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商智慧是騙局嗎
這不是騙局,我在學這個課程,隆昌寺的環境很好,李維老師知識很淵博!林老師也特別棒!帶給了我不一樣的人生體驗,感召的過程也很好!受益匪淺!
❷ 佛教的四種智慧是什麼
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由第八識所轉的,轉識成智。你不會用的時候就是識;你返本還原轉第八識,就成大圓鏡智。所以大圓鏡智的本性什麼樣?是清凈沒有雜污的。
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由第七識所轉變的。也就是你沒明白之前,叫第七識;你開悟了之後,就是平等性智。第七識叫未那識,又叫傳送識,由第七意識傳給第八識,所以叫傳送識;第八識又叫藏識
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第六意識所轉成的。第六意識,什麼都分別,分別善惡、是非。你的種種思想,看見這個是好,看見那個是壞;這是善,那是惡;這是非,那是是;這是男,那是女,什麼都分別出來。
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由前五識所成的,眼、耳、鼻、舌、身,這五識成的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同圓鏡,你用前五識成所作智,就也是同一塊圓鏡一樣的。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❸ 佛是怎麼談智慧是怎麼來的
這智慧,也分幾種。從潛到表,可以說有三大類:
最基礎、最本來、最原始的智慧覺性,是所有人類甚至動物都含藏的本能,這也是一種智慧,後人又稱做「原始潛意識」。不過佛法中,將其稱做本覺、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等,西方心理學的「原始潛意識」概念與之接近但不同。
最表層是由於自身眼、耳、鼻、舌、身、心意感知這六類接觸外界信息,而後信息的集中、記憶、反饋、成為覺察、分辨的智慧。
在表與潛其中的,是我們常說的那種分別、判斷、取捨、乃至各種情感執著的思維智慧。
從過程上講,本來覺性是含藏各種智慧能力的基礎,於是通過人的一代代進化、演變,生死相續,不間斷傳遞的,比如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由來的逃避、害怕、喜愛等本能的直覺,多是這類智慧覺性的影響。
而後通過入胎結生等各種出生和生長過程中,眼、耳、鼻、舌、身、心意這六根,在我們與外界不斷接觸中逐漸通過認識色、受、想、行、識等五法的蘊集,而得到對外界事物的種種認知。這認知僅僅是分辨的功能,是器官的運用,是物質基礎的智慧能力。而後知道顏色、形狀等而後產生聯想,這成就了初級的智慧。
而後意識的高級功能以這些對事物的現象進行分解、分析而產生認知,再通過這些「識」的積累,產生的辨別現象、判定是非的能力,也就是智慧。意識活動中由簡單而復雜的轉變,就揭示了認識活動中由知識到智慧的轉化。
佛法中的緣起概念,說無明是行(行為意願)的根源,行是識(意識驅動)的根源,識是認識名色(世界)的根源,名色是由於六入(指身體與心理的感受器官),六入產生觸(接觸),觸產生感受,受生起愛,愛產生佔有索取,取的行為產生種種有(行為後果),有構成生老病死等等苦(苦惱、煩惱),而苦惱煩惱又成為無明的因,繼續一個輪回。其實這就是在說人在迷和悟之間識的產生到智慧的產生,由明白到迷惑到如何悟解,這樣一個智慧的演變過程。
另外,唯識學中說,「識」分為八,「智」有四種。「轉識成智」就是轉舍有漏之八識,轉得無漏之四智。八識與四智的相應關系是: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這方面我只了解大概,如有錯誤請其他朋友指正。
如果按我前面所分析來說,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心的五器官)的成所作智,其實就是我所說的,神經功能的反饋,成所作也就是認知事物。
第六識的妙觀察智,實際就是意根,心的覺知功能,就是我前面說的思維上的反饋和發現、聯想,所以說叫妙觀察。
第七識的平等性智相當於對世界萬物產生了思想上的辨證能力,有了解析和立論,是所謂哲學的智慧吧。一般在人度過少年階段,思維的辨證能力就已經出現了。
而最後的第八識大圓鏡智,相當於在不斷思索中得到最終的智慧覺悟和成就解脫。
❹ 佛菩薩的智慧是什麼
心經中說得分明:「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幹不凈不增不減。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智亦無得」。《心經》全文可以說是對佛菩薩智慧最准確經典的描述。
❺ 佛家所說的智慧,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智慧
這一首偈子,總而言之,佛教導我們修學的方法,教導我們生活的方法;我們很希望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就是智慧跟三昧。因此佛法的教學,佛教人什麼?佛就是教人開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不能不清楚;佛法不求別的,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
智慧一定從定中得來,這一點我們要曉得。沒有定功那一種的智慧,我們世間人稱智慧,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世智辯聰」,佛講世間人的智慧;辯才聰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從甚深禪定當中開悟。換句話說,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面求得的,是內心裏面自自然然顯現出來的。這個事我們乍聽就又聽不懂,怎麼不學,智慧會現前?
佛在經上常常把我們心比作水,這個大家好懂。我們看到水,水有波浪,水是動的,水就沒有照明的作用,外面境界相它照不清楚。如果水要是靜止,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景觀在水裡面就照得清清楚楚。照見就比喻作智慧,清凈沒有波浪那就是禪定。諸位要曉得,定能開慧,這是真智慧。這個水很靜,很乾凈、很平靜,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現在心裡頭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
心是動的,就像水起了波浪,你哪裡能照見?所以你學得再多,聽得再多,見聞再廣,你好像也很有智慧,那不是真智慧,為什麼?不是水平照見的智慧,你不過是聽人家說的,人雲而雲,或者是自己打妄想,妄想那個念頭也是起伏不定;你是從妄想來的,你是從外頭來的,不是從自性當中生出來,這不是真智慧。
❻ 什麼是佛家的智慧
佛家十大經典禪語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家禪語: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
佛家禪語:記住家和萬事興,無須終日口不停;愛護家庭如愛己,不妨坦白與忠誠;一點笑容最可愛,家裡立時見光明;忍耐任由風雨過守得雲開見月明
佛家禪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禪語:禪師講經:小魚被熊捕到,求其放生,並稱幾年後自動送上門,熊說它不會為大而無望的機會拋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過著現在才是擁有人生
佛家禪語:眾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荊棘,手被劃破。禪師:荊棘習慣依附別物,你卻依附它,當然自討苦吃,別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佛家禪語: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會覺得痛苦,何不把苦當磨練?
佛家禪語:一僧得意的對獨園和尚說:心、佛、眾生皆空,無悟、無施、無受。獨園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獨園:一切皆空,哪來如此大火?
佛家禪語:《傳心頌》: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佛家禪語: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法句經》釋義:貪婪淫亂使人衰老,憤怒使人患病,痴迷會奪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諦
佛家禪語:禪師講經:大鳥怕小鳥從窩里掉下來,每天都把窩移低一點,災難也因此發生,人們把小鳥都捉走了。過度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佛家禪語:慧者須臾頃,親近於智人,能速解達摩,如第三者嘗湯味。愚人不覺知,與自仇敵行;造作諸惡業,受定眾苦果。
佛家禪語:恐懼不會產生智慧,只有恬靜的心境才會盛開智慧的蓮花。私慾使人患得患失,私慾使人身不由己。
佛家禪語:蓮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飄四海,一生若能服務於大眾,那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種罪過。
佛家禪語:1、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佛家禪語:一佛名為「大無畏」,其渡人也,曰「施無畏」。無畏有五,曰:無死畏,無惡名畏,無不活畏,無惡道畏,乃至無大眾威德畏。
佛家禪語:修行不僅要有誠心,更要有恆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時刻如是,平時不要講那麼多話,舌尖頂上顎,有口水時咽下,那是甘露水。
佛家禪語: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能成人之美,涵養容人之德。
佛家禪語:鄰里團結,家庭美滿,職業安定,環境優美,這是眾生應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捨,能誠心地服務,無怨無悔,這是最大的幸福。
佛家禪語:問:心是什麼?答:心是無形無相的我,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可以周遍宇宙。
佛家禪語:《頌投子答月圓未圓》:圓缺曾伸問老翁,石龜銜子引清風。咋朝木馬潭中過,踏出金烏半夜紅。--投子義青。
佛家禪語:禪有四行: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打破執著,是「無所求行」,讓自己從苦海解脫出來,用法凈之理作指導,是「稱法行」。
佛家禪語:僧人: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禪意?禪師:蘆花兩岸雪,江水一天秋。
阿彌陀佛
❼ 佛教的智慧是什麼意思
佛教認為,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來源於人們的分別心。佛典中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如《大乘起信論》等),就是說現象世界的一切差別,都源於人們的這種分別心。人們由分別心而起我執、法執,生貪、瞋、痴三毒心,成種種顛倒妄想,從而陷於無盡的煩惱,無邊的苦海,不得解脫。對此,大乘佛教認為,要得到徹底的解脫,就必須以無分別的、平等的「般若」智慧,從根本上去除人們的分別心。這也就是《金剛經》中所謂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對於現代人來講,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無過於「自我」的失落。而這種「自我」失落,完全是現代人盲目依賴物質手段和無節制追求物慾的結果。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於佛教所揭出的貪、瞋、痴三毒心。貪,為人的貪欲心;瞋,為人的瞋怒心;痴,為人的愚痴心。貪欲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的無限制追求;瞋怒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眾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痴則是對事理的顛倒執著。三毒心的不斷擴張,使現代人在不斷擴張的物慾追求中,身為物慾之奴隸而尚不自覺;在日益發展的高科技面前,越來越被自己所創造的科技環境所支配,而走向「自我異化」。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失去了越來越多的個體自我本有的主動和自由,越來越找不到人生真實價值之所在。 佛教以戒、定、慧三學來對治貪、瞋、痴三毒,教導人們以布施心去轉化貪欲心,以慈悲心去轉化瞋怒心,以智慧心去轉化愚痴心。大乘佛教以本來清凈為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亦不應有物我之分別。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為利,自尋物盡之煩惱,實為自我清凈本性之迷失。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對於每個個人來講,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試問,世上有那一個人不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的?由此可見,對於每一個個人來講,大乘佛教以清凈本性為自我,是極其深刻的。 清凈也就是空,不過大乘佛教是不離色言空的,他反對各種離色空、斷滅空的說法,並斥之為戲論。因此,大乘佛教並不否定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人們必要的物質生活。他只是要人們不要迷執於物相,沉溺於物慾。人類創造的財富,歸根結底是屬於全社會的,對於個人來說終究是身外之物,不僅不可執著貪求,更應發心施捨,還之於社會大眾。一個迷執於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個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這樣他也就把自己封閉於自築的牢籠中,終日價用盡心計謀略,落得個無窮得失煩惱,而終歸於空虛盲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執,視人我諸法平等無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則必將體現出自我的真實價值,識得清凈本性之自我的本來面目。 由此說來,大乘佛教之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解脫法門,在今天還有其合乎時代的現實意義,可為現代人精神修養的資糧。
❽ 佛的五種智慧
1、中方毗盧遮那佛:法界體性智。
大日如來(Mahāvairocana),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五方佛之一。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
2、東方阿閦佛:大圓鏡智。
因阿憴佛的妙喜世界轉生,故能使人們生活快樂,身體清凈,內心安靜祥和。
3、南方寶生佛:平等性智。
象徵大日如來的平等性智,代表一切諸佛的廣大福德,能加持眾生成就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大寶福德,圓滿無上正覺是密教的重要膜拜對象。
4、西方阿彌陀佛:妙觀察智。
能使一切眾生愉悅歡喜,面貌庄嚴,身意柔軟,而生善心,無復苦惱,延年益壽。
5、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
象徵能以大慈的方便,成就一切如來事業及眾生事業。
(8)佛交易智慧擴展閱讀:
五方佛歷史:
密宗佛教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一說三國黃龍二年(230年)開始傳入中國,奉祀五方五佛的寺院叫「漢傳密宗寺院」簡稱「漢密」或「唐密」, 盛行於北魏初年(386年)到唐朝武宗皇帝會昌五年(845年)。
因為密宗佛教倡導俗家修行到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57年)梁武帝沉迷佛教修行,在全國修建大量官方佛寺,密宗佛教開始成為皇家寺院和官方寺院修行的佛教宗派。
佛教官寺最早出現在南北朝一直延續到到唐朝武宗皇帝會昌五年(845年)。唐朝會昌以前每個縣都有一座到兩座官寺(和尚寺和尼姑寺),會昌年間中國佛教達到最鼎盛時期,全國寺院多達五千多座,僧侶七十多萬,寺院佔有大量土地和財產。
僧侶並可免除兵役和勞役,嚴重影響唐朝經濟,會昌五年武宗皇帝聽信道士趙歸真讒言,下旨拆毀全國所有佛像,寺院改成驛館和酒樓,僧侶充當勞役,史稱「會昌法難」或稱「武宗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