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一兩黃金能幹什麼
古代的一兩黃金到底值多少:
1、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
2、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3、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
4、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2. 古代一兩黃金等於多少白銀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3. 中國古代的一兩黃金等與現在的多少黃金呀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
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黃金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大約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
所以可以推算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4. 古代的黃金真的是金子嗎
在春秋戰國時期,金大部分指的是銅和錫,後面到了漢朝,黃金慢慢增多,金才成為黃金的代稱,即金才是真的金子。所以在漢朝,賞金千兩可能真的是賞一千兩黃金呢,只是純度沒有現在的高。
歷史記載的賞金千兩非常少。各朝代的皇帝,都是非常摳門的,沒幾個人能得到這么多的賞賜,就算有,也都是些銅錢、碎銀子。古代計量單位不一樣每個朝代的計量單位不一樣。在漢代以後,金後面加計量單位兩,才代表是黃金。如果皇帝說,賞金萬錢,那就是賞一萬個銅錢。
明清時期,不加單位的金,就是指銀子。賞50金,就是賞賜50兩白銀。古代度量也不一樣每個朝代的度量也不一樣,秦漢之後,度量統一之後,16兩代表現在的1斤,賞金千兩,相當於現在62.5斤。並不是我們理解的黃金100斤。
(4)古代一匱黃金擴展閱讀:
黃金(Gold)是化學元素金(化學元素符號Au)的單質形式,是一種軟的,金黃色的,抗腐蝕的貴金屬。金是較稀有、較珍貴和極被人看重的金屬之一。國際上一般黃金都是以盎司為單位,中國古代是以「兩」作為黃金單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屬。
黃金不僅是用於儲備和投資的特殊通貨,同時又是首飾業、電子業、現代通訊、航天航空業等部門的重要材料。
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
5. 古代1兩黃金=多少銀子
在西漢,一斤黃金只能換三斤白銀;在魏晉,一斤黃金已能換十斤白銀;到了北宋,一斤黃金可以換十三斤白銀;而在鴉片戰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能換三十斤白銀。
黃金會越來越值錢,一是因為黃金的開采速度遠遠比不上白銀,二是因為國際上的金銀比價一直超過中國,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出去,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
商人的逐利行為造成了黃金從東向西的流動及白銀從西向東的流動,結果使中國黃金大量減少,白銀大量增加。由於古代交通的困難,以及商品國際價差更大於黃金白銀比價差異,商人們願意販具有更大利潤的各國奇珍異品,而不是金銀。
所以中國黃金流向西方國家的運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中西方各國的黃金白銀比價逐漸趨向一致,黃金西流的速度也就越來越慢。大約用了一千年時間,才使中西方國家黃金白銀比價差異達到一致。
(5)古代一匱黃金擴展閱讀
中國歷代重視黃金儲備
在古代中國,雖然不像西方那樣頻頻發生因搶奪黃金而引發的戰爭,但歷代統治者對於黃金儲備同樣很重視。早在公元前11世紀,周朝建立後,設有大府、玉府、內府、外府等專司府庫之職,專門負責管理各種財務的出納,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國庫雛形。
史書中,西漢時期向來有「多金」的記載,當今有種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西漢的黃金儲備已經等於中國2003年的41.4%,那時「金子論斤賞賜,買賣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罰款用的都是黃金」。
雖然古籍中的「金」並不一定指黃金,但從當代出土大量漢代黃金製品來看(例如陝西博物館中的大量金餅),似乎也能從側面印證「西漢多金」的說法。由於古代國庫中的黃金主要來源於金礦的開發,至少可以推斷,「多金」的西漢是我國進行黃金開採的一個高峰期。
此外,近年來古玩界傳得沸沸揚揚的唐朝「黃金蛙」「黃金龜」據說出自唐朝金庫,但在史料中並未找到明文記載,漢、唐畢竟時代久遠,當時國庫中的黃金儲備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6. 古代一兩黃金等於多少兩白銀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所以用米的價換算銀兩價值。
7. 古代的黃金純度能達到多少
古人的提純手段不高,對黃金的純度要求不高,據對現存世的古代金元寶化驗,大約在77.5%左右。
8. 古代的一兩黃金有多重
古代由於計算方式不同,斤和克的換算在不同朝代也不同。
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據史料和現存古物來看:金錠有一兩、二兩乃至十兩、二十兩之分;銀錠有半兩、一兩、十兩、二十兩、五十兩以至一百兩或三百兩。
(8)古代一匱黃金擴展閱讀:
黃金在古代的價值
中國古代的黃金儲備曾經很驚人,如王莽時代,僅宮廷貯藏的黃金就在140噸以上,那時候黃金的購買力卻非常低(在漢朝,黃金一鎰,摺合今天300克,才只夠買10袋小米),所以君王們才捨得拿出那麼多黃金來賞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品交易越來越發達,作為財富象徵和支付手段的黃金顯得越來越稀缺。比如說在西漢,一斤黃金只能換三斤白銀;在魏晉,一斤黃金已能換十斤白銀。到了北宋,一斤黃金可以換十三斤白銀;而在鴉片戰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能換三十斤白銀了。
從明朝中葉到民國前期,中國一直是一個「銀本位」的國家,白銀價格不斷走低,等於是中國的貨幣不斷貶值,所以晚清以來涌到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投資做生意的外國人必須想辦法讓手裡持有的中國貨幣保值。
9. 古代黃金一錠是多少重量
(1)一錠金子有多重? 這個不好回答呀......... 中國古代流通的不是歐洲的金幣或銀幣,而是金錠銀錠 金錠不同於銅錢,銅錢除了官鑄外是不允許私鑄,而金錠卻允許民間私鑄,許多規模較大的票號、錢庄都有自己鑄造金錠,因此古代金錠的稱量、具名、形狀、成色都沒有統一的規格,種類十分雜亂,直到清朝以及其之後,金錠在鑄造、稱量、具名及形狀等規范上較為系統了 據史料和現存古物來看:金錠有一兩、二兩乃至十兩、二十兩之分;銀錠有半兩、一兩、十兩、二十兩、五十兩以至一百兩或三百兩。 舊制一市斤等於十六兩。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我算術不太好,就麻煩LZ自己算了 (2)能兌換多少銀子? 這個也不好回答.......... 水滸中1兩金子大概兌換13兩銀子,明初的金銀比價則為1:5。隆慶六年官定雲南的金銀比價為1:8。到崇禎年間,金銀的市場比價則從1:10變為1:15,已與西歐的金銀比價接近。 平均來說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所以: 一兩的金錠=8~11兩白銀 二兩的金錠=19~22兩白銀 十兩的金錠=80~110兩白銀 二十兩的金錠=160~220兩白銀 一些資料: 金銀錠可分為幾種:船形(元寶)、條形、餅形,不同形狀的金銀錠有著不同的名稱,船形的一般稱金銀錠,條形的一般稱金銀鋌,餅形的一般稱金銀餅。 金錠以明清兩朝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居多,人們也常常稱其為「元寶」。「元寶」這種形狀在明以前是沒有的。先秦有馬蹄形金錠,西漢時有麟趾金,均與元寶差別很大;唐代銀錠多為長立方體,宋代則為束腰板形。唐宋銀錠造型簡單,堆放時能充分佔用空間。 其實,元寶正是從唐宋圓弧束腰銀板演變過來的。當圓弧束腰銀板的邊線呈圓弧型後,銀板的兩端開始變厚;當變厚到一定程度後,便向兩邊向一方面翹起,最後就成了「元寶」。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 水滸中1兩金子大概兌換13兩銀子;1兩銀子大概兌換4貫錢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2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