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資金清算的定義!!!急!!在線等!
國際清算銀行是英、法、德、意、比、日等國的中央銀行與代表美國銀行界利益的摩根銀行、紐約和芝加哥的花旗銀行組成的銀團,根據海牙國際協定於1930年5月共同組建的,總部設在瑞士巴塞爾。剛建立時只有7個成員國,現成員國已發展至45個。國際清算銀行最初創辦的目的是為了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賠償支付及其有關的清算等業務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結算機構,該行的宗旨也逐漸轉變為促進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合作,為國際金融業務提供便利,並接受委託或作為代理人辦理國際清算業務等。國際清算銀行不是政府間的金融決策機構,亦非發展援助機構,實際上是西方中央銀行的銀行。
第一世界大戰後,凡爾賽協議中關於德國戰爭賠款事宜原來是由一個特殊的賠款委員會執行,按照當時的「道維斯計劃」,從1924年起,德國第一年賠付10億金馬克,以後逐年增加一,直賠付58年,至1928年,德國賠款增至賠付25億金馬克,德國聲稱國內發生經濟危機,無力照賠,並要求減少。美國同意了德國的要求,又由楊格策劃制定了「楊格計劃」。協約國為執行「楊格計劃」決定建立國際清算銀行取代原來的賠款委員會,執行對德賠款的分配和監督德國財政。
1930年1月20日,以摩根銀行為首的一些美國銀行(另外還有紐約花旗銀行、芝加哥花旗銀行)和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國的中央銀行在荷蘭海牙會議上簽訂國際協議,成立「國際清算銀行」。英、法、比、德、意、日六國政府與瑞士政府達成協議,由瑞士承諾向國際清算銀行頒發建行特許證,特許證規定:國際清算銀行具有國際法人資格,免稅,瑞士政府不徵收、扣押和沒收該行財產,准許該行進出口黃金和外匯,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第二次世界戰後,國際清算銀行先後成為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即現在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各成員國中央銀行匯兌擔保的代理人;歐洲支付國盟和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受託人;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建立的歐洲貨幣合作基金的代理人。
國際清算銀行成立的實質就是美國要利用這個機構作為掌握德國財政的手段,並將歐洲債務國清償還美國債務問題置於自己的監督之下。1944年,根據布雷頓森林會議的決議,國際清算銀行的使命已經完成,應當解散,但美國仍把它保留下來,作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附屬機構。
國際清算銀行開創資本為5億金法郎,分為20萬股,每股2500金法郎,由六國中央銀行和美國銀行集團七方平均認購。1969年12月國際清算銀行個性了章程,其宗旨改為促進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合作,並向之提供更多的國際金融業務的便利,在國際清算之間的合作,並向之提供更多的國際金融業務的便利,在國際清算業務方面充當受託人或代理人。銀行資本也相應的增至15億金法郎,分為60萬股,每股2500金法郎。現在國際清算銀行4/5的股份掌握在各成員國中央銀行手中,1/5的股份已經由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轉讓給了私人,由私人持有,但私人股股東無權參加股東大會。1996年9月,國際清算銀行決定接受中國、印度、韓國、新加坡、巴西、墨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和香港等九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與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機構為機關報成員。這是國際清算銀行25年來首次接納新成員。原有的32名成員中有26個歐洲國家的中央銀行,蓁6家為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土耳其和南非的中央銀行與代表美國利益的摩根銀行。但實際上,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都與其建立了業務關系。國際清算銀行已經成為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集團之外的最重要的國際金融機構。
區域性國際性金融機構目前比較典型的有國際清算銀行、美洲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及加勒比開發銀行等。
[編輯本段]組織機構
國際清算銀行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建立的,組織機構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辦事機構。
國際清算銀行的最高權力機關為股東大會,股東大會每年6月份在巴塞爾召開一次,只有各成員國中央銀行的代表參加表決。選票按有關銀行認購的股份比例分配,而不管在選舉的當時掌握多少股票。每年的股東大會通過年度決算、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計算書、利潤分配辦法和接納新成員國等重大事項的決議。在決定個性銀行章程、增加或減少銀行資本、解散銀行等事項時,應召開特別股東大會。除各成員國中央銀行行長或代表作為有表決權的股東參加股東大會,所有與該行建立業務關系的中央銀行代表均被邀請列席。
董事會是國際清算銀行的經營管理機構,由13名董事組成。比利時、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和美國的中央銀行行長是董事會的當然董事,這6個國家可以各自任命1名本國工商和金融界的代表作董事,此外董事會可以2/3的多數通過選舉出其他董事,但最多不超過9人。董事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若干名,每月召開一次例會,審議銀行日常業務工作,決議以簡單多數票作出,票數相等時由主持會議的主席投決定票。董事會主席和銀行行長由1人擔任。董事會根據主席建議任命1名總經理和1名副總經理,就銀行的業務經營向銀行負責。
國際清算銀行下設銀行部、貨幣經濟部、法律處、秘書處等辦事機構。
[編輯本段]宗旨與任務
國際清算銀行的宗旨是促進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合作,為國際金融運作提供額外負擔外的便利,並作為國際清算的受長人或代理人。擴大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合作始彈簧是促進國際金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國際清算銀行便成了各國中央銀行家的會晤場所,接受各中央銀行的委託開展各種業務,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章程的規定,其有權進行下列業務活動:
⑴既可為自己,又可為中央爭銀行購買、出售、交換和儲存黃金;
⑵為各成員國中央銀行提供貸款和接受他們的貸款;
⑶為各成員國中央銀行辦理和重辦其票,收買或出售期票以及其他優等短期債券;
⑷既可靠自己,也可以靠各成員國中央銀行收受展品出售外匯和有價證券股票除外);
⑸接受各成員國中央銀選擇往來資金和存款;
⑹作為被委託人接受政府的存款或根據董事會的決議,接受其他資金銷售量 不得發行提示付款銀行券、承競匯票、為各國政府提供貸款(購買國家公債例外);
⑺對任何一個企業有監督權;
⑻有由於低償還銀行的債務而歸於銀行的一不動產沒有一更合適的價格被變賣之前,掌管這些不動產。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 is an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which foster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 and serves as a bank for central banks.
The BIS fulfils this mandate by acting as:
a forum to promote discussion and policy analysis among central banks and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mmunity a centre for economic and monetary research a prime counterparty for central banks in their financial transactions agent or trustee in conne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perations As its customers are central bank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the BIS does not accept deposits from, or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to, private indivials or corporate entities. The BIS strongly advises caution against fraulent schemes.
國際清算銀行以各國中央銀行、國際組織(如國際海事組織、國際電信聯盟、世界氣象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為服務對象,不辦理私人業務。這結聯合國體系內的國際貨幣金融機構起著有益的補充作用。現在世界各國的國際儲備約有1/10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各國中央銀行在該行存放的外匯儲備,貨幣種類可以轉換,並可以隨時提取而無需聲明理由。這對一些國家改變其外匯儲備的結構,實現多樣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在國際清算銀行存放黃金儲備是免費的,而且可以用作抵押,從國際清算銀行取得黃金價值85%的現匯貸款。同時,國際清算銀行還代理各國中央銀行辦理黃金購銷業務,並負責保密。因此它在各成員國中央銀行備受歡迎。
除了銀行活動外國際清算銀行還作為中央銀行的俱樂部,是各國中央銀行之間進行合作的理事場所,其董事會和其他會議提供了關於國際貨幣局勢的信息交流的良好機會。
[編輯本段]資金來源
國際清算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⑴成員國繳納的股金。該行建立時,法定資本為5億金法郎,1969年增至15億金法郎(gold francs),以後幾度增資。該行股份80%為各國中央銀行持有,其餘20%為私人持有。
⑵借款。向各成員國中央銀行借款,補充該行自有資金的不足。
⑶吸收存款。接受各國中央銀行的黃金存款和商業銀行的存款。
[編輯本段]主要業務
1、處理國際清算事務。二戰後,國際清算銀行先後成為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歐洲支付同盟、歐洲煤鋼聯營、黃金總庫、歐洲貨幣合作基金等國際機構的金融業務代理人,承擔著大量的國際結算業務。
2、辦理或代理有關銀行業務。二戰後,國際清算銀行業務不斷拓展,目前可從事的業務主要有:接受成員國中央銀行的黃金或貨幣存款,買賣黃金和貨幣,買賣可供上市的證券,向成員國中央銀行貸款或存款,也可與商業銀行和國際機構進行類似業務,但不得向政府提供貸款或以其名義開設往來賬戶。目前,世界上很多中央銀行在國際清算銀行存有黃金和硬通貨,並獲取相應的利息。
3、定期舉辦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國際清算銀行於每月的第-個周末在巴塞爾舉行西方主要國家中央銀行的行長會議,商討有關國際金融問題,協調有關國家的金融政策,促進各國中央銀行的合作。
[編輯本段]會員或貨幣當局
會員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有:
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智利、中國、克羅埃西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韓國、拉脫維亞、立陶宛、馬其頓共和國、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紐西蘭、挪威、菲律賓、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非、西班牙、瑞典、瑞士、泰國、土耳其、英國、美國、另外還有歐洲中央銀行。
關於塞爾維亞的份額問題正在討論之中。
[編輯本段]中國與國際清算銀行的關系
我國於1984年與國際清算銀行建立了業務聯系,中國人民銀行自1986年起就與國際清算銀行建立了業務方面的關系,辦理外匯與黃金業務。此後,每年都派代表團以客戶身份參加該行年會。國際清算銀行召開股東大會,中國人民銀行邀請列席,並對觀察員身份多次參加該行年會,這為中國廣泛獲取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住處發展與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場所。中國的外匯儲備有一部分是存放於國際清算銀行的,這對中國人民銀行靈活、迅速、安全的調撥外匯、黃金儲備非常有利。自1985年起,國際清算銀行已開始向中國提供貸款。1996年9月9日,國際清算銀行通過一項協議,接納中國、巴西、印度、韓國、揭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和香港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為該行的新成員。回歸之後,其在國際清算銀行的地位保持不變,繼續享有獨立的股份與投票權。香港金融管理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同時加入國際清算銀行。我國中央銀行加入國際清算銀行,標志著我國的經濟實力和金融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同時也有助於我國中央銀行與國際清算銀行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進一步增進了解,擴大合作,提高管理與監督水平。
中國參與情況:中國人民銀行於1996年11月正式加入國際清算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該行亞洲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周小川行長目前擔任該委員會主席。中國認繳了3000股的股本,實繳金額為3879萬美元。
[編輯本段]對世界金融寡頭的作用
金融資本勢力有一個極為長遠的計劃,它旨在建立一個金融系統來控制世界,一個被少數人控制的,能夠主宰世界政治體制和世界經濟體制的機制。
這個系統是以封建專制的模式被中央銀行家們所控制,他們通過頻繁的會議所達成的秘密協議來進行協調。
這個系統的核心就是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這是一家私有的銀行,而控制他的中央銀行也同樣是私有公司。
每個中央銀行都致力於通過控制財政貸款,操縱外匯交易,影響國家經濟活動水平,在商界領域對保持合作的政治家提供回報等方式來控制各自的政府。
Ⅱ 請問有誰知道聖斯特法諾合約的背景,內容及意義
3、聖斯特凡諾條約(聖斯特法諾條約) 1878:1877年4月,俄國正式對土耳其宣戰。俄土戰爭開始。俄國與奧匈簽訂了《布達佩斯條約》,因而同年6月開始,俄軍就渡過多瑙河,越過巴爾干山脈。1871年1月,俄軍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土耳其被迫於1月31日與俄國簽訂停戰協定。英、奧對海峽出現的新局勢極為不滿。在英、奧抗議和武力威脅下,俄國只得把軍隊駐扎在離君士坦丁堡10公里的小鎮聖斯特法諾。因為雙方都打得筋疲力盡而實現了停火, 1878年3月3日,俄土雙方簽訂《聖斯特法諾條約》。條約規定:土耳其承認門的內哥羅的獨立;塞爾維亞完全獨立;俄國獲得比薩拉比亞西南部以及阿達罕、卡爾斯、巴統、巴雅西特;建立大保加利亞公國,其版圖北起多瑙河,南至愛琴海;東起黑海、西至奧赫里德湖,並包括幾乎全部的馬其頓。它隸屬於土耳其蘇丹,由俄軍佔領2年。大保加利亞公國的建立是俄國泛斯拉夫主義的主張。
4. 法俄同盟 1892 :法國和俄國為對抗三國同盟於1891~1893年間形成的秘密軍事同盟。 法國自普法戰爭以來長期陷於德國的外交包圍中,急需結束這種孤立困境。1887年德、俄關系急劇惡化,沙皇政府購買軍火,推銷公債,都指靠法國。法國利用俄國這種財政依賴性,促成法、俄結盟。德、俄《再保險條約》的終止,三國同盟條約的再次續訂,英國同三國同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法國靠攏。1891年 8月27日,俄國駐法大使與法國外交部長A.F.J.里博達成一項政治協定,提出法、俄兩國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威脅時,雙方應立即同時採取措施。它為法、俄結盟奠定了基礎。1892年 8月17日,法、俄兩國在彼得堡簽訂軍事協定。主要內容:①當法國遭到德國或義大利攻擊時,或俄國遭到德國或奧匈帝國攻擊時,雙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國同盟或其中一國動員兵力,法、俄一經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協議,應立即將兵力調到邊境;③法國用於對付德國的兵力應為 130萬人,俄國用於對付德國的兵力應為70萬或80萬人。這些軍隊應盡速全部參加戰斗,迫使德國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協定原定有效期限與三國同盟相同,但自1899年以後就無限延期,一直存在到1917年。協定經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互換批准函件開始生效。法俄同盟使歐洲大陸形成兩個實力大致相當的對峙集團,即三國同盟與法俄同盟。
Ⅲ 塞爾維亞和黑山為什麼在世界盃開始前突然宣布分裂
你說的是90年代前期的南斯拉夫吧06年塞黑是作為塞爾維亞和黑山這個政治主體最後一次參加世界大賽06年後他們就要分裂為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了塞黑06世界盃大敗世界強隊有很多原因實力不濟 球員老化是主要原因祖國分裂 更衣室混亂(黑山人武奇尼奇是個例子)是次要原因相對於06世界盃我更看好10世界盃的塞爾維亞給你一套世預賽歐洲區塞爾維亞陣容(利壓法國出現的球隊)門將 科薩諾維奇後衛 佐蘭托西奇 維迪奇 德拉古蒂諾維奇 伊萬諾維奇中場 約萬科維奇 斯坦科維奇 米利亞什 卡拉西奇前鋒 日吉奇 潘泰利奇替補 蘇博蒂奇 托西奇 卡恰 盧柯維奇 庫茲瑪諾維奇 拉佐維奇 約維迪奇這些人被稱為塞爾維亞黃金一代相信在南非世界盃上能展現出自己的實力
Ⅳ 介紹下塞爾維亞現在的主力陣容以及在世界盃上的走勢
預計主力
門將:斯托伊科維奇(里斯本競技,預選賽出場8次)
替補:迪什連科維奇(頓涅茨克冶金,預選賽出場2次)
右後衛:伊萬諾維奇(切爾西,預選賽出場9次進3球)
替補:魯卡維納(慕尼黑1860,預選賽作為右後衛先發1次,也可以踢右前衛)
中衛:維迪奇(曼聯,預選賽出場8次),盧科維奇(烏迪內斯,預選賽後半段作為主力接替了德拉古蒂諾維奇的位置,出場5次)
替補:蘇博蒂奇(多特蒙德,預選賽最後幾場和盧科維奇接替先發,一共出場5次)
德拉古蒂諾維奇(塞維利亞,被盧科維奇搶走先發後再沒出場,但經驗和多面手保證他的替補地位,可以踢左後衛)
左後衛:奧布拉多維奇(薩拉戈薩,預選賽後半段占據先發,出戰6次)
替補:科拉羅夫(拉齊奧,重炮手,被國米看好,但國家隊還是替補,預選賽只出戰2場)
後腰:米利亞什(狼,安蒂奇的寵兒,預選賽先發8次)
替補: 庫茲馬諾維奇(斯圖加特,多面手,中前衛,預選賽替補較多,共出場6次)
右前衛:克拉西奇(莫斯科中央陸軍,黃金魔翼,預選賽出場10次)
替補:托希奇(曼聯,速度是他的優勢,身體是他的劣勢,俱樂部沒有機會是最大的劣勢)
左前衛:約萬諾維奇(標准列日,預選賽出場8次,不過又被揚科維奇擠下主力的危險)
替補:揚科維奇(熱那亞,預選賽出場6次,傷病恢復好的話有機會)
前腰:斯坦科維奇(國際米蘭,核心球員,預選賽出場8次)
替補:卡查爾(柏林赫塔,其實他可以踢前場各個位置,預選賽作為替補左右中前衛都踢過,出場5次)
前鋒:日吉奇(巴倫西亞,前場高點,陣地戰必須要依賴他,預選賽出場9次),潘特里奇(阿賈克斯,反擊高手,預選賽出場9次)
替補:拉佐維奇(埃因霍溫,預選賽出場4次,球隊的頭號替補射手,一般在70分鍾左右出場)
蘇萊曼尼(阿賈克斯,在俱樂部已經淪為替補,預選賽後期也再無出場)
其他有希望入選的球員
科爾斯塔季奇(中衛/右後衛,貝爾格萊德游擊隊,年齡偏大,估計希望不大)
托西奇(左後衛,不萊梅,不過左後衛塞爾維亞可用之人太多,希望不大)
佩得洛維奇(中前衛,貝爾格萊德游擊隊,89年出生的小將,預選賽已出場1次)
寧科維奇(影子前鋒,基輔迪納摩,其實他才是預選賽的2號替補前鋒,但表現一般且名氣不足)
總評
塞爾維亞的門將斯托伊科維奇至今沒在里斯本競技報名參加葡超,只能通過國家隊集訓保持狀態,他良好的手感能否保持到世界盃還是個問題,這是目前塞爾維亞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隱患。整個預選賽階段,安蒂奇用人不多,整個球隊主力已敲定8成。後衛線,只有蘇博蒂奇有望和盧科維奇爭奪主力,另3人地位很穩固。中場4人主力也不會有什麼變動,除非揚科維奇恢復到最佳狀態,不然還是約萬諾維奇先發。鋒線日吉奇和潘特里奇也許不會同時先發,兩人風格不合拍是主要原因,預選賽安蒂奇讓卡查爾等踢前腰踢過451陣型。
總的來說,安蒂奇治下的塞爾維亞給人足夠的安全感,特別是中場,除了維持原有的核心斯坦科維奇外,米利亞什和克拉西奇都是安蒂奇的寵兒,加上被固定在左前衛的約萬諾維奇,塞爾維亞不再像06年那樣只會防守,進攻體系相當成型。加上維迪奇和伊萬諾維奇領銜的後衛線,輔以蘇博蒂奇、奧布拉多維奇等優秀年輕後衛,沒有特別明顯弱點的這個隊還是很讓人感到放心的。
至於預測,我看好塞爾維亞進軍16強,首先根據博彩公司給出的賠率,小組出線賠率除了德國以外,塞爾維亞和迦納並列以2.25排名第二,澳大利亞是3.5。換句話說博彩公司認為迦納和塞爾維亞實力相當,小組第二應該在他們中產生。但事實上迦納隊現在內亂不斷,前段時間的友誼賽,核心中場埃辛和蒙塔里詐傷不去國家隊報道,甚至傳出了迦納隊要開除兩人的決定。無論結果如何迦納隊作為非洲球隊的通病已經暴露無疑,那就是管理混亂,球員很多人不把國家隊當回事,以至於大賽表現不佳。一支沒有紀律觀念的球隊我覺得很難有大作為。反觀陣容,迦納這4年最大的好消息就是世青賽奪冠,但最大的壞消息就是球隊基本沒有什麼其他球星踢出來,還是06年那幫人,而且隊長阿皮亞重傷到現在才剛剛找到下家踢球。另外相比名帥安蒂奇,迦納的主帥拉耶瓦茨名氣不足,還曾經是國安的助理教練,水平估計也就這樣。而塞爾維亞既然可以在擁有法國的小組中脫穎而出,我相信擊敗德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看好塞爾維亞成為黑馬。
Ⅳ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有哪些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
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
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羅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5)塞爾維亞公債案黃金條款擴展閱讀
歷史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復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大擴充軍備。
俄奧矛盾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干半島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區進行擴展,地處中歐的君合國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干半島西北部擴張,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英德矛盾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干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沖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79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簽署了「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
後來,由於義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
「三國同盟」
俄法同盟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它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義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
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隨著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等國的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國軍隊同奧匈帝國、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線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這次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國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Ⅵ 小朋友問我塞爾維亞、黑山、波黑、保加利亞如何防止少數農民工採取了「過激討薪」的舉措,如何回答
塞爾維亞、黑山、波黑、保加利亞杜絕「欠薪」的方式來防止少數農民工採取了「過激討薪」的,「欠薪」不存在,「討薪」自然就沒有了,何來「過激討薪」。
討薪最怕的是老闆太窮了,無薪可討,要命一條,要錢沒有。就算依法討薪,贏了官司,錢不但仍然要不到(法院不可能把自己的錢拿來替老賴付你薪酬),還得倒貼黃瓜二條(倒貼伙食車船費誤工費等)。
為了討回辛苦一年賺來的工資,農民工兄弟可謂費盡心機,討薪的手段也在不斷地翻新,有集體下跪討薪的,有給企業(老闆)送「缺心」錦旗的。花樣繁多的討薪招數更折射出民工討薪之難。
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列子曰:「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過往來」。
莊子曰:「生為徭役,死為休息」。
某打工者跳樓討薪時,模仿宋朝大詩人陸游口氣留給兒子的遺言:「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討薪不成功。血汗工資發放時,家祭無忘告乃翁」。
找錢要賣力,吃飯要拚命。
農民工的本錢唯一的就是命,為了討薪的勝利成功,農民工視死如歸、湯蠖在前,斧鉞在後,赴湯蹈火,面不改色,死不旋踵,由此產生了不少討薪英雄,有「跳樓討薪的」、有「爬塔吊討薪」的,有「爬上巨型廣告牌討薪」的,有「爬上水塔頂部討薪」的,有「割腕討薪」的,有「殺包工頭討薪」的,有「自殺討薪」的,有「喝農葯討薪」的多不勝數。
為什麼我說他們是英雄,理由是盡管他們的討薪之路走得很悲愴,但他們做人所未敢做。為人所未敢為,他們在用鮮血與生命逐步推動法律的健全和社會的發展,享受英雄稱號當之無愧。
當前,政府要求農民工不要惡意討薪,要善意討薪。
善意討薪是指什麼?就是不能到工地去找老闆要錢,不能到家裡去找老闆要錢,也不能在馬路上找老闆要錢,還不能集體去找老闆要錢,那麼到哪裡才能去找老闆要錢呢?有關部門對此做出了專門規定,就是只能去勞動仲裁部門和法院打官司要錢,而且還要帶齊各種證據,如用工合同,工作證,工資條,考勤本等等,少一樣都不行。
重慶市清欠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政府有關部門支持通過正當渠道解決工程款和工資糾紛問題,堅決打擊通過非法渠道(回答者註:沒有通過勞動仲裁與法院判決的討薪都屬於'非法渠道')和過激手段「惡意討薪」。
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五種行為應認定為建設領域「惡意討薪」行為:一是違反社會治安管理規定,採取拉橫幅、堵塞道路、阻礙交通、封鎖出入口等方式,造成嚴重影響的;二是採取爬樓、爬塔吊、切斷水電、沖擊施工現場等方式,妨礙正常施工現場管理、辦公秩序,造成嚴重損失的;三是採取敲詐、勒索、脅迫索取建設領域工程款、材料款、勞務款或農民工工資等方式,涉嫌欺詐或以合同糾紛為由蓄意鬧事的;四是組織農民工或非施工現場人員參加聚集或鬧事的,如圍堵國家機關,沖擊辦公區域等;五是不服從政府部門管理,威脅相關政府工作人員人身安全等嚴重影響政府有關部門調處的。
這位負責人稱,對於建設領域「惡意討薪」行為,公安部門將依法嚴格處置,特別是對因惡意追討行為引發的突發社會治安事件,堅決予以打擊,絕不手軟。同時,建設、勞動等部門根據建築市場從業人員信用評價制度,通報批評惡意追討人員,依法限制或禁止其參與重慶市建築市場的勞務隊伍。
回答者評論:
政府的措施治標不本,欠薪不存在了,討薪自然就消失了,討薪消失了,那些跳樓討薪的,集體下跪討薪的,給企業(老闆)送「缺心」錦旗討薪的,懸賞臘肉討薪的、「爬塔吊討薪」的,「爬上巨型廣告牌討薪」的,「爬上水塔頂部討薪」的,「割腕討薪」的,「殺包工頭討薪」的,「自殺討薪」的,「喝農葯討薪」,拉橫幅討薪的、堵塞道路討薪的、阻礙交通討薪的、封鎖出入口討薪的,切斷水電討薪的、沖擊施工現場等千奇百怪方式討薪的都通通隨著消失了。
不欠薪是防止惡意討薪的最好方案。
欠薪如果繼續存在,不管政府怎麼打擊,惡意討薪仍會不斷。拖欠幾百幾千元錢,對於富人來說,無所謂,沒有必要去冒險,對於貧窮的農民工來說,那是他的命根子,他要拚命保護,哪怕冒難涉險也在所不辭,哪怕湯蠖在前,斧鉞在後,赴湯蹈火,為討得那微薄的薪酬,亦面不改色,死不旋踵。從過往的過激討薪就可以看出,農民工有不要命的特性,命都不要的人,處罰「惡意討薪」政策條款是很難阻當他行動的步伐,雪上加霜的農民工可能會做更出格的事來,要加強安全防衛工作,防止出大事。
大秦的法律夠殘,大唐的法律夠酷,大明朝的法律夠嚴,尚沒有阻止身為「草民」的陳勝吳廣黃巢李自成的腳步。導致大秦帝國風雨飄搖,大唐王朝劇烈動盪,大明朝崇禎皇帝弔死梅山樹上。
大禹治水尚知「堵不如疏」,今「肉食者」不知乎?古人曹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唐人李牧賦雲:「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欠薪討薪」是改革開放出現的新問題,「敲鍾吃飯蓋章拿錢」的時代是沒有「欠薪討薪」的,隨著我國快速發展,各個領域會遇到許多的新問題,出現的新事物越來越多,在我們尚未搞清楚問題的性質,事物的發展趨勢時,如果對這些問題與事物一概禁止與排斥打壓,無疑會使情況更糟糕,我們應當合理引導,將其中不安因素剔除,讓問題得到和平解決,讓事物助力於社會發展。
刑法修正案(八)規定:
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數額較大,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構成惡意欠薪罪,依法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尚未造成嚴重後果,在提起公訴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並依法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回答者評論:該規定對還有一定資金的老闆有威懾力,對一屁股兩肋骨債務的窮老闆作用不大,他們死豬不怕漲水燙,要判刑就判,要錢就是沒得。
推薦黑白道討薪方案:
一、欠工資白道的解決方案如下:
1、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撥打熱線12333。
2、去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申請勞動仲裁。
3、去當地人民法院打官司,申請支付令。
依據《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第七十七條 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第八十五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二、黑道的解決方案如下:
找幾個同志者設法弄到其人,問其要支付工資還是留下手腳,或者留下兩個耳朵做紀念。如果你有唐雎的勇氣,一個人也可以討薪,唐雎曰:「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侵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魚死網破)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要工資給你就是了」。
回答者評論:黑白解決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白的解決方法優點是安全,缺點是見效慢,麻煩,是否能夠三兩月解決還是未知數。
黑的解決方法優點是見效特快,最多一天就可以完全解決,缺點是搞不好自己會有麻煩事。
其他的「跳樓」討薪方案,這方案討薪之路實在走的太悲慘,不推薦。
以上是最佳方案,沒有更好的了,如都不管用,那隻有自認倒霉透頂了。
時至今日,「討薪難、難討薪」依舊尚未從根本上得到緩解。如果從法律健全與完善角度看,在解決欠薪問題上已是「無障礙」,但殘酷的現實是,惡意欠薪是普遍的,惡意欠薪入罪是「個例的」。據悉,自「惡意欠薪入罪」以來,兩年時間里,全國范圍內有80餘名企業主被依法入刑追責。法律「很豐滿」,執法「很骨感」;欠薪「很豐滿」,討薪「很骨感」。
有相關人士指出,取證困難、法律操作性差是欠薪入罪難的主要原因。很多工程被層層轉包,發生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糾紛後,不好追究主體。此外,繁瑣復雜的程序和取證難度,對於普通的勞動者,維權門檻無疑太高了,農民工的維權腳步很難邁入。
法律的威懾力不是無限大,尤其是遭遇維權成本高、維權難度大以及「執行難」等之後,法律的正義力量就會削減,惡意欠薪反而又會猖獗起來。正如相關專家曾建議的,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增強政府的責任意識,變農民工維權為政府維權。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獲取足額的勞動報酬是「民生的最大」,從改善民生角度上講,政府有責任保障農民工利益,尤其是勞動監察部門不能坐等欠薪成為事實,必須事先介入監管,消滅於萌芽狀態,才可能「事半功倍」的解決欠薪問題
Ⅶ 1914.6.28薩拉熱窩界街頭,叫做斐迪南大公的被刺案,是怎麼回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斐迪南是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竭力主張吞並塞爾維亞。1914年6月,奧匈帝國以塞爾住業為假想敵,在其毗鄰的波斯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斐迪南偕同王妃親臨檢閱。這是對塞爾維亞明目張膽的挑釁。演習結束後,當斐迪南到達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波刺死。奧匈帝國決定以此為借口挑起戰爭,吞並塞爾維亞。
在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各帝國主義國家緊張地進行陰謀活動,准備廝殺。德皇威廉二世瘋狂叫囂:「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奧匈帝國在取得法國的支持之後,於7月23日向塞爾維亞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限定在四十八小時內簽復。塞爾維亞為了忍辱求全,除了奧方派員參與追捕審判兇手一項外,其餘條件全數被迫接受。盡管如此,奧匈帝國仍以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為借口,於7月28日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
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德國要求俄國停止總動員遭到拒絕,遂於8月1日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對俄宣戰。日本趁德國無暇東顧之機,向德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無條件地把德佔膠州灣交給日本,遭到拒絕,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11月,土耳其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由帝國主義挑起的世界規模大廝殺,就這樣開始了。
列寧指出:「資本主義把大量土地集中在個別國家手裡,把最後一塊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再要擴大領土,就只有犧牲別人,為了一個國家而犧牲另一個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奪者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這是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
Ⅷ 肖蒙條約的歷史條約
簡介
肖蒙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瑞典女王以及他們各自的同盟者之間的和平條約》(即《奧斯納布呂克條約》)和《威斯特伐利亞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法蘭西國王以及他們各自的同盟者之間的和平條約》(即《明特斯條約》)
法國得到洛林的3個主教區(梅林、圖爾、凡爾登)和整個阿爾薩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及東波美拉尼亞的一部分、維斯馬城和不來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和約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獨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邦諸侯的領地大體恢復到戰前的狀況,諸侯在領地內享有內政、外交上的自主權。關於教派問題,和約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繼續有效,承認德意志境內新舊教地位平等。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定了國家主權原則,國家主權原則進入了近代意義上的絕對主權階段。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要求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並規定對違法者進行懲罰。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明確承認宗教自由,削弱了羅馬教皇勢力。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了國家之間關系的的新秩序,標志著歐洲經典外交的開端。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意思上的第一個國際關系體系。
倫敦海峽公約
關於管理黑海海峽(即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國際公約。1841年7月13日,由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法國、土耳其 6國在倫敦簽訂。公約確認了奧斯曼帝國的古代規則。按照這個規則,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海峽在和平時期禁止任何外國軍艦通行,土耳其有權准許友好國家使館所轄的輕型軍艦通過。公約使俄國喪失了從1833年《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簽訂後所取得的在海峽的優勢地位,第一次把黑海海峽置於國際監督之下,但公約隻字未提海峽在戰時的地位問題。公約激化了俄國和其他歐洲大國爭奪海峽的斗爭。1853年俄土戰爭發生後,英、法聯合艦隊通過海峽進入黑海,導致克里木戰爭。1856年 3月底交戰國締結的(《巴黎和約》)規定,黑海為中立區,禁止一切外國軍艦出入兩海峽,俄國和土耳其不得在黑海保有6艘以上800噸的輪船及 4艘以上200噸的船隻和設置海岸要塞。
1870年10月30日,俄國政府利用普法戰爭和法國戰敗的有利時機,向上述(《巴黎和約》)簽字國發出通告,宣布對俄國在黑海保有艦隊的限制以及關於黑海中立化的條款失效。英國等西方列強被迫讓步。1871年 3月13日,俄、土、德、奧匈、英、意、法 7國又在倫敦簽訂一個公約。公約取消了《巴黎和約》所規定的黑海中立條款,再次確定了封閉海峽、禁止外國軍艦通行的原則,並同意土耳其有權在平時對友好和同盟國家的軍艦開放海峽。
巴黎條約
(1814,1815)
法國與反法聯盟成員國簽訂的和平條約 。 第一次《巴黎條約》是第六次反法聯盟成員國與法國於1814年5月30日在巴黎簽訂的。後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條約。條約規定:法國保留1792年的疆界,恢復荷蘭、瑞士、德意志諸公國和義大利各國奧地利統治地區除外的獨立;拿破崙戰爭時期,各國佔領的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英國控制的多巴哥等島嶼除外)歸還給法國,馬爾他島歸英國所有;宣布萊茵河和希爾德河自由航行。對於法國放棄的領土歸屬問題以及涉及除法國以外的歐洲其他國家的問題,條約規定另外召開國際會議解決(見維也納會議)。條約簽訂不久,拿破崙一世利用了法國各個階層對復辟的波旁王朝的不滿,以及戰勝國在維也納會議上的尖銳矛盾,從流放地厄爾巴島潛回法國,建百日王朝。英、俄、奧、普等國之間的矛盾暫時緩和,它們組織了第七次反法聯盟,並在 6月18日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法軍,拿破崙一世第二次退位。
1815年11月20日,第七次反法聯盟成員國(英、俄、普、奧)與法國簽訂了第二次《巴黎條約》。這項條約比第一次條約更為苛刻。它規定法國只能保留1790年的疆界,致使法國又喪失菲利普維爾、薩爾路易、薩爾布呂肯和蘭道等許多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法國要償付7億法郎的賠款,以發行公債的辦法分15次在5年內還清;賠款還清以前,聯盟各國派兵15萬人駐扎在法國東北的要塞,駐軍費用由法國負擔;法國歸還拿破崙戰爭時期從戰敗國掠走的珍貴藝術品。此外,凡未被該約取消的1814年《巴黎條約》和維也納《最後議定書》的所有條款,也都再次得到確認。
亞得里亞堡條約
結束俄土戰爭的和平條約。又譯阿德里安堡條約。1821年,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希臘爆發了獨立戰爭,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調集軍隊進行殘酷鎮壓,到1826年末,希臘獨立運動形勢危殆,歐洲列強為了各自的利益,紛紛插手希臘問題。英、俄兩國在1826年4月4日簽訂了《彼得堡議定書》,以協調彼此對希臘的政策。
1827年7月6日英、法、俄3國又締結了《倫敦條約》,要求希、土雙方停戰。遭土耳其拒絕後,3國艦隊在納瓦里諾灣(今皮洛斯)殲滅了土、埃聯合艦隊。土耳其斷絕同俄、英、法的外交關系,並號召進行聖戰。沙俄以此為借口,於1828年4月14日正式對土耳其宣戰,1829年8月20日佔領亞得里亞堡,直接威脅土耳其京城君士坦丁堡。俄國的勝利引起土耳其蘇丹的驚惶和歐洲其他列強的不安,英、法及普魯士為了阻止俄軍前進和防止奧斯曼帝國崩潰,出面調停。1829年9月14日,俄、土締結了《亞得里亞堡條約》。條約包括16項條款和1個議定書。俄國奪得多瑙河河口及整個黑海東岸地區,土承認由俄國負責保護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的自治權。土耳其向俄國及其他國家的商船開放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向俄國賠款,承認希臘獨立。
柏林備忘錄
1876年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為尋求巴爾幹事件的解決方案在柏林草擬的備忘錄。1875年,巴爾干半島爆發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反對土耳其的民族起義,鄰近的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均表支持。俄、奧、英、德都想乘機取利。奧匈帝國企圖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並防範塞爾維亞進行干涉和俄國採取單獨行動,於同年12月30日由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照會簽署1856年《巴黎條約》的各國政府,要求土耳其在波、黑兩省實行改革,包括土地、稅收和宗教改革等等,以平息起義。土耳其同意,但起義者識破安德拉希的用心,斷然拒絕。1876年5月,俄國外交大臣A.M.戈爾恰科夫同安德拉希、O.von俾斯麥在柏林舉行會談,尋求解決辦法。5月13日通過了《關於巴爾幹事件的備忘錄》通稱《柏林備忘錄》 。備忘錄仍堅持在改善居民的命運時,不破壞政治現狀,並在必要時應制止威脅現狀的危機。其內容實為安德拉希照會的擴大本。法國和義大利同意三皇方案,但英國為制止俄國勢力的擴張,唆使土耳其予以抵制。
提爾西特和約
俄法兩國於1807年簽訂的和約。法國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戰爭中,於1806年和1807年先後擊敗普魯士和俄國(見拿破崙戰爭)。1807年6月25日,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崙一世在提爾西特(又譯蒂爾西特,即今蘇聯加里寧格勒州蘇維埃茨克市)附近涅曼河的一隻船上會晤。7月7日,雙方代表簽訂了《法俄和約》 。
7月9日,普法兩國代表也簽訂了《法普和約》 。根據《法俄和約》 ,原屬普魯士的易北河以西大部分地區被劃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的版圖,由拿破崙一世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任國王;在普魯士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所攫得的地區(見波蘭的三次瓜分),成立華沙公國,由薩克森國王兼任君主;格但斯克成為自由市;比亞韋斯托克地區劃歸俄國。俄國承認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為那不勒斯國王,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王,允諾將卡塔羅海灣轉讓給法國,承認法國對伊奧尼亞群島的主權。同時簽訂的《法俄同盟條約》規定:在英國拒絕俄國提出的媾和條件時,俄國將同英國斷絕外交關系並參加對英國的大陸封鎖;在土耳其拒絕調停或在3個月內俄土談判不能取得滿意結果時,法國和俄國將對土耳其採取一致行動。提爾西特和約標志著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敗。對普魯士來說是奇恥大辱,對法國和俄國來說,是瓜分歐洲的條約。和約未能緩和俄法之間的矛盾,終於導致1812年的戰爭。
亞眠條約
1802年3月27日,法國及其盟國西班牙、巴達維亞共和國(荷蘭)同英國在法國北部的亞眠簽訂的和約。它標志著第二次反法聯盟的最後破產。該條約共22條,主要內容有:英國近年來佔領的殖民地除保留特立尼達島和錫蘭島上的荷蘭屬地外,歸還法國及其盟國;英國退出它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佔領的所有港口和島嶼,並專門規定,英國應從馬爾他撤軍,將該島歸還給聖約翰騎士團,由法、英、俄、奧、普、西6國保證馬爾他的獨立和中立;法國則同意從那不勒斯、羅馬和厄爾巴島撤軍,埃及歸還奧斯曼帝國。雙方都承認愛奧尼亞七島共和國。該和約是拿破崙統治時期英、法長期戰爭中的一次暫時休戰,也是英、法兩國在1793~1814年的戰爭中所締結的唯一和約。雙方雖然都作了讓步,但都沒有認真履行自己承擔的條約義務。1803年5月,英、法之間又恢復了戰爭狀態。
Ⅸ 一戰各國人員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
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