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貨黃金和白銀的關系
都是全世界流通的貴金屬,相同的保值性質,相同的投資價值,相同的價格波動!只是基於白銀的工業用途和不同的戰略儲備,對於不同的非市場規律事件影響價格波動才會出現稍許差別!不過總體上和平時期,白銀隨黃金市場變化
『貳』 黃金 與 白銀 的 價格 關系
從長遠角度看,白銀價格的高低主要是受其本身供求和市場情緒等因素所影響,但很多時候黃金價格的升跌和黃金投資地位輕重的變化仍會左右著白銀價格的上落,因為在不少投資者心目中,金銀兩者的地位和價格是有連帶關系的。
金和銀無論是金屬特性和金融角色上都很接近,但要在兩者的價格之間畫上一個固定的等號或公式是十分困難的。十六世紀初期,中國的黃金和白銀的兌換率是1:6,即是一両黃金的價值等於六両白銀。十八世紀初當歐洲國家開始與中國通商時,這個兌換率為1:10,當時這個兌換率在歐洲約為1:15。
兌換比率計算方法多
貿易往來開始後,除了有商品交流和買賣,他們也利用兩地不同的黃金白銀兌換差價來進行實物的套戥,例如把歐洲產品賣給中國時,收取的是黃金,這黃金所得可以在歐洲換取更多白銀,這些白銀又流入中國,換回再多些黃金……。這種早期的金銀套戥令兩地差異在十八世紀中以後消失,中國的金銀比率上升到 1:15,而歐洲則維持在1:15和1:16之間。
曾有學者嘗試從不同的數據,希能推算出黃金和白銀之間的真確兌換比率,這些數據包括:
1.黃金和白銀的成分關系,根據地球地殼的土壤分析,地殼的黃金含量為每百萬分的0.004,而白銀則為每百萬分的0.07,比率是1:17.5。
2.黃金和白銀的礦藏量關系,黃金的礦藏量估計為90,000噸,被確認的為42,000噸;而白銀的礦藏量估計為570,000噸,被確認的為270,000噸。由此可得出礦藏量比率是1:6.33,和被確認比率的1:6.43。
3.黃金和白銀的生產量關系,以2005年計,黃金產量約2,450噸,而白銀則為20,300噸,比率是1:8.29。
4.黃金和白銀的流通量關系,以過去的一百多年計,黃金總共生產出152,000噸,而白銀則合共生產出1,336,000噸,這個比率接近1:8.80。
5.從1800到2000年的二百年間,黃金價格和白銀價格平均中位數的比率約是1:31。
金銀比率作套戥對沖
但是,無論是拿甚麼樣的數據作論證,從投資者的角度看,黃金的價格和白銀的價格在投資市場上關系最為重要。遠的不說,從1960年到金銀價格的高峰的1980年間,黃金價格由35美元/安士上升至850美元,升幅是2,429%;白銀則由1美元不到的90美仙/安士上升至54美元,升幅更達 6,000%。在這段期間金銀比率的變化亦是很大,金銀比率的最低點是在銀價處於54美元/安士高水平的時候,金銀比率只有1:15。白銀從高位下跌後,其跌幅一直比黃金大,金銀比率由1:15慢慢回升到1991年初的1:100。由於白銀近年表現又比黃金更勝一籌,金銀比率又開始下跌,以年初時的每安士金價(520美元)和銀價(9美元)和最新的金價(625美元)和銀價(12.5美元)計,金銀比率由1:58下跌至1:50了。
作為一個投資者,可以有三個方面去利用這個金銀比率:
利用它作套戥和對沖,市場是存在專業投資者和對沖基金買賣這個金銀比率的。舉例說,現時的金銀比率為1:50,如果他們認為白銀近期升幅過大,估計年底前黃金錶現會優勝於白銀的話,他們會買入黃金,沽出白銀,以1:50計,他們同時買入10,000安士黃金、沽出500,000安士白銀,這樣作金銀比率買賣的另一個好處是買入的費用或成本是可以利用沽之數來抵銷,在財務費用上是減少了的。
當這個比率真的上升至例如55時(這比率上升至55時,黃金和白銀的價格升跌皆可,只要是黃金相對地轉強便行),他們沽出10,000安士黃金平倉,而沽出黃金的金額這時只需買回白銀500,000安士,餘下的金額(約是50,000安士白銀價值)便是利潤。
利用它作短線入市指標,因為在某一短時間內,金銀比率應大致上有跡可尋,假如金價受消息刺激上升,而白銀來不及馬上反應的話,金銀比率便會變大,投資者可以此判斷另一相關金屬的後市走勢。
利用它作為長線持有白銀理據,目前的金銀比率約為1:50,但有分析家指金銀比率在未來幾年會以過去的1:16為目標,這樣的話白銀必會轉強,相信者自然可以此作為入市理由,吸納白銀。
『叄』 美元和黃金白銀三者之間有什麼關系
白銀目前與黃金是同漲同跌,與美元成反比,但是這些不是覺對的,不過可以借鑒一下~~~
『肆』 黃金與白銀價格有什麼關系
據本人操作經驗
黃金與白銀價格的關系大致分為以下
1,黃金相比白銀價格的波動率更大,因為白銀市場比黃金投資市要小,
2,,白銀每年的需求總量按價值算僅為黃金的15%,地表白銀的保有量明顯低於黃金。白銀的回收成本更高,所以同樣資金量的白銀市場中產生的沖擊要比黃金市場大很多,這也直接導致白銀市場的波動性比黃金要高。
3.白銀的投機性更強,更適於短期操作哦。
本人介意閣下若是新手可以加一些有操作經驗的道友給予閣下跟實用的操作介意,切勿盲目跟風,讓資金做了 學費。
『伍』 黃金與白銀的關系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到網上弄了些資料比較長,有興趣看看吧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如果說哪裡買鑽戒便宜的話,其實很多品牌的價格差異也是很高的,因為品牌的商家比如周大福、周生生他們必竟要加入品牌的附加值在裡面,也相對高一點,價格相對來說不會很低,同時鑽石主要的評價是以鑽石的顏色、凈度、重量、切工等四大標准來運量其鑽石的價值,所以建議您到正規的網站去購買,如果你決定了在網上買鑽戒的話呢,一定要找正規的網站呀,畢竟買鑽戒的錢可不是一筆小的數目。我同事就是在金太福的網上商城為他女朋友實名制定製了一枚鑽戒,定製的話可以考慮金太福鑽石婚鑽定製中心。據說金太福鑽飾定製中心,專注於定製情感的鑽飾。將愛情的點點滴滴融入到設計中。深受都市白領的青睞,我們辦公室里的女同事都覺得他女朋友很幸福,我們都羨慕的不得了,都覺得這個男同事很體貼,我覺得這樣的鑽戒也很適合你跟你女朋友。)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 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陸』 白銀與黃金有什麼區別
在古代,黃金和白銀就是流通貨幣的一種,它也象徵著富貴。跟黃金相比,白銀除了被認作貨幣和富貴的象徵之外,在人們的眼裡還是具有辟邪驅毒的器物材料。在那個時候,上層社會的人們往往將自己家中的日常餐飲用具也使用黃金白銀作為材料,這樣不僅僅顯示除了自己家裡的財富,白銀的器具還可以查毒,是富貴人家最為喜愛的材料。
雖然說白銀和黃金一樣,都是富貴的象徵,但是兩者依然有所不同。在封建社會,黃金可以說是富貴人家獨有的物品,一般的百姓家中不會出現這種東西。而白銀則不一樣,雖然也有些昂貴,但是只要是平常稍微富足些,銀子還是有不少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患者對美的追求,黃金得不到,還可以有白銀,並且白銀的那種潤澤質感又不張揚的感覺也是受到人們的喜愛的。因此, 白銀就成為了平民百姓製作首飾的最好的,也是最主要的材料。從此之後,白銀首飾就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了數千年的記載。
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人的經濟不斷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跟以前相比可以說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種個人資產不斷漲高的基礎上,黃金首飾也逐漸的脫下了神秘的面紗,走進了大眾之中。並且之後的時間里,比黃金更為貴重的鉑金和鑽石逐漸的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這些東西就成為了每家每戶必備的首飾品。富貴的黃金,純凈的鉑金,恆久的鑽石擁有了各自不同的寓義和內涵,受到了不同消費者的喜愛。因此,價格便宜、性質不穩定、容易被氧化的白銀飾品杯開始被人們所摒棄,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柒』 原油和黃金白銀的關系是什麼
從某些方面來看的話,美元和黃金是呈現一定的負相關。因此,無論是在外匯市場,還是黃金市場,人們往往會把兩者聯系在一起。之所以兩者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是因為黃金的價格以美元計價,所以會受到美元的直接影響。
美元的漲跌會影響到黃金供求的變化,比如美元上漲(升值)時,對於其它國家的投資者來說,購買黃金所需要的貨幣就會增多,也就是說此時黃金變貴了。這種情況就會抑制了消費,購買黃金的投資者減少,成交量下降。因此,導致了黃金的下跌。
當美元下跌(貶值)時,對於其它國家的投資者來說,購買黃金所需要的貨幣就會減少,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此時的金價便宜了。因此,會有大量的投資者購買,等量資金可以買到更多的黃金,從而刺激需求,導致黃金的需求量增加,進而推動金價走高。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
『捌』 黃金和白銀的走勢關系
黃金和白銀同屬貴金屬的范疇,具有相似的金融屬性,保值增值。所以可以看到在貨幣超發的環境下,黃金和白銀都會升值。
但另一方面,工業上白銀的用途比黃金更廣泛,白銀的延展性更好。所以黃金的價值更集中於其金融屬性。而白銀的價值除了金融屬性,還有其在工業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
所以,黃金和白銀的走勢會有一定的相近度,但白銀的走勢波動性會比黃金更大,因為影響白銀走勢的風險因素比黃金多。
『玖』 白銀和黃金的關系
黃金與白銀同屬貴金屬,不過白銀價格又稍低一些。所以有人說白銀是窮人的黃金。但它們在價格上又有一定的聯動性,即黃金漲,白銀也會漲。黃金跌,白銀也會跟著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