政策,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金融市場和金融企業為主體的金融創新機制。
(十)改善金融發展環境。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加快制定既切合我國實際又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稅收和法律制度。完善金融執法體系,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糾紛審理、仲裁機制,探索建立上海金融專業法庭、仲裁機構。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金融業統一徵信平台為載體,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建設,促進信用信息共享。適應上海金融改革和創新的需要,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改進監管方式,建立貼近市場、促進創新、信息共享、風險可控的金融監管平台和制度。加強跨行業、跨市場監管協作,加強地方政府與金融管理部門的協調,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
五、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十一)優化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在繼續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整合長三角港口資源,形成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競爭有序的港口格局,增強港口綜合競爭能力。加快洋山深水港區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港口吞吐能力。推進內河航道、鐵路和空港設施建設,優化運輸資源配置,適當增加高速公路通道,大力發展中遠程航空運輸,增強綜合運輸能力。促進與內河航運的聯動發展,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加快江海直達船型的研發和推廣,從船舶技術和安全管理方面採取措施,推動洋山深水港區的江海直達,大力發展水水中轉。充分發揮上海蘆潮港集裝箱中心站及鐵路通道作用,做好洋山深水港區鐵路上島規劃研究,逐步提高鐵水聯運比例。
(十二)發展現代航運服務體系。積極研究採取措施,降低國際集裝箱中轉成本,鼓勵我國外貿集裝箱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轉運。充分發揮上海靠近國際主航線的區位優勢,以及工業基礎、人才資源、商務環境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大力發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運經紀、航運咨詢、船舶技術等各類航運服務機構,拓展航運服務產業鏈,延伸發展現代物流等關聯產業,不斷完善航運服務功能。完善航運服務規劃布局,進一步拓展洋山保稅港區的功能,發展北外灘、陸家嘴、臨港等航運服務集聚區。引導和規范船舶交易市場健康發展,充分發揮上海航運交易所的船舶交易和運價信息發布功能,加快建設全國性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在上海形成具有示範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場。建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共享平台,促進形成便捷高效的長三角區域及長江干線港口、航運信息交換系統。
(十三)探索建立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研究借鑒航運發達國家(地區)的航運支持政策,提高我國航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實施國際航運相關業務支持政策。將中資「方便旗」船特案減免稅政策的執行截止日期由2009年6月30日延長至2011年6月30日。對注冊在洋山保稅港區內的航運企業從事國際航運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對注冊在洋山保稅港區內的倉儲、物流等服務企業從事貨物運輸、倉儲、裝卸搬運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允許企業開設離岸賬戶,為其境外業務提供資金結算便利。在完善相關監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騙退稅措施前提下,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鼓勵在洋山保稅港區發展中轉業務。探索創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管理制度,更好地發揮洋山保稅港區的功能。
(十四)完善現代航運發展配套支持政策。加快發展航運金融服務,支持開展船舶融資、航運保險等高端服務。積極發展多種航運融資方式,探索通過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為航運服務業和航運製造業提供融資服務。允許大型船舶製造企業參與組建金融租賃公司,積極穩妥鼓勵金融租賃公司進入銀行間市場拆借資金和發行債券。積極研究有實力的金融機構、航運企業等在上海成立專業性航運保險機構。優化航運金融服務發展環境,對注冊在上海的保險企業從事國際航運保險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積極研究從事國際航運船舶融資租賃業務的融資租賃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條件具備時,可先行在上海試點。研究進出口企業海上貨物運輸保費的有關稅收政策問題。豐富航運金融產品,加快開發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為我國航運企業控制船運風險創造條件。
(十五)促進和規范郵輪產業發展。允許境外國際郵輪公司在上海注冊設立經營性機構,開展經批準的國際航線郵輪服務業務。鼓勵境外大型郵輪公司掛靠上海及其他有條件的沿海港口,逐步發展為郵輪母港。為郵輪航線經營人開展業務提供便利的經營環境。研究建立郵輪產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在保險、信貸等方面開設郵輪產業專項目錄,促進郵輪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六、加快推進先進製造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發展
(十六)以現有製造能力為基礎,以調整、優化和提高為方向,以研發、創新和增值為重點,不斷提高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業附加值。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技術,著力提升汽車、裝備、船舶、電子信息等優勢製造業的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發展航空航天、生物醫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製造業和戰略產業;優化發展精品鋼材、石油化工等基礎製造業;增強先進製造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和服務能力。在浦東新區開展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發展政策試點工作,支持從事軟體研發及服務、產品技術研發及工業設計服務、信息技術研發及外包服務、技術性業務流程外包服務等業務的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發展。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對符合條件的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按不超過企業工資總額8%的比例據實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對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離岸服務外包業務收入免徵營業稅。設立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創業投資企業加大對先進製造和先進技術服務領域初創期企業的資本投入。
七、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服務
(十七)建立健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指導協調機制。建立由發展改革委牽頭,有關部門參加的協調機制,加強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指導、協調和服務。進一步細化相關政策措施,認真研究解決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十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府服務,營造良好環境。上海市政府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精心籌劃實施方案,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加快構建服務型政府,深入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使上海成為全國行政效能最高和行政收費最少的地區,成為中介服務最發達的地區。要加快淘汰落後產業和弱勢產業,積極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完善有利於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要建立健全有利於人才集聚的機制,研究制定吸引各類高層次人才的配套措施,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營造良好、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上海成為國際化高端人才的集聚地,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J. 金融業開放有哪三條規律
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金融業的開放有三條規律要遵循:①金融業作為競爭性的服務業,應當遵循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原則;②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要以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相互配合、共同推進;③金融業的開放要和防範金融風險並重,金融業的開放程度要與金融的監管能力相匹配。
二是深化金融和關鍵領域的改革,認真貫徹落實關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從防範系統風險的角度支持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新體制,完善金融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增強國有企業的負債約束。完善房地產金融調控政策,建立防控房地產政策的調控機制。
三是加快補齊監管的短板,進一步明確監管姓監,優化監管力量,嚴格地執行監管法律。要抓緊出台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非金融機構投資金融機構的指導意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等審慎監管的基本制度。
四是要堅決取締非法金融活動,強化金融風險源頭管理,加強金融領域的准入管理,清理整頓各類無照經營,或者是超范圍經營的金融業務。沒有經過金融監管部門批准,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金融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