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2018年資產

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2018年資產

發布時間:2023-06-15 13:07:52

㈠ 2018末銀行業金融機構4588家 6大行營業網點超10萬個

近期,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截至2018年12月底, 中國銀行 ( 行情 601988 ,診股)業金融機構數達到4588家,較2017年末增加39家。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加,銀行網點數量也「多如牛毛」。據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查詢,截至2019年2月11日,登記在冊的全國銀行物理網點22.86萬家。

值得注意的是,光是六大行營業網點就超過10萬個。其中,郵儲銀行營業網點4萬家,佔六大行營業網點數量總和的37%。

2018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數4588家

近期,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達到4588家,較2017年末增加39家。

對比2017年,2018 年金 融機構數量出現以下變化:

郵儲銀行加入國有大型銀行,國有大行從5家變為6家;

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數量不變,分別為12家、134家;

農村商業銀行從2017年1262家增加至2018年1427家,村鎮銀行從2017年1562家增加至2018年1616家;

2018年底,農村合作銀行、 農村信用社 、農村資金互助社數量不同程度減少,較2017年分別減少3家、153家、3家;

外資法人銀行增加2家,分別是國泰世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和彰銀商業銀行有限公司。

2018年消費金融公司較2017年增加1家,為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

截至2018年底,開發性金融機構1家、政策性銀行2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4家、城市商業銀行134家、住房儲蓄銀行1家、民營銀行17家、農村商業銀行1427家、農村合作銀行30家、農村信用社812家、村鎮銀行1616家、 貸款 公司13家、農村資金互助社45家、外資法人銀行41家、信託公司68家、金融租賃公司69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253家、汽車金融公司25家、消費金融公司23家、貨幣經紀公司5家、其他金融機構14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農信社改製成為農商行。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資金運營中心主任張銘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農信社改制為農商行是當前農信社改革方向,是進行信用社的公司制改革。農信社為合作制經營,治理結構和抗風險能力等方面難以滿足現代金融發展的要求。通過公司制改革,改善治理結構,提高抗風險能力,有利於發揮農村金融機構普惠金融的作用。改制後的農商行按照商業銀行法監督管理,按照公司制治理運營,隨著經營水平的提高,開展業務的資質也相應增多,如隨監管評級水平的提高,可以獲得更廣泛的投資資格等。

銀行營業網點總數22.86萬個

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加,銀行網點數量也「多如牛毛」。據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查詢,截至2019年2月11日,登記在冊的全國銀行物理網點228586家。

值得注意的是,光是六大行營業網點就超過10萬個。其中,郵儲銀行營業網點近4萬家,佔六大行營業網點數量總和的37%。

據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查詢,截至2019年2月11日, 工商銀行 ( 行情 601398 ,診股)營業網點16263家,中國銀行營業網點10750家, 建設銀行 ( 行情 601939 ,診股)營業網點14969家, 農業銀行 ( 行情 601288 ,診股)營業網點23369家, 交通銀行 ( 行情 601328 ,診股)營業網點3290家,郵儲銀行39999家。

此外,《每日經紀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全國銀行物理網點關閉數量高於設立數量。

根據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查詢,近期,銀行網點退出數量為6001家,而近期設立僅有3184家。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表示,從國外的經驗數據來看,一方面 利率 市場化改革將導致銀行業整體利潤水平在短時間內出現大幅下滑,行業競爭加劇。網點作為銀行最為「昂貴」的渠道資源,能否實現有效回報將決定銀行的整體績效水平,作為網點主要功能的吸儲,這些年來已經呈現下降趨勢。另外一方面,網點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漲、硬體維護成本和設備更新投資需求也在競爭的壓力下大幅度「被動」上升,進一步加大了網點的盈利壓力。

未來銀行物理網點該何去何從呢?李奇霖指出,最重要的兩點就是成本和 收益 ,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供電子銀行不能提供的高附加值的服務。所以,銀行物理網點轉型重點趨勢包括:智能化、多元化、小型化和專業化。

㈡ 為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智慧銀行應當如何做

2018年中國銀行業發展歷程與現狀分析 五大方面揭露發展,融合大技術自我創新改革

中國銀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40年,人們充分享受到了銀行業改革開放釋放的紅利。銀行體系也從最初的大一統格局逐步發展成為多元化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體系,發展模式從最初的粗放式規模比拼,走向了如今的創新推動、精耕細作。

在並不久遠的上世紀90年代末,四大國有銀行還受困於1.4萬億不良貸款,曾被稱為「技術性破產」,但通過體制改革、財務重組、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掛牌上市,國有大行實現「脫困」並快速崛起。與此同時,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陸續登陸境內外資本市場,又掀起了銀行業改革開放新浪潮,也標志著銀行走向公眾持股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之路。

這20年的改革波瀾壯闊,銀行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在今年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最新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工農中建四大行仍然穩居前50名,交行、招行、浦發、興業、民生等銀行亦均在前300名之內。

如果說成功化解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躋身全球銀行業前列,是中國銀行業在十年前就已交出的答卷,那麼如今的中國銀行業更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四大行已全部躋身巴塞爾協議Ⅲ的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之列,中國銀行業也從銀行間無序競爭、高風險運行走到有序發展、風險可控。

改革沒有終點,只有進行時。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中國銀行業順勢而為,掀起數字革命,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成為新時代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達到264萬億元,同比增長7.0%。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達到98萬億元,佔比37.2%,資產總額同比增長6.9%;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為46萬億元,佔比17.3%,資產總額同比增長4.0%。

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負債243萬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負債91萬億元,佔比37.3%,負債總額同比增長6.7%;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負債43萬億元,佔比17.5%,負債總額同比增長3.4%。

1、從「大一統」到「專行」再到「商行」

時間回到1978年,人民銀行剛剛從財政部獨立出來,那時的「央媽」既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又辦理具體的商業銀行業務,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機關,又是經營金融的經濟實體,「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

當改革的號角吹響,金融體制改革大幕緩緩拉開。1979年10月,鄧小平提出「要把銀行作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從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間,國有銀行改革開始起步,先後經歷了農行恢復、中行改革、建行獨立與工行分設,國有銀行破殼而出。其間,1983年9月,國務院作出《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央行制度框架初步確立。

從「大一統」到國家專業銀行基本框架確立,一開始四大國有銀行身上都擔負著專業經營的政策性使命,各有分工。

不過,隨著市場經濟改革進一步深化,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銀行在性質上應該屬於企業類型,即以盈利為目標,通過合法經營以收入抵補支出,努力實現利潤最大化。當我國經濟體制已從單一的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就在客觀上要求國有專業銀行進行商業化改革。

於是,中國銀行業改革更進一步,開啟了從專業銀行到商業銀行的再次轉型。一開始,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它們的改革目標主要集中在企業化經營或運營機制的轉換方面。四大行分工經營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出現了「中行上岸,農行進城,工行下鄉,建行進廠」的競爭格局。

與此同時,從1986年開始,以交通銀行股份制重組為開端,深圳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一批商業性股份制銀行陸續成立。

在利益機制的驅動下,各專業銀行不僅突破了專業分工的界限,而且開始突破行業分工的界限,開始組建各自的信託投資公司、開辦大量的證券機構,並向房地產、保險、投資等領域拓展,形成了事實上的綜合經營模式。

1993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現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分離,並將國家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國有商業銀行。至此,我國四大國有專業銀行的改革方向正式定位於商業銀行。

從一元銀行體制到多種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並存,中國銀行業翻開了歷史巨變的第一章。

2、躍谷底:借力AMC脫困重生,飛躍谷底股改上市

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有輝煌也有低谷。

事實上,前一階段國有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的轉變並不徹底,仍然存在著發展主要靠國家信用和行業壟斷、管理體制實行官本位等諸多問題。

亞洲金融風暴中的1999年,受困於國外金融劇烈波動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雙重影響,國有商業銀行陷入資本金嚴重不足、不良貸款比例飆升的窘境,機構和人員臃腫、盈利能力和競爭力下降等問題也相繼暴露。1999年,受困於1.4萬億不良貸款的四大國有銀行進退維谷,處境艱難。

抱著壯士斷腕的決心,銀行業商業化改革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布局。1999年,國務院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相繼成立東方、信達、華融、長城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AMC),並規定存續期為10年,分別負責收購、管理、處置相對應的建行、中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工行、農行所剝離的不良資產。

將四大行巨額壞賬剝離,使其成為干凈的「好銀行」,這是一場脫胎換骨的改革。

從不良泥沼中抽身的四大行,終於有餘力將改革的重點聚焦公司治理的現代化,這也為後續上市騰飛蓄力。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說,國有銀行改革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主線和主戰場,其一是業務經營商業化和市場化,第二是公司治理現代化,二者缺一不可。

隨著2003年銀監會正式掛牌成立,對銀行業的監管由新成立的銀監會來行使,人民銀行不再肩負具體的金融監管職責,最重要的使命變成了維護金融穩定。至此,正式形成了由人民銀行負責貨幣政策,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實施分業監管的「一行三會」格局。

從危機中走出的四大行,在經歷了拆分、專業化、商業化的涅槃後,終於迎來了上市的小輝煌。

2005年10月,建行率先在香港公開發行股票。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先後公開發行上市;同年10月27日,工行實現A+H股同步上市。2008年10月農行股改方案獲批,標志著國有銀行改革進入收官之戰。

這是一場與自己的賽跑,中國銀行業在發展賽道上不斷超越自我。截至2018年三季度,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達264萬億元,是1999年的約16倍,是1978年的約1389倍。

3、乘東風:股份行快速崛起,走向公眾持股

事實上,比四大行更早上市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股份行的掛牌上市,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1987年5月,深圳發展銀行以自由認購形式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售人民幣普通股,成為中國第一家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行。1999年11月,浦發銀行成功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標志著中國股份行的快速崛起。

公眾持股對一家銀行的好處不言而喻,資本金進一步夯實、股權結構清晰、公司治理優化,為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支點,更為股份行自身注入了迅速擴展經營領域和規模的巨大動能。

事實上,上市後的股份行均呈現出資產規模快速擴張、負債結構優化、利潤高速增長、資產質量提高、盈利能力趨穩等特點,並實現了全國性甚至跨國的網點鋪設和業務經營等巨大變化。

回顧股份行的發展歷程,在成立之初,不少銀行都起步於服務改革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經濟。從中國改革開放最具活力的地方輻射到全國,從全國輻射到全球,股份行在迎來自身黃金成長期的同時,也實現著從「立足本地」到「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蝶變。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持續推進,股份行「走向世界」的腳步逐漸加快。包括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開展中外銀行間的深度合作;一些股份制銀行在境外開設分支機構,並購海外銀行,拓寬業務領域,提升跨境金融實力。

4、超車道:經受金融危機考驗,國際化突飛猛進

2008年一場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曾經叱吒風雲的「大而不能倒」的華爾街五大投行幾乎全軍覆沒。中國銀行業在危機沖擊下,雖未獨善其身,但卻獨樹一幟。2008年中國銀行業利潤總額、利潤增速、全行業資本回報率三大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這讓危機籠罩下的全球金融業看到了一線生機,也為中國率先走出金融危機打下了扎實基礎。楊再平說,美國金融行業遭受重創時,中國的銀行業恰恰在全球范圍內表現良好,可謂「一枝獨秀」,這完全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

金融危機前,由於國外銀行絕大部分財務狀況良好,不願意接受被並購,即便有好的並購標的,也會面臨諸多競爭對手,中國銀行業很難對其實施並購。不過金融危機讓全球銀行業,特別是華爾街大銀行損失慘重,而中國商業銀行卻平穩渡過難關,全球銀行業洗牌,為中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帶來了良好契機。

雖然中國銀行機構已經做到規模足夠大,但更多是依託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和市場,真正面向全球客戶,為不同市場類別提供不同產品的國際化能力還有待加強。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便成為突破藩籬的唯一選擇。

通過海外並購實現國際化經營漸成趨勢。經過多年探索,中資銀行的國際化理念正在發生改變,逐漸從設立海外分支機構、代理處轉向參股、並購海外銀行。這是中國銀行業國際化戰略突飛猛進的階段。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在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帶一路」倡議縱深發展等契機下,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不斷提升,並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特徵。中資銀行海外機構布局中,圍繞「一帶一路」的發展尤其迅猛,「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僅三年間,約22家中資銀行在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353家境外分支機構,其中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的境外機構數約為1279家。

5、升維度:科技賦能,打造開放銀行

近年來,全球經濟正面臨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加速發展的新動力。這其中,自然也有中國銀行業科技改革的影子。

從2012年開始,中國銀行業經歷了與互聯網金融同台PK,「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1.0時代」。隨後,傳統銀行如工、農、中、建與互聯網金融巨頭一拍即合,合作進入蜜月期的「2.0時代」。不過,實際上仍只有極少數銀行能夠主導與互聯網巨頭的合作。

為了擺脫單一渠道對自己發展的局限,銀行一面低調培育自己的內生科技力量,強調技術獨立,用活用好自己的數據稟賦,另一面不斷向外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打造開放式銀行,終於迎來了「無界開放銀行」的「3.0時代」。

目前,多家銀行紛紛釋放了打造開放銀行的信號。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業務三部主任楊彬認為,開放銀行有三個顯著的特點,即:秉承以服務用戶為中心的理念;通過API介面或SDK等技術實現銀行與第三方之間的數據共享;構建一個生態,聯合產品和服務提供方,滿足用戶的全部需求。

傳統銀行業一貫的優勢是信用風險管控,是流動性管理,是KYC(清楚你的客戶及其產品),是合規,是穩健,是品牌;是線下網點遍布全省、全國甚至境內外;是牌照賦予的存款吸收能力,帶來互聯網金融垂涎的資金成本,以及多牌照框架里的綜合金融能力(不少銀行集團同時具有券商、信託、基金、保險、金融租賃等多牌照)。

而互聯網金融和科技金融公司的生存邏輯,則是流量入口、獲客成本、線上場景以及深得客戶體驗優化之道的產品模式。

傳統銀行實施進一步金融科技賦能,已經初嘗甜頭。智慧銀行與IT系統升級後,差錯率大幅下降,而客戶的便捷程度大大提升。

這是一輪科技推動的改革,也是一輪銀行自我驅動的改革。從自身的優勢出發,銀行將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與銀行傳統業務進行深度融合,各顯所長。中國銀行業已經吹響了「科技賦能銀行」的「集結號」。

㈢ 國內保險產業園發展模式、內涵與創新

                  20190223  閆安

    去年至今,不同形式參觀學習了國內六七個保險產業園。有國家級的,也有省市級的。

    發現國際上甚少有叫保險產業園的。國內其他金融行業類別也沒有產業園概念一說。例如沒有叫「銀行產業園」、「信託產業園」、「證券產業園」,頂多有叫「基金小鎮」的。可是投資和資產管理與地域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無「風」不起浪。

    國內保險產業園之所以近年來漸起潮湧,與2014年8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保險國十條」有密切關系。該文件標志著保險業迎來全面升級發展的新時期。

    正如中國相互保險與互助保障發展論壇的發起方之一,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名稱一樣,概因為保險與實體經濟有著更為緊密的聯動發展關系和紐帶。

    「保險國十條」明確提出的發展定位要求。概括說,一是保險業服務國家治理及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保險業成為完善金融體系的支柱力量;三是民生普惠保障的有利支撐;四是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機制;五是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高效引擎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抓手;六是傳統保險的經濟補償、風險管理、資源配置等基本社會功能。

    用十九大報告所言,就是「將現代金融歸入產業體系組成部分。」就保險業而言,產業集聚效應及與實體經濟聯動發展的巨大空間,使得在核心經濟區成立保險產業園有了客觀條件和發展基礎。

    這一結論從保險業與銀行業對比而得出。

    中國銀行保險監管委員會官網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銀行業2018年總資產規模在261萬億左右;而保險業總資產規模在18萬億左右。機構方面,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有4588家,包括開發性、政策性、國有大行、股份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城商行、民營銀行、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外資法人銀行、信託、金融租賃、財務公司、汽車金融、消費金融和其他金融機構等17類。

    2018年底,保險業人身險公司91家、財產險公司88家、養老金公司10家。法人主體不到200家。其他為數千家保險經紀代理等中介機構等。

    邏輯上,既然保險業是金融體系的支柱力量,那麼無論法人數量還是資產規模,至少應該佔一半份額或者相對數均衡比例才對。但比較「一支柱」獨大的銀行業,保險業還遠談不上金融體系支柱。隨著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成熟、金融脫媒和金融深化趨勢發展,這恰是保險產業園發展空間所在。

    首先,是銀行脫媒。股債資本市場發展,資金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體系,直接輸送給需求方和 融資者 ,商業銀行主要 金融中介 的重要地位在相對降低,儲蓄養老向延稅型的投資養老轉變,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並行發展。

    其次,是保險脫媒。

    即投保人繞開「保險代理人」,保單持有人會員互助共濟,成為與保險人利益一致化的相互保險組織一員,風險保障只是基本功能,更主要的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預防、健康和服務經濟發展。「不為病而病」和「不為保險而保險」,保險本源之上,相互保險更有利於發展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的長期利益險種。但是國內目前相互保險業在保險行業中總份額僅佔0.3%,小荷才露尖尖角。

    因此,保險業作為金融體系支柱,有兩個尖銳的發展矛盾,一個是保險業與銀行業的巨大差距;一個是保險行業本身,股份制商業保險與相互制保險存在著巨大差距。

    差距就是產業空間。解決主要矛盾就是保險產業園的發展模式、內涵、特色所在。

    有了上述判斷,對國內保險產業園的發展路線,就會有清晰認知。

    產業園泛指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 產業發展 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它的類型十分豐富,包括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工業區、金融後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物流產業園區等以及近來各地陸續提出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等。

    保險產業園設計構成,關鍵在於要素市場的完善。要素市場有 金融市場 (資金、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 房地產市場 、 技術市場 、信息市場、 產權市場 等。 要素 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必要條件,是發展產業經濟的必然要求。

    具體而言,產業園「硬體」,有園區建築辦公、會議中心、生活服務設施等物理環境,這是各類產業園的標配。關鍵競爭優勢在於產業園的「軟體」構成,主要包括園區公共性具有產業凝聚和輻射力的研究智庫及科技創新平台、產業專業能力支撐平台、信息發布及產權交易平台、資本及創投孵化平台,以及開戶、支付、結算、託管基本金融服務平台等。

    有了核心「硬體和軟體」,就有了「巢」,才會引「鳳」來棲。至於各地產業園的大同小異的入駐獎勵、人才引進激勵、戶口學校等,以及根據企業稅收貢獻再退稅補貼等,都是錦上添花。否則,容易被商業化「套利」,影響實質發展。表面繁榮。

    保險產業園競爭力核心,在於「聯合艦隊」模式下的產業集群效應。一個是凝聚,一個是輻射。國內而言,類似於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一體化等。

    聯合艦隊模式,有傳統商業保險;也有自保公司;更要有重點發展的相互保險組織。如上分析,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特色,也就不言自明了。

    保險產業園的價值所在,不是成熟之後靠優惠政策補貼引進,而是增量創新和模式創新,引領未來發展。存量無門檻,增量可長期。

    相互保險對產業經濟的拉動和貢獻,在於服務國家治理和社會保障機制創新上,如「填空白、補短板」,可以彌補社保以賠償為建制原則而商業保險又沒有涉足的以預防為主的高風險職業病相互保險;如以保障為基本,以「健養、康養、醫養、療養、學養」的「五養」結合的健康及養老服務經濟。這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老齡化社會高原期拉動消費的關鍵。

    一方面,相互保險龍頭企業可以依託保險產業園要素市場供給進行「補缺」的同時,可以吸納當地產業鏈實體經濟參與進來。優勢互補。當然也可以如一些地方保險產業園對連帶進入園區的產業鏈相關企業獎勵政策。相比,前者,更能發揮產業園的吸引力和地方配套優勢。

    另一方面,相對後發的保險產業園可以借機「彎道超車」。

    例如6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分別入股了工銀安盛保險、建信人壽保險、農銀人壽保險、 交銀康聯 保險、中銀三星保險和中郵保險。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恆豐銀行、渤海銀行等,也大部分以綜合金融集團或入股方式參與發起了保險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商業銀行都是股權方式參與發起商業保險。銀行仍然作為控股或相對控股方,以金融母體身份參與保險業。這與「保險國十條」對保險業作為金融支柱的發展定位和要求顯然存在差距。2019年中國銀保監會的監管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金融體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高水平開放新格局。」的要求,也有差距。

    就保險業而言,一個是股份制商業保險與相互制保險不平衡,沒有差異化,形成互相制衡、共同發展格局;一個是普惠型的具有增量創新和「填空白、補短板」的專業性保險、區域性保險公司發展緩慢,數量不足;三是銀行業參與保險業模式沒有突破,體現經營獨立性和強互補戰略合作的,以相互保險債權性質或保單持有人形式參與相互保險組織的創新模式,尚為零。

    銀行業經營范圍與保險公司有著強互補性。銀行業具有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長期貸款;辦理國內外結算;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發行金融債券;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從事同業拆借;買賣、代理買賣外匯;從事銀行卡業務;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提供保管箱服務;經營結匯、售匯等業務。

    上述業務,對同為差異化金融機構的相互保險,是為保單持有人提供保險服務的基本金融服務工具。因而相互保險離不開銀行的戰略合作,就沒有或准備涉足保險業的僅剩不多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而言,以債權方式低成本參與發起相互保險,是「彎道超車」的後發優勢所在。就供給側創新而言,產業協同能力最強。

    因而,保險產業園引入當地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要素市場的戰略支撐,與資本孵化及引導基金一樣,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國內保險產業園發展既要有同質化的硬體空間和獎勵補貼,也要有關鍵的具有凝聚和輻射能力的要素市場,還要有相互保險等具有後發優勢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上下游實體經濟相配套的艦隊發展模式和機制保障。

    這是保險產業園實現服務國家治理、民生普惠保障、發展經濟、創新社會機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體現競爭優勢,以及實現「國十條」保險業成為完善我國金融體系的支柱力量的根本所在。

㈣ 金融行業現在好做嗎就目前的權情報情況來說,行嗎

這個可以參考艾媒咨詢最新發布的《艾媒報告丨2019年3月科技金融行業洞察月度報告》,裡面提到:

2019年3月,有6條政策信息推動科技金融發展;有10411隻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環比增幅18.79%。銀行方面,多家銀行集中公布2018年業績公告或業績快報,工農中建四大行核心資本穩居中國銀行業之首。電子商務方面,京東和拼多多發布2018年財報;小紅書陷造假風波,稱將推短視頻新產品;唯品會布局線下門店,並關停章魚掌櫃項目;各大銀行拓展電商業務。

2019年3月中國科技金融行業包括政府、銀監會、銀行業協會等多個監管主體在內的動向,共有6條政策信息與科技金融相關,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環比增長18.79%。具體而言,銀行方面,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跌至4.3%;各大行公布的2018業績報告顯示其凈利潤都有所增長,其中,招商銀行凈利潤增長率最高,達14.8%。電子商務方面,淘寶的月活躍用戶數達36843.9萬,遠高於其它購物平台,拼多多和京東相繼發布2018年財務報告。電子支付方面,跨境支付服務商Airwallex獲得一億美元投資,易思匯獲信中利資本一億人民幣投資。

以下為報告節選內容:

以上內容節選自《艾媒報告丨2019年3月科技金融行業洞察月度報告》

㈤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銀行業在中國金融業中處於主體地位。按照銀行的性質和職能劃分,中國現階段的銀行可以分為三類: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整個銀行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2005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35.9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3%。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9.15萬億元,增長17.5%;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5.49萬億元,增長24.4%;城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88萬億元,增長19.9%;其他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額9.44萬億元,增長20.0%。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34.4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7%。其中,國有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8.37萬億元,增長17.4%;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總額5.29萬億元,增長24.2%;城市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81萬億元,增長19.6%;其他類金融機構負債總額8.99萬億元,增長18.3%。
截至2006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43.95萬億元,實現稅前利潤3379.2億元。較銀監會成立的2003年,增長了近10倍。
2006年,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快速增長,資產質量持續改善,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主要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為2409億元,比2005年增加559億元,增長30.2%,4家國有股改商業銀行總資產凈回報率和股本凈回報率平均達到0.9%和14.9%,主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17.5%,收入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為1974.9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緊隨其後,為434.2億元。其次是政策性銀行為311億元,隨後為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分別為186.2億元和180.9億元。
研究證明,銀行業務,包括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都是高效益的行業,其主要成本為管理成本。以3%的利差計算,僅貸款這一項,每年自動為國內銀行增加近8000-9000億元的利潤,正常情況下,銀行業肯定是最最賺錢的行業。國內銀行的資產擴張倍數約在20-40區間,總資產利潤率只有0.1-0.9%(平均在0.5%左右),資產利用率約為2-4%,國內銀行自身素質與經營管理效率提高潛力很大。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商業銀行業務開始交叉並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競爭局面,商業化的驅動和對利潤的追逐使這種競爭尤其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變的越來越激烈。同國際標准和國外成功的商業銀行相比,中國的四大商業銀行仍然是幼稚的,低效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銀行間的競爭也始終未走出各自為戰的低層次競爭格局。
在金融危機開始的背景下,財富管理機構將面臨許多重大挑戰,尤其是老牌機構面臨三大威脅。一是信用缺失,自身資產負債表的金融損失及其客戶組合的不良發展使老牌機構變得不再可信。這使得其保留員工和客戶更具挑戰性。二是客戶信任的缺失,一旦客戶認為機構的推薦不是為其帶來最大利益而是追求費用最大化,那麼重新建立客戶的信任將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三是收入減少。事實上,現在正是中資銀行採取果斷行動的最佳時機:利用全球競爭對手聲譽受損、積極僱用人才並獲取客戶、考慮進行戰略性海外收購以及特別要將建立能力的目標銘記於心。
中國投資咨詢網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銀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紹了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概況,接著分析了中國貨幣市場的運行情況和銀行業的發展。然後分別介紹了國內銀行的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票據業務、網上銀行業務、銀行卡業務及國際業務等。隨後,報告對銀行業做了競爭與挑戰分析、不良資產分析、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分析、國有商業銀行運營狀況分析、股份制銀行運營狀況分析和其他銀行發展現狀分析,最後分析了國內銀行業的投資環境及未來發展趨勢。您若想對銀行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該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㈥ 中國有哪些銀行有哪些保險公司

中國有多少家銀行?

2018年末,我國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4588家。機構類型二十餘種,其中包括政策性銀行,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等全國性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民營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村鎮銀行等專注社區、小微、「三農」服務的地方法人銀行和信託公司等其他非銀機構,基本建立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的銀行體系。

近年來,銀保監會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引導民間資本依法合規進入銀行業。 民間資本控股的銀行業機構已超過3000家。

民間資本在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總股本中的佔比分別超過40%、50%和80%,民營銀行自2014年以來已批准開業1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網點總計22.1萬個,其中五家大型銀行網點6.8萬個,佔比31%,廣泛分布城市鄉村。

2018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五家大型銀行資產總額105萬億元,占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37%。各項存款余額76萬億元,占銀行業比例44%。 各項貸款余額58萬億元,占銀行業比例38%。員工人數165萬人,占銀行業比例40%。與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國家相比,我國銀行業集中度較低並處於合理水平。



中國有多少家保險公司?

截止2018年底,我國共有人身險公司91家,財產險公司88家,合計179家。

人身險公司中,中資公司63家;外資公司28家。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洋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人壽、泰康人壽、人保壽險七家公司佔到了壽險市場份額的62.504%。

財產險公司中,中資公司66家;外資公司22家。



在中國,銀行數量是保險公司的25.6倍

從銀行和保險公司數量上來看,銀行是保險公司的25.6倍。顯然,保險公司的准入門檻遠遠高於銀行。

在監管力度上,銀行與保險也不一樣。在法律上,銀行是可以解散的,而人壽保險公司是不允許解散的,保單責任最終由保險保障基金來兜底。

在對外資的開放力度上,保險業是遠遠超過銀行業的。目前,外資保險公司的比例佔到中資保險公司的44%,而且還將進一步對外資開放,逐步取消對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

㈦ 2015年四大國有銀行占整個國內銀行資產的多少

現在是五大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

中國五大銀行是指五個大型國有銀行,傳統意義上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 截至2018年底,以資產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為中國第五大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簡介

中國工商銀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簡稱ICBC ,工行)成立於1984年1月1日, 總行位於北京復興門內大街55號, 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 也是中國四大銀行之一。擁有中國最大的客戶群,是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也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基本任務是依據國家的法律和法規,通過國內外開展融資活動籌集社會資金,加強信貸資金管理,支持企業生產和技術改造,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

中國工商銀行

經營狀況

中國工商銀行擁有1.8萬個機構網點和36萬名員工,自助銀行1610家,ATM機19026部。截至2018年末,中國工商銀行各項存款余額5,736,866,000,000元,各項貸款余額3,289,553,000,000元人民幣,2018年全年凈利潤達37,405,000,000元。截至2018年6月30日工商銀行擁有個人賬戶超過1.5億,公司賬戶超過250萬。2018年6月30日不良貸款比率為4.10%。工商銀行的各項指標符合巴塞爾協議的要求。

2018年末,工商銀行總資產達206,099.53億元,比2018年末增加16,922.01億元,增長8.9%;總負債190,726.49億元,比2018年末增加14,333.60億元,增長8.1%;全年凈利潤2,762.86億元,增長5.1%,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為1.4%,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E)為19.96%,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92%,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19%,資本充足率為14.53%。營業收入6,588.92億元,增長11.7%,其中利息凈收入4,935.22億元,增長11.3%,非利息收入1,653.70億元,增長13%;營業支出2,922.80億元,增長18.5%,其中業務及管理費1,762.61億元,增長6.6%,成本收入比下降1.28個百分點至26.75%。

2018年末,工商銀行公司客戶509.4萬戶,比2018年末增加35.9萬戶,有融資余額的公司客戶14萬戶。根據人民銀行數據,2018年末,工商銀行公司類貸款和公司存款余額保持同業第一,市場份額分別為11.17%和11.64%。

2003年英國《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排序,中國工商銀行名列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第十六位,連續五次入圍美國《財富》全球500強,並被美國《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高質量產品(服務)十強。2018年,獲評英國《銀行家》「全球最佳銀行」,蟬聯《銀行家》全球1000家大銀行榜首及美國《福布斯》雜志全球企業2000強全球最大企業。

中國農業銀行

簡介

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簡稱ABC,農行)成立於1951年,總行位於北京建國門內大街69號,[12-13]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14-15]也是中國四大銀行之一。[16]總行設在北京,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在「全球銀行1000強」中排名前7位,穆迪信用評級為A1。2018年7月15日和16日,農行A股、H股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交所成功掛牌上市,總市值位列全球上市銀行第五位。2018年入圍由中國品牌價值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品牌500強第23位。

中國農業銀行

經營狀況

2018年末總資產88,825.88億元,佔全國銀行金融業資產總額的11.3%,是中國最具規模和實力的現代化商業銀行;各項存款74,976.18億元,各項貸款41,381.87億元,資本充足率10.07%,不良貸款率2.91%;凈利潤650億元,較2018年增長26.3%,2018年凈利潤949億元,利潤率增長率達到50%左右,凈利潤增長率居五大行之首。

2018年,中國農業銀行標准普爾評級為BBBpi;穆迪評級為A1/穩定。

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農業銀行整體改制(以下稱「改制」)為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股份公司」),注冊資本為2600億元。股份公司於2018年1月15日依法成立。

2018年完成「A+H」兩地上市,正式成為大型上市銀行。

股份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將完整承繼中國農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和所有業務,並將繼續從事原經營范圍和業務許可文件上批准/核準的業務。中國農業銀行已有的營業機構、商標、互聯網域名和咨詢服務電話等保持不變,由股份公司繼續使用,各項業務照常進行。客戶毋需因改制而辦理任何變更手續。

2018年,中國農業銀行列英國《銀行家》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8位;2018美國《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127位。

2018年7月15日,農行公司網上發行的103.10億股在上交所掛牌交易;H股交易時間在7月16日在香港成功上市,至此四家國有大行全部完成「A+H」兩地上市。農行A+H股IPO在全球募集221億美元,成為歷史上全球資本市場最大IPO。

中國銀行

簡介

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簡稱BOC,中行)於1912年2月5日,經孫中山先生批准,正式成立。[18]總行位於北京復興門內大街1號,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19-20]也是中國四大銀行之一。[21-22]中國銀行是香港、澳門地區的發鈔行,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和航空租賃,旗下有中銀國際、中銀基金、中銀保險、中銀投資、中銀香港等控股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中國銀行是國內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也是國內全球化、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機構遍及中國內地及51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銀行主營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公司金融業務基於銀行的核心信貸產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基於銀行卡之上的系統服務。金融市場業務主要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國際匯兌、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

中國銀行

經營狀況

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了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中國銀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中國銀行擁有遍布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超過10,000家,境外機構600多家。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澳門的發鈔銀行。

中國銀行所屬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銀行(香港)」或「中銀香港」),於200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是一家在香港注冊的持牌銀行。中國銀行(香港)合並了原中銀集團香港十二行中十家銀行的業務,並同時持有香港注冊的南洋商業銀行、集友銀行和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的股份權益,使之成為中銀香港的附屬機構。中銀香港是香港地區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也是香港銀行公會輪任主席銀行之一。重組後的中銀香港於2002年7月在香港掛牌上市。

作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百年品牌,中國銀行在穩健經營的同時,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創造了國內銀行業的許多第一,在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貿易融資等領域得到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在近百年輝煌的發展歷史中,中國銀行在中國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銀行於1912年由孫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7年間,中國銀行先後是當時的國家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中國銀行全資附屬投資銀行機構——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銀國際」)是中國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運行平台。中銀國際在中國內地、香港及紐約、倫敦、新加坡設有分支機構,擁有高水準的專業人才隊伍、強大的機構銷售和零售網路。中銀國際全球性的管理運作,可為海內外客戶提供包括企業融資、收購兼並、財務顧問、定息收益、證券銷售、投資研究、直接投資、資產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投資銀行服務。

中國銀行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和聯營公司經營保險業務。其中,在香港擁有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及其六家分公司、中銀集團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東亮保險專業有限公司和堡宜投資有限公司,在內地擁有中銀保險有限公司,澳門地區有聯豐亨保險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7月的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在香港保險市場經營一般保險業務,業務品種齊全繁多,業務量多年位居當地同業前列。

中國建設銀行

簡介

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簡稱CCB,建行)成立於1954年10月1日。總行位於北京金融大街25號,[27]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28-29]也是中國四大銀行之一。[30-31]主要經營領域包括公司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和資金業務,中國內地設有分支機構14,121 家(2018年),在香港,台灣,墨爾本等地設有分行,擁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賃、建信信託、建信人壽、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建行亞洲、建行倫敦、建行俄羅斯、建行迪拜、建銀國際等多家子公司,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中國建設銀行

經營狀況

經過近50年的改革與發展,建設銀行已經具備了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實力。到2004年6月末,資產總規模為37228億元,負債總規模為35223億元。資本充足率達到8.17%。按照境內外全口徑統計,全行不良貸款余額657.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3.08% ,達到了銀監會要求的3-5%的標准。境內外營業性分支機構15401個,其中有6個海外分行,2個駐海外代表處。全行正式員工26.3萬人。同時,全資擁有建新銀行,並持有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43.35%的股權,持有中德住房儲蓄銀行75.1%的股權。

2004年 9月15日,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和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開會議,決議共同發起設立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將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簡稱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設立後,承繼原中國建設銀行商業銀行業務及相關資產、負債和權益,將引入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實現股權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同時,將繼續全面推進各項管理改革,促進績效進步,努力把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辦成一家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從此中國建設銀行在發展歷程中開始了新的征程!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簡介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簡稱PSBC,郵儲銀行)於2018年3月20日正式掛牌成立,是中國第五大銀行,[32]是在改革郵政儲蓄管理體制的基礎上組建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承繼原國家郵政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經營的郵政金融業務及因此而形成的資產和負債,並將繼續從事原經營范圍和業務許可文件批准、核準的業務。[33]

經營狀況

郵儲銀行擁有營業網點近4萬個,服務個人客戶超過5億人,擁有優異的資產質量和顯著的成長潛力。郵儲銀行打造了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電話銀行、電視銀行、「微銀行」等在內的全方位電子銀行體系,形成了電子渠道與實體網路互連互通,線下實體銀行與線上虛擬銀行齊頭並進的金融服務格局。2018年,郵儲銀行引入十家境內外戰略投資者,進一步提升了綜合實力。2018年,郵儲銀行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圓滿完成「股改—引戰—上市」三步走改革路線圖,正式登陸國際資本市場。在「2018年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中,郵儲銀行總資產位居第22位。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金融改革縱深推進、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郵儲銀行將緊抓戰略新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豐富業務品種、拓寬服務渠道、提升服務能力,為廣大客戶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務,致力於成為最受信賴、最具價值的一流大型零售銀行。[34]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交通銀行

簡介

交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簡稱BOCOM,交行)始建於1908年,總行設在上海,是國有商業銀行,[35]也是中國近代以來延續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近代中國的發鈔行之一。

中華民國成立後,交通銀行受中央銀行委託,與中國銀行共同承擔國庫收支與發行兌換國幣業務。1928年,國民政府立法院通過《交通銀行條例》,交通銀行成為扶助農礦工商的專責銀行。交通銀行成立之初,總行設在北京。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管了位於上海公共租界外灘14號的德華銀行的文藝復興風格的4層大樓。1928年,隨著全國政治中心從北京轉移到南京,交通銀行也將總行遷到上海外灘14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交通銀行將總行遷到重慶。戰爭結束以後,1946年-1947年,上海總行重建為藝術裝飾主義風格的6層大樓。

交通銀行總行於1951年遷回北京,上海外灘14號行址由上海市總工會進駐。1958年除香港分行仍繼續營業外,交通銀行國內業務分別並入當地中國人民銀行和在交通銀行基礎上組建起來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現稱中國建設銀行(港交所0939))。為適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1986年7月24日,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點,國務院批准重新組建交通銀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組建後的交通銀行正式對外營業,成為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設在上海江西中路200號(原金城銀行大樓);現時,交通銀行總行已遷往上海浦東的銀城中路188號。2004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投資了近17億美元,收購了交通銀行19.9%股權。2018年6月23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港交所03328發行價為2.5港元。2018年4月2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發行價7.90元人民幣,股票代碼601328。2018年5月15日上市。2018年,交通銀行迎來了百年華誕。

交通銀行

經營狀況

作為中國首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自重新組建以來,就身肩雙重歷史使命,它既是百年民族金融品牌的繼承者,又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先行者。交通銀行在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中實現了六個「第一」,即第一家資本來源和產權形式實行股份制;第一家按市場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設置機構;第一家打破金融行業業務范圍壟斷,將競爭機制引入金融領域;第一家引進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並以此規范業務運作,防範經營風險;第一家建立雙向選擇的新型銀企關系;第一家可以從事銀行、保險、證券業務的綜合性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改革發展的實踐,為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金融改革起到了催化、推動和示範作用。

2004年6月,在中國金融改革深化的過程中,國務院批准了交通銀行深化股份制改革的整體方案,目標是要把交通銀行辦成一家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百年民族品牌的現代金融企業。在深化股份制改革中,交通銀行完成了財務重組,成功引進了匯豐銀行、社保基金、中央匯金公司等境內外戰略投資者,並著力推進體制機制的良性轉變。2018年6月23日,交通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內地商業銀行。交通銀行已經發展成為一家「發展戰略明確、公司治理完善、機構網路健全、經營管理先進、金融服務優質、財務狀況良好」的具有百年民族品牌的現代化商業銀行。

㈧ 社科院稱中國銀行業利潤畸高,大家調侃銀行為弱勢群體是什麼梗

通過消除高盈利面前的不合理成分,銀行可以向實體經濟部門讓利近萬億,同時能夠緩解地方債務壓力和降低銀行不良貸款風險

「銀行是弱勢群體」並非新鮮提法,但卻一直較難被接受。因為在多數人看來,擁有雄厚資產且在國民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銀行實在與「弱勢群體」畫不上等號。 當前銀行遇到巨大挑戰——存款者要求高收益,但這會間接推高全社會融資成本;需要資金的則批評貸款難、貸款貴。

多重壓力之下,銀行也成了「弱勢群體」。 隨著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銀行金融機構不得不面對貸款增速回穩、存貸利差收窄、社會融資方式轉變、不良貸款反彈等多重挑戰。 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會伴生三個問題: ① 一是銀行存款成本上升,進而推動全社會融資成本上升或居高不下; ② 二是銀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 ③ 三是風險偏好變化與信用風險爆發的幾率增加。

為了保證利率市場化改革順利進行以及更好地保護銀行業自身發展: ① 首先應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防範系統性風險。 ② 其次,強化融資主體自我約束,增強利率敏感性。要強化國有企業預算約束,增強利率敏感性。要弘揚契約精神,營造誠信環境,強化民營企業信用約束和社會責任,對惡意逃債、賴債行為加強法律制裁。

要強化居民風險意識,使其認識到追求高收益必須承擔相應的高風險。 ③ 再次,提高商業銀行風險定價能力,創新利率風險對沖工具。

㈨ 銀行業今後的發展趨勢

一、成為項目財務顧問。
早期銀行主要是用儲戶的錢來放貸或投資,存款吸收規模決定了銀行所能投放的貸款規模。大資管時代到來後,銀行開始越來越多使用理財資金對接項目。未來隨著新型金融機構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多,銀行在吸收存款和銷售理財產品上很可能變得越來越沒有優勢。銀行能倚仗的,除了手中的客戶資源,還有豐富的項目審查和組織經驗。目前部分地方的PPP項目已暗合了這一趨勢:銀行資金與PPP項目之間存在期限配錯,不適合充當社會資本方,但這並不妨礙銀行以其他方式積極介入,如提供過橋貸款、設備租賃、現金管理、企業資產證券化等綜合金融服務,同時引入長期限的外部保險資金、養老金等參與項目。換言之,銀行在PPP項目中充當了政府的財務顧問。

閱讀全文

與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2018年資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甘肅信託費用 瀏覽:36
cdr融資融券 瀏覽:29
鑫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電話號碼 瀏覽:330
產鈷的上市公司 瀏覽:566
羅斯公司理財第十版答案 瀏覽:679
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組織機構是什麼 瀏覽:73
個體工商戶可以做外匯嗎 瀏覽:753
境外期貨交易圖書 瀏覽:564
裕豐公司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 瀏覽:263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存在不足 瀏覽:623
威海商行理財產品快樂寶 瀏覽:26
蘇丹屬於外匯管制 瀏覽:275
京東旗下的貸款 瀏覽:605
銀行理財師總結報告 瀏覽:628
外匯street網 瀏覽:709
中行匯率621 瀏覽:307
深化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企業 瀏覽:620
天津貴金屬交易所會員名單 瀏覽:187
違規購買理財產品如何界定 瀏覽:74
我國金融機構的構成體系 瀏覽: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