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地方經濟指標

地方經濟指標

發布時間:2022-01-03 10:56:29

1. 八大主要經濟指標

八項重要經濟指標是「固定資產投資額」、「銀行貸款余額及增加額」、「職工工資總額」、「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銷售利稅率」、「工業資金利稅率」、「工業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工業能源消耗綜合降低率」的簡稱。國務院決定,從1989年1月起由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定期公布分地區的重要經濟指標。[1]

這項制度的實施對加強宏觀經濟控制,壓縮社會總需求,抑制通貨膨脹,逐步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從盲目追求產值增長速度,引導到提高經濟效益上來都具有重要意義。

2. 城市經濟指標

1、依法理財。是指依照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的規定,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國家財政,實現財政管理的法治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2、一般預算收入。通常是指正常的預算收入,在報告中是指現行政府預算收支科目規定的特定預算科目種類。這一特定科目的設立,是1996年隨著養路費等基金收入納入預算管理,為有別於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而確定的收入科目。一般預算收入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和牌照稅、屠宰稅、筵席稅、關稅、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牧業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國有資產經營收益、國有企業計劃虧損補貼、行政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海域場地礦區使用收入、專項收入、其他收入等。
3、財政經常性收入。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各級財政預算安排的教育、科技、農業支出的增長幅度,應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但由於前些年國家對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口徑沒有明確的界定,在實際工作中造成各地區財政經常性收入口徑上的不統一。為此,2004年年初財政部與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共同協商,對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口徑進行了界定,並下發了《關於統一界定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口徑的意見》(財預〔2004〕20號)。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口徑,內容包括一般預算收入(剔除城市維護建設稅、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專項收入,以及國有資產經營收益等一次性收入),中央和省核定的增值稅及消費稅返還、所得稅基數返還及出口退稅基數返還,以及中央和省給予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收入等。
4、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依照法律、法規並經有關部門批准設立,憑借行政權利或政府信譽,向單位和個人徵收的具有專項用途的資金。設立政府基金的目的,主要是支持某項特定產業和事業發展。其主要形式包括各種基金、資金、附加和專項收費等。
5、財政收支平衡。是指年度預算執行的結果,即總收入等於總支出。若總收入大於總支出為預算結余;總支出大於總收入為預算赤字。按照《預演算法》的要求,我國省以下地方各級財政實行當年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方針,不得編制赤字預算,也不準許執行結果中出現預算赤字。預算結余是財政後備的一部分。
6、收入預算調整。根據《預演算法》有關規定,對於年度財政體制調整等因素給預算收入帶來的變化,對收入預算進行調整,並將調整情況上報人大財經委。
7、可支配財力。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所能機動地支配使用的財政資金。按現行法規和財政體制,地方政府可支配財力由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上級稅收返還收入、上級財力性轉移支付補助收入,以及原體制上解中央收入或中央補助地方收入等構成。
8、調入資金。是指各級財政部門在預算執行中為平衡一般預算收支,從預算外及其他渠道調入的資金。隨著預算外資金逐年納入預算內管理項目的增多、取消財政周轉金以及費改稅工作的推進,調入資金呈越來越少的趨勢。調入資金屬於不穩定收入,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年初預算安排應盡可能不作為穩定收入考慮並安排年初支出預算。
9、上年結余。是指在各級總預算年終決算時,總收入大於總支出而出現的收支差額。其內容包括:(1)本年度支出中因上級下達專項指標較晚等原因,需結轉下年度按專項資金的管理辦法繼續使用的部分;(2)根據建設規劃和施工進度需要跨年度進行安排的建設項目資金;(3)該年度由於增收節支而形成的凈結余或因特定原因形成收不抵支產生的赤字。
10、支出結構。按國家職能分類,可分為經濟建設支出、社會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債務支出和其他支出等。財政支出的基本形式是無償撥款。
11、一般預算支出。通常是指正常的預算支出,在報告中是指現行政府預算收支科目規定的特定的預算科目種類。這一特定科目的設立,是1996年隨著養路費等基金收入納入預算管理,為有別於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而確定的支出科目。一般預算支出主要是按功能劃分的。按現行政府預算收支科目,地方財政預算類級支出科目主要有:基本建設支出、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地質勘探費、科技三項費用、流動資金、農業支出、林業支出、水利和氣象支出、工業交通等部門事業費、流通部門事業費、文體廣播事業費、教育支出、科學支出、醫療衛生支出、其他部門的事業費、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支出、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國防支出、行政管理費、外交外事支出、武裝警察部隊支出、公檢法司支出、城市維護費、政策性補貼支出、支援不發達地區支出、海域開發建設和場地使用費支出、債務利息支出、專項支出、其他支出、總預備費等。
12、事業支出。是指事業單位開展專業業務活動及其輔助活動發生的支出,包括工資、補助工資、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障費、助學金、公務費、業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和其他費用。
13、上解中央支出。包括原體制上解中央支出和專項上解中央支出。原體制上解中央支出是指1994年實行分稅制之前按當時確定的收入包干體制,地方財政應上解中央財政的體制支出。1994年實行分稅制體制後,為順利推行分稅制改革,國務院在體制文件中確定原體制下的分配格局暫時不變,實行原體制上解中央支出和分稅制體制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補助雙軌運行的辦法,過渡一段時間後再逐步規范化。由此在現行的地方財政收支平衡表中繼續體現原體制上解中央的指標。專項上解中央支出是指由於國家出台改革政策引起原來應由下級財政負擔的支出轉移到中央財政負擔,由此需要下級財政專項上解中央財政一部分支出。如由於國、地稅分設,國稅部門經費需要由地方專項上解中央,由中央財政負責對國稅部門的經費。此外還有地方舉借債務到期,如國債轉貸資金、世行貸款、外國政府貸款、農民基金會借款等需專項上解中央償還支出等。
14、政府性基金支出。是指以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具有政府性資金和專項資金的性質。
15、結轉下年繼續安排使用的支出。是年終滾存結余的一部分,即當年支出預算受某些因素影響(如由於上級下達專項資金過晚),按項目支出管理要求,尚未完成的支出項目,需轉到下年度繼續安排和使用的項目支出。
16、政府債務。是指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其它組織,以政府的名義向國內外或境內外承借或擔保的,負有直接或間接償還責任的債務,通常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政府直接顯性債務,即按法律和合同規定政府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債務;二是政府或有顯性債務,即在特定事項發生情況下,政府才需要支付的債務;三是隱性債務,即一些有可能轉化為政府直接債務的債務,如地方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企業債券、中國銀行轉貸的外國政府貸款和未經財政部門擔保的中國進出口銀行轉貸的外國政府貸款等。
17、《預演算法》。是保證國家財政計劃順利實現,調整權力機關、行政機關、上下級預算管理機關及各經濟組織之間,在有計劃地籌集和分配預算資金過程中所發生的預算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從法律角度上看,預演算法是國家調整預算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屬於財政法規體系中的基本法。我國的《預演算法》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統一。
18、預算草案。是指未經法定程序審查和批準的政府、機關、團體、事業單位的年度收支計劃,通常指未經人大批準的某一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收支計劃。中央各部門根據國務院的指示和財政部的部署,具體布置所屬單位編制預算草案,並負責匯總,編制出本部門的預算草案,報財政部審核。財政部審核匯總中央各部門的預算草案,編制出中央預算草案。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根據同級人民政府的指示和上級政府及財政部門的部署,具體布置本級各部門和下級財政部門編制預算草案,並負責審核、匯總編制本行政區域的預算草案,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財政部門審核。
19、現行預算管理體制。即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是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從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主要是按照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合理確定各級財政的支出范圍;根據事權與財權相結合的原則,將稅種統一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並建立中央稅收和地方稅收體系,分設中央與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分別征管;科學核定地方收支數額,逐步實行比較規范的中央財政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級預算制度,硬化各級預算約束。2002年以來,為加快現代企業制度等項改革,對原按企業隸屬關系劃分的企業所得稅、原作為地方收入的個人所得稅、原作為中央收入的利息所得稅,實行了中央地方按比例分享的辦法,從而對1994年以來實行的分稅制財政體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20、部門綜合預算。就是一個部門一本預算,是指政府各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及其行使職能的需要,由基層預算單位編制,逐級上報、審核、匯總,經財政部門審核後提交立法機關審議批準的全面反映部門各項收支活動的綜合財政計劃。
21、預算調整。是指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中央預算和經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地方本級預算,在執行中因特殊情況需要增加支出或者減少收入,使原批準的收支平衡預算的總支出超過總收入,或者使原批準的預算中舉借國內、國外債務的數額增加的部分變更。
22、事業單位預算。是指事業單位根據事業發展計劃和任務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
23、行政單位預算。是指行政單位根據其職責和工作任務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
24、決算。是指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編制的經法定程序審查和批準的預算收支的年度執行結果。它反映和總結預算執行情況和結果,是社會經濟活動在財政上的綜合反映,是預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決算草案由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在每一預算年度終了後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時間編制。
25、非稅收入。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社會團體和企業主管部門、政府或行政事業單位委託的機構(以下簡稱"部門和單位"),為履行或代行政府職能,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或依靠國家資產(資源)和國家投入而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稅收以外的各種財政性資金。其范圍具體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含各種基金、附加、專項資金、專項收費)、罰沒收入、主管部門從所屬單位集中的資金(含管理費、收入分成、基層上解資金)、具有行政職能的社會團體會費、國有資產(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含土地出讓、轉讓、出租、抵押、估價入股,海域場地礦區有償使用、房屋出租、場館及公園門票收入等)、捐贈收入、廣告收入、彩票資金、社會力量辦學收費、幼兒園收費(包括部隊所屬的園所)、銀行利息收入等。按財政管理方式,非稅收入分為:一是納入預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專項、附加)收入;二是納入財政專戶管理的預算外收入。
26、稅收。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憑借其政治權力,按照特定標准,強制、無償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種形式。目前我國的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大體為95%左右。
27、增值稅轉型。中央11號文件確定,在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實行裝備製造業等8大行業增值稅轉型政策,即由原來的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生產型增值稅是指在計算企業應繳增值稅時,不扣除購進固定資金所含進項稅,課稅對象相當於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總額,納稅人稅負較重。消費型增值稅,是指允許企業對購進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所含增值稅稅金予以抵扣,納稅人稅負較輕。實施增值稅轉型政策,將進一步降低製造業成本,有利於鼓勵資本向購置生產設備等方面的投資,進而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和加快發展。
28、國庫。是國家金庫的簡稱,是1985年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後修改的名稱,在此之前稱金庫。國庫是負責辦理國家預算收入和支出的機關,是國家預算執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預算執行的基礎。各級國庫在實現國家預算收支任務中,主要起到執行、促進、監督和反映的作用。
29、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主要是我國針對現行以徵收機關和預算單位設立多重財政資金存款賬戶為基礎的分級分散收付制度而實施的一項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這項改革是涉及財政資金收繳和撥付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將所有的財政性資金都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管理,收入直接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
30、轉移支付制度。是指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支付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為目標,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支付制度。它是我國分稅制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為實現地區間各項社會經濟事業的協調發展而採取的財政政策。根據轉移支付資金的性質、使用范圍的不同,可分為財力性補助的一般轉移支付和工資性轉移支付,以及專項性資金補助的社會保障轉移支付、農村稅費轉移支付、天然林禁伐轉移支付補助等。
31、財政違法行為。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在財政和財務會計管理活動中,違反國家有關財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32、偷稅罪。是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違反國家稅收征管法規,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或者是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達到法定標准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33、社會保障。是指政府和社會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在勞動者和社會成員因養老、傷殘、疾病喪失勞動能力或喪失就業機會,或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臨生活困難時,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提供物質幫助和社會服務,以確保其基本生活和醫療需要。
34、社保試點。是指國家為建立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而選定某些地區作為試點先行進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我省作為全國試點的唯一省份,試點的主要任務是:調整和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研究制定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辦法;加快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加強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加快社會保障立法步伐。我省試點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做實,二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
35、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政策。是指國家為促進外貿體制改革,保持外貿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出口退稅實行中央、地方按分享比例共同負擔的體制政策。具體內容是,從2004年1月1日起,改變出口退稅由中央全額負擔的辦法,改為按照中央地方增值稅75:25分享的體制進行承擔,按照"新帳不欠、老帳要還,完善機制,共同負擔,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的原則,核定各地區出口退稅基數,對基數內的退稅額,繼續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超基數退稅部分,由中央地方按比例分別負擔。
36、財政貼息。是指財政用於幫助用款單位歸還貸款利息支出,或者財政性貸款只要求收回本金,少收或不收利息所形成的補貼,又稱"利息補貼"。
3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在政府組織、引導、支持下,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互助合作制度。
38、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是指為加快中小學危房改造步伐,國務院決定,從2001年開始在全國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力爭在一段時間內基本消除現存的中小學危房,使中小學生和教師在安全、整潔的教室中安心學習和教書。"工程"由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實施,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投入"工程"專款,重點補助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經過改造後的校舍最低使用壽命確保在50年以上。
39、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是指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從2003年秋季起,對全省困難家庭學生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對象為全省農村貧困人口中的小學、初中學生、城市低保人口中的小學、初中學生,特殊教育學校及其他學校殘疾學生、工讀學校學生。對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雜費、課本費和校內服務性收費。免收雜費、課本費的補助資金,由省、市、縣(區)三級政府共同籌措。
40、陽光工程。2004年,國家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設部等六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通知》(農科教發[2004]4號),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勞動力輸出地和貧困地區,以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領域為目標,組織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此項工程簡稱為"陽光工程"。
41、「收支兩條線」管理。是指凡有非稅收入的單位,取得非稅收入時,必須按規定全部上繳國庫或同級財政專戶;支出時,由財政部門統籌安排,根據核定或批準的年度預算和預算外資金收支計劃以及單位的支出申請和實際工作需要,從國庫和財政專戶向申請單位撥款。
「收支兩條線」管理內容不僅指單純的收支管理,而是包括多個具體相關的工作內容。在收入管理方面,包括項目審批、標准核定、票據管理、徵收體制、賬戶設置等方面管理;在支出方面,包括部門預算、核撥制度、核定事業發展定額、實行項目庫等方面管理。
42、整合政府財力資源。是指政府在一定時期為緩解財政收支矛盾,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對原有的各類財政專項資金、非稅收入、競爭領域國有資本金、政府非經營性資產、土地等資源性資產、政府債權資金等,進行統籌規劃、強化管理、綜合運用,以集中財力資源,統籌用於一個時期的黨委、政府的重點支出項目。
43、政府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監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
44、資產評估。是指對資產現實價格的估算和判斷,即由有獨立性和公正性的評估主體,根據委託方的特定目的,遵循公允的原則和標准,按照國家的法規和政策,履行法定的程序,在翔實可靠的數據資料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某一時點的資產價格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評價,並得出合理結論的過程。
45、兩減免三補助。「兩減免」是指減征農業稅和免徵農業特產稅。我省從2004年起取消了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2005年全部免徵農業稅。「三補貼」是指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直補,也稱對種糧農民實施直接補貼,核心內容就是將國家實行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政策間接給農民的補貼轉為直接補貼,即:從2004年開始,國家不再按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將原來通過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對農民的間接補貼,改為通過一定方式直接補給農民;良種補貼,是為加快農作物良種推廣,促進農作物良種區域化種植,提高農產品品質而設立的專項資金;農機具購置補貼,是指為集中力量支持糧食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鼓勵和支持農民使用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農業機械給予一定的補貼。
46、穩健財政政策。是指介於積極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之間的中性財政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實質是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赤字來擴大政府支出的規模,達到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通常採取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規模的方式。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盈餘來壓縮政府支出的規模,達到減少或抑制社會的總需求,通常採取增稅和控制支出的方式。而穩健財政政策(即中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保持財政收支平衡,確保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大體平衡,既避免需求擴張,也防止出現需求不足。就現階段而言,實行穩健財政政策,主要是服從改革發展和中央宏觀調控的大局,通過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等措施,既防止通貨膨脹的苗頭繼續擴大,又防止通貨緊縮的趨勢重新出現;既堅決控制投資需求膨脹,又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既對投資過熱的行業降溫,又著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從而確保經濟社會和諧、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47、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是"收支兩條線"管理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大財政收入"蛋糕",源頭遏制腐敗的重要舉措。其主要內容:一是取消執收單位收入過渡帳戶,所有非稅收入直接上繳財政;二是實行收繳分離的征管方式,即"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三是建立全省非稅收入項目庫,對所有非稅收入實行統一編碼管理,有效防止"亂收費"行為;四是建立信息網路系統,實現收繳網上操作,賬務微機核算,網路自動監管;五是繳款憑證與執收票據合二為一,通過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系統軟體實行微機開票。
48、政府采購。也稱公共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實行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採取競爭、擇優、公正、公平、公開的形式,使用財政預算內、外資金等財政性資金,以購買、租賃、委託或僱傭等方法獲取得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政府采購制度則是采購政策、采購方式、采購程序和組織形式等一系列政府采購管理規范的總稱。
49、農村稅費改革。是指對現行農業和農村領域的稅費制度進行完善,取消面向農民的不合法、不合理收費,用稅收形式取代體現政府職能、具有稅收性質的收費,理順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村社會長期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的一項綜合性改革。其主要內容包括:取消鄉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徵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屠宰稅;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政策;改革村提留徵收使用辦法。
農村稅費改革分兩步進行。第一步主要是正稅清費,治理涉農"三亂",取消鄉統籌和村提留款,將農民應繳納的稅費規范為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把過重的農民負擔減下來。第二步就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主要是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直至取消農業稅,同時,推進鄉鎮機構、農村教育體制、縣鄉財政體制等綜合配套改革,增加對農村的公共財政投入,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
50、國債轉貸。1998年底,為解決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市場需求萎縮對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發行國家債券,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有效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增長,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具體內容為:國家增發一定數量的國債,由財政部轉貸給省級(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下同)人民政府,用於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項目。轉貸資金主要用於以下方面的建設項目:農林水利投資、交通建設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建設投資、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其他國家明確的建設項目。
根據已經審定的利用轉貸資金的建設項目及其所需資金,財政部與省級人民政府簽訂《中央向地方轉貸協議》。省級財政部門作為人民政府的債權、債務人的代表,負責國債轉貸資金的還本付息工作。轉貸資金項目的確定要求省級人民政府既要考慮到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到本地區綜合還款能力,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決定和落實還款資金的來源。根據《中央向地方轉貸協議》,省級財政部門與有關的同級主管部門或下級人民政府簽訂《建設項目利用轉貸資金協議》,在本省范圍內統借、統籌、統還。

3. 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的指標是什麼

GDP、恩格爾系數、CPI、人類發展指數HDI 、全要素生產率、工業增加值率、增量資本產出率、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費、農村人口比重、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識字率等

4. 主要經濟指標有哪些

常用的宏觀經濟指標有:
1.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2.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縮寫為PPI,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3.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該指標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4.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第一產業是指種植業與養殖業 。也就是通常講的「大農業」。
第二產業是指採掘業.製造業(工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等。
5.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經濟類型可分為國有、集體、個體、聯營、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為基本建設、更新改造、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四個部分。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Social Retail Goods) 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製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其反映一定時期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況,反映社會商品購買力的實現程度,以及零售,市場的規模狀況。 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會零售商品購買力、社會生產、貨幣流通和物價的發展變化趨勢的重要資料。
7.貨幣存量或者說流通量。
M0=流通中的現金;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廣義貨幣(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託類存款+其他存款。M1反映著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M2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出現通貨膨脹;若M2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出現資產泡沫。
8.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9. 投機性短期資本,又稱游資(Refugee Capital)或叫熱錢(Hot Money)或不明資金,只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 在外匯市場上,由於此種投機性資金常自有貶值傾向貨幣轉換成有升值貨幣傾向的貨幣,增加了外匯市場的不穩定性,因此,只要預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讓升值的貨幣大幅波動或實行外匯管制,才能阻止這種投機性資金的流動。
10.外商直接投資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國的投資者跨國境投入資本或其他生產要素,以獲得利潤或稀缺生產要素為目的的投資活動。
11.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或逆差。在一定的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
12.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
美國經濟指標:
ISM指數是由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公布的重要數據,對反映美國經濟繁榮度及美元走勢均有重要影響。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是全球最大、最權威的采購管理、供應管理、物流管理等領域的專業組織。該組織立於1915年,其前身是美國采購管理協會,目前擁有會員45000多名、179個分會,是全美最受尊崇的專業團體
之一。
ISM指數分為製造業指數和非製造業指數兩項。
ISM供應管理協會製造業指數由一系列分項指數組成,其中以采購經理人指數最具有代表性。該指數是反映製造業在生產、訂單、價格、雇員、交貨等各方面綜合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通常以50為臨界點,高於50被認為是製造業處於擴張狀態,低於50則意味著製造業的萎縮,影響經濟增長的步伐。
ISM供應管理協會非製造業指數反映的是美國非製造業商業活動的繁榮程度,當其數值連續位於50以上水平時,表明非製造業活動擴張,價格上升,往往預示著整體經濟正處於一個擴張狀態;反之,當其數值連續位於50以下水平時,往往預示著整體經濟正處於一個收縮狀態。

5. 主要經濟指標有哪些

主要經濟指標有:

1、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某一國在一定時期其境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形勢的好壞,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被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視為「最富有綜合性的經濟動態指標」。主要由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額四部分組成。

2、工業生產(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國工業生產部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全部工業產品的總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很大比重。

3、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數據上升說明經濟發展受阻,反之則看好。對於大多數西方國家來說,失業率在4%左右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過9%,則說明經濟處於衰退。此數據由美國勞工部編制,每月第一個周五21:30公布。

(5)地方經濟指標擴展閱讀:

常用的宏觀經濟指標有:

1、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2、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縮寫為PPI,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3、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該指標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4、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第一產業是指種植業與養殖業 。也就是通常講的「大農業」。

第二產業是指採掘業.製造業(工業).建築業。

6. 地方經濟分析哪些指標是可信的

近來看了常山縣發改委幾位專家的《 我縣與衢州市各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比研究》一文,立馬產生了幾點想法。一是,這些專家確實非常的辛苦,一篇文章中用了二十八個表格,數據也整理得非常到位。二是,第一次這么完整地反映了通盤的數據,也指出了相關數據的指代意義。三是,仍覺猶抱琵琶半遮面,對一些涉及敏感的話題還是不夠到位。 通觀這些專家成文的架構,一看就知道這些專家都是多年沉在經濟領域中的,還沒有跳出工作框框來看問題,這樣就難免出現有的問題過於程式化,也了無新意。 向這些專家開炮的理由是: 一、這些經濟指標有多少是反映實際情況的。二十八張表格,對於整理者,也許這是幾天幾夜的心血。但對於效果來說,本人覺得:一是羅列的太多,加上一些指標本身失真,引用了不實數據,反而沒有了說服力;二是有些指標根本就沒有為主題服務,有點牽強。從這些羅列的指標看,只有銀行的儲蓄數是比較有說服力,在好多指標中,我們都高於開化,而真正的儲蓄指標卻是不如人家的,還有一個指標是保險費收入,我縣的保費收入也是低於開化的,說明我們的財產總額是低於開化的。可是這一指標到是用的很少,也分析的不到位。在專家們用的這些經濟指標中,認真讀下來,反而覺得有種非常模糊的感覺,使得文章的說服力下降。 二、除了經濟指標反映的意義,精神層面的剖析卻少得多。而常山這幾年,欠缺的卻正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幾年前,有多少鄉鎮幹部是認真駐鄉的,又有幾個機關幹部是有服務能力的,縣級幹部有幾個是一心為地方經濟漚心瀝血的。專家文中提到,稅收在財政收入結構中的問題,從我這個外人看來,這根本不是什麼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把蛋糕做大。在稅收中,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早就應該反思的,卻還是聽之由之。如,碳酸鈣行業的所得稅問題,為了便於徵收,我縣實行的固定利潤征稅法,按稅法,我找不到這種征稅的理由,可我們就這么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好多年。難道所有的碳酸鈣企業的經營能力都是統一的嗎,顯然是不可能,一個經營能力低的企業也要按8%的固定利潤來征所得,難道稅務部門還有設定稅收辦法促進企業經營管理的作用?對於一些經營能力差的企業,只有瞞報收入進行漏稅。試想,現在的碳酸鈣行業,如果是生產普通鈣,毛利約在10%不到,除了企業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實際利潤只有3-5%,而稅務部門征的卻是8%,這些多出部分就逼著企業去漏稅。而我們的管理部門有沒有看到呢,我們有專門有石產業辦公室,也有經貿委這樣專業部門,是沒有發現還是發現了沒有辦法解決?按8%的利潤征所得,在一開始我相信是對的,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具體情況肯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實對於這項稅收辦法的實施,政府應該是可控的,稅務部門不是想簡單嗎,好,那至少稅務部門應該每年提出征8%的理由,到現在,如果是建立在認真調查研究基礎上的稅收征管辦法,我想是不可能再按8%了。我們每個領導,我們每個部門,我們每個鄉鎮都要時時想想事事想想,我為企業著想了嗎?這也許是發改局專家們的缺失。 三、如果發改局的這篇文章在縣內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又說明了什麼問題。第一,要證明發改局前幾年沒有吃干飯,不然,會讓好多人有此想法。因為,在我們的黨內雖有很好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先例,卻沒有形成機制,坐主席台唯恐沒有自己,謙遜在領導幹部中消失,敢於承認錯誤,勇於擔當的鳳毛麟角。第二,思維方式要有根本的轉變。特別是在指派工作組時,更要為企業著想。就當前我們黨委政府的有關經濟行動來說, 我們也搞了好多活動,如果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對於這些活動會有哪些想法。聯百企業的都是些領導,相對來說企業是比較歡迎的,能在一定層面上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但領導比較忙,能有多少時間真正為企業的發展思考問題這就很難說了,一年幾次的蜻蜓點水同樣也解決不了問題。而對於「服務月活動」來說,企業就知道是一陣風,真正沉到企業裡面的少之又少,雖然從企業反饋回來的資料或從新聞報道中得知的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東西,企業不可能把苦水向政府部門吐,也不會期待什麼,迎合、捧場是企業掌握的原則。而對於下派年輕幹部,企業到是想好好用用,可下派的幹部卻沒想好好地干一場,雖然組織部門的考察報告都寫的不錯,但那些都是企業違心的。顯然,我們黨政部門的出發點和目標是明確的,為什麼結果卻不理想呢,我們認為主要還是思維慣性的作用,我們一直站在政府的角度出發安排這樣那樣的活動,而從來就沒有站在企業的角度。所以造成政企不搭就難免了。因此,解放思想,換位思考就非常必要。 在服務企業層面解放思想,就要完全站在企業的角度,真正為企業著想。我們的幹部隊伍里不乏優秀人才,而這些人才的知識面又不盡相同,我們每次派駐幹部時,常常造成人才的錯位,而難以發揮下派幹部的作用。對於企業來說,一個真正沉下身子為企業發展著想的幹部到哪裡都會受到歡迎的。因此,我們認為,在全縣幹部中應增加一項企業需求度指標,並加強考核,以促成幹部為企業發展著想氛圍的形成。副科以下的幹部都要亮出自己的真本事,通過自己寫特長、推介自己,一個幹部如果在幾年裡都沒有企業需要你,在經濟社會里難言是個合格的幹部。所以,作為服務企業的方式,我們主張,副科以下的幹部都要接受企業的挑選,企業越需要,說明幹部越重要,身價也越高。真正的解放思想,就要讓企業選中幹部帶職全時服務企業,只有幫企業做大做強才能真正體現我們幹部的價值,才能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7.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有哪些

GDP 財政收入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農民人均純收入 環境指數 恩格爾系數 大約11項

閱讀全文

與地方經濟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首開股份2015年中報 瀏覽:103
炒期貨的人多麼 瀏覽:489
信貸杠桿 瀏覽:318
外匯余額2017 瀏覽:290
支付寶中基金和理財區別 瀏覽:544
浮動匯率下的減稅 瀏覽:635
沈陽五金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152
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儲備 瀏覽:105
銀行間外匯市場什麼時候收盤 瀏覽:285
汽車融資租賃過程中擔保公司倒閉 瀏覽:595
安通物流中航信託 瀏覽:681
金融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中心 瀏覽:992
信託100事件追蹤 瀏覽:677
融資融券保證金100解讀 瀏覽:20
比特幣杠桿公式 瀏覽:752
公司購買股東個人資產 瀏覽:530
2月港幣匯率走勢 瀏覽:549
上海代辦融資租賃公司注冊轉讓 瀏覽:256
小企業貸款目標 瀏覽:140
江西省旅遊集團借殼上市 瀏覽: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