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江山(浙江省江山市)詳細資料大全
江山市,浙江省衢州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是浙江省的西南部門戶和錢塘江源頭之一。1987年撤縣設市。2017年,區域面積2019平方公里,人口61.4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1.64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1545元和21932元,增長9.1%和9.9%。浙贛鐵路復線和黃衢南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主要景點有江郎山景區、清漾景區、廿八都古鎮、浮蓋堆石洞群、和睦彩陶文化村、仙霞嶺景區、戴笠秘宅、石鼓峽谷、月亮湖景區、市區景觀等。
江山先後被命名為「中國獼猴桃之鄉」、「中國白鵝之鄉」、「中國白菇之鄉」、「中國蜜蜂之鄉」、「中國水泥之鄉」、「中國木門之都」、「江南毛氏發祥地」、「 *** 祖居地」、首個「中國村歌之鄉」、「中國幸福鄉村」。
2017年6月,江山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2018年10月,獲得「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江山市
- 外文名稱 :Jiangshan
-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 所屬地區 :浙江省衢州市
- 下轄地區 :2個街道、12個鎮、6個鄉
- *** 駐地 :中山路118號
- 電話區號 :0570
- 郵政區碼 :324100
- 地理位置 :浙江省金衢盆地西部
- 面積 :2019平方公里
- 人口 :61.4萬(2017年)
- 方言 :吳語-吳語金衢片-江山話
-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北部濕潤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 :江郎山、廿八都古鎮、清漾 *** 祖居地、戴笠故居等
- 機場 :衢州機場 金華義烏機場
- 火車站 :江山站
- 車牌代碼 :浙H
- 行政代碼 :330881
- GDP :301.64億元(2017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氣象,地勢,水文,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地方文化,風俗,宗教,方言,地方特產,旅遊景觀,資源概況,江郎山,浮蓋山,月亮湖,仙霞關,清漾村,廿八都,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江山為姑蔑一部分。春秋末國屬越國,戰國後期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屬會稽郡太末縣。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太末縣為末治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恢復太末縣名。先後屬末治縣、太末縣。東漢初平三年(192),析太末縣西部置新安縣,屬會稽郡新安縣。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266),劃會稽郡一部置東陽郡,屬東陽郡新安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改為信安縣,南朝陳天嘉三年(562),東陽郡改為金華郡,隋朝初年,又易名婺州,大業三年(607)復為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析信安縣之南川置須江縣,以城南有須江得名,隸屬越州總管府衢州,為江山建縣之始。武德六年,屬婺州管轄,垂拱二年(686),恢復衢州,江山屬衢州信安縣,689年復置須江縣,屬衢州。 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吳越寶正六年(931),錢鏐因縣南有江郎山,改須江縣為江山縣,南宋咸淳三年(1267),改名禮賢縣,1276年復名江山。 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後,屬衢州軍政分府管轄。民國元年,直屬於省。三年,省以下設道,屬金華道,16年廢,24年,屬省第五行政督察區,37年,改隸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6日,江山縣解放。7月1日建浙江省第三專區,屬第三專區;10月,第三專區改稱衢州專區,屬衢州專區。1955年改屬金華專區。1985年分設金華、衢州兩市,屬衢州市。 1987年11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江山縣,設立江山市(縣級),屬衢州。
行政區劃
2000年,江山市轄15個鎮、14個鄉。
江山市區點陣圖 2005年12月31日,江山市轄2個街道、13個鎮、6個鄉:虎山街道、雙塔街道;上余鎮、四都鎮、賀村鎮、淤頭鎮、鳳林鎮、峽口鎮、長台鎮、石門鎮、大橋鎮、清湖鎮、壇石鎮、新塘邊鎮、廿八都鎮;張村鄉、保全鄉、碗窯鄉、大陳鄉、塘源口鄉、雙溪口鄉。 截至2012年6月,江山市轄2個街道、12個鎮、6個鄉:廿八都鎮;張村鄉、保全鄉、碗窯鄉、大陳鄉、塘源口鄉、雙溪口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山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地屬衢州市,是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東經118°22′37″至118°48′48″和北緯28°15′26″至28°53′27″之間。東北面柯城區,東鄰衢江區、遂昌縣,南毗福建省浦城縣,西部與江西省玉山縣、廣豐縣接壤,北連常山縣。南北長70.75公里,東西寬41.75公里,總面積2019平方公里。 江山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江山市地貌類型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其中平坂和溪間谷地佔11.2%,山地丘陵佔88.8%,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部為河谷地帶,整體為不對稱的「凹狀」。市域東南部為仙霞嶺山脈,從福建浦城與江山市交界處楓林關入境,往東延伸,以中山為主,山勢陡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05座,最高峰1500.3米;西北為懷玉山支脈,從江山大橋鎮楊崗入境,為江山與常山的分界線,以低山為主,山勢較緩,最高峰湖山尖895.4米;中部為河谷盆地,東起江山四都一帶,呈長條狀向西南延伸至江西省境內。盆地內,江山江兩岸,峽口至茅坂段為沖積平原,西部為紅岩低丘,東北部長台溪切穿和睦一帶高丘,形成山前的紅土低丘和沖擊扇。
氣候氣象
江山市地處中亞熱帶北部濕潤季風氣候區,受地形影響,兼有盆地氣候的某些特點,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光照充足,降雨充沛,雨熱同期。多年平均氣溫為17.0℃,無霜期為249.7天左右,因地形影響,市域內雨熱水平差異較大,立體氣候明顯,中北部海拔250米以下河谷丘陵和平坂,年平均氣溫在17℃以上。南部中、低山地,年平均氣溫不足17℃。1月平均氣溫海拔200米以下的河谷地區在5℃以上。
地勢
江山市地勢南高北低,仙霞嶺斜貫東南,懷玉山支脈盤亘西北,最高處為南部大龍崗,海拔1500.3米,最低處北部渡船頭,海拔73米。
水文
江山市年徑流總量22.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20.5億立方米,地下徑流2.3億立方米。主要河流為江山港江,為錢塘江的上游支流,屬山區性河流,落差較大。水位、流量、流速的變化,深受降水變化影響,變化量較大。汛期一般出現在每年4月以後,特別是5-6月為降水集中的梅雨季節,汛期河水含沙量高,枯水期出現在7-8月伏旱期及以後時期。
自然資源
耕地50.39萬畝,其中水田40.34萬畝;水面6.13萬畝(可供養殖2.3萬畝);山地231萬畝,其中黃土丘陵76萬畝。水力發電可開發量8.81萬千瓦。地下礦藏有石灰石、螢石、白雲石、原煤、石煤、磷礦石、鋁土、粘土、大理石、花崗岩、矽灰石等20餘種。
人口民族
江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 江山市常住人口為46.79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7.33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0.54萬人,下降1.14%。江山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為1.99萬人,佔4.25%。 江山市常住人口 *** 有家庭戶17.56萬戶,家庭戶人口為44.96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5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4人減少0.28人。 江山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3.45萬人,佔50.12%;女性人口為23.34萬人,佔49.8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1下降為100.49。 江山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8.30萬人,佔17.73%;15-59歲人口為29.60萬人,佔63.27%;60歲及以上人口為8.89萬人,佔19.0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93萬人,佔12.6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3.63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0.5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1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8個百分點。 2017年全市年末戶籍人口61.6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1.62萬人,女性人口30.03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和48.7%。全年出生人口9093人,出生率為14.75‰,死亡人口4497人,死亡率為7.29‰,與2016年相比,2017年全市出生率上升2.58個千分點,死亡率上升1.5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上升7.45個千分點,變動相對較大。
經濟概況
2013年,全年全市生產總值235.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79億元,增長1.1%;第二產業增加值131.98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82.47億元,增長9.3%。在第三產業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及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較快,分別比上年增長18.8%、10.7%和10.1%;非營利 *** 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5%,營利 *** 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8%;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5%。 2017全年全市生產總值301.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96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147.19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132.49億元,增長10.0%。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6.8%,住宿餐飲業增長6.5%,房地產增加值增長3.9%,交通運輸業增長8.2%,金融業增長6.9%,營利 *** 業增加值增長26.6%,非營利 *** 業增加值增長4.4%。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8.0:49.1:42.9調整為7.3:48.8:43.9。全市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49025元,合7261美元,比上年增長8.3%。
第一產業
2013年,江山市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 2013年,江山市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59594公頃,比上年增長0.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7189公頃,增長1.0%;油料播種面積9750公頃,下降2.1%;蔬菜種植面積8446公頃,增長1.7%;果用瓜種植面積502公頃,下降11.0%。 2013年,江山市全年糧食總產量23.18萬噸,比上年增長1.5%;油料產量1.53萬噸,增幅與上年基本持平;食用菌產量10.53萬噸,下降9.3%;果用瓜產量1.61萬噸,下降8.3%。 2013年,江山市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99公頃,幼林撫育實際面積934公頃。森林面積13.8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8.4%。累計建成生態公益林面積80.5萬畝。 2013年,江山市全年肉類總產量為7.11萬噸,比上年下降2.7%,其中豬肉5.96萬噸,比上年下降3.2%。全年生豬出欄119.17萬頭,下降8.4%;家禽出欄879.6萬羽,下降0.7%。蜂蜜產量20500噸,牛奶產量20噸。 2013年,江山市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連續五年榮獲全省優秀縣(市)稱號。成功建成中國幸福鄉村15個,五類單項創建達標村42個。完成農村住房改造5338戶,拆除舊屋9082戶。完成整治村15個,建成農村沼氣池96個,容積8750立方米,新增沼氣用戶540戶。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覆蓋率達100%。新增省級農家樂特色點1個,全市農家樂累計接待遊客203.8萬人次。全年累計培訓農民13352人,其中農村實用人才5686人。安置異地搬遷農戶2193人。
第二產業
2013年,江山市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19.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2%。規模以上工業全年完成總產值327.37億元,增長10.1%,其中:重工業247.15億元,增長11.6%;輕工業80.22億元,增長6.0%。實現工業銷售產值321.08億元,增長9.5%,產銷率達到98.1%。全年完成工業出 *** 貨值27.47億元,增長16.9%。 2013年,江山市年底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289家,比上年增加5家。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72家,增加7家。大中型企業達到22家。 2013年,江山市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化工行業完成產值39.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建材行業產值26.86億元,下降0.7%;電氣機械及器材行業產值97.15億元,增長6.6%;竹木加工行業產值41.88億元,增長7.7%;金屬製品業產值14.40億元,增長1.0%;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產值11.27億元,增長26.7%。 2013年,江山市建材行業中水泥產量976萬噸,比上年增長6.0%。黑色金屬冶壓業中鋼材產量43345噸,增長31.6%。紡織、服裝類產品中紗產量8627噸,下降15.6%;服裝產量316萬件,增長21.1%。全年發電量6.33億千瓦時,增長19.0%。 2013年,江山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34.88億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利潤總額24.29億元,增長2.5%。 2013年,江山市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全市41家納入建築業統計范圍的資質建築業企業,年末從業人員2.91萬人。全年建築企業施工面積683.4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264.6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3年,江山市全年完成電信業務收入2.99億元,增長5.3%,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達10.6萬戶,下降10.8%;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47.55萬戶,增長1.9%。電話普及率(含行動電話)為95.8部/百人。 2013年,江山市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701.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6%,國內旅遊收入39.51億元,增長31.1%。全年入境的旅遊者36940人次,在入境的旅遊者中:外國人15265人次;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21675人次。國際旅遊
外匯收入1562.46萬美元。全市擁有旅遊星級賓館飯店11家,客房總數1012間。
交通運輸
江京台(黃衢南)高速、浙贛線鐵路貫穿全境,上海、杭州兩趟動車組在江始發,建有浙西最大的鐵路貨運場;205國道、48省道、46省道及縣鄉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公路貨運周轉量達29.5億噸公里。市區距衢州機場40公里,沿高速公路到杭、滬、甬大約3-5小時。杭長客運專線途經我市並設站,建成後江山至杭州1小時可到達。 山素有「東南鎖鑰、入閩咽喉」之稱,是浙江省的西南門戶和錢江源頭之一,浙贛鐵路復線和在建的黃衢南高速公路貫穿全境。連線浙閩皖的205國道和經衢州直達杭州的617省道以及通往玉山、廣豐等公路干線均經境內,通車里程655.05公里。 2013年,江山市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2778.7萬噸,其中:鐵路305.7萬噸,增長5.4%;公路2473萬噸,下降3.7%。2013年,江山市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量2337.68萬人,其中:鐵路54.68萬人,增長11.7%;公路2283萬人,增長1.1%。2013年,江山市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52937輛,比上年增長16.6%,其中載客汽車41005輛,載貨汽車10296輛。全市機車擁有量39359輛,增長0.8%。2013年,江山市年末全市各類公路里程1892.62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里程1757.02公里。
地方文化
風俗
風味食品:米糕、薯花、米焦、米豆腐、麻糍、粽子、年糕、獼猴桃乾,清明果。 節日:除夕與春節、立春、元宵、清明、立夏、端午、六月六、中元、中秋、重陽、冬至。
宗教
佛教:南朝蕭梁時代,佛教傳入江山。縣內較早的寺廟,有建於梁天監五年(506)的峽口國泰寺,建於天監十八年的城內海會寺(初名龍華寺)、施水寺等。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湖州興國寺高僧法湮在張村鄉琚豐村建琚源寺。 道教:據舊志記載,唐貞元初,鄱陽(今江西波陽)人詹妙容曾在江山修煉。解放後,道士法事活動漸少。 基督教: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德籍傳教士湯銘星來江山傳教,建立中國內地會福音堂江山分堂。民國14年(1925),上海基督教內地會派加拿大籍傳教士韓耀基(女)、高維義羅(女)來江山傳教,在縣城文明坊樟樹巷設教堂,稱江山基督教內地會。
方言
江山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金衢片。 境內方言主要有江山話、廿八都話兩種。江山話屬吳語,通行於江山市,南部(上路鄉)與北部(下路鄉)略有差別,不影響彼此交際。廿八都話屬官話,當地人稱「正字」,通行於廿八都鎮。
地方特產
江山綠牡丹茶 江山綠牡丹茶又名仙霞化龍,因色澤綠翠,形似牡丹,產於仙霞嶺而得名。
江山白羽烏骨雞 江山白羽烏骨雞是中國珍貴雞種之一,屬葯、蛋、肉兼用型良種,原產浙江省江山市的壇石、城關、清湖、淤頭等鄉,1980年開始逐漸向省內外推廣,全省年飼養量達20萬羽以上。
江山白菇 江山白菇」是由浙江省江山市農科所於1989年選育成功的白色金針菇,經浙江省農業廳組織多點試驗,於1996年經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通過,命名為「江山白菇」。
旅遊景觀
資源概況
江山市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之一的國家AAAA級景區江郎山,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黃巢起義遺址仙霞關,以及清漾毛氏祖居、保全戴笠老家、浮蓋山、峽里湖、月亮湖等150多處景點。
江郎山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江郎山位於江山城南25公里之江郎鄉。古名金純山、須郎山、玉郎山(據《方輿勝略》)素有「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之譽。《文思博要》雲:「有江氏三兄弟登巔化為石,故又名江郎山」。
江山江郎山 江郎山主峰海拔824米,主景區由三石峰、十八曲、塔山、牛鼻峰和仙居寺等五部分組成,是遐邇聞名的旅遊勝地,以雄偉奇特著稱。山巔有三巨石拔地沖天而起,高360餘米,形似石筍天柱,狀若刀砍斧劈。三峰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為:郎峰、亞峰、靈峰,俗稱「三爿石」。堪稱「神州丹霞第一峰」。
浮蓋山
浮蓋堆石洞群位於浙江省江山市境內,系古代地殼運動形成的原始生態景觀,因山巔有巨石為蓋,若浮若動,故名。為江郎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浮蓋山有四怪:雲怪、石怪、洞怪、泉怪。
月亮湖
江山月亮湖是國家水利風景區、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蜂業示範區、國家級蜂產品基地。因坐落在江山最有名的太陽山下,取陰陽對應和山水相映成趣而得名。
江山月亮湖 旅遊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十分豐富。有旅遊區出土的國家二級文物春秋時期的打擊樂器——青銅編鍾六枚;有省文保單位——宋代碗窯遺址群;有粟裕將軍戰斗在月亮湖區的紅軍標語等遺跡;有神韻尚存的千年古剎——石壁寺;有夏天無山蚊的千岩洞;有古建築——深渡祠堂,據傳明正德皇帝曾賜匾「義門世家」;有農家樂12家;野外拓展訓練有:跳出真我(高空單杠)、邁向成功(空中斷橋)、巨無霸天梯、水上緬甸橋、信任背摔等項目;有宋代進士建寧府推官柴元彪及柴登孫歌頌湖區石壁寺等景觀的不少詩篇;有很多湖區美麗的神話、傳說流傳很廣,並見於諸多報刊,更有長篇小說《神奇月亮湖》早已出版發行;月亮湖有7大湖灣24島,最大的野趣島108畝。島嶼大小不一,形態各異;58.77公里的湖岸線迂迴曲折,極富變化;旅遊區總體規劃面積90.3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0平方公里。湖面開闊、山川秀美、空氣清新、炎暑清涼,有「水上天然氧吧」之美譽。
仙霞關
據史載,唐末黃巢起義軍進軍福建時,開辟此山道。這里關雄峽險,為浙閩贛三省要沖。素有「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之稱。位於茫茫仙霞古道上之仙霞關,現存關門四道,皆以塊石築砌。 頭關主要景點有松風亭、「東南鎖鑰」石碑、雙寶樹、浣霞池、天雨庵(即關帝廟遺址)、沖天苑暨仙霞嶺史料陳列館、黃巢石像及沙孟海題刻《菊花詩》碑等。二關有甘泉、霞嶺亭、率性齋遺址。三關有古碉堡遺址。四關有福口亭。仙霞嶺北保全地方有戴笠老家。仙霞關1963年被列為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嶺南的廿八都古鎮,保存著大批古建築群,具有豐富的建築文化內涵,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經江山仙霞嶺直趨福建建甌,開辟仙霞古道,設仙霞關。現存四道關門,五公里麻石壘砌的古道,為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黃巢起義遺址。第一道關門,高55米,長60米,關牆厚3米余。
清漾村
清漾村,是個貴而不富的進士村,史料考證, *** 韶山家譜中所記「毛氏祖居三衢」中的「三衢」,即指這個歷史上共出過6個尚書,80個進士的清漾村。 北宋龍圖閣待制,清漾廿七世孫毛漸,於宋元豐六年(1083)始纂《清漾毛氏族譜》,記錄了毛氏的繁衍、遷徙情況。後經歷代後裔的不斷修續,形成擁有天、春、夏、秋、冬、地、內、外集,總計67卷。清同治八年續修的《清漾毛氏族譜》,被列入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廿八都
廿八都為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作家創作基地。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歷史上是邊區的重要集鎮,素有「楓溪鎖鑰」之稱。專家譽此為「文化飛地」,學者稱其為「一個遺落在大山裡的夢。」主要特色:公共建築——民間工藝——文藝活動——格扇窗——門與門拱——木雕——石雕——彩繪壁畫。
城市榮譽
2018年9月11日,江山市入圍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擬批准名單。 2018年11月10日,榮獲「2018年度中國十大全域旅遊示範縣市」獎。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Ⅱ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1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雲鎮徐庄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斗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里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信息: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設備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發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干就干,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2004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准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喂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夥伴關系,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凈賺2萬余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隻,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余只,創利100萬余元,戶均收益5萬余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贊。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2
生活中,勞動必將是一筆難得的人生資源和財富,人生的絢麗和精彩都是在不斷的勞動並勇於創造的過程中寫出來的!
「勞動模範」是我們的榜樣,說起「特等勞動模範」,您一定會想到那些工作了半輩子、已經四五十歲的勞動者。可是在昨日舉行的2010年沈陽市先進集體和勞動模範表彰大會上,卻有名「80後」當選了「特等勞動模範」。
在表彰大會現場,記者見到了這名叫陳雪嬌的女孩。她是沈陽某大型商場的營業員,在黃金飾品專區金條櫃組工作。「她有個絕活兒,就是能蒙著眼睛編織金剛結。」據表彰大會工作人員介紹,「她賣東西很有特點,常以講故事的形式為顧客講解。有了溝通,成交數量便大大提高,其中一筆420萬元的銷售額更是創下了集團單筆銷售之最!」記者了解到,陳雪嬌只有24歲,卻絲毫沒有「80後」的嬌氣,她對待顧客熱情、誠懇,被顧客親切地稱為貼心的「微笑天使」。
百折不撓,讓華夏同胞,不懈努力,迎難而上;孜孜不倦,使中華英豪,充滿激情,爭做棟梁。
「我覺得無論什麼行業、無論什麼工種、無論什麼人物,只要立足崗位,甘於奉獻都能創造出一定的勞動價值!」重慶能源集團打通一礦通風隊員工胡明軍說。
胡明軍是名農民工,打過掘進,干過採煤,而最讓他記憶深刻的勞動就是在通風隊搬石頭。在別人看來,搬石頭是重活、粗活,可他卻在搬運石頭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安全價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一個人一個班要往井下搬運7礦車石頭,接近7噸,說不累那是假的,但我們累得十分有價值。」他說。
勞動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勞動引發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使人類大踏步,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勞動之所以崇高,是因為勞動是財富之母,人類所享受的一切物質成果、科技成果、文化藝術成果無一不是勞動的產物。
「無論是勞模、明星還是普通勞動者,他們所創造的勞動價值不管大小,都應該得到社會、企業的尊重和認可。」在討論會上,60多名與會人員向社會呼籲。因為他們發現,在一些企業,普通員工的工資待遇與勞動付出不成正比,政治待遇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因此,他們呼籲全社會應該像關註明星、勞模一樣關注每一位普通勞動者。只要是通過勞動創造出了一定的價值,不管價值大小,都要讓他們既有經濟回報,又有政治回報,要讓每一位勞動者都有奔頭、有想頭,從而也讓普通勞動者在被尊重和被認可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許多時候,命運給了我們黑暗的際遇,但並沒有剝奪我們追求光明的權利;命運給了我們坎坷的遭遇,但並沒有剝奪我們快樂的心境.命運給誰的都不多,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向命運低頭,不能好逸惡勞!因此,如何正確對待工作和勞動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一項重要的思想內容,也是我們每個人如何選擇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適當的勞動,只有勞動才能更好的譜寫生命之歌。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3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閑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葯品進行對症下葯,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占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4
熊小寧,男,漢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現任東岸村黨支部書記。近幾年來,東岸村在熊小寧的帶領下,不僅自己躍上了種糧大戶之列,而且帶動全村人走上了種糧致富之路,涌現出了年播種2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86戶。糧食生產在該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形成了抓規模種糧的新格局。他帶領群眾擺脫貧窮落後,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鄉第一,達到人均7369元;實現了100%的組通公路,100%的農戶通自來水,用衛生廁,100%的農戶擁有高等家用電器和農用機械;在外包田居全縣之首,達到一萬畝;群眾在縣城購買商品房30套,在村莊戶戶建有樓房。其主要先進事跡表現如下:
一、誠心、熱心、積極發展糧食生產
2003年剛進入村委會工作,本地糧食市場疲軟,農戶種糧積極性不高,外出打工農民驟增。有的土地荒蕪,有的莊稼種後無勞動力管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生產。熊小寧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與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盤算著:這么好的地荒蕪了多可惜啊!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農業的基礎,糧食市場的疲軟應該是暫時的。古人曾說「逢俏莫趕,逢疲莫懶」,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員的土地承包過來,既使他們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當年就承包耕地100餘畝。由於科學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較低,當年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嘗到甜頭以後,熊小寧堅定了種糧的信心和決心,至2011年種植面積突破2000畝,糧食產量達180萬公斤,他的示範帶頭作用,立即為當地群眾吃下「定心丸」。他們紛紛找到書記,要求熊小寧牽頭走出東岸,來到了與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農場,找到他們的領導,逐年把兩個勞改農場的田全部承包過來,轉給本村群眾承包,實行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種植面積突破10000畝。他的事跡,很快引起了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並以他為榜樣,在全鎮廣泛宣傳和推廣。目前我鎮已涌現出規模種糧戶722戶,種植面積突破13萬畝規模種植已構成我鎮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熊小寧重視糧食生產,更注重對土地的珍惜,不讓土地閑置,想盡辦法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鄉、農機推廣,他都熱情歡迎。陪同農技幹部挨家挨戶作宣傳發動,推廣先進適用栽培技術,因為他心裡想到的不僅是自己要科學種田,更希望周圍的農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學種田。每年村民開展技術培訓,他總是第一個到場,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會神地聆聽。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樂意接受新技術的,他幫忙做動員工作;有沒領會技術要點的,他用認真聽講、勤奮實踐得來的知識無私地幫助別人弄懂。在生產過程中,他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進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懶,不懈殆。堅持良種良法,優質品種覆蓋率達100%。由於他的勤勞加智慧,獲得糧食產量達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無私、誠信,帶動周邊農戶科學種田
熊小寧書記雖然文化不高,但他卻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每年農技部門安排在他那裡的試驗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試驗中,有的品種因為適應性差,或者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栽培條件而導致減產,農業部門按慣例要對他進行補償的時候,他都說:「我不要你們補錢,那樣就見外了。我把你們當作親人,讓我和你們一起做點事,篩選出哪些品種適合我們這個地方,哪些品種好,我們老百姓照著買,買到放心的品種,我只有高興的份,哪兒會要你們的錢。」一席話,說得農業幹部們心裡熱乎乎的。熊小寧就是這樣一個朴實、無私、誠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識確實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紛紛消除成見,樂意跟農技幹部聊天了,樂意跟幹部們接近,學技術了。東岸村的糧食生產面貌有了很大改觀,產量突飛猛進,成為當地糧食生產優質高產示範村。
為了解決勞動力嚴重匱乏和機械緊張的矛盾,他率先購進了排灌機械和收割機械等機具6台套,進行田間機械化作業,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在他的帶動下,通過自籌資金,縣農機部門補助,先進購進了小型收割機、化肥深施器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機具共238台(套)。探索出了適合該村農業生產田間機械化作業的新路子,機械化田間作業的推廣運用,增強了該村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年機耕作業面積可達985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5%,把農戶從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產經營水平,對助農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村黨支部連年被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他個人連年被評為縣、鎮優秀共產黨員、南昌市勞動模範。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5
高煥球,男,1973年9月出生,漢族,東風橋鎮新東坡村一組村民,這個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員5人,正是這樣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譜寫了種糧新篇章。
近幾年來,在農業生產上他堅持農業生產標准化,擁有農機設備大型聯合收割機二台、大型高速插秧機二台、旋耕機一台、小四輪拖拉機一台、機動噴霧機三台。承包了農田1000餘畝,年總產約400噸,全年實現糧食總收入近百萬元。高中畢業的他面臨著生計問題,作為一名年輕人,他敢闖敢幹,在家種田,在外打工,做過泥水匠,當過搬運工,1996年在鎮上開了石門橋第一家網吧,2000年利用開網吧賺的錢買了一台收割機在農忙時幫別人收割稻穀。這段時期,他看到現在農村年輕勞動力不足,稻田拋荒嚴重,部分農戶在水稻種植上一直採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種植存在品種混雜、經營管理粗放、勞動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銷售困難等諸多問題。為此,他經過多方考察、論證,看到了科學種糧的曙光,必須實行集中種植,形成規模才能節約成本。他毅然放棄了網吧經營,投身入老本行----農業生產中去,當起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曾說自己是一名農民,國家也需要農民,要不然大家的糧食要誰來種,人民吃的糧食誰來出。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幾年國家政策好,農業生產前景很廣闊,要把這塊農業蛋糕做大做強。2005年他開始承包水田,初時只承包了30多畝,
通過科學管理、機械操作,節約了成本,慢慢到現在承包了1000餘畝。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他堅持農業產業標准化,注重農業科技的運用,努力降低種田成本。一是應用優質的品種。在糧食品種選擇上,選擇品質好、產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種。二是積極應用免耕。抓好除草關、水分管理關。根據測產驗收,利用技術,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力,每畝能增收節支120多元。三是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水稻配方施肥建議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在病蟲防治方面上。盡量減少化學農葯使用量,有效控制農葯對環境的污染,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自己創收之餘,他注重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承包農戶的耕地,通過與農戶簽訂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斷拾起石門橋鎮、德山鎮等地方村民拋荒的田地,綜合應用農藝與農機配套栽培技術,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水稻畝產最高達700公斤,他僱傭部分農民參加土地託管,並付給相應工資,這樣農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勞作,卻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種種合作關系,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2005年至今累計完成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6萬畝,為當地農民新增收入400多萬元。
最近幾年,他先後投入50多萬元,用於擴大種植面積和購買農業機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萬多元進行溝渠疏浚,雖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現在農業機械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外,還可用於出租,
目前年收益在四十萬元以上。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個老闆,而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真是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為我鎮很多群眾帶來了新的種糧模式,不僅自己創收,還帶動了周邊很多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