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黃金分割點
在已知線段上求作一個點,使該點所分線段的其中一部份是全線段與另一部份的比例中項,這就是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問題。如下圖
該點所形成的分割通常稱為黃金分割。
早在公元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研究過正五邊形和正十邊形的作圖,因此可推斷他們已經知道與此有關的黃金分割問題。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數學家歐多克索斯第一個系統研究了這一問題,並建立起比例理論。公元前300年前後歐幾里得撰寫《幾何原本》時吸收了歐多克索斯的工作,系統論述了黃金分割,成為最早的有關論著。
1228年,義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在《算盤書》的修訂本中提出「兔子問題」,導致斐波那契數列:1,1
,2,3,5,8,13,21,34,……,它的每一項與後一項比值的極限就是黃金分割數,即黃金分割形成的線段與全線段的比值。[即設F1
=1,F2
=1,Fn
=
Fn-2
+
Fn-1,n≥3,則]
中世紀後,黃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義大利數家帕喬利稱中末比為神聖比例,並專門為此著書立說。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稱黃金分割為神聖分割。到19世紀黃金分割這一名稱才逐漸通行。黃金分割數有許多有趣的性質,它的實際應用也很廣泛。最著名的例子是優選學中的黃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國數學家基弗於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國推廣,取得很大成績。
在服裝設計和各類美學創作中最常見
2. 黃金分割點的定義是什麼
在分割時.在長度為全長的約0.618處進行分割.就叫作黃金分割.這個分割點就叫做黃金分割點
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與全長之比等於另一部分與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個無理數,用分數表示為(√5-1)/2,取其前三位數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於按此比例設計的造型十分美麗,因此稱為黃金分割,也稱為中外比。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數字,我們以0.618來近似表示,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發現: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3. 什麼是「黃金分割點」
在分割時.在長度為全長的約0.618處進行分割.就叫作黃金分割.這個分割點就叫做黃金分割點.
4. 什麼是黃金分割
是歐幾里得在《幾何原理》中提出的問題:「將一條線段分為兩段,使全段與其中一段的乘積等於另一段的平方。」按上述要求分割線段被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稱為「黃金分割」,又稱為「中外比」。
它還表述為:「將已知線段分為兩段,使長段為全線段和短段的比例中項。」
設已知線段AB長為a,被點C分為兩段,一段為x,則另一段為a-x,可以求得x=0.618a.其中C點稱為線段AB的最優分割點,又稱為黃金分割點。
5. 黃金分割點是什麼
黃金分割點約等於0.618:1
是指分一線段為兩部分,使得原來線段的長跟較長的那部分的比為黃金分割的點。線段上有兩個這樣的點。
利用線段上的兩黃金分割點,可作出正五角星,正五邊形。2000多年前,古希臘雅典學派的第三大算學家歐道克薩斯首先提出黃金分割。所謂黃金分割,指的是把長為L的線段分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對於全部之比,等於另一部分對於該部分之比。而計算黃金分割最簡單的方法,是計算斐波契數列1,1,2,3,5,8,13,21,...後二數之比2/3,3/5,4/8,8/13,13/21,...近似值的。
黃金分割在文藝復興前後,經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受到了歐洲人的歡迎,他們稱之為"金法",17世紀歐洲的一位數學家,甚至稱它為"各種演算法中最可寶貴的演算法"。這種演算法在印度稱之為"三率法"或"三數法則",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比例方法。
其實有關"黃金分割",我國也有記載。雖然沒有古希臘的早,但它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獨立創造的,後來傳入了印度。經考證。歐洲的比例演算法是源於我國而經過印度由阿拉伯傳入歐洲的,而不是直接從古希臘傳入的。
因為它在造型藝術中具有美學價值,在工藝美術和日用品的長寬設計中,採用這一比值能夠引起人們的美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建築物中某些線段的比就科學採用了黃金分割,舞台上的報幕員並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側,以站在舞台長度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最美觀,聲音傳播的最好。就連植物界也有採用黃金分割的地方,如果從一棵嫩枝的頂端向下看,就會看到葉子是按照黃金分割的規律排列著的。在很多科學實驗中,選取方案常用一種0.618法,即優選法,它可以使我們合理地安排較少的試驗次數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適的工藝條件。正因為它在建築、文藝、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中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所以人們才珍貴地稱它為"黃金分割"。
6. 黃金分割點是什麼怎麼產生的
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最早見於古希臘和古埃及。黃金分割又稱黃金率、中外比,即把一根線段分為長短不等的a、b兩段,使其中長線段的比(即a+b)等於短線段b對長線段a的比,列式即為a:(a+b)=b:a,其比值為0.6180339。。這種比例在造型上比較悅目,因此,0.618又被稱為黃金分割率。 黃金分割長方形的本身是由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黃金分割的長方形組成,你可以將這兩個基本形狀進行無限的分割。由於它自身的比例能對人的視覺產生適度的刺激,他的長短比例正好符合人的視覺習慣,因此,使人感到悅目。黃金分割被廣泛地應用於建築、設計、繪畫等各方面。 在攝影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曾不同程度地借鑒並融匯了其他藝術門類的精華,黃金分割也因此成為攝影構圖中最神聖的觀念。應用在攝影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照黃金分割率0.618排列出數列2、3、5、8、13、21……並由此可得出2:3、3:5、5:8、8:13、13:21等無數組數的比,這些數的比值均為0.618的近似值,這些比值主要適用於:畫面長寬比的確定(如135相機的底片幅面24mmX36mm就是由黃金比得來的)、地平線位置的選擇、光影色調的分配、畫面空間的分割以及畫面視覺中心的確立。攝影構圖通常運用的三分法(又稱井字形分割法)就是黃金分割的演變,把上方形畫面的長、寬各分成三等分,整個畫面承井字形分割,井字形分割的交叉點便是畫面主體(視覺中心)的最佳位置,是最容易誘導人們視覺興趣的視覺美點。 攝影構圖的許多基本規律是在黃金分割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但值得提醒的是,每幅照片無需也不可能完全按照黃金分割去構圖。千篇一律會使人感到單調和乏味。關於黃金分割,重要的是掌握它的規律後加以靈活運用。
黃金分割
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與全長之比等於另一部分與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個無理數,取其前三位數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於按此比例設計的造型十分美麗,因此稱為黃金分割,也稱為中外比。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數字,我們以0.618來近似,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發現: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這個數值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諸如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藝術領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設計等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讓我們首先從一個數列開始,它的前面幾個數是:1、1、2、3、5、8、13、21、34、55、89、144…..這個數列的名字叫做"菲波那契數列",這些數被稱為"菲波那契數"。特點是即除前兩個數(數值為1)之外,每個數都是它前面兩個數之和。
菲波那契數列與黃金分割有什麼關系呢?經研究發現,相鄰兩個菲波那契數的比值是隨序號的增加而逐漸趨於黃金分割比的。即f(n)/f(n-1)-→0.618…。由於菲波那契數都是整數,兩個整數相除之商是有理數,所以只是逐漸逼近黃金分割比這個無理數。但是當我們繼續計算出後面更大的菲波那契數時,就會發現相鄰兩數之比確實是非常接近黃金分割比的。
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五角星/正五邊形。五角星是非常美麗的,我國的國旗上就有五顆,還有不少國家的國旗也用五角星,這是為什麼?因為在五角星中可以找到的所有線段之間的長度關系都是符合黃金分割比的。正五邊形對角線連滿後出現的所有三角形,都是黃金分割三角形。
由於五角星的頂角是36度,這樣也可以得出黃金分割的數值為2Sin18 。
黃金分割點約等於0.618:1
是指分一線段為兩部分,使得原來線段的長跟較長的那部分的比為黃金分割的點。線段上有兩個這樣的點。
利用線段上的兩黃金分割點,可作出正五角星,正五邊形。
2000多年前,古希臘雅典學派的第三大算學家歐道克薩斯首先提出黃金分割。所謂黃金分割,指的是把長為L的線段分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對於全部之比,等於另一部分對於該部分之比。而計算黃金分割最簡單的方法,是計算斐波契數列1,1,2,3,5,8,13,21,...後二數之比2/3,3/5,4/8,8/13,13/21,...近似值的。
黃金分割在文藝復興前後,經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受到了歐洲人的歡迎,他們稱之為"金法",17世紀歐洲的一位數學家,甚至稱它為"各種演算法中最可寶貴的演算法"。這種演算法在印度稱之為"三率法"或"三數法則",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比例方法。
其實有關"黃金分割",我國也有記載。雖然沒有古希臘的早,但它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獨立創造的,後來傳入了印度。經考證。歐洲的比例演算法是源於我國而經過印度由阿拉伯傳入歐洲的,而不是直接從古希臘傳入的。
因為它在造型藝術中具有美學價值,在工藝美術和日用品的長寬設計中,採用這一比值能夠引起人們的美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建築物中某些線段的比就科學採用了黃金分割,舞台上的報幕員並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側,以站在舞台長度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最美觀,聲音傳播的最好。就連植物界也有採用黃金分割的地方,如果從一棵嫩枝的頂端向下看,就會看到葉子是按照黃金分割的規律排列著的。在很多科學實驗中,選取方案常用一種0.618法,即優選法,它可以使我們合理地安排較少的試驗次數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適的工藝條件。正因為它在建築、文藝、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中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所以人們才珍貴地稱它為"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種數學上的比例關系。黃金分割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應用時一般取0.618 ,就像圓周率在應用時取3.14一樣。
黃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的長寬之比為黃金分割率,換言之,矩形的長邊為短邊 1.618倍.黃金分割率和黃金矩形能夠給畫面帶來美感,令人愉悅.在很多藝術品以及大自然中都能找到它.希臘雅典的帕撒神農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維特魯威人>符合黃金矩形.<蒙娜麗莎>的臉也符合黃金矩形,<最後的晚餐>同樣也應用了該比例布局.
發現歷史
由於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研究過正五邊形和正十邊形的作圖,因此現代數學家們推斷當時畢達哥拉斯學派已經觸及甚至掌握了黃金分割。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數學家歐多克索斯第一個系統研究了這一問題,並建立起比例理論。
公元前300年前後歐幾里得撰寫《幾何原本》時吸收了歐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系統論述了黃金分割,成為最早的有關黃金分割的論著。
中世紀後,黃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義大利數家帕喬利稱中末比為神聖比例,並專門為此著書立說。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稱黃金分割為神聖分割。
到19世紀黃金分割這一名稱才逐漸通行。黃金分割數有許多有趣的性質,人類對它的實際應用也很廣泛。最著名的例子是優選學中的黃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國數學家基弗於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國推廣。
7. 黃金分割點是什麼原理
黃金分割的原理 原理1 「黃金分割」公式可以從一個正方形來推導,將正方形底邊分成二等分,取中點X,以X為圓心,線段XY為半徑作圓,其與底邊直線的交點為
Z點,這樣將正方形延伸為一個比率為5︰8的矩形,(Y』點即為「黃金分割點」), A︰C = B︰A = 5︰8。幸運的是,35MM膠片幅面的比率正好非常接近這種5︰8的比率(24︰36 = 5︰7.5) 6原理2 通過上述推導我們得到了一個被認為很完美的矩形,連接該矩形左上角和右下角作對角線,然後從右上角向Y』點(黃金分割點,見圖A)作一線段 圖B圖B-1交於對角線,這樣就把矩形分成了三個不同的部分。現在,在理論上已經完成了黃金分割,下一步就可以將你所要拍攝的景物大致按照這三個區域去安排,也可以將示意圖翻轉180度或旋轉90度來進行對照。 「三分法則」實際上僅僅是「黃金分割」的簡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對稱式構圖,對稱式構圖通常把被攝物置於畫面中央,這往往令人生厭。在圖C1和C2中,可以看到與「黃金分割」相關的有四個點,用「十」字線標示。用「三分法則」來避免對稱在使用中有兩種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