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甲烷源與匯
大氣甲烷源匯的不確定度是由於各具體甲烷源匯估算的不準確和缺失其他甲烷源所造成的,如來源於含油氣盆地、火山活動、地熱區及海洋滲漏所產生的地質甲烷源(Etiope,2009;Etiope et al.,2004; Etiope,2004,2005,2008;Etiope et al.,2006,2008; Klusman,2003a;2003b,2006;Klusman et al.,1998;Tang et al.,2007,2008,2010;唐俊紅,2009)。 甲烷源的估算通常是根據經驗用平均甲烷釋放率來推算的,然後採用外推法將其應用於全球(Khail et al,2000)。 盡管概念很簡單,但是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含有大量的不確定性。 首先,由於有限時間及地區的點測量被假設來代表全球,這就導致了大量甲烷源的過估,如稻田(Sasset al.,1999)、牲畜(Johnson et al.,2000)、濕地(Worthy et al.,2000)的甲烷釋放,此外還包括煤礦開采(Kirchgessner,2000)、生物質燃燒(Levine et al.,2000)和垃圾處理(Thorneloe etal.,2000)。然而,隨著大量數據的報道,各國科學家已將注意力放到解決上述各甲烷源甲烷釋放的時空變化,這對生物成因的甲烷源如濕地、稻田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年變化、季節變化以及日變化)它們的甲烷釋放差異很大,可達到幾個數量級(Mat-thews,2000;Shearer et al.,2000)。 隨著各甲烷源大量的實地測量、對大氣甲烷濃度在全球范圍的監測和大氣甲烷資料庫的使用、大氣甲烷預測模式的建立和應用,使得這種不確定度大大減少 (Donald et al. ,2002)。
IPCC在1996年估算了全球大氣甲烷各源強,全球已知甲烷總源強平均為535Mt/a,其變化范圍在410~660 Mt/a,其中天然甲烷源(包括濕地、白蟻、海洋等)為160 Mt/a(110~210 Mt/a);人為甲烷源(包括化石燃料、稻田、動物、垃圾填埋場等)為375 Mt/a(300~450 Mt/a)。 大氣甲烷匯平均為597Mt/a,變化范圍為495~700 Mt/a,其中OH消耗甲烷約490 Mt/a(405~575 Mt/a);土壤甲烷營養菌消耗甲烷約30 Mt/a(15~45 Mt/a);進入平流層的大氣甲烷約40 Mt/a(32~80 Mt/a)。 目前,大氣甲烷以每年37 Mt/a(35~40 Mt/a)的速率增長。 可見,根據已提出的大氣甲烷源匯衡算模式,仍然是不平衡的,存在諸多不確定的因素(Crutzen,1991;Fung et al.,1991;Donald,2002;朱玫等,1998;王明星等,2000)。 一方面,不同評估方法、不同研究手段所得結論存在明顯差異;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甲烷天然源和人為源的釋放機制和排放強度還不為我們所知。 近幾年來,相關地質甲烷天然釋放源的研究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關注,2007年第四次IPCC全球氣候變化溫室氣體評估報告中,確認新的地質甲烷天然源為僅次於濕地的第二個重要的甲烷天然源(Denman等,2007)。Etiope等根據相關的研究推算出地質成因甲烷天然源強約為40~60 Tg/a,約佔全球甲烷源強的8.5%(Etiope,2004;Etiope et al.,2004)。 然而,地質甲烷釋放研究剛剛起步,在有限時間及地區的點測量被假設來代表全球,這可能導致了甲烷源強的不確定性。 可見,探究缺失的甲烷源與匯和區域尺度上研究大氣甲烷的排放強度、變化趨勢和源匯過程已成為國際上的新的研究熱點(Thomas et al.,2000;Etiope et al.,2009;Etiope et al.,2004;Etiope,2004,2005,2008;Etiope et al. ,2006,2008)。
『貳』 瓦檢員發現作業現場甲烷濃度超過規程時如何處置
華乾,原發寫作業現場甲烷能都超過貴產時的處置方式,需要根據相關的規則里工作流程進行處理
『叄』 現貨甲烷開戶需要什麼資料
1、投資者辦理開戶手續時需要提交的資料:
個人投資者:投資者在資金託管銀行開立的存摺或者借記卡帳號;身份證正反面和手持身份證照片。
2、相關文本包括:《風險揭示書》、《協議書》、《客戶調查表》、《資金託管三方協議》
3、會員在業務系統中按交易所統一的編碼規則進行編號,為投資者開立交易賬戶;
4、交易所備案;
5、投資者在交易所或者會員網站下載安裝客戶端程序,登陸交易所電子交易平台,修改密碼;
6、開戶完成,不同的交易所開戶是不同的。
『肆』 國際單位制的規則
國際單位制按一貫計量單位制的原則構成,採用十進制構成其倍數和分數單位;只能通過SI詞頭構成倍數和分數的單位,其基本單位及其定義只能由國際計量大會決定,SI導出單位的專門名稱及其符號只能由國際計量大會選定。根據上述規則,諸如容量單位升、重量單位噸、光亮度單位尼特(nt,1尼特=1坎/米)等都不是國際單位制的單位。
兩類SI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單位以及按一貫性原則從基本單位導出的單位,總稱為SI單位。例如:SI導出單位中既包括那些由國際計量大會賦予專門名稱的單位,如牛頓、瓦特、伏特、流明等;也包括那些沒有賦予專門名稱的單位,如米每秒、焦耳每開爾文、弧度每秒等。
SI詞頭。當單位前加了SI詞頭後,即構成了一個新的整體。因而當有指數時,是指這個整體,並非只對未加詞頭的那個單位。例如:表達為cm3時,是指立方厘米;表達為μs-1時,是指每微秒;表達為mm2/s時,是指二次方毫米每秒。SI詞頭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單獨使用,例如不能用K代替Kg或KΩ,或103。
無量綱量的SI單位。有相當一批物理量的量綱是「1」。例如:折射率n,動摩擦因數μ,線應變ε,相對原子質量Ar,質子數Z,功率量級Lp,平面角φ。所有這類量的SI單位是兩個相同的SI單位之比。例如:折射率的SI單位是兩個速度的SI單位之比,即m·s-1/(m·s-1)=1;動摩擦因數的SI單位是兩個力的SI單位之比,即N/N=1。其倍數和分數單位不是用SI詞頭構成而是用10的冪,例如106、103、10-6、10-3等,也可用數學符號%代替10-2,但也可以用諸如微克每克(μg/g),毫升每立方米(mL/m3)這樣的單位來代替10-6,但不應使用ppm這類的縮寫符號 。 基本單位的定義始於1889年,在近百年內,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它們的定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下面簡述其定義和演變的情況。 物理量名稱物理量符號單位名稱單位符號單位定義長度 L 米 m 1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的行程質量 m 千克 kg 1千克是18×14074481個C-12原子的重量時間 t 秒 s 1秒是銫-133原子基態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
9192631770周期的持續時間 電流 Ι 安培) A 在真空中相距1米的兩無限長而圓截面可忽略的平面直導線內通過一恆定電流熱力學溫度 T 開爾文 K 1開是水三相點熱力學溫度的1/273.16物質的量 n(ν) 摩爾 mol 1摩是一系統的物質的量,系統中所包含的基本單位與0.012千克
碳-12的原子數目相等。 發光強度 I(Iv) 坎德拉 cd 1坎為一光源在給定方向的發光強度,光源發出頻率為540×1012赫的單色輻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輻射強度為1/683瓦每球面度註:1. 人們生活和貿易中,質量可能誤認為是重量,實際上重量是由於重力而產生的,而質量是物質的性質。
2. 單位名稱和單位符號兩欄,前為中文符號,後為國際符號。例:「安培」可簡稱「安」,也作為中文符號使用。圓括弧內的字,為前者的同義語。例:「千克」也可以稱為「公斤」。
3.Kg(Kilogram)原名稱:G(Grave)。 ① 長度單位——米(m)。1889年第1屆國際計量大會批准國際米原器(鉑銥米尺)的長度為1米。1927年第7屆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如下嚴格的規定:國際計量局保存的鉑銥米尺上所刻兩條中間刻線的軸線在 0℃時的距離(鉑銥米尺是一根橫截面近似為H形的尺子,在其中間橫肋兩端表面上各刻有3條與尺子縱向垂直的線紋,中間刻線是指每3條線紋的中間刻線)。這根尺子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放在對稱地置於同一水平面上並相距571mm的兩個直徑至少為1cm的圓柱上。
上述對於米的定義有一個不確定度,約為1×10-7。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它已不能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基準,這就是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於是,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更改如下:「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5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氪-86長度基準的極限不確定度為±4×10-9。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的條件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由於飽和吸收穩定的激光具有很高的頻率穩定度和復現性,同氪-86的波長相比,它們的波長更易復現,精度也可能進一步提高。因此,在1973年和1979年兩次米定義咨詢委員會會議上,又先後推薦了4種穩定激光的波長值,同氪-86的波長並列使用,具有同等的准確度。
1973年以來,已精密測量了從紅外波段直至可見光波段的各種譜線的頻率值。根據甲烷譜線的頻率和波長值 v和 λ,得到了真空中的光速值 с=λv=299792458米/秒。這個值是非常精確的,因此人們又決定把這個光速值取為定義值,而長度l(或波長)的定義則由時間 t(或頻率)通過公式l=сt(或λ=с/v)導出。1983年10月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通過了如下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
舊定義: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
② 質量單位——千克(kg)。1889年第1屆國際計量大會批准了國際千克原器,並宣布今後以這個原器為質量單位。 為了避免「重量」一詞在通常使用中意義發生含混,1901年第3屆國際計量大會中規定: 千克是質量(而非重量)的單位,它等於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這個鉑銥千克原器按照1889年第 1屆國際計量大會規定的條件,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新定義:喬治亞理工學院物理學分校的名譽退休教授羅納德·福克斯提議從今以後克(一千分之一千克)將被嚴格地定義成18×14074481個C-12原子的重量。至少有兩個重新定義千克的其他提議正在討論中。它們包括:1°用純硅原子球體取代鉑金和銥混合圓柱體;2°利用已知的「瓦特天平」裝置,並利用電磁能定義千克 。
舊定義:1升的純水在4℃的質量為1Kg。
③時間單位——秒(s)。最初,時間單位「秒」被定義為平均太陽日的 1/86400。「平均太陽日」的精確定義留待天文學家制定。但是測量表明,平均太陽日不能保證必要的准確度。為了比較精確地定義時間單位,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批准了國際天文學協會規定的以回歸年為根據的定義:「秒為1900年1月0日歷書時12時起算的回歸年的1/31556925.9747。」 但是,這個定義的精確度仍不能滿足當時的精密計量學的要求,於是,1967年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又根據當時原子能級躍遷測量技術的水平,決定將秒的定義更改如下: 秒是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持續時間。
國際原子時是根據以上秒的定義的一種國際參照時標,屬國際單位制(SI)。
④ 電流強度單位——安培(A)。電流和電阻的所謂「國際」電學單位,是1893年在芝加哥召開的國際電學大會上所引用的。而「國際」安培和「國際」歐姆的定義,則是1908年倫敦國際代表會議所批準的。 雖然1933年在第 8屆國際計量大會期間,已十分明確地一致要求採用所謂「絕對」單位來代替這些「國際」單位,但是直到1948年第 9屆國際計量大會才正式決定廢除這些「國際」單位,而採用下述電流強度單位的定義:
在真空中相距1米的兩無限長而圓截面可忽略的平行直導線內通過一恆定電流,若這恆定電流使得這兩條導線之間每米長度上產生的力等於2×10-7N(牛頓),則這個恆定電流的電流強度就是1A(安培)。
⑤ 熱力學溫度單位——開爾文(K)。1954年第10屆國際計量大會規定了熱力學溫度單位的定義,它選取水的三相點為基本定點,並定義其溫度為273.16K。1967年第 13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以開爾文的名稱(符號K)代替「開氏度」(符號K),其正式定義是:
熱力學溫度單位開爾文,是水三相點熱力學溫度的 1/273.16。同時,大會也決定用單位開爾文及其符號K表示溫度間隔或溫差。
除了以開爾文表示的熱力學溫度(符號T,見熱力學溫標)外,也使用由式 t=T-T0定義的攝氏溫度(符號t)。式中T0=273.15K是水的冰點的熱力學溫度,它同水的三相點的熱力學溫度相差0.01K(開爾文)。攝氏溫度的單位是攝氏度(符號℃)。因此,「攝氏度」這個單位同單位「開爾文」相等。攝氏溫度間隔或溫差用攝氏度表示。
按照熱力學溫度單位開爾文的定義,對溫度進行絕對測量,必須藉助熱力學溫度計,例如藉助氣體溫度計。 從理論上來說,熱力學溫標是合理的,但具體實現卻非常困難。因此,國際上決定採用實用溫標,這種實用溫標不能代替熱力學溫標,而是根據當時測量技術的水平盡可能提高准確度,逼近熱力學溫標。根據實用性的要求,還應在國際上進行統一。
1927年第 7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第一個國際溫標。這個國際溫標在1948年進行了修改,由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定名為 1948年國際實用溫標(代號為IPTS-48)。後來又有了IPTS-48的1960年修訂版。修訂版的固定點溫度值仍保持1948年的值。
1968年國際計量委員會又通過了新的國際實用溫標,它同目前所知的最佳熱力學結果相符。這個溫標的代號為IPTS-68。它是建立在下列兩點的基礎上的:首先,有11個可以復現的固定點,在13.81K到1337.58K范圍內規定用氣體溫度計測定固定點的溫度值;其次,規定用標准儀器(13.81K到903.89K為鉑電阻溫度計,903.89K到1337.58K為鉑銠鉑熱電偶,1337.58K以上用光譜高溫計和常數с2=0.014338m·K),根據規定的固定點進行分度(見溫度測量)。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水的三相點不是冰點,冰點與氣壓和水中的溶質有關(比如空氣),三相點只與水本身的性質有關。由此推算出的1K的大小與1℃相等,且水在101.325Pa下的熔點約為273.15K。
⑥ 物質的量單位——摩爾(mol)。這個單位同原子量有密切關系。最初,「原子量」是以化學元素O(氧)的原子量(規定為16)為標准。但是化學家是把O(氧)的同位素O-16、O-17、O-18的混合物,即天然氧元素的數值定為16。而物理學家則是把氧的一種同位素即氧-16的數值定為16,兩者很不一致。1959—1960年,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UPAP)和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取得一致協議後,結束了這種不一致局面。決定改用碳同位素C-12作為標准,把它的原子量定為12,並以此為出發點,給出了「相對原子質量」的數值。餘下的問題是通過確定C-12的相應質量以定義物質的量的單位。根據國際協議,一個「物質的量」單位的C-12應有 0.012Kg(千克)。這樣定義的「物質的量」單位取名摩爾(符號mol)。
國際計量委員會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及國際標准化組織的建議,於 1967年制定並於 1969年批准了摩爾的定義,最後由1971年第14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其定義為: 摩爾是一系統的物質的量,該系統中所包含的基本單元數與0.012Kg C-12的原子數目相等。 在使用摩爾時基本單元應予以指明,它可以是原子、分子、離子、電子以及其他粒子;或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摩爾的這個定義同時嚴格明確了以摩爾為單位的量的性質。
根據科學測定,12g C-12所含的C原子數約為 6.0220943×1023。用符號NA表示,稱阿伏加德羅常數。
定義:凡是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結構微粒(約6.022×1023)的物質,其物質的量為1mol(摩爾)。
⑦ 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 (cd)。各國所用的以火焰或白熾燈絲基準為根據的發光強度單位,於1948年改為「新燭光」。這一決定是國際照明委員會(CIE)和國際計量委員會在1937年以前作出的。國際計量委員會根據1933年第8屆國際計量大會授予的權力,在1946年的會議上予以頒布。1948年第 9屆國際計量大會批准了國際計量委員會的這一決定,並同意給這個發光強度單位一個新的國際名稱「坎德拉」(符號cd)。1967年第13屆計量大會正式通過了下列修改定義:
1cd(坎德拉)是在101325N/m2(牛頓每平方米)壓力下,處於鉑凝固溫度的黑體的 1/60000m2(平方米)表面在垂直方向上的發光強度。
上述定義一直沿用至1979年。在使用中發現,各國的實驗室利用黑體實物原器復現cd(坎德拉)時,相互之間發生較大的差異。在此期間,輻射測量技術發展迅速,其精度已能同光度測量相比,可以直接利用輻射測量來復現cd(坎德拉)。鑒於這種情況,1977年國際計量委員會明確發光度量和輻射度量之間的比值,規定頻率為540×1012Hz(赫茲)的單色輻射的光譜光效率為 683lm/W(流明每瓦特)。這一數值對於明視覺光已足夠准確;而對暗視覺光,也只有約3%的變化。
1979年10月召開的第16屆計量大會上正式決定,廢除1967年的定義,對cd(坎德拉)作了如下的新定義:
1cd(坎德拉)為一光源在給定方向的發光強度,該光源發出頻率為540×1012Hz(赫茲)的單色輻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輻射強度為 1/683 W/sr(瓦特每球面度)。
定義中的540×1012Hz(赫茲)輻射波長約為555nm,是人眼感覺最靈敏的波長。 SI導出單位是由SI基本單位或輔助單位按定義式導出的,其數量很多。其中,具有專門名稱的SI導出單位總共有19個。有17個是以傑出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如牛頓、帕斯卡、焦耳等,以紀念他們在本學科領域里作出的貢獻。它們本身已有專門名稱和特有符號,這些專門名稱和符號又可以用來組成其他導出單位,從而比用基本單位來表示要更簡單一些。同時,為了表示方便,這些導出單位還可以與其他單位組合表示另一些更為復雜的導出單位。
下面是具有專門名稱的一些導出單位的定義。
赫茲(頻率的單位)——周期為 1s(秒)的周期現象的頻率為1Hz(赫茲),即1Hz=1s-1。牛頓(力的單位)——使1Kg(千克)質量產生1m/s2(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力,即1N=1Kg·m/s2。帕斯卡(壓強單位)——每m2(平方米)面積上 1N(牛頓)力的壓力,即1Pa=1N/m2。焦耳(能或功的單位)——1 N(牛頓)力的作用點在力的方向移動1m(米)距離時所作的功,即1J=1N·m。瓦特(功率單位)——1s(秒)內給出1J(焦耳)能量的功率,即1W=1J/s。庫侖(電量單位)——1A(安培)電流在1s(秒)內所運送的電量,即1C=1A·s。伏特(電位差和電動勢單位)——在流過 1A(安培)恆定電流的導線內,兩點之間所消耗的功率若為1W(瓦特),則這兩點之間的電位差為1V(伏特),即1V=1W/A。法拉(電容單位)——給電容器充1C(庫侖)電量時,二極板之間出現1V(伏特)的電位差,則這個電容器的電容為1F(法拉),即1F=1C/V。歐姆(電阻單位)——在導體兩點間加上 1V(伏特)的恆定電位差,若導體內產生1A(安培)的恆定電流,而且導體內不存在任何其他電動勢,則這兩點之間的電阻為1Ω(歐姆),即1Ω=1V/A。西門子(電導單位)——Ω(歐姆)的負一次方,即1S=1Ω-1。亨利(電感單位)——讓流過一個閉合迴路的電流以1A/s(安培每秒)的速率均勻變化,如果迴路中產生1V(伏特)的電動勢,則這個迴路的電感為1H(亨利),即1H=1V·s/A。
韋伯(磁通量單位)——讓只有一匝的環路中的磁通量在1s(秒)內均勻地減小到零,如果因此在環路內產生1V(伏特)的電動勢,則環路中的磁通量為1(韋伯),即1Wb=1Vs。特斯拉(磁感應強度或磁通密度單位)——每m2(平方米)內磁通量為1Wb(韋伯)的磁感應強度,即1 T=1 Wb/m2。流明(光通量單位)——發光強度為 1cd(坎德拉)的均勻點光源向sr(球面度內單位立體角)發射出去的光通量,即1 lm=1 cd·sr。勒克斯(光照度單位)——每m2(平方米)為 1lm(流明)光通量的光照度,即1 lx=1lm/m2。貝可勒爾(放射性活度單位)——1s(秒)內發生1次自發核轉變或躍遷,為1Bq(貝可勒爾),即1Bq=1s-1。戈瑞(比授予能單位)——授予1Kg(千克)受照物質以1J(焦耳)能量的吸收劑量,即1Gy=1J/Kg 。
希沃特(劑量當量)——每Kg(千克)產生1J(焦耳)的劑量當量,即1Sv=1J/Kg。
弧度(rad)和球面度(sr)(純系幾何單位),已並入導出單位。其定義如下: 弧度(rad)——一個圓內兩條半徑之間的平面角。這兩條半徑在圓周上截取的弧長與半徑相等。 球面度(sr)——一個立體角,其頂點位於球心,而它在球面上所截取的面積等於以球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 。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理論建立在實驗觀測上。實驗觀測離不開物理量的測量,為了定量地表明觀測量值的大小,對於同一類物理量(例如長度),需要選出一個特定的量作為單位(例如1米),這一類中的任何其他量,都可以用這個單位和一個數的乘積來表示,這個數就稱為該物理量以上述特定的量作為單位時的數值。
物理學在歷史上曾建立過多種單位制體系。1971年後,建立了以7個基本量為基礎的國際單位制 。
各種物理量通過描述自然規律的方程及新物理量的定義而彼此相互聯系。為了方便,通常在其中選取一組互相獨立的物理量,作為基本物理量,其他量則根據基本量和有關方程來表示,稱為導出量。物理學中人們最早研究的分支是力學。在力學范疇內,首先建立了以長度、質量和時間為基本物理量的單位制,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厘米·克·秒(CGS)制。為了國際上的貿易、工業以及科學技術交往的需要,1875年在巴黎由17國外長制定了米制公約。米制公約中規定:長度以米為單位,質量以千克(公斤)為單位,時間以秒為單位。這種單位制稱為米·千克·秒制。隨著電磁學、熱力學、光輻射學和微觀物理學的發展,基本物理量逐漸由3個擴展到7個。建立了在米·千克·秒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位制,它得到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的確認,稱為國際單位制(簡稱SI)。國際單位制的構成原則比較科學,大部分單位都很實用,並且涉及所有專業領域。普遍推廣國際單位制,可以消除因多種單位制和單位並存而造成的混亂,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和國際交往的進一步發展。當今絕大部分工業發達國家都積極地推廣國際單位制,原來採用英制的國家也決定放棄英制,採用或准備採用國際單位制。由於在物理學中,特別是理論物理學中,有時需要使用厘米克秒制單位及其發展的電磁單位,所以厘米克秒單位制至今仍作為一種保留使用的單位制。國際計量委員會認為,在使用厘米克秒制時,一般最好不與國際制單位並用。在粒子物理學中,至今仍廣泛採用一種特殊的單位制,即自然單位制。在自然單位制中,把基本物理常數h(普朗克常數除以2π)和с(光速)都取作1。於是,基本物理量可以減少,從而能夠選用能量作為唯一的基本物理量。在同粒子物理密切相關的其他物理學科中,有時也採用自然單位制 。
厘米·克·秒制(CGS制)。在物理學的許多書籍和論文中,尤其是在理論物理學中,至今仍廣泛採用厘米克秒制(CGS制)。這種單位制選用厘米、克和秒作為它的基本單位。厘米克秒制有一個方便之處,就是1立方厘米的水,在其最大密度時具有近似為1克的質量。這種單位制是在英國科學進展協會標准委員會的倡導下建立的。三個基本單位決定後,按照一貫性的要求可以確定所有其他單位,即導出單位。但當涉及電磁現象時,導出單位的確立卻不是唯一的,換句話說,有兩條不同的途徑。一條途徑的出發點是兩個磁極之間的作用力反比於距離平方,另一條途徑的出發點是兩個電荷之間的作用力反比於距離平方。W.韋伯於1851年循著這兩條途徑得到了兩種一貫性的「絕對」單位制。根據電荷的靜電相互作用建立的叫做絕對靜電制單位(CGSE),而根據磁相互作用建立的叫做絕對電磁製單位(CGSM)。
CGSM單位所規定的磁場強度的單位,稱為奧斯特,規定的磁感應強度單位稱為高斯,磁感應通量單位稱為麥克斯韋。如果所有電學量單位用CGSE單位,而磁學量用CGSM單位,則構成了所謂絕對高斯制單位(見電磁學量的單位制)。
在只限於力學量和電學量的單位時,國際單位制中包括了電流作為基本單位,即共有四個基本單位。而在厘米·克·秒制中,則只有三個基本單位,電流作為導出單位。
國際單位制採納了一些當年英國科學進展協會建議採用的所謂的「實用單位」(其中包括一些導出單位)。例如電阻單位為歐姆,電動勢單位為伏特,它們分別等於相應的CGSM制單位的109和108倍。英國科學進展協會的建議是在1881年獲得巴黎第 1屆國際電學大會批準的。大會還引入了電流的實用單位安培,它等於相應的CGSM制單位的十分之一。後來又引入了電荷實用單位庫侖和電容實用單位法拉。
人們為實用單位建立了歐姆實物基準(汞柱)、伏特實物基準(韋斯頓電池)和安培實物基準(銀電解式電量計),它們都作為副基準使用。1893年芝加哥國際電學大會根據這些實物基準,對歐姆、伏特和安培給予了「法定」定義。1908年在倫敦召開的國際電學大會又決定在計量學中採用以歐姆和安培的實物基準為依據的一整套的所謂「國際電學單位制」。
1948年第 9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通過了米·千克·秒·安培的單位制,這就是目前國際單位制的基礎 。 物理量名稱單位名稱導出單位表示符號單位符號導出單位定義面積 A ( S )平方米 m2 體積 V立方米 m3 速度 v米每秒 m/s 加速度 a米每秒平方 m/s2 角速度 ω弧度每秒 rad/s 頻率 f ( v )赫(赫茲) Hz 1 Hz=1s-1 周期為1秒的周期現象的頻率密度 ρ千克每立方米 Kg/m3 力 F牛(牛頓) N 1 N=1kg·m/s2 使1千克質量產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力矩 M牛(牛頓)米 N·m 動量 P千克米每秒 Kg·m/s 壓強 p帕(帕斯卡) Pa 1 Pa=1 N/m2 每平方米面積上1牛的壓力功、能(能量) W(A)焦(焦耳) J 1 J=1 N·m 1牛力的作用點在力的方向上移動1米距離所做的功E功率 P瓦(瓦特) W 1 W=1 J/s 1秒內給出1焦能量的功率電荷(電荷量) Q庫(庫侖) C 1 C=1 A·s 1安電流在1秒內所運送的電量電場強度 E伏(伏特)每米 V/m 電位、電壓、電勢差 U ( V )伏(伏特) V 1 V=1 W/A
1 V=1 N·m/C 在流過1安恆定電流的導線內,二點之間所消耗的功率若為1瓦,則兩點之間的電位差為1伏電容 法(法拉) F 1 F=1 C/V 給電容器充1庫電量時,二板極之間出現1伏的電位差,則電容器的電容為1法電阻 R歐(歐姆) Ω 1 Ω=1 V/A 在導體兩點間加上1伏的恆定電位差,若導體內產生1安的恆定電流,且導體內不存在其他電動勢,則兩點之間的電阻為1歐電阻率 ρ歐(歐姆)米 Ω·m 磁感應強度 B特(特斯拉) T 1 T=1 Wb/m2 每平方米內磁通量為1韋的磁通密度磁通(磁通量) Φ韋(韋伯) Wb 1 Wb=1 V·s 讓只有1匝的環路中的磁通量在1秒鍾內均勻地減小到零,若因此在環路內產生1伏的電動勢,則環路中的磁通量為1韋電感 L亨(亨利) H 1 H= 1 Wb/A 讓流過一個閉合迴路的電流以1安/秒的速率均勻變化,則迴路的電感為1亨電導 西(西門子) S 1 S= 1Ω-1 歐姆的負一次方光通量 流(流明) lm 1 lm=1 cd·sr 發光強度為1坎的均勻點光源向單位立體角(球面度內)發射出的光通量光照度 勒(勒克斯) lx 1 lx=1 lm/m2 每平方米為1流光通量的光照度放射性活度 貝可(貝可勒爾) Bq 1 Bq=1 s-1 1秒內發生1次自發核轉變或躍遷吸收劑量 戈(戈瑞) Gy 1 Gy=1 J/Kg 授予1千克受照物質以1焦能量的吸收劑量 溫度t攝氏度(華氏度)℃(℉)物體的冷熱程度比熱容c焦每千克攝氏度J/(kg*℃)物體的吸放熱能力熱值q焦每千克J/kg燃料燃燒的放熱能力註:1. 圓括弧中的名稱和符號,是前面的名稱和符號的同義詞。
2. 圓括弧中的字,在不致引起混淆、誤解的情況下,可省略。去掉括弧中的字,即為其名稱的簡稱。
『伍』 甲烷熱值為1000 Btu/ft3是美國標准,化為國際單位是多少啊急求
1000 Btu/ft3=1055.056KJ/0.0283m3=37.281MJ/m3,代表天然氣的熱值為37.281MJ/m3。
『陸』 什麼是碳交易碳交易是怎麼交易的具體如何操作
其實我也不懂,看到你的這個標題挺新奇,在網路搜了一下,我理解碳交易通俗講就是把多餘的排放配額拿出來出售,下面有一篇相關報道碳交易:要參與更要「話語」 2009-6-30 10:17:58 中國經濟導報 無 暇
因為有人願買,有人願賣,而且差價「誘人」,因此「碳交易」也就成了另類「金礦」。1997年簽訂的《京都協議書》中規定發達國家有減排責任,而發展中國家沒有,在這種情況下,碳的排放權和減排額度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從而催生了碳交易市場。尤其是2005年《京都協議書》正式生效後,碳交易市場在全球呈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
6月18日,北京環境交易所首批碳交易掛牌,吸引了百餘國際買家中國買「碳」。同一天,北京環交所與紐約-泛歐證券交易集團BlueNext交易所在北京簽署協議。根據協議,在環交所掛牌的CDM項目將同時在BlueNext的渠道上發布,國內CDM項目信息服務的國際平台有望因此建立。
北京環境交易所的成立,意在打造本土交易平台,也是中國謀求國際碳交易市場定價權所邁出的重要一步。雖然中國已成為巨大的賣方市場,不過在這個市場上,中方卻沒有定價權,國內的賣出價格遠遠低於國際通行價格。碳交易價格一直是由發達國家的中間商和購買減排份額的企業所主導。據介紹,在行情最紅火的時候,每噸二氧化碳減排當量在中國和歐洲的價差達到20歐元。這就是說,如果某公司在中國開發了一個年減排20萬噸的項目,到歐洲一倒手,就能凈賺400萬歐元。價差的存在,使眾多國際炒家競相到中國來「炒碳」。
在近期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融資峰會」上,芝加哥氣候交易所黃傑夫預計,如果美國通過了氣侯變化碳交易的法案,碳市場會從2008年的1100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000億美元。到了2020年,碳市場、碳交易的市場會達到3萬億美元。「這么一個市場,恐怕比原油市場以及目前最大的商品市場都要大很多。」黃傑夫說。
根據統計數據,截止到2008年4月,國際碳排放交易賣出總量是2億噸左右,其中中國近1億噸,市場份額佔到50%左右。而據此前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我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佔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僅次於印度。到2012年,我國將占聯合國發放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為全球第一大供應國。也有其他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2月,我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獲得聯合國「核證減排量」達3600多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第一位。
盡管不同時期、不同口徑的統計數據有所差別,但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巨大容量和廣闊前景則是不爭的事實。也正因此,承擔排放義務的發達國家企業和碳基金、中間商紛紛把觸角伸向了中國,加快在中國的搶灘登陸。據了解,在中國的碳國際買家最多時有二三百家之多,去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大批投機性的買家撤離,目前還剩大約60家左右。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我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佔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預計到2012年,我國將占聯合國發放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為全球第一大供應國,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
擁有碳交易巨大市場的中國,如果長期缺失話語權,肯定不利於中國未來的發展。而建立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平台,整合各種資源與信息,形成合理價格,則被認為是一個更有利參與國際市場的途徑。北京環境交易所的成立,對於擁有豐富「碳資源」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同時,已經意識到自身利益受損的中國企業也已開始採取應對措施。據了解,目前,大唐集團、華電、中電投等碳減排項目出產大戶分別成立了大唐CDM辦公室、華電龍源碳資產公司、中電投碳資產公司等,把碳作為一種資源集中由專門的部門負責經營,以提高自身的議價能力。據某企業CDM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的碳資產售價就比普通公司高出20%至40%。
6月18日,北京環交所首批碳交易掛牌當天發布的10個項目同時在BlueNext的交易系統上發布,讓歐洲買家直接購買,這意味著中國CDM項目業主在今後將可以直接面對眾多的國際買家,而無需藉手第三方。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熊焰表示,「這將增加中國碳交易項目的議價能力,降低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為碳交易市場創造更大的流動性。」
統計顯示,2008年,中國在CDM一級市場的市場佔有率達到84%。今年迄今為止,中國市場的新增CDM項目有800個。通過簽約,環交所與BlueNext交易所將建立交叉營銷合作關系:即雙方將相互推廣彼此的品牌;BlueNext可通過交互培訓和共享市場信息為北京環境交易所提供有關專家意見;雙方將共享國際環境權益交易的相關信息,在環交所掛牌的CDM項目可同時在BlueNext交易所的渠道上發布等。
北京環交所是中國首家國家級環境權益交易平台。由紐約-泛歐證券交易集團持股60%的BlueNext交易所則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份額的93%。BlueNext首席執行官塞基?哈利對媒體表示,與北京環交所合作,是BlueNext開拓中國和亞洲其他市場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也向為碳的統一國際定價提供參考價格邁出了重要一步。
更重要的是,中國向爭取碳交易的國際話語權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同時,中國在發揮碳交易市場優勢的時候,也會進一步推動中國的節能減排的計劃。
相關鏈接
關於碳交易
碳交易(即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就是購買合同或者碳減排購買協議(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通常來說,碳交易可以分成兩大類:其一是基於配額的交易。買家在「限量與貿易」體制下購買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賣)的減排配額,譬如《京都議定書》下的分配數量單位(AAU),或者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下的歐盟配額(EUAs)。其二是基於項目的交易。買主向可證實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購買減排額。典型的此類交易為CDM以及聯合履行機制下分別產生核證減排量和減排單位(ERUs)。
CDM規定減排的溫室氣體有:CO2(二氧化碳)、CH4(甲烷)、N2O(氧化亞氮)、HFCs(氫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SF6(六氟化硫)。
CDM分布的行業和領域:能源工業(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 、能源需求、製造業、化工行業 、建築行業 、交通運輸業 、礦產品、金屬生產、燃料的飛逸性排放(固體燃料,石油和天然氣)、碳鹵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產和消費產生的逸散排放、溶劑的使用、廢物處置、造林和再造林、農業。
目前,在歐洲、美國等金融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已經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歐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體系、歐洲氣候交易所、芝加哥氣候交易所。
『柒』 甲烷各步解離的解離能依次降低,最後一步卻升高,為什麼
每一步反應的物質不一樣
『捌』 現貨甲烷在補倉時要注意什麼
補倉的注意事項:1、決定採用這個技巧前,對要做單的品種的規律,對自己在該品種各個階段的態度變化,都要十分熟悉。
2、只有當行情基本面支持原油行情走勢走出單邊趨勢的時候,才可使用該技巧,如果是震盪勢或正在反轉時使用,往往得不償失。
3、一定要遵循金字塔的原則,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成本低於市場。
4、始終要認識到,補倉做單只是一種技巧,補倉是為了賺錢,不要為了補倉而補倉。
『玖』 甲烷和乙烷的區別
甲烷分子式CH4。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沸點-161.4℃,比空氣輕,它是極難溶於水的可燃性氣體。甲烷和空氣成適當比例的混合物,遇火花會發生爆炸。化學性質相當穩定,跟強酸、強鹼或強氧化劑(如KMnO4)等一般不起反應。在適當條件下會發生氧化、熱解及鹵代等反應。413kJ/mol、109°28′,甲烷分子是正四面體空間構型,上面的結構式只是表示分子里各原子的連接情況,並不能真實表示各原子的空間相對位置。 屬微毒類。允許氣體安全地擴散到大氣中或當作燃料使用。有單純性窒息作用,在高濃度時因缺氧窒息而引起中毒。空氣中達到25~30%出現頭昏、呼吸加速、運動失調。
物理性質如下~
http://www.kongfen.cn/qiti/benwan/yw_2.html
毒性是屬於化學性質~
乙烷濃度在50%以下時,無任何毒作用,高濃度時,由於能置換空氣而致缺氧,引起單純性窒息。
豚鼠接觸乙烷濃度2.2%~5.5%,2h,表現輕度呼吸不規則,但停止接觸可迅速恢復。15%~19%的乙烷與氧氣混合時,為心臟致敏劑。
空氣中濃度大於6%時,人可出現眩暈輕度惡心輕度麻醉和驚厥等缺氧症狀。
抄來的,可以用.
『拾』 炒現貨甲烷怎麼收取手續費
天然氣操作方式跟原油白銀是一樣的:
第一,輕倉順勢:交易的時候根據帳戶資金量建倉,一般原則是倉位不超過資金量的三分之一,嚴禁重倉,嚴禁逆市做單
第二,在下單以後,無論是做多還是做空,虧損范圍不能超出30個點,超出即意味下單錯誤,無論後市怎麼走,必須考慮止損!交易的次數多,越是應該設置止損
第三,不要盲目的追求利潤。要堅持設置止損止盈的原則。不要盲目地去操作或者逆向操作,抗單操作,切忌優柔寡斷。
第四,雙向選擇交易,只要把握對了方向就能賺錢,對於新手來說,每次交易贏利開始難點,不宜貪心交易,見好就收,獲利平倉,落袋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