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財政政策的主要指標

財政政策的主要指標

發布時間:2021-03-05 13:34:40

A. 國家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

國家財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構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則包含稅收和公債兩個部分。
政府支出是指整個國家中各級政府支出的總和,由具體的支出項目構成,主要可以分為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兩類。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如購買軍需品、機關公用品、政府雇員報酬、公共項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是決定國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規模直接關繫到社會總需求的增減。購買支出對整個社會總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轉移支付不能算作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它所做的僅僅是通過政府將收入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
再看政府的收入。稅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標准,強制的、無償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與政府購買支出、轉移支付一樣,稅收同樣具有乘數效應,即稅收的變動對國民收入的變動具有倍增作用。當政府稅收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時,就會發行公債,使公債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又一組成部分。公債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公眾對政府的債務。它不同於稅收,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籌集財政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和地方政府的債務。 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要防止通貨膨脹
1、自動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2、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要審時度勢,主動採取一些財政措施,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當認為總需求非常低,出現經濟衰退時,政府應該通過削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或雙管齊下以刺激總需求。反之,當認為總需求非常高,出現通貨膨脹時,政府應該增加稅收或者削減開支,以抑制總需求。前者成為擴張型財政政策,後者成為緊縮性財政政策。 根據權衡性財政政策,政府在財政方面的積極政策主要是為了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水平。當實現這一目標時,預算可以是盈餘,也可以是赤字,這樣的財政為功能財政。預算赤字是政府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實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即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就會造成預算赤字。預算盈餘是政府收入超過支出的余額。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即增稅和減少政府支出,會產生預算盈餘。
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平衡。這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前普遍採取的政策原則。後來這個原則遭到了凱恩斯主義者的攻擊。他們認為,衰退時,稅收必然會隨收入的減少而減少。如果堅持年度平衡預算的觀點,那麼為了減少赤字,只有減少政府支出或者提高稅率,其結果會加深衰退;當經濟過熱,出現通貨膨脹時,稅收必然會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為了減少盈餘,只有增加政府孩子出或者降低稅率,其結果反而會加劇通貨膨脹。這樣,堅持年度平衡預算只會使經濟波動更加嚴重。 美國歷年財政赤字
按照功能財政的思想,戰後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干預經濟的積極的財政政策。這種政策從理論上說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相機抉擇」,但是事實上多數是搞擴張性財政政策,結果是財政赤字的上升和國家債務的積累。財政赤字是預算開支超過收入的結果。
彌補赤字的途徑有:借債和出售政府資產。政府借債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向中央銀行借債,另一類是向國內公眾借債。公債作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種形式可以為預算赤字融資,使赤字得到彌補。然而,政府發行了公債要還本付息,一年年末清償的債務會逐漸積累成巨大的債務凈存量,這些債務凈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構成政府預算支出中一個十分龐大的支出。 (1)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增加國債、支出大於收入,出現財政赤字來實現:
(2)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
(3)中性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
國家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稅收、預算、國債、購買性支出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
國家為實現財政政策目標所採取的經濟、法律、行政措施的總和。經濟措施主要指財政杠桿;法律措施是通過立法來規范各種財政分配關系和財政收支行為,對違法活動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運用政府機關的行政權力予以干預。
國家財政政策手段的選擇是由財政政策的性質及其目標所決定的。財政政策的階級性質和具體目標不同,所採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國財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國家預算。主要通過預算收支規模及平衡狀態的確定、收支結構的安排和調整來實現財政政策目標。
②稅收。主要通過稅種、稅率來確定和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社會經濟的分配關系,以滿足國家履行政治經濟職能的財力需要,促進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公平分配。
③財政投資。通過國家預算撥款和引導預算外資金的流向、流量,以實現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調節產業結構的目的。
④財政補貼。它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和一定時期的政策需要,通過財政轉移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對農民、企業、職工和城鎮居民實行財政補助,以達到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安定的目的。
⑤財政信用。是國家按照有償原則,籌集和使用財政資金的一種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國內發行公債和專項債券,在國外發行政府債券,向外國政府或國際金融組織借款,以及對預算內資金實行周轉有償使用等形式。
⑥財政立法和執法。是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對財政政策予以法律認定,並對各種違反財政法規的行為(如違反稅法的偷稅抗稅行為等),訴諸司法機關按照法律條文的規定予以審理和制裁,以保證財政政策目標的實現。
⑦財政監察。是實現財政政策目標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國家通過財政部門對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團體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財政政策和財政紀律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 現代國家財政政策,都是隨著不同時期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斷調整的。但這種調整在一定時期內又保持相對穩定性。主要的調節方式有:①動態調節。即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規定相應的財政政策。
②總體調節。即從全局上組織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經濟與社會事業之間平衡協調發展的財政政策。
③主動調節。即基於對經濟發展狀況的認識而制定的有針對性的政策。調節經濟的財政政策,有膨脹性財政政策、縮性財政政策、平衡性財政政策、總量調節政策和結構調節政策等。 (1)財政政策是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兩方面。
(2)國家運用財政收入政策時所採取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調節收入和財產分配的稅收措施。個人所得稅實行累積增進制,高收入者納稅多,它可以起到縮小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作用。
第二,對壟斷企業實現稅收優惠措施。這一措施可以增加壟斷資本積累,刺激經濟增長。
第三,調整經濟結構的稅收優惠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發展的部門和地區經濟,抑制某些部門生產的增長。
第四,刺激或抑制經濟增長的總量調節措施。通過減稅可以刺激積累增長、投資增長和消費增長;通過增稅,可以抑制投資和消費。
(3)用財政支出政策調節經濟主要採取的措施有:
第一,增減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這項措施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的增減,從而調節市場。
第二,增減社會福利開支。這項措施可以增減社會購買力。
第三,增減政府直接投資、對私人投資的津貼補助、各種價格補貼、各項事業費用開支等。這項措施可以引起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或減少。
(4)財政政策的緊縮與擴張。
當經濟過熱(經濟過於膨脹)時,政府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
第一,從財政收入政策上,往往採取增稅等手段,抑制投資,減少個人收入從而減少個人消費,抑制需求膨脹。
第二,從財政支出政策上,減少財政支出,抑制社會需求,從而把過熱的經濟降下來。
當經濟不景氣(經濟疲軟)時,政府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
第一,從財政收入政策上,往往採取減免稅等手段,刺激投資,增加個人收入從而刺激個人消費,擴張整個需求。
第二,從財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財政支出,直接擴大社會需求,從而刺激經濟復甦。

B. 財政政策的基本內容

財政政策的來定義如果詳細概述的話源,有2個大分類,大概1000字左右的描述(核心定義沒注意看),分為廣義狹義的財政政策,還有宏觀與微觀財政政策,可見財政政策的定義是非常復雜而龐大的,以下給出最通俗的財政政策的表訴:

當人們選擇了政府-財政制度工具來解決所面對的經濟問題以後,就要通過政府-財政制度將所有參與政治過程的人們的不同意見匯聚成為一個「契約」,並進而在這樣一個「契約」的指導下,通過政府-財政制度去對付實際的經濟現實。這里,這個「契約」就是我們經常要提到的財政政策。

C. 財政政策主要包括那些政策

包括以下政策:
(1)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 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權威性等特點。稅收促進財政目標實現的方式即是靈活運用各種稅制要素。1)適當設置稅種和稅目,形成合理的稅收體系,從而確定稅收調節的范圍和層次,使各種稅種相互配合。2)確定稅率,明確稅收調節的數量界限,這是稅收作為政策手段發揮導向作用的核心。3)規定必要的稅收減免和加成。
因此,稅收可以通過調整稅率和增減稅種來調節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通過累進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等來調節個人收入和財富,實現公平分配。
(2)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是政府為滿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稱經常項目支出)。它包括購買性和轉移性支出,這兩類支出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不同之處。
購買性支出從最終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文教科衛等財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的開支,政府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方向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轉移性支出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特別是調節社會總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在現代社會里發揮著"安全閥"和"潤滑劑"的作用,在經濟蕭條失業增加時,政府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增加社會購買力,有助於恢復供求平衡;反之,則減少相應這兩種支出,以免需求過旺。
(3)國債 國債是國家按照信用有償的原則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實現宏觀調控和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債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
一是排擠效應。即通過國債的發行,使民間部門的投資或消費資金減少,從而起到調節消費和投資的作用。
二是貨幣效應。這是指國債發行所引起的貨幣供求變動。它一方面可能使"潛在貨幣"變為現實流通貨幣,另一方面可能將存於民間的貨幣轉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銀行購買國債而增加貨幣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應。這是指通過國債利率水平的調整以及對資本市場的供求變化來影響市場利率水平,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或緊縮效應。
在現代信用條件下,國債的市場操作是溝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它們的藕合點。因此,國債作為財政政策工具實施時,除了與其它財政政策手段協調外,還特別要與貨幣政策相協調。
(4)政府投資 政府投資是指財政用於資本項目的建設性支出,它最終將形成各種類型的固定資產。政府的投資項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壟斷特徵、外部效應大、產業關聯度高,具有示範和誘導作用的基礎性產業、公共設施,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主導產業。這種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而且具有乘數作用。所謂投資的乘數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資所引起的收入增長的倍數。

D. 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及其運用

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宏觀調控的方式從直接轉向間接,調控對象從企業轉向市場,調控活動從條塊集中到中央。初步形成了在中央統一協調下,以計劃、財稅、金融部門為主,以間接手段調控引導市場活動的宏觀調控模式。宏觀調控的能力和水平也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當前,改革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宏觀調控體系面臨的新問題主要是:財政金融政策伴隨的風險加大;宏觀調控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尚未理順;宏觀調控各部門間的關系還不夠協調。針對這些問題,應該通過改革完善宏觀調控的基礎;進一步理順宏觀調控體系內部的關系;完善規則,強化監督,加快立法。盡快將宏觀調控活動納入規范、有序、合法、透明的軌道。

我國宏觀調控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宏觀調控措施伴隨的風險加大。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從控制需求過熱、治理通貨膨脹轉向刺激需求、消除通貨緊縮。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轉變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近年來連續發行建設國債,保持較大規模的國債投資,在取得積極效果的同時,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增加的也較多。此外由於財政性投資還缺少規范和嚴密的管理和監督,透明度也較低,國債投資也存在一定的低效率、伴隨一定的資金回收風險。貨幣政策從"適度從緊"轉變為"穩健",由於金融制度和監管還不完善,因此在擴大貨幣供給,增加信貸投放的同時,不良貸款的風險也在增加。此外,在財政收支緊張的情況下,一些財政性風險在向銀行轉移。例如以出口退稅額作為抵押條件取得銀行貸款資金等。總體看,當前的財政貨幣政策伴隨著一定的風險。

二、行政手段對市場活動的干預仍然偏多。當前宏觀調控中仍然有明顯的行政干預色彩。特別近年來市場偏冷的形勢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增加,行政干預的色彩也有所增強。一是政府直接投資規模擴大,持續時間較長。政府部門對投資的調控偏重項目審批,由於投資決策與風險責任不對稱,決策者利益與項目效益沒有密切聯系,影響了投資的效果。二是在一些方面出現了過度干預的現象。如不恰當地限制市場准入,控制市場價格,限制競爭,保護落後。三是當經濟開始升溫時,為了防止新的過熱,在信貸資金和土地批租方面有些數量、規模控制等直接管理的方法又開始恢復。而一些市場調節措施,例如減稅、調整利率等使用的較少,效果也不明顯。總體看,宏觀調控中行政手段和直接管理的方法仍然較多,一些經濟手段的調控效果也還不夠好。宏觀調控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需要進一步調整。

三、宏觀調控各部門間的關系不盡協調。經過1998年和2003年的兩次政府機構改革,宏觀調控部門機構重疊和職責不清的問題得到緩解,但並未徹底根除。宏觀調控中的越位和缺位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一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還不夠。實行積極財政政策時,由於傳導機制不暢,貨幣政策難以及時配合;貨幣政策的一些操作措施對財政政策的操作有時則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央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導致國債利率降低,給財政的國債發行造成壓力;財政政策的一些操作措施增大了銀行的金融風險,例如出口退稅轉為銀行的抵押貸款。二是某些調控活動還不夠統一。例如預算編制中基本建設投資預算與政府公共預算分別設置;行政事業性收費財政部管立項,其他相關部門管標准等。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互脫節,產生管理漏洞的可能。

宏觀調控體系改革的方向

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宏觀調控的方法、對象取決於經濟體制的性質;宏觀調控的目標和任務取決於特定時期經濟發展和運行的特點。因此,探討宏觀調控體系改革的方向,首先需要考慮未來政府職能轉變、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等諸方面的情況。

一、經濟運行特點發生了重大變化,刺激需求、控制風險成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在綜合國力有巨大提高的基礎上,到1990年代中期,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應普遍緊缺已經轉變為相對過剩。市場供求總格局的這種變化,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轉折,表明經濟增長已經由供給約束為主的階段轉入需求約束為主的階段。當前雖然國內消費和投資保持較高的增速,但供給跟進增長的能力比較強大。一些需求熱點,例如電子通訊、汽車、房地產等,價格不升反降。基礎原材料和電力緊張的情況,在市場價格的調節下,預計也會很快改變。如果考慮到國際市場的情況和增加進口的潛力,應該說持續的供不應求和通貨膨脹不會再次發生。隨著經濟總量關系的轉變,我國經濟運行的特點必然發生變化。經濟的周期性繁榮不再是結束於過熱和嚴重的通貨膨脹,而是新的生產過剩。與此聯系,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也必須在刺激需求和控制經濟風險之間相機抉擇。刺激需求時,要盡可能縮小政策措施伴隨的風險;在控制經濟風險時,要盡可能不影響市場的活力。這些都要求宏觀調控必須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通過市場實施調節。

二、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加快發育和完善要素市場時期,宏觀調控的內容和傳導機制趨於復雜。隨著基本經濟制度的逐步完善,產權關系、財產關系會進一步明確,在此基礎上,要素市場體系會得到較快發展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不僅表現在商品生產方面,而且將深入到生產要素配置方面。在金融方面,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間的資金將相互流動、相互制約;在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形勢下,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融合的程度會不斷提高,資金市場和外匯市場間也會形成更密切的關系。利潤、利息、稅率等影響資本收益的因素對社會資金供求總量的影響會不斷加大。財政貨幣政策的調控內容和傳導機制都趨於復雜。

三、我國經濟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與國際接軌,對宏觀調控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我國經濟必然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這就要求宏觀調控不僅要考慮國內經濟運行的情況,也必須考慮國際經濟運行的情況;宏觀調控的方式不僅符合國內情況,也要與國際規則接軌。

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若干建議

一、理順宏觀調控各部門的關系,規范穩定各自的職能。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完善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要根據報告的精神理順計劃、金融、財政等宏觀調控部門間的關系。計劃的職能目前包括兩方面:其一是從經濟發展和運行的全局進行謀劃,提出調控目標;其二是具體安排政府的直接投資項目。由於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需要由政府提供,因此從未來看,這兩個方面的職能都要保留。從改革方向看,計劃今後突出提出宏觀調控的目標;政府支出的安排則宜集中到財政部門。從財政職能看,重點要強化公共財政職能,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各級財政支出首先應保證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需要;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由財政支出的也應盡可能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財政資金不能再投入一般競爭性產業。金融方面,從提高貨幣政策制定的透明度,針對貨幣市場、資金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控角度看,應該加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減少對貨幣政策調整的直接行政干預。政府主要通過調整宏觀調控的目標協調財政和貨幣政策,財政收支和貨幣政策的調整,則需要在財政和央行各自的規則范圍內按程序進行。

二、加強立法,在法律規范下實施宏觀調控活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宏觀調控水平的提高,應該逐步用法律方式穩定和規范宏觀調控的模式,包括部門設置、部門職能和許可權的界定等。積極創造條件,制定國家計劃法、投資法、財產法、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法,通過法律法規,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規則和決策程序,規范協調宏觀調控手段和機構的活動。適應產業升級的要求,還應該加強促進新興產業特別是關於知識經濟方面的立法,例如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法、信息法、電子商務法等。政府要在法律規范內,依法進行宏觀調控活動。

三、加快完善宏觀調控的基礎。當前宏觀調控中經濟手段的作用不理想,調控措施伴隨的風險較大,都與宏觀調控的基礎不完善有關。例如銀行和金融企業的內在機制不完善,權、責、利關系不對稱,造成了國家承擔大部分的金融風險責任,同時以行政手段(控制不良貸款比例等)約束大多數的金融活動,使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調控措施伴隨的風險較大;又如財稅體制不完善,財政支出還不夠規范和透明、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不夠一致、稅收體制也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增加了財政政策的風險,限制了減稅措施的實施。要加快推進投融資體制、金融體制、財稅體制改革,促進資本等要素市場發展,盡快完善宏觀調控的基礎。
希望採納

E. 宏觀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宏觀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財政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手段兩個方面。
財政政策是西方國家政府根據既定目標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的變動以影響宏觀經濟活動水平的經濟政策。西方學者一般把財政政策定義為:為影響經濟活動的總水平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決策。
西方經濟學認為,財政政策要逆對經濟風向行事。當總支出不足、失業持續增加的時候,政府要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減少政府收入,刺激總支出,以解決衰退和失業問題;相反,當總支出過多、價格水平持續上漲的時候,政府要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抑制總支出,以解決通貨膨脹問題。這種交替使用的擴張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被稱為補償性財政政策。當失業率連續兩三個月超過一定數值,或者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連續兩三個月下降時,政府就要考慮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措施;反之,當一般價格水平上升幅度超過一定限度時,政府就要考慮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措施。
西方學者對國家預算收支是否應該平衡的看法大致分為三類:(1)年度平衡預算。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財政收支平衡,這是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以前被普遍採取的政策原則。後來這個原則遭到凱恩斯主義者的攻擊。他們認為,衰退時,稅收必然隨收入的減少而減少。為了減少赤字,只有減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稅率,其結果會加深衰退;當通貨膨脹存在時,稅收必然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為了減少盈餘,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稅率,其結果反而會加劇通貨膨脹。總之,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年度平衡預算會使經濟波動更為嚴重。(2)周期平衡預算。周期平衡預算又名瑞典預算,它是30年代首先在瑞典出現的一種預算。這種財算用經濟周期代替財政年度,它不要求財政收支在每一財政年度中平衡,而只要求在一個周期中平衡。(3)職能財政。按照職能財政制度,預算平衡不是財政政策的主要問題,重要的是財政政策要保證經濟社會處於持續增長的、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狀態。為此,在經濟衰退時,政府應實行赤字預算;通貨膨脹時,政府財政預算應有結余。政府增加收入的辦法不應只限於增加稅收和增加公債,還可以增發貨幣。主張職能的西方學者認為,職能財政的預算應是一種不平衡預算,在政策目標和政策手段方面應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F. 財政政策的含義和內容

財政政策的含義及內容

(1)財政政策的含義
財政政策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是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預算(包括稅收和政府支出)來影響總需求,從而達到穩定經濟目的的宏觀經濟政策。其特點是政府用行政預算來直接控制消費總量和投資總量,調節國家的需求水平,使總需求和總供給達到理想的均衡狀態,從而促進充分就業和控制通貨膨脹。
(2)財政政策的內容
從其內容上看,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
財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內容是稅收政策。稅收政策調節經濟的原理是: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總供給的情況下,即在經濟衰退時期,工人失業增加,企業開工不足,一部分經濟資源未被利用,經濟運行和發展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約,這時政府可以用調整稅收和稅率的辦法,或者使需求者感到增加購買對自己有利,或者使供給者感到減少產量對自己有利。一般來說,減稅(或免稅)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對消費者減稅,消費者將會由此而擁有較多的可支配收入,使消費增加,並進而又可刺激投資增加。這樣促進總需求上升,有助於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如果需求小於供給只發生在個別商品而不是總量上,引起的後果不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總量失衡,而是結構性失衡,這時在運用稅收政策進行調節時,只用調整稅種和稅率的辦法使個別產品的需求者和供給者分別受到影響,使之或增加購買,或減少產量,進而實現平衡。反過來,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選擇的稅收政策則應該是相反的。
財政支出政策的內容包括:根據財政收入的實際可能和國民經濟總量平衡的需要,確定財政支出的總量;根據國民經濟總量平衡和結構合理的需要,確定財政支出的方向和積累性支出與消費性支出的比例;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以及調整國家、企業、勞動者個人三方面利益關系的需要,確定財政支出的重點,財政支出的程序和制度。
一般地說,無論是積累性的財政支出還是消費性的財政支出都會很快地轉化為對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購買,因而財政支出可以直接而迅速地引起社會需求總量的變動。所以,在經濟衰退期,政府宜增加財政支出,包括增加政府購買,增加公共工程的開支,增加轉移支付。這些支出不僅直接增加了社會需求,而且帶來了工資和利潤的增加,刺激了消費與投資,間接增加了社會需求。一般說來,由此造成的總需求的擴張往往數倍於財政支出的擴張。在經濟高漲時期,財政支出則相反。
運用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在多數情況下採取「逆經濟風向行事」的調節方式,即在經濟高漲時期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對經濟進行抑制,使經濟不會過熱而引起通貨膨脹;在經濟衰退時期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進行刺激,使經濟不會嚴重蕭條而增加失業。這樣做,有利於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同時,大多數情況下,都將財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同時並用。

G. 財政政策特點

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
1.財政政策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政策體系.財政政策貫穿於財政工作的全過程,體現在收入、支出、預算平衡和國家債務等各個方面。因此,財政政策是由稅收政策、支出政策、預算平衡政策、國債政策等構成的一個相對完整的政策體系。
2。財政政策是主觀指導與客觀規律的統一。財政政策是國家有意識活動的產物。財政政策主體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既各級政府和立法機構。政策主體的行為是否規范、偏好如何對於政策功能的發揮和政策效應的大小都具有很重要的影響作用。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級立法機構和政府不再是市場經濟中的行為主體,,而僅僅是財政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這樣,政府和立法機構必須依據一定的反映客觀分配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財政理論。
3。財政政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相對穩定性。在經濟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都具有不同的目標,與此相適應財政政策的目標和內容也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然而財政政策的任何一個目標被確定之後,要實現它就要經過一個時間長短不一的過程。在這一目標實現之前,這種財政政策一般不會終止,因而使財政政策又具有相對穩定性。這種穩定性與階段變化性的統一,正是財政政策中長期戰略與短期戰略的體現。
4。財政政策是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政策同貨幣政策是政府的諸多政策中,對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至關重要的兩種政策,前者調控經濟過程中的參與者之間的收入流量,後者調控貨幣供給和利率結構。

另外我在《南開經濟研究》上看到了一篇介紹現代財政政策文章一同發上一共參考。
現代財政政策的特點

在凱恩斯經濟思想的主要影響下建立起來的現代經濟學理論普遍認為:對任何經濟社會而言,保持充分就業狀態的宏觀經濟穩定是壓倒一切的事情,政府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是由於這一經濟理論的政治影響,目前大多數國家政府實際上都在以各種不同形式推行著審慎的財政政策,並加以其它經濟政策的配合。所以,在各國政府的財政活動過程里可以找到許多共同之處,被看作是現代政府財政政策的一般特點:
一 以穩定經濟為基本目標的財政政策
現代經濟生活中,雖然政府的財政活動有助於各種目標的實現,但政府的能力、財力畢竟是有限的,而且廣泛干預經濟生活是要付出越來越大的經濟成本的。所以,多目標的財政政策在特定時期里實際上只能以實現有限重要目標為主。就戰後大多數國家政府的財政活動實踐來看,現代財政政策多以穩定宏觀經濟為基本目標--經常性地保持國民經濟處於低且穩定的物價水平和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狀態。充分就業是指這樣的一種經濟狀態,在現行勞動市場確定的工資水平下,每個願意工作的人都能夠找到工作崗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作為政府經濟目標的充分就業則是指維持經濟社會的失業率不超過社會可能接受的水平。例如,60年代美國政府把不超過4%失業率的國內就業狀況就看作為達到了充分就業目標,後來這個指標有所提高,80年代上升為5.5%。
一般情況下,宏觀經濟波動是市場經濟的常態,經濟衰退與經濟繁榮狀態總會交替發生,引發諸如就業不足、通貨膨脹、投資波動、外貿失衡等嚴重經濟問題。那麼,解決問題的可能辦法之一就是要求政府審慎地交替使用擴張性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來對商業周期進行人為的補償。其可行性已經在理論上得到證明。交替運用擴張性財政政策與緊縮性財政政策來維持宏觀經濟的穩定,成為戰後大多數國家政府財政政策的共同特點,與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離不開政府有效干預這一客觀事實相一致。盡管有一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財政政策制定往往以單純刺激經濟增長為目標,不過,隨著市場經濟機製作用的深化,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經濟的成長、壯大,穩定宏觀經濟也會自然而然地成為政府財政政策的主要目標。各國政府在推行「穩定政策」時所採用的具體措施、干預重點、介入時間可能是不同的,但是這種政策的作用機制卻大體相同。
二 以開支調節為主的財政政策
穩定政策的實施,要求政府根據對變化的國民經濟形勢所做的判斷,相應調節稅收收入或財政開支以影響經濟社會的總需求。然而,為達到宏觀經濟穩定的目標,政府是要變動稅收,還是變動開支,或是同時變動稅收與開支,這往往成為政策制定過程中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有關理論的分析說明:實施以開支調節為主的穩定政策,其政策效果相對要好一些。
理論分析進一步發現,和政府開支變動相比,(除了一次性總付稅外)稅收變動對經濟活動主體的經濟行為一般會產生兩類經濟影響,即收入效應(income effect)、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收入效應是指稅收引起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實際減少,在其它不變條件下,造成經濟社會購買力相應減少;替代效應是指稅收引起人們經濟行為的改變,即人們為了減少稅負擔而改變在可供替代的經濟行為之間的選擇。替代效應通常會改變經濟社會原有的相對價格體系,導致人們為了減輕稅負擔而相應地調整各自的經濟決策。這種經濟行為的調整普遍帶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在大多情況下會造成社會經濟福利的下降。
基於以上認識,在實施穩定政策時,各國政府通常會盡可能地保持稅收政策相對不變以減少穩定政策本身對宏觀經濟過程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但是某些國家的實踐又表明:在開支調整的同時,適當地對稅率進行「微調」可以減少預算盈餘(預算赤字)給政府財政活動帶來的壓力。一般情況下,人們可以從政府財政開支總量的變化、開支結構的變化大體上推斷出現行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的主要影響,包括對國民收入變動方向的影響、對國民收入變動規模的影響、對國民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以及對促進經濟長期增長因素的特定影響等等。
三 與貨幣政策聯合運用的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說一國的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控制、調節和穩定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措施總和。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準備金、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率。
可以說,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結合,能夠增強政府穩定政策的實施效果:一則因為市場經濟本質上是貨幣經濟,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雙重均衡決定著國民收入的具體水平,直接作用於產品市場的財政政策不能在沒有貨幣政策配合下達到它的政策目標;二則因為長期里連續使用,或偏重使用任何一類政策都會導致這種政策的效果下降,「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在政府政策過程里依然發生作用。經驗說明,兩種政策之不同程度的結合使用或是可以更為有效地實現政府追求的某些社會、經濟目標,或是可以減少單一政策運用給國民經濟帶來的某種負作用。
至於,在宏觀經濟穩定方面,政府應該以推行哪類政策為主,至少在理論上是一個長期存有爭議的問題。在凱恩斯主義看來,穩定政策應以財政政策為主,而在貨幣主義看來,則應以貨幣政策為主,並且兩種觀點都能夠作出符合邏輯的理論論證。事實上,這是一個因國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的政策選擇問題,不可能找到唯一的選擇標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適當的財政政策依賴於現行的貨幣政策;反過來說,執行貨幣政策的當局在計劃自己行動方面,也必須考慮到財政政策。」實際上,各國政府在解決各類宏觀經濟問題時也都是同時動用兩種政策。
四 以赤字管理為重要內容的財政政策
近幾十年裡,世界許多國家政府在使用審慎財政政策過程中往往出現其開支增長經常性地超過其收入增長現象,進而產生財政赤字規模不斷擴大且長期難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問題。所說的財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的差額,通常按財政年度計算,會計上一般將這個差額用紅字表示。就財政赤字對社會經濟發展本身各種影響而言,在未對造成財政赤字的正常原因和非正常原因進行明確區分情況下,一般不能認為任何性質的財政赤字肯定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如果按照赤字形成的原因對赤字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就是在財政政策決策過程中,加強預算管理,特別是加強對財政赤字的管理,還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財政赤字的消極影響而發揮其積極作用的。這是許多國家政府自80年代以來在推行審慎財政政策時,往往要把財政赤字管理置於重要地位,並予以極大重視的根本原因。
在財政赤字的管理方面,除了強調控制赤字形成原因、注重赤字彌補方式的選擇以外,更為重要的工作就是周期性地調整赤字規模,和在必要時強行降低赤字規模。某些國家的經驗表明,政府在推行審慎財政政策的過程中,可以在相對安全的幅度內周期性地變動預算赤字,這一做法一般不會給國民經濟、社會生活帶來明顯不利的影響。如果短期內消除巨額財政赤字缺乏現實的經濟基礎,那麼按照規定的時間表(如3-5年)將預算赤字降低到某一適度的水平還是可以做到的。

H. 國民經濟主要指標都包括哪些

主要經濟指標有哪些?

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某一國在一定時期其境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形勢的好壞,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被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視為「最富有綜合性的經濟動態指標」。主要由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額四部分組成。數據穩定增長,表明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收入增加,有利於美圓匯率;反之,則利淡。一般情況下,如果GDP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則被視為衰退。此數據每季度由美國商務部進行統計,分為初值、修正值、終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時間21:30公布前一個季度的終值。

工業生產(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國工業生產部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全部工業產品的總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很大比重。由於工業部門僱傭了大量工人,其變動對整個國民經濟有著重大影響,與匯率呈正相關。尤其以製造業為代表。此數據由美聯儲統計並在每月15日左右晚間21:15或22;15發布。

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數據上升說明經濟發展受阻,反之則看好。對於大多數西方國家來說,失業率在4%左右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過9%,則說明經濟處於衰退。此數據由美國勞工部編制,每月第一個周五21:30公布。

貿易赤字(TRADE DIFICIT):
國際間的貿易是構成經濟活動的重要環節。當一國出口大於進口時稱為貿易順差;反之,稱逆差。美國的貿易數據一直處於逆差狀態,重點是在赤字的擴大或縮小。赤字擴大不利於美圓,反之則有利。此數據由美國商務部編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間21:30公布前一個月數字。

經常項目收支:
經常帳為一國收支表上的主要項目,內容記載一國與外國包括因為商品/勞務進出口、投資所得、其他商品與勞務所得以及片面轉移等因素所產生的資金流出與流入的狀況。如果為正數,為順差,有利本國貨幣;反之,則不利於本國貨幣。此數據由美國商務部編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資本帳收支:
主要描述一國的長、短期資本流動情況,包括長期資本、非流動性短期私人資本、特別提款權、誤差與遺漏,以及流動性短期私人資本等項目。資本項目在金融日益國際化、自由化的今天,影響不亞於經常帳項目,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影響越大。其對匯率的影響的觀察方法與經常帳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資金的回報或使用資金的代價。一國利率的高低對貨幣匯率有著直接影響。高利率的貨幣由於回報率較高,則需求上升,匯率升值;反之,則貶值。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由美聯儲的會議來決定。

生產物價指數(PPI):
主要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的情形。數據上升說明生產旺盛、通脹有上升的可能,聯儲傾向於提高利率,有利於美圓;反之,則不利於美圓。此數據由美國勞工局編制,每月第二個周五的21:30分公布。

消費物價指數(CPI):
以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針,是討論通脹時最主要的數據。數據上升,則通脹可能上升,聯儲趨於調高利率,對美圓有利;反之,則不利美圓。 但是,通脹應保持在一定的幅度里,太高(惡性通脹)或太低(通縮),都不利於匯率。數據由美國勞工局編制,每月第三個星期某日23:00公布。

躉售(批發)物價指數(WPI):
是根據大宗物資批發價格的加權平均價格編制而得的物價指數。 包括在內的產品有原料、中間產品、最終產品與進出口品,但不包括各類勞務。討論通貨膨脹時,最常提及的三種物價指數之一,觀察方法與CPI、PPI基本相同。每月中旬公布前一個月的數據。

領先指標:
由股價、消費品定單、周均失業救濟金索求、建築批則、消費者預期、製造廠商交貨定單變動、貨幣供應、銷售業績、敏感原料價格變動、廠房設備定單、平均工作周等項目構成,是觀察未來6----12個月內經濟走向的指標。數據好,匯率上升;反之則下降。

個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代表個人從各種所得來源獲得的收入總和。包括工資薪水、社會福利、支出儲蓄、股利收入等。數據提高,代表經濟好轉,消費可能增加,有利於本國貨幣;反之則不利。由美國經濟研究局編制,每月月初某日21:30公布。

商業庫存(INVENTORIES):
包括工廠存貨、批發業存貨、零售業存貨。主要用以評估生產循環狀況。存貨低於適當水準,將增加生產,經濟向好,對貨幣有利;反之則不利。數據由美國商務部編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或23:00公布。

采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
是衡量製造業的重要指標。考察製造業在生產、新定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定單交貨、新出口定單和進口等方面。數據以50為強弱分界點,在以上表示製造業向好對貨幣有利;反之則意味著衰退,對貨幣不利。數據由供應管理協會(ISM)編制,每月初某日23:00公布。

耐久財訂單(Durable Good Orders):
所謂耐久財是指不易耗損的財物,如汽車、飛機等重工業產品和製造業資本財。其它諸如電器用品等也是。耐久財訂單代表未來一個月內製造商生產情形的好壞, 數據與貨幣匯率呈正相關,但需要注意其國防定單所佔的比重。耐久財訂單由美國商務部統計,一般在每月的22號至25號晚上21:30或23:00公布。

設備使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是工業總產出對生產設備的比率。涵蓋的范圍包括生產業、礦業、公用事業、耐久財、非耐久財、基本金屬工業、汽車和小貨 車業及汽油等八個項目。代表上述產業的產能利用程度。當設備使用率超過95%以上,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極限,通貨膨脹的壓力將隨產能無法應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升高情況下,對美元是利多。
反之如果產能利用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表示設備閑置過多,經濟有衰退的現象,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降低情況下,對美元是利空。每月中旬公布前一個月的數據。

房屋開工率:
一般新屋興建分為兩種,個別住屋與群體住屋。新屋開工率與建築許可的增加,理論上對於美元來說,偏向利多 ,不過仍須合並其它經濟數據一同作考量。每月的16號至19號間公布。

宏觀經濟指標

用一種或幾種指標反映經濟運行情況。常用的宏觀經濟指標有:
1.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2. 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縮寫為PPI,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3. 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該指標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4.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第一產業是指種植業與養殖業 。也就是通常講的「大農業」。 第二產業是指採掘業.製造業(工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等。

5. 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經濟類型可分為國有、集體、個體、聯營、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為基本建設、更新改造、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四個部分。

6.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Social Retail Goods) 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製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其反映一定時期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況,反映社會商品購買力的實現程度,以及零售,市場的規模狀況。 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會零售商品購買力、社會生產、貨幣流通和物價的發展變化趨勢的重要資料。

7. 貨幣存量或者說流通量。 M0=流通中的現金;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廣義貨幣(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託類存款+其他存款。M1反映著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M2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出現通貨膨脹;若M2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出現資產泡沫。

8.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9. 投機性短期資本,又稱游資(Refugee Capital)或叫熱錢(Hot Money)或不明資金,只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 在外匯市場上,由於此種投機性資金常自有貶值傾向貨幣轉換成有升值貨幣傾向的貨幣,增加了外匯市場的不穩定性,因此,只要預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讓升值的貨幣大幅波動或實行外匯管制,才能阻止這種投機性資金的流動。

10. 外商直接投資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國的投資者跨國境投入資本或其他生產要素,以獲得利潤或稀缺生產要素為目的的投資活動。

11.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或逆差。在一定的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

12.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

宏觀經濟指標

宏觀經濟指標 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是外匯投資時運用的兩類主要分析方法,由於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長期的匯率運動方向,因此基本面分析成為中長線投資者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但由於基本面分析涵蓋的范圍龐大而復雜,導致很多投資者對其望而興嘆。 本系列的主要內容有:各類經濟指標和經濟數據解讀、經濟政策概述、政府言論和立場綜述、政府幹預等。 最能直接體現經濟面變動的莫過於政府公布的各類經濟數據和指標了,一些重要經濟數據的公布會令市場產生大幅波動,甚至可能會改變市場短期的走勢。我們就首先從解讀經濟數據和指標入手,幫助投資者正確的理解、分析、判斷這些數據。

·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經濟指標主要有哪些?

國際上通用的四個常見經濟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就業率和國際收支平衡。

國民生產總值簡稱「GNP」,它由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際收入兩部分組成。國際上判斷一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好壞,最常見的經濟指標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和經濟增長率(GDP增長率)。

通貨膨脹是指用某種價格指數衡量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政府往往會採取緊縮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就宏觀經濟形勢好壞而言,最佳狀態是溫和通脹,即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保持通貨溫和膨脹。

就業率,也會被引述為失業率,其高低往往是由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的高低決定的,政府往往根據就業率的高低來制訂各項財經政策,而這些政策又會對股市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其他國家在一定時期進行的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交易的記錄。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收支和資本項目收支兩部分。經常項目收支主要包括貿易、勞務和單方面轉移。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最直接的作用結果是匯率。一國國際收支順差,則該國貨幣堅挺,有升值潛力;反之長期逆差則貨幣疲軟,貨幣有貶值可能。

美國經濟指標

美國經濟指標 經濟反彈可用三個英文字母: 「V」、「U」及「L」來反映。其中,V形態表示經濟急速放緩之後,很快又急速反彈;而「U」形態主要是形容經濟急速回落後,會在低位徘徊一段時期,之後便強力復甦;至於「L」形態,是最不想看到的,它代表美國經濟往急速放緩後,會長時期在的位徘徊, 最後會是「V」、「U」及「L」反彈? 其實大家都可透過部分的經濟指標來得知。 美國經濟的去向,

具有指標性的數據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全國采購經理指數(NPMS)、消費者信心指數(CCl),以及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等。這些指標雖然有些是滯後數據(如GDP、失業率等),但亦有些是領先經濟的指標(如NPMS及CCl)。

1. 實質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是指美國境內之資產與勞工生產的產品與服務的總價值,資枓同時反映所得與支出的流量,提供有關供求情況的廣泛資訊:由於資料需用較長時間蒐集,此數據通常分階段公布,共分成3個版本:速報、初步及最後修訂: 背後玄機:數字本身由於是撇除通脹後用以量度經濟輸出的改變,因此可直接顥示經濟在指定時間裏之表現;同時亦反映出經濟處在循環周期內的不同階段,藉此知悉經濟最新的發展狀況。

2. 全國采購經理指數(National Purchasing Managers』 Survey) 這個指數是由美國全國采購經理協會商業調查委員會所編訂,該委員會每月會向超過250位全國采購經理發出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成員將就各種製造活動提供資訊,問卷主要包括5項領域:生產、新定單、物料存貨、就業水準與零售商(供貨商)交貨績效,以便反映製造業的當前情況。 背後玄機:根據全國采購經理指數的定義,如果整體指數超過50,顯示製造業處於擴張狀態;如果指數低於50,代表製造業處於萎縮狀態:所以說,全國采購經理指數是概括整體製造業的現況、就業及物價等表現:但要注意的是,數據本身並非根據真實的物價或就業轉變的數據來計算,只是對采購經理的意見調查;因此,該指數只可當作是一項趨向調查及參考,並非真正的經濟轉變幅度:

3. 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每月發表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都會訪問約5000個家庭,詢問一般的經濟情況、就業展望,以及消費計劃等,藉以來釐定這個指數,並以85年訂定100為基數。 背後玄機:這個指數與失業情況構成一個強烈相反的關系。指數愈高,失業率便愈低,反之亦然。指數最大的玄機除與失業率成反比外,亦反映消費者的信心,是否對短期經濟前景,持悲觀抑或樂觀,

4. 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失業率的收集方法,是由調查員以電話抽樣訪問。
被訪者若然表示,在過去兩個星期有意工作而沒有工開,這就可被界定為失業。計算失業率通常是以失業人數占總勞動人口的百分比來計算,但總勞動人口的計算方法則因不同國家而有不同的定義。
背後玄機:失業率可對通脹趨勢提供指引。當勞動人口緊張導致失業率持續下降時,薪酬便有上升的壓力,在生產成本增加的情況下,物價亦會隨之而上升;在分析此數據時必須留意,數字可能會被一些因素所影響,譬如說不尋常的天氣或一些工業糾紛等因素。 還有一些配合失業率的相關數據,例如:非農業職位增長(Change in total non-farm payro11 employment),和工人平均時薪(Average hourly earnings)。 非農業新增職位是反映美國工業及服務行業表現的數據,藉以反映當地經濟表現及勞務市場的狀況。 至於工人平均時薪,主要是指非農業雇員的平均時薪,是量度薪酬通脹的最佳指標,籍以去預計個人收入。過去經濟暢旺的時候,此數據對於量度通脹情況頗為重要,但現時經濟放緩,失業率和非農業職位的變化就顯得更重要。

經濟指標是金融及經濟的數據的片斷, 由政府或私人機構的各種各樣的代理處出版的.這些統計是定期告知公眾, 因此, 在金融市場, 幾乎每一個人都會依賴這些數據. 當許多投資對這種共享的信息的待機反應時, 經濟指標通常對產生交易及價格變動有很大的潛在力。盡管在表面上看起來在經濟上領先的掌握程序會帶來更大的方便去分析, 然後在充分了解經濟指標所提供的信息下交易, 幾個簡單的規則都是指有必要地根據這些數據來跟蹤組織及做出交易決定。
主要指標

國民生產總值 - 所有由本國或外國公司生產的產品及服務的總和,GDP顯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或下降)的步伐,並且被認為是一個經濟產量及增長力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工業生產率 - 它是對某國工廠,礦業,公共事業的生產量變化的連續加權式的測量,等同測量他們工業生產能力及在工礦,公用事業中有哪些可用資源可以被利用。(通常指使用效能),製造業這一塊可以影響1/4的經濟,使用效能提供一個多大生產能力在被利用的評估。

采購經理指數 - 采購經理的國家協會(NAPM),現在稱做為供應管理之協會,公布每月綜合指數,包括國內製造業情況,房屋建築新訂單。生產,供應者送貨次數,訂貨,庫存,價格就業,出口訂單,及入口訂單,它是將製造也除以非製造業以下指數。

產品價格指數(PPI) - 產品價格指數是在製造業里價格變化的量度,它是度量賣價的平均變化,賣價是由國內生產者接受的產品價格用以再生產。它們包括製造業,采礦業,農業,電力業,通常用作經濟分析的PPIS是指那些成品,半成品及未加工品。

消費物價指數(CPI) - 消費物價指數是一個由城市消費(80%的人口) 支付籃子食品及服務的平均價格水平。它報道變化的價格種類超過200種。CPI通常包括各種使用者的手續費及稅費,這些直接與某一特定產品與服務的價格有聯系。

耐用品 - 耐用品的訂單時量度國內廠家對立即或將來要送貨的貨品所接的訂單數。一件耐用品定義為該商品會持續使用一段時間(超過3年),而在期間對它的服務也持續。

就業成本指數(ECI) - 受薪就業時對在所有州及255個地區超過500個行業所提供的工作數量的量度,就業估計是基於大企業的市場調整。而且把在國內企業及政府里全職或兼職的受薪員工數目計算起來。

零售銷售 - 它是一個適時的指標,關於消費者的主要消費模式以及會因正常季節變動,節假日,交易日不同而調整。零售包括耐用和非耐用品商品銷售,及服務及難免發生的加在商品的費用稅收,但不包括負擔在消費者身上的銷售稅。

新建房屋報告 - 新建房屋報告量度每月與居住有關為單位的新建房屋的數目。一個建築的開始是指開挖地基的開始。同時主要由居住房屋建造組成,住宅房是對利率變動而作出反應的第一要素。對開始/接受利率變化的反應,若以圖形來表示利率的話,可能是接近谷底的谷峰。要分析,關注前個月的價格變動百分比,報告會在大約下月中公布。

I. 財政政策目標的主要特徵

財政政策來目標是指財政源政策所要實現的期望值。在確定財政政策目標時,政府決策部門應注意財政政策目標的幾個特徵:
(1)財政政策目標受財政政策功能的制約;
(2)財政政策目標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連續性;
(3)財政政策目標在空間上具有一致性。
財政政策的目標具有多重性特徵,構成一個目標體系,其體系內一般包括經濟穩定、經濟發展、公平分配和平衡預算四大目標。財政政策的經濟穩定大目標又分解為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三個子目標;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目標、資源合理配置目標和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三個子目標。

閱讀全文

與財政政策的主要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信理財杭州分公司地址 瀏覽:153
股東權屬證明在哪查詢 瀏覽:868
消毒製品股票 瀏覽:618
攜程傭金可以壓多少 瀏覽:410
張青項目投資與融資培訓課程 瀏覽:295
華龍證券融資融 瀏覽:950
勘設股份中簽率算高嗎 瀏覽:464
銀行理財產品利息降低說明了什麼 瀏覽:269
論述股票上市 瀏覽:351
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瀏覽:231
楊捷股票 瀏覽:223
手機股票虛擬交易平台 瀏覽:248
中國多少只股票 瀏覽:248
廣發證券風險警示股票交易風險揭示書 瀏覽:917
中核集團和華宇 瀏覽:214
格力財務杠桿為什麼不是很高 瀏覽:181
2018年03月5日港幣匯率 瀏覽:795
人民對韓幣匯率 瀏覽:326
期貨交易者資金管理策略pdf下載 瀏覽:813
理財業務的風險小於銀行傳統業務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