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CL電子2021年增收不增利 雷鳥科技營收近15億港元
後疫情時代,原材料與海運成本上漲令許多企業在2021年增收不增利。3月11日晚間,港股上市公司TCL電子發布2021年財報顯示,公司2021年實現經營業務營業收入748.5億港元,同比增長 46.9%;毛利達125.3億港元,同比增長29.7%。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經營業務的歸母凈利潤達 11.8 億港元,同比下降35.9%。
與此同時,電視業務量跌額漲,全球智屏銷售量2358萬台,業務收入492.7億港元,國內電視銷售收入達132.4億港元。TCL全球互聯網業務收入達18.5億港元,國內互聯網業務(雷鳥 科技 相關業務)的收入達14.9億港元。
電視銷量2358萬台,營收492.7億港元
2021年TCL電子業務架構重新分類為顯示業務、創新業務和互聯網業務。其中,顯示業務包括大尺寸顯示業務(即智屏業務)、中小尺寸顯示業務及智慧商顯業務。
顯示業務方面,大尺寸顯示業務收入492.7億港元,同比增長24.3%;全球智屏銷售量2358萬台,同比微跌1.5%;銷售量市佔率同比提升0.8個百分點至11.5%,穩居全球前三。
其中,2021年中國市場TCL智屏銷售量同比下降24.4%,但平均售價錄得36.0%的同比漲幅,銷售收入達132.4億港元,同比增長2.9%;毛利率為18.3%,同比下降3.0個百分點。
公司智屏平均銷售尺寸由2020年的49.9英寸提升2.5英寸至2021年的52.4英寸,其中65英寸及以上的TCL智屏銷售量佔比提升8.3個百分點至27.0%。
國際市場量價齊升,TCL智屏銷售量同比增長7.6%,平均售價同比增長25.1%,銷售收入達360.3億港元,同比增長34.7%;毛利率達16.1%,同比基本持平。
其中,歐洲市場TCL智屏銷售量同比提升47.6%;北美市場銷量同比下降6.2%;亞太等新興市場銷售量同比增長10.5%。
中小尺寸顯示業務方面,集團年內發布了TCL 20系列及30系列5G手機、平板等多款中小尺寸顯示產品。2021年集團的中小尺寸顯示業務總銷售量達2531萬台,同比增長7.5%;收入為143.8億港元,同比增長29.5%。
智慧商顯業務方面,2021年集團攜手釘釘、騰訊會議生態,發力商業交互平板市場。2021年集團智慧商顯業務規模持續擴大,總收入同比增長18.3%至3.1億港元。
TCL集團創新業務包括智能連接、智能家居、全品類營銷及光伏業務。2021年營收85.5億港元,同比增長86.7%。主要是智能連接業務和全品類營銷業務快速拓展,其收入同比增速分別達211.4%和70.7%。
智能連接發力包括智能眼鏡、路由器、智能穿戴在內的智能連接產品。發布了TCL NXTWEAR Air及雷鳥智能眼鏡先鋒版,正式進入AR/VR賽道。2021年集團智能連接業務整體銷售量達525萬台,同比增長33.5%;收入達15.6億港元,同比大幅增長34.2%。
2021年集團智能家居業務收入達6.1億港元,同比增長78.9%。與此同時,為進一步完善智能物聯生態及全品類布局,集團藉助現有全球市場品牌及渠道優勢,分銷TCL空冰洗產品。2021年本集團全品類營銷業務的分銷收入達63.7億港元,同比增長達70.7%。
雷鳥 科技 營收14.9億港元
近年來,TCL互聯網業務不斷發展,2021年集團全球互聯網業務收入達18.5億港元,同比提升49.9%。國內互聯網業務(雷鳥 科技 相關業務)的收入達 14.9億港元,同比大幅增長63.7%。
其中,2021年雷鳥網路 科技 集團會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2.3%,垂直類及創新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8.1%, 2021年雷鳥 科技 ARPU達76.2港元,同比增長43.4%。
雷鳥 科技 全面拓展少兒業務、大屏教育等創新型業務,同時發展雲 游戲 、短視頻等垂直類內容領域。其中少兒業務同比增長316.8%,創新業務逐漸成為公司營收增長的新引擎。
與此同時,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2月底,集團進一步增持雷鳥網路 科技 股份至82.22%, 預計未來其對集團的收入和利潤貢獻將進一步擴大。
海外互聯網業務的收入達3.6億港元,同比增長11.2%。2021年公司新增來自Google的平台運營分成收入,完成公司內容聚合應用TCLChannel的商業化轉型。截至2021年12月底,TCL Channel已覆蓋北美、歐洲、中南美洲、亞太地區等58個國家,累計用戶數達705萬。
2021年TCL電子研發費用24.8億港元,同比增長52.2%;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集團持續加大對Mini LED、AI、IoT、5G、雲服務、大數據、智能交互、安卓TV系統、互聯網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
放眼2022年,集團繼續開發Mini LED、量子點和8K等高端顯示技術,同時聚焦智能交互技 術,推進於AI、互聯網大數據、5G、智能製造等技術領域的 探索 ,持續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實力。
2021年TCL電子毛利率為16.7%,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其中,2021年顯示業務的毛利率為16.1%,同比下降2.1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2021年上半年面板等原材料價格漲幅較大引致毛利整體承壓。
與此同時,上游面板價格在2021年下半年逐漸回落,公司毛利率於2021年第三季度以來持續反彈回升。財報顯示,董事會建議年度股息每股16.70港仙,全年派息率達歸母凈利的35.0%。
2. TCL集團:重組完成,逆風起航
從彩電股到面板股,重組完成後的TCL集團交出了轉型後的首份答卷。8月12日晚,TCL集團發布了2019年中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437.8億元,同比下滑16.6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9億元,同比增長31.93%,經營性現金流61.5億元,同比增長40.6%。
由於此次中報業績包含了已剝離的家電業務一季度營收,報表數據不具備可比性。TCL給出了兩個參考口徑,2018年和2019年均剔除家電業務的備考口徑和均加入家電業務Q1業績的報表同比口徑。
TCL集團已經從家電為主的多元化集團轉型為半導體顯示集團,備考口徑的指示意義更大。2019年上半年公司備考口徑營收261億元,同比增長23.9%,歸母凈利潤20.9億元,同比增長42.3%,研發投入增長28.3%至22.3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達到8.5%,較重組前直接翻倍,加速向 科技 集團靠攏。
在中報中,TCL集團首次將華星光電表述為「TCL華星」,加強TCL品牌和華星掛鉤,也顯示出000100不會改名華星光電。由於公司旗下還包括聚華顯示、華睿光電和金融創投業務,上市公司保留TCL集團名稱更全面,也體現出顯示產業和TCL實業控股接盤的終端業務之間的聯系。
01
根據中報,華星光電上半年營業收入163億元,同比增長33.5%,增速領先所有業務板塊,佔到公司備考口徑營收的62%,為公司核心產業。
華星光電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0.2億元,同比下降7.83%,由於面板價格持續走低,導致公司凈利率從2018年的8.4%滑落至本期的6.3%。其中二季度單季營收90.3 億元,環比增長2.4%,實現凈利潤3.4 億元,環比下滑50%,顯示出二季度面板跌價還在繼續。
上半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36億元,同比微跌0.4%,現金流與凈利潤之比高達3.5,公司經營穩健。金融和創投業務實現凈利潤3.68億元,同比增長76%,作為華星的安全墊有力平滑了面板業務的周期波動。
面板價格持續下行中,華星光電能保持盈利已屬不易。環顧全球,二季度除了三星顯示依靠蘋果的補償款實現了7.6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44億元)和7500億韓元營業利潤(約合44億元人民幣),多家屏廠都陷入了虧損。LGD二季度營收下降5%至5.4萬億韓元,凈虧損55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2億元),友達、群創二季度營收約合155億元和140億元人民幣,虧損6億元和6.6億元人民幣。
從2017年9月重組方案獲得證監會通過,到2019年4月交割尾款,TCL集團戰略重組歷時一年半,從2017年面板大年一直等到了2019年行業下行期。2019年8月面板價格持續下跌已超過一年,大尺寸跌幅超過5美金, 目前還看不到回暖趨勢。華星出貨量排名第一的55吋面板價格從2018年7月的154美元跌至上月的109美元,跌幅30%。
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終端廠商出貨壓力加大,價格戰不斷挑戰底線,「818」拼多多向兆馳定製的65吋電視已經賣到了1999元。上游屏廠還在不斷開出新產能,2019年到2020年,中國有華星光電T6、富士康廣州、京東方武漢3條10.5代線陸續量產,供過於求繼續,全行業准備過冬。根據TCL集團2018年底發布的重組公告,華星光電未來兩年營收持平、凈利潤下滑,李東生也在中報業績說明會上預測說,行業拐點到來還需等待兩到三年。
優質產線組合和高效運營能力是華星光電過冬的儲備。目前華星光電手握6條線,2條8.5代線、2條6代線和2條10.5代線(其中一條在建),均處於最佳服役期。2019年,T1折舊完成將減少11億費用,這是確定的利潤增長點。2018年,華星光電以不到京東方30%的營收實現了京東方67%的凈利潤,凈利率8.4%,高出京東方近5個點。由於產品結構偏向大尺寸,毛利率18.4%,比京東方低2個點。
2019年上半年,華星T1和T2合計月產能315K已達極限,受益於T6量產爬坡,大尺寸產品供應面積同比增長3.9%,推動公司出貨面積闖入全球前五,按出貨量計算則排名第四。全球彩電出貨量排名第二的TCL電子和去年出貨超過800萬台的小米電視是華星光電的重要客戶,2019年1月小米入股TCL集團持股1%,加強了雙方的利益捆綁。
02
為顯示對華星效益領先和業績成長的信心,2019年上半年,TCL集團已斥資15.6億元回購公司股份,董事長李東生承諾三年內不會增發募資後,半年內5次增持公司股票,合計1.75億股,耗資5.3億元,為市值管理可謂拼盡全力。但公司股價仍然在3.5元上下徘徊。李東生在業績交流會上發問,為何公司各項經營指標均高於同行,但估值只有京東方的三分之一,市值不到500億?
面板行業已經有了一個京東方,華星的策略是跟隨者而非開創者,而市場一貫更偏愛龍頭。目前京東方PE 53倍,市值1300億是TCL的三倍,其營收規模也相當於華星的三倍。華星光電自2009年成立以來從未虧損,這在面板行業極為罕見,也是李東生引以為豪之處,但量入為出的原則也讓華星在戰略上相對保守。相比京東方一年上一條線、全國遍地開花的激進,紮根深圳的華星光電缺少京東方逆勢擴張的膽識。目前10.5代線京東方和華星各有兩條,AMOLED京東方已布局4條,華星只有1條T4。
根據群智咨詢數據,2019年上半年智能手機面板出貨下降6%,而AMOLED面板出貨則增長了19%,已佔到整體市場的26%,柔性OLED成為高端手機的標配。AMOLED的快速成長推動了小尺寸廠商加速布局,8月13日,深天馬公告將在廈門建設AMOLED6代線,總投資達480億,這是天馬繼武漢之後第二條柔性OLED生產線。李東生3月接受采訪時稱,第二條柔性OLED線T5已在計劃中,何時官宣目前仍是懸念。
當前大尺寸面板價格持續低迷,華星光電T1和T2營收92億元,同比下降15%。T6剛一滿產就迎來大屏價格跳水,43吋、55吋、65吋價格快速下降,主力產品55吋價格和65吋價差縮小至1.5倍,55吋市場份額被分流。75吋是為數不多的高毛利產品,但總量太小,市場剛剛起步還有待開發。
2019年,專注小尺寸和筆電產品的T3滿產成為華星業績的重要支撐,上半年T3月產能提升至50K,貢獻營收71億元,佔到華星光電營收的44%,已經進入三星供應商名單。對華星來說,調整產品結構不僅能提升公司毛利率,也有助於減輕對TCL電子的依賴性。但由於公司持股武漢華星僅有43%,T3對盈利的貢獻有限。
武漢T4將於2019年Q4量產,柔性可折疊、屏下攝像產品即將供貨,產品結構的改善將提升公司毛利率。顯示技術的進步已成為推動用戶換機的一大動力,在小尺寸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柔性可折疊、屏下指紋和攝像頭引領高端手機潮流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屏廠的毛利率。屏幕物理形態的改變則創造出了更多應用場景,如可穿戴設備、車載顯示、電子標簽等。
群智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華星光電在全球智能手機面板佔有率為6%,排名第六,和京東方、三星有較大差距。現在柔性OLED已經成為高端手機標配,根據IHS預測,2020年隨著5G加速普及,柔性OLED在手機市場的滲透率將提升至20%以上。在這一市場三星仍然占據了近9成市場份額,中國廠商有很大的追趕空間。2019年京東方B7已經滿產,且擁有華為這樣的重量級客戶,7月綿陽B11也已經量產,後來者華星T4需要拿出更有競爭力的差異化產品。
03
2019年夏天,以榮耀智慧屏的發布為契機,TCL、海信、創維各大廠商爭相發布新品,為量價齊跌的彩電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可升降攝像頭、全時AI語音、多屏交互和自動旋轉屏幕的加入帶來了溢價空間,讓8K超高清、量子點等高端顯示屏有了用武之地。據李東生透露,華為即將發布的65吋智慧屏採用華星光電產品,外界預計華為大屏的價格可能在萬元左右。
華星光電正在加速大屏產品的迭代,在7月的上海UDE顯示展上,華星光電拿出了85吋8K顯示屏、65吋量子點超大視角顯示屏以及全球首款75吋落地式玻璃背板產品。繼5月亮相美國SID展之後,華星光電再次攜全系產品亮相,品牌推廣力度明顯加大,打造大國重器形象也是公司市值管理的一部分。
不只是彩電,華星光電還在為新零售、教育培訓、會議行業提供商用顯示方案,如觸控條形屏、數字標牌、拼接屏和4K電子白板。市場供過於求、需求低迷,如何從客戶角度出發引導需求、創造需求,這是屏廠面臨的共同挑戰。
一方面顯示技術在不斷突破自身,另一方面,晶元和系統對終端的賦能已經不亞於面板,5G和人工智慧的落地正在創造新的大屏應用場景。屏廠不僅需要加強產業鏈配套能力,還需要來自互聯網、人工智慧領域的跨界支援。
TCL已經完成了從面板到模組的一體化布局,惠州華星的高世代模組項目7月開工建設二期,為T7執行配套,預計2021年量產後年產能將達到6000萬片,目前一期項目產能為4000萬片。公司在印度投資了15億元建設模組生產基地,2020年量產後實現年產能800萬台大尺寸和3000萬台中小尺寸,為TCL電子的海外攻勢提供助力。
2019年6月,TCL在深圳華星舉辦了首屆TCL技術合作開放大會,對外發布了面向新型顯示、人工智慧等領域的13個項目,並聘請了29名外部技術專家。和過去相比,現在的華星光電更加開放,體現出行業主流廠商的自信。
躍過資金和技術門檻後,面板產業仍然要面對供過於求和差異化競爭的挑戰。這個冬天不僅要熬,降本增效、確保利潤,更重要的是面向未來提前布局,今天的戰略眼光將決定明天的起點。
3. 為什麼近幾年大屏電視會一直大降價,賣不出去
至於大屏液晶電視大降價的原因,各方人士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小米入局引發的價格戰,也有人說是電商渠道低價搶市場。其實,這些原因僅僅是表象,決定大屏液晶電視價格的關鍵因素在於面板。液晶電視的構造其實並不復雜,一塊電池、一塊屏幕、一個電視晶元,還有零零散散的零配件,小到一個家庭作坊,都能組裝出一台電視出來。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視晶元等電子元器件成本幾乎都是「白菜價」,決定大屏液晶電視價格的唯有屏幕,也就是業界常說的顯示面板。
緊隨京東方之後,華星光電、惠科、LGD 也紛紛投產 10.5 代線,液晶面板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學過經濟學基礎的都知道,一旦出現供過於求,就只有減產、降價兩種選擇。減產自然是不會減產的,剩下的路子只有不斷降價,即使虧本也要打價格戰。只要把競爭對手拖垮了,生產線停工,利潤自然會回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最近一年各大面板廠家都在瘋狂降價,連帶著消費端的液晶電視也不斷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