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廈門國際銀行不良貸款率

廈門國際銀行不良貸款率

發布時間:2023-09-02 17:14:42

A. 求中國離岸金融市場 風險控制論文

我國離岸金融發展與監管問題研究

沈光朗 王吉樹 發表於:《深圳金融》2005年第7期

近年來,中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個新名詞「離岸商業運作」,同時一個與之相對應的離岸金融市場也已在深圳和上海悄然興起。如何正確地認識離岸商業活動和離岸金融業務,並選擇適用的模式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其成為積極的生產力,是我們當前需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經過16年的「試點」與發展,一個初具規模的離岸金融市場已在中國形成。
1989年5月,招商銀行獲准在深圳開辦離岸銀行業務,開中國離岸金融服務之先河。其後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及其深圳分行、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深圳分行相繼獲得離岸銀行業務牌照,中國離岸金融市場開始發育。1998年底,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銀行離岸資產質量惡化,央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暫停了所有中資銀行的離岸資產業務。2002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發文批准招商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全面恢復離岸業務,同時允許總行設在上海的交通銀行和浦東發展銀行開辦離岸業務,離岸金融市場在上海起步。盡管有不少地方政府和其他商業銀行對經營離岸業務抱有極大興趣和渴求,但到目前為止,中央銀行只對上述四家中資銀行發放了離岸銀行業務經營許可,而且在管理上均是按「試點」和「試驗」的標准進行審慎監管。以2004年6月30日的數據為例,四家持牌銀行離岸業務的經營狀況見表一。
表一 四家持牌銀行離岸業務主要經營指標一覽表
截止2004年6月30日 (單位:萬美元)
項目 招商銀行 深圳發展銀行 浦東發展銀行 交通銀行
存款余額 38,426 29,996 33,458 19,071
貸款余額 7,352 5,756 10,425 7,150
不良貸款余額 37,511 1,951 0 0
利潤 305 147 50 55
結算量 368,298 122,150 91,068 51,041
數據來源:《離岸中資同業共享數據統計表2004-6》
確切地說,上述四家銀行是目前國內離岸銀行業務的「全面持牌中資銀行」。因為工商銀行深圳分行、農業銀行深圳分行、廣東發展銀行總行及其深圳分行只被許可從事離岸負債業務,即有限持有離岸業務牌照或持有「半塊牌」,它們的總體業務規模大約在15億美元。除中資銀行外,在中國大陸可為非居民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還包括外資銀行的在華分支機構和一些合資銀行(如華商銀行和廈門國際銀行)。外資銀行的國內分行大多數是以所謂「全球服務」即「國內接單,境外處理」的方式和名義,通過其內部電子系統為非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務。2004年底,國內外資金融機構的外幣存款余額近90億美元,保守估計,如果上述存款中有1/4來源於非居民,就是23億美元,再加上中資銀行的33億美元離岸存款,中國大陸的離岸存款規模就達到60億美元。這已是一個初具規模的新興金融市場,不能不引起我們尤其是監督部門的重視。

二、離岸商業運作是我們不能迴避的客觀存在,它對中國經濟正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離岸金融的概念產生於離岸商業運作。後者指非居民主要是國際商業公司(IBC),在注冊地以外的國家或地區進行投資和貿易活動,取得商業利潤。IBC公司注冊簡單、稅費低廉,且能迴避運作地政府和法律的監管,因此成為許多大公司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廣泛使用的商業及投資工具。逃避監管和經營上的便利及低成本運作決定了離岸商業活動存在的必然性,有市場需要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對待「離岸現象」的態度應該是首先承認其客觀性,積極面對,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參與這種國際上普遍認同和接受的商業和金融活動,並遵守相應的游戲規則。
近20年來,中國大陸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並形成了一種 「磁鐵石」效應,吸引著全球的離岸公司從事和中國有關的貿易。日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貿易國(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1.15萬億美元)和世界第一大FDI接受國(2004年中國吸引FDI總額超500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在上述FDI來源地中,位居前列的是HK、BVI、CAYMAN等「離岸島」,來自美國、日本、歐盟的也大多數以離岸的方式操作。此外,中國的對外投資也在迅速增長,IBC必將成為最佳的運作工具。可見離岸概念以不可逆轉的勢頭進入我們的經濟生活,而且中國大陸的離岸商業活動會繼續蓬勃發展,並對中國的經濟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們已不能迴避這客觀存在,只能認真研究它、因勢利導,規避其不利影響,化外部有利條件為內部發展動力,使其為我們的經濟建設服務。

三、以我國大陸為中心的離岸金融資源是我國必爭的國家戰略資源,我們必須要培育自己的離岸金融市場和離岸金融中心。
離岸金融活動服務於離岸商業運作,離岸商業活動反過來又促進離岸金融的發展,它們構成了我們所說的離岸金融資源。
目前金融資源已成為被各國競爭的國際戰略資源。美國長期以來雖然在經常項目上顯示為巨額赤字,但經濟卻能保持高速增長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國際金融資源競爭中保持了絕對優勢的地位。大量低成本的國際游資平衡了美國國際收支的逆差,拉動了美國的經濟增長。國際金融資源不僅包括國外直接投入的金融資源,也包括其他國家和地區游離在境外的離岸金融資源。以中國大陸為實際投資目的地的離岸商業活動就屬於能而且應被我國利用的重要國際戰略資源。
在中國大陸運作的國際離岸商業機構在選擇金融服務時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國際離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簡稱OFC),包括國際金融中心(IFC)、地區金融中心(RFC)和簿記中心;二是中國的離岸金融機構。顯然,如果監管當局不向中資金融機構開放離岸業務,大量的離岸金融資源就會流向OFC,我們不能以任何方式阻止這些離岸商業和金融活動的運作並在中國取得巨大商業利益。
向中資金融機構開放離岸業務,將吸引到大陸的境外資金和游離在境外的國內資金納入中國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提供與國際金融市場同質的服務,可以使我們也有機會利用國際上低成本的資源發展我們的經濟,何樂而不為呢?因此培育一個公平競爭的、健康的離岸金融市場,進而構建一個離岸金融中心應該是監管當局的一個戰略選擇,不能因為存在風險等負面因素而忽視該類資源在中國經濟生活中顯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熟悉和掌握離岸金融市場的特點和運作規律,並順應有關國際慣例是我們對離岸金融業務進行有效監管的原則和出發點。
從歐洲貨幣市場形成至今,離岸金融市場已走過了半個世紀,其間世界上各主要離岸金融市場逐漸分化,並形成四種監管模式,其各自特點詳見表二。
表二 國際離岸金融市場監管模式
模式 典型市場 特點
內外一體型 倫敦、香港 不設單獨離岸賬戶,與在岸賬戶並賬運作,資金出入無限制,居民和非居民平等。
內外分離型 美國的IBF
日本的JOM
離岸業務只能在專門賬戶(IBF)中進行,離岸交易與在岸交易分開,嚴禁離岸在岸資金滲透。
避稅型 開曼、巴哈馬百慕大、BVI 薄記型(Paper company,Shell branch)英美法系,稅賦低,基本無管制。
滲透型 雅加達、曼谷
新加坡的ACU 三種情況:OUT→IN型、IN→OUT型、IN=OUT型。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哪種模式更適合「今日中國」。
先看看「內外一體型」,其特點告訴我們該種監管模式對監管能力和市場成熟度要求非常之高,在這種模式下離岸賬戶和在岸賬戶沒有明顯區分,資金可以自由往來,實質上就是本國貨幣資本賬戶完全開放,與國際市場融為一體。這對仍實行外匯管制、資本項下開放尚時間表的中國顯然不合適。
再來看「內外分離型」即「隔離型」模式,該種模式嚴格區分在岸賬戶與離岸賬戶,禁止離岸與在岸資金自由往來,將離岸市場分離出來單獨監管。目前,我國對離岸銀行業務試點採用的就是這種監管模式--「離岸賬戶與在岸賬戶嚴格區分,銀行的離岸資金與在岸資金不得相互抵補」。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隔離型」監管是否有效?這種分切式的簡單管理是否意味著整體經濟巨大機會成本的喪失?是否還要繼續這種監管模式?
有一點我們得承認,在離岸銀行業務開辦的初期,大家都摸著石頭過河,央行進行保守的隔離型監管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無知者無畏」可能帶來的風險,對新生事物是一種必要的保護。但隨著離岸業務的不斷發展,這種「隔離型」監管的有效性和能動作用已受到置疑。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在離岸資金與在岸資金之間在運用上存在著成本和收益的差異,隔離策略的效果就是相對的和有限的。因為市場上的資金跟水一樣,需要「吸蛀管」式的平衡流動,不同領域資金的相互滲透是一種自然的需要,它是永恆的和絕對的。商務部有關課題(梅新育. 2004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大約300?500億美元的巨額資本外逃,打擊逃套匯仍然是我國外匯管理當局的重要任務。資本外逃就是在岸資金通過非法渠道向離岸市場轉移,大量的境外銀行、境外賬戶可讓這些資金在境外「合法」棲身。反過來看,由於資本的「逐利性」本質決定其不受任何條件的制約,只要中國大陸市場資金的價格能滿足資本跨境流動和投資收益對資本轉移的最低要求,上述外逃巨額資本就可能被吸引回中國市場。最近因人民幣升值預期,大量外逃資本又「潛逃」回國的現象就說明在實行外匯管制的中國,對離岸業務進行隔離型監管是有限的,或者說是部分失效的。
Mundell-Fleming模型認為: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固定匯率和資本管制。我國目前人民幣匯率名義上是「有管理的浮動」,實質上實行的是與美元掛鉤的盯住匯率(Pegging)。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執行的是一種固定匯率,所以在人民幣政策獨立性不容懷疑、執行固定匯率的情況下,資本的跨境流動在理論上不可避免。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隔離型監管對外匯管制國家的不現實性,也進一步要求在離岸業務的管理問題上,我們必須與時俱進,走松緊結合、「適度滲透」的路子。大禹治水,最終是「百堵不如疏」,在資本管制上亦然。即使在不久的將來人民幣真正實現了「彈性浮動」,資本管制的放鬆也是大勢所趨。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對外投資審批權」嚴重阻礙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大大削弱了中國企業在國際投資和貿易領域的競爭力。在外匯儲備不斷增長、短期資本不斷湧入的形勢下,嚴格管制短期資本流入、放鬆資本流出應成為當前外匯管制的政策方向。
新加坡的「ACU」賬戶的例子可以給我們點啟示:在吸引短期和中長期國際資本以國內需求為主時,可以適當放開「OUT→IN」的賬戶交易,讓國際離岸資本在規模、時間、投資期限和投資領域等方面納入監管范圍;在國內資本以走出去需求為主時,放開「IN→OUT」交易,合理引導對外投資,促進國際投資便利化。
理論分析和國外經驗都告訴我們,在現階段採取「適度滲透」的監管模式,對離岸業務採用「科學調控、嚴格監管、分步放鬆」的監管,是監管當局需要考慮的事情。筆者認為,「因勢利導、疏堵結合」的方法是當前管理離岸國際資本真正有效的,也是最具操作性的管理模式。
五、中國離岸金融的監管模式選擇:應考慮從「嚴格分離型」向「適度滲透型」模式的轉變。
中國的離岸金融業務本身是國際離岸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國際化是其本質和特徵。而國際離岸金融市場自成體系、自有慣例地運作,從國際離岸金融市場的起源、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國際離岸金融市場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
一是逃避監管。離岸金融市場的形成是逃避管制的結果。逃避管制是離岸金融市場存在的前提,同時也是離岸金融市場創新和發展的最大動因。沒有管制就沒有放鬆,就沒有逃避於管制之外的離岸市場。只要在岸業務存在著准入管制、信貸管制、利率管制和外匯管制,就會出現一個相對應的離岸市場以逃避這些管制。因此,試圖將離岸業務納入在岸式管制和管理的政策取向違背了離岸市場逃避監管的客觀本質,是徒勞的和不切實際的。
二是經營自由化。離岸金融市場是自由得「相當充分」的市場,國際上沒有統一的監管主體和監管規則,其運作完全遵從自由的市場規則,沒有市場限制與市場准入,沒有信貸利率管制,沒有外匯管制,基本沒有稅收管制。其在提供產品和服務方面都擁有絕對自由的創新能力,只要你能在離岸市場上找到金融需要者,你就可以隨時創新出任何金融供給。比如離岸銀團貸款市場,一個Syndicated Loan除了必要的法律文件外,其金額是可以自由確定的,利率是自由協商的,甚至其貸款方式、風險保障、資金運用、還款方式和法律文本都是一事一議的,而且從頭到尾包括安排、分銷和轉讓都有約定俗成的規范。離岸金融市場是金融自由主義的最大試驗地和樣板間。
我們在制定監管政策時必須要充分研究離岸金融市場的上述特點和規律,突破在岸思維,確定行之有效的管制措施,而非僵化、死板的審批、審查制度。
六、對當前經濟形勢下離岸金融監管重點的幾點建議。
隨著經濟對外開放、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大陸離岸商業和金融領域的問題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在經濟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國內現有資本項目控制及人民幣外匯管制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對離岸金融業務的監管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金融監管部門應重點加強離岸銀行的機構市場准入管理和監管和離岸銀行的風險監管。在市場准入方面,首先要將所有正在從事非居民業務的金融機構一並納入監管范圍,無論是外資銀行、中資銀行,還是合資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只要從事非居民業務,就應該一並納入監管,對未獲許可的機構應勒令其停止超范圍經營;其次疏理政策,對中、外資離岸金融機構實行國民待遇,樹立「一樣的牌照,一樣的政策和待遇」的監管理念。在對離岸銀行的風險監管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1、資本充足率應成為監管核心。這是離岸金融機構抵禦風險的最終防線,也是監管的綜合指標。建議在法人資本統一監管的前提下,核定離岸業務的授權資本,並以此衡量離岸業務的規模和質量控制范圍。
2、資金的流動性是監管重點。目前的離岸業務已體現出批發性即「大進大出」的特點,因此對離岸銀行流動性指標的監控是保證離岸銀行日常正常運作的需要。
3、加強對不良資產的監管。在要求歷史形成的離岸不良資產逐年下降的同時,應嚴格要求離岸銀行控制新增資產的不良率。監管部門不能因為離岸資產不良率高而對離岸業務領域和業務品種進行限制,應在接受國際慣例化和業務自由化理念的基礎上,對離岸資產實行審慎的監管。
4、嚴把監督檢查關。在加強現場監管的同時,重視非現場監管,指導商業銀行建立健全離岸業務內控制度,促使商業銀行提高盡職能力和水平。
(二)外匯監管重點應放在對居民外匯管制政策的有效執行方面,不能將監管范圍擴大到境外非居民。資本項目為當前外匯監管重點,同時應防止混雜在經常項目下的資本的非法流動。為此,一是要嚴格監控國際離岸短期資本的流入,主要監控好居民收匯賬戶及其用途的審查;二是管理好資本流出,既要打擊非法逃匯、套匯,同時也要鼓勵居民合理的對外投資的資本支出;三是嚴把業務政策關,對離岸資產跨境流動中的「in→out」和「out→in」交易鏈上的相關政策要因勢、因時調控,將重大的國際經濟金融風險拒之門外。如近期應重點關注國際離岸資金流入國內貨幣市場沖擊人民幣匯率,流入房地產市場沖擊房地產價格。
(三)稅收監管重點為居民對外交易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離岸公司享受注冊地的相關稅收優惠,這不是我國稅法所能管理和調控的范圍,所以稅收監管的重點應該放在在岸公司與離岸公司交易特別是關聯交易上。除了審查離岸、在岸交易的真實性與合法性之外,應重點監管交易價格,防止用「高進、低出」轉移定價的方式進行逃稅。同時應在向國際稅收慣例靠攏的基礎上改革稅制,建立我國的「價格事先預約機制」(APA),並建立稅收征管的國際磋商機制。
(四)加強國際慣例的研究和學習,適當將國際慣例轉化為國內立法。監管人員和離岸從業人員都應掌握境外相關法律知識,適當引入境外專業律師等中介機構,將法律審查手續外包。將WTO規則和國際慣例轉化為國內制度是長期的過程,也是必要研究的重大課題。

B. 廈門國際銀行大額存單利率

廈門國際銀行2022年活期存款利率為0.35%,保證金存款利率為0.35%,保證金存款之外的個人存款利率為0.38元。
定期存款3個月利率為1.10%,半年1.3%,一年1.5%,二年2.1%,三年2.75%。五年3.0%。
拓展資料:
廈門國際銀行(全稱廈門國際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5年,總部位於廈門,曾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於2013年從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從中外合資銀行改制為中資商業銀行。
廈門國際銀行及港澳附屬機構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珠海、廈門、福州、泉州、香港、澳門等地共設有120餘家營業性機構網點,形成了「以內地為主體、以港澳為兩翼」的戰略布局。
廈門國際銀行本著「本地化、集團化、國際化」經營理念,繼續堅持改革創新,深耕本地、服務地方實體經濟,同時秉承與生俱來的「華僑」基因,緊跟國家戰略,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發揮好橫跨陸港澳及輻射東南亞的國際化特色和優勢。
以面向華僑華人經濟圈,打造跨境金融、數智金融、前沿創新的國際化、數智化銀行為目標,為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提供全方位、國際多元的金融服務,賦能華僑華人經濟圈高質量發展,在新時代重塑華僑金融旗幟,打造鮮明的華僑華人特色銀行。
廈門國際銀行以本外幣結合、離在岸結合、境內外結合、基礎產品與衍生產品結合、商行業務與投行業務結合、公司業務與同業業務結合、公司業務與個人業務結合、公司業務與投資業務結合等"八個結合"作為組合創新、交叉創新的利器,打造"方案專家"的社會形象,開辟創新驅動的業務增長模式;同時,大力發展境內外聯動業務,體現了鮮明的"國際化"特色和優勢。
作為一家地跨港澳和大陸的中小銀行,廈門國際銀行經過27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一家在國內外享有良好聲譽的銀行集團,連續多年入選英國《銀行家》雜志評選的"全球銀行1000大",榮獲全國"外商投資雙優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最佳人力資源典範企業"、"福建省2011年度納稅百強企業名單"、地方"納稅大戶"、"納稅信用等級A級企業"(最高等級)、"文明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C. 工商銀行在全球有多少個分行

都有,約10400家 中國工商銀行以245億美元榮登全球銀行業獲利榜首,領先中國建設銀行的203億美元。巴克萊則為歐洲獲利最高的銀行,賺了189億美元。 與此同時,《銀行家》指出,目前中國有84家銀行業者躋身全球前1000大榜單,其資本總額占前1000家大銀行的9%,但獲利比重卻高達25%。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在中國擁有豐富客戶資源的工商銀行也在不斷擴張其境外版圖,目前該行的境外機構網路布局已初具規模,境外資產持續增長,經營效益穩步提高,跨國經營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截至2005年9月末,工商銀行已經擁有16家境外機構,其中分行8家、全資子銀行3家、控股公司2 家、代表處3家,境外分支機構總數已達100家。截至2005年9月末,中國工商銀行境外機構資產總額已經達到229億美元,佔到工行全部外匯資產的 32.8%。2005年前三季度,工行境外機構實現賬面利潤(撥備後稅前利潤)總計10464萬美元,同比增長14.8%。與此同時,工行境外機構的資產質量也在不斷提升。截至2005年9月末,按五級分類口徑統計,工行境外機構不良貸款率僅為0.92%,呆賬准備金余額16513萬美元,撥備覆蓋率達 128.4%。此外,工行還積極推動境外業務轉型,不斷調整和優化業務結構,經營效益進一步得到提高。在保持現有優勢業務的同時,加快中間業務和零售業務的發展。今年前三季度,工行境外機構就實現中間業務收入6089萬美元,佔到營業凈收入的21.6%。

為了發展國際業務,工商銀行成立之初就開始與境外機構合資組建中外合資銀行,進行了跨國經營的初步嘗試。1985年參與設立了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1992年與法國巴黎銀行合資設立了上海巴黎國際銀行,1993年在深圳合資組建了華商銀行,1996年又與韓國第一銀行合資設立了青島國際銀行。現在看來,合資銀行對於工商銀行培養人才和引進國外商業銀行的先進管理經驗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合資銀行經營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合資銀行這種經營形式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為此,工商銀行在積極推進跨國經營發展戰略的同時,按照有進有退、突出發展重點、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逐步退出了合資銀行的經營,而將重點轉向打造自己的境外機構版圖。

從1992年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家境外代表處以來(次年升格為分行),工商銀行一直積極推行跨國經營戰略,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先後在各主要國際金融中心通過設立、參資持股和控股等方式擁有了數十家分支機構,構築了批發與零售銀行業務、投資與商業銀行業務並舉的綜合銀行服務體系。在機構設置的模式選擇上,工商銀行已從最初單一設立分支機構,逐步發展到與並購擴張並舉,特別是通過在香港地區的一系列資本運作,工商銀行境外業務實力從整體上得以顯著提升,業務規模成倍增長,機構網路快速擴張。2000年7月,工商銀行成功收購香港友聯銀行,並成功改組為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簡稱「工銀亞洲」),2001年7月,工商銀行整合香港分行與工銀亞洲,重新定位了工銀亞洲和香港分行的業務發展方向。工銀亞洲利用工商銀行內地的網路、客戶基礎、資金實力、清算系統等資源優勢,與內地機構攜手拓展境外市場,為客戶提供跨地域的一體化服務,很快成為工商銀行實施跨國經營戰略的龍頭、資本市場運作的平台和境外業務的旗艦。2003年12月,工銀亞洲收購了比利時富通集團在香港的華比富通銀行,規模進一步壯大,分行網路增至42家,在香港銀行業中按總資產排行升至第6位。這是中國銀行業在境外收購歐資銀行的第一個案例,收購行動獲得了市場的普遍認可,工銀亞洲股價因此大幅攀升。此外,工商銀行還與世界各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系,截至2005年9月末,已同全球110個國家的1093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服務網路已延伸至世界各地。

在境外機構網路快速擴張的同時,工商銀行各境外營業機構及時把握行業政策,努力開拓重點客戶,有選擇地加強在公用設施、製造、電力、郵電、通訊、金融和房地產等行業的客戶營銷和信貸投放,各項業務綜合收益和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在香港地區,工商銀行成功牽頭組織了東深供水項目銀團貸款,並積極參與了香港長江集團、新鴻基、香港電話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香港機場管理局等一系列本地客戶的銀團貸款。在韓國,工商銀行與現代集團、三星集團、LG集團、浦項制鐵等大型跨國公司在貿易融資、貸款承諾方面建立了穩定的業務關系。在歐洲,工商銀行參與了法國電信一級市場銀團貸款,並與大眾、賓士、西門子、德國電信、BOSCH、法國DIOR等知名公司在貿易結算、銀團貸款及在華業務咨詢方面進行了廣泛合作。

從金融業的發展趨勢看,追隨產業擴張潮流、重新進行全球布局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金融機構的戰略選擇。近年來,跨國銀行普遍表現出了追隨客戶、服務客戶的特點。在這方面,工商銀行充分發揮整體優勢,以境內外機構業務聯動推動境外業務發展,先後與多家跨國公司總部建立了緊密的業務聯系,為跨國公司及其境外機構提供了優質高效的全球金融服務。同時,工商銀行在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該行在中國金融政策體系框架內,通過創新產品、改善服務,成功地為一些中國企業解決了境外融資的難題。目前工商銀行不僅能向企業提供常用的直接貸款、出口信貸、對外擔保、組織銀團貸款等融資產品,還通過境外分支機構向境外企業或項目公司提供內保外貸、上市公司收款和派發股息等創新產品和金融服務。

今年以來,工商銀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加快了境外科技建設的步伐。在已建成的海外數據中心基礎上,繼續加大對境外科技研發的投入和資源傾斜,不斷提升境外電子化管理手段,完善境外業務和管理系統。在強大的科技力量支持下,工行在境外相繼推出「預結匯匯款」、「歐元中國通」、「中韓存匯通」 等業務,還發揮內外聯動的優勢創立了「全球快匯」品牌,擴大了工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並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為進一步建立健全「垂直管理、協調統一」的境外機構管理體制,2004年工商銀行在國際業務部內組建境外機構管理部,作為落實跨國經營戰略的牽頭組織部門、境外機構的歸口管理部門,以及協調行內各部門加強境外機構管理、組織和推動境內外業務聯動的樞紐。在內控制度方面,2004年以來,工商銀行先後制定和完善了境外機構經營管理、境外信貸業務評級、授信和審查審批等一系列制度和辦法,通過對境外機構風險管理委員會的設置與運作,完善了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與運作機制;通過強化內部控制,引導境外分行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運作機制,形成較為健全、相互支持、相互制約的管理控制體系;通過細化各類業務管理辦法,將風險控制融合落實到業務處理環節;通過改進激勵機制,完善對境外機構的績效考評辦法,實現對境外機構的全面、公正考核;通過不斷改進境外分行授權管理及業務指標體系,引導境外機構科學調整經營策略,實現良性發展。同時,工行致力於建立健全境內外機構內部控制體系,加大了對境外機構各種經營風險的管理和監控,逐步將境外業務納入全行統一規范管理。

工商銀行新聞發言人告訴記者,2005年該行將遵照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的要求,加快境外網路建設,為我國境外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同時在銀監會的指導下,深化內部管理,嚴格控制風險,推動跨國經營持續健康發展。在跨國經營戰略上,工商銀行將繼續按照「壯大亞洲、鞏固歐洲、突破美洲」的原則,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通過設立子銀行、分行、控股機構和代表機構等不同形態機構,建立一個層次分明、布局合理、覆蓋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和我國主要經貿往來地區的全球經營網路,使得整體競爭優勢在全球得到發揮。

在亞洲,工商銀行將積極嘗試通過兼並重組、股權互換等方式擴大市場規模,並依託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結合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關系發展,特別是在「10+1」、「10+3」的合作框架下,將進一步加大開拓東亞、東南亞市場的力度。在歐洲,將盡快完成莫斯科代表處升格工作,並以升格後的莫斯科子銀行輻射獨聯體國家。充分利用歐盟單一護照制優勢,分期分批擴展分支機構,不失時機進入東歐市場,完善在歐洲大陸的戰略格局。在美洲,抓住我行股份制改造機會,盡快實現在美國設立營業性機構的突破。同時研究以適當方式切入南美市場,有重點地在一些與我國經貿往來密切、發展潛力較大的新興市場國家設立分支機構。

閱讀全文

與廈門國際銀行不良貸款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非金融機構風險管理 瀏覽:449
俄羅斯玉石交易所 瀏覽:943
高盛買泰康股份多少錢 瀏覽:875
2002年信用社貸款利率 瀏覽:408
2013小微企業融資缺口 瀏覽:562
下崗職工貸款無息貸款 瀏覽:345
金通證券ipo 瀏覽:176
元旦節貴金屬休市嗎 瀏覽:199
前海金融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170
基金理財產品不保本是什麼意思 瀏覽:79
中國網路文學融資 瀏覽:319
海口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581
雅安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融資 瀏覽:348
K3匯率流程 瀏覽:24
融資租賃行業法律法規 瀏覽:68
金融街投股股份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107
期貨100元不可取 瀏覽:513
新車貸款保險 瀏覽:41
期貨銷售皮包公司 瀏覽:818
北京金融信息服務外包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