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指標區

指標區

發布時間:2022-01-09 05:49:25

『壹』 分等指標區調整

農用地分等所依據的分等指數主要是根據評價土地一年生長期內各季作物可能達到的理論總產量進行確定。計算方法上,首先計算作物的光溫生產潛力,然後再分別進行土地自然因素質量的訂正、農田基礎設施狀況影響下的土地自然生產潛力發揮程度即實際產出(土地利用系數)的訂正,以及主要受區位和人工管理水平影響的土地產出效益水平(土地經濟系數)的訂正。分等指標區劃分目的就是要對研究區進行區域細分,確定各細分區域光溫生產潛力計算時所選擇的作物(分等指定作物),以及進行土地自然質量訂正時參評的自然因素。因此,分等指標區劃分要滿足以下要求:

(1)分等指標區劃分時,應該遵循主導因素和區域差異的原則,劃分所得到的分等指標控制區域與其他指標區之間有顯著區別。

(2)每個分等指標區均可建立一套經過科學分析論證的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體系。被選定的分等因素對農用地的質量差異應該有明顯影響,未選定的分等因素對土地質量差異的影響小或不明顯。農用地自然質量分計算時將只採用該指標區內被選用的分等因素體系。

(3)分等指標區將決定農用地分等時所選擇的自然質量參評因素的區域組合,以及這些因素對分等指定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性和影響程度。也就是說,不同的分等指標區,雖然其指定作物可能一樣,但分等所選擇的自然質量參評因素以及這些參評因素影響作用的權重、自然質量分值量化的標准和方法可能會有所差異。

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在全國農業耕作制度區劃中江蘇省各市、縣耕作制度分屬於3個指標區:①Ⅱ.黃淮海區的Ⅱ4黃淮平原區,包括的市、縣有徐州市、豐縣、沛縣、銅山縣、邳州市、新沂市、睢寧縣、連雲港市、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響水縣、沭陽縣、灌南縣、漣水縣、淮陰區、泗陽縣、宿遷市、泗洪縣,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的小麥-水稻、小麥-玉米或小麥-棉花,年均溫14.0℃~15.0℃,年≥10℃積溫4500℃~4800℃,年降水量650~950毫米;②Ⅲ.長江中下游區的Ⅲ1江淮平原區,包括的市、縣有鹽城市、濱海縣、阜寧縣、射陽縣、建湖縣、大豐市、東台市、海安市、如皋市、如東縣、揚州市、寶應縣、高郵市、興化市、姜堰市、泰州市、江都市、泰興市、靖江市、儀征市、邗江區、淮陰區、淮安市、洪澤縣、金湖縣、盱眙縣、南京市、六合區、江浦縣、江寧區、溧水縣、高淳縣、溧陽市,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的小麥-水稻或小麥-棉花,年均溫14.0℃~16.0℃,年≥10℃積溫4600℃~5000℃,年降水量950~1200毫米;③Ⅲ.長江中下游區的Ⅲ3沿江平原區,包括的市、縣有南通市、通州市、海門市、啟東市、蘇州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崑山市、吳中區、相城區、吳江市、無錫市、江陰市、錫山區、宜興市、常州市、武進區、金壇市、鎮江市、揚中市、丹徒區、丹陽市、句容市,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的小麥-水稻或小麥-棉花,年均溫15.0℃~19.0℃,年≥10℃積溫5000℃~6100℃,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相應的,江蘇省農用地分等指標區分屬於黃淮海區和長江中下游區。

但是,就省級層次而言,江蘇省根據農業生產現狀、作物組成、生產條件、限制因素等可分為相互間差異較為明顯的6個區,即徐淮農業區、里下河農業區、沿海農業區、沿江農業區、鎮寧揚丘陵農業區和太湖農業區。為此,本研究在全國農業耕作制度和分等指標分區基礎上,對江蘇省農用地耕作制度和分等指標區進行調整和細分,即保持Ⅱ4黃淮平原區的范圍不變,但更名為徐淮平原區;Ⅲ1江淮平原區進一步細分成里下河平原區、沿海平原區和鎮寧揚丘陵區;Ⅲ3沿江平原區更名為太湖平原區;Ⅲ1江淮平原區與Ⅲ3沿江平原區中屬於長江沿岸的部分縣、市,合並組成新的沿江平原區。

『貳』 分等因素指標區確定

根據前面對分等指標區的調整,江蘇省共劃分成6個分等因素指標區。在保證鄉鎮行政區域完整性的前提下,各指標區所包含的范圍見表3-2。

表3-2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指標區劃分及所含范圍列表

續表

(一)徐淮平原區

該區位於淮河和灌溉總渠一線以北,屬黃淮海平原的南緣部分,東瀕黃海,西接安徽,北連山東,南與里下河農業區毗鄰。該區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春季氣溫上升快、秋季降溫較早,春秋兩季光照足,晝夜溫差大;夏季炎熱而雨水集中,冬季寒冷而乾燥;多春旱、夏澇、秋旱。光照條件為全省最好,年太陽輻射總量114~126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2233~2631小時。熱量為全省最低,年平均溫度13.2℃~14.4℃。地貌以黃泛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系屬淮、沂、沭、泗下游,水資源總量豐富,但因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時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的70%左右和徑流量的近95%都集中在汛期6~9月。土壤肥力一般較低,有鹽鹼、砂姜、包姜、飛沙等土壤分布。農業生產歷史上以旱谷兩年三熟為主,現已發展為一年兩熟,是江蘇省稻、麥、棉、油、豆、煙等重要商品生產基地。

(二)里下河平原區

該區位於江蘇省中部,處於江淮之間,北以灌溉總渠為界,南至老通揚運河,西靠丘陵邊緣,東至通榆運河和串場河。該區位於北亞熱帶北部,光能資源優於太湖平原區,熱量資源好於徐淮平原區,雨量較為適中,光、熱、水三要素配合比較協調,其高峰期正與水稻的生長需求相吻合,對水稻的生長發育非常有利;冬季不太寒冷,春季降雨少於太湖,梅雨期也偏遲,有利於三麥生長。因此,該區宜稻又宜麥。地勢除運河以西較高外,全區形成高差不大的碟形淺窪平原,內部河湖交錯,水網極密,水量豐富,易發生洪澇災害。該區廣泛分布由湖相沉積和黃淮、長江沖積形成的水稻土,串場河西一帶尚有部分海相沉積的水稻土,保水保肥力強,耕地質量較好,自然肥力較高。農業自然條件的特點決定了該區是以稻麥兩熟為主的種植業結構,並蘊藏著發展水產生產的巨大潛力,是江蘇省的重點糧區和水產區。

(三)沿海平原區

該區東臨黃海,西界串場河,南與如東接壤,北至灌溉總渠。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因瀕臨黃海,所以具有比較典型的沿海氣候特徵,春溫回升慢,夏季無酷暑,秋溫下降遲,冬季少嚴寒。水熱條件尚好,但常受台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影響。地貌為成陸較晚的濱海平原,是全國和全省海塗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地勢低平,一般海拔為2~3米。土壤普遍含鹽,土壤鹽分含量高低與距海岸線遠近相關,距海越近土壤鹽分越重,距海越遠土壤鹽分越輕,土壤質地偏砂,肥力一般。該區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鹽鹼,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工程設施與農業改良措施並重,水、肥、林、種、管等綜合治理,土壤和地下水鹽分已大為下降。耕作制度一年兩熟,作物以稻、麥、棉、玉米為主。

(四)沿江平原區

該區位於江蘇省長江兩岸,以江北為主。位於北亞熱帶中部,濱江近海,氣候溫和濕潤,屬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勢較平坦。該區光熱資源條件較好,年平均日照時數2040~228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108~117千卡/平方厘米,優於太湖平原區,略好於寧鎮揚丘陵區,稍遜於里下河平原區。土地類型復雜,包括通揚高沙土、沿江圩田、江北平原、江南高平原四類。土壤主要有潮土和水稻土兩類。中部沿江圩田、洲田和江南高平田一帶多為淤泥土類,大多為粘壤土,保水保肥性能較好,屬於高產土壤;江北除水稻土外,多為灰潮土類,土壤肥力中等偏上;通揚高沙土區的土壤大部為灰潮土中的高沙土種及夾沙土種,土質差,肥力水平一般;沿海區大多為潮土類,肥力中等。耕作制度一年兩熟,作物以稻、麥、棉、玉米為主。

(五)太湖平原區

該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北和東北以長江、張家港及鹽鐵塘與沿江平原區為界,西和西南基本以10米等高線與寧鎮揚丘陵區為界。該區屬於北亞熱帶南緣,地處長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都比較優越。氣候溫和濕潤,冬短夏長,春早秋遲,生長季節長,降水適中,熱量是全省最豐富的地區,光熱水同步匹配,同時又具有廣闊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壤,湖泊河道交叉成網,灌排方便,加以交通發達,運河、鐵路和公路把境內大小城市和集鎮連接在一起,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農業土壤以水稻土為主,自然肥力較高。耕作制度一年兩熟,是江蘇省的稻麥、水產、蠶桑等重要產區。

(六)鎮寧揚丘陵區

該區位於江蘇省西南部,北瀕淮河、洪澤湖,徐淮平原區交界,東以10米等高線與里下河、沿江和太湖平原區為鄰,西南部與浙、皖兩省接壤。地貌類型較復雜,低山、丘陵、崗地、沖溝、平原和窪地交錯分布,其中山、丘、崗三類所佔面積較大。年平均氣溫14.6℃~16.0℃,≥0℃積溫5500℃~5800℃,熱量條件為全省豐富地帶之一,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水系發育與地形關系甚為密切,長江、淮河、滁河和秦淮河為主要幹道。由於該區南北狹長,東西較窄,水熱條件由南向北漸變的趨勢比較明顯;因地貌復雜,氣候的非地帶性差異也較明顯,往往在沿江、沿湖、山地形成獨特的水域小氣候和地形小氣候。由於地形限制,降水利用率較低,崗丘地區抗旱能力弱,圩區則有洪澇災害。農業土壤以水稻土為主,並有部分旱作土壤,低產土壤面積較大,養分貧瘠或結構不良的死黃土、小粉白土、板漿白土、青泥土等在全區土壤面積中佔了很大的比重。耕作制度一年兩熟,作物以水稻為主,旱作物有一定比例。

『叄』 指標區的劃分

3.1.1.1 指標區劃分的依據

分等指標區是指對區域內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依主導因素原則和區域分異原則劃分的區域,是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評價因素指標體系適用區。根據重慶市實際,由於經緯度跨度不大,耕地資源的氣候因素水平分異不突出;但受地貌形態控制,各地地勢起伏差異巨大,自然因素的垂直分異明顯,對耕地土壤性狀、作物結構和產能產生重要影響。確定以地貌形態為主,綜合考慮土壤、氣候因素和地理位置集中連片,作為劃分重慶市分等因素指標區的依據。

3.1.1.2 指標區劃分的結果

重慶市分等因素指標區分為渝西丘陵區、渝中低山丘陵區、渝東南低中山區、渝東北中山區(表3-1)。

表3-1 重慶市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

(1)1區:渝西丘陵區,包括20個縣域。地質構造上,西部為一系列小型隆起、坳陷、斷裂、雁行排列產出的川中褶帶,東部為狹窄背斜與開闊向斜共同組成的梳狀褶皺的川東褶帶西部。以丘陵為主體,平壩、台地分布其間,海拔高度低,起伏緩和;土壤以紫色土為主,土地肥沃;水田實行稻麥兩熟制,發展再生稻,旱地推廣冬小麥、玉米、甘薯間作套種;墾殖指數高,水田多於旱地,是重慶市土地利用最高的區域之一。

(2)2區:渝東南低中山區,包括5個縣域,地質構造為川鄂湘黔隆褶帶,地貌以中、低山為主,相對高差大,河流深切,山勢崎嶇,除小規模的零星河間平壩外,不存在稍具規模的平原、丘陵;旱地多,水田少,中低產田面積較大,耕作粗放;土壤以黃壤為主,土壤酸瘦、瘠薄,普遍存在廣種薄收現象,效益較低;光照在全市屬低值區。

(3)3區:渝中低山丘陵區,包括8個縣域。地質構造體系主要屬川東褶帶,為狹窄背斜與開闊向斜共同組成的梳狀褶皺;為條形背斜山地和寬緩向斜丘陵、台地或坪狀低山相向排列,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淺丘、平壩沿溪谷分布;土壤種類多樣化,呈條帶分布;河谷平壩及淺丘地帶,海拔低,水熱條件優越,宜種性廣,土地墾殖指數、復種輪作指數、農業生產水平較高,是重慶市種植業發展較好的區域。

(4)4區:渝東北中山區,包括6個縣域,地質構造體系屬大巴山斷褶帶,為中山峽谷地貌區,相對高差最大,流水強烈切割,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重力地貌突出;土壤主要包括黃壤和黃棕壤等,土壤質地不良,粘性土、礫石土面積大;雖然該區域光照條件最好,但耕地比例少,以旱地為主,農業生產水平不高,是重慶市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

『肆』 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的劃分

指標區是指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分等因素指標所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適用區。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以及《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項目技術簡報》(第3期)的相關規定,開展農用地分等的省(區、市),必須進行指標區劃分,並由省里統一確定各指標區的推薦性分等因素、權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根據規程以及技術簡報的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農用地分等必須劃分自治區級因素指標區。

(一)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的劃分

1.廣西壯族自治區二級指標區劃分原則

(1)指標區是指整個工作區域內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分等因素和分等因素組合,依主導因素原則和區域分異原則劃分的區域,是區別於其他指標區的最小單元。

(2)一個指標區內,只適用一套經過科學分析論證的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體系。分等因素的數量適宜控制在5~7個,被選定的分等因素對農用地的質量差異有明顯影響,未選定的分等因素對農用地的質量影響小或不明顯,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計算只涉及該指標區內所選用的分等因素。

(3)高級區(一級區)的劃分與全國分區系統銜接,低級區(二級區)結合全自治區各地農業生態類型、地類和土壤類型差異、生產利用和區域性耕作制度特點劃分。

(4)保持縣級行政區的完整。

2.廣西壯族自治區二級指標區劃分依據與方法

1)劃分依據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歐亞大陸,面臨熱帶海洋的東南邊緣,受太陽強烈輻射和冬夏海陸季風環流的影響,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可由北至南劃分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北熱帶3個氣候帶。受氣候帶的影響,全自治區各地冬季溫暖,日平均氣溫<0℃的低溫天氣雖然在桂北地區及一些中山山地區時有出現,但日數不多,持續時間也短。全自治區日均溫≥0℃的年總積溫平均值為5900℃~8300℃,≥10℃的積溫為4900℃~8300℃。積溫的地域分布特點同年均氣溫類似,南高北低,平原、高山地區低,其中,資源縣、樂業縣、南丹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是全自治區積溫較低的地區(總積溫<6200℃),欽州市沿海,左、右江河谷等地帶積溫最高(總積溫>8000℃)。但是≥0℃與≥10℃的積溫差值,具有自北向南、自山地區向平原區逐漸減小的趨勢。土壤溫度和水分直接受大氣溫度和降水的制約,形成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土壤類型與氣候變化的依存關系。從全自治區來看,氣候-土壤變化略呈現北熱帶-磚紅壤、南亞熱帶-赤紅壤、中亞熱帶-紅壤的對應關系。

根據氣候和土壤的地帶性,形成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殊的土壤改良利用分區以及農業區劃分區。

(1)桂東北丘陵山地區由山地和丘陵組成,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屬亞熱帶氣候,山地多為花崗岩、砂頁岩、石灰岩,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兩岸、山間盆地與丘陵谷地。

(2)桂西北山地區位於雲貴高原的邊緣,屬亞熱帶山地氣候、山原地貌高寒濕潤,氣候垂直差異大,晝夜溫差大,山脈走向為北西-南東走向,山地連綿,峰巒起伏、山高谷深、平地極少;山地多為砂頁岩、石灰岩,山高谷深,農業生產條件較差,耕地少。水田分布在狹小河谷或山間小盆地里,旱地多在較高丘陵的山坡上。

(3)桂中溶蝕平原區位於北回歸線北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條件好,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弧形山脈內側的盆地,四周為山地包圍,盆地西部為岩溶山地。區域內農業生產用地主要為台地、平原,生產潛力大,土壤貧瘠缺水,雨量分布不均,但地下水資源豐富,約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的1/3。水稻土分布在融江、龍江、紅水河、柳江、黔江沿岸,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窪地。

(4)桂南低平原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土地類型以丘陵、平地為主,且丘陵平地廣闊,光照充足,氣溫高,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屬南亞熱帶氣候,成土母岩和母質有花崗岩、砂頁岩、紫色岩、石灰岩、第四紀紅土和河流沖積物等,土壤類型以水稻土、赤紅壤、山地紅壤等為主。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沖積平原、丘陵盆地。這些地方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及甘蔗、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重要農業區。

(5)右江河谷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條件比較優越,但氣候乾旱,由於地處河谷盆地,河谷地帶有焚風效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著名的高溫區,又是該自治區的少雨區,年均降雨量為1100~1374毫米,其中,田陽河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三大旱區之一。山地多、耕地少,但耕地多分布在低平地帶,土體深厚、質地疏鬆、肥沃、光熱資源十分充足,因而,右江河谷沿岸沖積平原也是自治區的重要稻蔗生產基地之一。

(6)桂西岩溶山地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地貌類型多樣,以岩溶峰叢窪地和峰林谷地為主,還有低山、丘陵、盆地、台地、沖積平原等,土地資源豐富。那坡、靖西、德保一帶地勢較高,屬雲南高原邊緣。氣候具高原特點,夏涼冬溫,日照短,晝夜溫差大,春旱和秋旱嚴重,水源短缺、地表水少,滲漏大,旱澇頻繁,旱地多於水田。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窪地。

(7)桂南沿海區面臨北部灣,屬南亞熱帶氣候,地形以濱海台地為主,土壤由花崗岩、砂頁岩、淺海沉積物等母岩母質發育而成,有磚紅壤、濱海鹽土、潮土和水稻土等,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兩岸、平原、台地與丘陵谷地。

2)劃分方法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採用特爾菲法,經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專家咨詢指導組的專家們多次開會進行研究論證,按兩級劃分。

其中,一級區的劃分與全國分區系統銜接,主要根據氣候特點來劃分,分為南嶺丘陵山地區、華南低平原區、華南沿海西雙版納低山丘陵區3個一級區。

二級區的劃分是在劃分一級區的基礎上,保持縣級行政區的完整性,根據農業自然條件(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差異、土地資源特點、耕作制度的不同,結合土壤分區、農業綜合區劃以及農業生態類型來劃分,充分反映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全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對農業利用和農村經濟的影響、沿海地區受海洋性濕熱氣候影響的農業區特點以及右江河谷地區特有的受高熱乾燥天氣影響的農業生態特點。

3.二級指標區劃分結果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的劃分經過專家的反復論證,依主導因素和區域分異特點,自治區級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在全國3個一級區劃分的基礎上細分為7個二級區,其中,南嶺丘陵山地區細分為3個二級區,即桂東北丘陵山地區(IV3-I)、桂西北山地區(IV3-II)、桂中溶蝕平原區(IV3-III);華南低平原區細分為3個二級區,即桂南低平原區(V1-I)、桂西岩溶山地區(V1-II)和右江河谷區(V1-III);在華南沿海西雙版納低山丘陵區下劃分桂南沿海區(V2-I)。具體劃分結果見表3-5和圖3-4。

表3-5 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方案表

註:表中各縣(市、區)為2005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區劃。

圖3-4 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指標區分布示意圖

4.二級指標區的主要農業特點

1)IV3-I桂東北丘陵山地區

包括全州縣、興安縣等21個縣(區)。該區域由山地和丘陵組成,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7.3℃~21.2℃,冬季較冷,年年有霜,平均有霜日數為5~10天,極端最高溫度為40.4℃,極端最低溫度為-6.6℃,≥10℃積溫為5320.0℃~7024.0℃,年均降雨量為1218~2012毫米。水田耕作制度以「稻-稻」或「稻-稻-綠肥」為主;旱地主要作物為甘蔗,其次為花生、蠶豌豆、黃紅麻等。

2)IV3-II桂西北山地區

區域范圍包括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等15個縣。區域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山地多,平地少,宜林宜牧面積大,耕地少。水田分布在狹小河谷或山間小盆地里,是該區最好的農耕地;旱地多在較高丘陵的山坡上。屬亞熱帶山地氣候,山原地貌高寒濕潤,山地氣候垂直差異大,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溫度為16.5℃~20.6℃,極端最高溫度為40.7℃,極端最低溫度為-8.4℃,≥10℃積溫為4997.0℃~7177.4℃,年均降雨量為1086~1777毫米。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以「稻-稻」或「中稻-再生稻」為主,旱地主要以中玉米套種豆類或薯類為主。

3)IV3-III桂中溶蝕平原區

該區位於北回歸線北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弧形山脈內側的盆地,以岩溶地形為主,大部分為寬闊的岩溶盆地或岩溶平原,成土母質以石灰岩為主,其次為砂頁岩、硅質岩等。包括金城江區、羅城縣等12個縣(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條件好,年平均溫度為19.0℃~21.5℃,極端最高溫度為40.1℃,極端最低溫度為-4.0℃,≥10℃積溫為6047.6℃~7321.2℃,年均降雨量為1345~1726毫米,雨量分布不均,但地下水資源豐富,約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的1/3。喀斯特地區地表水滲漏嚴重,既易旱又易澇,旱地多、水田少,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產量低。水稻土分布在融江、龍江、紅水河、柳江、黔江沿岸,為該區的主要農業區;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窪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為「玉米間種豆類加晚稻」或「稻-稻」,旱地種植作物主要為玉米、甘蔗、豆類、薯類等。

4)V1-I桂南低平原區

包括南寧市市區、武鳴縣等28個縣(市、區)。該區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土地類型以丘陵、平地為主,且丘陵平地廣闊,光照充足,氣溫高,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屬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為20.9℃~22.5℃,極端最高溫度為42.0℃,極端最低溫度為-3.0℃,≥10℃積溫為6967.4℃~8044.1℃,年均降雨量為1177~1904毫米。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沖積平原、丘陵盆地,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及甘蔗、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重要農業區。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為「稻-稻-綠肥」或「稻-稻-菜」(多造多熟);旱地主要種植作物為甘蔗、玉米、花生、薯類、蔬菜等。

5)V1-II桂西岩溶山地區

包括平果、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6個縣。該區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地貌類型多樣,氣候具高原特點,夏涼冬溫,年均溫為18.9℃~21.6℃,極端最高溫度為40.1℃,極端最低溫度為-4.4℃,≥10℃積溫為6127.2℃~7597.0℃,年均降雨量為1327~1677毫米,且集中在5~9月,春旱和秋旱嚴重。日照短,晝夜溫差大。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窪地。成土母岩以石灰岩為主,其次為砂頁岩、硅質岩。水源短缺、地表水少,滲漏大,旱澇頻繁,旱地多於水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為「玉米-中稻(或晚稻)」或「稻-稻」,旱地種植作物主要為玉米、甘蔗、豆類等。

6)V1-III右江河谷區

包括右江區、田陽縣、田東縣3個縣(區),該區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條件比較優越,年均溫為21.9℃~22.0℃,極端最高溫度為42.5℃,極端最低溫度為-1.2℃,≥10℃積溫為7872.1℃~7905.4℃,但氣候乾燥,由於地處河谷盆地,3個縣(區)的河谷地帶有焚風效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名的高溫區,又是少雨區,年均降雨量為1100~1374毫米,其中,田陽河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三大旱區之一。成土母岩母質有石灰岩、砂頁岩、第四紀紅土、河流沖積物、洪積物等,土壤以赤紅壤和石灰岩土為主。耕地多分布在低平地帶,右江河谷沿岸沖積平原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重要稻蔗基地之一。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為「稻-稻」或「稻-稻-菜」;旱地種植作物主要為甘蔗、玉米、豆類等。

7)V2-I桂南沿海區

包括欽州市市區、防城港市市區、北海市市區、合浦縣、東興市5個縣(市、區)。該區域面臨北部灣,屬南亞熱帶氣候,年均溫度為21.9℃~22.8℃,極端最高溫度為38.4℃,極端最低溫度為-0.8℃,≥10℃積溫為7702.4℃~8218.4℃,年均降雨量為1455~2785毫米。地形以濱海台地為主,土壤由花崗岩、砂頁岩、淺海沉積物等母岩母質發育而成,有磚紅壤、濱海鹽土、潮土和水稻土等,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兩岸、平原、台地與丘陵谷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為「稻-稻」或「稻-稻-冬菜」;旱地主要種植作物為甘蔗、花生、薯類、蔬菜等。

(二)標准耕作制度二級區的劃分

熟制指一年內同一田地上種植作物的季數。耕作制度指在農業生產中,為了達到持續高產所採取的全部農田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種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雜草防除制度等環節,即農作物種植制度及有關技術措施的總稱。標准耕作制度是指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水平、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下,有利於生產或最大限度發揮當地土地生產潛力,未來仍有較大發展前景,不造成生態破壞,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並已為(或將為)當地普遍採納的農作方式,這里的標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種植制度。作物種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主要是根據作物的生態適應性與生產條件,確定作物種植結構與布局。作物種植次數即復種與休閑,作物種植方式即間作、套種和單作、連作、輪作等。對耕作制度進行評價的標准有:①充分利用水、土、光、熱等自然資源,提高光能利用率。②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同時,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土壤的肥力不斷提高。③經濟效益高,實現農作物大面積的高產、穩產,做到低投入、高產出。④作物布局合理,促進農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耕作制度的確立取決於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科學技術水平,並且,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演變。因此,自治區標准制度二級指標區應依據自治區農業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進行劃分。具體的劃分依據和結果如下。

1.標准耕作制度二級區劃分依據

(1)根據農業的自然條件(地貌特點、氣候條件、水文條件和水利資源、動植物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再結合土壤分區和農業綜合區劃以及農業生態類型復雜、地類和土壤類型差異明顯、生產利用區域性突出的特點。

(2)《農用地分等規程》中,全國耕作制度分區表將廣西壯族自治區劃分為IV3南嶺丘陵山地區、V1華南低平原區、V2華南沿海西雙版納低山丘陵區3個一級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耕作制度分區,以全國耕作制度一級區為基礎,同時結合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控制區以及全自 區農業耕作制度分區,進一步細分。

2.標准耕作制度二級區劃分結果

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耕作制度二級區與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二級區的劃分依據相一致,也細分為相同的7個自治區二級指標區。

3.二級區標准耕作制度的確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山地多、平地少,地貌類型多樣,水熱資源豐富,形成復雜的農業生產方式,大部分農業生態區均可一年二熟,甚至多熟,也有小部分只能一年一熟,例如地處南亞熱帶的桂南低平原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糧食以及甘蔗、水果等經濟作物主要農業區,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各分區耕作制度主要是「稻-稻-綠肥」或「稻-稻-菜」(多熟),「一造甘蔗」、「玉米-其他經濟作物」;而桂西北與雲貴高原接壤的中亞熱帶高寒濕潤氣候區,耕作制度以「玉米-中稻」或「中稻-再生稻」為主。水稻和玉米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甘蔗是自治區的主要經濟作物,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的主要蔗糖生產基地之一。水稻、玉米和甘蔗3種作物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要作物和傳統作物,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與自治區的土地自然特性有較好的一致性,能夠較為恰當地反映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種植業生產主要面貌,反映出該區域的農用地質量屬性,又能突出廣西壯族自治區優越的氣候條件以及作為我國主要的糧糖生產基地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實際的耕作制度及其作物組成,確定「早稻-晚稻」、「早玉米-晚玉米」和「一造甘蔗」3種耕作制度為標准耕作制度。

各二級區耕作制度具體為:①桂東北丘陵山地區(IV3-I)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稻-稻」或甘蔗或玉米;②桂西北山地區(IV3-II)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一熟至一年兩熟,中稻或「中稻-玉米」;③桂中溶蝕平原區(IV5-III)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稻-稻」或「玉米-晚稻」或甘蔗;④桂南低平原區(V1-I)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至一年三熟「,稻-稻-綠肥」或甘蔗;⑤桂西岩溶山地區(V1-II)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至一年三熟,「早玉米-晚稻」或「稻-稻」或甘蔗;⑥右江河谷區(V1-III)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稻-稻」或甘蔗;⑦桂南沿海區(V2-I)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稻-稻」或甘蔗。

4.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確定

1)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

基準作物是理論標准糧的折算基準,指全國比較普遍的主要糧食作物,例如小麥、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區域生長季節不同,可進一步區分為春小麥、冬小麥、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晚稻7種糧食作物。

指定作物是指行政區所屬耕作區標准耕作制度中涉及的作物。

2)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確定

各因素指標區指定作物的確定,原則上要能突出該指標區的農業生產習慣。在7個標准耕作制度分區中都涉及的作物為水稻,把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其餘的6個標准耕作制度分區中涉及的作物除水稻外還有甘蔗;在桂西北山地區和桂東北丘陵山地區兩個標准耕作制度分區中涉及的作物除水稻、甘蔗外,還有玉米。參考《農用地分等規程》附表B.2中全國各區標准耕作制度及其作物組成,再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綜合區劃、農業生產情況以及各區農業生態特點的不同,確定3種作物(即水稻、玉米和甘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的指定作物,其中,水稻為基準作物。

農用地分等各指標區的標准耕作制度、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如表3-6所示。

表3-6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各指標區標准耕作制度、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統計表

註:表中甘蔗為一年一熟制。

『伍』 因素指標區

採用分等因素法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需要劃分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以下簡稱指標區)。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是指對區域內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種因素和因素的組合,依主導因素原則和區域分異原則劃分的區域,是區別其他指標區的最小單元。

根據黑龍江省自然條件和土地利用現狀,全省農用地劃分為平地區、坡地區兩個分等因素指標區。平地區是指耕地坡度在 2 °以下的種植作物的區域,包括實際種植水稻的水田區域;坡地區指耕地坡度在 2 °(含 2 °)以上種植作物的區域。

『陸』 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

(一)含義

分等因素指標區是指對區域內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種因素和因素組合,依主導因素原則和區域分異原則劃分的區域,是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推薦分等因素指標和自選分等因素指標所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適用區,是區別於其他指標區的最小單元。

(二)劃分依據

1. 地貌類型

地貌類型能綜合反映各區域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差異,對耕地自然質量起主導作用,因此地貌類型是劃分分等因素指標區的最主要依據。重慶市地處四川盆地東南丘陵山地區,各構造體系具有不同的岩層組合、差異性大的構造特徵和發生、發育規律,故造就了復雜多樣的地貌形態。其特徵,一是地勢起伏較大,層次地貌不明;二是地貌類型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三是地貌形態組合的地區分異明顯;四是喀斯特地貌廣泛分布。

2. 土壤普查資料

不同地貌上發育的土壤有明顯差別。重慶市西部和中部丘陵地區,土壤水平分布,受地質構造和地層分布的制約,與地層分布密切相關,廣布著紫色岩土發育的紫色土和新沖積母質發育的新沖積土壤;重慶市中北部的平行嶺谷區,隔檔式構造發育,背斜和向斜相間分布,出露岩層多樣,因而由紫色土、石灰岩土、黃壤、新積土呈條帶狀相間分布;位於東部和南部的土壤主要是石英砂岩和黃綠、灰色泥頁岩層分布區,分布著黃壤、黃棕壤和草甸土。

3. 其他資料

此外,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需參考農業區劃、氣候、水文、基本農田建設等資料。同時,必須兼顧縣級行政范圍的完整性。

(三)劃分結果

根據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依據,結合重慶市具體情況,確定以地貌類型和農業區劃為基礎劃分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即重慶市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為渝西方山丘陵區、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渝東南低中山區、渝東北中山區,具體見圖 3-10 和圖 3-11。

圖3-10 重慶市農用地分等指標區劃分圖

圖3-11 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示意圖

『柒』 各指標區農用地利用等別分布狀況

(一)沿江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分布

沿江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總面積為2079999公頃,共分8個等別,總體上各等別面積接近正態分布,16等農用地和23等農用地面積最小,分別占總面積的0.05%和0.12%;其次為17等農用地和22等農用地,各占總面積的2.97%和5.03%。18等農用地和21等農用地面積適中,分別占總面積的12.31%和20.68%;20等農用地面積最大,占總面積的31.94%;其次為19等農用地,面積比例為26.91%。從總體上看,21等以上農用地面積共占總面積的25.8%,高利用等別農用地所佔面積比例較小,而中利用等別農用地(18~20等)所佔面積比例較大,為71.2%, 17等以下農用地面積比例為3.0%。如圖4-19所示。

圖4-19 沿江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比例分布圖

(二)黃淮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分布

黃淮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總面積為1731359公頃,共分6個等別,總體上各等別面積接近正態分布。17等農用地和22等農用地面積最小且接近,分別占總面積的1.6%和1.3%;其次為18等農用地和21等農用地,面積接近,各占總面積的11.8%和11.3%。19等農用地面積最大,占總面積的40.6%;其次為20等農用地,面積比例為33.4%。從總體上看,21等以上農用地面積共占總面積的12.6%,高利用等別的農用地所佔比例較小,而中利用等別農用地(18~20等)所佔比例較大,為85.8%,18等以下農用地面積比例為1.6%。如圖4-20所示。

圖4-20 黃淮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比例分布圖

(三)江淮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分布

江淮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總面積為1204916公頃,共分8個等別,總體上各等別面積接近正態分布。15等農用地和16等農用地面積最小且接近,分別占總面積的0.14%和0.35%;其次為17等農用地和21等農用地,面積接近,各占總面積的2.62%和2.68%。19等農用地和20等農用地面積最大,各占總面積的30.03%和27.63%;其次為18等農用地和21等農用地,面積比例分別為23.03%和13.52%。從總體上看,21等以上農用地面積共占總面積的16.2%,高利用等別農用地所佔比例較小,而中利用等別農用地(18~20等)所佔比例較大,為80.7%, 18等以下農用地面積比例為3.1%。如圖4-21所示。

圖4-21 江淮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比例分布圖

『捌』 分等指標區劃分標准及標准耕作制度、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確定

(一)分等指標區的劃分

採用因素法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涉及分等因素指標區的劃分。因素指標區是對區域內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種因素進行組合,是依主導因素原則和區域分異原則劃分的分等因素體系一致的區域。分等指標區的劃分主要遵循以下原則:主導因素和區域分異相結合原則;各指標區內影響農用地自然質量顯著性原則;限制性原則,必要時指標區內設限制區。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指標區劃分以全國標准耕作制度分區為依據。《農用地分等規程》附錄B中規定,廣東省隸屬於兩個國家一級指標區——Ⅳ江南區、Ⅴ華南區;屬於3個國家二級指標區——Ⅳ3南嶺丘陵山地區、Ⅴ1華南低平原區、Ⅴ2華南沿海西雙版納低山丘陵區。遵循上述原則和廣東省地貌條件、農業區劃、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特點,在國家一級、二級指標控制區基礎上,經相關專家論證,廣東省劃分出7個省級二級區(表3-1)。

表3-1 廣東省分等指標區劃分表

(二)標准耕作制度及基準作物、指定作物的確定

根據廣東省的分等指標區的劃分,初步劃分出粵北山地丘陵區、潮汕平原區、珠江三角洲平原區、粵東沿海丘陵台地區、粵中南丘陵區、雷州半島丘陵台地區和粵西南丘陵地區等7個標准制度耕作區,確定廣東省的標准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和兩年五熟(涉及一年三熟的水田採用)。廣東省水田面積廣,約佔耕地面積的78%,水稻是全省的第一大糧食作物。由於甘薯具有不怕台風、高產和南部地區可以冬種等優點,與花生一起成為廣東省旱地的大宗糧食作物。根據規程提供的理論標准糧的折算基準和廣東省糧食作物種植的實際情況,確定晚稻為廣東省的基準作物,指定作物為早稻、晚稻、秋甘薯、冬甘薯、花生,各指標區標准耕作制度和指定作物見表3-2。

表3-2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標准耕作制度、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表

『玖』 各指標區等別分布規律

(一)渝東南低中山區

渝東南低中山區包括武隆縣、彭水縣、黔江區、酉陽縣和秀山縣 5 個區(縣),該區地貌以中、低山為主,河流深切,山勢崎嶇,除小規模的零星河間平壩外,不存在稍具規模的平原、丘陵。該區域山多、地廣、人稀,相對高差大,旱地多,水田少,中低產田面積較大,耕作粗放。主要分布有黃壤、黃紅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新積土,其中黃壤分布面積超過耕地面積的 1/3。區內氣候立體較強,霧多雨多溫度低,土壤風化較薄,黃化、酸化明顯,土壤有效磷嚴重缺乏。

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限制,渝東南低中山區耕地質量整體偏下,優質耕地較少,劣等耕地所佔比重較大,從主觀上判斷,5 個區(縣)耕地質量的先後次序應為秀山>酉陽>黔江>彭水>武隆,從數據上反映的結果也大體呈上述規律。

1. 自然質量等別分析

自然質量等別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質量自然條件的好壞,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共劃分為11個等別,等別范圍為7~17等,渝東南低中山區自然質量等分布詳見表4-7和圖4-15。

表 4-7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自然質量等面積統計表

渝東南低中山區以低中山為主,喀斯特地貌顯著,山勢崎嶇,河流深切。土壤主要以黃壤為主,且零星分布有黃紅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等,土壤風化度較高,具有薄、瘦、陡的特點。區內氣候立體感較強,霧多雨多,溫度低,日照和光溫屬全市最低,一般耕作需要採用薄膜或大棚技術。區域內滑坡、泥石流、洪水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當地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從表 4-7 和圖 4-15 可以看出,渝東南地區耕地質量整體偏差,主要受自然因素限制,武隆、彭水、黔江、酉陽和秀山都沒有 17 等地,16 等地唯有秀山縣有 4367.48 公頃,占區內耕地的1.23%,假設將 17 ~ 15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7 ~ 9 等地視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5.82%,劣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14.06%,中等水平的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80.12%。雖然該地區耕地自然質量水平整體偏低,但耕地後備資源豐富,可以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提高耕地的自然質量水平。

圖4-15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自然質量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2. 利用等別分析

利用等別是在自然質量的基礎上,通過人們對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對耕地質量作出評價,也是耕地生產潛力水平是否達到了本區域最佳的體現。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利用等共劃分為 12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8 等,渝東南低中山區利用等分布詳見表 4-8 和圖 4-16。

表 4-8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利用等面積統計表

渝東南地區耕地最低海拔為 400 米左右,最高海拔為 1500 米左右,熟制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制,種植的農作物水田類為水稻、油菜和小麥,旱地類為玉米和甘薯。由於該區域溫度低、日照不足的影響,糧食產量相對低些,但當地通過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比如田間薄膜育苗再移栽方法的應用,也會出現好的收成,相比渝西丘陵地區,產量還是較低。因此,秀山、黔江、武隆、彭水和酉陽均無 17 等地和 18 等地,16 等地只在黔江、武隆和酉陽有少許分布,秀山 16 等地有 1369.26 公頃,僅佔全區總面積的 0.39%。假設將 18 ~ 15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7~10等地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3.11%,劣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40.17%,中等水平的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56.72%。相對自然質量等而言,利用等別面積分布呈現出中下水平居多的現象,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條件的限制,二是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三是耕作方式技術落後。

圖4-16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農用地利用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表 4-9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經濟等面積統計表

3. 經濟等別分析

農用地經濟等是在充分考慮投入產出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經濟系數對利用等進行再次修正,它是對耕地質量的綜合反映,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經濟等共劃分為 12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8 ~ 19 等,渝東南低中山區經濟等分布詳見表 4-9 和圖 4-17。

圖4-17 渝東南低中山區國家級經濟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在理論上經濟等是在考慮投入生產成本的前提下對作物產量再次進行修正,以體現出耕地的綜合狀況。一般來講,農用地利用等和農用地經濟等都與糧食產量有較高的相關性,且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間相關性也很高。因此,農用地經濟等的分布趨勢與利用等有相似之處,從表 4-9 和圖4-17可以看出,5個區(縣)仍然沒有19等地分布,18等地僅在秀山分布有916.8公頃,17等地在黔江區分布有 0.89 公頃,其餘區(縣)均無分布。16 等地在黔江、秀山和酉陽有少許分布。假設將 19 ~ 16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8 ~ 11 等地視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僅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0.66%,劣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66.89%,中等水平的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32.45%。從各等別面積分布上看,10 ~ 12 等地面積分布最廣,利用潛力還相當大,後備資源豐富。

(二)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

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包括長壽區、墊江縣、梁平縣、萬州區、忠縣、豐都縣、涪陵區、石柱縣 8 個區(縣),地質構造體系主要屬川東褶帶,主體構造為狹窄背斜與開闊向斜共同組成的梳狀褶皺,構造線走向西部為北北東,東部逐漸轉向近東西向,呈雁行排列。由於該構造為喜山運動最後定型,地貌發育年輕,地形以順地貌為主,即條形背斜山地和寬緩向斜丘陵、台地或坪狀低山相向排列。背斜山脊常因軸部出露地層的差異和差別侵蝕的結果,其山頂地段形態分別呈「一山三嶺二槽」或「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一嶺」的地貌景觀,從背斜構造翼部到向斜軸部常依次發育成豬背脊嶺或單面山、單斜丘陵、台地或坪狀倒置山地。地表地層依次更替的紅壤、黃紅壤、黃壤和新積土,其上發育的初育類也重復分布,加上沿江河各期的沖積物發育,使本區土壤種類多樣化,其中以灰棕紫色土面積最大,灰棕紫色土是一種膠體品質好、礦物營養豐富的優良土壤,為植物和栽培作物的多樣性和作物的高產、穩產奠定了基礎。區內的河谷平壩及淺丘地帶,海拔低,水熱條件優越,適宜水稻、蔬菜和油料作物的栽培,宜建成重慶市高產穩產的糧食、油料生產基地。丘陵、台地區,不同地貌部位立地條件有較大的差異。

渝中平行嶺谷丘陵低山區較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耕地質量整體以中等為主,其次分布的是優質耕地,分布最少的是質量較差的耕地。從地形趨勢上可見,無論是自然質量等、利用等還是經濟等的空間分布規律都以垂直地域分布以及條帶狀分布為主,其中梁平縣、墊江縣、長壽區耕地質量整體偏好,豐都縣、涪陵區、忠縣、萬州區耕地質量整體以中等為主,石柱縣耕地質量偏差。

1. 自然質量等別分析

自然質量等別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質量自然條件的好壞,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共劃分為11個等別,等別范圍為7~17等,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自然質量等分布詳見圖4-18。

圖4-18 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國家級自然質量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主要受地形地貌和氣候因素影響,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海拔一般在 200 ~ 1000 米之間,石柱縣和豐都縣耕地有少部分海拔超出 1000 米,≥ 0℃積溫為5500℃~ 6900℃,年均氣溫 15℃~ 18℃,是重慶市光、熱、水資源充沛,降水量與蒸發量接近,伏旱嚴重的地區。故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耕地質量整體居中,也有個別區(縣)耕地整體質量較差。從圖 4-18 可以看出,這 8 個區(縣)既沒有最高的 17 等地,也沒有最低的 7 等地,主要是以 5 ~ 16 等地居多,占該區耕地總面積的 91.28%,自然質量等別整體偏高。8 等地在石柱縣和萬州區有較少分布,面積共為 911.72 公頃,主要是由於轄區地貌類型多樣,山多陡坡,溪河網布,海拔懸殊,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假設將 17 ~ 15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7 ~ 9 等地視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面積為 82095.18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12.73% ;劣質耕地面積為44402.94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6.88%;中等水平的耕地面積為518489.8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80.39%。

2. 利用等別分析

利用等別是在自然質量的基礎上,通過人們對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對耕地質量作出評價,也是耕地生產潛力水平是否達到了本區域最佳的體現。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利用等共劃分為 12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8 等,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利用等分布詳見圖 4-19。

農用地利用等別不僅受到地形地貌和氣候因素影響,而且受區位以及交通條件影響,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地貌多樣,低山、丘陵、谷地交錯,水熱條件較好,溫度適宜,耕地土壤相對比較肥沃,區位條件較好,交通較便利,絕大部分村通公路。由圖 4-19 可見,8 個區縣)既沒有最優的 17 等地和 18 等地,也沒有最差的 7 等地,利用等別整體呈中上水平。假設將 18 ~ 15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7 ~ 10 等地視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14.34%,劣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22.94%,中等水平的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62.72%。相對自然質量等而言,利用等別面積分布呈現上升趨勢,原因有三:一是區位優勢較明顯;二是農業生產生活條件較好,農民種植積極性高;三是排灌設施較完備。

圖 4-19 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國家級利用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3. 經濟等別分析

農用地經濟等是在充分考慮投入產出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經濟系數對利用等進行再次修正,它是對耕地質量的綜合反映,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經濟等共劃分為 12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8 ~ 19 等,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經濟等分布詳見圖 4-20。

圖 4-20 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國家級經濟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農用地經濟等是在考慮投入生產成本的前提下對作物產量再次進行修正,以體現出耕地的綜合狀況。經濟等的分布趨勢與利用等有相似之處,但是在區域經濟影響下,整個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都沒有最高等的耕地,而且經濟等別相對利用等呈下降趨勢。假設將 19 ~ 16 等地視為優質耕地,8 ~ 11 等地視為劣質耕地,那麼優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1.36%,主要分布在長壽、墊江、梁平等地;劣質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44.92%,主要分布在豐都、涪陵和石柱等地;中等水平的耕地佔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53.72%,且各區(縣)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從各等別面積分布上看,主要是 10 ~ 14 等地面積分布最廣,利用潛力還有待更進一步開發。

(三)渝東北中山區

該指標區位於我國地形二級階梯的東側,四川盆地向秦巴山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地分屬於秦嶺山系和華南弧北翼。境內山巒起伏,嶺谷相間,河谷深切,高差懸殊,具有多樣性、垂直性和區域性特徵。本區屬亞熱帶潤濕季風區,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量豐富,冬暖、春早、夏熱、秋長的溫度季節分配和山地垂直氣候變化,為農業的多種經營和綜合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氣候條件。同時雲霧多、日照少,區內降水充沛,立體氣候和冬季溫暖是本區氣候的重要特徵。在水文方面,亞熱帶濕潤氣候給本區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但由於受季風和山區地形地貌的影響,水量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水土資源的組合也不協調。當前水利建設的基礎薄弱,水資源利用率很低。本區地表水的存在形式主要為河川徑流,境內河流眾多,均屬長江水系。除長江幹流外,另有大寧河、大溪河等支流。總體來看,整個渝東北地區的水資源豐富,但是由於時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協調,旱洪災害頻繁,地勢高差懸殊,植被遭受破壞嚴重,有水難蓄。

1. 自然質量等別分析

自然質量等別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質量自然條件的好壞,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共劃分為 11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7 等,渝東北中山區自然質量等分布詳見圖 4-21。

圖 4-21 渝東北中山區國家級自然質量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從圖 4-21 可以看出,國家級自然質量等 17 等地在整個渝東北地區都沒有分布,16 等地在開縣和巫溪縣分別有 332.06 公頃和 236.42 公頃。質量較好的 15 ~ 16 等地總面積有 6916.46公頃,僅占渝東北指標區耕地總面積的1.89%;質量中等的10~14等地面積有260627.17公頃,占渝東北指標區耕地總面積的 71.13%;而質量最差的 7 ~ 9 等地共有 98855.56 公頃,佔到渝東北指標區耕地總面積的 26.98%。

整體上看,渝東北地區耕地質量較差,質量較好的耕地只是零星分布。造成這一分布特點的原因主要是同該地區的地質、土壤、氣候、水文條件緊密相關。在土壤質地方面,以石灰岩風化而成的黃壤、紫色土、沖積土為主。其中,又以黃壤分布最廣,廣泛分布於中山和中低山,其抗沖刷力弱,土薄易旱,漏水漏肥,產量低而不穩。在地形地貌方面,整個渝東北地區以山地為主,地形破碎、山大坡陡。地勢起伏不平,海拔高、坡度大、土層薄,農用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呈現明顯的「立體氣候」,海拔每上升 100 米,季節推遲 2 ~ 3 天。本區溫和多雨,土壤有機質分解快,在雨量集中時,常有暴雨情況,造成對土壤侵蝕和貧瘠化。

2. 利用等別分析

利用等別是在自然質量的基礎上,通過人們對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對耕地質量作出評價,也是耕地生產潛力水平是否達到了本區域最佳的體現。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利用等共劃分為 12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8 等,渝東北中山區利用等分布詳見圖 4-22。

圖 4-22 渝東北中山區國家級利用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3. 經濟等別分析

經濟等是在充分考慮投入產出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經濟系數對利用等進行再次修正,它是對耕地質量的綜合反映,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經濟等共劃分為 12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8 ~ 19 等,渝東北中山區經濟等分布詳見圖 4-23。

在利用等方面,等別面積分布情況稍有改善,16 ~ 19 等地面積共有 14827.11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 4.05%;居中的 12 ~ 15 等地有 190381.8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51.96%;質量最差的 8 ~ 11 等地有 161190.3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 43.99%。

圖 4-23 渝東北中山區國家級經濟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經濟等在充分考慮投入成本的基礎上,經過土地經濟系數修正後,經濟等別整體偏低,16 ~ 19 等地面積共有 4415.14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 1.21%;居中的 12 ~ 15 等地有127843.8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 34.89%;質量最差的 8 ~ 11 等地有 234140.3 公頃,占渝東北耕地總面積的 63.90%。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利用等、經濟等方面,整個渝東北地區的等別分布仍以中下等別為主,高等別耕地只有零星分布。主要是由於渝東北地區在中低山地形地貌的影響下,耕地的開發整理、道路和水利設施等各種益農設施建造不便,大部分地區的水利設施嚴重缺乏,勞動者種植糧食作物的積極性不高,耕地利用粗放;另外由於氣候情況和地形坡度等多方面原因,耕地易受沖刷,土壤養分流失嚴重,以致跟其他指標區相比,在產量相等的情況,對耕地的投入也相應的增加。根據上述情況,建議加大對該地區的經濟投入,對坡度較大的耕地實施「坡改梯」,大力興建各種益農設施。

(四)渝西方山丘陵區

1. 自然質量等別分析

自然質量等別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自然條件的好壞,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共劃分為 11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7 等,渝西方山丘陵區自然質量等分布詳見圖 4-24。

從圖 4-24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區共有 20 個區 ( 縣 ),且均無 7 等地分布,17 等地僅在江津分布有 40.64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比重不到 0.01%;自然質量等別整體偏高,15 ~ 17 等高等別耕地面積為 261366.4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26.61%;14 ~ 10 等中等別耕地面積為 705445.62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71.81%;7 ~ 9 等低等別耕地面積為15565.98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1.58%。

渝西地處長江上遊河谷,全境以丘陵為主,嶺谷平行相間,河谷縱橫交錯,山巒起伏重疊,地貌類型多樣,構成山、丘、壩交織的立體地貌景觀,形成獨特的地表水熱條件和土壤生態環境。氣候冬暖夏熱、春早秋短、無霜期長、日照時數和總輻射量夏多冬少、降雨充沛、雨熱同季,而且大面積侏羅系河湖相紫色岩層中多種元素富集,發育的紫色土礦質養分豐富,土壤肥力高,土壤 pH 值適中,粘砂比例適度,適種范圍廣,自然條件優越,生產力水平亦較高,這些因素決定了渝西地區自然質量等以高等別為主,主要分布在大足、合川、璧山、永川、榮昌、銅梁等地。渝黔接壤的南川、綦江、萬盛和永川轄區內海拔落差較大,地勢起伏,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故渝西地區低等別耕地主要分布於此。

圖 4-24 渝西方山丘陵區國家級自然質量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圖 4-25 渝西方山丘陵區國家級利用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2. 利用等別分析

利用等別是在自然質量的基礎上,通過人們對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對耕地質量作出評價,也是耕地生產潛力水平是否達到了本區域最佳的體現。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利用等共劃分為 12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7 ~ 18 等。

從圖 4-25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區共有 20 個區(縣),且均無 7 等地分布,18 等地僅在江津分布有 322.66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0.03%;利用等別整體偏高,15 ~ 18 等高等別耕地面積為 240702.1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24.5%;11 ~ 14 等中等別耕地面積為637907.7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64.94%;7 ~ 10 等低等別耕地面積為 103768.2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10.56%。

渝西方山丘陵區土地自然條件較好,土地利用程度較高,區位優勢比較明顯,故渝西區利用等別整體要高一些。渝西區域較高的利用等主要分布於丘陵谷地里的土壤肥沃、耕作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保肥能力強的灌溉水田裡,這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田塊連片、平整,溝渠配套度高,田間道路系統和排灌系統較完善,農業生產投入也高。利用等別處於中等質量的主要分布於丘陵和崗丘區,中等質量分布區土壤質地較好,區位條件較好,排灌設施較齊全。利用等別較低的分布於坡度較大的耕地以及區位條件較差、農業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的地區。

3. 經濟等別分析

經濟等是在充分考慮投入產出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經濟系數對利用等進行再次修正,它是對耕地質量的綜合反映,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經濟等共劃分為 12 個等別,等別范圍為 8 ~ 19 等,渝西方山丘陵區經濟等分布詳見圖 4-26。

從圖 4-26 可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區共有 20 個區(縣),8 等地分布在南岸區和銅梁縣,面積共 684.52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0.07%;19 等地僅在合川分布有 34.22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比重不到 0.01%;經濟平均等別重心下移,16 ~ 19 等高等別耕地面積為 74702.45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7.60%;12 ~ 15 等中等別耕地面積為 630687.6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64.20%;8 ~ 11 等低等別耕地面積為 276987.9 公頃,占區內耕地總面積的 28.20%。

圖 4-26 渝西方山丘陵區國家級經濟等面積比例分布圖

渝西地區經濟等別面積分布規律主要是受自然條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下面將渝西地區分為主城九區都市圈和渝西經濟走廊兩個子區進行分析。

(1)主城九區都市圈。本區地處重慶市平行嶺谷區的腹心地帶,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的沿江地帶,包括渝中區、大渡口區、沙坪壩區、江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北碚區、巴南區、渝北區等 9 個行政區。都市發達經濟圈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及相間丘陵地帶,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熱冬暖,雨量充沛,土地利用水平較高,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故該區域的經濟等別以中偏上等為主,只有少量的低等別耕地分布。

(2)渝西經濟走廊。渝西經濟走廊東靠重慶市主城區,西接四川省瀘州市、內江市、遂寧市,南鄰貴州省遵義市,北望四川省南充市、廣安市。行政區劃上包括 6 區(萬盛區、雙橋區、永川區、江津區、合川區、南川區)、6 縣(璧山縣、榮昌縣、大足縣、銅梁縣、潼南縣、綦江縣)。該區屬方山丘陵和平行嶺谷地帶,方山丘陵呈階梯狀、台狀或饅頭狀孤丘,地面起伏不大。平行嶺谷由 20 多條北東—南西向梳狀構造組成,呈帚狀撒開,其中背斜構成低山,向斜寬展形成丘陵谷地,地貌多樣,低山、丘陵、谷地交錯,間有丘陵平壩。該區的水熱條件較好,濕度適宜,耕作土壤相對比較肥沃,災害較少,農史悠久,是重慶市重要的農業區。故該區域農用地等別仍是以中偏上為主,有部分劣質耕地。

『拾』 指標區類型的確定

指標區是指對區域內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種因素進行組合,依主導因素原則和區域分異原則劃分的區域,是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推薦分等因素指標和自選分等因素指標所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適用區,是區別於其他指標區的最小單元。

(一)指標區確定的原則

1. 主導因素原則

在一定區域,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分等因素有所差異,其中主導因素也存在差異。指標區的劃分應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對區域內農用地自然質量起控制和主導作用的因素。

2. 區域分異原則

不同區域,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因素組合不同。農用地的地域差異,在宏觀上表現為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分等因素具有明顯的差異性,而在微觀上,一定區域內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分等因素又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劃分指標區應堅持地域分異原則,將類似地域劃分為同一指標區。

3. 獨立指標體系原則

一個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內,確定一套經過科學分析、專家論證的分等因素組合。

(二)確定的結果

在堅持上述劃分原則的基礎上,根據福建省具體情況,確定以地貌類型為基礎劃分全省分等因素指標區,因為它能綜合反映各區的地形、氣候、土壤和水文等自然因素,對農用地(耕地)的自然質量起主導作用。福建省分等因素指標區確定如下。

1. 濱海圍墾區

濱海圍墾區指歷史上圍墾而形成的區域,分布在福建省沿海地區的 20 多個縣(市、區)。該類型區土壤受到海水的浸漬和影響而形成濱海鹽土。濱海鹽土亞綱分布在灘塗、圍墾地等不同地形上,其中已經開墾為耕地的主要是在圍墾地上,發育的土壤主要為沙埭土。

2. 沿海平原區

沿海平原區指分布在福建省沿海地區,地表起伏微緩,坡度一般小於 2°,絕對高度小於 50米的廣大平坦地區。

3. 低丘台地區

低丘台地區包括台地和與台地相連的低丘。總體來看,福建省低丘台地區地表較平坦,絕對高度在50~200米之間,相對高度大部分為幾十米,主要分布在福清市以南的閩東南沿海地區。

4. 丘陵山地區

丘陵山地區指地表高低起伏、絕對高度大於 200 米、相對高度較大的區域,主要包括高丘、低山和中山等。丘陵山地區主要分布在閩西、閩北和閩東的部分地區。

5. 山間盆地區

山間盆地區指面積在 50 公頃以上、坡度小於 8°的盆地區域。山間盆地區主要分布在閩西、閩北的縣城和部分鄉鎮附近。

閱讀全文

與指標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企業貸款目標 瀏覽:140
江西省旅遊集團借殼上市 瀏覽:742
中國msci的股票 瀏覽:59
遼寧遠東集團董事長 瀏覽:869
醫院股份合作可行性報告 瀏覽:948
2016年2月17日美元匯率 瀏覽:321
回租融資租賃 瀏覽:9
美國摩根銀行的外匯平台 瀏覽:282
固定匯率接標價法 瀏覽:920
安利傭金分配製度比較 瀏覽:470
杠桿閱讀術的意思 瀏覽:620
外匯mt4紅色代表賺錢嗎 瀏覽:912
三峽銀行近期理財產品 瀏覽:547
2014年12月港幣匯率是多少 瀏覽:633
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自查報告 瀏覽:185
鋼材買賣個人傭金合同範本 瀏覽:882
87年黃金價格 瀏覽:440
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外管理辦法 瀏覽:429
企業融資網湖北 瀏覽:392
2017萬達集團最新新聞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