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2001年中國銀行外匯交易創歷史新高

2001年中國銀行外匯交易創歷史新高

發布時間:2024-09-30 23:11:21

1. 2001年中國銀行外匯交易創歷史新高,累計成交750.33億美元,若1美元可兌換8.2779元人民幣,用科學記數法

∵1美元可兌換8.2779元人民幣,
∴750.33億美元=750.33×8.2779=6211.0156707億元≈6211億元人民幣;
用科學記數法表示時,由於6211有4位整數,所以可以確定n=4-1=3.
所以,6211=6.211×10 3
故選A.

2. 求文章「 面對WTO協議下人民幣業務對外資全面放開,我們准備好了嗎」

根據WTO協議,中國將於今年底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對外資銀行開放中國居民個人的人民幣業務。與此同時,銀監會放開了原來每家外資銀行每年只批准開設1家分支機構的規定,外資銀行在中國開設網點的進程開始大大加快。

截至2005年9月,已有325家外國金融機構在中國設立了238家營業性機構。其中,138家可以開辦人民幣業務,15家獲准網上銀行業務,41家獲准經辦衍生品業務,5家獲准QFII(境外機構投資者)業務。目前,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已經達到25個。即便如此,外資銀行依然深受網點不足的掣肘,紛紛選擇了入股中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搶占制高點。目前,除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引進的海外戰略投資者外,匯豐、花旗、德意志、渣打也分別入股交通、浦發、華夏、渤海等股份制銀行。通過入股中資銀行,外資銀行不僅獲得了品牌資源、網點資源、客戶資源等,也獲得了巨額利潤。

外資銀行在經營上有明晰的市場定位,它們將產品資源主要集中在為經過選擇的客戶群服務上,而中資銀行一般都面向所有階層提供服務,產品資源使用分散。如此發展下去,要麼失去對外資銀行鎖定的優質客戶群的服務優勢,從而失去客戶,要麼總體資源使用的回報降低,失去長遠的競爭力。

競爭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銀行進行業務轉型和收入結構優化的動力。1948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發生了驚人的變化,銀行數量由原來人民銀行1家已經發展到16家全國性商業銀行,2家政策性銀行,117家城市商業銀行以及5萬余家農村信用社,銀行的總資產規模從當初的近1萬億元發展到今天的28萬億元。加上外資銀行的進入,如此數量眾多的銀行依靠同質業務模式和相對單一的收入結構越來越感到生計維艱。

除了被動接受挑戰之外,中國的銀行開始主動走入國際資本市場,迎接挑戰。中國銀行計劃於今年6月初在香港上市,募資額約為60億美元。這將是內地第二家赴海外上市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此前,建設銀行於去年10月在香港上市,集資額高達80億美元,為2001年至今全球最大的首次上市集資金額。除中行外,作為內地資產最多的商業銀行,工商銀行可能於9月赴港上市,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也都有意在年內登陸香港市場。

面對股東價值持續的增長和長久保持資產質量優秀的嚴峻問題,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在「2005(中國)銀行家論壇」上指出,通過改制,商業銀行每一項資產都要講收益,每一項負債要講成本,每一項投資要講回報,每一項創新要講投入和產出,每一個網點要講利潤。

中國商業銀行將經歷國際市場的考驗,由國內銀行走向國際性的銀行。

面對外資銀行的挑戰,中資銀行不僅面臨發展的問題,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問題。業務創新成為銀行生存、發展的根本,銀行轉型勢在必行。

轉型成為我國銀行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無論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向國家控股商業銀行轉型,還是迎合國際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國內銀行走向混業經營的道路,這些體制、業務等方面的轉變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都帶來巨大的沖擊——國內商業銀行的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管理體制、營銷體系等多個方面都需要「以變應變」。

業內人士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於中資銀行也有積極影響。從規模上講,國內沒有能與四大國有銀行抗衡的銀行,但外資銀行資本雄厚,它能夠刺激中資銀行的緊迫感,促使其提高效率,提升競爭力。競爭即優勝劣汰,也能促進國內銀行業的整合改革。

隨著資本監管的強化,中國商業銀行傳統的片面追求規模擴張的經營發展模式陷入了「兩難」困境。一方面,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銀行信貸等以資金為核心的金融服務與支持,銀行信貸資產和其他風險資產仍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並越來越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推進器;另一方面,單純地以存貸款業務為主的經營模式所帶來的規模快速擴張,將佔用較大的資本,導致銀行資本充足率急劇下降。而資本充足率達不到8%的最低監管要求,監管機構將採取嚴厲的制裁措施。

在新的監管環境下,中國商業銀行要實現業務的持續發展,必須探討經營發展模式和盈利增長模式的轉變,提高資產盈利能力,從而增強自身的積累能力和對外部資本的吸引力,通過業務與盈利模式轉變,打造銀行核心競爭力,提升銀行的資本回報水平和投資價值。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指出,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動下,全球的銀行業正在呈現四大趨勢、兩大脫媒。四大趨勢就是信息化生存的趨勢、綜合化經營的趨勢、資本市場化的趨勢和發展國際化的趨勢。兩大脫媒就是資本性的脫媒和技術性的脫媒。資本性脫媒就是銀行間接融資佔主導地位的現象正在一天一天的改變,技術性的脫媒就是IT也將會佔領銀行支付的領域。怎麼轉型?我覺得唯一的途徑就是「金融創新」。

但是,由於歷史、制度和實踐的各種約束,中國銀行業的產品和服務還不適應這樣的轉型,中國的銀行必須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去顛覆傳統的經營模式、優化治理結構,更新經營理念和銀行的文化。

麥肯錫曾給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開了一個葯方,說你們想到中國去,最能夠賺錢的是私人銀行,是消費信貸與信用卡。其建議的策略是讓他們與中資銀行合作,但要用技術贏得利潤。

面對國際競爭環境,中國商業銀行現階段面臨經營管理的全面變革與創新,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實現金融產品、金融工具、銀行經營管理的深刻變革和全面創新是不得不為之的應對之策。但由於多年來,中國的銀行所建設的業務驅動型系統之間不能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不能有效地進行信息資源管理,因此,深層次開發、綜合利用信息的水平遠低於發達國家,支持管理決策科學化的數據基礎還比較薄弱。
2000年,工商銀行就扛起了「數據大集中」的大旗,由此在全國掀起了銀行業數據集中的建設熱潮。此後的幾年裡,整個銀行業的信息化都沒有離開這個「主線」。到2002年下半年,工行率先完成了數據大集中的建設,將分布在全國各地的40多個數據中心整合為互相連接、互為備份的北京、上海兩大數據中心,後來又將兩大中心合二為一,以上海為中心,北京為備份中心,建成了全國統一的計算機系統平台。建行和中行也相繼實現數據的集中,在全國建立了數個區域的數據中心。農行的營業網點最多,分布最廣。它通過建立區域中心,然後由大區集中走向全國集中,實現了數據集中。

2004年,是銀行業務不斷創新的一年,各大商業銀行的數據大集中建設已基本完成,中國銀行業進入了信息化的第三階段,數據的深入挖掘和集成應用直接關乎服務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關乎中國金融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的成敗。

中國進出口銀行科技部總經理王雲生認為,數據集中在一起的目的是為了業務發展,支持業務管理和業務創新,僅僅集中顯然不夠,還要將這些數據深入挖掘,分析客戶及資金流的走向,進行風險的監控和預測等,所以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的主要任務就是業務系統的建設。數據倉庫和災備中心的建設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還有一點,那就是通過數據利用也可以進行業務的創新,這是未來銀行業競爭力的主要內容。

數據大集中為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是銀行業務發展的後台支撐系統,為用戶帶來最直觀感受的則是建立在各種信息技術基礎上的電子化金融業務。網上銀行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工商銀行網上銀行創辦得較早,但由於以前客戶信息和賬戶數據管理分散,業務一直處於摸索狀態。2002年年底數據大集中完成後,網上銀行取得了大發展,用戶規模和交易數額增長迅速。目前,工商銀行網上銀行的企業用戶達到8萬多家,個人用戶數則達到了900萬。

銀行再造 新瓶裝新酒

現代銀行業與IT向來就是魚水關系。機構要調整,治理要規范,業務要創新,管理要科學。只有那些能夠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的金融企業,才能通過管理和業務的創新,獲得真正的競爭優勢。銀行業的歷史性進步,反映出我國金融信息化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進入一個更加成熟的階段,站到了更高的台階之上。數據大集中的基本完成,是這種歷史性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業務創新方面,整個銀行業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下設計的核心業務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可以提供並儲存豐富的客戶基本信息和原始交易信息,在此基礎上利用資料庫技術營銷細分市場。

一位業內權威人士指出,銀行改革以後所要支撐的信息系統在總體技術上還有難點,一是如何與歷史的系統相結合,平滑過渡。二是涉及開放平台和封閉系統如何選擇,這要照顧到銀行歷史數據的銜接。三是要兼顧到信息安全,確保有相當高的可用度。再有系統建成後的測試,以及系統開發之後整個應用系統的性能評估。這些問題都是各銀行在信息化建設中要注意的環節。

銀行揚棄過去那種按職能進行分工並設立主管部門來進行組合經營的管理模式,而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並設計業務流程,變傳統的「銀行中心」為「客戶至上」,從而推動銀行在組織結構、分工格局、產品設計、激勵機制、權力配置等方面產生。這就是「銀行再造」的實質。

面臨世貿過渡期即將結束,中國銀行業將迎來對外開放的新局面。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都將面臨各自的考驗。我們期望,到時中國的商業銀行將以數字時代的高科技形象出現在世界面前
一、入世給我國銀行業帶來的機遇和利益

1.有助於推動我國金融運行和金融監管向國際標准靠攏。加入WTO後,隨著國外金融機構及其業務對我國的大舉進駐,將為我國銀行業提供難得的參照體系和競爭對象,起到示範、激勵和交流的作用。它將進一步促使和加強我國銀行業與國外銀行的聯系和合作,通過市場互補,共同繁榮我國的金融市場。同時,國外金融機構前沿理財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業務、新產品和新途徑將刺激我國銀行業改革的深化,加速我國銀行業向商業化轉軌,有利於商業銀行體系的完善,從而推動我國金融業務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2.有利於我國金融產品的創新。加入WTO以後,國外金融機構將把不斷創新的金融新產品帶入我國。尤其是將把領導現代國際金融市場新潮流的,以貨幣、外匯、股票、債券、存單,以及利率、匯率、股票指數等一般金融工具的期貨交易形式為內容的,以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為手段的,以規避市場風險、降低借貸成本、穩定投資收益、提高市場流動性、反饋全球信息、吸引眾多客戶、預測未來價格等為特點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產品帶入我國,為我國未來的金融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創造了條件。

3.有利於金融業務、服務手段的提高和信用消費的進-步普及。國外金融機構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後,將開辟多種國內銀行未曾開辦的新業務和新服務。這對我國金融業務的擴大、金融電子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服務手段的優質將創造良好的條件。

4.有利於擴大資金利用渠道和資本投資效用的提高。加入WTO以後,隨著國外金融機構的大批進入,將使一部分資金被帶入我國,從而將拓寬我國的資金利用渠道。同時,由於國外證券商對基金管理業的參與,將會使基金品種逐步增多,開發出實用高效的金融產品。我國客戶不僅可以有更多的投資選擇,還可使有限的資本獲得最大的效用。

二、入世給我國銀行業將帶來的壓力和沖擊

我國加入WTO的首要前提是在金融領域全面參與國際競爭。根據我國在加入WTO談判中所做的金融領域的三點承諾:一是我國在進入WTO後將逐步開放人民幣業務。在加入WTO兩年後,允許外資銀行與中國企業進行本地人民幣業務往來;在加入WTO5年後,將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零售銀行業務。二是開放證券業。加入WTO後,中國將允許外國金融公司在基金管理企業中的持股達到33%,3年後增至49%;外國股票包銷商可在合資承銷公司中佔33%股份。三是開放保險業。中國將在加入WTO5年內,逐步擴展外資保險機構的業務范圍,如團體險、健康險和養老險。中國同意外資可在中外合資的壽險公司中擁有50%的所有權。總之,我國將在一定時候取消設立外資銀行的地域限制,允許更多的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和進一步開拓人民幣業務的范圍。

從目前簽訂的開放人民幣業務的時間表看,如此之快的人民幣業務開放速度將使我國金融業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國際業內有關專家認為,對於人民幣的開放,中國銀行業大約需要十年才能做好准備。原因之一是中國銀行業存在資本金充足率普遍不足的情況,補充資本金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其次,中國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在五年內難以清除。雖然目前有計劃將這部分債務以折價或證券化方式出售,但此過程也許將需花上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將使我國的銀行業在經營模式、經營理念、市場環境、技術手段、人才素質、監管體制以及風險防範等諸多方面與WTO體制的不相適應,因此將面臨空前的壓力和挑戰。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面臨管理體制的挑戰。國外銀行大多是按照國際慣例進行經營管理的,基本上不受政府幹預。而我國金融業由於對外開放程度低,大部分銀行還不熟悉國際慣例,不適應在統一規則下進行管理的要求。尤其是我國的銀行業則正處於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之中,還沒有完全按照市場機制、競爭規則和效率原則進行管理,一些銀行目前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金融企業。國家雖要求國內的銀行依據市場規則而不是按國家計劃去貸款,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擔著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性職能,扮演著政府出納的角色。不僅銀行被迫進行所謂的政策性貸款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在機構管理、業務經營、用工管理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還要執行上級行的統一要求。尤其是當國家財政困難時,銀行在很大程度上仍替代財政並長期承擔國家和地方的大量雙重政策性業務。據了解,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性貸款仍佔25%以上,而政策性貸款歷來是銀行貸款中質量最低的,也是不良資產貸款比例中最高的。管理上的差距將是制約我國銀行業發展的重大隱患。

2.面臨經營模式的挑戰。我國金融業目前推行的是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制度。按照商業銀行法,國內的商業銀行不允許開展投資業務,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銀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而國外銀行大多採取混業經營的管理方式,即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於一身。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當綜合化的國外金融機構進入我國市場,我國的銀行業在競爭中無疑將處於劣勢狀態。

3.面臨業務創新和優質服務的挑戰,加入WTO,我國將在金融業務創新和優質服務方面處於劣勢,而國外一些大銀行在這方面的發展已很成熟。我國銀行目前仍主要採用傳統的業務經營方式,並且發展業務的著眼點主要集中於存款市場份額上。這樣不僅容易導致我國銀行業經營傳統人民幣業務的風險上升,平均利潤率下降,而且容易造成涉外業務、中間業務和新的貸款業務發展緩慢,致使國際結算等業務的流失,使一些新的利潤增長點後勁不足。據統計,僅在我國的外資銀行辦理的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目前已佔有我國市場份額的40%以上。

4.面臨技術手段和金融產品的挑戰。國外一些大銀行由於技術設備先進、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網路健全(銀行業務全球聯網)、創新能力強,使他們在金融業務和產品方面顯現出了全球化、自動化、電子化、標准化的趨勢,並且在技術手段創新和衍生金融產品等方面始終處於領先地位。由於金融產品的多樣性,國外銀行可以從各項業務、多種渠道中獲得盈利,以彌補某一方面的虧損。這種競爭對我國銀行業是不利的。我國銀行業由於實行分業經營使業務被限制在非常狹小的存貸款領域,並且基本服務對象主要面對國有企業,造成盈利渠道單一,提供的金融產品傳統,從而造成銀行的金融風險更加集中,競爭力持續弱化。

5.面臨融資風險的挑戰。加入WTO,由於我國的金融資產形式和融資手段過於單一,將加大我國銀行業的融資風險。目前我國金融資產形式主要是通過銀行進行間接融資,間接融資占金融資產形式的80%以上。我國目前這種過度依靠銀行的巨額儲蓄存款所形成的單一金融資產結構現狀,是由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市場不發達甚至嚴重滯後造成的。間接融資比例過高,不僅已經難以適應WTO體制的要求,而且會增大銀行的經營風險。在西方發達國家,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幾乎各佔50%。同時,由於國外銀行在很多領域享受超國民待遇。如在稅費方面,我國銀行的綜合稅費負擔率高達70%左右,而國外銀行只有30%。國外銀行這些優勢將可能造成國內優質客戶的大量流失和國內融資份額大幅度下降。統計表明,我國銀行80%的利潤來自20%的優質客戶。一旦我國的優質客戶被國外銀行搶走,我國銀行的優質資金來源將被分流,融資份額也將被擠占。最終將導致我國銀行業市場融資能力差和盈利能力下降。

6.面臨人才競爭的挑戰。加入WTO,國外金融機構與我國銀行業競爭最激烈的將是人才。隨著國外銀行業務在中國市場的不斷拓展,他們將會以高薪聘用、優厚福利、委以重任、出國培訓、公平的用人激勵機制以及優越的工作環境等條件,吸引大量我國銀行業的各類優秀人才,其結果將會使我國銀行業新一輪優秀業務骨幹流失,進一步加劇我國銀行與國際大銀行之間的差距。

7.面臨金融安全的挑戰。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法規不健全、金融裝備落後、國產化程度低、風險防範能力差、安全監管能力不足、制約手段不強、內審制度不嚴格等是我國金融安全的最大隱患。僅以已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為例,外資銀行只要在我國任何一個地方擁有機構,就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業務。當前外資銀行普遍存在多存少貸的傾向,它們一方面將境內吸收的外幣存款資金調往境外以套匯套利,另一方面外資銀行通過轉移利潤、少繳存款准備金的方式逃避我國的稅收。還有一部分外資銀行則利用回扣、提成等非價格手段與國有銀行進行不公平競爭。如果我國對現有的少量外資銀行都缺乏監管手段,那麼一旦加入WTO,資本賬戶對外開放,國際游資進來,給我國銀行業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甚至可能引起金融秩序混亂。同時,由於我國金融安全監管能力弱,還將可能造成被國外銀行一向青睞的我國電信、通訊、媒體、鐵路、保險、高新技術企業、三資企業、大型私營企業等行業和市場,在對其全力的扶持下,在一定時間內獲取壟斷行業的利潤,以形成市場壟斷和產業壟斷。

8.面臨不良資產的挑戰。國外一些大的銀行由於規模龐大,資金實力雄厚,資產質量相對優良等優勢將在競爭中處於明顯得力的地位。如美國花旗集團資產總額高達7000多億美元,相當於我國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產的總和。美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目前僅為0.67%,而我國銀行的不良資產卻高達30%,不僅遠遠高於人民銀行規定的17%的最高界限,同時也都大大高於人民銀行規定的逾期貸款不超過8%、保滯貸款不超過5%和呆賬不超過2%的比例界限。據調查,如果考慮銀行賬外貸款和繞規模貸款(貸款科目之外的其他資產科目中隱藏著實際屬於貸款的資產,是一種逃避規模控制的違紀行為)因素,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實際不良貸款的比例還要比賬面高出10個以上的百分點。如果再把實際的呆賬全部沖銷,有的國有商業銀行可能資不抵債。銀行不良資產的擴大是當前我國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也是制約銀行業健康運營和入世的重要障礙。

目前我國的銀行業的資產在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資本充足率過低,資本嚴重不足。(2)資產流動性下降。表現在:①資金周轉速度慢。近年來,國有獨資四大商業銀行全部貸款的年周轉速度平均不到1.2次。②固定資產占資本金的比例過高。近幾年,國有獨資四大商業銀行固定資產占資本金的比例平均為70%以上,遠遠高於我國財政部規定的30%的最高界限,更高於國外一些銀行20%左右的比例。③貸款償付率低。有資料顯示,到1999年,國內銀行未償付貸款達9.6萬億元,是當年GDP的110%,其中國有獨資四大商業銀行幾乎佔了所有信貸總額的72%。不僅如此,近幾年,就連國有獨資四大商業銀行利息收回率平均不到60%。(3)資產盈利性差。不僅資產收益率低,1999年,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為0.16%,而且凈資產利潤率低,近幾年,國有獨資四大商業銀行凈資產利潤率平均不到6%,此項指標遠遠低於國外商業銀行。同時虛盈實虧的現象也普遍存在。(4)經營成本過高。一方面是人均營業費高。近幾年,國有獨資四大商業銀行人均營業費用平均近5萬元。另一方面是人均創利低。近幾年,國有獨資四大商業銀行人均創利平均為1.5萬元左右。(5)資信評級低。目前國際上最大的資信評級機構之一,美國穆迪公司認為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符合國際監督標准,對其信用評級較低。(6)金融風險綜合指數高。1999年,金融風險綜合指數達到48.2分,已逼近50分的警戒線。(7)信貸增加額減少。高比例的不良貸款,使得信貸資金循環受阻,資產流動性大大下降。金融機構只得依靠大量存款,特別是居民儲蓄存款的不斷增加來維持其正常運轉(我國信貸資金的近70%是由居民儲蓄存款構成的),一旦儲蓄存款的增長幅度過低或者出現滑坡,不僅會影響銀行的信貸資金周轉,還可能出現大面積支付困難。(8)存差增大。1997年以來,銀行的存差率已達40%以上。預計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存差率還將進一步提高。同時,1997年以來,人民銀行支付的備付金利息率(又稱超額儲備,包括在中央銀行的備付金存款和庫存現金)已接近8%,其他商業銀行則達到18%以上,遠遠高於商業銀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利率。由此便誘導資金在銀行體系內'空轉'。如果加上8%的存款准備金(商業銀行在一定期間向中央銀行按存款平均余額的8%繳納法定存款准備金),則中央銀行存款中未被利用的資金高達30%以上。這將導致銀行資金向社會供應量的減少,加大中央銀行利息支付的負擔,影響銀行的利潤和收益。

三、面對WTO加速我國銀行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宏觀經濟體制的綜合配套改革。

面對WTO,我國銀行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表面上看反映在銀行方面,但症結卻是我國宏觀經濟體制中深層次的問題在金融業的反映。因而,增強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的問題,絕不僅僅是金融部門的事,而是需要國家在法律、法規、政策以及在財政、信貸、外匯、外貿、稅收、人事、企業等方面協調配合,進行綜合配套改革,需要同時建立和健全企業、銀行、政府適應市場化要求的規范化的運行機制。

1.建立和健全金融運行和監管的法律、法規。首先應盡快頒布《信託法》和《投資銀行法》,發展金融機構的業務空間,拓寬資金運用渠道。並應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外資銀行法》、《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外資金融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暫行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依據國際審慎性監管的標准,嚴格商業銀行的市場准入,依法強化監督,控制金融風險,維護平等競爭。同時,要加大對金融領域的執法力度。目前,金融秩序不佳、執法力度不強是困擾我國銀行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一方面要加強對銀行的法律約束,嚴格執行《商業銀行法》、《貸款通則》等法律法規,堅持金融信貸依法辦事。另一方面要維護金融秩序,保護銀行債權人的利益,以制止新的逃賬、賴賬行為,防止新的不良資產發生。

2.逐步建立統一的金融市場。加入WTO,我國應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之間形成聯動機制,逐步實現同類市場的統一,以利於貨幣政策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的功能。尤其要發展資本市場,適當擴大直接融資。在間接融資為主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以分散銀行的金融風險。但是,發展直接融資重在制度建設,它應以中央銀行宏觀調控能力的提高和以高效率的間接融資作為先決條件。擴大直接融資可將部分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助於解決不良資產。

3.運用財政政策調整國有企業的負債及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化解銀行的不良資產是我國銀行加入WTO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最重要的砝碼之一。對此可考慮運用財政政策來解決銀行的不良貸款。凡是因財政原因造成的企業債務,如企業因為財政注資不足、政策性虧損等財政應給予而未給予的補貼而靠銀行貸款彌補的,應由財政向中央銀行發行債券(特種國債,專門用於國有企業的結構調整)的方式來解決。目前銀行資金由於放貸困難(好企業不貸銀行的款,不好的企業銀行不敢貸款),所以願意持有國債。財政由此籌集的資金應設專門的賬戶列收列支,並由人大和審計署等有關部門負責監督使用。財政利用這筆資金可以通過貼息、減稅、補貼和直接投資等方式,以專用支票的形式撥給企業,支持一些符合產業政策的行業和企業發展。企業也以專用支票償還銀行的貸款,專業銀行再以專用支票償還欠中央銀行的再貸款。這種債務重組的方法,不僅可以減少銀行的不良貸款,同時也可以減輕企業的債務負擔。

4.運用中介機構推進企業與銀行進行債權--股權的轉換。鑒於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相分離,商業銀行不能持有企業的股份。可考慮運用中介機構推進企業與銀行債權--股權的轉換。讓具有較高市場運作能力的中介機構來承擔企業的債務重組。中介機構可通過多種方式集中國內外投資者的資金,以此購買專業銀行對企業擁有的債權,並將債權轉換成股權。然後以股權所有者的身份進入企業,在對企業的資本和債務進行重組的同時也對企業的產業結構和組織結構進行重組,以提高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這一運作方式的意

3.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全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

中國銀行是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的。中國銀行的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在1908年改稱為大清銀行,負責整理幣制,造幣,發行紙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權利,並添股招商。這是清政府「與國際接軌」的嘗試。

中國銀行成立後,繼續擔負中央銀行職責,到了1928年,國民政府另立央行,特許中國銀行為國際匯兌銀行。中國銀行一開始就走國際化道路,先後分別在香港、澳門、倫敦、大阪、新加坡、紐約等地設立海外分支機構。

舊中國的中國銀行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早期的中國銀行在限制北洋軍政府開支,抵制袁世凱停兌令,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組織愛國華僑支援國內抗戰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1935年之後,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已經落到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是中行歷史上的一個污點。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中國銀行,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聽候接管的命令。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率先起義,宣布接受北京總管理處的領導,不久,倫敦、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卡拉奇、孟買、加爾各答、仰光等分支機構紛紛宣布接受國內總管理處的領導,為新中國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資產。此後,中國銀行成了新中國金融體系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

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銀行作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一個職能部門,利用信貸、結算、匯率等多種手段促進外貿的發展,使我國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積極參加反對凍結美元資產的斗爭,抵制美國政府對我國實行的經濟封鎖;支持交通部門逐步建立遠洋船隊,支持企業通過進口設備合遠材料來增加產量和質量;認真履行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職責,加強外匯管理發展與國際金融界的交往。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兩塊牌子,內部一套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此時中國銀行的身份才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的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向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家放寬對各家銀行經營領域的控制。根據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各外匯業務銀行在外匯業務經營方面享有平等地位,這打破了中國銀行在外匯業務方面的壟斷地位,這也標示中國銀行正式結束了國家外匯管理機構的歷史使命,完成了向綜合性商業銀行的轉型。

從1994年到2004年這10年間,中國銀行憑借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海外網路、出眾的實力和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優勢,使中國銀行成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盈利總額在國內銀行中一直居於首列。許多權威的國際金融雜志一致認為,中國銀行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中員工數量最少,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最強的銀行,人均利潤、人均資本合人均資產各項指標均居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之首。

中國銀行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領域,旗下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中銀保險等控股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全面和優質的金融服務。按核心資本計算,2005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八位。

中國銀行主營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個人金融、資金業務和金融機構等業務。公司業務以信貸產品為基礎,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和融資、財務解決方案。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包括儲蓄存款、消費信貸和銀行卡在內的服務。資金業務包括本外幣保值、資金管理、債務保值、境內外融資等資金運營和管理服務。而金融機構業務則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諸如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作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百年品牌,中國銀行在注重穩健經營的同時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創造了國內銀行業的許多第一,在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貿易融資等領域得到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中國銀行有近百年輝煌而悠久的歷史,在中國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銀行於1912年由孫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7年間,中國銀行先後是當時的國家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1949年,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成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擁有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共計11,307個,境外機構共計603個。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中國銀行在國內同業中率先引進國際管理技術人才和經營理念,不斷向國際化一流大銀行的目標邁進。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中國銀行將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宣傳和普及奧運精神,促進本次體育盛會的圓滿成功,提升本行企業形象和社會價值。

中國銀行多年來的信譽和業績,得到了來自業界、客戶和權威媒體的廣泛認可。曾先後8次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銀行"和「中國最佳國內銀行」;連續16年進入《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同時,被《財資》評為" 中國最佳國內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中國最佳外匯銀行";被《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地區產品服務十強企業";中銀香港重組上市後,先後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和《亞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在近百年的歲月里,中國銀行以其穩健的經營、雄厚的實力、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深得廣大客戶信賴,打造了卓越的品牌,與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中國銀行將承秉"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強化公司治理,追求卓越效益,創建國際一流大銀行"的宗旨,依託其雄厚的實力、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銀行服務,與廣大客戶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2006年6月1日起,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門戶網站域名由www.bank-of-china.com 變更為 www.boc.cn。新域名更方便訪問中國銀行門戶網站。

4. 中國人民銀行的各階段發展史

中國人民銀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的基礎上合並組成的。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國家中央銀行職能。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至此,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以法律形式被確定下來。x0dx0a人民銀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開的「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通過決議成立「中共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簡稱蘇維埃國家銀行),並發行貨幣。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時期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夕,人民政權被分割成彼此不能連接的區域。各根據地建立了相對獨立、分散管理的根據地銀行,並各自發行在本根據地內流通的貨幣。1948年12月1日,以華北銀行為基礎,合並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組建了中國人民銀行,並發行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央銀行和法定本位幣。 x0dx0a中國人民銀行成立至今的五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體制、職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革。 x0dx0a一、中國人民銀行的創建與國家銀行體系的建立(1948--1952年) x0dx0a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宣布成立。華北人民政府當天發出布告,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在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的統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項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幣為本位貨幣。1949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由石家莊市遷入北平。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把中國人民銀行納入政務院的直屬單位系列,接受財政經濟委員會指導,與財政部保持密切聯系,賦予其國家銀行職能,承擔發行國家貨幣、經理國家金庫、管理國家金融、穩定金融市場、支持經濟恢復和國家重建的任務。 x0dx0a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著手建立統一的國家銀行體系:一是建立獨立統一的貨幣體系,使人民幣成為境內流通的本位幣,與各經濟部門協同治叢升明理通貨膨脹;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機構,形成國家銀行體系,接管官僚資本銀行,整頓私營金融業;三是實行金融管理,疏導游資,打擊金銀外幣黑市,取消在華外商銀行的特權,禁止外國貨幣流通,統一管理外匯;四是開展存款、放款、匯兌和外匯業務,促進城鄉物資交流,為迎接經濟建設做准備。到1952年滲告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終結時,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銀行,建立了全國垂直領導的組織機構體系;統一了人民幣發行,逐步收兌了解放區發行的貨幣,全部清楚並限期兌換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很快使人民幣成為全國統一的貨幣;對各類金融機構實行了統一管理。中國人民銀行充分運用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實行現金管理,開展「收存款、建金庫、靈活調撥」,運用折實儲蓄和存放款利率等手段調控市場貨幣供求,扭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金融市場混亂的狀況,終於制止了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長達二十年之久的惡性通貨膨脹。同時,按照「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配合工商業的調整,靈活調度資金,支持了國營經濟的快速成長,適度地增加了對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的貸款;便利了城鄉物資交流,為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x0dx0a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國家銀行(1953--1978年) x0dx0a在統一的計劃體制中,自上而下的人民銀行體制,成為國家吸收、動員、集中和分配信貸資金的基本手段。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加快,私營金融業納入了公私合營銀行軌道,形成了集中統一的金融體制,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家金融管理和貨幣發行的機構,既是管理金融的國家機關又是全面經營銀行業務的國家銀行。 x0dx0a與高度集中的銀行體制相適應,從1953年開始建立了集中統一的綜合信貸計劃管理體制,即全國的信貸資金,不論是資金來源還是資金運用,都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統一掌握,實行「統存統貸」的管理辦法銀行信貸計劃納入國家經濟計劃,成為國家管理經濟的重笑段要手段。高度集中的國家銀行體制,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進行全面的金融監督和服務。 x0dx0a中國人民銀行擔負著組織和調節貨幣流通的職能,統一經營各項信貸業務,在國家計劃實施中具有綜合反映和貨幣監督功能。銀行對國有企業提供超定額流動資金貸款、季節性貸款和少量的大修理貸款,對城鄉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提供部分生產流動資金貸款,對農村中的貧困農民提供生產貸款、口糧貸款和其他生活貸款。這種長期資金歸財政、短期資金歸銀行,無償資金歸財政、有償資金歸銀行,定額資金歸財政、超定額資金歸銀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1978年,期間雖有幾次變動,基本格局變化不大。 x0dx0a三、從國家銀行過渡到中央銀行體制(1979--1992年) x0dx0a1979年1月,為了加強對農村經濟的扶植,恢復了中國農業銀行。同年3月,適應對外開放和國際金融業務發展的新形勢,改革了中國銀行的體制,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專業銀行;同時設立了國家外匯管理局。以後,又恢復了國內保險業務,重新建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各地還相繼組建了信託投資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出現了金融機構多元化和金融業務多樣化的局面。 x0dx0a日益發展的經濟和金融機構的增加,迫切需要加強金融業的統一管理和綜合協調,由中國人民銀行來專門承擔中央銀行職責,成為完善金融體制、更好發展金融業的緊迫議題。1982年7月,國務院批轉中國人民銀行的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是國務院領導下統一管理全國金融的國家機關」,以此為起點開始了組建專門的中央銀行體制的准備工作。 x0dx0a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作出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並具體規定了人民銀行的10項職責。從1984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實施全國金融的宏觀決策,加強信貸總量的控制和金融機構的資金調節,以保持貨幣穩定;同時新設中國工商銀行,人民銀行過去承擔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由中國工商銀行專業經營;人民銀行分支行的業務實行垂直領導;設立中國人民銀行理事會,作為協調決策機構;建立存款准備金制度和中央銀行對專業銀行的貸款制度,初步確定了中央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x0dx0a人民銀行在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初期,隨著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和經濟高速發展,為適應多種金融機構,多種融資渠道和多種信用工具不斷涌現的需要,中國人民銀行不斷改革機制,搞活金融,發展金融市場,促進金融制度創新。中國人民銀行努力探索和改進宏觀調控的手段和方式,在改進計劃調控手段的基礎上,逐步運用利率、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貸款等手段來控制信貸和貨幣的供給,以求達到「宏觀管住、微觀搞活、穩中求活」的效果,在制止「信貸膨脹」、「經濟過熱」、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初步培育了運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能力。 x0dx0a四、逐步強化和完善現代中央銀行制度(1993年至今) x0dx0a1993年,按照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強化金融調控、金融監管和金融服務職責,劃轉政策性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 x0dx0a1995年3月1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首次以國家立法形式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的地位,標志著中央銀行體制走向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是中央銀行制度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x0dx0a1998年,按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部署,改革人民銀行管理體制,撤銷省級分行,設立跨省區分行,同時,成立人民銀行系統黨委,對黨的關系實行垂直領導,幹部垂直管理。 x0dx0a2003年,按照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意見》和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中國人民銀行對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能分離出來,並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關職能進行整合,成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同年9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正式批准人民銀行的「三定」調整意見。12月27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正案)》。 x0dx0a有關金融監管職責調整後,人民銀行新的職能正式表述為「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同時,明確界定:「中國人民銀行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銀行,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的宏觀調控部門。」這種職能的變化集中表現為「一個強化、一個轉換和兩個增加」。 x0dx0a「一個強化」,即強化與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有關的職能。人民銀行要大力提高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水平,靈活運用利率、匯率等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實施宏觀調控;加強對貨幣市場規則的研究和制定,加強對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金融市場的監督與監測,密切關注貨幣市場與房地產市場、證券市場、保險市場之間的關聯渠道、有關政策和風險控制措施,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x0dx0a「一個轉換」,即轉換實施對金融業宏觀調控和防範與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方式。由過去主要是通過對金融機構的設立審批、業務審批、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審查和監管指導等直接調控方式,轉變為對金融業的整體風險、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交叉性金融工具的風險進行監測和評估,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轉變為綜合研究制定金融業的有關改革發展規劃和對外開放戰略,按照我國加入WTO的承諾,促進銀行、證券、保險三大行業的協調發展和開放,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利益;轉變為加強與外匯管理相配套的政策的研究與制訂工作,防範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 x0dx0a「兩個增加」,即增加反洗錢和管理信貸徵信業兩項職能。今後將由人民銀行組織協調全國的反洗錢工作,指導、部署金融業反洗錢工作,承擔反洗錢的資金監測職責,並參與有關的國際反洗錢合作。由人民銀行管理信貸徵信業,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x0dx0a這些新的變化,進一步強化了人民銀行作為我國的中央銀行在實施金融宏觀調控、保持幣值穩定、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和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中的重要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體系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面對更加艱巨的任務和更加重大的責任,中央銀行在履行新的職責過程中,視野要更廣,思路要更寬,立足點要更高。特別是要大力強化與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有關的職能,不僅要加強對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金融市場的規范、監督與監測,還要從金融市場體系有機關聯的角度,密切關注其他各類金融市場的運行情況和風險狀況,綜合、靈活運用利率、匯率等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實施金融宏觀調控。要從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實現和維護國家利益的高度,研究、規劃關繫到我國整個金融業改革、發展、穩定方面的重大戰略問題。目前,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貨幣政策決策面臨的環境日趨復雜,金融業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仍然較重、改革與重組任務十分艱巨。在此情況下,中央銀行要更善於擅於准確把握影響經濟金融發展全局的因素,注意研究新情況、開發新工具、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做到識大局、講宏觀、懂技術、膽識兼備,充分發揮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中的突出作用。x0dx0a根據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規定,將中國人民銀行對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能分離出來,並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關職能進行整合,成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x0dx0a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體系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根據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修正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的主要職責為:x0dx0a(一)起草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完善有關金融機構運行規則;發布與履行職責有關的命令和規章。x0dx0a(二)依法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x0dx0a(三)監督管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x0dx0a(四)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穩定。x0dx0a(五)確定人民幣匯率政策;維護合理的人民幣匯率水平;實施外匯管理;持有、管理和經營國家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x0dx0a(六)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x0dx0a(七)經理國庫。x0dx0a(八)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支付結算規則,維護支付、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x0dx0a(九)制定和組織實施金融業綜合統計制度,負責數據匯總和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x0dx0a(十)組織協調國家反洗錢工作,指導、部署金融業反洗錢工作,承擔反洗錢的資金監測職責。x0dx0a(十一)管理信貸徵信業,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x0dx0a(十二)作為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事有關國際金融活動。x0dx0a(十三)按照有關規定從事金融業務活動。x0dx0a(十四)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閱讀全文

與2001年中國銀行外匯交易創歷史新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菲莫國際股票今日價格 瀏覽:245
中小企業融資難調查問卷 瀏覽:218
固定匯率制度導致本幣幣值高估 瀏覽:143
飛牛網傭金怎麼拿 瀏覽:182
固定收益證券組合 瀏覽:203
人民幣對盧布銀聯匯率 瀏覽:756
新疆創博融資有限公司 瀏覽:387
上海魚耀金融服務公司 瀏覽:788
壹方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496
現在的一克黃金的價格是多少 瀏覽:117
1升原油價格 瀏覽:415
西安有哪些期貨公司 瀏覽:108
融資租賃的瓶頸 瀏覽:229
質權人股票 瀏覽:583
銀行用創新資本工具融資 瀏覽:597
名字騷的股票 瀏覽:184
人民幣美金匯率央行 瀏覽:112
國際三大金融機構是什麼 瀏覽:90
股票年線軟體 瀏覽:768
帶牛字的股票 瀏覽: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