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伊力特三江源價格

伊力特三江源價格

發布時間:2021-12-28 20:33:44

Ⅰ 三江源牛肉拉麵怎麼樣

在華敏時經常午飯在裡面解決,記得好像是青海人開的拉麵館,店內還有地方政府給發的的匾牌。一般都是要碗拉麵再加些牛肉,因為它的面里牛肉實在是放得太少啦,大概在那裡房租貴,能少放點就放點。湯很清淡,感覺比一般的牛肉拉麵湯要清一些,有點像早已經關掉的牛大碗拉麵,所以味道只能說是一般吧。價格略微有點高,不過考慮到地段,不貴點恐怕也生存不下去了。

Ⅱ 中國以及世界的資源問題有哪些(附帶典型例子)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WSSD)即將開幕的前50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名為2002年「生命地球」的報告中指出:「到2030年,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將出現衰退,除非人類從現在開始就減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

這份報告稱人類目前對地球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已經以20%的比例超過了地球的承受能力,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不斷地增加。根據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所作出的預測顯示,到2050年,人類將消耗掉地球上的180%到220%的生物生長能力。根據這份報告,這就意味著,除非各國政府立刻採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到2030年,以人類平均壽命、教育程度和世界經濟為代表的指數會顯示,人類的社會福利將會下降。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源豐富的星球上,但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一事實對所有參加此次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的各國首腦都是一個挑戰,」WWF總幹事克勞迪·馬丁博士指出,「解決保障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並改善世界上最貧窮人口的健康與生活,必須要保持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除非我們能夠保障這些生態系統的完整,我們將永遠無法保證向全球大部分人口提供一個合理的生存標准。」

根據該份報告,地球擁有114億公頃可利用的土地和海洋,換言之,全球60億人口中,每人擁有1.9公頃的可利用土地。每個人對全球生態范圍的影響——或者說是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達到2.3公頃。然而,在1999年,每個非洲人或亞洲人所產生的生態影響還不足1.4公頃,而西歐人則已達到約為5.0公頃,北美則是9.6公頃。

同時,根據幾百種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數量的發展趨勢而得到的生命地球指數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人類的消費壓力是不可承受的。過去的30年中,地球指數降低了35%。其中,淡水魚類尤為突出,195種生活在江河和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減少了54%,海洋中的217種物種減少了35%,森林中282種物種減少了15%。

WWF確信,如果政府能夠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將會扭轉一些這樣的負面發展趨勢,從而促使人類重新回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這包括提高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所需的資源使用效率,特別是要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供給,推動節能技術,改善建築和交通運輸系統;鼓勵合理、可持續的消費模式,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以保持其生物生產能力和多樣性。

「目前我們無法確定地球資源這樣巨大的透支將會帶來的結果。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我們最好還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聽憑命運的擺布」。生命地球報告的作者約翰森·路說,「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上,各國首腦將有機會解決那些造成阻礙可持續發展的根源問題,使我們能夠走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來。」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9月2日至4日舉行了首腦會議,包括104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192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大會。會議最後通過了《執行計劃》和《政治宣言》兩個基本文件。這是繼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後又一次具有廣泛影響的會議,它表明人類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在這之前不久,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國際學者發表報告稱,人類正在過量地消耗著地球資源,需要在地球上設置一個「緩沖區」,以減少資源消耗,並保護其他生物和生態環境。在報告中,他們把人類對環境的需求轉化成人類需要多少地球面積來產生食物和其他物品,以及容納廢棄物品。報告從1961年開始逐年評估人類對資源的消耗情況,即根據人類的資源消耗量、廢棄物產生的數量來衡量需要多少地球面積來維持目前的人類活動。此次報告顯示,1961年,人類使用了70%的地球生物圈資源;1999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120%。也就是說,到1999年,人類實際上需要1�2個地球的資源來維持目前的人類社會活動。報告同時認為,人類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透支地球生物圈的資源。

北極科考熱起來

中國伊力特·沐林科考隊的16名科學家是於2002年7月25日赴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9月初回國。一個多月時間里,科考隊在斯瓦爾巴德群島首府朗伊爾賓建立了北極科學考察臨時基地,在大氣、地質、植物、冰川4個領域進行了大量科考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這是我國科學家針對北極陸地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科考行動。那麼,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北極從事哪些考察和研究呢?

南極地質學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是進一步證實了大陸漂移。但在北極,大陸漂移究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仍然是個未知的問題。因為北極中心地區是一個大洋,這個大洋的起源,與相鄰地區的陸地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和了解過去與現在北極板塊運動的地球動力學過程。根據這些研究,將可以知道古代北半球的板塊運動和地理地貌,以及古代環境到底是什麼樣子。

在地質學研究中,最重要的資料和信息都是從岩石標本里得到的。迄今為止,在北冰洋不同地區,科學家們收集到了幾百塊岩石標本,其中只有4塊帶有寒冷氣候條件下的沉積物。這些標本表明,在4000萬年以前,北極至少有部分地區是相當暖和的。由於岩石標本里儲存著氣候變化的信息,所以通過地質學的研究還可以知道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情況。

最近幾年,北極地質學探索出一條途徑,就是利用湖泊沉積物來研究這里的古代氣候和古代環境。科學家們在北冰洋周圍選擇一些以前曾有海水入侵過,後來又封閉起來的湖泊進行鑽探,取出地下的沉積物。科學家們對這樣的沉積物取樣分析,就可以為古氣候和古環境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我國科學家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北極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陸地和淺海中有幾百米深的永久性凍土帶,同樣儲存著氣候變化的重要信息。

游離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而北極在這方面起著極重要的作用。以前人們認為,北極是一個巨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貯存庫,這是因為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了自身的有機體(碳水化合物);當它們被動物吃掉以後,又變成了動物的有機體。但是,由於北極溫度低,動植物屍體很難腐爛,大量的碳被儲存了下來,就像是一個大倉庫。但科學家們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北極地區,由於氣溫上升,地下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正在迅速增加,已經超過了植物生長量的增加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使北極從一個碳的貯存庫變成了一個源源不斷地向大氣層供給二氧化碳的源泉,這有可能大大加快地球的溫室效應。

北極的空氣一向被認為是純潔的,它顯得特別清新,天也特別的藍。但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北極的大氣已經開始受到污染。科學家們用飛機追蹤觀察,了解到有一些工業煙塵隨著大氣對流飄到了北極,這就是北極煙霧。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北極煙霧愈來愈多,有可能大大增強北極地區的溫室效應,還有可能形成酸雪或酸雨,對北半球乃至全球的生態都將造成嚴重威脅。來自北極的另外一種威脅,就是臭氧空洞。北極的臭氧空洞雖然沒有南極那樣明顯,但同樣存在。

北冰洋是地球上唯一位於極地中心地區的大洋。其他的大洋只有水,水是大洋里唯一的介質,因此大氣和海洋之間的能量交換,都是在水和氣之間直接進行的。但在北極,水和氣之間還隔著一層固體的冰,因此就大大地改變了大氣和海洋之間能量交換的模式,從而影響和制約了全球性的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系統,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球性的氣候變化。科學家們觀察和研究北冰洋冰蓋的生成、發育、變化和運動的規律,以及冰、洋之間的質量、動力和能量的垂直交換,可以預報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氣候和環境的變化。

因為北極有大量的土著居民,有些國家還在北極和亞北極地區進行了一些社會學和人文學的研究和考察,研究在極地環境下的人類行為,以及由於社會高速發展所引起的人們心理上的變化,其中包括人體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文化、藝術、政治和經濟等。

濕地:「地球之腎」在呼喚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 2002年中國政府為地球獻上了一份珍貴的禮物——總面積達196萬公頃的14塊濕地被批准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生效時間為2002年1月11日。至此,中國國際重要濕地數量增加到21塊,總面積達303萬公頃。

這次新增的國際重要濕地分布於8個省(區、市),包括內蒙古的達賚湖和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的三江、洪河和興凱湖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以及上海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等,惠及遼寧大連斑海豹、廣東惠東港綠海龜以及江蘇大豐麋鹿等珍稀物種的保護。
濕地是指沼澤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帶等,包括河流、湖泊、灘塗、水庫、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過6米的海域地帶。同森林和海洋一樣,濕地被認為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發源地,無數種類的植物和眾多的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以及無脊椎動物依賴其生存。濕地被稱為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在抵禦洪水、減緩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等方面有著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濕地因具有巨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環功能,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具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在發揮巨大生態功能的同時,也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如糧食、肉類、魚類、葯材、能源以及多種工業原料。濕地還具有十分豐富的景觀和文化價值,世界文明的延續和發展與濕地有著密切的關系。濕地所具有的綜合效益和多種功能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從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文明的發源地」,可以清楚地看到,濕地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它們作為多種瀕危動植物棲息地的意義,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既是我們傳承綠色文明的載體,也是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是亞洲濕地類型最齊全、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濕地總面積6600萬公頃,佔全球濕地總面積的1/10,位居世界第4位。孕育了中華民族的長江、黃河發源地的青藏高原不僅是中國的水塔,也是亞洲的水塔;長江中游的洞庭湖集合了世界95%的白鶴;廣東惠東海龜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16個海龜保護區之一。所有列為世界重要濕地的自然保護區都是世界最珍貴的財富之一。

然而,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大片的濕地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我國和世界發達國家一樣,由於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壓力,導致我國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受到了普遍的威脅和破壞,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為了保護這些濕地,中國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92年中國加入「世界濕地公約」之後,便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濕地保護運動,2000年,16個部委聯合發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2001年啟動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中的部分濕地項目。到目前為止,中國共有濕地類型保護區310處,保護了近1600萬公頃的天然濕地,約佔中國濕地總面積的1/4。在未來的10年中,中國政府將投資100億元用於濕地保護與恢復。並在三江源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嫩江源頭、高原湖泊、瀾滄江流域、沿海以及紅樹林分布地區開展48項示範工程;在全國重點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地區再建160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使總面積達到2000萬公頃。同時,新建濕地監測站242個,形成濕地監測體系並加強濕地保護的科研工作。

如果說植樹造林是在修補地球之「肺」,保護濕地是在滋潤地球之「腎」,那麼,中國林業在新時期實施的6大工程中,把植樹造林和濕地保護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正在做著造福人類惠及全球的偉大事業。2010年,中國將獻給地球一份更為珍貴的禮物。

探索「金釘子」破解地球生物大滅絕奧秘

2002年,我國權威地質專家在對位於浙江省常山縣黃泥塘「金釘子」剖面進行實地野外考察時,發現了一套新的、大致位於志留系底部的、以腕足類為主的生物群化石。由此,我國江南地區地質演化史有了新說法。

1997年1月,國際地科聯組織確認常山縣黃泥塘剖面為奧陶系達瑞威爾階界線層型剖面。被喻為「金釘子」的標准地層剖面,是一個地質年代起始階段地層發育最完整、生物化石含量最豐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質剖面。它既是識別不同時期、不同等級地質年代的重要標志,也是開展地學研究、開發地球資源的地質樣板和對比標准。奧陶系是地球有生命物質以來第一次出現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歷史時期。此前的「金釘子」剖面基本上「釘」在歐洲各國。

2002年12月25日至27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等單位的10餘位地質專家在常山實地採集研究黃泥塘「金釘子」古生物化石時,發現了這套生物群化石。以前,地質專家普遍認為,在晚奧陶-志留系時期(約4億年前),江南地區是一個以淺海為主的海洋。國際地層委員會志留系分會主席、中科院院士戎嘉余認為,在晚奧陶時期,江南地區曾發生過一次地殼運動,使得常山及其周邊地區地層被抬升,成為一個接近陸地的濱海環境,而不同於相鄰地區,因而具有十分獨特的地層古生物序列。這一發現改變了江南地區的地質演化史。

另據新華社南寧2002年4月5日的報道,正在廣西來賓縣對國際地層學界矚目的蓬萊灘剖面進行野外考察的中外專家稱,這個地層剖面擁有完整而豐富的各類化石,界線層位清晰,有望成為劃分地層年代的一個國際標准剖面,即「金釘子」,對它的研究將有助於破解2.5億年前的一次地球生物大滅絕的奧秘。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教授沈樹忠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薩姆·包令率領的專家小組的考察地點在紅水河畔,正值枯水季節,河床一邊的坡地上露出一個10餘米高的地層剖面。

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的蓬萊灘剖面,和浙江長興的煤山剖面一樣,近年來成為國際地層學界的「麥加」。專家說,這個剖面有如此完整的生物地層序列,這在全球的二疊紀(距今3億~2.5億年前)地層中實屬罕見。

據介紹,地層和古生物化石,是科學家劃分地球地層年代的主要依據。但各地的地層、化石群有很大差異,為使全世界的地層劃分和對比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必須找到一個地層露出最完整、各類化石最多、分界線最清楚的地層剖面作為國際標准剖面。標准剖面一經確定,就像「金釘子」釘在鐵板上,成為不輕易更改的標准。

「近年來中外科學家對蓬萊灘剖面進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蓬萊灘剖面有望成為繼煤山剖面之後的一個新的『金釘子』,」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曹長群說:「目前,蓬萊灘剖面已經被國際地層委員會確定為國際標准候選剖面。此次考察主要是採集樣本,進一步研究、論證,為它最終能被確定為正式的『金釘子』提供更新的材料。」

曹長群說,蓬萊剖面記錄著豐富的地質信息,對它的研究,有助於破解2.5億年前地球生物大滅絕的奧秘,對地質學、古生物學研究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2.5億年前地球上曾發生一次比恐龍滅絕還要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都消失了。中科院院士、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金玉通過對煤山剖面的研究,提出那次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不是以往認識的逐漸消亡或分期絕滅,而是一次突然暴發的災難事件。他的論文於2000年在美國《科學》雜志發表,對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傳統進化論構成了挑戰。

蓬萊灘剖面和煤山剖面都是二疊紀末的剖面,對蓬萊剖面的研究將有助於對這個觀點的進一步研究。

長江三角洲「啞地層」說話

在生物地層學上一直被認為是「啞地層」的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古土壤層,2002年終於「說話」了,我國地質科研人員成功地從這一地層中分析出較豐富的孢粉和藻類化石,對該地層一直具有爭議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主持該項研究的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國教授介紹,生物化石是地球的「書簽」,能忠實地記錄地球滄海桑田演變的每一頁。在生物地層學上,人們通常將生物化石貧乏的地層稱為「啞地層」。

長江三角洲在距今2.5萬~1.2萬年前形成的晚第四紀地層中,存在著若干暗綠色、黃褐色硬質黏土層,特徵鮮明、分布穩定,在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軟土層地基中,該地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建築地基難得的持力層,而且其所包含的古環境信息也是人們一直想得到的,因而該地層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

盡管許多研究者曾先後在不同地點、運用不同技術、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古土壤層進行過研究,但關於其成因卻一直頗具爭議,爭論的焦點在於這些古土壤成土母質沉積時的古環境。一種觀點為水成沉積,認為這一古土壤層是由於河流或湖泊乾涸後沉積而成的;另一種觀點為風成沉積,認為這一古土壤層的沉積物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風塵或大陸架沙漠化的衍生物。

引起這些爭論的重要原因之一,還在於這一古土壤層中生物化石貧乏,人們一直沒有在其中發現任何有意義的孢粉、藻類化石組合,不足以判別古土壤層形成時期的沉積環境和植被類型,並對其成因做出明確解釋。

同濟大學的科研人員在上海普陀區曹楊新村地下30多米處,鑽孔取出了一些晚第四紀古土壤層的樣品,通過採取新穎的酸處理與篩選技術相結合的樣品處理方法,在這些樣品中獲取了較豐富的孢粉、藻類化石,從而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古土壤層形成環境的研究提供了確鑿的生物化石證據。中國科學院主辦的權威刊物《科學通報》發表了這一研究的相關論文。

據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介紹,曹楊鑽孔剖面樣品的孢粉、藻類共有55個科屬,其中孢粉包括陸生植物的孢粉和水生草本植物的孢粉,藻類均屬於浮游藻類。由於浮游藻類生活在水中,因此保存於沉積物中的藻類化石是反映沉積環境可靠的化石標志。

而在孢粉與藻類的化石組合中,淡水藻類——環紋藻的含量最為豐富,並在古土壤層中發現環紋藻與陸生草本植物花粉出現兩次高低變化,這表明當時曹楊地區曾經經歷了兩次水泛和兩次水退,水泛時期沉積區內淡水藻類大量繁育,而到了水退時期裸露出來的陸地上則發育陸生植物。

此外,科研人員還在曹楊鑽孔古土壤層大多數樣品中,發現了海水生的溝鞭藻類,盡管含量不高,但對當時的沉積環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科研人員認為,古土壤母質在沉積過程中曾受到海水影響,可能說明古土壤母質沉積於海退期間海面相對較高的階段。

以上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古土壤層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作用,但也有一些持「風成沉積」觀點的專家認為,僅僅一個鑽孔的研究樣本並不能具備說服力。目前,同濟大學的科研人員正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計劃在上海的青浦、浦東以及周邊地區繼續進行研究。

茶馬古道:喚醒塵埃中的歷史

千百年來,青藏高原和祖國內地之間就存在著一條漢藏交往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勢最高、最險的文明文化傳播的古道,是一條完全用人和馬的腳力踩出的、用有血有肉的生命之軀鋪就的古道,馬幫們沿著這條坎坷崎嶇的古老驛道,源源不斷地為藏區馱去茶、糖、鹽等生活必需品,從藏區換回馬匹、牛羊和皮毛,專家們因此將這條漢藏古道稱為「茶馬古道」。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大觀園、民族遷徙的大走廊,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歷史見證。在這條綿延4000餘千米的古道上,有西雙版納傣族的貝葉文化、有彝族祭壇上的火文化、有白族的本主文化、有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有藏族的雪域文化……各民族文化在這條古道上交匯、融合、發展,生生不息。它又是一條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在華夏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茶馬古道途經的橫斷山區、青藏高原,又是我國地理地貌最為復雜、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有著極高的科學考察價值。

在漫長的歷史中,茶馬古道形成了兩條主要的線路,一條以現今雲南西雙版納、思茅等產茶地為起點,向西北經今雲南大理、麗江、迪慶到西藏昌都、林芝至拉薩,再經拉薩南下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和印度;另一條則從現今的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薩等地,到達尼泊爾、印度。

同「絲綢之路」一樣,茶馬古道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曾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現代文明的滌盪,這條古道逐漸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近年來,滇、川、藏旅遊業的蓬勃興起,又喚起人們對這條古老文化文明傳播通道的記憶。

人們已很難窺見這條神秘古道的全貌。茶馬古道究竟如何走向?它究竟經過現今的哪些地方?在主幹道之外又有些什麼樣的附線?……這一切都是那樣的撲朔迷離。

100多年前,滇西北這片天荒地老的高原曾有許許多多的法國籍、德國籍傳教士不辭辛勞、歷盡艱險到這里傳教,足跡曾經踏遍整個滇西北高原,他們會不會留下關於茶馬古道的一些記述?

熱衷於「香格里拉」和茶馬古道研究的女學者郭素芹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意外地發現了一張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茶馬古道完整路線圖。地圖印製於1875年法國巴黎出版的《地理社會》公報。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達讓的探險家闖入「香格里拉」游歷。他從印度進入滇西北高原,沿著崎嶇險峻的茶馬古道,先後踏訪了巴東、白地、葉枝、茨菇、德欽、維西、中甸、貢山等地,記載下了詳盡珍貴的考察回憶錄,並繪制出漂亮的地圖。

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發現,它不僅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張茶馬古道的完整地圖,對於茶馬古道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價值。這張百多年前老地圖的發現,強有力地佐證了研究人員們的猜測。滇藏茶馬古道附線自大理經六庫過茨菇沿獨龍江而不需要橫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進入印度。

2002年6月,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雲南大學、中山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分別從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雅安出發,分兩路對舉世矚目的茶馬古道進行了考察。這是我國首次對茶馬古道進行綜合科學考察。

有關專家稱,「茶馬古道」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擴散性,因此,使「茶馬古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內容十分宏大。「它究竟有多少支線,誰也無法說清,只能用『密如蛛網』來形容。」

專家的研究表明,「茶馬古道」的運行范圍在中國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區域,外圍可延伸到廣西、貴州等省,而國外則直接到達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和東南亞的緬甸、越南、寮國、泰國,進一步還涉及到南亞、西南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科考隊現場踏勘了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中甸至東巴白水台的一段古驛道,確認這是「茶馬古道」的另一條重要線路,即由白水台直下虎跳峽,然後從麗江石鼓沿金沙江而上到魯甸,翻越栗地坪雪山埡口到維西城,再逆瀾滄江而上至岩瓦後分兩路,一路渡瀾滄江翻碧羅雪山至雲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後進入緬甸,另一條路繼續從岩瓦逆瀾滄江而上,在德欽燕門谷扎渡江越太子雪山到西藏、印度。「隨著考察研究的深入,還將有更多的『茶馬古道』被發現。」

專家們對此深信不疑。

Ⅲ 「三江源拉麵」和「蘭州拉麵」有啥區別

三江源拉麵和蘭州拉麵都是主營蘭州牛肉垃面的品牌。主要的不同在於蘭州拉麵連鎖店創辦時間更長,連鎖店更多。

蘭州牛肉麵,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麵,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清真風味小吃。它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面條黃亮),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顧客的好評。並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譽"中華第一面"。

Ⅳ 地球資源問題的文章

九、地球資源

「生命地球」報告:資源破壞地球透支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WSSD)即將開幕的前50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名為2002年「生命地球」的報告中指出:「到2030年,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將出現衰退,除非人類從現在開始就減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

這份報告稱人類目前對地球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已經以20%的比例超過了地球的承受能力,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不斷地增加。根據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所作出的預測顯示,到2050年,人類將消耗掉地球上的180%到220%的生物生長能力。根據這份報告,這就意味著,除非各國政府立刻採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到2030年,以人類平均壽命、教育程度和世界經濟為代表的指數會顯示,人類的社會福利將會下降。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源豐富的星球上,但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一事實對所有參加此次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的各國首腦都是一個挑戰,」WWF總幹事克勞迪·馬丁博士指出,「解決保障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並改善世界上最貧窮人口的健康與生活,必須要保持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除非我們能夠保障這些生態系統的完整,我們將永遠無法保證向全球大部分人口提供一個合理的生存標准。」

根據該份報告,地球擁有114億公頃可利用的土地和海洋,換言之,全球60億人口中,每人擁有1.9公頃的可利用土地。每個人對全球生態范圍的影響——或者說是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達到2.3公頃。然而,在1999年,每個非洲人或亞洲人所產生的生態影響還不足1.4公頃,而西歐人則已達到約為5.0公頃,北美則是9.6公頃。

同時,根據幾百種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數量的發展趨勢而得到的生命地球指數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人類的消費壓力是不可承受的。過去的30年中,地球指數降低了35%。其中,淡水魚類尤為突出,195種生活在江河和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減少了54%,海洋中的217種物種減少了35%,森林中282種物種減少了15%。

WWF確信,如果政府能夠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將會扭轉一些這樣的負面發展趨勢,從而促使人類重新回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這包括提高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所需的資源使用效率,特別是要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供給,推動節能技術,改善建築和交通運輸系統;鼓勵合理、可持續的消費模式,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以保持其生物生產能力和多樣性。

「目前我們無法確定地球資源這樣巨大的透支將會帶來的結果。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我們最好還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聽憑命運的擺布」。生命地球報告的作者約翰森·路說,「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上,各國首腦將有機會解決那些造成阻礙可持續發展的根源問題,使我們能夠走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來。」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9月2日至4日舉行了首腦會議,包括104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192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大會。會議最後通過了《執行計劃》和《政治宣言》兩個基本文件。這是繼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後又一次具有廣泛影響的會議,它表明人類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在這之前不久,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國際學者發表報告稱,人類正在過量地消耗著地球資源,需要在地球上設置一個「緩沖區」,以減少資源消耗,並保護其他生物和生態環境。在報告中,他們把人類對環境的需求轉化成人類需要多少地球面積來產生食物和其他物品,以及容納廢棄物品。報告從1961年開始逐年評估人類對資源的消耗情況,即根據人類的資源消耗量、廢棄物產生的數量來衡量需要多少地球面積來維持目前的人類活動。此次報告顯示,1961年,人類使用了70%的地球生物圈資源;1999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120%。也就是說,到1999年,人類實際上需要1�2個地球的資源來維持目前的人類社會活動。報告同時認為,人類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透支地球生物圈的資源。

北極科考熱起來

中國伊力特·沐林科考隊的16名科學家是於2002年7月25日赴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9月初回國。一個多月時間里,科考隊在斯瓦爾巴德群島首府朗伊爾賓建立了北極科學考察臨時基地,在大氣、地質、植物、冰川4個領域進行了大量科考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這是我國科學家針對北極陸地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科考行動。那麼,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北極從事哪些考察和研究呢?

南極地質學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是進一步證實了大陸漂移。但在北極,大陸漂移究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仍然是個未知的問題。因為北極中心地區是一個大洋,這個大洋的起源,與相鄰地區的陸地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和了解過去與現在北極板塊運動的地球動力學過程。根據這些研究,將可以知道古代北半球的板塊運動和地理地貌,以及古代環境到底是什麼樣子。

在地質學研究中,最重要的資料和信息都是從岩石標本里得到的。迄今為止,在北冰洋不同地區,科學家們收集到了幾百塊岩石標本,其中只有4塊帶有寒冷氣候條件下的沉積物。這些標本表明,在4000萬年以前,北極至少有部分地區是相當暖和的。由於岩石標本里儲存著氣候變化的信息,所以通過地質學的研究還可以知道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情況。

最近幾年,北極地質學探索出一條途徑,就是利用湖泊沉積物來研究這里的古代氣候和古代環境。科學家們在北冰洋周圍選擇一些以前曾有海水入侵過,後來又封閉起來的湖泊進行鑽探,取出地下的沉積物。科學家們對這樣的沉積物取樣分析,就可以為古氣候和古環境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我國科學家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北極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陸地和淺海中有幾百米深的永久性凍土帶,同樣儲存著氣候變化的重要信息。

游離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而北極在這方面起著極重要的作用。以前人們認為,北極是一個巨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貯存庫,這是因為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了自身的有機體(碳水化合物);當它們被動物吃掉以後,又變成了動物的有機體。但是,由於北極溫度低,動植物屍體很難腐爛,大量的碳被儲存了下來,就像是一個大倉庫。但科學家們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北極地區,由於氣溫上升,地下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正在迅速增加,已經超過了植物生長量的增加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使北極從一個碳的貯存庫變成了一個源源不斷地向大氣層供給二氧化碳的源泉,這有可能大大加快地球的溫室效應。

北極的空氣一向被認為是純潔的,它顯得特別清新,天也特別的藍。但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北極的大氣已經開始受到污染。科學家們用飛機追蹤觀察,了解到有一些工業煙塵隨著大氣對流飄到了北極,這就是北極煙霧。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北極煙霧愈來愈多,有可能大大增強北極地區的溫室效應,還有可能形成酸雪或酸雨,對北半球乃至全球的生態都將造成嚴重威脅。來自北極的另外一種威脅,就是臭氧空洞。北極的臭氧空洞雖然沒有南極那樣明顯,但同樣存在。

北冰洋是地球上唯一位於極地中心地區的大洋。其他的大洋只有水,水是大洋里唯一的介質,因此大氣和海洋之間的能量交換,都是在水和氣之間直接進行的。但在北極,水和氣之間還隔著一層固體的冰,因此就大大地改變了大氣和海洋之間能量交換的模式,從而影響和制約了全球性的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系統,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球性的氣候變化。科學家們觀察和研究北冰洋冰蓋的生成、發育、變化和運動的規律,以及冰、洋之間的質量、動力和能量的垂直交換,可以預報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氣候和環境的變化。

因為北極有大量的土著居民,有些國家還在北極和亞北極地區進行了一些社會學和人文學的研究和考察,研究在極地環境下的人類行為,以及由於社會高速發展所引起的人們心理上的變化,其中包括人體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文化、藝術、政治和經濟等。

濕地:「地球之腎」在呼喚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 2002年中國政府為地球獻上了一份珍貴的禮物——總面積達196萬公頃的14塊濕地被批准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生效時間為2002年1月11日。至此,中國國際重要濕地數量增加到21塊,總面積達303萬公頃。

這次新增的國際重要濕地分布於8個省(區、市),包括內蒙古的達賚湖和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的三江、洪河和興凱湖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以及上海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等,惠及遼寧大連斑海豹、廣東惠東港綠海龜以及江蘇大豐麋鹿等珍稀物種的保護。
濕地是指沼澤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帶等,包括河流、湖泊、灘塗、水庫、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過6米的海域地帶。同森林和海洋一樣,濕地被認為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發源地,無數種類的植物和眾多的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以及無脊椎動物依賴其生存。濕地被稱為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在抵禦洪水、減緩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等方面有著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濕地因具有巨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環功能,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具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在發揮巨大生態功能的同時,也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如糧食、肉類、魚類、葯材、能源以及多種工業原料。濕地還具有十分豐富的景觀和文化價值,世界文明的延續和發展與濕地有著密切的關系。濕地所具有的綜合效益和多種功能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從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文明的發源地」,可以清楚地看到,濕地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它們作為多種瀕危動植物棲息地的意義,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既是我們傳承綠色文明的載體,也是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是亞洲濕地類型最齊全、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濕地總面積6600萬公頃,佔全球濕地總面積的1/10,位居世界第4位。孕育了中華民族的長江、黃河發源地的青藏高原不僅是中國的水塔,也是亞洲的水塔;長江中游的洞庭湖集合了世界95%的白鶴;廣東惠東海龜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16個海龜保護區之一。所有列為世界重要濕地的自然保護區都是世界最珍貴的財富之一。

然而,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大片的濕地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我國和世界發達國家一樣,由於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壓力,導致我國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受到了普遍的威脅和破壞,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為了保護這些濕地,中國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92年中國加入「世界濕地公約」之後,便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濕地保護運動,2000年,16個部委聯合發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2001年啟動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中的部分濕地項目。到目前為止,中國共有濕地類型保護區310處,保護了近1600萬公頃的天然濕地,約佔中國濕地總面積的1/4。在未來的10年中,中國政府將投資100億元用於濕地保護與恢復。並在三江源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嫩江源頭、高原湖泊、瀾滄江流域、沿海以及紅樹林分布地區開展48項示範工程;在全國重點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地區再建160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使總面積達到2000萬公頃。同時,新建濕地監測站242個,形成濕地監測體系並加強濕地保護的科研工作。

如果說植樹造林是在修補地球之「肺」,保護濕地是在滋潤地球之「腎」,那麼,中國林業在新時期實施的6大工程中,把植樹造林和濕地保護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正在做著造福人類惠及全球的偉大事業。2010年,中國將獻給地球一份更為珍貴的禮物。

探索「金釘子」破解地球生物大滅絕奧秘

2002年,我國權威地質專家在對位於浙江省常山縣黃泥塘「金釘子」剖面進行實地野外考察時,發現了一套新的、大致位於志留系底部的、以腕足類為主的生物群化石。由此,我國江南地區地質演化史有了新說法。

1997年1月,國際地科聯組織確認常山縣黃泥塘剖面為奧陶系達瑞威爾階界線層型剖面。被喻為「金釘子」的標准地層剖面,是一個地質年代起始階段地層發育最完整、生物化石含量最豐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質剖面。它既是識別不同時期、不同等級地質年代的重要標志,也是開展地學研究、開發地球資源的地質樣板和對比標准。奧陶系是地球有生命物質以來第一次出現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歷史時期。此前的「金釘子」剖面基本上「釘」在歐洲各國。

2002年12月25日至27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等單位的10餘位地質專家在常山實地採集研究黃泥塘「金釘子」古生物化石時,發現了這套生物群化石。以前,地質專家普遍認為,在晚奧陶-志留系時期(約4億年前),江南地區是一個以淺海為主的海洋。國際地層委員會志留系分會主席、中科院院士戎嘉余認為,在晚奧陶時期,江南地區曾發生過一次地殼運動,使得常山及其周邊地區地層被抬升,成為一個接近陸地的濱海環境,而不同於相鄰地區,因而具有十分獨特的地層古生物序列。這一發現改變了江南地區的地質演化史。

另據新華社南寧2002年4月5日的報道,正在廣西來賓縣對國際地層學界矚目的蓬萊灘剖面進行野外考察的中外專家稱,這個地層剖面擁有完整而豐富的各類化石,界線層位清晰,有望成為劃分地層年代的一個國際標准剖面,即「金釘子」,對它的研究將有助於破解2.5億年前的一次地球生物大滅絕的奧秘。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教授沈樹忠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薩姆·包令率領的專家小組的考察地點在紅水河畔,正值枯水季節,河床一邊的坡地上露出一個10餘米高的地層剖面。

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的蓬萊灘剖面,和浙江長興的煤山剖面一樣,近年來成為國際地層學界的「麥加」。專家說,這個剖面有如此完整的生物地層序列,這在全球的二疊紀(距今3億~2.5億年前)地層中實屬罕見。

據介紹,地層和古生物化石,是科學家劃分地球地層年代的主要依據。但各地的地層、化石群有很大差異,為使全世界的地層劃分和對比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必須找到一個地層露出最完整、各類化石最多、分界線最清楚的地層剖面作為國際標准剖面。標准剖面一經確定,就像「金釘子」釘在鐵板上,成為不輕易更改的標准。

「近年來中外科學家對蓬萊灘剖面進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蓬萊灘剖面有望成為繼煤山剖面之後的一個新的『金釘子』,」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曹長群說:「目前,蓬萊灘剖面已經被國際地層委員會確定為國際標准候選剖面。此次考察主要是採集樣本,進一步研究、論證,為它最終能被確定為正式的『金釘子』提供更新的材料。」

曹長群說,蓬萊剖面記錄著豐富的地質信息,對它的研究,有助於破解2.5億年前地球生物大滅絕的奧秘,對地質學、古生物學研究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2.5億年前地球上曾發生一次比恐龍滅絕還要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都消失了。中科院院士、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金玉通過對煤山剖面的研究,提出那次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不是以往認識的逐漸消亡或分期絕滅,而是一次突然暴發的災難事件。他的論文於2000年在美國《科學》雜志發表,對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傳統進化論構成了挑戰。

蓬萊灘剖面和煤山剖面都是二疊紀末的剖面,對蓬萊剖面的研究將有助於對這個觀點的進一步研究。

長江三角洲「啞地層」說話

在生物地層學上一直被認為是「啞地層」的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古土壤層,2002年終於「說話」了,我國地質科研人員成功地從這一地層中分析出較豐富的孢粉和藻類化石,對該地層一直具有爭議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主持該項研究的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國教授介紹,生物化石是地球的「書簽」,能忠實地記錄地球滄海桑田演變的每一頁。在生物地層學上,人們通常將生物化石貧乏的地層稱為「啞地層」。

長江三角洲在距今2.5萬~1.2萬年前形成的晚第四紀地層中,存在著若干暗綠色、黃褐色硬質黏土層,特徵鮮明、分布穩定,在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軟土層地基中,該地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建築地基難得的持力層,而且其所包含的古環境信息也是人們一直想得到的,因而該地層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

盡管許多研究者曾先後在不同地點、運用不同技術、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古土壤層進行過研究,但關於其成因卻一直頗具爭議,爭論的焦點在於這些古土壤成土母質沉積時的古環境。一種觀點為水成沉積,認為這一古土壤層是由於河流或湖泊乾涸後沉積而成的;另一種觀點為風成沉積,認為這一古土壤層的沉積物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風塵或大陸架沙漠化的衍生物。

引起這些爭論的重要原因之一,還在於這一古土壤層中生物化石貧乏,人們一直沒有在其中發現任何有意義的孢粉、藻類化石組合,不足以判別古土壤層形成時期的沉積環境和植被類型,並對其成因做出明確解釋。

同濟大學的科研人員在上海普陀區曹楊新村地下30多米處,鑽孔取出了一些晚第四紀古土壤層的樣品,通過採取新穎的酸處理與篩選技術相結合的樣品處理方法,在這些樣品中獲取了較豐富的孢粉、藻類化石,從而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古土壤層形成環境的研究提供了確鑿的生物化石證據。中國科學院主辦的權威刊物《科學通報》發表了這一研究的相關論文。

據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介紹,曹楊鑽孔剖面樣品的孢粉、藻類共有55個科屬,其中孢粉包括陸生植物的孢粉和水生草本植物的孢粉,藻類均屬於浮游藻類。由於浮游藻類生活在水中,因此保存於沉積物中的藻類化石是反映沉積環境可靠的化石標志。

而在孢粉與藻類的化石組合中,淡水藻類——環紋藻的含量最為豐富,並在古土壤層中發現環紋藻與陸生草本植物花粉出現兩次高低變化,這表明當時曹楊地區曾經經歷了兩次水泛和兩次水退,水泛時期沉積區內淡水藻類大量繁育,而到了水退時期裸露出來的陸地上則發育陸生植物。

此外,科研人員還在曹楊鑽孔古土壤層大多數樣品中,發現了海水生的溝鞭藻類,盡管含量不高,但對當時的沉積環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科研人員認為,古土壤母質在沉積過程中曾受到海水影響,可能說明古土壤母質沉積於海退期間海面相對較高的階段。

以上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古土壤層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作用,但也有一些持「風成沉積」觀點的專家認為,僅僅一個鑽孔的研究樣本並不能具備說服力。目前,同濟大學的科研人員正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計劃在上海的青浦、浦東以及周邊地區繼續進行研究。

茶馬古道:喚醒塵埃中的歷史

千百年來,青藏高原和祖國內地之間就存在著一條漢藏交往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勢最高、最險的文明文化傳播的古道,是一條完全用人和馬的腳力踩出的、用有血有肉的生命之軀鋪就的古道,馬幫們沿著這條坎坷崎嶇的古老驛道,源源不斷地為藏區馱去茶、糖、鹽等生活必需品,從藏區換回馬匹、牛羊和皮毛,專家們因此將這條漢藏古道稱為「茶馬古道」。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大觀園、民族遷徙的大走廊,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歷史見證。在這條綿延4000餘千米的古道上,有西雙版納傣族的貝葉文化、有彝族祭壇上的火文化、有白族的本主文化、有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有藏族的雪域文化……各民族文化在這條古道上交匯、融合、發展,生生不息。它又是一條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在華夏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茶馬古道途經的橫斷山區、青藏高原,又是我國地理地貌最為復雜、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有著極高的科學考察價值。

在漫長的歷史中,茶馬古道形成了兩條主要的線路,一條以現今雲南西雙版納、思茅等產茶地為起點,向西北經今雲南大理、麗江、迪慶到西藏昌都、林芝至拉薩,再經拉薩南下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和印度;另一條則從現今的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薩等地,到達尼泊爾、印度。

同「絲綢之路」一樣,茶馬古道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曾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現代文明的滌盪,這條古道逐漸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近年來,滇、川、藏旅遊業的蓬勃興起,又喚起人們對這條古老文化文明傳播通道的記憶。

人們已很難窺見這條神秘古道的全貌。茶馬古道究竟如何走向?它究竟經過現今的哪些地方?在主幹道之外又有些什麼樣的附線?……這一切都是那樣的撲朔迷離。

100多年前,滇西北這片天荒地老的高原曾有許許多多的法國籍、德國籍傳教士不辭辛勞、歷盡艱險到這里傳教,足跡曾經踏遍整個滇西北高原,他們會不會留下關於茶馬古道的一些記述?

熱衷於「香格里拉」和茶馬古道研究的女學者郭素芹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意外地發現了一張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茶馬古道完整路線圖。地圖印製於1875年法國巴黎出版的《地理社會》公報。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達讓的探險家闖入「香格里拉」游歷。他從印度進入滇西北高原,沿著崎嶇險峻的茶馬古道,先後踏訪了巴東、白地、葉枝、茨菇、德欽、維西、中甸、貢山等地,記載下了詳盡珍貴的考察回憶錄,並繪制出漂亮的地圖。

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發現,它不僅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張茶馬古道的完整地圖,對於茶馬古道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價值。這張百多年前老地圖的發現,強有力地佐證了研究人員們的猜測。滇藏茶馬古道附線自大理經六庫過茨菇沿獨龍江而不需要橫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進入印度。

2002年6月,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雲南大學、中山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分別從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雅安出發,分兩路對舉世矚目的茶馬古道進行了考察。這是我國首次對茶馬古道進行綜合科學考察。

有關專家稱,「茶馬古道」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擴散性,因此,使「茶馬古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內容十分宏大。「它究竟有多少支線,誰也無法說清,只能用『密如蛛網』來形容。」

專家的研究表明,「茶馬古道」的運行范圍在中國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區域,外圍可延伸到廣西、貴州等省,而國外則直接到達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和東南亞的緬甸、越南、寮國、泰國,進一步還涉及到南亞、西南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科考隊現場踏勘了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中甸至東巴白水台的一段古驛道,確認這是「茶馬古道」的另一條重要線路,即由白水台直下虎跳峽,然後從麗江石鼓沿金沙江而上到魯甸,翻越栗地坪雪山埡口到維西城,再逆瀾滄江而上至岩瓦後分兩路,一路渡瀾滄江翻碧羅雪山至雲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後進入緬甸,另一條路繼續從岩瓦逆瀾滄江而上,在德欽燕門谷扎渡江越太子雪山到西藏、印度。「隨著考察研究的深入,還將有更多的『茶馬古道』被發現。」

專家們對此深信不疑。

閱讀全文

與伊力特三江源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深蘭科技歷次融資 瀏覽:208
青島小橋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281
australia與cny的匯率 瀏覽:83
資本杠桿比率 瀏覽:219
金融機構法律界定 瀏覽:999
幣諾交易所 瀏覽:184
長安銀行的理財怎麼樣 瀏覽:415
第一家開展網上個人理財業務的銀行 瀏覽:171
山東中小企業融資 瀏覽:893
雷亞爾對美元遠期匯率 瀏覽:672
首開股份2015年中報 瀏覽:103
炒期貨的人多麼 瀏覽:489
信貸杠桿 瀏覽:318
外匯余額2017 瀏覽:290
支付寶中基金和理財區別 瀏覽:544
浮動匯率下的減稅 瀏覽:635
沈陽五金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152
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儲備 瀏覽:105
銀行間外匯市場什麼時候收盤 瀏覽:285
汽車融資租賃過程中擔保公司倒閉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